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驱动学术评价的理论框架与中国道路
1
作者 伍宸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共10页
价值驱动学术评价概念的提出有深刻现实背景: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学术评价体系有自身的局限性,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要求学术评价理论得到创新。所谓价值驱动学术评价,即在人类的学术生产实... 价值驱动学术评价概念的提出有深刻现实背景: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学术评价体系有自身的局限性,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要求学术评价理论得到创新。所谓价值驱动学术评价,即在人类的学术生产实践活动中,评价者基于理论和方法论创新对学术研究实践客体属性(成果)满足主体(人及人类)需要的价值确认(学术评价)的一个动态、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致力于建立起实践主体(研究者)与实践客体(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联系,以此驱动和唤醒实践主体(研究者)的学术生命自觉以专注于学术研究客体(研究对象)的价值内涵而非外在符号意义的动态循环的创价活动。价值驱动学术评价概念所具备的深刻理论内涵和先进方法论为学术评价中国道路的开拓夯实了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驱动 学术评价 理论框架 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AMP-DEMATEL模型的大型体育场馆人群拥挤踩踏事故致因分析
2
作者 郭勇男 毛占利 +4 位作者 左松涛 陈鑫 樊笑笑 韩燕婷 苏鑫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1,共9页
近年来大型体育场馆的数量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多。人群拥挤踩踏事故是大型体育场馆较为常见的安全事故,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梳理总结大型体育场馆内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构建了大型体育场馆人... 近年来大型体育场馆的数量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多。人群拥挤踩踏事故是大型体育场馆较为常见的安全事故,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梳理总结大型体育场馆内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构建了大型体育场馆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过程模型。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systemstheoretic accident model and processes,STAMP)模型分析并构建大型体育场馆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安全控制结构,并依据该模型来识别和确定事故致因因素;其次,利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分析踩踏事故各个致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计算出各个致因因素的中心度、原因度以及权重;最后,辨识出大型体育场馆发生踩踏事故的原因因素、结果因素以及关键致因因素。结果表明,管理队伍未对人群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散通道处发生人群拥堵等为关键致因素。该模型对大型体育场馆的人流管控和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拥挤踩踏事故 致因因素 大型体育场馆 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STAMP)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DEMAT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潘懋元教授治学的逻辑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朝阳 姚加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31,共8页
逻辑方法作为我国教育学治学的一种一般方法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质疑和挑战。探讨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治学的逻辑方法,对于重新评估它对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回应这一挑战,有重要启示。逻辑方法在他治学中的作用体... 逻辑方法作为我国教育学治学的一种一般方法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质疑和挑战。探讨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治学的逻辑方法,对于重新评估它对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回应这一挑战,有重要启示。逻辑方法在他治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创新上,它是确证新观点的方法;第二,学术交流中,它是进行表达和理解的方法;第三,思想评价中,又是评价论证的方法。潘懋元教授奉行逻辑方法的原因,在于他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与逻辑工具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人类思想史表明,科学研究实质上就是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证的思想活动过程。诉诸论证就是诉诸逻辑。这就涉及概念、命题、推理和思维规律等一系列具体的逻辑问题。理论创新、学术交流和思想评价无法回避对它们的"回答"。他的学术成就,得益于他对逻辑方法自觉的理论认识和忠实的治学践行。他的哲学背景和崇尚逻辑方法的治学经验表明,他对后现代主义者万法皆可的方法论主张持保留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懋元 逻辑方法 理论创新 学术交流 思想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革原理”与“经纶大法”——萧一山民族革命史观评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光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83-88,共6页
公羊学说的熏染、近代社会的民族色彩和特殊的政教生涯造就了民族革命史观。该史观以民族革命为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以"三个阶段,两个时期"为民族革命成功的途径,以实现三民主义为民族革命的归宿,成为萧一山追求会通、经世的... 公羊学说的熏染、近代社会的民族色彩和特殊的政教生涯造就了民族革命史观。该史观以民族革命为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以"三个阶段,两个时期"为民族革命成功的途径,以实现三民主义为民族革命的归宿,成为萧一山追求会通、经世的理论结晶。民族革命史观主要缺陷在于对某些重大政治事件和经济、文化进程不能合理地解释,但它部分揭示了历史真相,会通、经世的学术取向也可为当前学术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一山 民族革命史观 成因 理论体系 学术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