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大麦中spontaneum和vulgare亚种染色体N带带型比较研究
1
作者 张毓芳 袁妙葆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58-61,共4页
本文研究了普通大麦(HordeumvugareL.)中spontaneum亚种的N带带型,并与vulgare亚种中的栽培大麦进行了比较,发现西亚种的N带带型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染色体长短臂中间带数目和位... 本文研究了普通大麦(HordeumvugareL.)中spontaneum亚种的N带带型,并与vulgare亚种中的栽培大麦进行了比较,发现西亚种的N带带型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染色体长短臂中间带数目和位置的不同,而着丝粒带是一致的.因此两亚种N带带型差异是染色体种内多态性的表现,N带带型总体上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间杂交的可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染色体 N带带型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6个表型性状的青稞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2
作者 旺姆 卓嘎 +6 位作者 扎桑 西若曲宗 达瓦顿珠 郭刚刚 张京 卓嘎 伦珠朗杰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6-1537,共12页
通过青稞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估,能够深入了解资源的优势变异,为青稞育种中优异互补亲本的选择提供便利,有效提高优异基因的交流聚合和新品种选育的效率。本研究选用了来自青稞种植区域的不同生态类型的1112份供试材料,通过6个表型性状的... 通过青稞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估,能够深入了解资源的优势变异,为青稞育种中优异互补亲本的选择提供便利,有效提高优异基因的交流聚合和新品种选育的效率。本研究选用了来自青稞种植区域的不同生态类型的1112份供试材料,通过6个表型性状的综合鉴定,评估遗传多样性和鉴定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青稞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分蘖数、株高、穗长、茎粗、主穗粒数和主穗粒重均表现了丰富的变异;从农家品种到人工杂交选择的育成品种主要在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有较明显的变化,育种的遗传增益主要体现在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2)区内人工杂交选择的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相比区外人工杂交选择的育成品种低,但总体性状表现优于区外品种;(3)系统聚类分析,将青稞资源分成4类,第Ⅰ类6个性状表型平均值最高,第Ⅱ类分蘖数最多,其他性状表现中等,第Ⅲ类分蘖数最少,其他性状表现中等,第Ⅳ类各性状的表型平均值最低;(4)主成分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综合评判表明,除穗长对青稞综合表型影响较低以外,其他5个性状可作为青稞表型鉴定的主要指标,解释率R2高达0.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hordeum vulgare l.)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综合评价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HvLEC1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颖波 郭桂梅 +6 位作者 刘成洪 何婷 高润红 徐红卫 陈志伟 陆瑞菊 黄剑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2-737,共6页
植物LEC蛋白是NF-Y转录因子的一类B亚基,在植物胚状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大麦小孢子体外培养形成胚状体的机理,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在大麦中克隆了一个新的LEC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为1004 bp,开放阅读框全长为597 bp,编码198... 植物LEC蛋白是NF-Y转录因子的一类B亚基,在植物胚状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大麦小孢子体外培养形成胚状体的机理,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在大麦中克隆了一个新的LEC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为1004 bp,开放阅读框全长为597 bp,编码198个氨基酸,其蛋白1~59位氨基酸含有LEC结构域,命名为HvLEC1。HvLEC1在大麦的根、茎、叶和小孢子培养过程中均能表达,其中小孢子培养7 d时表达量最高,且HvLEC1在大麦品系BI04中的表达量比基19高,BI04愈伤产量也比基19高,表明HvLEC1表达量和愈伤产量有相关性,受盐胁迫后HvLEC1在大麦的根中快速上调表达,提示HvLEC1可能不仅参与小孢子胚状体发生,而且参与盐胁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转录因子 小孢子 胚状体发生 盐胁迫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黄酮3′-羟化酶及其在大麦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炜 景兴怀 +7 位作者 杨涛 陈佳 普晓英 杨晓梦 李娥贤 李霞 杨丽娥 曾亚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9-35,共7页
类黄酮3′-羟化酶(F3′H)是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中的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代谢中的关键酶,在植物的花色和果色修饰、抗逆、抗病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大麦(Hordeum vulgare L.)富含黄酮物质,具有保健功效,对大麦F3′H基因进行相关研究对培... 类黄酮3′-羟化酶(F3′H)是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中的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代谢中的关键酶,在植物的花色和果色修饰、抗逆、抗病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大麦(Hordeum vulgare L.)富含黄酮物质,具有保健功效,对大麦F3′H基因进行相关研究对培育富含黄酮物质的药食两用大麦品种有重要意义。介绍了F3′H的发现历程以及在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在基因层面的相关研究中,已有多种植物的F3′H基因被克隆出来,部分研究对该基因的形成以及进化历程进行了分析,部分研究揭示了与F3′H基因相关的转录因子以及其在不同部位、不同外界环境条件胁迫下的表达情况;在部分植物中F3′H基因的表达可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以及部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大麦中黄酮合成途径中的相关结构基因基本都已被克隆出来,F3′H基因是其中较晚被克隆出来的,该基因已有多个变体从一些大麦品种中被克隆出来并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对培育富含黄酮的大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黄酮3′-羟化酶(F3′H) 黄酮 代谢 大麦(hordeum vulgare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cDNA-AFLP技术体系的优化及其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新忠 吕亮杰 +1 位作者 吕超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3-639,共7页
为构建适合分析大麦杂种优势的cDNA-AFLP技术体系,以4个大麦不育系、2个大麦恢复系以及按4×2配制的8个杂交种为材料,对影响大麦cDNA-AFLP技术体系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麦cDNA-AFLP技术按以下程序可得到多态性好... 为构建适合分析大麦杂种优势的cDNA-AFLP技术体系,以4个大麦不育系、2个大麦恢复系以及按4×2配制的8个杂交种为材料,对影响大麦cDNA-AFLP技术体系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麦cDNA-AFLP技术按以下程序可得到多态性好的清晰条带:使用百泰克公司的TRIpure Reagent总RNA提取试剂可提取到高质量的叶片总RNA;用TaKaRa的M-MLV RTase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用MseⅠ和EcoRⅠ酶切6h,再用T4连接酶15℃连接接头18h;预扩PCR反应的dNTP终浓度为0.2mmol.L-1,扩增20循环效果最好;预扩产物稀释20倍后进行选择性扩增,最终用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分离条带。利用该cDNA-AFLP体系对参试杂交种及其亲本的谱带类型进行了分析,亲本与杂种之间共扩增出7种类型的谱带,分别是共同表达型(P1P2F1)、P1表达型(P1)、P2表达型(P2)、F1表达型(F1)、P2F1表达型(P2F1)、P1F1表达型(P1F1)和P1P2表达型(P1P2)。其中差异谱带类型可分为四种表达模式:(1)单亲显性表达型,包括P2F1表达(P2F1)和P1F1表达(P1F1);(2)单亲沉默表达型,包括仅P1表达(P1)和仅P2表达(P2);(3)杂种上调表达型,即仅F1表达(F1);(4)杂种下调表达型,即仅P1P2表达(P1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CDNA-AFlP 体系 差异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对大麦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丁效东 张士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23-1429,共7页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分和氮水平对大麦‘鉴四’(Hordeum vulgare L.)生长及硝态氮(NO3?-N)吸收动力学参数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O3?-N与Na Cl预处理后,大麦对NO3?吸收符合离子吸收动力学模型,其吸收动力学参数表现...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分和氮水平对大麦‘鉴四’(Hordeum vulgare L.)生长及硝态氮(NO3?-N)吸收动力学参数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O3?-N与Na Cl预处理后,大麦对NO3?吸收符合离子吸收动力学模型,其吸收动力学参数表现为NO3?预处理浓度增加后,Vmax增大,Km值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一致。对高亲和力系统来说,所有预处理大麦的NO3?-N吸收曲线均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的描述。1 mmol?L?1NO3?-N预处理中,120 mmol?L?1 Na Cl预处理比1 mmol?L?1 Na Cl预处理显著提高了NO3?-N的吸收速率;10 mmol?L?1NO3?-N预处理时,120 mmol?L?1 Na Cl预处理与1 mmol?L?1 Na Cl预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低氮环境下生长的大麦,其根系NO3?-N高亲和力系统受Na Cl影响较大。对低亲和力系统来说,所有预处理大麦的NO3?-N吸收曲线均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的描述。在1 mmol?L?1 NO3?-N预处理中,与1 mmol?L?1 Na Cl预处理相比,120 mmol?L?1 Na Cl胁迫的大麦NO3?-N吸收速率显著提高;10 mmol?L?1 NO3?-N预处理中,120 mmol?L?1 Na Cl与1 mmol?L?1 Na Cl处理相比,降低了大麦的NO3?-N吸收速率。表明低氮环境下生长的大麦,盐胁迫对其根系低亲和力系统有促进作用,而高氮环境下生长的大麦,盐胁迫对其低亲和力系统的NO3?-N吸收没提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盐胁迫 NO^(-)_(3)-N吸收 动力学特征 亲和力系统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大麦苗中5种成分 被引量:3
7
作者 程嘉希 刘成洪 +4 位作者 史鹏杰 屠燕 黄孟秋 黄豆豆 孙连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6-1220,共5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大麦苗Hordeum vulgare L.中大麦黄苷、皂草苷、异荭草素-7-O-[6-阿魏酰基]-葡萄糖苷、异牡荆素-7-O-[6-阿魏酰基]-葡萄糖苷、异荭草素-2″-O-[6-阿魏酰基]-葡萄糖苷的含量。方法大麦苗30%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大麦苗Hordeum vulgare L.中大麦黄苷、皂草苷、异荭草素-7-O-[6-阿魏酰基]-葡萄糖苷、异牡荆素-7-O-[6-阿魏酰基]-葡萄糖苷、异荭草素-2″-O-[6-阿魏酰基]-葡萄糖苷的含量。方法大麦苗30%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Atlantis■ T3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2%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1.5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45 nm。结果5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98.12%~102.40%,RSD 2.12%~2.65%。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大麦苗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苗 化学成分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TILLING群体的构建及EDR1基因突变的检测(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吕瑞华 冯昭 +1 位作者 冯飞雪 陈耀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4-1031,共8页
该研究选用栽培大麦品种‘西引2号’,通过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处理,创建了3 750个M1及2 012个M2突变株系。结果表明:在M2中,有115株表现黄化,98株表现矮化,101株表现极早或极晚抽穗,其他35株表现分蘖... 该研究选用栽培大麦品种‘西引2号’,通过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处理,创建了3 750个M1及2 012个M2突变株系。结果表明:在M2中,有115株表现黄化,98株表现矮化,101株表现极早或极晚抽穗,其他35株表现分蘖少、叶片小或者不育等性状,所有突变株系占M2群体的17.35%;M2的基因组DNA用于突变频率的研究,用优化的CELⅠ酶切体系对M2株系进行了EDR1基因突变体筛选,获得了EDR1基因的3个突变体,其中一个发生在外显子区域,导致了氨基酸Pro到Ser的转换,突变频率平均为每661kb一个点突变,这与前人研究的突变频率基本在一个范围内。该研究创建了大麦品种‘西引2号’的TILLING筛选群体,并用于EDR1突变体的筛选。为大麦性状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搭建了新的资源和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EDR1基因 TIllING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下大麦分蘖期磷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德益 蔡露 +2 位作者 陈光登 张锡洲 刘春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46-1759,共14页
磷素营养与大麦品质及产量密切相关,磷高效遗传机制和品种改良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由大麦栽培品种Baudin和种质材料CN4079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低磷胁迫(0.02 mmol L^(-1) KH_2PO_4)与正常供磷(0.2 mmol L^(-1) ... 磷素营养与大麦品质及产量密切相关,磷高效遗传机制和品种改良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由大麦栽培品种Baudin和种质材料CN4079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低磷胁迫(0.02 mmol L^(-1) KH_2PO_4)与正常供磷(0.2 mmol L^(-1) KH_2PO_4)条件下,对地上部和地下部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吸收效率和干重,以及分蘖数相关的QTL定位,并预测相关位点基因。表型鉴定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表现连续变异,并存在超亲分离。两种磷水平下,共检测到16个QTL,分布在2H、3H和5H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14.1%~28.5%。3H染色体上含有3个磷素利用效率位点,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Baudin,其中Qspue.sau-3H.1和Qrpue.sau-3H与控制磷素吸收效率的Qspae.sau-3H和Qrpae.sau-3H处于同一区段,而Qspue.sau-3H.2与控制分蘖数的位点Qtn.sau-3H处于同一区段。5H染色体上含有3个磷素吸收效率位点,其中Qspae.sau-5H.2和Qrpae.sau-5H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CN4079,且与控制磷素利用效率的Qspue.sau-5H和Qrpue.sau-5H,以及控制干重的Qsdw.sau-5H和Qrdw.sau-5H处于同一区段。在磷效率相关的4个区段中,除Qspue.sau-3H.1所处区间仅含有磷酸代谢与磷脂代谢相关基因外,其他区间均包含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磷酸代谢与磷脂代谢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磷效率 分蘖期 重组自交系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对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银乐 赵伟进 +3 位作者 于粮 党赛 张毅 王建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9-24,共6页
以西藏自治区5个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NaCl浓度对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且对不同青稞品种耐盐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NaCl浓度为0.1%时对青稞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 以西藏自治区5个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NaCl浓度对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且对不同青稞品种耐盐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NaCl浓度为0.1%时对青稞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浓度增至0.5%时,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以及幼苗的根长、芽长、根鲜重均显著下降;当浓度为1.0%时,隆子黑青稞与苟芝紫青稞已丧失发芽能力。总体来看,5个青稞品种中,喜拉22耐盐性最好,其次是藏青320、藏青2000、苟芝紫青稞,隆子黑青稞耐盐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 NaCl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耐盐性 西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大麦叶斑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叶霈颖 司二静 +3 位作者 鲁宗辉 汪军成 王化俊 孟亚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38,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大麦抗叶斑病效应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为应用MeJA防治大麦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啤麦3号’大麦品种幼苗为材料,设置不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种麦根腐平...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大麦抗叶斑病效应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为应用MeJA防治大麦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啤麦3号’大麦品种幼苗为材料,设置不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种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和接菌+MeJA(0.5,1.0,1.5,2.0,2.5mmol/LMeJA喷施叶片后接菌)3组处理,于三叶期调查叶斑病发病情况,并据此筛选最适MeJA浓度,然后测定不接菌、接菌及接菌+MeJA(最适浓度)下不同处理时间叶片的抗氧化酶、抗病相关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叶面喷施外源MeJA提高了大麦对叶斑病的抗性,1.5mmol/LMeJA处理叶片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19.03%,诱导抗性效果最佳;(2)与单独接菌处理相比,1.5mmol/LMeJA处理大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而其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受MeJA调控转录因子及编码抗病相关酶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外源喷施1.5mmol/LMeJA通过调节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调控抗病相关酶基因及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基因表达,进而提高大麦植株的叶斑病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茉莉酸甲酯 叶斑病 诱导抗性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的大麦种质干旱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鹏旭 闫妍 +13 位作者 湛潇潇 张震欢 吴银盈 朱致速 崔洪瑞 张宏 汪军成 李葆春 杨轲 司二静 孟亚雄 马小乐 王化俊 姚立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于2019—2021年,通过测定62份大麦(Hordeum vulgare L.)种质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大麦7个产量相关性状与灌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z1450066w的生育期较短,正常灌水条件下为82.67 d,干旱胁迫下为65.33 d;TRADI70w的... 于2019—2021年,通过测定62份大麦(Hordeum vulgare L.)种质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大麦7个产量相关性状与灌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z1450066w的生育期较短,正常灌水条件下为82.67 d,干旱胁迫下为65.33 d;TRADI70w的穗长较长,正常灌水条件下为7.82 cm,干旱胁迫下为8.11 cm;ZDM5458的产量较高,正常灌水条件下为397.93 g·m^(-2),干旱胁迫下为309.52 g·m^(-2),且3个试验年份均呈增产趋势。依据62份种质在干旱胁迫下产量相关性状适应能力的不同,将其分为5类,I类的有效分蘖、千粒重性状表现较好,II类和III类分别在穗长和株高性状上表现较好,IV类穗粒数、产量性状表现较好,V类的生育期性状表现较好。与正常灌水相比,干旱胁迫下大麦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分蘖、穗粒数和产量分别降低14.25%、11.37%、1.64%、5.68%、7.61%和27.98%。正常灌水下,穗长与株高、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分蘖与穗长、生育期和穗粒数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关系,千粒重、株高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干旱胁迫下,穗长与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极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分蘖与株高、千粒重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生育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筛选出4份抗旱的大麦种质(ZDM5458,GERTROV,ZDM5430,G0401018K-1),其中干旱胁迫下ZDM5458产量较高,GERTROV和ZDM5430穗粒数较多,G0401018K-1有效分蘖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干旱适应性 产量相关性状 灌水条件 种质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诱变对大麦种子萌发及M_(1)代植株成熟期主要性状的影响
13
作者 宋凌宇 何余 +5 位作者 李金平 刘豪 张松 孟玲 宋瑞娇 齐军仓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6-1103,共8页
为探究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麦种子萌发及M_(1)代植株成熟期主要表型性状突变的影响,以啤酒大麦品种新啤6号为材料,分别用0.00%、0.05%、0.10%、0.15%和0.20%的EMS浸种10 h,分析各浓度EMS处理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致死率、畸变率、... 为探究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麦种子萌发及M_(1)代植株成熟期主要表型性状突变的影响,以啤酒大麦品种新啤6号为材料,分别用0.00%、0.05%、0.10%、0.15%和0.20%的EMS浸种10 h,分析各浓度EMS处理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致死率、畸变率、幼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形态指标的影响,记录0.10%EMS诱变后M_(1)代成熟期植株主要性状的突变类型和突变频率。结果表明,EMS明显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并产生了大量的性状突变。与对照相比,0.10%EMS浸种显著降低了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致死率和畸变率显著提高;0.15%和0.20%EMS浸种显著降低了幼苗根和芽的长度、鲜重和干重,胚芽鞘干重显著提高。田间统计发现,0.10%EMS处理的M_(1)代植株主要突变性状集中在茎秆、叶片、穗形和育性等方面,产生了红秆、矮秆、红叶、芒卷、穗畸形、结实率低和分蘖少等性状,突变频率分别20.17%、4.87%、1.08%、16.67%、0.94%、14.00%和6.02%。因此,通过EMS诱变构建大麦突变体库和创制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S诱变 大麦(hordeum vulgare l.) 萌发 成熟期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非特异性磷脂酶C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苗期胁迫表达分析
14
作者 崔原瑗 王昭懿 +6 位作者 白双宇 任毓昭 豆飞飞 刘彩霞 刘凤楼 王掌军 李清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82,共9页
【目的】非特异性磷脂酶C(non-specific phospholipase C,NPC)是磷脂酶C的一种,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大麦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NPC基因家族成员,分析相关基因表达特点,为大麦NPC基因功能研究及遗传改良... 【目的】非特异性磷脂酶C(non-specific phospholipase C,NPC)是磷脂酶C的一种,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大麦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NPC基因家族成员,分析相关基因表达特点,为大麦NPC基因功能研究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nsemblPlants数据库收录的大麦全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大麦NPC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大麦NPC基因家族的理化特性、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蛋白结构域和启动子顺势元件等进行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vNPC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苗期在低温、干旱、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结果】在大麦基因组中,共鉴定了5个非特异性磷脂酶C基因家族成员,其编码蛋白与其他植物的NPC基因结构相似,均具有Phosphoesterase结构域;HvNPC蛋白序列长度为477-553 aa,等电点为5.22-8.83,分子量为53.12-61.33 kD;亚细胞定位预测HvNPC基因定位于叶绿体、液泡膜、细胞质中;HvNPC启动子区含有大量与非生物胁迫有关的顺势作用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证实HvNPC基因受干旱、高盐及低温胁迫诱导表达,其中HvNPC2、HvNPC3和HvNPC5受低温和干旱胁迫诱导表达;HvNPC3和HvNPC5受盐胁迫诱导表达。【结论】在大麦基因组中共鉴定5个HvNPC基因,HvNPC基因成员具有器官表达特异性,并且不同基因对非生物胁迫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非特异性磷脂酶C 全基因组鉴定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MYT不同棱型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杨金华 于亚雄 +3 位作者 刘丽 程耿 胡银星 程加省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920-924,共5页
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 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但c.v.%较大;穗粒数是二棱矮秆最低且c.v.%最小,六棱大麦最高但c.v.%最大;千粒重最高的是二棱高秆且c.v.%最小,六棱大麦的千粒重最低。3种类型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都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3因素间的相关性有正有负。偏相关分析同样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所有材料、二棱矮秆、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02.9、68.7、61.8和73.8 kg/hm2;同时二棱高秆大麦穗粒数对增产作用也较显著,穗粒数每增加1个单位(1粒),产量增加86.5 kg/hm2。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增加均对产量有正向效应,其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在3种大麦类型中都居第1位;二棱矮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只有穗粒数和千粒重相互间是正值其余均为负值,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都为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hordeum vulgare l.) 棱型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大麦幼苗丙二醛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聂石辉 齐军仓 +6 位作者 张海禄 李静 马贵 高琛 韦鹏飞 张合理 李璐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模拟干旱胁迫下对不同大麦品种幼苗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4个大麦品种地上部分及根系中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 【目的】模拟干旱胁迫下对不同大麦品种幼苗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4个大麦品种地上部分及根系中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结果】参试大麦品种地上部分及根系中丙二醛含量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地上部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保护酶活性根系中与地上部分存在差异。品种间也存在差异,表现为抗旱品种Tevcel和矮秆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较快,进一步胁迫中各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不抗旱品种广麦7号和Cmebc下降幅度较大。【结论】干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变化可作为大麦抗旱筛选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干旱胁迫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大麦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孙歆 曾富春 胡攀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0-163,206,共5页
水杨酸是一种与植物逆境生理密切相关的生长调节物质。研究选取普通大麦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处理,考察其在水分胁迫下对大麦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浓度的水杨酸(<0.30 mmol/L)... 水杨酸是一种与植物逆境生理密切相关的生长调节物质。研究选取普通大麦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处理,考察其在水分胁迫下对大麦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浓度的水杨酸(<0.30 mmol/L)可以改善水分胁迫下大麦幼苗的水分状况,并且降低丙二醛含量,维持较低水平的蛋白质羰基含量,减小了幼苗所受氧化伤害的程度;而高浓度的水杨酸(>0.30 mmol/L)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加重了大麦幼苗的水分胁迫程度,明显提高了丙二醛和蛋白质羰基的水平,加重了幼苗所受的胁迫伤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高浓度的水杨酸影响了水分胁迫下大麦幼苗中多种抗氧化酶(SOD、CAT和APX)的活性,诱导了活性氧自由基的过多积累从而加重了氧化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hordeum vulgare l.) 抗氧化 水分胁迫 水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大麦β-葡聚糖酶活性和麦芽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锦新 张国平 +2 位作者 汪军妹 陈仲华 周体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51,共5页
研究了同一施氮水平下 3种氮肥运筹对大麦 β 葡聚糖酶活性和麦芽品质的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 ,追肥孕穗期一次施用的处理 (N3)显著高于二叶期一次施用处理 (N1 )和二叶期与孕穗期分次等量施用处理 (N2 ) ,且品种间表现不同 ,N2 和N3处... 研究了同一施氮水平下 3种氮肥运筹对大麦 β 葡聚糖酶活性和麦芽品质的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 ,追肥孕穗期一次施用的处理 (N3)显著高于二叶期一次施用处理 (N1 )和二叶期与孕穗期分次等量施用处理 (N2 ) ,且品种间表现不同 ,N2 和N3处理之间 ,秀麦 3号无显著差异 ,而 92 1 1差异显著 ;氮肥处理对籽粒 β 葡聚糖含量的影响也表现为因品种而异 ,秀麦 3号 3种氮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而 92 1 1则N2 处理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处理 ;麦芽 β 葡聚糖酶活性两品种均以N2 处理最高 ,其中秀麦 3号显著高于其他两处理 ,92 1 1显著高于N1 处理 ,但与N3的差异不显著。制麦芽后 ,麦芽β 葡聚糖含量显著降低 ,且降低幅度因氮肥处理与品种而异 ,两品种均以N2 处理的降幅最大 ,品种之间则以秀麦 3号降幅显著大于 92 1 1 ,说明麦芽 β 葡聚糖酶活性在决定麦芽 β 葡聚糖含量上比籽粒 β 葡聚糖含量起有更大的作用。氮肥运筹对几个麦芽品质也有显著影响 ,N3处理的麦芽浸出率和库尔巴哈值显著低于N1 和N2 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大麦 Β-葡聚糖 酶活性 麦芽品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小孢子离体培养技术培育大麦新品系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陆瑞菊 黄剑华 +4 位作者 王亦菲 孙月芳 周润梅 何南扬 龚来庭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88-90,共3页
以大麦F1、F2代为供体材料,通过技术优化,建成了大麦小孢子培养高频再生技术程序。利用大麦小孢子加倍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二年内就可获得种性稳定的株系,四年内即可参加新品种区试。经过田间严格鉴定与选择,育成了大麦新品系“花98-11... 以大麦F1、F2代为供体材料,通过技术优化,建成了大麦小孢子培养高频再生技术程序。利用大麦小孢子加倍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二年内就可获得种性稳定的株系,四年内即可参加新品种区试。经过田间严格鉴定与选择,育成了大麦新品系“花98-11”和新株系“花01-3”、“花0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培养 大麦 小孢子培养 品系培育 DH育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种子萌发期对渗透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40
20
作者 鞠乐 齐军仓 +4 位作者 贺雪 王丹 侯忠庆 付强 熊显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176,共5页
选用4份大麦材料,采用0%、5%、10%、15%、20%(W/V)PEG8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大麦种子萌发期发芽势、发芽率、根冠比、物质转运速率等形态生长发育指标对渗透胁迫的响应,进行抗旱性评价,筛选抗旱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渗透... 选用4份大麦材料,采用0%、5%、10%、15%、20%(W/V)PEG8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大麦种子萌发期发芽势、发芽率、根冠比、物质转运速率等形态生长发育指标对渗透胁迫的响应,进行抗旱性评价,筛选抗旱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渗透胁迫程度的增大,对大麦种子萌发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各指标对渗透胁迫的响应并不一致;20%PEG8000是较适宜的抗旱性鉴定浓度;初步推断胚根长、胚芽长、胚芽干重、物质转运速率可以作为大麦种子萌发期快速、有效的抗旱性鉴定指标;参试品种抗旱性强弱依次为Z027S078T、Z182U038V、Z037P017Q-1、Z039P046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萌发期 渗透胁迫 抗旱性 形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