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影响要素评价
1
作者 聂奇 杨雅茹 +4 位作者 马文洁 李烨彤 罗敏 韦杰 门媛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1-16,共6页
为明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状况,从“宜居”“宜业”“和美”3个维度,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梳理和美乡村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产业美、人才美、生态美、文化美、组织美5个一级指标及27个二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 为明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状况,从“宜居”“宜业”“和美”3个维度,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梳理和美乡村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产业美、人才美、生态美、文化美、组织美5个一级指标及27个二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产业振兴(54.9%)>文化振兴(16.5%)>生态振兴(10.5%)>组织振兴(8.9%)=人才振兴(9.2%)。以广西7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排名表现为凌云县>南丹县>上林县>凭祥市>容县>平桂区>大新县。提升农村宜居宜业水平,产业振兴是关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走多元融合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专访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阮成武
2
作者 石亚兵 阮成武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2,共14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时代际遇和实践呼唤。阮...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时代际遇和实践呼唤。阮成武教授四十余年学术生涯中,始终紧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这一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为学科支撑,以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构境和理论逻辑来透析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路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提出了基于统筹共享的教育利益协调模式、基于美好生活观的教育民生保障机制、基于主体性建构的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路径,从学理上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路的底层逻辑和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和丰富了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阮成武教授以“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为座右铭,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作为最根本职责,把站好讲台、育人育才视为教师最大和最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教育理论和实践优秀人才,为当代教育学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也体现一位国家教学名师的志业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政策 美好教育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村落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探索与实践——以北海市东山村为例
3
作者 余浏 阙日凤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77-80,共4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新时代我们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汇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新时代我们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汇聚力量。北海市银海区东山村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在安置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引导各民族群众扩大交往交流交融、脱贫致富、美丽家园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少数民族地区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提供了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落 共建共享 宜居美丽家园 东山村 探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美乡村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4
作者 沈艳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250-252,共3页
乡村文化与和美乡村建设有着多维重叠与耦合,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虽然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迅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主体缺位、人才匮乏、资源沉睡、产业待兴、载体不足等薄弱环节。因此,急需从文化建设主体、人才、... 乡村文化与和美乡村建设有着多维重叠与耦合,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虽然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迅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主体缺位、人才匮乏、资源沉睡、产业待兴、载体不足等薄弱环节。因此,急需从文化建设主体、人才、产业、基础设施等要素着手,突破困境,促进和美乡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乡村文化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全面振兴是“三农”工作总纲领
5
作者 张蓝水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8期1-2,6,共3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年10月颁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2025年1月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核心问题都围绕着“乡村全面振兴”。可见,乡村全面振兴是当...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年10月颁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2025年1月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核心问题都围绕着“乡村全面振兴”。可见,乡村全面振兴是当今全国“三农”工作总纲领,是我们搞好“三农”工作的核心。本文提出重点在3个方面发力及全面努力的观点,3个方面发力,即:一是产业兴旺。首位是农业,特别是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农民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三是建设美丽乡村。主要有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努力,即: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粮食安全 巩固脱贫成果 农村经济学 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全面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基于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艳丽 张永鹏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1期52-57,共6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学界围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数字农业、数字经济,但对数字乡村建设如何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较少。本文以15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为典型案例,收集了155...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学界围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数字农业、数字经济,但对数字乡村建设如何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较少。本文以15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为典型案例,收集了155份试点县的数字乡村建设新闻报道,并对此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深入阐释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和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以及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的解释视角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范畴,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如何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长健 杨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0,共10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包含了“宜居”“宜业”和“和美”三大方面,是新时代对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型发展要求。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发展理论,亦有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功用,在促进乡村的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可带来...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包含了“宜居”“宜业”和“和美”三大方面,是新时代对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型发展要求。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发展理论,亦有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功用,在促进乡村的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可带来农民个体的思维革新,实现乡村整体与农民个体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绿色化发展和数智化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的产业兴旺,更可作用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从理论研判看,新质生产力较之传统生产力,其构成要素历经“传统-工业-新质”的转变,是以绿色化、数字化和科技化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发展逻辑上,不仅追求“物”的现代化,亦追求“人”的新质发展,乃至整个乡村社会治理及体系的现代化。在实现机制上,可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三要素及生产关系调优助推乡村产业升级,提升要素流通,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共同体,使乡村更快更好迈入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数智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农业现代化之路: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检验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露 赵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2,共11页
根据2011—2021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显著正向促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尤其在乡村经济和生活的数字化方面作用显著,但数字基础设施还需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对... 根据2011—2021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显著正向促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尤其在乡村经济和生活的数字化方面作用显著,但数字基础设施还需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对产前、产中的农业现代化影响更为显著,其中,数字乡村建设最显著地影响了产中阶段的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其次是产前阶段的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对产后阶段的影响尚显不足。此外,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随时间、空间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异。大数据战略实施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更加显著;在高水平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现代化的助推效应更强;区域上,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南北差异表现为南高北低,粮食主销区的数字乡村建设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产前-产中-产后 异质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风景名胜区茅家埠村和美乡村规划研究
9
作者 张荣超 吴航 杨志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5-49,共5页
随着建设和美乡村目标的提出,国内乡村整治实践如火如荼。通过对和美乡村的建设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以西湖风景名胜区茅家埠村为例,基于历次整治提升的背景和村庄现状,提出“一线一环,五区多点”的总体规划结构,从以片带面、以线连环和... 随着建设和美乡村目标的提出,国内乡村整治实践如火如荼。通过对和美乡村的建设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以西湖风景名胜区茅家埠村为例,基于历次整治提升的背景和村庄现状,提出“一线一环,五区多点”的总体规划结构,从以片带面、以线连环和以点串线三大策略入手,提出人居环境、休闲旅游和乡村产业3个系统的优化提升,为茅家埠村的发展注入活力,以期为和美乡村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中村 和美乡村建设 西湖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来自湖南浏阳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平衡 严立冬 +1 位作者 邓远建 潘世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0-224,共5页
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新名词,是对现有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结与提升。其内涵更加丰富多样,涉及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湖南浏阳作为率先开展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主要经验... 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新名词,是对现有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结与提升。其内涵更加丰富多样,涉及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湖南浏阳作为率先开展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主要经验做法为我国开展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示范。尤其是测阳在规划设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改革创新、财政支持、乡风民风及乡村文化建设上的经验值得其他兄弟县市借鉴。对此,我国在开展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吸收浏阳良好的经验做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经验 启示 浏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被引量:44
11
作者 柯福艳 张社梅 徐红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3-116,共4页
安吉县在10年生态立县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多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不仅体现了生态立县的成效,而且其取得的阶段性建设成效演示了新时期我国欠发达... 安吉县在10年生态立县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多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不仅体现了生态立县的成效,而且其取得的阶段性建设成效演示了新时期我国欠发达山区通过持续拓展山区的多种功能,开创性地实践了我国欠发达山区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城乡均衡发展,生态富民及绿色低碳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运作轨迹。在总结安吉这些重要新型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对我国欠发达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性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山区 生态立县 美丽乡村建设 山区多功能性 跨越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 被引量:228
12
作者 吴理财 吴孔凡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5-22,共8页
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江宁区四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和探讨4种模式的特色、共同经验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认为4种模式共有的经验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 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江宁区四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和探讨4种模式的特色、共同经验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认为4种模式共有的经验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给外人观赏的,更不能仅仅以城市人休闲旅游养生为目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 模式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化建设的四维建构与振兴策略——基于贵州的典型经验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洋 肖远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7-25,共9页
乡村文化建设绝非虚置的不能触及的文化,其建设重点强调文化持有人的持有文化,建设目标围绕社会建设若干指标良性循环。乡村文化建设经历了三次版本更新,不仅是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径,也是振兴乡村文化和中国减贫模式的重要... 乡村文化建设绝非虚置的不能触及的文化,其建设重点强调文化持有人的持有文化,建设目标围绕社会建设若干指标良性循环。乡村文化建设经历了三次版本更新,不仅是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径,也是振兴乡村文化和中国减贫模式的重要抓手。围绕文化扩散、文化嵌入、文化权力与文化小康等四个维度建构乡村文化建设的一致性系统,基于贵州的典型经验发现: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但公共文化空间;重视融合地域文化,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欠缺;重视多元文化宣传,但文化传承意识滞后。坚持一元多核共治的乡村文化建设理念,重视有限理性、坚持渐进主义、关注平台建设、打造文化景观及推动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陈英华 杨学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5-39,共5页
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二者存在耦合关系。农村产业融合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有助于乡村环境治理,可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美丽乡村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充足的人力资源... 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二者存在耦合关系。农村产业融合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有助于乡村环境治理,可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美丽乡村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吸引、留住人才;二者耦合的理想形态是产村融合。从山东省D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历程来看,村民获益、村庄的产业支撑、善于借力及村庄带头人的作用是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美丽乡村建设 产村融合 耦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精神家园的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玉胜 杨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贤的理想人格,使人生保持积极有为的进取状态;道家则致力于隐世的自然精神家园建构,强调站在"道"的高度看待人生境遇,追求返璞归真、淡泊名利,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物无贵贱、博大宽容的精神境界;佛家致力于出世的解脱精神家园建构,引导众生解脱生、老、病、死之生理诸苦以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等精神苦恼,渡引众生到幸福的彼岸。儒道佛三家对于"精神家园"的建构显示出"求真"的理念设计,即超越现实生活的迷离、追求人性本真、常驻真实之谓;同时也展现出"趋善"的道德愿景,即对美好德性的向往;更流露出"求美"的美好情趣,即注重审美意境的建构。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些精神资源,无疑对于摆脱当今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精神家园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乡村视域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策略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安显楼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7,共9页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迎来发展新机遇,景观改造是改善农村风貌的关键步骤,是农村新业态形成的基础.目前,现有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出现了乡土历史建筑毁损失修、风格混乱不一、丧失地域原真性、艺术介入成分...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迎来发展新机遇,景观改造是改善农村风貌的关键步骤,是农村新业态形成的基础.目前,现有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出现了乡土历史建筑毁损失修、风格混乱不一、丧失地域原真性、艺术介入成分较少等问题.本文以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美丽乡村实地项目为依托,总结出在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中应遵循保护为主、整体协调、提升色彩、空间美学等原则范式.结合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和成功案例,提出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理念的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策略.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延续传统文脉,系统规划各期改造项目保持风格协调,融合历史性和艺术性地域符号以保护原真性,增强村民村落保护开发参与能力以及改造中注重艺术体验和审美追求等,在改善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环境的同时留住乡愁,实现传统村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历史建筑 景观改造 美丽乡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环境法思考 被引量:47
17
作者 吕忠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9,共9页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针对前一阶段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根据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所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从农业生产方式改革...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针对前一阶段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根据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所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从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农村治理模式创新和农民权利保障方面进行整体谋划,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但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立法思维下的环境法律制度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因此,必须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消除环境立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切实保障农民环境权益,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法律制度 新农村建设 农民环境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福利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姚树荣 龙婷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美丽乡村建设的焦点是怎样既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又能确保农户福利增进。按照投资主体不同,美丽乡村建设可分为政府主导型、资本主导型和农户自主型三种模式,但哪一种模式更能增进农户福利,学术界对此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基于福利... 美丽乡村建设的焦点是怎样既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又能确保农户福利增进。按照投资主体不同,美丽乡村建设可分为政府主导型、资本主导型和农户自主型三种模式,但哪一种模式更能增进农户福利,学术界对此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基于福利经济学和Sen的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成都市6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研究样本研究三种模式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政府主导型和资本主导型模式,农户自主型模式更有利于农户福利改善。政府应更新观念,大力倡导农户自主型模式;以"还权赋能"为目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与治理制度的联动改革,为农户自主实施乡村建设创造条件;从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形成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增减挂钩 农户福利 农户自主型模式 共建共享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建设主体与动力机制研究——以南京桦墅美丽乡村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涛 薛俊菲 +1 位作者 施宁菊 曹仁勇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1-227,共7页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乡村衰落与消亡趋势与日俱增,为此基于农耕文明传承与田园生活回归的美丽乡村建设应运而生。本文立足于乡村建设主体与持久发展动力视角,在对国内外经典案例的比较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乡村衰落与消亡趋势与日俱增,为此基于农耕文明传承与田园生活回归的美丽乡村建设应运而生。本文立足于乡村建设主体与持久发展动力视角,在对国内外经典案例的比较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对桦墅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与动力分析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从而试图回答现存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普遍问题——'谁的乡村'、'乡村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建设主体 动力机制 桦墅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中国”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与建设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陈永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1-45,49,共6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离不开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以"美丽中国"为视域,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的本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实质,指出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离不开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以"美丽中国"为视域,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的本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实质,指出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要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要关注我国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协同发展。同时着重研究了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指出:"美丽中国"构建下,我们要通过打造农村民俗体育活动圈、创造中国式健身体育、构建生态型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育、拓展校园民族特色体育等主要路径,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族文化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民族传统体育 生态文明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