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琪 胡正华 +3 位作者 薛红喜 王云龙 谭甜甜 吴东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45-2550,共6页
为了准确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安徽省寿县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进行了碳通量的监测,并在数据校正、剔除和插补的基础上,研究生长季农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年寿县农田生... 为了准确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安徽省寿县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进行了碳通量的监测,并在数据校正、剔除和插补的基础上,研究生长季农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年寿县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进程为单峰型,冬小麦和水稻最大的CO2吸收速率分别为2.45和2.48mg.m-2.s-1。从物候期的角度来看,冬小麦在抽穗期碳通量值最小,乳熟期最大;水稻拔节时期碳通量值最小,即固碳能力最强。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不同月份碳通量月均日变化也呈U型曲线,作物生命活动越旺盛,NEE峰值越高,夜间CO2排放则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2008年冬小麦和水稻月平均最大日CO2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分别为1.30和1.07mg.m-.2s-1。冬小麦生态系统NEE的日最大累积吸收量出现在4月16日,可达11.76gC.m-2.d-1,水稻生态系统的出现在8月3日,为10.40gC.m-2.d-1。冬小麦从拔节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为326.87gC.m-2,水稻从返青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也达到了300.05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通量 淮河流域 涡度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58
2
作者 陈温福 张伟明 孟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1-828,共8页
本文综合分析、评述了生物炭在农业环境领域应用的主要研究进展,从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了生物炭对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影响和潜在价值,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客观、深入、综合的分析。认为生物炭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 本文综合分析、评述了生物炭在农业环境领域应用的主要研究进展,从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了生物炭对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影响和潜在价值,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客观、深入、综合的分析。认为生物炭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应对气候变化、维持和稳定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及保障农业环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生物炭在农业环境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重点,旨在为生物炭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农业生态系统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管排水排盐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3
作者 于淑会 刘金铜 +2 位作者 李志祥 刘慧涛 谭莉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64-1672,共9页
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与高效利用降水或灌溉水资源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从而影响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和土壤特性,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本文在对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自身发展及其应用的关键条件总结概述的基础上,对其改良盐... 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与高效利用降水或灌溉水资源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从而影响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和土壤特性,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本文在对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自身发展及其应用的关键条件总结概述的基础上,对其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两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改良盐碱地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暗管埋设对"四水"转化规律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下水埋深控制或灌溉制度变化、控制性排水和定水位排水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暗管埋设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模型模拟等方面。农田生态系统对暗管埋设排水的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为主的土壤特性响应、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农田生态系统土地与种植结构和服务功能的改变等方面。本文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水排盐 盐碱地改良 水盐运移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被引量:35
4
作者 刘允芬 欧阳华 +2 位作者 张宪洲 钟华平 罗天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36-642,共7页
为探讨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1 998~ 1 999连续 2年在拉萨农业生态站农田用静态箱法和生物量取样法开展土壤—植被界面CO2 吸收与排放的试验研究。农作物... 为探讨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1 998~ 1 999连续 2年在拉萨农业生态站农田用静态箱法和生物量取样法开展土壤—植被界面CO2 吸收与排放的试验研究。农作物生长季 ,以冬小麦为例 ,生长前期 (从播种到拔节 )土壤碳排放量高于植被碳固定 ,生长后期 (灌浆到成熟 )则是植被碳固定高于土壤碳排放量 ,从全年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碳排放 植被碳固定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48
5
作者 胡春胜 张玉铭 +3 位作者 秦树平 王玉英 李晓欣 董文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01-1514,共14页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中,片面追求高产,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了肥料利用率低下,氮素损失严重,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影响到本区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中,片面追求高产,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了肥料利用率低下,氮素损失严重,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影响到本区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建站以来有关农田氮素过程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相关长期定位试验介绍、氮素转化研究方法的创新集成、氮素过程通量与转化机制研究、氮素综合管理与调控等方面入手,全面汇总了有关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自建站以来先后建立了8组与氮素有关的长期定位试验,基于此开展了土壤培肥与高产高效、养分循环再利用、农田生态过程及其对人为干扰和环境变化响应和反馈效应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研究过程中不断对研究方法进行完善与创新,建立了N_2高背景浓度下原位土壤反硝化研究的方法体系,为土壤反硝化室内机理与原位无扰动反硝化脱氮总量及产物构成规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量化了乙炔抑制法测定反硝化的系统误差,为克服乙炔抑制法的误差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建立了深层土壤剖面气体监测的技术体系,使N_2O的研究由单纯的农田排放通量测定扩展到深层土体N_2O的产生机制、扩散与还原过程研究,为定量深层土壤产生的N_2O对表层排放的贡献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对农田氮素转化机制、过程通量及其环境效应的综合研究,分析了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状况,定量评价了农田氮素不同损失途径的相对重要性,提出了阻控氮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合理调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过程 反硝化 氨挥发 硝态氮淋失 环境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 被引量:15
6
作者 武兰芳 欧阳竹 +2 位作者 唐登银 程维新 张兴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6-28,共3页
研究指出进一步把生态农业扩展到区域水平及更大范围是一种新的探索 ,其发展总体思路是根据地域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应用生态学原理与技术和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园、绿色生物园和观光农业园3个子系统建立健康稳定的农... 研究指出进一步把生态农业扩展到区域水平及更大范围是一种新的探索 ,其发展总体思路是根据地域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应用生态学原理与技术和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园、绿色生物园和观光农业园3个子系统建立健康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以获取优质高效安全的绿色食品和休闲旅游的美好环境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提出黄淮海平原黄河故道和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生态农业开发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系统 开发模式 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马天娥 魏艳春 +4 位作者 杨宪龙 魏孝荣 王玉红 郝明德 张兴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6,共9页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可为加深理解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温度(15℃和25℃)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可为加深理解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温度(15℃和25℃)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初期较高,之后缓慢下降。施肥措施和培养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具有显著影响。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在15℃培养条件下,长期单施磷肥(P)、氮磷配施(NP)和氮磷有机肥配施(NP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_(min))分别增加41%、85%和89%,在25℃培养条件下,分别增加7%、46%和77%。另外,与CK处理相比,P、NP和NPM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_(10))分别降低25%、21%和6%。施肥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参数,其改变程度与施肥种类和培养温度有关。与CK处理相比,在15℃培养条件下,P、NP和NPM处理的土壤潜在矿化有机碳量(C_p)分别增加29%、65%和48%;在25℃培养条件下,NP和NPM处理的C_p分别增加2%和21%,而P处理则减少3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常数(k)在15℃培养条件下变化较小,在25℃培养条件下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25℃培养条件下,C_(min)和Cp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可见,长期施肥显著促进了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粮豆轮作 长期施肥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农田氨挥发及其消减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杉 吴胜军 +5 位作者 王雨 周文佐 程辉 叶飞 黄培 黄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3-779,共7页
从分析农田氨挥发的机理入手,在分析国内外氨挥发研究现状的背景下,综述了三峡库区农田氨挥发受气候、土壤理化性质、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消减措施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应将农田氨挥发作为库区气态氮损失的研究重点,同时在研... 从分析农田氨挥发的机理入手,在分析国内外氨挥发研究现状的背景下,综述了三峡库区农田氨挥发受气候、土壤理化性质、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消减措施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应将农田氨挥发作为库区气态氮损失的研究重点,同时在研究方法、时空尺度、地域特殊影响因素,以及消减措施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影响因素 三峡库区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量估算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艳春 王义祥 +2 位作者 王成己 郑百龙 黄毅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5-233,共9页
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了解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情况及其年代变化规律, 对于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与对策, 进而实现全国的控制目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 采用区域氮素循环模型IAP-N方法, 估算1991-2010年... 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了解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情况及其年代变化规律, 对于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与对策, 进而实现全国的控制目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 采用区域氮素循环模型IAP-N方法, 估算1991-2010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量(以纯氮量计)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结果表明: (1)1991- 2010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总量(包括农田直接、间接排放, 田间秸秆燃烧排放, 粪便管理系统排放)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从1991年的23 675.3 t·a-1增加到2006年的32 610.4 t·a-1, 之后降低至30 810.7 t·a-1(201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年平均N2O排放量分别为26 170.7 t·a-1、29 870.0 t·a-1、32 085.8 t·a-1、31 287.6 t·a-1。各类型排放量大小依次为: 农田直接(66.2%) 粪便管理系统(20.7%) 农田间接(12.9%) 田间秸秆燃烧(0.2%)。(2)1991-2010年, 农田N2O直接排放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从1991年的15 108 t·a-1增加到2006年的21 547 t·a-1, 之后下降到2010年的20 594 t·a-1。4个时期年平均N2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17 073.0 t·a-1、19 976.8 t·a-1、21 183.4 t·a-1、20 778.6 t·a-1。农田旱作(包括蔬菜地、非蔬菜旱地、水旱轮作的旱季)N2O排放占农田N2O直接排放量的83.0%~90.7%, 是农田直接排放的关键源。(3)1991-2010年间, 福建省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量保持在5 213.2~ 6 988.0 t·a-1, 变化较稳定。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的关键源为猪, 占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量的57.4%~67.9%。(4)2010年, 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南平市、泉州市和宁德市, 其N2O排放量均在4 000 t·a-1以上, 占全省总排放量的61.7%, 应优先考虑削减这些地区的N2O排放。研究结果为决策者合理利用肥料, 制定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IAP-N模型 氮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被引量:48
10
作者 王成己 潘根兴 田有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64-2475,共12页
本文收集整理1979—2008年有关中国保护性耕作的长期试验文献,整合分析了长期保护性耕作下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采用的48篇有效文献涉及18个省(区、市)的59个长期试验点,涵盖12种土类。总样本88个(其中旱地51个,水田37个)。... 本文收集整理1979—2008年有关中国保护性耕作的长期试验文献,整合分析了长期保护性耕作下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采用的48篇有效文献涉及18个省(区、市)的59个长期试验点,涵盖12种土类。总样本88个(其中旱地51个,水田37个)。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旱地和水田表土有机碳年变化分别介于-0.30~0.75g·kg-1.a-1和-0.20~2.71g·kg-1.a-1,平均增幅分别达0.21g·kg-.1a-1和0.51g·kg-.1a-1。可见长期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水田下增长高于旱地。和少免耕相比,秸秆还田更有利于促进表土有机碳的积累。统计分析还表明,结合秸秆还田的综合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使水田和旱地的有效固碳期限分别持续27a和23a,水田在保持较高固碳速率的同时,延长了有效固碳年限。耕地表土有机碳含量在保护性耕作下特别是秸秆还田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实行保护性耕作可以具有农业稳产与土壤固碳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农田土壤 长期试验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固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值分析方法评介 被引量:27
11
作者 林慧龙 任继周 傅华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1-7,共7页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从能流着手进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量化分析,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分析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Odum的能值分析理论对传统能量分析方法的新发展,将能值分析...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从能流着手进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量化分析,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分析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Odum的能值分析理论对传统能量分析方法的新发展,将能值分析的方法、基本步骤和评价指标引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提出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方法推广中亟待解决的难点和应用中的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能值 能值分析 能值指标 功能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县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胡晓辉 黄民生 +1 位作者 张虹 任婵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5-162,共8页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以福建省县域单位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4大层面的13项能值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主要能值评价指标,结合GIS技术对该省67个县(市)样本的农业复合系统各方面进行了等级划分和空间...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以福建省县域单位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4大层面的13项能值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主要能值评价指标,结合GIS技术对该省67个县(市)样本的农业复合系统各方面进行了等级划分和空间差异表达。结果显示该空间差异存在着明显的地理与地势指向性,沿海低地县(市)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上有绝对优势,但优势可持续力很弱;内陆山区县(市)在农业自然环境条件与可持续发展性能上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并据此将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划分为闽西北山区、闽东北沿海及近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闽东南沿海地区4个农业生态特征区,为区域农业生态规划与决策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农业生态系统 GIS 空间差异 县域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董军 党慧慧 +4 位作者 孔凡亮 岳宁 王刚 郭映 魏国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71-1579,共9页
通量贡献区是指对湍流交换过程有贡献的有效源(汇)区域,它与生态系统和大气间的通量交换密切相关。在实际观测中复杂的下垫面增加了通量观测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对通量贡献区评价能有效解决通量空间代表性的问题。为了研究半干旱区农田... 通量贡献区是指对湍流交换过程有贡献的有效源(汇)区域,它与生态系统和大气间的通量交换密切相关。在实际观测中复杂的下垫面增加了通量观测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对通量贡献区评价能有效解决通量空间代表性的问题。为了研究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在完整的作物生育期通量贡献区的变化特点,该文根据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兰州大学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通量观测塔2014年12个月连续的玉米农田通量观测资料,应用Schmid的FSAM模型对半干旱区玉米农田的通量贡献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的主风向是90°-180°(东南方向),次主风方向是270°-360°(西北方向);在主风向上,迎风方向非生长季的通量信息最远点大于生长季,而在垂直于迎风方向上则相反;生长季内迎风向通量信息最远距离呈现出先减小后变大的趋势,其中在抽雄期最小,垂直于迎风方向最大宽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大气稳定条件下通量贡献区面积比不稳定条件下大,且大气稳定条件下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8-92 m,垂直于迎风向?35-35 m;不稳定条件下则分别为7-83 m和-25-25 m。白天90%的通量源区分布在离观测塔9-86 m,夜晚源区分布在离观测塔10-100 m,垂直于迎风向由白天的-21-21 m增加到夜晚的?35-35 m。由FSAM模型测得的通量贡献区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AM模型 农田生态系统 通量贡献区 半干旱区 玉米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土壤-蔬菜系统铅污染特征及全钾速效钾与pH对其富集特性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罗永清 陈银萍 +1 位作者 陶玲 李玉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77-1482,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农业生态系统土壤-蔬菜体系49个样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蔬菜与土壤的铅污染水平以及蔬菜铅富集效应特性。结果表明:①蔬菜种植地土壤铅平均含量为26.30 mg.kg-1,合格率为93.62%...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农业生态系统土壤-蔬菜体系49个样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蔬菜与土壤的铅污染水平以及蔬菜铅富集效应特性。结果表明:①蔬菜种植地土壤铅平均含量为26.30 mg.kg-1,合格率为93.62%,在不同县区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顺序为红古区>榆中县>永登县;②蔬菜铅平均含量为0.59 mg.kg-1,合格率为60.78%,在不同县区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顺序为永登县>榆中县>红古区;③蔬菜铅富集系数为(1.69±2.99)%,永登县蔬菜的铅富集能力显著高于榆中县和红古区,不同种类蔬菜铅富集能力在不同县区具有差异性;④土壤全钾除与白菜和甘蓝有正相关性以外,与其他蔬菜均为负相关性,其中与白菜、番茄、土豆显著相关,与胡萝卜为极显著相关;⑤土壤速效钾与各种蔬菜的铅富集能力均为正相关性,其中与胡萝卜、甜菜、甘蓝为显著正相关,与番茄、土豆、菜花为极显著正相关;⑥土壤pH值与胡萝卜、甜菜铅富集系数呈显著负相关,与菜花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兰州市不同蔬菜产区的各类蔬菜对土壤铅的富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不同形态的钾元素及土壤pH值对蔬菜铅富集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铅污染 土壤-蔬菜体系 铅富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小祥 常志州 +1 位作者 杨桂山 徐昔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3-811,共9页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NEE月平均日变化总体呈"U"型曲线,不同月份"U"型高度不同;NEE季节变化则呈显著的"W"型双峰特征,分别对应两季作物(小麦、水稻)的生长季节。小麦/水稻月平均最大碳吸收峰出现在4月/8月,分别达到-1.12 mg·m^-2·s^-1、-1.45 mg·m^-2·s^-1;日最大累积碳吸收量分别为-12.88 g(C)·m^-2·d^-1、-10.63 g(C)·m^-2·d^-1,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年固碳量达到-769.61 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白天NEE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Michaelis-Menten方程可以很好地表示作物生长季节两者之间的关系(R2=0.37~0.83);在同一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白天NEE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而当光合有效辐射大于1 800μmol·m^-2·s^-1在着一定程度的光抑制。温度是影响夜间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特征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夜间NEE与不同层次温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但是不同作物夜间NEE的最适温度略有差异,小麦夜间NEE与土壤温度(10 cm)相关性最好(0.60),而水稻夜间NEE与气温相关系数最高(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碳通量 净碳交换 农田生态系统 稻麦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几种典型农田土壤磷素固液相分配规律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春越 党廷辉 +3 位作者 王万忠 戚龙海 郭栋 刘文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08-2012,共5页
土壤养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与其固液相分配规律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的水、热、肥条件和培养时间序列,采用高速离心法对红壤、黑土、潮土、黑垆土、塿土5种典型土壤的磷素固液相分配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 土壤养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与其固液相分配规律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的水、热、肥条件和培养时间序列,采用高速离心法对红壤、黑土、潮土、黑垆土、塿土5种典型土壤的磷素固液相分配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质地不同土壤磷素固液相分配系数(Kd)值差别很大,整体变化趋势是红壤>黑垆土>塿土>黑土>潮土。不同培养条件下土壤磷素固液相分配系数(Kd)值变化特征表现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土壤磷素Kd值增大,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逐渐降低。水吸力、浓度与之相反,随着水吸力的增加土壤磷素Kd值变小,随着施入磷素浓度的增加而Kd值降低。在整个温度梯度中,当温度处于20 ̄25℃左右时,土壤磷素Kd值达到最小值,液相磷素含量相对增多,养分有效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磷素 固液相分配系数 生物有效性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草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动态分析——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文德 牛俊义 +2 位作者 高玉红 杨小舟 赵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7,共6页
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应用H.T.Odum能值分析方法,分析退耕还草前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提高了35.14%;环境负荷力降低8.31%;系统可持续发展性指标提高47.38%;系统稳定性指... 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应用H.T.Odum能值分析方法,分析退耕还草前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提高了35.14%;环境负荷力降低8.31%;系统可持续发展性指标提高47.38%;系统稳定性指数也由0.809提高到1.015。退耕还草对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和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牧系统耦合度降低了41.74%,应采取措施提高农牧系统耦合度,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 农业生态系统 能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红壤区大气氮沉降及其农田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0
18
作者 崔键 周静 +1 位作者 杨浩 何园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5-251,共7页
大气氮沉降作为营养源和酸源,沉降数量的急速增加,将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现。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气氮沉降的概念、来源和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我国红壤区大气氮沉降的形态、数量及其对农田生态... 大气氮沉降作为营养源和酸源,沉降数量的急速增加,将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现。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气氮沉降的概念、来源和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我国红壤区大气氮沉降的形态、数量及其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红壤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红壤 生态效益 活性氮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良 陈克龙 +5 位作者 曹生奎 苏茂新 闫庭福 卢慧 马进 芦宝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4-210,共7页
以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为基础,从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四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AHP法和熵值法的组合权重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最... 以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为基础,从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四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AHP法和熵值法的组合权重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最后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9个县的综合健康指数在0.300~0.600间变化,其中平安县农业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互助、民和、湟中、大通4县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余4县处于"不健康"状态。分析表明,干旱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大瓶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措施是做好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并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组合权重 青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收支探析 被引量:31
20
作者 朱波 彭奎 谢红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N素收支分析表明,紫色土丘陵区农田N肥施用量较大,旱地、水田N肥年施用量分别为363.5kg/hm2和161.8kg/hm2,化肥N占小流域农田N素投入的76.65%。除作物收获外,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N素年损失量为129.67k... 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N素收支分析表明,紫色土丘陵区农田N肥施用量较大,旱地、水田N肥年施用量分别为363.5kg/hm2和161.8kg/hm2,化肥N占小流域农田N素投入的76.65%。除作物收获外,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N素年损失量为129.67kg/hm2,且以气态损失为主,旱地农田通过径流、淋洗和泥沙等途径损失的N素年均44.34kg/hm2。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N素年均盈余66.8kg/hm2,农田N素盈余加剧了N素损失,并已造成小流域农业非点源N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紫色土 小流域N素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