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5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Macro-elements and Natural Radionuclides in the Bottom Sediments and Soils of the Catchment Areas of Small Lakes in the Baikal Region
1
作者 Vosel Yulia Strakhovenko Ver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22,共1页
The examination of macroelements and natural radionuclides in the bottom sediments of small lakes and soils in the catchment areas of the Baikal region allows for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inflow and the source of... The examination of macroelements and natural radionuclides in the bottom sediments of small lakes and soils in the catchment areas of the Baikal region allows for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inflow and the source of these materials.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rentgenostructural analysis lake sedimen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terrigenous,carbonate, terrigenous-carbonate and organogenic.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amma-ray spectrometry and a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BOTTOM SEDIMENTS CATCHMENT areas Th/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博 廖启林 +5 位作者 范健 黄顺生 任静华 崔晓丹 刘玮晶 徐宏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41,共12页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器官中以稻米富集Cd、Hg、Pb的能力最弱。在Cd、Hg、Pb中,水稻吸收Cd的能力最强,水稻全株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比Hg高35倍、比Pb高42倍;水稻全株Cd分布具有显著的单向逐渐降低特征,顺序为根→秆→茎→叶→枝→皮→米,Cd均量从10.61 mg·kg^(-1)逐渐降到0.62 mg·kg^(-1),其BCF均值从5.941降到0.325,各水稻器官之间的Cd含量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稻米Cd主要受控于土壤Cd、pH、总有机碳(TOC)等及根系吸收;水稻全株Hg分布呈现叶、根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Hg均量为0.0044~0.0276 mg·kg^(-1),其BCF均值为0.020~0.124,富集能力排序为米<秆<皮<茎<枝<根<叶,稻米Hg主要受控于土壤TOC、Hg等及茎、叶吸收;水稻全株Pb分布呈现根、叶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Pb均量为0.10~8.25 mg·kg^(-1),其BCF均值为0.002~0.178,富集能力排序为米<茎=秆<枝=皮<叶<根,稻米Pb主要受控于土壤Pb、TOC等及茎、叶、根系吸收。因此,当地防控水稻Cd污染要重点关注土壤环境,而防控水稻Hg、Pb污染既要关注土壤环境,还要或更要关注大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全株 CD HG PB 分布 富集特征 江苏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淹水面积构建的鄱阳湖水文干旱定量表征及变化特征
3
作者 叶许春 岳恩馨 +1 位作者 李相虎 李传哲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31,共12页
研究探讨洪泛湖泊淹水动态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水文干旱定量表征,对提高洪泛湖泊生态系统管理实践和洪旱灾害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源遥感数据和图像融合技术构建了鄱阳湖区2000—2023年间连续的高时空分辨率淹水面积数... 研究探讨洪泛湖泊淹水动态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水文干旱定量表征,对提高洪泛湖泊生态系统管理实践和洪旱灾害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源遥感数据和图像融合技术构建了鄱阳湖区2000—2023年间连续的高时空分辨率淹水面积数据,揭示了鄱阳湖淹水动态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借助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原理提出了基于淹水面积的标准化水文干旱指数,并据此分析了鄱阳湖水文干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鄱阳湖淹水动态时空异质性特征明显,主湖区和碟形湖区淹水面积的年内波动存在差异,在年际变化上呈现出相反趋势;(2)在定量反映鄱阳湖整体水文干旱时,基于站点的标准化水位指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标准化淹水面积指数具有更好的科学性;(3)鄱阳湖水文干旱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极端干旱主要发生在年内的4—10月,且更容易发生在主湖区。遥感大数据和图像融合技术结合可实现对大型洪泛湖泊水文干旱的精细定量研究,促进湖泊资源保护利用和洪旱灾害防治等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淹水面积 洪泛湖泊 数据融合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湖泊及其与铁路最小距离演变研究
4
作者 于涛 张圣杰 +3 位作者 文莉娟 王梦晓 郑景元 牛瑞佳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7,共15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近年来变化剧烈,充分了解湖泊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护沿湖重大工程设施有重要意义。基于青海湖与错那湖的Landsat遥感影像、面积数据和水位观测数据,本文对两湖演变及其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进行...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近年来变化剧烈,充分了解湖泊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护沿湖重大工程设施有重要意义。基于青海湖与错那湖的Landsat遥感影像、面积数据和水位观测数据,本文对两湖演变及其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进行了细致研究,进一步结合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和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揭示了影响两湖水位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1956-2004年青海湖呈退缩态势,2004年水位和面积达到最低值后转为逐渐增加,2004-2020年水位年均增长率为0.20 m·a^(-1),2004-2022年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9.20 km^(2)·a^(-1)。2000-2018年的错那湖水位与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2年的面积均呈轻微波动变化,水位和面积的年际最大变化值分别为0.60 m和9.98 km^(2)。(2)1990-2022年青海湖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先增加后减小,2004年后二者最小距离以19.6 m·a^(-1)的速率缩短,至2022年最小距离为74.3 m;2004-2022年错那湖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趋势不明显,至2022年二者最小距离为32.3 m。(3)青海湖的水位变化受风速、年降水量、向下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和比湿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8%、24%、20%、14%和4%;错那湖水位变化主要受年降水量影响,其余气象因子与水位变化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错那湖 青藏铁路 面积变化 水位变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识别——以湖南洞庭湖区为例
5
作者 贺小荣 杨嘉艺 +1 位作者 汤礼莎 刘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13,共16页
【目的】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进行评估,识别影响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方法】以湖南洞庭湖区2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泰尔指数、马尔科夫链、障碍度模型等方... 【目的】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进行评估,识别影响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方法】以湖南洞庭湖区2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泰尔指数、马尔科夫链、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发展的时空格局与障碍因子。【结果】1)2013—2022年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发展态势良好,韧性水平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13—2016年的探索提升阶段、2017—2019年的稳步发展阶段和2020—2022年的对抗扰动阶段。2)随着时间的变化,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逐渐呈现出距离洞庭湖水域“近高远低”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将区域整体划分为三个片区,分析可知湖南洞庭湖区三大片区间的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指数差异始终占据主要因素,而湖南洞庭湖区各片区内的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差异均逐渐减小。3)各个县域人居环境韧性发展演化受邻域类型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来自保障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污水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旅游收入总值、旅游业从业人员数、3A及以上旅游景点数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等为影响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结论】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建设存在一定的发展障碍,且空间差异性较大。因此,应强化湖南洞庭湖区县域间的协调合作与资源共享;完善乡村旅游地的保障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建设;针对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因子,应进一步优化、细化区域内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乡村人居环境 韧性评价 障碍因子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枯水期视角下鄱阳湖区生态安全格局差异性研究
6
作者 钱云 肖江 李宝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7-831,共15页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湖泊湿地生态安全格局产生巨大影响,鄱阳湖近年来遭受了更为剧烈的水文变化,但既往研究缺乏季节变化下的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关键地域等的精细解析。旨在探究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机制,揭示差...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湖泊湿地生态安全格局产生巨大影响,鄱阳湖近年来遭受了更为剧烈的水文变化,但既往研究缺乏季节变化下的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关键地域等的精细解析。旨在探究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机制,揭示差异化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需求,为实施动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识别生态源,通过多因子修正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夹点和障碍点,构建两期生态安全格局,划定3类生态过渡区,提出差异化保护策略。【结果】(1)水位变化对鄱阳湖区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显著影响。丰水期生态源地总面积3 555.23 km^(2),呈“中心集聚”分布;枯水期生态源地总面积减少62%,降至1 366.94 km^(2),转为“一带多点”分布。(2)枯水期生态廊道总长度较丰水期增加1.5倍,覆盖面积扩大25%,但夹点与障碍点数量激增,多分布于非保护区的自然水体和林地,加剧生态网络不稳定性。(3)识别出农田-湿地、水体-湿地和城市-湿地3类过渡区,主要位于已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内,分别面临农业与渔业生产冲突、航运和挖砂影响及建设侵占等威胁。【结论】揭示了鄱阳湖生态安全格局存在显著季节性分异特征,提出“丰水期强化核心水域保护-枯水期优先修复破碎化源地与廊道-过渡区分类管控”的动态保护策略,为季节性敏感型湖泊湿地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枯水期 鄱阳湖区 电路理论 水位变化 生态安全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I方法的流域生态安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7
作者 王让会 宁虎森 +3 位作者 王海东 刘春伟 张志军 罗青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由4个子系统20个指标组成的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EFI方法,分析各指标及子系统对EFI的贡献及其生态效应.EFI正指标数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低;EFI负指标数值绝对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高.采用实际监测、实验分析、模型模拟、遥感制图以及逻辑推理与经验分析等途径,获得了1998年度及2023年度各指标的多源属性数据,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及其阈值;通过归一化处理等方法,规范生态安全评价的数据基础.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是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流域生态安全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滞后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2)阿克苏河流域25年间生态安全处于稳定趋好状态,1998年、2023年EFI值分别为0.08及0.06.通过评价标准可知,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减弱,生态安全程度持续增强.3)各子系统生态安全程度及其对流域生态安全效应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水资源子系统各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并逐渐趋好,子系统脆弱性稳中趋弱,生态安全特征表现出稳中趋强的演变规律.土地资源子系统中相关要素的正负效应共存,特别是受盐渍化指数波动的影响,生态安全改善的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物资源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的EFI值均在大幅度降低,生态安全程度明显增强.在揭示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风险防控、格局优化、过程调控、生态修复及管理模式,为促进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指数(EFI) 生态安全 阿克苏河流域 山水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 柯柯牙 绿洲-荒漠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密度分割的蓝藻水华面积校正
8
作者 王雅萍 徐喜飞 +1 位作者 李家国 何湜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1,共7页
在水华遥感监测领域,水华面积是评估水体水华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有关部门采取防治措施和确定应急响应等级的关键信息。针对中低分辨率影像采用传统方法估算水华面积精度较差的问题,以太湖为研究区,对比Sentinel-2、Sentinel-3数据... 在水华遥感监测领域,水华面积是评估水体水华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有关部门采取防治措施和确定应急响应等级的关键信息。针对中低分辨率影像采用传统方法估算水华面积精度较差的问题,以太湖为研究区,对比Sentinel-2、Sentinel-3数据提取水华面积的差异性,分析了Sentinel-3影像NDVI与混合像元中水华面积占比的关系,构建了基于NDVI密度分割法的蓝藻水华面积校正模型,对Sentinel-3提取的水华面积进行了校正;并对比分析了利用该模型与像元累加法、藻华像元生长算法进行水华面积统计与高分辨率Sentinel-2影像统计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校正模型在Sentinel-3影像水华面积估算中准确度和可靠性优于传统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该影像在水华监测领域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密度分割 蓝藻水华面积 Sentinel-3 OLCI影像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洞庭湖区多时空尺度气象干旱特征解析
9
作者 王辉 李明志 +3 位作者 龚柔艳 唐蓉 黎小东 贺翠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1,共8页
为解析洞庭湖区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利用1961-2022年1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基于不同时间尺度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与历史干旱事件进行对比,进而获取最适用尺度的SPI来分析区域气象干旱特征。结果表明,3个月的SPI在识别历史... 为解析洞庭湖区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利用1961-2022年1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基于不同时间尺度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与历史干旱事件进行对比,进而获取最适用尺度的SPI来分析区域气象干旱特征。结果表明,3个月的SPI在识别历史干旱事件方面的吻合率达到91.67%,优于其他时间尺度,适合区域气象干旱监测。月尺度分析显示以1~3个月的短期干旱为主,7月的平均干旱频率最高(8.94%),干旱频发于中南部,西北部及中部的干旱历时和烈度大。季节尺度中,春季(0.084/10 a)呈干旱化趋势,夏季(-0.125/10 a)、冬季(-0.133/10 a)干旱化趋势降低,秋季(-0.004/10 a)干旱化趋势不显著。中部和北部春旱特征明显,夏旱影响范围较广,中部与东部秋旱频发,冬旱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年尺度上干旱化趋势减弱;1960年代干旱重心偏向东北,1970年代高值区向中西部转移,1980至1990年代干旱渐趋缓和,但西北部干旱特征依旧明显。21世纪初,干旱热点转向东南部,而2010年代中南部的干旱历时与烈度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信息支撑,并对干旱监测时间尺度的选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时空尺度 时空特征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湖泊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钰迪 于洋 +1 位作者 王正坤 刘殿君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1,110,共11页
[目的]开展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区域水资源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Landsat影像资料,获取1988—2021年内蒙古高原逐年湖泊面积数据,采用趋势检验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湖泊的时空... [目的]开展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区域水资源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Landsat影像资料,获取1988—2021年内蒙古高原逐年湖泊面积数据,采用趋势检验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湖泊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1988—2021年,内蒙古的湖泊面积和数量经历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趋势,在年际尺度,2021年湖泊面积最大,达到4 363.63 km^(2),2002年湖泊面积最小,为1 915.61 km^(2)。在湖泊数量方面,>1 km^(2)的湖泊由2002年的71个增加到2021年的458个。2)2012—2021年,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逐渐恢复,主要集中于阿拉善盟、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3)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主要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影响,其中在1988—2012年,人类活动是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湖泊面积变化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灌溉、放牧和煤炭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在2012年以后,气候因素是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解析了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关系,为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湖泊数量 湖泊面积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西湖风景区植被碳储量估算及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田瑜 肖凤虎 +3 位作者 章银柯 王宇 郭婷婷 邵锋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251,262,共9页
准确估算杭州西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评估城市森林植被碳汇价值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Sentinel-2A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单波段因子、植被指数因子、主成分分析因子、纹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等相关特征因子,结合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多... 准确估算杭州西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评估城市森林植被碳汇价值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Sentinel-2A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单波段因子、植被指数因子、主成分分析因子、纹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等相关特征因子,结合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反演模型,估算植被地上碳储量,总结和分析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样地植被碳密度在累积频率上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的模型R^(2)为0.716,RMSE为18.03 t/hm^(2)。模型满足精度要求,预测结果可靠。2)西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275632.82 t,植被碳密度主要集中在25.00~125.00 t/hm^(2),植被平均碳密度为65.50 t/hm^(2)。碳密度较高区域集中在西湖附近,整体分布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3)森林植被碳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随坡度增大而降低。阴坡(77.86±23.02)t/hm^(2)和半阴坡(73.02±21.86)t/hm^(2)碳密度高于半阳坡(68.10±21.47)t/hm^(2)和阳坡(67.84±21.28)t/hm^(2)。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杭州西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碳汇能力、开展森林健康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风景区 Sentinel-2A 森林植被 碳储量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沉积演化特征及页岩油气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春雨 张少敏 +7 位作者 韩璐媛 周红飞 吕龑 姜瀚 余凯 谢强 洪海涛 邱玉超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7,共15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沉积期湖盆面积广,三角洲体系砂体、湖相泥(页)岩频繁交互,形成了有利的砂页岩岩性组合,为近年来四川盆地侏罗系页岩油气的主要勘探对象。为探究多期湖盆迁移演化背景下的砂岩—页岩分布规律,指导页岩油气的勘探...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沉积期湖盆面积广,三角洲体系砂体、湖相泥(页)岩频繁交互,形成了有利的砂页岩岩性组合,为近年来四川盆地侏罗系页岩油气的主要勘探对象。为探究多期湖盆迁移演化背景下的砂岩—页岩分布规律,指导页岩油气的勘探有利区带预测及优选,基于大量二、三维地震资料、连井地层、沉积相对比,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了盆地凉高山组湖盆变迁与沉积演化过程,进一步结合砂页储层分布及成藏富集条件,明确了页岩油气的勘探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凉高山组发育2期规模湖盆,第一期湖盆形成于凉一段最大湖侵期,面积达2.5×10^(4) km^(2),主要分布于川东北的平昌—川东的丰都地区,优质泥(页)岩(TOC>1%)厚度介于15~40 m;第二期湖盆形成于凉二段晚期,面积达1.6×10^(4) km^(2),主要位于川中的南充—川北的巴中地区,优质泥(页)岩(TOC>1%)厚度介于10~30 m。(2)湖盆萎缩期即凉二段沉积早期、凉三段沉积早期环湖三角洲砂体广泛发育,整体岩相组合表现为泥(页)岩与细砂岩、粉砂岩频繁互层,形成了页岩型、夹层型2种页岩油气储层。(3)夹层砂岩型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其中分流河道、分流河道—砂坝复合砂体物性好,纵向上主要发育于凉二段、凉三段的三角洲前缘相带,且紧邻优质页岩,成藏条件好。(4)半深湖相页岩厚度大、粉砂质纹层发育,具有生烃能力强、储集物性好、含油气好的特征,纵向上主要发育于凉一段晚期、凉二段晚期的半深湖相带。结论认为:(1)两种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大,近期G119H井的突破证实,川中地区湖盆边缘规模发育的近源有利砂体为凉高山组夹层型页岩油气的重点勘探方向;(2)川东、川东北地区高TOC纹层状页岩稳定发育、有机质成熟度高、地层压力系数高,为页岩型页岩油气的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凉高山组 沉积中心 湖盆迁移 沉积相 页岩油气 勘探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的白洋淀湿地蒸散速率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磊 蒋小伟 +5 位作者 张志远 韩鹏飞 欧阳恺皋 高冰 张源 李海涛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4-1034,共11页
水面蒸发和植被蒸腾是湿地水平衡的关键要素,如何定量湿地的植被蒸腾速率是水文学领域的难题。本研究采用涡度协方差系统获得的白洋淀典型区域2022年芦苇生长季(4—10月)蒸散速率(ET)为6.75 mm/d,显著大于参考作物蒸散速率(ET_(0))(5.06... 水面蒸发和植被蒸腾是湿地水平衡的关键要素,如何定量湿地的植被蒸腾速率是水文学领域的难题。本研究采用涡度协方差系统获得的白洋淀典型区域2022年芦苇生长季(4—10月)蒸散速率(ET)为6.75 mm/d,显著大于参考作物蒸散速率(ET_(0))(5.06 mm/d)。结合蒸发池获得的无植被区水面蒸发速率(E_(w))均值(3.22 mm/d)和遥感方法识别的植被覆盖率(65%)等信息,计算发现植被覆盖区蒸散速率(ET_(c))均值为8.65 mm/d,是E_(w)均值的2.7倍。由于植被覆盖区蒸散主要由植被蒸腾控制,ET_(c)在月尺度与对应观测范围的NDVI呈线性关系,指示与植被生长阶段密切相关。在生长季前期(4月1日—5月18日),ET_(c)由4.19 mm/d逐渐增大至9.76 mm/d,均值为6.86 mm/d,对应作物系数(K_(c),ET_(c)与ET_(0)的比值)为1.01;在快速生长阶段(5月19日—6月24日),ET_(c)介于9.88~13.00 mm/d之间,均值为11.73 mm/d,对应K_(c)为1.77;在成熟阶段(6月25日—9月30日),ET_(c)介于8.19~9.95 mm/d之间,均值为9.19 mm/d,对应K_(c)为1.74;而在衰老阶段(10月1日—10月31日),ET_(c)由8.16 mm/d快速减小到3.58 mm/d,均值为5.66 mm/d,对应K_(c)为1.80。本研究获得的ET_(c)及K_(c)可为白洋淀水量平衡分析和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蒸腾 水面蒸发 涡度协方差系统 作物系数 水平衡 白洋淀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3D MERSI-Ⅱ影像空间信息增强与湖泊监测应用验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苗顺霞 孙开敏 +1 位作者 胡秀清 瞿建华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国产风云三号D星中分辨率成像仪(FY-3D MERSI-Ⅱ)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高频次、多波段、大范围的数据。MERSI-Ⅱ主要提供轨道刈幅的L1级观测产品,而地表反射率及生态参量等下游产品有限。本文开发了顾及传感器成像特性的MERSI-Ⅱ影像空... 国产风云三号D星中分辨率成像仪(FY-3D MERSI-Ⅱ)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高频次、多波段、大范围的数据。MERSI-Ⅱ主要提供轨道刈幅的L1级观测产品,而地表反射率及生态参量等下游产品有限。本文开发了顾及传感器成像特性的MERSI-Ⅱ影像空间信息增强方法,充分利用了扫描成像中产生的冗余观测信息,去除Bowtie效应,在保证定量特性的前提下,实现了色调和空间的一致性,将L1级数字信号(DN)转换为几何信息完备、空间质量高的地表反射率数据。湖泊监测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与影像空间分辨率、定位精度及成像质量等密切相关,因此以青藏高原96个湖泊监测应用为例,验证了影像空间信息增强方法的有效性。以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水体提取结果作为真值,经本文增强处理的影像在中大型湖泊(≥550 km^(2))面积提取上的平均误差低于3.5%,中小型湖泊(<550 km^(2))提取误差均低于6.5%。综合所有样例湖泊,空间信息增强后的影像在湖泊范围监测应用中平均精度相较于常规影像提升了3.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卫星 影像处理 MERSI传感器 湖泊监测 水体范围反演 Landsat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滇池地区城镇用地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高源 张磊 李正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107,共9页
综合运用城镇用地动态度、景观质心平移度及土地利用转类分析等模型,对云南环滇池地区1990—2020年城镇用地的时空演变态势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时间演进,研究区城镇用地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但... 综合运用城镇用地动态度、景观质心平移度及土地利用转类分析等模型,对云南环滇池地区1990—2020年城镇用地的时空演变态势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时间演进,研究区城镇用地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但变动速度大幅下降;30年间,城镇用地在空间上呈显著的外向蔓延态势,用地质心整体向东南偏移。(2)研究区城镇用地的转入量呈先增后减整体增加的变动态势,主要转入源由以耕地为主变为以耕地及裸土为主而转出量持续增加且增幅不断扩大,转出去向持续以裸地及林草地为主。(3)随时间演进,环滇池地区城镇用地的变化量主要集中在低海拔(1772~1983米)、缓坡度(0°~5.5°)地区,而用地变化率高值区的海拔与坡度均有所提升;人类活动因素,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交通通达度提升及政策制度与规划引导等对城镇用地时空演变的影响显著。论文不仅可为探究环滇池地区城镇化进程及用地扩展的研究提供借鉴,更可为研究区内部城镇用地的差异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用地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环滇池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内陆河流域湿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景云 金鑫 +4 位作者 金彦香 陈克龙 谢慧春 李子昂 傅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84-3699,共16页
高寒内陆河流域孕育的高寒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极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并发生退化。及时准确的阐述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有助于提高兼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高寒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球变... 高寒内陆河流域孕育的高寒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极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并发生退化。及时准确的阐述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有助于提高兼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高寒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系统典型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区之一。基于GEE云平台和2000—2023年长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进行分类,分析其面积变化特征,最后结合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特征变量重要性排序方法探讨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3年湿地分类的平均总体精度为88.45%(85.01%—92.63%),平均kappa系数为0.83(0.82—0.91),有效区分了湖泊、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草甸等高寒湿地类型。(2)研究期内青海湖流域湿地总面积增加了604.19 km^(2),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228.21 km^(2),湖泊与沼泽化草甸面积分别增加了203.93 km^(2)和628.47 km^(2)。(3)受气候暖湿化影响,湿地呈现由干旱向湿润的转化趋势,主要体现为沼泽湿地与湖泊之间的转化、沼泽化草甸与草地之间的转化。24年内共有1101.44 km^(2)草地转化为沼泽化草甸,2.93 km^(2)湖泊转化为沼泽湿地,66.65 km^(2)沼泽湿地转化为湖泊湿地。(4)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上因其气候、降水模式存在差异,致使主导不同湿地面积变化的气候因子不同。降水和季节性积雪是影响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尺度高寒湿地的科学保护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面积变化 驱动因素分析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生计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社会效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庆 苏香燕 +5 位作者 周妍 李付全 张永帅 胡自远 李凯 孙然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01-5112,共12页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生计活动的变化,从而分析不同修复单元之间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影响居民生计策略转变。居民收入结构由务农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和兼业多项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密集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经营转变,乡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耕向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生态衍生产业转变;(2)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居民综合生计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整体工程区内居民综合生计水平几乎增长了一半,但不同生计类型的变化程度略有差异,由高到低为生计环境>生计结果>生计资本;(3)尽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修复单元的差异较为显著。如森林提质主体修复单元等多元化收入来源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指数最高;发展生态产业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可持续性最高,如水质提升与污染防治单元;生计模式单一且资源匮乏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水平偏低,如废弃矿山主体修复单元。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和修复单元的变化差异性,有助于制订精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生态修复事业向着更高标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可持续生计 效益评估 生态贫困陷阱 沂蒙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巢湖底栖动物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18
作者 费娇娇 温舒珂 +5 位作者 董芮 张姚 龚志军 陈开宁 蔡永久 项贤领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1395,共15页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湖泊对支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巢湖生态系统受到了强烈的人为胁迫,导致水质恶化...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湖泊对支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巢湖生态系统受到了强烈的人为胁迫,导致水质恶化和蓝藻水华频繁。近十年来,随着巢湖综合治理纵深推进,湖泊水生态环境趋于改善,但富营养化程度依然严重,对水生生物(尤其是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的认识仍较为匮乏。本文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及历史资料,获得了1980年以来5个时期的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近40多年来巢湖底栖动物丰度、群落结构和优势类群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2年间,累计记录到3门6纲77种(属)的底栖动物,总丰度和各类群丰度变化显著。优势种类经历了从以较清洁的软体动物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耐污的摇蚊科和寡毛纲为主,再到清洁种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具体变化情况为:1980-1981年,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高,软体动物为优势种;20022003年,富营养化加剧,底栖动物群落快速退化,耐污种寡毛纲和摇蚊科占据优势,相对丰度达96.1%;2008-2009年,寡毛纲和摇蚊科相对丰度下降至87%;2013-2014年,摇蚊科相对丰度增加,但寡毛纲相对丰度占比从55.1%下降至24.1%,两者共占比96.5%;2022年,底栖动物丰度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78 ind./m^(2)),寡毛纲相对丰度下降至6.9%,但软体动物双壳纲从2013-2014年的2种增加到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淡水蛏在9个点位发现,出现频率为30%,底栖动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近40年来,水体总氮、叶绿素a、溶解氧、水深、沉积物总氮和风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长期演变 富营养化 浅水湖泊 巢湖 敞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标准洪水下鄱阳湖单退圩和蓄滞洪区联合分洪运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佳宇 温天福 +5 位作者 顾平 李港 雷声 王志超 刘鑫 鄢煜川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68,共10页
为合理启用单退圩和蓄滞洪区,有效降低鄱阳湖的洪水水位,基于MIKE21建立鄱阳湖及五河尾闾二维水动力模型,采用同频率法放大2020年鄱阳湖大洪水得到超标准洪水,通过设置单退圩和蓄滞洪区的启用水位形成9种组合方案并模拟其分洪运用过程,... 为合理启用单退圩和蓄滞洪区,有效降低鄱阳湖的洪水水位,基于MIKE21建立鄱阳湖及五河尾闾二维水动力模型,采用同频率法放大2020年鄱阳湖大洪水得到超标准洪水,通过设置单退圩和蓄滞洪区的启用水位形成9种组合方案并模拟其分洪运用过程,分析得出优选方案及其经济损失情况。结果表明:单退圩启用水位为21.50 m(保护面积万亩以下)、22.30 m(保护面积万亩以上),蓄滞洪区启用水位为22.50 m时,单退圩和蓄滞洪区分洪量分别为26.17亿m^(3)和25.69亿m^(3),最大24 h降低水位为0.37 m和0.25 m,对鄱阳湖的分洪效果最佳;启用48 h后,单退圩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为2.09亿元,蓄滞洪区损失为4.17亿元,其中康山蓄滞洪区损失为1.54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退圩 蓄滞洪区 降低水位 洪水损失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物沉降影响下草/藻型湖区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特征及机制
20
作者 韩汶轩 陈秋羽 +3 位作者 何煦 谭立贤 刘成 张雷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8,共13页
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颗粒物的不断富集和沉降加剧了沉积物内源负荷。本文以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野外月度调查,分析了两种湖区水样、颗粒物和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含量、赋存形式及其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特征,研究... 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颗粒物的不断富集和沉降加剧了沉积物内源负荷。本文以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野外月度调查,分析了两种湖区水样、颗粒物和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含量、赋存形式及其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特征,研究了颗粒物沉降对草、藻型湖区沉积物水界面氮赋存形态转变及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藻型湖区水体总氮(TN)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50~1.51 mg/L(均值为(0.97±0.23)mg/L)和1.77~6.12 mg/L(均值为(3.67±1.36)mg/L),藻型湖区水体各形态氮浓度普遍高于草型湖区,且季节性变化更加显著。草、藻型湖区悬浮颗粒物中TN含量年均值分别为(6998.48±1413.87)和(5162.63±2205.13)mg/kg,沉积物TN平均含量分别为(4219.75±216.62)和(3187.88±103.07)mg/kg,呈现草型湖区显著高于藻型湖区、悬浮颗粒物显著高于沉积物的特征。氨氮(NH 3-N)是两个湖区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有效态氮的主要赋存形式,藻型湖区沉积物中NH 3-N的释放主要集中在夏季,而草型湖区则以夏、秋季为主。有效态氮高度富集的颗粒物不断沉降是造成沉积物中氮含量改变的重要原因,且藻型湖区有效态氮所占比例(5.17%)在藻类水华季节高于草型湖区(4.34%)。草型系统向藻型系统的转变可能会升高水体颗粒物浓度并加剧沉积物颗粒再悬浮过程,颗粒物沉降和再悬浮交替加剧了沉积物水界面处氮的交换过程,在未来的湖泊内源氮管理中应更加重视颗粒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草型湖区 藻型湖区 悬浮颗粒物 内源氮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