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ole of Transporters ABCG1/4 and ABCA1 in Brain Cholesterol Metabolism 被引量:2
1
作者 Sun Hai-Mei Chen Li Mia Jin-Wei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65-776,共12页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MRP2胞内区相互作用蛋白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涛 金超智 +4 位作者 张翠莉 陈慧 储著朗 王英杰 杨晓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多药耐药蛋白MRP2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人MRP2胞内区C末端220个氨基酸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一对一酵母回复性杂交等提供的...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多药耐药蛋白MRP2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人MRP2胞内区C末端220个氨基酸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一对一酵母回复性杂交等提供的信息,筛除假阳性。结果经过酵母双杂交共获得162个克隆,经过验证分析,最终确定3个无重复阳性克隆。结论获得的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揭示MRP2新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P2 酵母双杂交 蛋白质相互作用 ATP结合盒超家族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可霉素转运蛋白基因lmrC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晶晶 吴杭 +4 位作者 孟思童 刘瑞华 黄训端 张部昌 白林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3,共5页
为了研究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LmrC是否参与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通过同源重组在林可霉素高产菌株LC-G中构建了lmrC的缺失突变株XJJ7.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和抗性检测显示,相比出发菌株LC-G,XJJ7的林可霉素产量下降了55%,而且耐受... 为了研究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LmrC是否参与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通过同源重组在林可霉素高产菌株LC-G中构建了lmrC的缺失突变株XJJ7.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和抗性检测显示,相比出发菌株LC-G,XJJ7的林可霉素产量下降了55%,而且耐受林可霉素的最高质量浓度降低了50%.进一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发现,突变株XJJ7中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lmbA和lmbR的转录明显低于LC-G,但调控基因lmbU的转录不变.在LC-G中lmrC的过表达不能进一步提高产量,也不影响lmbA、lmbR和lmbU基因的转录,但过表达菌株对林可霉素的抗性显著增强.结果表明,lmrC可以通过影响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来调节林可霉素的产生,并赋予产生菌一定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可链霉菌 林可霉素 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克莫司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函舒 宋沧桑 +1 位作者 张阳 李兴德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6-502,共7页
他克莫司(Tac)是器官移植术后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但Tac的药代动力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中基因多态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药物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对Tac药代动力学的... 他克莫司(Tac)是器官移植术后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但Tac的药代动力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中基因多态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药物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对Tac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尚存在争议,因此探讨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Tac血药浓度的相关性对于指导Tac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三磷酸腺苷结合盒式(ABC)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溶质载体(SLC)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Tac血药浓度的相关性,以期为Tac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Tac) 药代动力学 血药浓度 基因多态性 器官移植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式(abc)转运蛋白 溶质载体(SLC)转运蛋白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rine prevents cholesterol gallstones formation in mice
5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130-131,共2页
Biliary cholesterol may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 regulation of these levels could be a usefu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gallstones disease. Piperine (PA) is a potential cholesterol lower... Biliary cholesterol may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 regulation of these levels could be a usefu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gallstones disease. Piperine (PA) is a potential cholesterol lowering a- gent.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PA in preventing cholesterol gallstones formation in- duced by feeding lithogenic diet containing high cholesterol levels to mice. C57BL/6 inbred mice were fed lithogen- ic or chow diets for 10 weeks, with or without PA ( 15, 30 and 60 mg ~ kg-1 ) or ursodeoxycholic acid ( UDCA, 60 mg ~ kg-1) administration. Cholesterol, phospholipids and crystals in bile, the lipid in serum, pathological chan- ges and proteins expression in liver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 could decrease the cholesterol poten- cy and crystals in bile, reduce total cholesterol (TC), triglycerides (TG) and increase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 low-density lipoprotein (HDL/LDL) levels in serum. Furthermore, PA treatment reduced liver lipid peroxidation and protected hepatobiliary cells from liver injury by decreasing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increas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In addition, PA inhibited the expression of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G5/8 (ABCG5/ 8 ) and liver X receptor (LXR) in liver, and reduced cholesterol transport from the hepatocytes to the gallbladder. It may be the mechanism of PA in preventing cholesterol gallstones formation. PA as a potential drug for prevention cholesterol gallstones meri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RINE CHOLESTEROL GALLSTONES BILIARY CHOLESTEROL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liver X recep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