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3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曲霉沪酿3.042菌株产脱氨酶发酵条件优化
1
作者 王泽建 刘建镔 +4 位作者 万培耀 邢利民 徐欣玥 汪绍杰 梁剑光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2,共6页
该研究初步探索了米曲霉在摇瓶条件下发酵产腺苷酸(AMP)脱氨酶的发酵工艺,并对米曲霉产腺苷酸脱氨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碳源、有机氮源、无机氮源和表面活性剂)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米曲霉在摇瓶条件下产腺苷酸脱氨酶的... 该研究初步探索了米曲霉在摇瓶条件下发酵产腺苷酸(AMP)脱氨酶的发酵工艺,并对米曲霉产腺苷酸脱氨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碳源、有机氮源、无机氮源和表面活性剂)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米曲霉在摇瓶条件下产腺苷酸脱氨酶的最佳条件为250 mL的锥形瓶装40 mL培养基,在28℃培养62 h。最优培养基成分含量为麸皮0.4%、蔗糖2.5%、鱼粉2%、(NH_(4))_(2)SO_(4)0.075%、吐温-800.175%、柠檬酸钠0.2%、MgSO_(4)0.03%、ZnSO_(4)0.01%、CaCl_(2)0.01%、KH_(2)PO_(4)0.02%。在此条件下,酶活可达到205.63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脱氨酶 发酵优化 腺苷酸(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过程参数对霉菌Rhizopus oryzae IFO细胞催化植物油脂合成生物柴油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曾静 杜伟 +2 位作者 徐圆圆 刘心怡 刘德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7-20,24,共5页
采用脂肪酶催化可再生动植物油脂合成生物柴油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利用全细胞催化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中直接利用霉菌R.oryzaeIFO细胞催化植物油脂甲醇解反应合成生物柴油,系统研究了培养过程参数对细胞生长和该细胞催... 采用脂肪酶催化可再生动植物油脂合成生物柴油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利用全细胞催化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中直接利用霉菌R.oryzaeIFO细胞催化植物油脂甲醇解反应合成生物柴油,系统研究了培养过程参数对细胞生长和该细胞催化剂催化甲醇解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细胞培养过程中所添加的油脂不同,细胞在后续反应中催化特定油脂进行生物柴油制备时所表现出的催化活性也会有所差别;由某种油脂作为碳源得到的细胞催化剂催化对应油脂与甲醇转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时,表现出比催化其他油脂和甲醇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更高的催化活性。在优化的操作参数(大豆精制油20g/L,蛋白胨70g/L,NaNO31.2g/L,KH2PO41.2g/L,MgSO4·7H2O0.5g/L,培养温度35℃,摇床转速130r/min)下,培养得到的细胞催化剂能有效催化大豆油与甲醇三步转酯化反应,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最终得率可达到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脂肪酸甲酯 RHIZOPUS oryzae IFO 全细胞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种米曲霉AS3.042制曲黄豆酱的后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康蕾 刘素纯 胡茂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3-207,共5页
以黄豆为原料,通过纯种米曲霉AS3.042制曲,以氨基酸态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黄豆酱的后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豆酱后发酵期为40d的最适保持温度为40.28℃,添加盐水的最佳浓度为9.66%(质量百分数),该浓度盐水的最适... 以黄豆为原料,通过纯种米曲霉AS3.042制曲,以氨基酸态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黄豆酱的后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豆酱后发酵期为40d的最适保持温度为40.28℃,添加盐水的最佳浓度为9.66%(质量百分数),该浓度盐水的最适添加量为74.70%(体积百分数)。采用该工艺条件发酵的黄豆酱,其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837 6g/kg,与理论值(0.841g/kg)接近。该工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aS3.042 黄豆酱 氨基酸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FAFU)淀粉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贾瑞博 胡荣康 +6 位作者 周文斌 刘斌 饶平凡 倪莉 陈绍军 田玉庭 吕旭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1-76,共6页
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FAFU)发酵产物中提取淀粉酶,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柱层析等纯化步骤,回收活性组分,结合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纯度鉴定... 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FAFU)发酵产物中提取淀粉酶,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柱层析等纯化步骤,回收活性组分,结合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纯度鉴定,共分离纯化出3种酶:酶Ⅰ、酶Ⅱ、酶Ⅲ。通过酶解淀粉实验,酶解产物经薄层层析(TLC)分析,鉴定出酶Ⅰ、酶Ⅱ为液化酶,酶Ⅲ为糖化酶,经SDS-PAGE电泳确定分子量大小分别为:48.6、49.7、93.5 k Da。对酶Ⅰ、酶Ⅱ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的探究:酶Ⅰ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温度在50℃以下稳定性好,55℃的半衰期是40 min,最适反应p H为6.0,在p H7.2~9.6范围内稳定性好;酶Ⅱ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温度在45℃以下稳定性好,50℃的半衰期是30 min,最适反应p H为6.6,在p H8.6~10.0范围内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淀粉酶 分离纯化 酶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As-W.6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降解效果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娱 王开萍 +2 位作者 唐正江 汤飞 刘国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85-189,共5页
研究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As-W.6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降解作用。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不同初始质量浓度的DON经菌株As-W.6发酵7 d后,降解率均在35%以上;发酵1... 研究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As-W.6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降解作用。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不同初始质量浓度的DON经菌株As-W.6发酵7 d后,降解率均在35%以上;发酵14 d后,降解率均在90%以上;同时该菌株中提取的降解酶对不同初始质量浓度DON的降解率均达70%以上。对降解产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ass spectrometry,HPLC-MS)分析检测,结果显示DON经该降解菌降解后,相对分子质量从原来的295.1变为281.2,减少了13.9,说明DON确实被该菌降解成为另一种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米曲霉 生物降解 降解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inomucor elegans、Aspegillus oryzae和Rhizopus oligosporus产蛋白酶条件及蛋白酶性质的比较 被引量:13
6
作者 钟晓敏 付静 +2 位作者 蓝嘉 李理 杨晓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4,共5页
比较了腐乳生产菌株Actinomucor elegans、豆酱和酱油生产菌株Aspegillus oryzae以及天培生产菌株Rhizopus oligosporus产生蛋白酶的条件和所产蛋白酶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产酶条件及蛋白酶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少孢根霉主要产生... 比较了腐乳生产菌株Actinomucor elegans、豆酱和酱油生产菌株Aspegillus oryzae以及天培生产菌株Rhizopus oligosporus产生蛋白酶的条件和所产蛋白酶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产酶条件及蛋白酶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少孢根霉主要产生酸性蛋白酶,在pH2.5-4.0的酸性介质中、32℃条件下培养时产酶能力较强,所分泌的蛋白酶系在pH5.0时酶活力最高,在pH5.0附近最稳定;米曲霉可以产生酸性、中性及碱性蛋白酶,所产生的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少孢根霉和毛霉,米曲霉在酸性条件下产酸性蛋白酶能力强,在中性条件下产中性蛋白酶能力强,在碱性条件下产碱性蛋白酶能力强,在28-32℃时产酶能力强,所分泌的蛋白酶系在pH5.0-9.0的广泛范围内有很强的活力,在pH6.0-8.0的范围内稳定性强;毛霉可以产生酸性、中性及碱性蛋白酶,但酶活力明显低于米曲霉,毛霉在中性偏酸性(pH5.5)的介质中产酸性蛋白酶的能力较强,但介质的酸碱度对毛霉产中性及碱性蛋白酶没有影响,在28℃时产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的能力都比较强,毛霉所分泌的蛋白酶系在pH5.0-9.0的广泛pH范围内有活力,在pH5.0-6.0时酶活力最高,在pH5.0-7.0时稳定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致放射毛霉 米曲霉 少孢根霉 蛋白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M法优化Aspergillus oryzae AO-01产糖化酶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旺军 方华 +2 位作者 谢广发 曹钰 陆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22-327,共6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固水比对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01产糖化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以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固水比对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01产糖化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以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分别为培养时间32.8h,培养温度31.2℃,固水比1:1.24时,糖化酶的产量从最低值656.2μ/g干曲提高到1645.1μ/g干曲。验证实验证实了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糖化酶 BOX-BEHNKEN设计 响应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液体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敏 厚华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0,共3页
文章以米曲霉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子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米曲霉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显示,米曲霉生长最适碳源是麦芽糖20.0 g/L,最适氮源是酵母粉25.7 g/L,最适pH是6.5,最适温度是37℃。在此条件下,米曲霉菌体量达到23.8 g/L。
关键词 米曲霉 碳源 氮源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ergillus oryzae IF-39蛋白酶水解玉米醇溶蛋白
9
作者 刘波 芦明春 +2 位作者 李志锐 刘英新 金风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6-187,190,共3页
Aspergillus oryzae IF-39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酶,利用该蛋白酶水解经碱处理的玉米醇溶蛋白,以蛋白的水解度为指标确定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底物质量浓度10%、加酶量7500U/g、pH7.0、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h,在此最佳条件下水解度可达... Aspergillus oryzae IF-39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酶,利用该蛋白酶水解经碱处理的玉米醇溶蛋白,以蛋白的水解度为指标确定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底物质量浓度10%、加酶量7500U/g、pH7.0、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h,在此最佳条件下水解度可达到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RGILLUS oryzae IF-39 固态发酵 玉米醇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油酿造米曲霉AS3.951(沪酿3.042)种曲胞外蛋白谱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潘力 苗小康 梁燕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2-185,共4页
分析米曲霉AS3.951(沪酿3.042)种曲培养过程中不同培养时间的胞外蛋白谱,确定培养时间为48h时种曲达到蛋白鉴定要求;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检测鉴定出SDS-PAGE胶图上11个蛋白条带,通过比对数据库... 分析米曲霉AS3.951(沪酿3.042)种曲培养过程中不同培养时间的胞外蛋白谱,确定培养时间为48h时种曲达到蛋白鉴定要求;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检测鉴定出SDS-PAGE胶图上11个蛋白条带,通过比对数据库鉴定得到8个蛋白,其中包括α-淀粉酶、淀粉糖化酶B、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等,与已在2009年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期刊发表的《Analysis of extra cell ular proteins of Asper gillus oryzae grown on soy sauce koji》米曲霉AS3.951大曲的分泌蛋白谱共同提供了米曲霉沪酿AS3.951在酱油制曲过程中较完整的胞外分泌蛋白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aS3.951 种曲 胞外蛋白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串联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固定化Aspergillus oryzae脂肪酶催化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被引量:7
11
作者 谷思云 李阳 +1 位作者 卢蓉蓉 冯凤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0,共6页
旨在评价自制固定化sn-1,3专一性脂肪酶Aspergillus oryzae L03(AOL)替代商业固定化脂肪酶酸解法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可行性。以棕榈硬脂和油酸为原料,在正己烷体系中,得到AOL最... 旨在评价自制固定化sn-1,3专一性脂肪酶Aspergillus oryzae L03(AOL)替代商业固定化脂肪酶酸解法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可行性。以棕榈硬脂和油酸为原料,在正己烷体系中,得到AOL最适反应参数为: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1 h,棕榈硬脂和油酸的底物摩尔比为1∶8,正己烷与底物混合物质量比1∶6,AOL水分含量3.5%(w/w)。该条件下,OPO含量44.9%,三棕榈酸甘油酯(PPP)含量为3.23%,sn-2位棕榈酸占所有棕榈酸比例为68.86%,符合国家标准。同时,AOL和LipozymeRM IM、LipozymeTL IM两种商品酶对比,AOL的催化速率最快,1 h达到最大OPO生产峰值。经过8次循环使用,AOL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研究表明,自制的新型廉价固定化酶AOL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固定化脂肪酶aspergillus oryzae L03 操作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固态曲参数对酱油曲中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晋维 李斌 +3 位作者 俞东阳 万茵 刘成梅 付桂明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33,46,共6页
以5种米曲霉为出发菌株,筛选获得产蛋白酶活力最强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麸皮豆粕比、加水量、接种量、时间和培养温度等酱油固态制曲因素对Aspergillus oryzaeNCFEC03产蛋白酶的影响。选取影响较大的... 以5种米曲霉为出发菌株,筛选获得产蛋白酶活力最强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麸皮豆粕比、加水量、接种量、时间和培养温度等酱油固态制曲因素对Aspergillus oryzaeNCFEC03产蛋白酶的影响。选取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麸皮豆粕比、加水量和接种量进行正交试验。经极差和方差分析发现,对酱油曲中蛋白酶活力影响的先后顺序为:麸皮豆粕比>加水量>接种量,其中麸皮豆粕比具有最显著的影响。最佳制曲条件为麸皮豆粕比1∶1、加水量80%(V/W,干曲)、接种量0.8%、30℃条件下培养48h,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产蛋白酶活力为(1687.6±4.9)U/g干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固态制曲参数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NCFEC03 蛋白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M-4降解己烯雌酚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凯弟 邓维琴 +4 位作者 陈树平 柴先杜 刘爱平 卓文杰 刘书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69-172,共4页
以1株分离自酱油曲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M-4为材料,初步研究其降解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的特性。米曲霉M-4对DES的降解率与菌体生物量呈正相关,在基础盐培养基(mineral salt medium,MM)中培养9 d对100 mg/L的... 以1株分离自酱油曲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M-4为材料,初步研究其降解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的特性。米曲霉M-4对DES的降解率与菌体生物量呈正相关,在基础盐培养基(mineral salt medium,MM)中培养9 d对100 mg/L的DES降解率为93%。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菌株降解DES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所测试的培养温度、初始pH值、底物质量浓度范围内,DES半衰期为1.645-5.295 d。培养温度30℃和偏酸性环境有利于其对DES的降解;底物质量浓度越高,其半衰期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烯雌酚 降解 米曲霉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的特异KASP标记开发与应用
14
作者 陈静 饶刚顺 +4 位作者 刘婉卿 李惠芬 杨义强 徐鹏 王重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93-101,共9页
【目的】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和Pita是对华南稻区稻瘟病生理小种具有广谱抗性的基因,对水稻的稻瘟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开发一套高效的鉴定方法有利于提高水稻抗病品种培育效率。【方法】根据高抗稻瘟病品种‘黄广油占’与高... 【目的】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和Pita是对华南稻区稻瘟病生理小种具有广谱抗性的基因,对水稻的稻瘟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开发一套高效的鉴定方法有利于提高水稻抗病品种培育效率。【方法】根据高抗稻瘟病品种‘黄广油占’与高感稻瘟病品种‘广陆矮4号’在Pi2基因的第787位、第788位密码子上的变异GCA GGA/GTG TTA,以及高抗稻瘟病国际稻种质资源Tetep与高感稻瘟病地方种质资源丽江新团黑谷在Pita基因第6 640位碱基上的变异G/T,基于竞争性等位基因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标记技术原理,开发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开发了两个抗稻瘟病基因Pi2和Pita的功能位点KASP标记(W-Pi2、W-Pita),利用标记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常规稻、香稻、杂交稻新品种进行检测,筛选出抗性品种19个,其中单个基因检测为抗病等位基因型的水稻品种有13个,两个基因均为抗病等位基因型的品种有6个,比较两个标记结果,Pi2抗性等位基因在育成品种中的频率高于Pita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综合所有结果,表明2个标记可在早期(种子或苗期)检测育种材料抗稻瘟病基因Pi2和Pita的等位基因型,无需将育种材料种植到病圃鉴定即可筛选出抗病单株。【结论】利用开发的KASP功能分子标记W-Pi2、W-Pita能够较好区分不同抗性的水稻亲本品种,可清楚区分水稻育种材料间不同的等位基因型,对育种材料进行准确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Pi2 Pita 分子标记 Ka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izopus oryzae LS1利用丢糟水解液发酵生产乳酸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艳花 任海伟 刘娜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198,共7页
研究了一株诱变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LS-1利用丢糟水解液发酵生产乳酸的可行性。首先考察R.oryzae LS-1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的糖代谢差异特性,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丢糟水解液发酵生产乳酸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R.oryzae LS-1能代谢利用葡... 研究了一株诱变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LS-1利用丢糟水解液发酵生产乳酸的可行性。首先考察R.oryzae LS-1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的糖代谢差异特性,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丢糟水解液发酵生产乳酸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R.oryzae LS-1能代谢利用葡萄糖和木糖,且二者存在协同互补作用,有利于乳酸生成和糖酸转化,可用于木质纤维原料的乳酸生产。丢糟水解液发酵生产乳酸的实验表明,氯化铵是R.oryzae LS-1适宜的氮源。在接种量为3.0%、p H为6.5、发酵时间为96h、Ca CO3添加量为80g/L的条件下,乳酸生成浓度为13.27g/L,糖利用率为79.61%。说明诱变菌株R.oryzae LS-1具备发酵丢糟水解液制备乳酸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丢糟水解液 米根霉 乳酸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of Rhizopus Oryzae Mutant RLC41-6 by Ion Beam Implantation at Low-Energy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秀红 葛春梅 +2 位作者 姚建铭 潘仁瑞 余增亮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078-3080,共3页
In order to obtain an industrial strain with a higher L(+)-lactic acid yield, the strain Rhizopus oryzae RF3608 was mutated by means of nitrogen ion beam implantation and the mutant strain RLC41-6 was isolated. Und... In order to obtain an industrial strain with a higher L(+)-lactic acid yield, the strain Rhizopus oryzae RF3608 was mutated by means of nitrogen ion beam implantation and the mutant strain RLC41-6 was isolated.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L(+)-lactic acid produced in a shake-flask reached 133 g/L - 137 g/L after 36 h cultiv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conversion rate based on glucose was as high as 88% - 91% and the productivity was 3.75 g/L.h. It was almost a 115% increase in lactic acid production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train RF3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 implantation FERMENTaTION L(+)-lactic acid Rhizopus oryz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from Xylose with Rhizopus Oryzae Mutant RLC41-6 Breeding by Low-Energy Ion Implantation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英歌 樊永红 +4 位作者 李文 王冬梅 吴跃进 郑之明 余增亮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38-642,共5页
In order to obtain an industrial strain with a higher L(+)-lactic acid yield, the strain Rhizopus oryzae PW352 was mutated by means of nitrogen ion beam implantation and the mutant strain Rhizopus oryzae RLC41-6 wa... In order to obtain an industrial strain with a higher L(+)-lactic acid yield, the strain Rhizopus oryzae PW352 was mutated by means of nitrogen ion beam implantation and the mutant strain Rhizopus oryzae RLC41-6 was obtained. An experimental finding was made in surprise that Rhizopus oryzae mutant RLC41-6 is not only an L(+)-lactic acid producer from corn starch but also an efficient producer of L(+)-lactic acid from xylose.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the production of L(+)-lactic acid from 100 g/L xylose reached 77.39 g/L after 144 h fed-batch fermentation, A high mutation rate and a wide mutation spectrum of low-energy ion implanta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actic acid XYLOSE Rhizopus oryzae ion impla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of Rhizopus Oryzae by Low-Energy Ions and Analysis of Its Mechanism 被引量:2
18
作者 葛春梅 杨英歌 +4 位作者 樊永红 李文 潘仁瑞 郑之明 余增亮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1-135,共5页
The wild type strain Rhizopus oryzae PW352 was mutated by means of nitrogen ion implantation (15 keV, 7.8×10^14 ~ 2.08 ×10^15 ions/cm^2) to find an industrial strain with a higher L(+)-lactic acid yiel... The wild type strain Rhizopus oryzae PW352 was mutated by means of nitrogen ion implantation (15 keV, 7.8×10^14 ~ 2.08 ×10^15 ions/cm^2) to find an industrial strain with a higher L(+)-lactic acid yield, and two mutants RE3303 and RF9052 were isolated.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 primarily, Lactate Dehydrogenase of Rhizopus oryzae was studied. While the two mutants produced L(+)-lactic acid by 75% more than the wild strain did, their specific activity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ild strain.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in Rhizopus oryzae RF9052 was higher. Compared to the wild strain, the Michaelis constant (Km) valu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in the mutants was Changed. All these changes show that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has a correlation with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The low-energy ions, implanted into the strain, may improve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by influencing its gene structure and protein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nergy ion implantation Rhizopus oryzae L(+)-lactic acid Lactate Dehydrogen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ryzae MG1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京波 闫凤翔 +3 位作者 李佳佳 黄梓倩 白云 张秀红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19年第12期72-80,共9页
以姜油树脂为原料,经Rhizopus oryzae MG1发酵后,研究其对生姜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选择姜油树脂添加量、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为自变量,抗氧化活性为响应值,采用BBD响应面分析优化发酵工艺,确立最佳发酵条件,并进行发... 以姜油树脂为原料,经Rhizopus oryzae MG1发酵后,研究其对生姜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选择姜油树脂添加量、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为自变量,抗氧化活性为响应值,采用BBD响应面分析优化发酵工艺,确立最佳发酵条件,并进行发酵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在20 mL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添加70μL姜油树脂,接种1%的孢子悬液,33℃培养4 d为最佳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姜油树脂的抗氧化性能提高69.10%;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酵液中生姜活性物质的含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有多种新物质生成。本研究为开发高附加值生姜产品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油树脂 米根霉 发酵 抗氧化活性 响应面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
20
作者 杨雅云 张斐斐 +5 位作者 张发美 阿新祥 董超 汤翠凤 杨春云 戴陆园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14,共14页
【目的】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属于稻属CC染色体组,在长期的自然生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应恶劣环境的抗性基因。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挖掘植物抗病相关基因,为开展基因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等奠定基础。【方法】对云南省6个... 【目的】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属于稻属CC染色体组,在长期的自然生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应恶劣环境的抗性基因。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挖掘植物抗病相关基因,为开展基因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等奠定基础。【方法】对云南省6个居群(Ⅰ~Ⅵ)的38份药用野生稻进行白叶枯病菌CX28-3和PXO99的抗性评价,以PXO99人工接种处理筛选到的药用野生稻36号(抗病)与37号(感病)植株为对象,于0、24、48 h取其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预测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结果】6个居群38份云南药用野生稻材料对2个菌株(CX28-3和PXO99)表现为不同的抗病性,总体为中抗至抗以上,其中抗病率最高的是Ⅴ居群、为93.50%,最低的是Ⅲ居群、为62.50%。38份药用野生稻对CX28-3菌株感病的植株有5份,感病率为13.15%;对PXO99菌株的感病率为42.10%,表明PXO99的致病力强。此外,抗2个菌株的药用野生稻材料有20份,占全部材料的66.67%,37号材料对2个菌株均表现为中感,36号材料对2个菌株都表现为抗。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7565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PXO99处理后共包含45个显著富集的生物进程GO类别,其中富集DEGs数量最多的集中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解剖实体、绑定、催化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抗病和感病野生稻材料共显著富集到19个KEGG通路,其中与抗病相关的蛋白等KEGG通路显著富集上升,进一步明确抗病药用野生稻36号的抗病性受白叶枯病菌激发显著。筛选到共同DEGs 256个,11个基因可能与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密切相关;Unigene1184、Unigene15669、CL1239、CL1421、CL4899、CL660、CL74637个基因在抗病材料中上调表达,在感病材料中下调表达;Unigene18206、CL210、CL3554、CL92485个基因在抗病材料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中上调表达。【结论】6个居群38份云南药用野生稻材料对CX-28和PXO99菌株表现出不同的白叶枯病抗性,总体为中抗至抗以上。利用RNA-seq技术获得与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PXO99)抗性相关基因11个,可为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的挖掘和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白叶枯病抗性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代谢通路 抗病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