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莓灰霉病菌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丽 郭学良 +10 位作者 姚虹宇 刘昊彬 邢小龙 祝春华 齐红志 李献伟 余冬冬 张莉 李成伟 裴冬丽 王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109,共10页
为筛选草莓灰霉病病原菌拮抗菌株,给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健康草莓植株中分离筛选对草莓灰霉病菌灰葡萄孢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将各拮抗菌和... 为筛选草莓灰霉病病原菌拮抗菌株,给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健康草莓植株中分离筛选对草莓灰霉病菌灰葡萄孢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将各拮抗菌和灰霉病病原菌同时回接至健康草莓果实上进行活体抑制试验,评价其抑菌效果。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等对各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健康草莓植株中分离纯化出34株细菌分离株,与草莓灰霉病病原菌平板对峙筛选出5株拮抗性能较好的菌株R09、R11、R14、R16、R22,其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7.56%、70.67%、68.11%、65.22%和63.33%。通过形态观察发现,5种菌株均为杆菌,菌落圆形不透明,大小分别为0.321~0.413、0.379~0.582、0.300~0.700、0.500~1.000、0.350~0.390μm;结合各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这5株内生细菌分别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暹罗芽孢杆菌、死谷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峙培养后病原菌菌丝形态有明显的畸形、弯曲、膨大现象。活体抑制试验显示,5种拮抗细菌均对草莓灰霉病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暹罗芽孢杆菌的效果最佳,草莓病斑直径较CK(未用拮抗菌处理)减小66.17%,为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扩大了菌株资源,为草莓病害生防菌剂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灰霉病 拮抗菌 内生菌 抑菌作用 平板对峙法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复合干酪乳杆菌对沙门氏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张倩 翟雯琪 +6 位作者 刘新鹤 常娟 王平 尹清强 刘超齐 党晓伟 孙凤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7-52,共6页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探究小檗碱、干酪乳杆菌及其复合物对沙门氏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小檗碱抑制沙门氏菌的效果随着其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强,0.008%的小檗碱作用24 h时,能够显著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P&l...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探究小檗碱、干酪乳杆菌及其复合物对沙门氏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小檗碱抑制沙门氏菌的效果随着其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强,0.008%的小檗碱作用24 h时,能够显著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P<0.05),但仍显著低于盐酸金霉素的抑菌效果(P<0.05)。干酪乳杆菌能够显著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P<0.05),且其抑菌效果随着活菌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强,1×10^(7) CFU/mL的干酪乳杆菌作用16 h时已无沙门氏菌生长。在两者的复合试验中,0.002%小檗碱和1×10^(6) CFU/mL干酪乳杆菌组合能够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且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小檗碱、干酪乳杆菌和盐酸金霉素。因此,小檗碱复合干酪乳杆菌对沙门氏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这为开发安全高效、绿色天然和功能新型的抗生素替代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干酪乳杆菌 沙门氏菌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细菌素乳酸菌Lpe59的选育及其细菌素基因簇的挖掘
3
作者 张宗源 岳丹丹 +6 位作者 周留柱 王雪妍 陈登辉 潘梦诗 徐宏光 李冠杰 尹文兵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9,共7页
为了筛选一株产细菌素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细菌素基因簇的挖掘,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通过常规方法初筛和复筛后筛选出1株抑菌能力较强的产细菌素的戊糖乳杆菌Lpe5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Lpe59基因组大小为3274558 bp... 为了筛选一株产细菌素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细菌素基因簇的挖掘,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通过常规方法初筛和复筛后筛选出1株抑菌能力较强的产细菌素的戊糖乳杆菌Lpe5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Lpe59基因组大小为3274558 bp,编码3047个基因。在COG、GO、KEGG、CAZy和VFDB数据库中分别注释到2434、2203、1614、107和4个功能基因。应用在线软件AntiSMASH 6.11预测到该菌具有核糖体合成和翻译后修饰肽类(RiPP-like)、Ⅲ型聚酮(T3PKS)化合物、萜烯(terpene)和cyclic-lactone-autoinducer等4种次级代谢物基因,通过Bagel4预测到一条合成Ⅱ类细菌素Plantaricin K和细菌素Plantaricin EF基因簇。通过抑菌试验和基因组预测表明戊糖乳杆菌Lpe59是一株极具生防潜力的产细菌素乳酸菌,研究结果为其细菌素Plantaricin K和Plantaricin EF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糖乳杆菌 细菌素 抑菌 全基因组 合成基因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在抗菌方面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肖兴兰 朱磊鑫 +4 位作者 同寅超 李鹏程 丁栋昭 卿素珠 张为民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1-97,共7页
抗菌肽(AMP)是具有强效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和抗寄生虫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细菌耐药性发生率低、对真核细胞毒性低、作用方式特异性强、作用位点丰富等优点已成为传统抗生素的重要替代品。论文就抗菌肽的抗菌作... 抗菌肽(AMP)是具有强效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和抗寄生虫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细菌耐药性发生率低、对真核细胞毒性低、作用方式特异性强、作用位点丰富等优点已成为传统抗生素的重要替代品。论文就抗菌肽的抗菌作用、存在的不足、抗菌肽的改进优化、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菌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细菌耐药性 抑菌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研究外用加味三黄泻心汤配比及微乳凝胶对痤疮的药效学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梁进京 杨新雪 董蕊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1,I0014-I0019,共13页
目的研究八味中药的体外抑菌效果,筛选出外用治疗痤疮的最佳复方配比,制备复方微乳凝胶用于小鼠痤疮模型的体内药效学研究。方法选取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目标菌,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八味中药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 目的研究八味中药的体外抑菌效果,筛选出外用治疗痤疮的最佳复方配比,制备复方微乳凝胶用于小鼠痤疮模型的体内药效学研究。方法选取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目标菌,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八味中药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复方配比;以伪三元相图为评价指标制备微乳,对微乳及微乳凝胶理化性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背部注射痤疮丙酸杆菌建立小鼠痤疮模型,设置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微乳凝胶组和复方微乳凝胶组,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结果表明八味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黄连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均为31.25 mg/m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大黄、黄连、黄芩、甘草以250、250、125、62.5 mg/mL,即配比为4∶4∶2∶1时杀菌率最佳。根据伪三元相图得到最终微乳处方为吐温-803 g,聚乙二醇4006 g,肉豆蔻酸异丙酯1 g,蒸馏水12 g,按质量比加入1%卡波姆940,充分溶胀后得到微乳凝胶,将水相用中药复方提取液代替得到复方微乳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血清中IL-1β、IL-10、TNF-α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病理性改变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血清炎症因子含量降低,其中复方微乳凝胶组改善效果最显著(P<0.01)。结论以大黄、黄连、黄芩、甘草配伍的复方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制备复方微乳凝胶对小鼠痤疮模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痤疮丙酸杆菌引发的痤疮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加味三黄泻心汤 正交试验 抑菌实验 微乳凝胶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对牡丹籽粕和光皮木瓜混合物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宋红卫 李翠玲 +1 位作者 吴卫东 蔡文利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142,共4页
试验旨在研究牡丹籽粕和光皮木瓜混合物经复合益生菌发酵后营养品质与生物活性成分变化。将光皮木瓜浆与牡丹籽粕按1∶3混合,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1∶1复配,以10%接菌量厌氧发酵72 h为试验组,以不接菌为对照组。发酵后测定各组营养... 试验旨在研究牡丹籽粕和光皮木瓜混合物经复合益生菌发酵后营养品质与生物活性成分变化。将光皮木瓜浆与牡丹籽粕按1∶3混合,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1∶1复配,以10%接菌量厌氧发酵72 h为试验组,以不接菌为对照组。发酵后测定各组营养物质含量、生物活性成分、益生菌数量和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粗蛋白(CP)含量显著提高(P<0.05),酸溶蛋白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粗纤维(CF)含量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多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总皂苷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试验组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活菌数极显著提高(P<0.01),抑菌作用显著提高(P<0.05)。说明复合益生菌发酵能显著提高混合物的营养品质和生物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发酵 活性成分 抑菌 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来源内生菌提取物抗氧化、抗紫外及抑菌功能评价
7
作者 邹坤林 姜厶源 +3 位作者 魏亚静 张顺 李鹏 尹静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3-446,共14页
该研究以不同植物来源的20株内生真菌为材料,检测不同菌株发酵提取物抗氧化、抑菌、抗紫外线辐射的活性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以期评价其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潜力。利用酶标仪比色法测定不同菌株发酵液和菌丝提取物中ABTS(2,2'-联氮双... 该研究以不同植物来源的20株内生真菌为材料,检测不同菌株发酵提取物抗氧化、抑菌、抗紫外线辐射的活性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以期评价其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潜力。利用酶标仪比色法测定不同菌株发酵液和菌丝提取物中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利用FRAP法(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法)测定其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利用牛津杯法检测不同菌株的抑菌特性。结果显示:菌株XY1、YZ6、ZJ29、XG4-2和ZBS49的发酵液提取物表现出强抗氧化力,其中,ZJ29发酵液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93.62%;XY1发酵液提取物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到90.47%。ZJ29发酵液提取物ABTS自由基清除率高于50%,且FRAP值最高,为2974.55μmol·L^(-1)。ZJ29和ZL18-1菌丝提取物酪氨酸酶抑制能力分别为60.62%和98.10%;ZJ29发酵液提取物酪氨酸酶抑制能力最强,为69.78%;ZJ29发酵液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制效率最高。YZ6、ZJ29发酵液提取物对UVA及UVB紫外线辐射吸收能力较强,2个菌株对UVB的吸光度均达2.8以上,YZ6、ZJ29发酵液提取物对UVA吸光度分别达到2.0和1.5以上;YZ6菌丝提取物也表现出对UVB、UVA强的抵抗能力,吸光度为1.5~2.5。YH3、XY1菌丝多酚和黄酮含量较高,多酚质量分数分别为18.47、15.36 mg·g^(-1),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4.35、7.15 mg·g^(-1)。ZL23、ZJ29三萜含量较高,分别为16.79、11.20 mg·g^(-1)。ZJ29提取物的抑菌、抗紫外线辐射、抗氧化功能均表现良好,综合能力最强,其次为YZ6和XY1。上述功能菌株提取物在日化产品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抗氧化 抗紫外线辐射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改良黄酮类化合物在动物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潜力
8
作者 张晨淼 陈博文 +1 位作者 蒋林树 童津津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07-3115,共9页
黄酮类化合物以C6-C3-C6为基本骨架,通过三个碳原子将两个苯环连接组成的化合物,可分成许多不同的亚类,如黄酮类、花青素等。大多都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物学作用。但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构成等原因,其溶解度... 黄酮类化合物以C6-C3-C6为基本骨架,通过三个碳原子将两个苯环连接组成的化合物,可分成许多不同的亚类,如黄酮类、花青素等。大多都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物学作用。但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构成等原因,其溶解度较低,稳定性和渗透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随着纳米技术的更新和成熟,以天然大分子物质为基底制得的纳米颗粒,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性、生物学功能等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本文对黄酮类纳米颗粒进行了整合和归纳,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旨在为开发和利用黄酮类纳米颗粒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纳米技术 抑菌 抗炎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环境消毒剂全光谱二氧化钛的消毒效果评价
9
作者 莫雪莲 相亦飞 +5 位作者 李子杨 钟雅文 黄璐瑗 赵林艺 宁俊凯 何家康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49-2457,共9页
【目的】对新型全光谱二氧化钛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评价,为该消毒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实验室消毒试验,首先考察全光谱二氧化钛消毒剂消毒效果,在消毒剂喷涂作用24 h后涂布不同菌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 【目的】对新型全光谱二氧化钛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评价,为该消毒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实验室消毒试验,首先考察全光谱二氧化钛消毒剂消毒效果,在消毒剂喷涂作用24 h后涂布不同菌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并培养,观察菌株生长状况,评估该消毒剂对常见细菌的预防效果。在培养基上涂布菌液后立即喷涂消毒剂,在不同时间段采样培养并计算杀菌率,考察该消毒剂对细菌的杀灭效果。将金属腐蚀试片浸泡于消毒剂中,评估其对临床生产设备的侵蚀程度。同时考察了光照对消毒剂抑菌效果的影响。另在规模化养殖场开展临床消毒试验,在使用消毒剂前后分别对栋舍内空气及物体表面进行采样并培养,通过统计菌落总数考察消毒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杀菌效果,从而全面评价该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在实验室消毒评价中,预防试验结果显示,受试消毒剂组除铜绿假单胞菌外均无细菌定植。杀菌试验结果显示,受试消毒剂在10 min即可发挥较好灭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率在99.80%以上;6 h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率下降。金属腐蚀性试验结果显示,受试消毒剂原液对304不锈钢作用72 h的腐蚀速率为0.0047 mm/a,基本无腐蚀性。光照试验结果显示,避光组与非避光组均无细菌定植。在临床生产考察中,与消毒剂对照组相比,受试消毒剂组猪舍空气菌落总数极显著降低(P<0.01),物体表面菌落总数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全光谱二氧化钛消毒剂对常见致病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在临床效果评价中表现良好,对空气中细菌的杀菌率高达100%,且使用成本较低,拥有较好的应用发展前景,为规模化养殖场的环境消毒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环境消毒 杀菌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抑菌效果和风味品质评价的冰红葡萄酒超高压工艺优化
10
作者 张潇方 翦祎 +3 位作者 龙海涛 王波 马统魏 张波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0-1222,I0003,I0004,共15页
冰红葡萄酒因具有独特的风味特征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生产过程中的灭菌和二氧化硫添加是限制冰酒质量提升、影响其品质表达的关键问题。为探究超高压处理对美乐冰红葡萄酒抑菌效果及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美乐冰红葡萄酒为试验原料,通... 冰红葡萄酒因具有独特的风味特征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生产过程中的灭菌和二氧化硫添加是限制冰酒质量提升、影响其品质表达的关键问题。为探究超高压处理对美乐冰红葡萄酒抑菌效果及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美乐冰红葡萄酒为试验原料,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高压抑菌条件,分析酒样中微生物含量的变化以及酒体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UHP)的最佳条件为压力411 MPa、时间25 min、温度34℃,对应冰红葡萄酒抑菌效果和品质变化的综合评分最高(85.05分)。经最优条件处理后,与对照组(CK)相比,超高压处理组样品的pH值上升,总酸、还原糖含量下降;总酚含量显著增加,单宁含量降低,总黄酮、总花色苷及颜色参数L^(*)值等无显著变化。在酒样中共检测出69种挥发性物质,超高压处理后酒样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较CK显著增加,特别增加了酒中酯类物质的含量,赋予酒样更浓郁的果香特征,显著提高了冰红葡萄酒的感官评分及风味品质。该研究结果可为超高压技术在冰红葡萄酒品质提升方面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技术 抑菌 响应面分析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儿茶素抗氧化及抑菌协同性能比较研究
11
作者 宋鹏鹏 孔俊豪 +2 位作者 杨秀芳 苏小琴 左小博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3期63-69,共7页
文章探究不同儿茶素复配的抗氧化和抑菌协同功效,以期实现儿茶素应用的减量增效。比较了0.025~0.2 mg/mL浓度梯度下4种单一儿茶素(EGCG、ECG、EGC、EC)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抗氧化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考察指标,基于正交设计探... 文章探究不同儿茶素复配的抗氧化和抑菌协同功效,以期实现儿茶素应用的减量增效。比较了0.025~0.2 mg/mL浓度梯度下4种单一儿茶素(EGCG、ECG、EGC、EC)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抗氧化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考察指标,基于正交设计探究不同儿茶素最优组合。将实验浓度梯度中较佳的组合设置为高中低3组不同浓度,比较分析不同复合儿茶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抑制效果。复合儿茶素的抗氧化和抑菌效果优于单一儿茶素,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测得抗氧化效果较优的儿茶素复配比为0.1 mg/mL EGCG,0.025 mg/mL EC,0.1 mg/mL ECG,0.05 mg/mL EGC(体积比为1∶1∶1∶1),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5.03%,显著优于0.1 mg/mL浓度的EGCG(p<0.05),且高中低不同浓度复合儿茶素对S.aureus和E.coli的抑菌效果均优于4种单一儿茶素。相比单一儿茶素,研究优化的复合儿茶素具有较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抑制S.aureus和E.coli效果,表明其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儿茶素 抗氧化 抑菌 减量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植物精油的黄曲霉菌抑制活性及其缓释保鲜剂对烧卖保鲜效果的研究
12
作者 田文慧 郑琦 +5 位作者 岳玲 颜伟强 张慈 陈志军 张艳艳 孔秋莲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4期114-122,共9页
利用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协同指数法筛选出对黄曲霉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植物精油及其协同增效组合,利用辐照接枝交联结合β-环糊精包埋制备缓释型绿色食品保鲜剂,研究其缓释性能及对烧卖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 利用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协同指数法筛选出对黄曲霉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植物精油及其协同增效组合,利用辐照接枝交联结合β-环糊精包埋制备缓释型绿色食品保鲜剂,研究其缓释性能及对烧卖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4种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植物精油;利用协同增效组合制备的缓释型绿色天然食品保鲜剂在30℃下缓释时长超过14 d,对烧卖保鲜效果良好,4℃冷藏5、10、15 d时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数量均低于对照,可延长货架期10 d。电子鼻分析发现,直接精油处理影响烧卖风味,而缓释保鲜剂处理对烧卖风味无影响。通过辐照接枝结合β-环糊精包埋制备的缓释型绿色天然食品保鲜剂,可以实现精油的缓慢释放,对烧卖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缓释型保鲜剂 黄曲霉菌 抑菌 保鲜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盐基非织造医用敷料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惠婷 陈宇鉴 +5 位作者 刘诗仪 张显涛 陆斌 邹专勇 王建 张寅江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0-249,共10页
为推动海藻酸盐基非织造医用敷料的应用与发展,首先从结构出发,阐述海藻酸盐拥有较多羧羟基,适合离子交换与功能改性。其次综合分析海藻酸盐基非织造敷料种类,包括纯海藻酸纤维类、与其它纤维共混类、后整理改性类及纳米纤维类等。同时... 为推动海藻酸盐基非织造医用敷料的应用与发展,首先从结构出发,阐述海藻酸盐拥有较多羧羟基,适合离子交换与功能改性。其次综合分析海藻酸盐基非织造敷料种类,包括纯海藻酸纤维类、与其它纤维共混类、后整理改性类及纳米纤维类等。同时介绍了目前海藻酸盐基非织造敷料制备方法,包括纺丝法、梳理加固法、后整理法与复合法等。最后分析了通过添加抗菌剂或对海藻酸盐改性提升其抑菌性能,采用结构设计优化伤口愈合环境与使用便捷性,添加成分使敷料拥有特殊功能及实现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纺织品 海藻酸盐 非织造医用敷料 抑菌 结构设计 特殊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平二号蚯蚓Hemolysin基因扩增及不同蚯蚓产物体外抑菌效果的研究
14
作者 秦蕾 孙超 +5 位作者 金翔 张春光 楚菡 邓诗凡 贾京华 蒲蕾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3-138,共6页
试验提取大平二号蚯蚓的mRNA,PCR扩增Hemolysin(溶血素)基因,测序验证,确定蚯蚓体内含有Hemolysin,该基因在蚯蚓全体、生殖带前、生殖带和生殖带后部组织中均有表达。通过琼脂抑菌圈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蚯蚓体、蚯蚓蛋白粉、蚓激酶... 试验提取大平二号蚯蚓的mRNA,PCR扩增Hemolysin(溶血素)基因,测序验证,确定蚯蚓体内含有Hemolysin,该基因在蚯蚓全体、生殖带前、生殖带和生殖带后部组织中均有表达。通过琼脂抑菌圈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蚯蚓体、蚯蚓蛋白粉、蚓激酶对猪场源有害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匀浆上清液、蚯蚓蛋白粉和蚓激酶稀释液对猪场源常见有害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具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研究验证了大平二号蚯蚓体内存在Hemolysin基因且在蚯蚓不同部位均表达,蚯蚓及蚯蚓医药副产物对猪场源有害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为无抗饲料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平二号蚯蚓 抗菌肽 溶血素 琼脂抑菌圈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种法在消毒药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杨威海 缪红梅 +5 位作者 华娜 郑志拥 张雪丽 郭红梅 陈松昌 戴益民 《生物灾害科学》 2025年第1期66-73,共8页
【目的】为了帮助养殖场确立一种快速筛选消毒药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过硫酸氢钾、医用碘伏、84消毒液、二溴海因四种常见的养殖场消毒药,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采用点种法对四种消毒药在不同浓度下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 【目的】为了帮助养殖场确立一种快速筛选消毒药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过硫酸氢钾、医用碘伏、84消毒液、二溴海因四种常见的养殖场消毒药,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采用点种法对四种消毒药在不同浓度下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使用试纸片法以及牛津杯法对点种法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点种法试验结果表明,在10^(-1)浓度时,四种消毒药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在10^(-3)浓度时,四种消毒药对大肠杆菌均没有抑制作用;延伸试验结果表明,在10^(-1)浓度时,四种消毒药均完全杀灭了大肠杆菌,而在10^(-3)时,四种消毒药对大肠杆菌则完全没有作用;牛津杯法抑菌试验以及试纸片法抑菌试验的结果在10^(-1)浓度时以及10^(-3)浓度时表现出来对大肠杆菌的杀灭作用与点种法试验的结果高度相似。【结论】说明了点种法相比较于传统的牛津杯法以及试纸片法更加高效;同时,通过常规的试纸片法以及牛津杯法对点种法试验也验证了点种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种法 消毒药 灭菌 大肠杆菌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甲硫氨酸改性微晶纤维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
16
作者 吴思邈 杨海凡 +1 位作者 梁冠男 孙昕炀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2,共9页
为有效预防、处理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本研究以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为原材料,通过L-甲硫氨酸(L-methionine,L-Met)负载,制备得到了具有抗菌效果的L-Met改性MCC(M-MCC)。通过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分析等表征改性后M... 为有效预防、处理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本研究以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为原材料,通过L-甲硫氨酸(L-methionine,L-Met)负载,制备得到了具有抗菌效果的L-Met改性MCC(M-MCC)。通过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分析等表征改性后M-MCC的形貌变化、元素变化以及稳定性,证明了L-Met成功接枝。对M-MCC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其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当M-MCC的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对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7.47%。而后通过最小抑菌浓度以及细菌生长曲线对M-MCC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效果进行研究。确定了M-MCC对L. monocytogenes和S. aureus等革兰氏阳性菌有着较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5 mg/mL和30 mg/mL。最后,以L.monocytogenes和S.aureus为指示菌,研究了M-MCC对指示菌细胞膜通透性、细胞膜完整性、细胞内容物以及DNA含量等多个方面的影响。相关结果表明,M-MCC处理对L. monocytogenes和S. aureus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到达对数生长期的时间相较无处理组有所推迟。相应的胞外电导率、核酸和蛋白质的含量都有着明显的变化,且与处理时间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M-MCC在抗菌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氨基酸 抑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味中药及复方对大肠埃希菌体外抑菌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兰新财 陈欣 +4 位作者 缪雨臻 卢骏 赵丽丽 姚红健 叶菁 《中国兽药杂志》 2025年第2期23-31,共9页
为研究中药及其复方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效果,优选常用200味中药,采用“中药管皿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乌梅、木瓜、五倍子等16味中药对大肠埃希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在中兽医辨证论治方法和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指导下,将这16味中... 为研究中药及其复方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效果,优选常用200味中药,采用“中药管皿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乌梅、木瓜、五倍子等16味中药对大肠埃希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在中兽医辨证论治方法和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指导下,将这16味中药组成7个复方和3个成方制剂。进一步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复方A1、B1、A2、B2、J1抑菌效果显著。本研究为中兽药替抗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复方 大肠埃希菌 抑菌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F1对酱油腐败菌的抑菌机理探究及其应用
18
作者 朱苓 杨明晨 +3 位作者 赖金娥 胡锋 陈永生 晏日安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39,61,共7页
该研究以从腐败酱油中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探究F1对其的抑菌活性和抑制机理,为F1在酱油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F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再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探究温度、紫外... 该研究以从腐败酱油中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探究F1对其的抑菌活性和抑制机理,为F1在酱油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F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再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探究温度、紫外线、pH和盐浓度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通过研究F1作用后菌体的形态变化、细胞膜受损、内容物泄露等情况,进而分析F1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机理。在此基础上,考察F1对低盐酱油的防腐保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F1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25,2.50 mg/mL,对温度、紫外线、pH、食盐具有较强的抑菌稳定性。F1能使枯草芽孢杆菌变形皱缩,甚至破裂;Annexin V-FITC/PI染色结果表明F1使细菌凋亡数量增加30%;同时F1能显著提高ROS水平(P<0.05),造成细胞内容物泄露。在低盐酱油中添加0.07%F1能够抑制酱油中芽孢杆菌生长。综上,F1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和稳定性,并展现出作为天然防腐剂应用于酱油保鲜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酱油 防腐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生元PostbioYDFF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其转录机制
19
作者 刘于倩 王铭 +5 位作者 袁伟 臧金红 赵金山 李兆杰 胡瑞艳 彭传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5-195,共11页
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后生元PostbioYDFF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生物膜的影响以及P.aeruginosa超微结构和转录组的变化,研究了其对P.aeruginosa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为了验证转录组数据,进行了qPCR验证。结果表明,后生元Po... 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后生元PostbioYDFF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生物膜的影响以及P.aeruginosa超微结构和转录组的变化,研究了其对P.aeruginosa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为了验证转录组数据,进行了qPCR验证。结果表明,后生元PostbioYDFF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形成的抑菌圈直径为28.9±0.3 mm,MIC值为100μL/mL。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后生元PostbioYDFF可以极显著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抑制率达到64.96%(P<0.01),可以显著清除已形成的生物膜,清除率达到30.66%(P<0.05)。还观察到后生元PostbioYDFF破坏了细菌结构并减弱了细菌运动性(游泳运动、集群运动和抽搐运动)。通过RNAseq结合qPCR验证,与对照组相比,后生元PostbioYDFF处理后共发现503个显著差异的基因,其中237个显著上调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RNA降解、氧化磷酸化等通路,266个显著下调的基因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双组分系统等通路。本研究为后生元PostbioYDFF防控铜绿假单胞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指出了在食品保鲜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后生元 转录组学 抑菌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HRH317对灰葡萄孢菌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防效评价
20
作者 赵欣 王永强 +3 位作者 熊赫天 乔杰栋 王润甫 苏凤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8,共7页
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RH317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及由灰葡萄孢菌引发的灰霉病防治效果。通过牛津杯法初步测定菌株HRH317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 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RH317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及由灰葡萄孢菌引发的灰霉病防治效果。通过牛津杯法初步测定菌株HRH317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从细胞及亚细胞层面探究HRH317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抑菌活性显著,抑菌圈直径达到34.67 mm。SEM结果显示,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处理36 h,灰葡萄孢菌菌丝体扭曲变形干瘪严重;TEM结果显示,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处理72 h,灰葡萄孢菌细胞器受损,胞内空腔面积增大,胞外渗透物增多;LSCM结果显示,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处理72 h,灰葡萄孢菌细胞膜破损严重,碘化丙啶(PI)染色面积增大,进一步证实菌株HRH317对灰葡萄孢菌菌体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草莓灰霉病的离体防效测试结果表明,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草莓灰霉病相对防效达6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灰葡萄孢菌 超微结构 抑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