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G发展20年:回溯与瞻望 被引量:7
1
作者 肖红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概念正式提出20周年之际,对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回溯,深入探寻其演变特征和规律,深刻洞察未来ESG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推动ESG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按照推动力量、关注重点和发展程度的差... 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概念正式提出20周年之际,对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回溯,深入探寻其演变特征和规律,深刻洞察未来ESG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推动ESG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按照推动力量、关注重点和发展程度的差异,20年来ESG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探索起步阶段(2004—2009年)、初步兴起阶段(2010—2014年)、快速发展阶段(2015—2020年)和规范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在这一发展过程中,ESG制度、规则、实践和生态各自动态演化又相互共演,呈现出不同的演进逻辑、特征和规律,体现为渐进式的制度安排、兼容性的国际规则、多样化的主体实践和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展望未来,全球ESG将在争议与挑战中继续前行,并进入深化转型新阶段,ESG生态将动态优化并迈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 制度安排 国际规则 主体行为 生态系统 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智能传播的认知域
2
作者 林克勤 张丽 郑继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智能传播促进了人的心智向体外的延伸,并赋予科学技术哲学提出的“认知域”概念新的专业化意义。立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用延展认知的理论框架解析智能传播中的认知域内涵:一是指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本质上该过程是以... 智能传播促进了人的心智向体外的延伸,并赋予科学技术哲学提出的“认知域”概念新的专业化意义。立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用延展认知的理论框架解析智能传播中的认知域内涵:一是指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本质上该过程是以模块化结构映射人脑的相似机制,并以图灵测试常态化来预示当代人工智能行为主义的主流;二是指信息生产和流通中智能系统的角色定位,虽然它们完成了从认知工具到认知主体的嬗变,但尚未体现出主体性价值;三是指信息活动发生的智能空间,它超越了人脑的封闭式体系,迈向了领云、镜像、后叙述接续的广袤维度。把认知域概念引入智能传播话语体系之中,强调体外认知与体内认知的统合主义立场,拓展了智能传播研究的范围,突出了智能空间和实体空间在传播活动中的不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认知域 认知科学 模块化 主体性 行为主义 智能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似情景知识迁移下工程人员安全事故主观概率仿真
3
作者 张羽 黎之戊 +1 位作者 钟玮 贺娟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3,共8页
为了研究规避行为下相似情景知识迁移对工程人员安全事故主观概率的影响,引入情景相似度变量,构建工程人员群体安全事故的主观概率演化模型,并进行仿真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似情景知识迁移会加速主观概率均值收敛,同时降低个体间... 为了研究规避行为下相似情景知识迁移对工程人员安全事故主观概率的影响,引入情景相似度变量,构建工程人员群体安全事故的主观概率演化模型,并进行仿真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似情景知识迁移会加速主观概率均值收敛,同时降低个体间和情景间的主观概率差异,但也会导致低估高事故率情景的情况;存在死亡人数最多的“高危”事故情景,其事故率在0.4~0.8之间;2种不同情景的死亡率差异较大情况下,仅在低死亡率情景的事故率高于高死亡率情景时,情景知识迁移才有助于降低损失;2种不同情景的死亡率接近且事故率差异较大时,知识的不完整迁移反而会造成更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相似度 知识迁移 工程人员 安全事故 主观概率 规避行为 元胞自动机(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残疾运动员24小时活动行为与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高新松 乔添琪 赵梦贤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1-290,共10页
目的:探讨残疾运动员24小时活动行为特征与现状,及其与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全国17个省份180名残疾运动员进行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24小时活动行为、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 目的:探讨残疾运动员24小时活动行为特征与现状,及其与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全国17个省份180名残疾运动员进行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24小时活动行为、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24小时活动行为达标情况与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探究两者关系是否因性别、残疾类型等而异。结果:残疾运动员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68 h/week、4.89 h/d、8 h/d。满足24小时活动行为3项指南标准的比例为26.1%,满足2、1项的比例分别为47.8%、22.2%,满足24小时活动行为指南与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满足指南项数越多,残疾运动员越有可能报告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具体而言,与满足0项相比,满足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三项中的任意两项均与心理韧性(B=5.184,P<0.001)和主观幸福感(B=2.806,P<0.01)呈显著正相关,同时满足3项与心理韧性(B=8.407,P<0.001)和主观幸福感(B=6.122,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满足24小时活动行为指南与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建议残疾运动员遵循24小时活动行为指南,以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久坐行为 睡眠 心理韧性 主观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著作权归属的类型化建构
5
作者 高天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人工智能广泛嵌入内容创作流程,挑战了著作权法以创作行为为核心的规范体系,导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主体资格、法律属性及权利归属存在争议。就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作者资格这一前提而言,当下人工智能不具备主观意志与法律人格,其生成内容... 人工智能广泛嵌入内容创作流程,挑战了著作权法以创作行为为核心的规范体系,导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主体资格、法律属性及权利归属存在争议。就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作者资格这一前提而言,当下人工智能不具备主观意志与法律人格,其生成内容虽具表达形态,实质上不符合“独创性”和“责任能力”的规范要求,难以构成规范意义上的作者。基于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作者类型可以依据对人工智能生成过程的控制、对人工智能生成能力的赋予和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投入分为人工智能使用者、人工智能设计者与人工智能投资者三类。继而在目前技术发展阶段明确并坚持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以人类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过程中的实质性独创贡献作为权属认定标准与判断核心,从创作链条中的行为属性、控制程度与价值投入层面确定人工智能的著作权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作者主体身份 创作行为 权利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董宝林 李鹤 刘如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认同量表》中的角色认同分量表,《因果控制点知觉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认同量表》中的角色认同分量表,《因果控制点知觉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分量表,以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等,对1091名青少年(45.28%男生)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的纵向问卷调查。结果:对于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的性别、学段差异显著(各指标男性皆高于女性,初中生皆高于高中生);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皆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正相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且内部动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锻炼行为和主观锻炼体验,锻炼行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主观锻炼体验,主观锻炼体验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角色认同。结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境中,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具有性别、学段的非一致性特征;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促、互抑关系,且内部动机是锻炼行为、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锻炼行为是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主观锻炼体验是角色认同的原因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角色认同 内部动机 主观锻炼体验 锻炼行为 交叉滞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多元主体决策行为的博弈演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雅姝 张海涛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7,共9页
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中,政府和网络媒体在内的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在舆情传播中的交叉影响,决定了突发事件舆情的演化方向,准确掌握舆情多元主体决策行为的博弈演化过程可以提升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效力,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舆情挑战,维护社... 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中,政府和网络媒体在内的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在舆情传播中的交叉影响,决定了突发事件舆情的演化方向,准确掌握舆情多元主体决策行为的博弈演化过程可以提升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效力,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舆情挑战,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文章构建突发事件舆情多元主体行为博弈模型,分析各主体在不同情境下的最优决策,使用Python工具模拟仿真不同策略演化路径,验证各主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和博弈结果。研究发现,演化博弈理论能够有效解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多元主体决策行为的互作用机理,揭示舆情多元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变、稳定性及其对舆情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舆情主体 决策行为 博弈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场”与“虚置”:智能时代传播主体的内涵嬗变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晔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7,共7页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播内容从单一的信息转变为多元化的媒介产品,传播对象由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主体转变为智媒场域中集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于一身的用户主体。传播主体的行为转向和身份转向不仅导致主导权迁移,智能传播的虚拟性...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播内容从单一的信息转变为多元化的媒介产品,传播对象由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主体转变为智媒场域中集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于一身的用户主体。传播主体的行为转向和身份转向不仅导致主导权迁移,智能传播的虚拟性和具身性更是将传播主体从主动的“在场”转向“虚置”。面对人机共存所带来的主体地位的挑战,传播主体既要了解智能机器的算法思维和认知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集体智慧,还要平衡人与机器的关系,发展人的主体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传播主体 行为转向 身份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治理的中国征信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家琪 刘彤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征信市场准入监管作为实现征信市场数据治理目标的事前监管,应充分发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征信数据安全流通和高效利用的制度价值。在中国市场化征信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征信市场准入监管的制度问题主要有三:征信市场筛选“合格者”和“... 征信市场准入监管作为实现征信市场数据治理目标的事前监管,应充分发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征信数据安全流通和高效利用的制度价值。在中国市场化征信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征信市场准入监管的制度问题主要有三:征信市场筛选“合格者”和“最优者”的准入条件尚不明确,企业难以达到独立第三方的合规标准,以及征信数据权利的分配和行使机制尚不完善。此三类问题均可通过监管制度的合理设计予以缓解和解决。立足分级分类的监管思路,可从征信市场的数据治理层面优化主体资格管理制度,进而完善我国征信市场准入监管,包括在现阶段由政府统一根据征信数据的风险类型分类设置准入门槛、分级制定行为监管标准以及明确审慎地配置征信数据的各项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信市场 征信数据 主体准入监管 行为准入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宇宙复制行为
10
作者 田小楚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4,共13页
元宇宙技术及其生成物作为技术尚未“封顶”的数字时代产物,其与知识产权理论缺乏前沿交流。为了回应元宇宙这一新兴技术引发的现实需求,需要在凝练概念的基础上,释明元宇宙复制行为与传统复制行为的异同,通过理论创新应对元宇宙复制行... 元宇宙技术及其生成物作为技术尚未“封顶”的数字时代产物,其与知识产权理论缺乏前沿交流。为了回应元宇宙这一新兴技术引发的现实需求,需要在凝练概念的基础上,释明元宇宙复制行为与传统复制行为的异同,通过理论创新应对元宇宙复制行为对现行法的挑战。基于此,应强调正确理解元宇宙复制行为的应有之义,矫正夸大主观模糊性标准失守的误区,解释复制行为调节利益平衡的功能性问题,以及准确把握复制权扩张与权利限制的辩证统一关系。建议修正元宇宙复制行为:一是坚持以市场为需求的谦抑性原则,二是按“市场”与“非市场”细分主观模糊性标准,三是运用法律解释、反限制规定和技术措施等多维度方案综合调整复制权能的合理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元宇宙生成物 复制行为 复制权 主观模糊性标准 元宇宙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与“失范”:情境性旅游伦理感知中的社会主张与个人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闫子龙 谢彦君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7,共23页
文章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行为失范现象切入,研究具体情境中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从概念辨析、逻辑思辨和科学实证等不同进路对情景化旅游伦理感知及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是一种... 文章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行为失范现象切入,研究具体情境中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从概念辨析、逻辑思辨和科学实证等不同进路对情景化旅游伦理感知及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是一种体验动机导向的主观建构。社会层面的旅游伦理是一种共识性的伦理理型,其作用机制有赖于旅游者在伦理的情境性感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建构结果。个体对于情景化旅游伦理的感知建构是一个体验导向的主观选择过程,此过程不仅受到客观层面建构障碍的阻遏,还与旅游者主观层面的建构过程相关,二者的交互作用共同发生于旅游情境当中,从而使旅游者的伦理建构往往呈现某种遮蔽现象,进而导致旅游者行为呈现失范倾向,甚至出现旅游交往的社会情境因不伦扰动而失序的情况。为此,文章根据建构障碍和建构过程在主客观层面的不同影响,将旅游行为失范进一步划分为伦理失察与伦理僭越两大类型,并据以辨析不同旅游行为失范背后的成因差异,为纾解或消除旅游行为失范提供理论参考,以期进一步丰富旅游伦理领域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化旅游伦理 体验导向 主观建构 旅游行为失范 旅游者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需要满足和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共情能力的调节作用
12
作者 杨柳 高冉 +1 位作者 方平 姜媛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1-437,共7页
幸福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吕梁市某高中高一到高三855名学生的调查施测,从社会层面探讨高中生社会需要满足对其幸福感的影响,验证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共情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中生社会需要满足可... 幸福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吕梁市某高中高一到高三855名学生的调查施测,从社会层面探讨高中生社会需要满足对其幸福感的影响,验证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共情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中生社会需要满足可以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2)亲社会行为倾向在社会需要满足和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正向中介作用;(3)共情能力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后路径,对于共情能力较弱的个体,社会需要满足对其亲社会行为倾向的预测作用更高,而对于共情能力较强的个体,亲社会行为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需要满足 主观幸福感 亲社会行为倾向 共情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矛盾性失眠脑电特征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毓 苑成梅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Para-I)又被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或失眠状态错觉(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SSM)。这类患者通常主诉患有严重失眠,但缺乏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日间功能受损情况与患者所述的睡眠缺失程度不成...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Para-I)又被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或失眠状态错觉(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SSM)。这类患者通常主诉患有严重失眠,但缺乏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日间功能受损情况与患者所述的睡眠缺失程度不成比例。高估睡眠潜伏时间(sleeplatency,SL)、低估总睡眠时间(totalsleeptime,TST)是Para-I的主要特征。这种睡眠质量的错误评价妨碍了对睡眠障碍的诊断、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的评估。Para-I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抑郁水平、焦虑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关系质量、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改变有关。基于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失眠相关研究发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sleep,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leep,REM睡眠)的改变可能与失眠患者的主客观睡眠不一致程度有关。PSG是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同步监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眼动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鼾声等多项参数对睡眠结构及相关的生理行为变化进行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借助PSG对Para-I的睡眠EEG及治疗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就Para-I的脑电特征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ara-I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性失眠 主客观睡眠不一致 多导睡眠监测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被引量:884
14
作者 段文婷 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5-320,共6页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文章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概述,包括理论的提出、内涵、测量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了理论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 行为意向 行为态度 主观规范 知觉行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者参与低碳旅游意愿的驱动因素与形成机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 被引量:49
15
作者 胡兵 傅云新 熊元斌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4-72,共9页
为揭示旅游者参与低碳旅游意愿的驱动因素和形成机制,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检验低碳旅游情境下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对低碳旅游意愿的影响效应。通过对512份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行为态度和自我效能感对低... 为揭示旅游者参与低碳旅游意愿的驱动因素和形成机制,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检验低碳旅游情境下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对低碳旅游意愿的影响效应。通过对512份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行为态度和自我效能感对低碳旅游意愿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尤其是行为态度的影响力更强烈;(2)尽管主观规范未能直接作用于低碳旅游意愿,而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和自我效能感与低碳旅游意愿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了旅游者参与低碳旅游意愿的干预路径与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旅游 行为态度 主观规范 自我效能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农户认知与行为响应:以治理情境为调节变量 被引量:65
16
作者 林丽梅 刘振滨 +1 位作者 黄森慰 郑逸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4,共8页
农户既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制造者和受害者,同时也是污染治理的主要受益者,这一多重身份使得研究农户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为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省270位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农户心... 农户既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制造者和受害者,同时也是污染治理的主要受益者,这一多重身份使得研究农户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为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省270位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农户心理认知与其行为响应的关系,并引入治理情境作为调节变量,分析治理情境对农户的心理认知-处理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农户的行为态度对其垃圾分类、处理费支付以及定点倾倒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主观规范仅对垃圾处理费支付与定点倾倒等集体性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治理情境因素中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清理频率在农户心理认知与3类处理行为之间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农户住房到垃圾处理设施距离对处理费支付行为和定点倾倒行为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而对垃圾分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数量对处理费支付行为和定点倾倒行为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不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 集中处理 行为态度 主观规范 治理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服务模式间学科馆员与用户沟通行为的博弈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小茵 林岚 +1 位作者 符瑞锐 林方玉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主动服务的一种方式,以服务对象来区分主要分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学科服务模式和以用户为核心的学科服务模式。本文采用博弈论作为支撑,以不同环境中的学科馆员与用户的沟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以用户为主的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主动服务的一种方式,以服务对象来区分主要分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学科服务模式和以用户为核心的学科服务模式。本文采用博弈论作为支撑,以不同环境中的学科馆员与用户的沟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以用户为主的学科服务模式下学科馆员与用户间的博弈和以学科馆员为主的学科服务模式下用户与学科馆员的沟通行为博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科服务的质量好坏取决于学科馆员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但在理性的条件下,用户与学科馆员的沟通会呈现出假象,沟通无法真实地呈现,从而导致学科服务有可能失效。因此,本文建议学科馆员应从利益驱动、信息与合作三个方面对以学科馆员为主的学科服务模式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通行为 学科服务模式 博弈 学科馆员 用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情报学研究及转向模型 被引量:29
18
作者 王知津 韩正彪 周鹏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共11页
在梳理活动理论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从活动理论的已有应用领域、情报学学科性质、二者的哲学观三个维度对从活动理论视角分析情报学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考察。继而重点分析了活动理论视角下的交互式信息检索、信息搜寻行为、竞争... 在梳理活动理论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从活动理论的已有应用领域、情报学学科性质、二者的哲学观三个维度对从活动理论视角分析情报学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考察。继而重点分析了活动理论视角下的交互式信息检索、信息搜寻行为、竞争情报活动和信息素质教育。最后,以文化历史观为思想基础,以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劳动分工为要素,构建了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情报学转向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学活动理论信息行为 主体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优”的行为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柳森 赵希男 臧义勇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2-638,共7页
基于行为主体的视角,对竞优的行为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推演方法,对竞优行为的构成及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然后,使用隐喻研究方法,借用进化论、社会心理学和演化认识论等相关知识,对竞优内核的内涵、表现型和演化机... 基于行为主体的视角,对竞优的行为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推演方法,对竞优行为的构成及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然后,使用隐喻研究方法,借用进化论、社会心理学和演化认识论等相关知识,对竞优内核的内涵、表现型和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整合以上研究,依据"认知—信念—意向—行为"的知行演化路径,描述了完整的竞优行为机理。研究结果为行为科学理论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为竞优理论进一步的整合、完善及推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优行为 行为主体 竞优内核 演化 行为机理 理论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研究——基于LPS项目课堂录像资料 被引量:61
20
作者 曹一鸣 贺晨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41,共4页
课堂互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有: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师班互动、交叉互动.借助LPS项目的资料及方法展开录像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师班互动是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主要类型:师组互动缺乏;所... 课堂互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有: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师班互动、交叉互动.借助LPS项目的资料及方法展开录像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师班互动是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主要类型:师组互动缺乏;所有师生互动均由教师发起;师班互动与师个互动交错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互动 数学课堂 互动行为主体 LPS 录像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