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逼尿肌不稳定的机制研究——神经源性?肌源性?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波 李新 +1 位作者 邱功阔 陈宇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133,共3页
为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的产生机制 ,利用能量化调节肌张力和长度的体外肌条试验装置 ,对膀胱出口梗阻 (BOO)和骶髓上脊髓横断 (SCI)后DI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和药理学研究。结果发现 ,①逼尿肌在适当的张力负荷下均可出现自发性兴奋和收缩 ... 为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的产生机制 ,利用能量化调节肌张力和长度的体外肌条试验装置 ,对膀胱出口梗阻 (BOO)和骶髓上脊髓横断 (SCI)后DI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和药理学研究。结果发现 ,①逼尿肌在适当的张力负荷下均可出现自发性兴奋和收缩 ;②DI逼尿肌在较小的张力负荷下即出现兴奋和收缩 ;在同等张力下DI逼尿肌自发兴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逼尿肌 ;③M受体拮抗剂、ATP和VIP对正常逼尿肌以及DI逼尿肌的自发兴奋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④M受体兴奋剂能显著增加逼尿肌的自发兴奋和收缩频率。提示逼尿肌自身兴奋性增加在DI的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 ,这种自发兴奋性并不依赖于M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尿肌不稳定 膀胱出口梗阻 膀胱 神经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泉丸对膀胱过度活动症大鼠膀胱充盈期盆神经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赖焕玲 陈鹏宇 +6 位作者 段晓瑾 徐伟君 雷玉婧 郭茜 吴清和 黄萍 操红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155,共5页
目的:研究缩泉丸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容量、压力及盆神经放电的影响,探讨缩泉丸对OAB大鼠膀胱感觉功能的作用。方法:SD雌性大鼠分别进行膀胱出口梗阻手术以复制OAB模型,随机分为OAB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缩泉丸高、中、低剂量组... 目的:研究缩泉丸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容量、压力及盆神经放电的影响,探讨缩泉丸对OAB大鼠膀胱感觉功能的作用。方法:SD雌性大鼠分别进行膀胱出口梗阻手术以复制OAB模型,随机分为OAB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缩泉丸高、中、低剂量组,给药4周后,以尿动力仪观察灌注过程中膀胱容量、压力及非排尿性收缩的变化,以多通道生理记录仪检测灌注过程中盆神经放电的变化。结果:OAB大鼠盆神经放电模式表现为放电频率先于压力达到峰值,而后压力达到峰值时,放电频率趋于平台或下降。OAB模型大鼠膀胱充盈过程中盆神经放电频率明显增强,膀胱压力上升,容量增加,非排尿性收缩增多;缩泉丸的干预能降低盆神经的放电冲动,减少神经放电增强引起的逼尿肌非排尿性收缩,降低膀胱压力,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缩泉丸对OAB大鼠膀胱感觉功能的调节可能是其治疗OAB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泉丸 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出口梗阻 盆神经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内皮素-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程文 周四维 +10 位作者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周文泉 马宏青 周水根 魏武 薛松 梁培禾 李汉平 蔡荣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66-268,共3页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1(ET 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1 ,2 ] 为实验组 (分梗阻 3周组及梗阻 6周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为对照组(分术后 3周组及术后 6...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1(ET 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1 ,2 ] 为实验组 (分梗阻 3周组及梗阻 6周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为对照组(分术后 3周组及术后 6周组 )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兔血浆ET 1进行研究。 结果 :实验组血浆ET 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梗阻 3周组与梗阻 6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对照组术后 3周组与术后 6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5 )。 结论 :血浆ET 1的上调与兔膀胱不全梗阻的病理改变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血浆 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龚宇 宋波 +1 位作者 熊恩庆 金锡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2002-2004,共3页
目的 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 (Bladderoutletobstruction ,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 ,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 ;采用灌流肌槽 ,以胆碱类药物 ... 目的 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 (Bladderoutletobstruction ,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 ,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 ;采用灌流肌槽 ,以胆碱类药物 (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 )作为刺激因素 ,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末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 (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 (ml ,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 (Detrusorinstability ,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逼尿肌稳定 (Detrusorstability ,DS)者梗阻 2周时及梗阻 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 ,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 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 1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 ,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 ,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 :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 ,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 ,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 ,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 :逼尿肌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出口梗阻 逼尿肌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压力-流率测定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李龙坤 宋波 +2 位作者 熊恩庆 金锡御 方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1992-1994,共3页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中压力 -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压力 -流率测定中Schaefer列线图对 3 4例临床确诊为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女性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以确定压力 -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中压力 -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压力 -流率测定中Schaefer列线图对 3 4例临床确诊为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女性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以确定压力 -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3 4患者中以 (Line Pasiveurethralresistancerelation ,PURR)诊断为 0、Ⅰ Ⅵ级的患者分别为 :0 %、14 .8%、2 3 .5 %、3 5 .3 %、2 0 .6%、2 .9%、2 .9%,其中按梗阻部位分类 ,膀胱颈梗阻 2 1例 ,远端尿道缩窄 13例 ,按压力 -流率图形分类 ,压迫型为 19例 ,狭窄型为 15例。结论 压力 -流率测定对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诊断有一定价值 ,对疾病分型也有一定意义 ,但以临床使用的现有参考值进行诊断会产生一定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流率测定 膀胱流出道梗阻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测定逼尿肌厚度在无创诊断膀胱出口梗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宁 王敏 +3 位作者 李永智 宫雪 刘屹立 王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55-1057,共3页
目的探讨经超声逼尿肌厚度测定在无创诊断膀胱出口梗阻中的应用。方法 106例伴有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在进行压力流率测定过程中,当膀胱容量为250ml时,应用7.5MHz高频线纵超声探头进行膀胱前壁逼尿肌厚度测定。通过A-G图进行膀胱出口梗阻... 目的探讨经超声逼尿肌厚度测定在无创诊断膀胱出口梗阻中的应用。方法 106例伴有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在进行压力流率测定过程中,当膀胱容量为250ml时,应用7.5MHz高频线纵超声探头进行膀胱前壁逼尿肌厚度测定。通过A-G图进行膀胱出口梗阻的判定,将患者分为梗阻,可疑梗阻及非梗阻组,比较各组的逼尿肌厚度有无差异。应用相对工作特征曲线对逼尿肌厚度测定作为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工具进行评价。结果梗阻组65例的逼尿肌厚度(2.6±0.5mm)明显高于可疑梗阻组(23例,2.0±0.4mm)及非梗阻组(18例,1.8±0.3mm)(P<0.01),可疑梗阻组及非梗阻组无显著性差异(P=0.16)。应用相对工作特征曲线,当临界值≥2.7mm时,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敏感度为39%,阴性预测值为51%。其曲线下面积为(0.88±0.03)。结论经超声逼尿肌厚度测定诊断膀胱出口梗阻,具有无创、方便、可靠的特点。当临界值≥2.7mm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压力流率测定诊断膀胱出口梗阻,但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试验来证实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逼尿肌厚度 膀胱出口梗阻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组织结构改变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南 宋波 +1 位作者 金锡御 熊恩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37-1039,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方法 光镜、电镜观察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壁上两种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 ,弹性蛋白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低顺应性膀胱组肌层内平滑肌束间的胶原蛋白浸... 目的 观察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方法 光镜、电镜观察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壁上两种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 ,弹性蛋白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低顺应性膀胱组肌层内平滑肌束间的胶原蛋白浸润明显增多 ,而弹性蛋白则有所减少。结论 膀胱流出道梗阻后 ,膀胱壁上两种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沉积发生了变化 ,使膀胱纤维化 ,并最终可能对膀胱功能产生影响 ,使膀胱变为一种低容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 组织结构 膀胱流出道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闭孔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孙峰 方平 +2 位作者 孙光 王岩 周煦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评估经闭孔中段尿道无张力吊带术(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3月226例接受TOT手术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TOT术患者207例,TOT术联合子宫切除和(或)阴道修补、... 目的:评估经闭孔中段尿道无张力吊带术(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3月226例接受TOT手术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TOT术患者207例,TOT术联合子宫切除和(或)阴道修补、盆底重建术患者19例。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20.2个月。填写经过验证的短表ICI-Q-SF、PISQ-12、UDI-6/ⅡQ-7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膀胱残尿量(PVR)和最大尿流率(Qmax)评估手术效果及术后中远期并发症风险。结果:所有患者无膀胱损伤、尿道损伤、闭孔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治愈率94.7%,有效率97.3%;最终随访结果:治愈率90.3%,有效率92.9%。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症状及QOL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1)。有性生活患者术后PISQ-12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改善(P<0.05)。患者术后末次UDI-6及Ⅱ-Q7问卷总体评分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降低(P<0.05),但29例患者术后末次UDI-6问卷梗阻项目评分较术前增加;20例患者术后末次UDI-6问卷尿频和尿急项目评分较术前增加。患者手术前后Qmax及PVR无统计学意义变化(P>0.05)。结论:TOT术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微创、有效和安全的手术方法。抗尿失禁术后患者系统的随访对于潜在并发症的提示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压力性 经闭孔无张力吊带 疗效 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出口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尿道压力图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星亮 赵江 +2 位作者 冯观贵 于伟 李龙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1-824,共4页
目的探讨静态尿道压力图(resting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RUPP)在评价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t,BPH)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内我院收治的119例BPH患者的尿动力... 目的探讨静态尿道压力图(resting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RUPP)在评价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t,BPH)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内我院收治的119例BPH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依据压力流率同步测定结果分别分为无梗阻组、可疑梗阻组、梗阻组。分别比较3组间RUPP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回归模型及各个指标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价值。结果梗阻组的膀胱颈压、精阜压、前列腺长度、功能曲线长度、前列腺平台面积均显著大于无梗阻组,而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前列腺平台面积和精阜压进入模型,经ROC曲线比较,联合指标对于梗阻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其他指标(AUC为0.968),而单一指标中则以前列腺平台面积(prostatic plateau area,PPA)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具诊断价值(AUC为0.893)。结论 RUPP参数可用于诊断BPH所致膀胱出口梗阻,且特别适用于不能进行压力-流率测定(pressure-uroflow studies,P/Q)患者尿道梗阻情况的评价,参数中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力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尿道压力测定 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出口梗阻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男性LUTS/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的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斌 汤平 +4 位作者 姜少军 韦兴华 杨文俊 伍穗珊 谢克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07-2010,共4页
目的:构建预测男性下尿路症状/良性前列腺增生(LUTS/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列线图模型,以期能通过常用、无创的临床指标准确地、个体化评估患者有无BOO。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男性LUT... 目的:构建预测男性下尿路症状/良性前列腺增生(LUTS/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列线图模型,以期能通过常用、无创的临床指标准确地、个体化评估患者有无BOO。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男性LUTS/BPH患者其压力-流率测定相关参数及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体积(PV)、移行带体积(TZV)、移行带指数(TZ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剩余尿量(PVR)等指标,从中确定BOO的相关独立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筛选1 599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PV、TZV、TZI、PSA、Qmax、PVR诊断BOO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807、0.698、0.775、0.742、0.641。最终选定Qmax、PV、PSA作为BOO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Log(p)=0.332 4-0.201 8*Qmax+0.026 6*PV+1.135 1*PSA。R软件绘制得预测模型的列线图,经内部验证显示其一致性指数(C-index)达0.854。结论:该预测模型诊断BOO有较高的准确性(85.4%),简单、无创且能个体化预测患病风险,能为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出口梗阻 预测模型 压力-流率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内Ca^(2+)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文 高建平 张征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9期787-789,i0011,共4页
目的:对Ca2+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15只为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周,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15只仅手术游离兔膀胱颈而不做结扎梗阻为对照组。模型成熟... 目的:对Ca2+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15只为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周,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15只仅手术游离兔膀胱颈而不做结扎梗阻为对照组。模型成熟后,采用急性酶法分离及传代培养的方法获得单个膀胱平滑肌细胞。对培养的第一代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模型膀胱平滑肌细胞静态Ca2+浓度。结果:静息状态下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增高(Ca2+超负荷)。结论:膀胱逼尿肌细胞Ca2+病理性改变是出现不稳定膀胱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膀胱出口不全梗阻 不稳定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R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鑫 张勇 +1 位作者 周永建 严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手术经验。方法女性膀胱颈纤维化致膀胱出口梗阻病例28例,患者年龄52~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术前评估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最大尿流率为4.2~15.2 mL/ s,平...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手术经验。方法女性膀胱颈纤维化致膀胱出口梗阻病例28例,患者年龄52~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术前评估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最大尿流率为4.2~15.2 mL/ s,平均尿流率(7.5±3.1)mL/ s。所有病例均行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截石位5~7点部位)。术后从尿动力学和临床症状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6例患者拔管后下尿路症状明显改善,2例因长期尿潴留膀胱顺应性差延迟1个月拔管,拔管后排尿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为13.6~24.8 mL/ s,平均尿流率(14.3±4.1)mL/ s(P 〈0.01),膀胱残余量为0~30 mL。未出现尿失禁及尿道阴道瘘,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1年。结论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能有效地治疗因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引起的下尿路症状。术前应当明确诊断,膀胱镜检及尿动力学评估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 膀胱颈纤维化 尿流动力学 膀胱颈电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肾上腺素β及β_3受体密度和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文峰 宋波 +1 位作者 金锡御 熊恩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4-136,共3页
为研究β肾上腺素受体 (β AR)及其亚型β3 AR在膀胱出口梗阻 (BOO)型逼尿肌不稳定中的作用 ,建立大鼠BOO型逼尿肌不稳定动物模型 ,以离体逼尿肌条拉力实验观察逼尿肌不稳定时异丙肾上腺素 (ISO)和选择性β3 AR激动剂BRL37344A对逼尿... 为研究β肾上腺素受体 (β AR)及其亚型β3 AR在膀胱出口梗阻 (BOO)型逼尿肌不稳定中的作用 ,建立大鼠BOO型逼尿肌不稳定动物模型 ,以离体逼尿肌条拉力实验观察逼尿肌不稳定时异丙肾上腺素 (ISO)和选择性β3 AR激动剂BRL37344A对逼尿肌舒张功能的影响 ,采用放射配基结合法测定BOO型逼尿肌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逼尿肌 β及β3 AR的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结果显示 ,ISO和BRL37344A对不稳定组的作用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梗阻后稳定组 ,梗阻后不稳定组β AR密度 (Bmax)较正常对照组及稳定组明显降低 (分别为 6 6 2 3± 6 39、85 85± 7 5 3和 81 36± 6 72fmol/mg蛋白 ) ,β3 AR密度不稳定组同样较对照组及稳定组明显降低 (分别为 4 2 34± 3 16、6 1 0 2± 6 38和 6 0 17±5 72fmol/mg蛋白 ) ,三组之间 β AR和β3 AR的Kd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提示逼尿肌不稳定时β AR激动剂松弛逼尿肌的作用减弱 ,β AR密度变化可能参与了大鼠BOO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 ,高选择性β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尿肌不稳定 受体 肾上腺素能Β 膀胱出口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不稳定膀胱模型的尿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龚隽 程文 +10 位作者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周水根 周文泉 马宏青 魏武 薛松 徐振宇 王冬 许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7期603-605,共3页
目的:建立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取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和梗阻组各15只。不全梗阻性手术后第8周,在氯胺酮和氟哌利多全麻下行尿流动力学等检侧。结果:梗阻8周后... 目的:建立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取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和梗阻组各15只。不全梗阻性手术后第8周,在氯胺酮和氟哌利多全麻下行尿流动力学等检侧。结果:梗阻8周后,梗阻组兔的膀胱尿流动力学主要参数较对照组有显著变化。梗阻组不稳定膀胱的发生率为60%。该膀胱出口不全梗阻动物模型无论从膀胱的病理或尿流动力学的改变,均与人类慢性膀胱出口不全梗阻类似。结论:这一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慢性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疾病的病理、病理生理变化及治疗提供了一个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出口不全梗阻 不稳定膀胱 尿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膀胱出口不同梗阻时间对逼尿肌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杭 王国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 观察兔膀胱出口部分梗阻不同时间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及其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新西兰雄性白兔 2 4只 ,分为A组 (对照组 ) ,B组 (梗阻 5周组 )和C组 (梗阻 2周组 ) ,各 8只。梗阻组手术建成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兔模型 ,分别饲养 5周和 ... 目的 观察兔膀胱出口部分梗阻不同时间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及其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新西兰雄性白兔 2 4只 ,分为A组 (对照组 ) ,B组 (梗阻 5周组 )和C组 (梗阻 2周组 ) ,各 8只。梗阻组手术建成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兔模型 ,分别饲养 5周和 2周后解剖膀胱。①测定膀胱重量、容量 ;②检测逼尿肌功能 ;③观察膀胱逼尿肌细胞超微结构。对照组仅行下腹部切口而不建成梗阻模型。结果  (1 )A、B、C组膀胱重量分别为 (3.83±0 .71 )、(1 2 .6 5± 4 .0 1 )、(1 5 .6 3± 4 .0 0 ) g。A、B、C组膀胱容量分别为 (98.1 3± 1 8.1 1 )、(6 9.5 0± 1 0 .2 1 )、(48.1 3± 1 7.1 5 )mL ;(2 )A组单位重量逼尿肌最大张力及最大收缩速度均明显大于B组及C组 (P <0 .0 5或 0 .0 1 ) ;C组单位重量逼尿肌最大张力及最大收缩速度 (除高K+ 液外 )均大于B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B组和C组兔逼尿肌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 ,线粒体水肿。结论 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可引起逼尿肌功能障碍并在短时间内进入失代偿期 ,这一变化有其超微结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时间 膀胱出口部分梗阻 逼尿肌功能障碍 超微结构变化 细胞超微结构 膀胱重量 膀胱逼尿肌 下腹部切口 粗面内质网 逼尿肌细胞 功能改变 不同时间 膀胱容量 0.05 失代偿期 对照组 C组 B组 新西兰 兔模型 K^+ 显著性 线粒体 形态学 速度 收缩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文 周四维 +10 位作者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周文泉 马宏青 周水根 魏武 薛松 梁培禾 李汉平 蔡荣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8期583-586,共4页
目的 :探讨内皮素 1 (ET 1 )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 1 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实验组 ,梗阻 6周 )及 1 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对照组 ,术后 6周 )... 目的 :探讨内皮素 1 (ET 1 )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 1 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实验组 ,梗阻 6周 )及 1 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对照组 ,术后 6周 )膀胱壁组织 (分为膀胱体部及颈部平滑肌组织 )中ET 1进行研究。 结果 :尿液中ET 1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膀胱壁的膀胱体部平滑肌组织ET 1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膀胱颈部平滑肌组织ET 1含量无明显变化 (P >0 .2 )。实验组膀胱重量明显增加 (P <0 .0 0 1 )。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平滑肌组织 不全梗阻性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干细胞因子对逼尿肌活动低下大鼠Cajal间质细胞数及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封建立 刘元丰 +6 位作者 高瑾 钟渝 舒勇 蒙明森 颜加强 孙道冬 孙丹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924-1928,共5页
目的探讨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对活动低下逼尿肌中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数及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逼尿肌活动低下(detrusor underactive,DU)组以及DU+SCF组。采用E... 目的探讨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对活动低下逼尿肌中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数及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逼尿肌活动低下(detrusor underactive,DU)组以及DU+SCF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SCF水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ICCs细胞数目,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c-kit以及SCF的组织水平表达;体外肌条实验检测逼尿肌收缩能力。结果活动低下逼尿肌组织中ICCs数显著减少(P<0.05),SCF及c-kit表达显著降低(P<0.05),逼尿肌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显著下降(P<0.05);外源性SCF可以显著增加活动低下逼尿肌组织中ICCs数(P<0.05),增加SCF及c-kit的表达(P<0.05),显著提升逼尿肌收缩幅度和收缩频率(P<0.05)。结论外源性SCF可以影响活动低下逼尿肌组织中ICCs数,进而改变逼尿肌收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功能障碍 逼尿肌活动低下 干细胞因子 间质细胞 膀胱出口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尿梗阻大鼠尿动力学及逼尿肌不稳定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立新 宋波 +2 位作者 李龙坤 周逢海 李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排尿梗阻后膀胱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发展进程 ,确定选择不稳定膀胱模型的最佳时期。方法 结扎膀胱颈部形成膀胱出口不完全性梗阻 ,留置膀胱造瘘 ,清醒状态下进行不同时期膀胱功能尿流动力学检测。结... 目的 观察大鼠排尿梗阻后膀胱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发展进程 ,确定选择不稳定膀胱模型的最佳时期。方法 结扎膀胱颈部形成膀胱出口不完全性梗阻 ,留置膀胱造瘘 ,清醒状态下进行不同时期膀胱功能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所有梗阻组动物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均显著增加 ,排尿压与顺应性增加 ,出现膀胱自发性收缩。在梗阻的第 5、6周 ,96%的动物发生膀胱不稳定性收缩 ,并有一相对稳定期 ,而到第 8周 ,排尿压、顺应性与自发性收缩因膀胱功能严重损害呈下降趋势。结论 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功能呈进行性损害 ;梗阻第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尿肌不稳定 膀胱出口梗阻 尿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低顺应性膀胱中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基因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南 宋波 +1 位作者 金锡御 熊恩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5-507,共3页
目的 检测低顺应性膀胱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低顺应性膀胱组肌层内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被... 目的 检测低顺应性膀胱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低顺应性膀胱组肌层内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被上调 ,且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被上调的程度更为显著。结论 在大鼠的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中 ,发现膀胱组织肌层内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被上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顺应性膀胱梗阻 胶原蛋白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性大鼠膀胱出口梗阻两种模型制作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荆强 王东文 +2 位作者 高宏飞 刘冲 史骁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52-56,I0005,I0006,共7页
目的通过采用耻骨后膀胱颈和会阴途径球部尿道部分结扎两种方法,建立雄性大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aritial bladder outlet obstraction,pBOO)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鉴定和比较,为pBOO后膀胱重构(bladder reconstruction)的深入研究提供... 目的通过采用耻骨后膀胱颈和会阴途径球部尿道部分结扎两种方法,建立雄性大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aritial bladder outlet obstraction,pBOO)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鉴定和比较,为pBOO后膀胱重构(bladder reconstruction)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种成活率高,复制性和稳定性较好的动物模型。方法 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I组为假手术组(对照组),20只;II组为耻骨后途径膀胱颈部分结扎组,30只;III组为会阴途径球部尿道部分结扎组,30只。依据梗阻时间分别将I组、II组、III组大鼠随机分为2周组和4周组,于术后2周和4周对大鼠行尿动力学检测后,完整切除膀胱测其重量,将精囊腺组织和部分膀胱用4%甲醛固定,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 II组和III组成活率分别为73.3%和80.0%,二者无统计学意义;I组、II组、III组建模手术时间分别为(9.75±2.29)、(17.33±3.54)、(10.77±2.44)min,II组与I组和II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组、II组、III组的2周组和4周组逼尿肌漏尿点压(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DLPP)分别为(26.31±2.32)、(27.34±3.93)、(24.68±2.39)mmHg和(26..42±2.41)、(34.23±3.01)、(32.63±3.20)mmHg,I组与II组和III组的4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组和III组的2周组和4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耻骨后途经膀胱颈部分结扎和会阴途径球部尿道部分结扎两种方法都能成功建立雄性大鼠pBOO模型,与耻骨后途径相比,会阴途径成活率高,手术操作时间短,复制性和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出口部分梗阻 耻骨后途径 会阴途径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