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
1
作者 程平 许海敏 +2 位作者 张蕾 胡丽娟 李传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系统性ALK^(-)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行HE、免疫组化染色、FISH和NGS检测,并复... 目的探讨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系统性ALK^(-)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行HE、免疫组化染色、FISH和NGS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系统性ALK^(-)ALCL好发于老年男性,常位于进展期,以淋巴结病变为主,结外原发部位包括原发胰腺、原发胸椎;形态学显示17例呈普通型,1例呈“霍奇金样”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CD30均弥漫强阳性(>75%),CD2(16/17)、CD3(13/18)、CD5(4/18)、CD7(8/18)、CD4(14/18)、TIA-1(16/18)、CD8(2/16)、GATA-3(10/12)、EMA(3/5)、MUM1(12/12)、CD43(6/6)和CD56(2/8)不同程度阳性,Ki67增殖指数30%~90%,PD-L1(22C3)(TPS=0~100%),ALK、CD15、CD79α和CD20均阴性;FISH检测:5例TP63缺失,2例DUSP22缺失。NGS检测:16例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频率0~11个,平均4.2个基因突变;伴TP63重排的ALK^(-)ALCL更易发生于女性,多发于淋巴结,临床分期晚,易伴p53基因异常。结论伴TP63重排的系统性ALK^(-)ALCL与诸多不良因素相关,临床过程多呈侵袭性,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阴性 临床病理 TP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型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2
作者 赵敏 李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0,共3页
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特指型DLBCL,组织形态学常为窦性或者弥漫生长。该文报道1例,其左侧腋窝淋巴结具有大量多形性的中心母细胞样伴间变特征的细胞和HRS样细胞呈结节状或滤泡... 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特指型DLBCL,组织形态学常为窦性或者弥漫生长。该文报道1例,其左侧腋窝淋巴结具有大量多形性的中心母细胞样伴间变特征的细胞和HRS样细胞呈结节状或滤泡生发中心样生长,符合DLBCL,非特殊类型,间变型。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结节型 间变型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9
3
作者 李薇 冉玉平 +6 位作者 李甘地 刘卫平 郭立新 张文燕 王琳 熊琳 郭在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74-576,共3页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CHL-1(+)、CD30(+)、ALK-1(+),EBER原位杂交为阴性。ALK蛋白表达模式为细胞质与细胞核。回顾相关文献,该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检测到ALK蛋白阳性表达系国内首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皮肤间变性 CD30^+ alk-1蛋白 EPSTEIN-BARR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与clust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文涛 陆永明 +5 位作者 周晓燕 李小妹 姚晓红 李百周 张太明 金爱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39-443,共5页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特点、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0例淋巴瘤组织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其中包括47例ALCL及对照组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CL-u)22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1例.结果:ALK在ALCL、PTCL和C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0%(28/47)、0和0;clusterin在三者中的阳性率分别81%(38/47)、27%(6/22)和14%(3/21),ALK和clusterin在ALCL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clusterin在ALK阴性的ALCL中的阳性率为68%(13/19),也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ALK阳性的ALCL中位年龄20岁(3~70岁),显著低于ALK阴性者(P<0.05),阴性中位年龄48岁(4~71岁),ALK阳性与否与发生部位、性别无关(P>0.05).clusterin的表达与否与年龄、部位和性别均无关(P>0.05).结论:ALK在ALCL中的特异性表达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并可能对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clusterin作为一新的分子标志物,在ALCL中的相对特异性高表达对ALCL的诊断、特别是对ALK阴性的ALCL与PTCL和CHL的鉴别诊断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IN 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新认识 被引量:7
5
作者 唐晓文 施晓兰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511-516,共6页
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虽然具有和ALK+ALCL相似的形态学特征,CD30亦呈强阳性,但缺乏相对特异的ALK蛋白表达。近来研究表明,两种ALCL不仅在分子和遗传学水平上存在实质性区别,而且在治疗反应,预后和长期生存等方面,ALK-A... 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虽然具有和ALK+ALCL相似的形态学特征,CD30亦呈强阳性,但缺乏相对特异的ALK蛋白表达。近来研究表明,两种ALCL不仅在分子和遗传学水平上存在实质性区别,而且在治疗反应,预后和长期生存等方面,ALK-ALCL远远差于ALK+ALCL,如ALK-ALCL的受累人群一般为老年人,大部分患者合并B组症状,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较高,常规治疗疗效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49%等。鉴于此,本文对ALK-ALCL的基础细胞形态和组织病理、免疫麦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靶以及诊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D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例儿童系统性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患儿预后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彩 郑湧智 +12 位作者 华雪玲 郑浩 陈再生 乐少华 郑灵 李梅 蔡春霞 杨景辉 陈以乔 陈莹莹 高琴丽 李建 胡建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9-815,共7页
目的:分析儿童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探讨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18例ALCL的临床、实验室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2∶1,中位... 目的:分析儿童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探讨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18例ALCL的临床、实验室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2∶1,中位发病年龄6(0.9-11.3)岁,B症状阳性13例,17例首发症状为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伴有多部位受累。4例临床分期Ⅱ期,11例临床分期Ⅲ期,3例Ⅳ期。9例白细胞数增高,CRP>20 mg/L的8例,病理结果均为ALK阳性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Ki-67在40%-90%之间。2例在治疗前死亡,1例失访。15例采用CCCG-BNHL-2011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2例早期复发,3年无事件生存率(76.7±1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白细胞数增多、CRP水平增高、骨质受累、临床分期对生存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LCL是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个较少见的亚型,疾病的侵袭性强。白细胞数增多、CRP水平增高、骨质受累、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儿童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与儿童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魏婵娟(综述) 赵强(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1-254,共4页
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危患儿预后差,且手术及放化疗等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效已经达到平台期。靶向治疗以其可靠的疗效和轻微的毒副反应成为目前最受关注和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 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危患儿预后差,且手术及放化疗等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效已经达到平台期。靶向治疗以其可靠的疗效和轻微的毒副反应成为目前最受关注和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近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其异常与多种儿童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LK的异常形式主要包括基因融合、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增加。随着ALK抑制剂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针对ALK异常的靶向治疗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ALK在儿童恶性肿瘤中的异常以及与其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神经母细胞瘤 横纹肌肉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决策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董玲 孟斌 +10 位作者 张新伟 宋秀宇 张希梅 翟琼莉 刘霞 侯芸 李维 王先火 王华庆 付凯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85-391,共7页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采取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有利于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探索针对ALK^+DLBCL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本研究分享1例201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ALK^+DLBCL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后复发,采用ALK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DLBCL 克唑替尼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付骞千 张甜甜 翟琼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873-876,共4页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具有特殊的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独具特征,细胞遗传学异常,在儿...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具有特殊的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独具特征,细胞遗传学异常,在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生。此病虽然罕见,但是其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且预后不良,因此明确认识该疾病的特点是诊断的关键。ALK+DLBCL对传统化疗方案反应性差,最近推出的小分子ALK抑制剂可能对这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黏膜淋巴结改变为首发症状的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瑜 蒋鑫萍 +2 位作者 常健 曲超 韩冬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2-1435,I0021,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疾病转归等,并结合文献... 目的:分析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疾病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诊治要点。结果:该患儿以颈部淋巴结进行性增大为主要症状就诊,查体口唇殷红,表皮皲裂;周身皮肤干燥,以双手为著,掌心可见皲裂,指端可见膜状脱屑;双颈部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伴压痛;舌乳头呈草莓舌。活检病理,ALK阳性ALCL;骨髓涂片未见异常;骨髓免疫分型、外周血免疫分型和脑脊液免疫分型均可见异常表型T淋巴细胞。按照《国际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2012年)》,该患儿明确诊断为ALK阳性ALCL(Ⅳ期,R3组)。给予APO方案诱导化疗后评估患者病情达部分缓解(PR),更换治疗方案为B-NHL-BFM-90方案;经过1个周期改良AA方案治疗后,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免疫分型均转阴。结论:ALCL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淋巴结活检是确诊ALCL的唯一依据,在明确诊断前不应盲目使用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T淋巴细胞 淋巴结活检 骨髓免疫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ALK阳性的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11
作者 李丹 米粲 李圆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L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化对2例ALCL-LH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2例ALCL-LH儿童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 目的探讨儿童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L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化对2例ALCL-LH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2例ALCL-LH儿童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伴肝脾肿大。形态学示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背景中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小血管增生较多,肿瘤细胞较少,细胞中等偏大,但比普通型小,核型不规则,可见围绕血管周围生长。免疫组化示2例大部分瘤细胞CD30、ALK-1、EMA和GranzymeB阳性表达,例1CD43、例2CD7阳性表达,2例CD45、CD2、CD3、CD4、CD5、CD8、CD45RO、CD56、CD20、CD79a、CD15、MPO、CK、TdT、LMP1阴性,原位杂交EBER1/2阴性。随访2例均死亡,分别存活10d及3个月。结论ALCL-LH是恶性淋巴瘤的极少见类型,好发于儿童,形态学特征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超过并掩盖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30、ALK、EMA和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如GranzymeB等)阳性表达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病理 诊断 预后 al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细胞变异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5例临床病理特征
12
作者 崔文静 胡沛臻 +1 位作者 王映梅 马世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小细胞变异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的临床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TCR和IgG重排检测,并... 目的探讨小细胞变异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的临床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TCR和IgG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中女性5例,男性10例,男女比为2∶1。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中14例为系统性ALCL(ALK^(+)病例12例,年龄范围5~63岁,中位年龄20岁;ALK^(-)病例2例,年龄分别为69、63岁),1例为原发皮肤ALK^(-)ALCL。镜下特点以小至中等大的肿瘤细胞为主,核膜不规则,核仁不明显,缺乏标志性大细胞或标志性大细胞较少。免疫表型:肿瘤细胞ALK(12/15)、CD30(14/15)、CD3(7/15)、CD2(2/6)、CD4(5/11)、CD5(2/8)、CD7(4/6)、CD8(1/8)、TIA-1(7/7)、Granzyme B(4/6)和EMA(6/7)均阳性;CD20均阴性。分子检测:2例免疫球蛋白IgG和TCR重排检测均阴性;1例TCR重排检测阳性,免疫球蛋白IgG检测阴性。12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失访,12例随访时间0.7~16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7例死亡。结论小细胞变异型ALCL易误诊为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病理医师对临床上伴有全身症状和白血病表现的年轻患者标本或小活检组织进行诊断时,应常规使用包括CD30和ALK在内的一组抗体,以减少误诊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小细胞变异型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13
作者 罗亮 李云康 +2 位作者 寿字杰 赵立仙 潘云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3-357,共5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32岁,左大腿丘疹和斑块2个月。皮肤科检查:左侧大腿可见直径约15 cm的红斑,边界清楚,皮肤表面干燥脱屑,中央可见直径5 cm的不规则厚层黄色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溃疡形成,真皮全层大...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32岁,左大腿丘疹和斑块2个月。皮肤科检查:左侧大腿可见直径约15 cm的红斑,边界清楚,皮肤表面干燥脱屑,中央可见直径5 cm的不规则厚层黄色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溃疡形成,真皮全层大量中等偏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诊断: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治疗:患者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ml4-alk基因检测及eml4-alk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符萌 冷再君 +4 位作者 李传应 侯丹阳 邵璐 张安莉 操乐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8-533,共6页
目的探讨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eml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检测、临床特征、治疗、预后以及与egfr、kras、braf基因表达情况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190例NSCLC患者石蜡包埋(FFPE)标本,采用免疫... 目的探讨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eml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检测、临床特征、治疗、预后以及与egfr、kras、braf基因表达情况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190例NSCLC患者石蜡包埋(FFPE)标本,采用免疫组化(IHC)法进行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eml4-alk+NSCLC)筛选,对于IHC阳性的标本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验证。收集整理eml4-alk+NSCLC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随访;对所有患者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egfr、kras、braf突变检测。结果190例NSCLC患者中,经IHC筛查及RT-PCR确证,共检出17例eml4-alk+NSCLC,其中手术标本最多,占47.1%(8/17)(χ~2=25.999,P=0.000),<60岁的占76.5%(13/17)(χ~2=5.813,P=0.016)。未显示eml4-alk融合基因与egfr、kras或braf突变同时出现的患者。在手术患者Ⅰ期未显示eml4-alk阳性肺癌,在Ⅱ~Ⅲa期检出8例eml4-alk阳性肺癌,经术后化疗25%(2/8)复发,2年生存率为100%。9例晚期eml4-alk阳性肺癌患者化疗有效率低(4疗程化疗后仅12.5%缓解),已有5例死亡。一线化疗后病情稳定或缓解的患者维持阶段口服克唑替尼的客观缓解率(ORR)与疾病控制率(DCR)分别达50%、100%。多线治疗后进展患者三线口服克唑替尼2个月ORR与DCR仍可达33.3%、66.7%。结论通过IHC筛查及随后RT-PCR可在各种病理标本中有效检出eml4-alk+NSCLC,其临床特征为<60岁的患者多见,而与性别、吸烟史等其他特征无明显关联。能够手术的较早期(Ⅱ~Ⅲa期)eml4-alk+NSCLC,接受术后辅助化疗预后较好;晚期患者一线化疗后病情稳定或缓解患者口服克唑替尼疗效较好。经多线治疗后使用克唑替尼仍然可提高其ORR及DCR,但获益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EML4-alk融合基因 间变淋巴瘤激酶 逆转录特异引物双扩增实时PCR技术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蛋白阴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长松 张婧 +1 位作者 程波 纪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89-791,共3页
患者男,23岁。左腰背部单发肿物伴轻度疼痛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问变性;免疫病理:CD30 85%强阳性;细胞增殖指数(Ki-67)85%阳性;CD30阳性;CD56阳性、干扰素调节因子4(MUM)-1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阳性、... 患者男,23岁。左腰背部单发肿物伴轻度疼痛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问变性;免疫病理:CD30 85%强阳性;细胞增殖指数(Ki-67)85%阳性;CD30阳性;CD56阳性、干扰素调节因子4(MUM)-1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阳性、穿孔素(perforin)阳性、抗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单克隆抗体(ALK)阴性。诊断:ALK蛋白阴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 皮肤 原发性 alk 共表达 CD56 CD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颖蕾 虞永峰 陆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7-535,共9页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80%~85%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NSCLC中间变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7%。近年来,针对ALK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发展迅速,克唑替尼、艾乐替尼、劳拉替尼等...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80%~85%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NSCLC中间变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7%。近年来,针对ALK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发展迅速,克唑替尼、艾乐替尼、劳拉替尼等ALK抑制剂的临床使用显著改善了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而ALK融合基因阳性对早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其是否能从ALK抑制剂治疗中获益仍未可知。该文对ALK融合基因的作用机制、临床病理特征、检测方法、ALK融合基因阳性对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及ALK抑制剂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原位杂交 荧光 alk抑制剂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治疗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徐子钧 胡继繁 刘子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4-258,共5页
目前,肺癌仍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1位,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死亡率已显著降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作为对治疗有显著反应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 目前,肺癌仍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1位,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死亡率已显著降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作为对治疗有显著反应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基因型,发展至今已有三代针对其靶位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ALK-TKIs),新一代的ALK-TKIs比上一代具有更为广泛的作用位点覆盖范围及更强的药物组织穿透能力。发展前路可观,但仍无法规避耐药问题,随着多种ALK抑制剂应用及联合治疗的选择增多,新的耐药后突变、复合突变以及其他多种耐药机制已逐渐被关注。与此同时,相关早期诊断及预后标志物也被发掘证实。NSCLC耐药机制及检测手段在不断更新,治疗以基于基因依赖性的个体化治疗为主,以期通过对多种耐药方式的介入,使得NSCLC逐渐转变为慢性病。本文归纳介绍了ALK抑制剂应用于NSCLC的现状及耐药机制,耐药后治疗策略及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进展,旨在为ALK阳性NSCLC的诊治及耐药后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治疗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乐替尼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兰敏 赵倩 晏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173-1177,共5页
克唑替尼作为第一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ALK-TKIs),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 克唑替尼作为第一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ALK-TKIs),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和所有的TKI一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耐药的问题。于是第二代ALK-TKIs(艾乐替尼、色瑞替尼、布加替尼等)应运而生,本文就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艾乐替尼治疗ALK阳性NSCL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乐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强 张振 +6 位作者 刘群 李鹏 马莉 王鹏 孙增峰 李文良 王晓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阿来替尼治疗ALK融合重排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例以脑转移为首发的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阿来替尼治疗ALK融合重排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例以脑转移为首发的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38.2%)患者接受阿来替尼单药一线治疗。男性7例(53.8%),女性6例(46.2%),中位年龄51(35~72)岁。应用Kaplan-Meier分析其生存情况。结果: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肺癌脑转移瘤,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 PFS)为24.5个月。药物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在颅内可测量病灶得到局部治疗的基础上,阿来替尼作为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替尼 脑转移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抑制剂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东琪(综述) 陈鹏(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963-967,共5页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疗效,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因低突变率、高生存率被称为钻石突变。在真实世界的应...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疗效,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因低突变率、高生存率被称为钻石突变。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中,ALK抑制剂致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远高于临床试验报道,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患者减药、停药、安装起搏器甚至猝死。本文将重点对ALK抑制剂相关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不良反应的认识,指导临床医生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