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
1
作者 郑炳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敦煌学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两汉时期的敦煌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关键纽带,还是古代中西方之间人员、物种、科技、文化汇聚交流的桥梁。因此,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同时还能推动丝绸之路、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两汉 敦煌历史 居卢訾仓故址 汉长城 阳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吴田租标准及其与汉晋田租制度的因革关系
2
作者 周国林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记载了多种田租征收标准,因每年定收田的比例不同,导致实际征收时的亩租额差别极大。根据考证,嘉禾四年(235)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24斛,五年(236)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714斛。由于临湘田租标准是在长...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记载了多种田租征收标准,因每年定收田的比例不同,导致实际征收时的亩租额差别极大。根据考证,嘉禾四年(235)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24斛,五年(236)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714斛。由于临湘田租标准是在长时段的变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故取两年的平均值0.474斛作为临湘嘉禾年间田租的大致标准。对荆州区域内战国到晋朝的田租标准、北方区域内汉魏时期的田租标准分别考述后,将孙吴临湘田租标准与之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在从汉到晋的田租变动中,存在着由低转高的趋势,孙吴与北方区域的增税总体上是同步的。孙吴虽然存在租入过重的现象,却没有发展到某些研究者所判断的那种严重程度。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加之南北双方的相互制约因素,孙吴田租高于汉代和曹魏田租七八倍是不可能的事。吴简为田租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但不可轻言“改革”和“改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 亩租额 汉晋田租 因革关系 走马楼吴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农业对数学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衣抚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1,共8页
秦汉时期农业对数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反映农业需求或以农业为背景的算题,在数学著作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体现了农业与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二是秦汉农业官员深入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数学著作的编著之中,是数学著作... 秦汉时期农业对数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反映农业需求或以农业为背景的算题,在数学著作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体现了农业与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二是秦汉农业官员深入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数学著作的编著之中,是数学著作的重要作者群之一;三是在秦至汉初的焚书运动中,大量算数著作因其中包含的农业内容而免遭禁毁。可以说,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秦汉数学的面貌,离开了农业,秦汉数学的面貌将会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农业 秦汉数学 数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与物质的抱合——汉代将作大匠与中国古代“建筑家”主体的呈现
4
作者 张凯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建筑史书写中,建筑家长期是一个薄弱乃至缺位的维度,这大抵和中国古代建筑创作主体身份的分裂有关。其中,建筑工匠是实践者,但其社会地位低下,很少进入正史记述;相反,“圣人”、帝王等被视为建筑观念的提出者,但他们又...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建筑史书写中,建筑家长期是一个薄弱乃至缺位的维度,这大抵和中国古代建筑创作主体身份的分裂有关。其中,建筑工匠是实践者,但其社会地位低下,很少进入正史记述;相反,“圣人”、帝王等被视为建筑观念的提出者,但他们又超然于具体的建筑事务之外。从历史上看,这一问题直到西汉时期才得以解决。西汉初年,中央王朝设置了专掌皇家建筑事务的将作大匠一职,由此,建筑活动在帝国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当时的将作大匠既是国家建筑观念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又是工匠劳动的统筹者和领导者,他们在“圣人”与工匠、观念与物质或“道”与“技”的中间地带形成了统一的主体。据此,研究汉代的将作大匠,有助于解决中国传统建筑创作主体身份的分裂问题,为中国建筑史补上一个历史线索清晰、角色明确的“建筑家”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 建筑家 汉代 将作大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服归秦”说考——基于历史书写的视角
5
作者 刘晨亮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9-108,共10页
目前学界尚未对“冠服归秦”说的史源、真伪及概念演变进行深入考察。本文利用二重证据法的方法,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画像石、实物,从多个维度对该说进行考辨。首先,利用画像石等图像资料,指出该说可能并不是史实;其次,考辨诸文献... 目前学界尚未对“冠服归秦”说的史源、真伪及概念演变进行深入考察。本文利用二重证据法的方法,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画像石、实物,从多个维度对该说进行考辨。首先,利用画像石等图像资料,指出该说可能并不是史实;其次,考辨诸文献的内在关系;最后,分析此说与史实、出土简牍、画像石、实物之间的矛盾。有研究认为,最早主张该说的学者是东汉人胡广。然而,史实表明,秦汉时期的“柱后惠文冠”(法冠)并非楚王之冠,秦及西汉的侍中并未佩戴赵惠文冠,东汉末年武氏祠画像石中的齐王形象亦未佩戴高山冠,秦及西汉尚未形成严密的冠服分类制度,这均与“冠服归秦”相矛盾,这表明该说不是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武冠 法冠 高山冠 服饰历史 服饰文化 历史书写 辨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魏西晋时期的“寒门”“寒素”“寒士”考辨
6
作者 杨恩玉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4,共10页
“寒门”“寒素”“寒士”三个词汇在曹魏西晋与南朝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不能相提并论。魏晋时期的“寒门”,是相对于权势较高的势族、人多势众的豪族、大族而言的,简言之,为无权无势或权势弱小或人少势弱的家族,具体包括父祖没有官爵... “寒门”“寒素”“寒士”三个词汇在曹魏西晋与南朝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不能相提并论。魏晋时期的“寒门”,是相对于权势较高的势族、人多势众的豪族、大族而言的,简言之,为无权无势或权势弱小或人少势弱的家族,具体包括父祖没有官爵、官职低微、孙吴官员的子孙、父亲有官位但去世早、家族势力弱小的家族,虽然包括少部分士族,但其主体是庶民百姓。魏晋时期的“寒素”,是指出身寒门但具有良好文化修养者,既包括士族也包括庶民。西晋时“寒士”的含义大致与寒素相同。三国西晋时期这三个词汇还不能与士族的概念相对应,因为当时门阀制度尚未定型,士族阶层还在孕育形成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还不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门 寒素 寒士 曹魏西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源与史实——辑本《东观汉记》蔡伦发明造纸佚文辨析
7
作者 郭伟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12页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在采录合并《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白氏六帖》内容的同时,又打散挪移了不少内容。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原本是《白氏六帖》从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引录的,后被《唐类函》挪移至《艺文类聚》所录《东观汉记》之下。上述辑本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因此产生了误辑。综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隋唐类书所录《东观汉记》蔡伦造纸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的相关文字应该不是出自《东观汉记》原本。澄清蔡伦发明造纸说的文献来源,有助于造纸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伦 造纸术 《东观汉记》 《唐类函》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南朝买地券镇墓功能探析——以砖质买地券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剑光 李忠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4,共10页
汉晋南朝买地券书写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东汉初、汉末吴晋、南朝三个演变阶段,其镇墓功能也随着书写模式的转变而发生改变。东汉初年初兴之际的买地券,书写模式更接近实用买卖契约,但其随葬明器的性质和买卖契约的书写格式,决定了它本身... 汉晋南朝买地券书写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东汉初、汉末吴晋、南朝三个演变阶段,其镇墓功能也随着书写模式的转变而发生改变。东汉初年初兴之际的买地券,书写模式更接近实用买卖契约,但其随葬明器的性质和买卖契约的书写格式,决定了它本身所具备的镇墓属性。这种镇墓属性是买地券作为“冥契”的固有属性,其存在与否与券文中宗教神仙色彩的有无强弱无关。汉末吴晋时期,买地券诸要项日渐完备,宗教神仙色彩日益浓厚,并出现了程式化演变趋势,但买地券的镇墓方式并未发生改变,其镇墓功能亦并未实现根本性的增强。汉末出现的糅杂了解注文内容的特殊买地券,不代表这一时期买地券演变的主流趋势。南朝时期由于道教的深入影响,一系列厌镇神仙鬼吏、慰抚亡魂、护佑生人的宗教语言出现在买地券文之中,至南梁时期,这种新式的券文书写模式已成为南朝各地买地券文的主流。南朝买地券书写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买地券的镇墓方式,增强了买地券的镇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南朝 买地券 镇墓 砖刻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乙种》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邹大海 夏庆卓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5,共17页
新近公布的北京大学藏秦简牍中有三种前所未知的数学著作,《算书乙种》是其中之一。本文首次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体例与编纂特点、知识类型与数学方法,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并修正了以前学术界的若干不当认识。此书为撮编之作,结... 新近公布的北京大学藏秦简牍中有三种前所未知的数学著作,《算书乙种》是其中之一。本文首次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体例与编纂特点、知识类型与数学方法,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并修正了以前学术界的若干不当认识。此书为撮编之作,结构上有一定层次,体现出编排的意图但考虑不周。作为实用算法式数学文献,此书不属于从“九数”发展至《九章算术》的经典系统,但它的内容仍为刘徽关于《九章算术》源于其先秦祖本的记载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同时,此书也为研究秦国和秦代社会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原始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 《算书乙种》 《九章算术》 中国数学史 计量制度 秦汉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学视野下的西汉敦煌西域史探索与重构
10
作者 郑炳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细节都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 西域史 古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榺花到华勝:首饰“胜”的工具起源考
11
作者 崔翔宇 刘蕴莹 薛文良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4,共7页
华胜作为汉晋时期流行的首饰,是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榺花与华胜的名物对应关系为据,结合两汉礼俗文化,论证了华胜起源于织机构件榺花,并基于西王母神话东传的文化背景,将华胜的成型时间推至两汉之际。在华胜的象征意义上... 华胜作为汉晋时期流行的首饰,是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榺花与华胜的名物对应关系为据,结合两汉礼俗文化,论证了华胜起源于织机构件榺花,并基于西王母神话东传的文化背景,将华胜的成型时间推至两汉之际。在华胜的象征意义上,本文认为起源于榺花的华胜影响了西王母早期形象的塑造,两汉纺织技术的革新促进了西王母戴胜、持纴形象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胜 汉晋首饰 西王母 汉代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史》“开国前史”编撰考论
12
作者 常志浩 李玉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6,共10页
女真“开国前史”是指金朝始祖至康宗十帝开创帝业的历史。自脱脱确定“各与正统”的编纂原则之后,追溯金朝正统来源成为《金史》编纂的重要目标之一。元代史臣的做法是从部族起源上承认金朝的正统性,将金朝始祖以下十帝的创业过程视为... 女真“开国前史”是指金朝始祖至康宗十帝开创帝业的历史。自脱脱确定“各与正统”的编纂原则之后,追溯金朝正统来源成为《金史》编纂的重要目标之一。元代史臣的做法是从部族起源上承认金朝的正统性,将金朝始祖以下十帝的创业过程视为金朝正统的来源。从卷目上看,《金史》“开国前史”包含《世纪》《后妃传》(部分)、《始祖以下诸子传》、群雄传、异姓功臣传等六卷五个部分;从编次上看,除“杂传”外,《金史》也可划分为由“某帝纪”、“某帝诸子传”、“某帝群臣传”等组成的六个单元,“开国前史”为诸单元之首,照应了始祖至康宗开创帝业的过程。从撰作上看,囿于追溯金朝正统来源的需要,“开国前史”并未照录金朝原始文献,而是重构了女真与辽的关系,损害了《金史》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史》 开国前史 卷目 编次 正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京畿“城苑一体”背景下皇家苑囿的涉水营建
13
作者 李奕成 陈霆锋 +1 位作者 耿华峥 成玉宁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4-130,共7页
以皇家造园为主流的秦汉时期,笼山络野之苑囿主动协同京畿区划及其理水需要而展现“涉水”营建特征,并助推“城苑一体”规划传统的开启与定向。结合二重证据、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秦、西汉、东汉各阶段印合政治意图、栖居条件与人... 以皇家造园为主流的秦汉时期,笼山络野之苑囿主动协同京畿区划及其理水需要而展现“涉水”营建特征,并助推“城苑一体”规划传统的开启与定向。结合二重证据、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秦、西汉、东汉各阶段印合政治意图、栖居条件与人居理想的畿辅区规划主张及其相应水利建设情况。据此分析各阶段诸苑囿边界划定、苑中苑布局是如何因应于区域关键性水利设施及其水网结构,并回顾各苑因水理景的做法与转向。顺应城苑关系“合一初立”“嵌联组织”而“圈踞会同”历时演绎与地区水系整治“适”“理”而“控”的目标牵引,郊野苑囿于区域层面展现“携苑缀域”“联苑笼域”“分苑辖域”的空间抉择智慧。此流变过程不仅反映秦汉苑囿应和一体经营思想而因时、在地的统调价值,也生动注脚生成期造园实践“造景”之外的非凡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史 城苑一体 秦汉时期 郊野苑囿 涉水营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应人居发展的西汉长安地区水系营建及其理景
14
作者 李奕成 郑璐 +2 位作者 郑珏 耿华峥 周建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经过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酝酿积淀与武帝时期“崇尚有为”的人居大发展,西汉长安地区形成以都城为核心,苑囿、郊邑、农田相嵌套的圈层结构,而“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的水网系统是贯穿其中的人居发展支撑基础。在分析其依托自然水系... 经过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酝酿积淀与武帝时期“崇尚有为”的人居大发展,西汉长安地区形成以都城为核心,苑囿、郊邑、农田相嵌套的圈层结构,而“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的水网系统是贯穿其中的人居发展支撑基础。在分析其依托自然水系立基的优劣基础上,结合二重证据与图示分析,以武帝前后为观察界点,探讨因应地区人居发展的长安地区水系营建。研究表明,在都市水利、漕运水利与农田水利功能目标指引下,以渭南地区凿陂丰水、沿渭地区赖渭穿渠与渭北地区泾洛引灌为重点进行水系建设,展现出在地化营建智慧。各区域因水系而成独特地景格局,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因凭水系而成的池苑绮错、邑景依傍、园野辉映的分区理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西汉长安 水系营建 理景 人居发展 风景园林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
15
作者 郑遥 赵越云 《古今农业》 2024年第2期32-44,共13页
通过整理目前所见汉晋南朝南方地区出土的铁犁和牛耕画像石以及内部配置铁犁牛耕的水田模型,佐之必要的文献资料,本文对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技术历经两汉时期的“二... 通过整理目前所见汉晋南朝南方地区出土的铁犁和牛耕画像石以及内部配置铁犁牛耕的水田模型,佐之必要的文献资料,本文对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技术历经两汉时期的“二牛抬杠”式长辕犁到两晋南朝时期的“单牛挽拉”式短辕犁的形制演化过程,呈现出曲轭、绳索牵引耕犁等“软配套”技术特征,有利于南方水田耕作。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推广程度有限且存在区域差异,并以豪强庄园地主为使用主体。汉晋南朝南方耕犁与唐代曲辕犁和农业组织方式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南朝 铁犁牛耕 形制演化 推广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宋金之际部分医学内容重辨
16
作者 姬永亮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3-65,F0003,共4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重要的年表性工具书《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以时间为序,系统表述了宋金之际发生的医学史实,以及对医学发展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具体年代、历史事件、参考文献等,大都附注有相应的引用文献出处。该书...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重要的年表性工具书《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以时间为序,系统表述了宋金之际发生的医学史实,以及对医学发展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具体年代、历史事件、参考文献等,大都附注有相应的引用文献出处。该书编者对部分医学事件的陈述不甚准确,遂查找相关的原始文献与二手研究文献,考核厘正包括文字错漏、音同而误、形近而讹等造成的医学事件、医药著作、职官制度、法律条令等方面的差谬。建议编校时应反复查核各类文献中的专有名词,并且尽可能兼收并蓄相关专业领域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 重辨 宋代 金代 医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仙”观念之流变考
17
作者 龙泽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混用,泛指一类与人异质且具备特殊能力的群体,仙人概念发展呈多元化样态:观念上从具备纷繁不同能力的群体转向以长生为核心的修道者,方法上从信仰崇拜转向己身修行,关系上从独立个体转向严格的等级次第。在此背景下,葛洪提出与前人皆不相同的仙论。首先,仙不是异质于人的特殊群体,而是人道之仙;其次,人之为仙的核心关键是长生,唯长生可以称仙;再次,长生不是特定之质,而是学致的;最后,学才是人之本真,学的两个要素是明师和定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魏晋 方仙道 道教 葛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种植利用刍考 被引量:17
18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5-195,共11页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汉使引入的苜蓿即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武帝命人在离宫别观旁种植苜蓿获得成功,后苜蓿传至民间,乃至遍于关中,进而在宁夏、甘肃乃至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及黄河中下游等北方地区广为种植。东汉崔寔提出的苜蓿播种期和刈割期,为我国最早的苜蓿种植技术,到北魏贾思勰系统总结了水地、旱地苜蓿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为我国苜蓿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在汉代,为了加强苜蓿的种植,还专门设置了苜蓿苑,用于苜蓿种植,并有专人负责。苜蓿除用于饲草外,在早春幼嫩时还可蔬食,并作为观赏植物常常被种在皇家园林中。从一些出土文物可知,苜蓿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商品在进行交易,征收苜蓿草是国家的大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汉代苜蓿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产物,而且来源记载清晰准确,是我国对世界苜蓿栽培史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汉代 魏晋南北朝 种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家滩《晋律注》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俊民 曹旅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2,I0008,共7页
A transcript of ’Jin Lv Zhu’(Notes of Laws in the Jin Dynasty)was excavated from a burial at the Bijiatan site in Huahai county,Yumen,during 2002.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se pieces of documents in order to lay dow... A transcript of ’Jin Lv Zhu’(Notes of Laws in the Jin Dynasty)was excavated from a burial at the Bijiatan site in Huahai county,Yumen,during 2002.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se pieces of documents in order to lay down foundations for understating their contents.As a special case,these documents were pasted like wallpapers on coffin.The contents did not survive very well but they still provide critical clues for understating the law system in the Jin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律注 法制史 考古 文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平南六陈坡嘴遗址冶炼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黄全胜 李延祥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0-146,共7页
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对平南六陈坡嘴汉代遗址的炉渣、残铁块、矿石等19个冶金遗物样品进行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炼铁遗址,炼铁渣均属铁硅系,至少存在块炼铁冶炼方法。使用的铁矿... 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对平南六陈坡嘴汉代遗址的炉渣、残铁块、矿石等19个冶金遗物样品进行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炼铁遗址,炼铁渣均属铁硅系,至少存在块炼铁冶炼方法。使用的铁矿石均为品位较高的磁铁矿,铁块为钢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岭南地区 汉代 古代冶铁 炉渣 冶金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