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5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源流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4
1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作为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性概念“,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形塑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共同体导向,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奠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概念形成逻辑,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性概念“,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形塑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共同体导向,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奠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概念形成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决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理论内核。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的发展脉络,各民族在互嵌式发展的历史源流中得以共创中华、参与再塑中华,并在新时代里共同复兴中华。对于区域层次、各民族层次和中华民族整体层次而言,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价值意蕴在于,它既是促进东西部之间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创新举措,亦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模式探索。当前,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实践推进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主体结构,有效规范和科学调节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矛盾纠纷,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历史经验的汲取借鉴。最终,使得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路径与创新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地区 东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地域化宗族形态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龙泽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4,155,156,共12页
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 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苗汉融合为特征,即保持了苗族子父连名的传统,但祖源叙事却是一位汉族祖公,形成汉父苗母融合的祖先谱系。融合型宗族的联宗规模扩大,同姓联宗跨越数县,其文字家谱的编写历史较短。汉化型宗族形态的特征是以一位汉族英雄祖先为始迁祖,在清代便普遍建祠修谱,其联宗规模更大,可以跨越数省。三种宗族形态是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进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少数民族 宗族形态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分区的中国人头面部指数比较
3
作者 程智 许渤松 +2 位作者 郑连斌 宇克莉 张兴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2,共7页
按照七大地理分区研究中国族群的头面部指数,分析这些族群的头面部指数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族群男性多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女性多为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中鼻型.中国族群的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口指数、容貌... 按照七大地理分区研究中国族群的头面部指数,分析这些族群的头面部指数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族群男性多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女性多为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中鼻型.中国族群的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口指数、容貌耳指数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额顶宽指数、形态面指数、头面宽指数、头面高指数、鼻指数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男女头面部指数与年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年均光照、平均海拔、无霜期多有相关性.中国七大分区族群头型与面型存在差异,但也存在共性.华东、西北、华北及东北族群主要为北方族群,头高而圆,面较狭,唇较薄.华南、西南和华中族群主要为南方族群,头低长,面较宽,唇较厚.中国人头面部指数受年龄、族群与环境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指数 地理分区 年龄 族群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傣族国家向心力强化研究
4
作者 吴云 胡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在元明清大一统时期得到了明显强化,其国家向心力的增强是中央王朝自上而下经营与治理、傣族对国家治理自下而上回应与调适、边疆与内地双向凝聚的结果。中央王朝通过强化政治管理、辅以军事打击、促进经济发展、扩大... 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在元明清大一统时期得到了明显强化,其国家向心力的增强是中央王朝自上而下经营与治理、傣族对国家治理自下而上回应与调适、边疆与内地双向凝聚的结果。中央王朝通过强化政治管理、辅以军事打击、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儒学教育等方式不断加强对边疆傣族的治理和一体化进程。在中央王朝的积极治理下,傣族土司通过朝贡纳赋、立功护印、模仿王朝礼仪等行动表达对王朝国家的臣服与忠心,傣族人民通过使用汉族姓氏、同源共祖情结、仰慕中原文化等方式表达对华夏的归化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 傣族 国家向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研究——以大禹文化为例
5
作者 黄丽 崔明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共8页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共创性、中国范和一体性等特征,挖掘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一个构成部分,大禹文化通过文化符号的地理扩散、多民族的叙事、双重祭祀机制以及符号内涵的层累建构,形...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共创性、中国范和一体性等特征,挖掘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一个构成部分,大禹文化通过文化符号的地理扩散、多民族的叙事、双重祭祀机制以及符号内涵的层累建构,形成超越族群界限的文化认同纽带。大禹“疏川导滞”的治水智慧诠释着实践理性,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彰显着集体伦理,其“划定九州”的疆域整合奠基了共同体意识。当前需从文献梳理、考古实证、非遗整理等方面加强大禹文化符号的再挖掘,推动大禹文化符号体系研究,构建大禹文化价值体系,创新大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使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各民族共享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数字互嵌社区研究
6
作者 王伟 林婉冰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6,共8页
在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政策推动的三维驱动下,民族数字互嵌社区得以形成。民族数字互嵌社区是数字化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与数字平台有机结合的产物,展现出系统性、虚拟性、互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数字化、促进... 在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政策推动的三维驱动下,民族数字互嵌社区得以形成。民族数字互嵌社区是数字化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与数字平台有机结合的产物,展现出系统性、虚拟性、互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数字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功能显著。然而,民族数字互嵌社区仍面临技术困境、民族认同、制度滞后的挑战,需从发展数字技术、凝聚共识和优化治理模式和建立健全制度等方面发力,以实现社区内外部的高效运转,以数字化赋予民族互嵌社区新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数字化 互嵌社区 民族“三交”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进程的推进
7
作者 刘海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62,共11页
无论是元明土司治理时期,还是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抑或民国边政治理时期,湘西均被有意或无意视为“边民”所居的“边地”,由此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民族“边界”被不断地反复建构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湘西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及民... 无论是元明土司治理时期,还是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抑或民国边政治理时期,湘西均被有意或无意视为“边民”所居的“边地”,由此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民族“边界”被不断地反复建构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湘西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逐步推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关湘西“边远蛮荒”“非我族类”等刻板印象开始得到涤荡和解构,“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成为湘西历史性变革的核心主题,为逐步消除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成立,本身就是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民族自治地方 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家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市ZX社区为例
8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资金投入为形式,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以资金投入为形式的国家在场能够有效分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产生的集体行动成本;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国家在场既能够监督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情况,又为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方向指引;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的国家在场能够塑造兼具庄严性、权威性的视觉氛围和心理震撼,起到激发各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的国家在场能够利用社区干群间良好的情感联系,拓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调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互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在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城市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族“巴狄熊”口传经典《祭农神》的农业生态思想研究
9
作者 余满晖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199,共6页
苗族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多样的农耕民俗,它们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底蕴,深层次、多方面被创造性地融入到苗族“巴狄熊”口传长篇巫辞《祭农神》中,让《祭农神》在反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苗族独特农事的同时,在人与自然关... 苗族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多样的农耕民俗,它们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底蕴,深层次、多方面被创造性地融入到苗族“巴狄熊”口传长篇巫辞《祭农神》中,让《祭农神》在反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苗族独特农事的同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思考中也体现出极为丰富的农业生态意蕴。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神信仰的生态伦理建构;二是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三是稻作仪式中的生态补偿思想;四是从丰产诉求到生态平衡的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巴狄熊 《祭农神》 农业 生态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以来西北地区土汉民族交融的实践论析——基于民间文献《闲词一宗》的历史文本分析
10
作者 杨文炯 桑凡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3,共11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光绪末年甘肃平番县先密沟水磨乡约纠纷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土汉民族交融汇聚的微观情境。所谓土汉民族,更多的是就其地方性政治身...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光绪末年甘肃平番县先密沟水磨乡约纠纷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土汉民族交融汇聚的微观情境。所谓土汉民族,更多的是就其地方性政治身份的差异而言,双方之间的边界或身份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呈现因人、因时、因地、因利而宜的流动性或有意的模糊性。随着土汉民众间频繁的婚姻、物产、土地等交往交流,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双方之间的身份差异也在长期的齐民话语导向下不断消弭,“土民”(土官所管之人)逐渐获得与汉族同等的法律地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乡邻关系。在此基础上,“土民”依据其自身的主体性主动接纳、学习汉文化因素,使得土汉民族文化与习俗不断渗透交融。这一层级递进的共同体连续谱之生成过程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结构过程的局部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性 西北地区 土民/土人 民间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进路——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为例
11
作者 苟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1,153,154,共14页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民族互嵌式共同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的重要关注。进入多元互嵌的各个族群,通过结构互嵌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传统民族关系的缔造,在“四个与共”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寻找互嵌价值进...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民族互嵌式共同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的重要关注。进入多元互嵌的各个族群,通过结构互嵌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传统民族关系的缔造,在“四个与共”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寻找互嵌价值进而升华共同体意识,在家国同构的文化传承中激活与建构人们潜意识的共同体情感,为新时代各个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深度有效互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文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GC技术的民族服饰设计研究——以畲族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海鸣 陈敬玉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民族服饰的当代创新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寻求民族传统与现代审美的最佳平衡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出现为民族服饰的当代设计应用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文章通过分析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民族服饰生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基于专属... 民族服饰的当代创新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寻求民族传统与现代审美的最佳平衡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出现为民族服饰的当代设计应用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文章通过分析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民族服饰生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基于专属资源库模型训练的方法并以畲族服饰为例进行实验。实验表明,通过对畲族资源库中的服饰样本进行品类归纳和图像标注进行专属模型的训练,可以使被训练的模型理解、学习到资源库样本中畲族服饰的特征,进而使生成的内容具有畲族服饰风格的图像。通过这一实验,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给民族服饰创新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方法,旨在建立一条民族服饰设计与AIGC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路径,通过AIGC技术能促进民族服饰设计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民族服饰 辅助设计 畲族 Stable Diffusion Low-Rank Adaptation CHECKPOI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输血科2011-2022年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儒彬 李慧君 +1 位作者 李菲 陈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16,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年-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输血科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以及红细胞不规则抗体与民族、性别、妊娠史、输血史的关系。方法:调取2011年-2022年本院的临床输血安全与血液管理软件中拟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年-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输血科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以及红细胞不规则抗体与民族、性别、妊娠史、输血史的关系。方法:调取2011年-2022年本院的临床输血安全与血液管理软件中拟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2011年-2022年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民族、性别、妊娠史、输血史等因素与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率的关系。结果:2011年-2022年的329 270例样本中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77%。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样本中占比较高的3种血型依序是Rh血型(43.72%)、Lewis血型(9.90%)、MNS血型(6.44%)。Rh血型中抗-D、抗-E抗体在阳性样本中占比较高,分别为19.09%、16.06%,MNS血型中抗-M抗体在阳性样本中占比最高(5.46%),Lewis血型中抗Lea抗体在阳性样本中占比最高(8.80%)。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P<0.001)。Rh血型系统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样本集中于汉族、维吾尔族。相比男性、无输血史、无妊娠史患者,女性患者及有输血史和妊娠史患者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以Rh血型系统抗体阳性为主,应加强各类Rh血型抗原筛查;对女性、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以及少数民族患者应进行重点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输血 血型系统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视角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层面,网络空间有利于凸显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力;在经济层面,网络空间具有赋权增能的作用;在社会交往层面,网络空间能够拓展民族群众社交网络,进一步强化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畲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家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卢思宇 闫晶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3,共6页
为促进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服饰产品,本文通过结合图文互证的方式,提取浙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服饰元素设计因子,基于形状文法对典型畲族元素进行推演,并运用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多维融合的... 为促进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服饰产品,本文通过结合图文互证的方式,提取浙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服饰元素设计因子,基于形状文法对典型畲族元素进行推演,并运用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多维融合的交叉学科思维,设计出既具有畲族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案例。在“突显畲族文化”的宏观视角中,通过分析畲族服饰元素、文化、符号元素的独特性,厘清了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机遇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形状文法 家具装饰 纹样 设计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畲族民间故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邱开玉 李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是谷苞对中华民族整体特性的深刻洞察与创见。增进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畲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性。通过母题分析法,把畲族民间故事置于中华文化整体之中进行讨... 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是谷苞对中华民族整体特性的深刻洞察与创见。增进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畲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性。通过母题分析法,把畲族民间故事置于中华文化整体之中进行讨论,为新时代民族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有益于从中发掘民族文化的一体性,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性 畲族 民间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西方人调查记中的彝族服饰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儒凡 王雨萍 夏帆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共9页
目前关于西南彝族服饰的研究各地区进展差异明显,缺乏系统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近代西方调查者对中国西南彝族的记录,将近代的彝族服饰按照地域分为三大区域:大小凉山区域、云南红河流域,云南三江流域及金沙江流域。结合国内的本土文... 目前关于西南彝族服饰的研究各地区进展差异明显,缺乏系统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近代西方调查者对中国西南彝族的记录,将近代的彝族服饰按照地域分为三大区域:大小凉山区域、云南红河流域,云南三江流域及金沙江流域。结合国内的本土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深入考析彝族服饰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及其异变,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所体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通过将西方与本土资料结合互证,研究认为近代时期,彝族服饰在三大地理区域呈现显著差异,体现了各区域经济、文化影响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不同,其中大凉山地区保留较多传统元素,红河流域受汉文化与外来文化影响较深,三江及金沙江流域则展现出中间态。服饰多样性与时代变迁反映了彝族文化的演进和社会文化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西方人调查记 彝族服饰 四川凉山 云南地区 服饰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MN血型分布
18
作者 王文文 陈萍 +6 位作者 宋奥微 王文华 牛佳萌 邢莉莉 杨江存 孙杨 张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调查分析中国少数民族MN血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系统检索MN血型分布相关文献981篇,筛选出数据完整且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文献120篇,涵盖49个少数民族。采用SPSS2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国49个少数民族的MN血型表型分布为MN&... 目的调查分析中国少数民族MN血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系统检索MN血型分布相关文献981篇,筛选出数据完整且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文献120篇,涵盖49个少数民族。采用SPSS2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国49个少数民族的MN血型表型分布为MN>MM>NN,其占比分别42.54%、41.86%、15.06%。MN血型基因频率表现为m>n,m=0.6313,n=0.3687。通过聚类分析,中国49个少数民族的m基因频率分为3簇,呈现Ⅰ簇>Ⅱ簇>Ⅲ簇的特征。结论中国少数民族MN血型特征表现为m基因频率高于n基因频率;南方少数民族m基因频率高于北方民族;西南少数民族m基因频率与汉族存在显著差异,与汉族长期杂/聚居的少数民族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血型 少数民族 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藏羌刺绣图案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清芮 刘海燕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7,共8页
四川地区是藏族与羌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其古老而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刺绣艺术作为藏羌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的刺绣图案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文章以四川地区藏族和羌族的刺绣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收... 四川地区是藏族与羌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其古老而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刺绣艺术作为藏羌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的刺绣图案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文章以四川地区藏族和羌族的刺绣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收集四川地区藏羌刺绣图案资料的整理,进行文献调查和对比分析,从刺绣图案分布、图案题材、构成特点、色彩设计四个方面对两者的刺绣图案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地区藏族和羌族的刺绣图案在图案分布位置、图案题材、图案构成形式等方面极其相似,在刺绣图案的色彩方面却存在一定差异。而两者的共性与差异都与两个民族的文化源头、生活环境、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藏族 羌族 刺绣 图案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黔边侗琵琶“嘎经”的音乐文本叙事与文化认同研究
20
作者 段韫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156,共11页
“嘎经”属于侗琵琶歌的一种表演形式,它通过讲经与弹唱两种表演形式的交替,完整地演绎了故事文本,其文本的叙事逻辑主要在于三点:第一,故事中的“我”以及有着固定表演位置的开头歌中的“我”代表了“嘎经”音乐表演中叙事者的身份出现... “嘎经”属于侗琵琶歌的一种表演形式,它通过讲经与弹唱两种表演形式的交替,完整地演绎了故事文本,其文本的叙事逻辑主要在于三点:第一,故事中的“我”以及有着固定表演位置的开头歌中的“我”代表了“嘎经”音乐表演中叙事者的身份出现,这一“人”的出现说明叙事开始,并体现了故事文本人物角色的“我”与表演者“我”的双重侗族身份,代表了侗族百姓的身份认同;第二,讲述中以时间、地点、事件、音乐重复与交替四种策略与符号推动着故事发展,其中展示了侗族语言、历史、民俗等地方传统文化,代表了侗族百姓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第三,叙事结尾处的旋律有着现场对话与情感交流的作用,可以作为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沟通信息,不仅体现了侗族人崇尚教育的意义,而且也代表了文化认同。可见,侗琵琶歌的“嘎经”音乐表演以人—事件—音乐作为故事叙事结构,显露出侗族百姓的自我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嘎经 音乐叙事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