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植物园6种箬竹属竹种繁殖技术比较
1
作者 王金革 包峥焱 +2 位作者 李岩 李心竹 张祎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2期75-80,共6页
采用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2种容器育苗方式,在国家植物园对美丽箬竹、箬竹、箬叶竹、善变箬竹、髯毛箬竹和阔叶箬竹6种箬竹属竹种进行育苗试验,以期选出与竹种相适应的育苗方式,为北京地区箬竹属竹种的露地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采用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2种容器育苗方式,在国家植物园对美丽箬竹、箬竹、箬叶竹、善变箬竹、髯毛箬竹和阔叶箬竹6种箬竹属竹种进行育苗试验,以期选出与竹种相适应的育苗方式,为北京地区箬竹属竹种的露地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6种箬竹属竹种中,箬叶竹最适宜采用埋鞭繁殖,箬竹最适宜采用分株繁殖。从分株繁殖生长指标综合评价来看,排名第1的为箬竹,其他依次为箬叶竹、美丽箬竹、阔叶箬竹、善变箬竹、髯毛箬竹。从埋鞭繁殖生长指标综合评价来看,排名第1的为箬叶竹,其他依次为美丽箬竹、箬竹、阔叶箬竹、善变箬竹、髯毛箬竹。无论采用分株繁殖还是采用埋鞭繁殖,箬竹、箬叶竹和美丽箬竹生长指标综合评价均排名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箬竹属 容器育苗 分株繁殖 埋鞭繁殖 生长指标 国家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熵权法结合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优选高乌头根酒蒸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佳荣 王玉辉 +2 位作者 李莉 赵敏 李芸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3-731,共9页
探究酒蒸高乌头根的最佳炮制工艺。本研究以总生物碱、高乌甲素及冉乌头碱含量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高乌甲素和冉乌头碱含量。为探究加黄酒量、闷润时间、蒸制时间对酒蒸高... 探究酒蒸高乌头根的最佳炮制工艺。本研究以总生物碱、高乌甲素及冉乌头碱含量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高乌甲素和冉乌头碱含量。为探究加黄酒量、闷润时间、蒸制时间对酒蒸高乌头根炮制工艺的影响,开展了单因素考察试验。采用层次分析-熵权法确定总生物碱、高乌甲素、冉乌头碱含量的权重,以三者的综合评分结合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确定酒蒸高乌头根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表明酒蒸高乌头根的最佳炮制工艺为:高乌头根重量15%的加酒量、闷润时间2 h、蒸制时间5 h、蒸制温度127℃、蒸制压力0.15 MPa。本研究拓宽了高乌头根炮制方法且所建立的炮制工艺评价体系准确、可信,为高乌头根炮制相关研究及临床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熵权法 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 酒蒸高乌头根 总生物碱 高乌甲素 冉乌头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不同生境种群生物量与更新潜力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利民 韩梅 +2 位作者 吴劲松 韩忠明 张连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51-2258,共8页
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为重要药用植物资源,由于种子繁殖问题较大,而尚未实现真正的人工栽培,野生资源在长期过度利用中已遭到一定的破坏。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淫羊藿的有性生殖能力较弱,平均开花和结果率分别不超过8%和6%... 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为重要药用植物资源,由于种子繁殖问题较大,而尚未实现真正的人工栽培,野生资源在长期过度利用中已遭到一定的破坏。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淫羊藿的有性生殖能力较弱,平均开花和结果率分别不超过8%和6%,最低开花和结果率均在次生杂木林下,分别仅有2%和0.8%。朝鲜淫羊藿主要以无性繁殖维持种群更新和增长,其中,2龄根茎无性繁殖活力最高,其产生的潜伏芽和1龄根茎数量平均占80%以上;3龄和4龄根茎产生的潜伏芽和1龄根茎数量显著减少,而4龄根茎的潜伏芽100%不能发育成1龄根茎;5龄以后的根茎不再有无性繁殖活力。朝鲜淫羊藿无性繁殖潜伏芽数量具有较大冗余性,并随着根茎龄级的增高和生境条件的变差其冗余性也增大。另外,朝鲜淫羊藿的开花率、结果率和根茎产生潜伏芽及1龄根茎数量,均随生境条件的不适宜性增强和根茎龄级增大而变异系数明显增大,说明生境条件变差和生理功能衰退导致其种群增殖的不确定性增加,而有序性降低。总之,朝鲜淫羊藿是极易遭到利用威胁的易危物种,应注意对野生资源利用强度和方式的研究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淫羊藿 药用植物 种群 更新潜力 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竹类植物分布新资料:箬竹属竹种
4
作者 焦婷 徐雪 +3 位作者 伍明理 苟光前 代朝霞 杨贵利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为深入了解贵州省竹类资源状况并完善其分布资料,通过实地调查、采集并鉴定竹类植物标本,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箬竹属在贵州尚未有分布记录的种(变种)。结果显示,贵州省新发现箬竹属(Indocalamus)3个种1个变种,具体包括:髯毛箬竹... 为深入了解贵州省竹类资源状况并完善其分布资料,通过实地调查、采集并鉴定竹类植物标本,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箬竹属在贵州尚未有分布记录的种(变种)。结果显示,贵州省新发现箬竹属(Indocalamus)3个种1个变种,具体包括:髯毛箬竹(I.barbatus McClure)、巴山箬竹(I.bashanensis(C.D.Chu&C.S.Chao)H.R.Zhao&Y.L.Yang)、巫溪箬竹(I.wuxiensis Yi)和半耳箬竹(I.longiauritus var.semifalcatus H.R.Zhao&Y.L.Yang)。这些新记录的种(变种)丰富了贵州的竹种资源,可为竹产业规划提供资源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植物 箬竹属 新记录物种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皱皮木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曹郡 周俨淋 +1 位作者 艾正文 李世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11,共8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进行性骨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因滑膜炎症引起关节肿胀,中晚期随着炎症发展,软骨和骨发生破坏而导致关节畸形,三年内致残致畸率达75%,防治RA骨关节破坏具有紧迫性,因此寻找治疗RA骨破坏的有效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进行性骨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因滑膜炎症引起关节肿胀,中晚期随着炎症发展,软骨和骨发生破坏而导致关节畸形,三年内致残致畸率达75%,防治RA骨关节破坏具有紧迫性,因此寻找治疗RA骨破坏的有效药物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皱皮木瓜可以治疗RA骨破坏,但成分和作用机制不明,因此本综述旨在对皱皮木瓜中有效活性成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的作用机制进行概述,为中药抗RA骨破坏新型制剂开发提供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皮木瓜 破骨细胞 骨破坏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酸木瓜提取物化学成分及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勃 虞世帅 +1 位作者 曲丽萍 郝怡宁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04-312,共9页
为研究云南酸木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加热回流法制备酸木瓜提取物(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 extract,CE),并对其理化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 为研究云南酸木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加热回流法制备酸木瓜提取物(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 extract,CE),并对其理化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分析和鉴定其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自由基(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阳离子自由基(ABTS^(+)·)、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s cells,HaCaT)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云南酸木瓜提取物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22.30 mg/g和131.46 mg/g,主要活性成分是绿原酸;酸木瓜提取物能有效清除DPPH·、ABTS^(+)·及·OH,IC_(50)值分别为79.58、482.96、804.99μg/mL,具有良好的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值为1.23 mmol Fe^(2+)/g,且剂量依赖性地抑制UVA诱导的HaCaT细胞内ROS的产生(P<0.001),表现出极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在细胞炎症模型中,酸木瓜提取物能极显著抑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P<0.001),减少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分泌(P<0.001),显示出良好的抗炎效果。综上所述,云南酸木瓜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具有潜在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本研究为酸木瓜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酸木瓜 绿原酸 抗氧化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7
作者 丘卓秋 蒋妮 +3 位作者 詹鑫婕 宋利沙 李林轩 黄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9-93,244,共6页
探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挥发油对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及菌丝体质量,研究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 探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挥发油对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及菌丝体质量,研究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初步探讨挥发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草珊瑚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EC_(50)为271.00 mg/L;挥发油质量浓度2 000 mg/L、作用72 h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菌落扩展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5.00%;处理的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挥发油质量浓度2 000 mg/L、处理72 h的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54倍和4.74倍;MDA含量在处理96 h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的3.11倍;处理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对照还原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比处理72 h降低了5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挥发油 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叶楤木芽苞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8
作者 王娟 袁圆 +6 位作者 尹芃程 李绍花 陈帅 钱海珊 李红芳 何红平 李宝晶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目的研究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var.nuda Nakai芽苞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白背叶楤木芽苞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RAW264.7... 目的研究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var.nuda Nakai芽苞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白背叶楤木芽苞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2,2-dibutoxyethyl)phenol(1)、trans-linalool-3,7-oxide-6-O-β-D-glucopyranoside(2)、2′-O-(9Z,12Z,15Z-octadecatrienoyl)glycerylβ-D-galactopyranoside(3)、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O-3)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4)、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5)、p-hydroxybenzaldehyde(6)、7α-hydroxystigmasterol 3-O-β-D-glucopyranoside(7)、trans-p-hydr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8)、funingensin A(9)、3,4-dihydroxy-acetophenone(10)、N-acetyltyramine(11)、3,4-di-O-caffeoyl quinic acid(12)、chlorogenic acid(13)、aralia cerebroside(14)、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15)、tetradecanoic acid(16)。化合物8、10、12、13的IC 50值分别为(22.19±1.59)、(35.25±1.30)、(13.38±0.72)、(15.73±1.16)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13为首次从楤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0、12、13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叶楤木 芽苞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体外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林下草珊瑚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林熙 于耀泓 +5 位作者 盘李进 李晓垠 莫彦逊 邱权 苏艳 何茜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为探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林下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25.00、11.11、6.25 m^(-2)),不施肥及低和高3个施肥量水平(分别为每株0、5和10 g),通... 为探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林下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25.00、11.11、6.25 m^(-2)),不施肥及低和高3个施肥量水平(分别为每株0、5和10 g),通过测定草珊瑚的生长指标和主要药用成分含量及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筛选最优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组合并明晰影响草珊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在不施肥和低施肥量下,单株干质量随种植密度降低而增加;在中种植密度-高施肥量下,单株干质量最高。低种植密度下的折合产量显著(P<0.05)低于中和高种植密度;在高种植密度-高施肥量下,折合产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最高;叶长、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整体在中和低种植密度下较高。整体上看,总黄酮、迷迭香酸和异嗪皮啶单株产量在中种植密度-高施肥量下较高。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均在低种植密度-高施肥量下最高,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在低种植密度-低施肥量下最高。主成分分析得出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4.38%,综合评价得出高种植密度-高施肥量和高种植密度-低施肥量为较优组合。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种植密度是直接影响草珊瑚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考虑,生产上种植草珊瑚宜采用种植密度25.00 m^(-2)配施每株5 g复合肥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种植密度 施肥量 产量 主要药用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籽油的超临界CO_(2)提取及脂肪酸组分与不皂化物成分分析
10
作者 崔嘉璐 杨东 +2 位作者 姜红宇 邓胜国 黄光文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76,共5页
草珊瑚[Sarcandraglabra(Thunb.)Nakai]为金粟兰科多年生植物。用超临界CO_(2)提取法提取了湖南大瑶山生长的草珊瑚果实中的油脂,用气相色谱仪对其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析,用气质联用仪进行了不皂化物成分分析,并测定了其主要理化性质。... 草珊瑚[Sarcandraglabra(Thunb.)Nakai]为金粟兰科多年生植物。用超临界CO_(2)提取法提取了湖南大瑶山生长的草珊瑚果实中的油脂,用气相色谱仪对其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析,用气质联用仪进行了不皂化物成分分析,并测定了其主要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草珊瑚籽油的超临界CO_(2)提取率为42.38%,油中有12种脂肪酸组分,主要有棕榈酸(12.57%)、油酸(13.08%)、亚油酸(67.40%)。油脂中不皂化物含量为0.97%,检测出30种不同的不皂化物成分,主要有β-谷甾醇(30.93%)、亚油酸乙酯(18.40%)、丙酸睾酮(11.85%)以及维生素E(2.47%)等。草珊瑚籽油呈现红黄色,流动性好,酸值为0.98mgKOH/g、碘值为109.87g/100g、皂化值为175.65mg/g、过氧化值为0.12mmol/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籽油 超临界CO_(2)提取 脂肪酸组分 不皂化物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AKAI拟合模型的固体潮汐观测数据补值与延拓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常金龙 姜博 胡宝慧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6-349,共4页
基于NAKAI模型,实现固体潮汐观测数据的补值和延拓,并分析在"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处理系统"预处理中加入数据延拓模块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借助NAKAI模型,可以较好地补缺和预测固体潮汐数据,在前兆数据处理系统中加入数据延... 基于NAKAI模型,实现固体潮汐观测数据的补值和延拓,并分析在"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处理系统"预处理中加入数据延拓模块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借助NAKAI模型,可以较好地补缺和预测固体潮汐数据,在前兆数据处理系统中加入数据延拓模块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kai拟合 固体潮汐 前兆观测数据 补值 延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崖柏扦插技术的研究
12
作者 单琳 赵佳 +2 位作者 张瑜 周玉迁 李斌胜 《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47-49,共3页
以朝鲜崖柏为研究对象,用1-2年生嫩枝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在IBA作用下生根效果显著增强,当IBA200 mg/L浸泡1 h时,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为71.24%,生根效果指数为0.71;朝鲜崖柏内源激素水平可以诱导生根源基萌发,生根效果一般,生根率为... 以朝鲜崖柏为研究对象,用1-2年生嫩枝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在IBA作用下生根效果显著增强,当IBA200 mg/L浸泡1 h时,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为71.24%,生根效果指数为0.71;朝鲜崖柏内源激素水平可以诱导生根源基萌发,生根效果一般,生根率为53.00%,生根效果指数为0.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崖柏 扦插 繁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片厚度和热风温度对沙果切片干制特性、物化性质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姜宁宁 马继洋 +6 位作者 张健 张爱军 沈兆花 刘军 张洋 杜国军 王存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9,共8页
为探究热风温度和切片厚度对沙果切片干燥特性、物化性质以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将厚度为3和5 mm的沙果切片在不同热风温度(60、70、80、90℃)进行干燥,采用5种常见食品薄层干燥模型(Newton,Henderson and Pabis, Page, Logarithmic, Two... 为探究热风温度和切片厚度对沙果切片干燥特性、物化性质以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将厚度为3和5 mm的沙果切片在不同热风温度(60、70、80、90℃)进行干燥,采用5种常见食品薄层干燥模型(Newton,Henderson and Pabis, Page, Logarithmic, Two-tern)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扩散系数和活化能,并对干燥后切片的色泽、硬度、复水性能以及抗氧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风温度的升高和切片厚度的减少,干燥时间缩短。在实验的干燥温度范围内,有效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沙果切片厚度分别为3和5 mm时,活化能值分别为17.46和23.82 kJ/mol。应用Fick扩散模型来描述沙果切片的水分蒸发过程,相比于其他模型,Page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沙果切片的干燥过程。沙果切片厚度为3 mm,热风干制温度为90℃时,干燥后的产品为淡黄色,复水性能较高,硬度较低。从抗氧化成分的保留情况来看,加热损失了约50%的抗坏血酸,但是酚类物质仅仅下降了约35%。综上所述,可选择切片厚度3 mm,热风温度90℃进行干制,干制时间为90 min,干燥后的产品色泽为淡黄色,复水性能较高,硬度较低,并且能够更好地保留沙果中的抗氧化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果切片 热风干燥动力学 切片厚度 物化性质 抗氧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皮木瓜及皱皮木瓜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廖恩慧 汪远斌 +4 位作者 商国楚 黄治青 刘敏 柳成航 汪琼 《中国果菜》 2024年第11期25-28,共4页
探究光皮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与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speciosa(Sweet)Nakai]果实中营养成分的差异,对光皮木瓜果皮、果肉以及皱皮木瓜果实样品的总糖、可溶性糖、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可滴定酸、总黄... 探究光皮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与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speciosa(Sweet)Nakai]果实中营养成分的差异,对光皮木瓜果皮、果肉以及皱皮木瓜果实样品的总糖、可溶性糖、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可滴定酸、总黄酮和单宁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皮木瓜与皱皮木瓜果实中的总糖、可溶糖、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可滴定酸和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单宁含量差异不显著。光皮木瓜果肉和果皮中的总糖含量分别为279.45、283.51 mg/g,可溶糖含量分别为85.29、74.66 mg/g,显著低于皱皮木瓜中总糖和可溶糖的含量。光皮木瓜果肉和果皮中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21.26、136.88 mg/g,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0.62、58.36 mg/g,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43、5.82 mg/g,显著低于皱皮木瓜中相应成分的含量。分析光皮木瓜和皱皮木瓜果实中主要营养成分,对光皮木瓜的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皮木瓜 皱皮木瓜 营养成分 果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叶毛蕊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悦 刘兵兵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为了探明心叶毛蕊茶〔Camellia cordifolia(Metc.)Nakai〕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对心叶毛蕊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该基因组进行了组装、... 为了探明心叶毛蕊茶〔Camellia cordifolia(Metc.)Nakai〕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对心叶毛蕊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该基因组进行了组装、注释、图谱绘制以及序列特征分析,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了山茶属(Camellia Linn.)16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心叶毛蕊茶的叶绿体基因组呈现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全长156745 bp,总GC含量为37.3%;基因组有135个基因,其中包括9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以及8个rRNA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发现心叶毛蕊茶叶绿体基因密码子偏好以A或U结尾,但整体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重复序列分析共检测到57个长重复序列和7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反向重复区(IR)边界结构分析发现不同物种rps19、ndhF和ycf1(假基因)基因长度以及与边界的距离存在一定差别。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心叶毛蕊茶与连蕊茶组(Sect.Theopsis Coh.St.)的尖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Kochs)Wright ex Gard.Chron.〕亲缘关系较近(自展支持率为100%)。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心叶毛蕊茶叶绿体基因组的长度、结构及排列顺序具有高度保守性,IR区边界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收缩,最常用到的密码子是编码异亮氨酸(Ile)的AUU,以单核苷酸A/T重复序列为主的SSR位点较丰富,叶绿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偏好使用A或T;从分子系统发育的角度支持毛蕊茶组(Sect.Eriandria Coh.St.)与连蕊茶组合并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叶毛蕊茶 叶绿体基因组 序列比对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地倾斜形变台视偏角时空特征初步研究
16
作者 刘谨瑞 沈旭章 +1 位作者 唐九安 高安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08,共7页
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地倾斜视方位角及视偏角概念,以1987~2021年北京延庆西拨子和甘肃兰州十里店水管倾斜仪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了视偏角计算过程,并对2020年全国地倾斜台网71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的视偏角进行计算。2个典型台... 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地倾斜视方位角及视偏角概念,以1987~2021年北京延庆西拨子和甘肃兰州十里店水管倾斜仪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了视偏角计算过程,并对2020年全国地倾斜台网71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的视偏角进行计算。2个典型台站结果显示,西拨子NS向视偏角P_(NS)=-0.1°,EW向视偏角P_(EW)=9.6°,NE向视偏角P_(NE)=12.4°;十里店NS向视偏角P_(NS)=0.3°,EW向视偏角P_(EW)=-22.5°;2个台站视偏角的最大值为23.2°,最小值为-36.0°;从5个分量的统计均值来看,视偏角最大值为12.4°,最小值为-22.5°,极差为34.9°;2个台站均显示出NS向视偏角偏小、EW向和NE向视偏角偏大的特征。全国地倾斜台网观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视偏角P_(S)<10°的分量数为266个,占37.20%,P_(S)<22.5°的分量数为445个,占62.24%,P_(S)>45°的分量数为111个,占15.52%;视偏角离散误差M_(PS)<10°的分量数为247个,占34.55%,M_(PS)<22.5°的分量数为446个,占62.38%,M_(PS)>45°的分量数为43个,占6.01%。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建议对视偏角P_(S)>20°的测向分量的起始方位角进行重点核查,对于视偏角离散误差M_(PS)>20°的测向分量的观测数据需认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倾斜视方位角 地倾斜视偏角 年度统计均值 年度统计方差 nakai拟合 最佳拟合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钱草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 被引量:72
17
作者 杨念云 段金廒 +2 位作者 李萍 钱士辉 张健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对连钱草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工业酒精提取、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结果:从连钱草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乙酯苷(3)、木犀草素... 目的:对连钱草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工业酒精提取、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结果:从连钱草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乙酯苷(3)、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乙酯苷(4)、大波斯菊苷(5)、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6)、山奈酚3O芸香糖苷(7)、芦丁(8)、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芹菜素(9)和6-C-葡萄糖-8-C-葡萄糖-芹菜素(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钱草 黄酮类化合物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制前后朝鲜淫羊藿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刘春明 李丽 +1 位作者 刘志强 刘淑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69,共3页
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以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炮制前后朝鲜淫羊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 ,炮制后淫羊藿中与肾功能有密切关系的Ca、Mn、Fe、Mg、Zn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加 ,但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以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炮制前后朝鲜淫羊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 ,炮制后淫羊藿中与肾功能有密切关系的Ca、Mn、Fe、Mg、Zn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加 ,但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无明显变化 ,为进一步阐明淫羊藿炮制入药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朝鲜淫羊藿 炮制前 炮制后 化学成分 变化规律 黄酮类化合物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总黄酮对摘除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75
19
作者 季晖 刘康 +2 位作者 龚晓健 李绍平 章明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8,共5页
用摘除卵巢法结合低钙饲料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淫羊藿总黄酮在 75~ 30 0mg kg剂量范围内连续给药 3个月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 ,能明显提高大鼠股骨表观面密度 (W LD)和骨密度(BMD)而不升高子宫系数及血清雌二醇 (s-E2 )水平 ,并有提高... 用摘除卵巢法结合低钙饲料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淫羊藿总黄酮在 75~ 30 0mg kg剂量范围内连续给药 3个月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 ,能明显提高大鼠股骨表观面密度 (W LD)和骨密度(BMD)而不升高子宫系数及血清雌二醇 (s-E2 )水平 ,并有提高骨Ca、骨P的趋势。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 (s -ALP)降低 ,股骨骨密度升高。骨形态计量学结果表明 ,高剂量组大鼠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率 (TRS % )和形成表面百分率 (TFS % )等参数明显降低 ,骨小梁体积百分率 (TBV % )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淫羊藿总黄酮 去卵巢 骨密度 骨形态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用于朝鲜淫羊藿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金向军 李晓萍 +1 位作者 刘志强 赵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4-616,共3页
朝鲜淫羊藿为常用中药,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临床用量也日益增大。但现有的分析方法操作比较烦琐,费时、费力,无法作为快速、原位、无损的检测。红外光谱法现已成为中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文章对18种来源于不同产地的朝鲜... 朝鲜淫羊藿为常用中药,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临床用量也日益增大。但现有的分析方法操作比较烦琐,费时、费力,无法作为快速、原位、无损的检测。红外光谱法现已成为中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文章对18种来源于不同产地的朝鲜淫羊藿的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指认,利用红外光谱半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朝鲜淫羊藿的品质与原产地的关系,发现光谱随产地等因素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初步建立了利用红外光谱简便地分析淫羊藿品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淫羊藿 红外光谱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