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青年与作为职业的文学--从1957年“夏可为的来信”出发 被引量:3
1
作者 牛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43,共11页
1957年,长沙地质学校的学生夏可为给作家茅盾、赵树理写了一封表明自己写作愿望的信,赵树理的回信以《不要这样多的幻想吧——答长沙地质学校夏可为同学的信》为名发表在当年《文艺学习》第五期。许多青年寄信给编辑部和赵树理表达自己... 1957年,长沙地质学校的学生夏可为给作家茅盾、赵树理写了一封表明自己写作愿望的信,赵树理的回信以《不要这样多的幻想吧——答长沙地质学校夏可为同学的信》为名发表在当年《文艺学习》第五期。许多青年寄信给编辑部和赵树理表达自己对"夏可为的来信"的看法,关于青年志业选择、文学写作规律的讨论由此展开。以1957年"夏可为的来信"事件为原点,勾连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文学青年的成长轨迹,可以对十七年文学"接班人"培养过程中创作与生活、专业写作与业余写作、老作家与文学青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可为的来信” 赵树理 文学青年 十七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
2
作者 李元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174,共10页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上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国家认同的建构核心在于在人民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完成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构建。连环画经过国家的系统性改造后,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生产中获...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上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国家认同的建构核心在于在人民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完成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构建。连环画经过国家的系统性改造后,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生产中获得了制度性支持,建构了以人民大众主体性身份塑造为核心的视觉修辞机制,为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内涵提供了崇高的价值标准,在图像叙事中建立起一个由苦难到新生的疗愈性情感认同机制,促成新的国家共同体的进一步牢固。此外,连环画通过英雄形象与国家形象的高度同构,深化了人民大众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红色文学 连环画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庆生 樊星 +3 位作者 刘为钦 谢维强 陈虹 严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50,共5页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 5 0年的风雨历程 ,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今天 ,我们面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 ,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文本 ?十七年文...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 5 0年的风雨历程 ,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今天 ,我们面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 ,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文本 ?十七年文学应该如何评价 ?当代文学史写作如何回到“文学”与“历史”本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写作 中国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志忠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6,共7页
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性理论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也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由革命-政治性叙事话语向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的转型。在这一转换中,“十七年文学”以及作为其渊源的30年代左翼文学,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具... 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性理论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也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由革命-政治性叙事话语向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的转型。在这一转换中,“十七年文学”以及作为其渊源的30年代左翼文学,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具备现代性而受到冷落和摈弃。实际上,中国的现代进程,具有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品格,在相当长时段里,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中心的。相应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是对现代民族共同体和未来中国的独立强大的热烈想象,以及热切认同和赞颂。这一特性与世俗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反思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多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现代民族国家 想象 认同 现代性品格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1966年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 被引量:2
5
作者 方长安 纪海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3-116,共4页
1949—1966年,美英论者站在西里尔.白之所谓"我们"的立场上,将新中国"十七年文学"视为一种异质的"他者"进行观察和言说。这种特有的"看"与"被看"的对立关系,构成了冷战语境中的美英... 1949—1966年,美英论者站在西里尔.白之所谓"我们"的立场上,将新中国"十七年文学"视为一种异质的"他者"进行观察和言说。这种特有的"看"与"被看"的对立关系,构成了冷战语境中的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基本框架与展开言说的思想逻辑。美英所谓的"我们",有时是冷战意识形态维度上的,有时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层面上的,有时则是文学审美观念上的,不同的"我们"所解读出的"他们"有所不同,但在更多的时候是借以阐发其政治意识与文化理念,是一种自我想象性的话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英论者 “十七年文学” 思想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贺仲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100,共8页
"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充满争议,其背后蕴含着与对文学经典性密切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首先是文学评价的标准问题,它关系着文学经典最根本的原则,也是"十七年文学"评价分歧的重要归结点。将文学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统... "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充满争议,其背后蕴含着与对文学经典性密切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首先是文学评价的标准问题,它关系着文学经典最根本的原则,也是"十七年文学"评价分歧的重要归结点。将文学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我们既能认识到"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又看到它与经典的距离;其次是文学经典构建中的外部因素问题,它也深刻地影响到"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和评价。客观辨析这些外在因素,同时更应该认识到建构文学经典的最根本因素是文学性。"十七年文学"评价问题对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建构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一是回到以文学为中心的评价标准;二是强化对文学规范的建设;三是客观认识非文学经典作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经典 标准 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情境与世纪回眸——关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剑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对于全面梳理与研究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总结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情境 世纪回眸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文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瞻望黄金世界中迷失现在——读解《洼地上的“战役”》兼及17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保昌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9-104,共6页
路翎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是否不恰当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不该发生的”的爱情 ?17年文学的“现代性”应该以何为标准 ?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切对文学文本的重读与文学史著的改写 ,都具有... 路翎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是否不恰当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不该发生的”的爱情 ?17年文学的“现代性”应该以何为标准 ?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切对文学文本的重读与文学史著的改写 ,都具有伽达默尔所说的“效果史”特征。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重读《洼地上的“战役”》 ,会有一些令人激动也令人伤感的收获 ,由此亦将引发一个关于 17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的深长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翎小说 17年文学 “现代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文学期刊构建的“世界文学”图景——以建国初期的期刊文学译介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卢志宏 王琦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8-131,共4页
《译文》(1959年之后更名为《世界文学》)是建国初期17年间唯一从事文学翻译活动的期刊。对该刊物的统计表明:苏俄文学的译介数量最多,其次是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学,再次是亚非拉文学。该刊物一直将构建"世界文学"图景作为刊物... 《译文》(1959年之后更名为《世界文学》)是建国初期17年间唯一从事文学翻译活动的期刊。对该刊物的统计表明:苏俄文学的译介数量最多,其次是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学,再次是亚非拉文学。该刊物一直将构建"世界文学"图景作为刊物的主要目标。建国初期的17年间,文学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文》(《世界文学》)也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操控,政治正确成为了期刊文学译介的主要标尺。"政治正确"在该时期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体现:"现实性"和"战斗性"并重;文学形象的选择性呈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17年 期刊 文学译介 政治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65,共6页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话”、“说什么话”的政治立场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延安文学” “十七年文学” 个体意识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选择与失落——对“十七年”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阐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文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5-149,共5页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被要求表达新中国的现代性诉求。为此“现实主义”被进一步规范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过程中,“写灵魂”遭到否定,“典型”这一概念被改造。文学的内部因素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异,现实主义作家对“人...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被要求表达新中国的现代性诉求。为此“现实主义”被进一步规范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过程中,“写灵魂”遭到否定,“典型”这一概念被改造。文学的内部因素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异,现实主义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思考大大弱化,现代性所要求的“人的生成”被忽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十七年”文学 现实主义 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形象塑造与十七年《人民文学》的爱情叙事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海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叙事范式得以确立,并在之后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人民文学》 英雄形象 爱情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主流意识形态制导下的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宗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39,共4页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的支配地位的确立,十七年文学的生产被纳入到了国家的政治轨道上来,文学也就从私人话语转变成了国家权力话语。这就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要自觉地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规范好的框架里,这就会使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与...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的支配地位的确立,十七年文学的生产被纳入到了国家的政治轨道上来,文学也就从私人话语转变成了国家权力话语。这就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要自觉地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规范好的框架里,这就会使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政策内化到作家思想中,成为他们创作中的定律。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尽管其生成的文化语境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紧紧钳制着,但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努力下,还是获得了较大的文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英雄叙事 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主题三种模式”——论苏联工业题材小说对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范式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8-152,共5页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苏联工业题材小说为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可资模仿和借鉴的样本。概括说来,前者对后者的范式作用主要体现在主题思想和叙事模式上:苏联工业题材小说以"劳动"为主题,集中表现人们在社会主义...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苏联工业题材小说为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可资模仿和借鉴的样本。概括说来,前者对后者的范式作用主要体现在主题思想和叙事模式上:苏联工业题材小说以"劳动"为主题,集中表现人们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发展与进步,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承袭了这一基本主题;而苏联工业题材小说的三种典型叙事模式("外来者领导"模式、"两方斗争"模式和"生产生活中心"模式)亦为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作家所仿效,成为中国当代工业题材小说十分常见的行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工业题材小说 苏联影响 主题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嬗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海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转变主要有: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方面,由"足不出户"到走出"闺房",女性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新政权的建立、新《婚姻法》的颁布,为女性追求自由婚恋提供了外部保障,传统包办婚... "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转变主要有: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方面,由"足不出户"到走出"闺房",女性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新政权的建立、新《婚姻法》的颁布,为女性追求自由婚恋提供了外部保障,传统包办婚姻形式被打破;传统贞操观在新旧政权交替过程中受到严重冲击,但"牌坊"的倒掉也必须符合阶级斗争的原则;一种"互帮互助"的新型夫妻关系,开始取代"夫唱妇随"的旧秩序,传统家庭格局逐步瓦解。至此,政治挂帅下的"男女平等"颠覆了传统"男尊女卑"的伦理秩序,并呈现出两性性别特征趋同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尊女卑' '男女平等' '十七年文学' 两性伦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合作化叙事的三副面孔——《蜜蜂脑袋奥勒》、《被开垦的处女地》和《创业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钦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8,共5页
农业合作化叙事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现象,以此为审美对象的文本不仅反映了各国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传统,更涉及到美学、艺术、技术上的差异。《蜜蜂脑袋奥勒》、《被开垦的处女地》和《创业史》这三部以合作化为审美对象的小说,在主旨... 农业合作化叙事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现象,以此为审美对象的文本不仅反映了各国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传统,更涉及到美学、艺术、技术上的差异。《蜜蜂脑袋奥勒》、《被开垦的处女地》和《创业史》这三部以合作化为审美对象的小说,在主旨构建、新人书写和史诗诉求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孔。三部作品在文学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异同互呈以及经验教训,为如何评价中国"十七年文学"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化叙事 主旨构建 新人书写 史诗诉求 十七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评价问题与反思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思广 廖海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05-111,共7页
当下已在学界成为常识的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建构的观念。其成就不高,从创作层面上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与工业生产间的互动决定了其"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创... 当下已在学界成为常识的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建构的观念。其成就不高,从创作层面上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与工业生产间的互动决定了其"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创作模式,狭窄化了作家的创作空间;从接受维度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关于人性和经济的基本假设与构建当今社会秩序的主流经济文化相悖,造成了文本内真实性的破溃。放在世界文学中看待,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关联的存在,它呈现了一种迥异的经济想象,是特殊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学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工业题材小说 《百炼成钢》 《乘风破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利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63,共7页
讨论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段时期的文学是否具有文学史价值?许多现有的文学史著作以"文学的自主性"作为衡量标准,从而否定十七年文学具有文学史价值,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十七年文学具有... 讨论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段时期的文学是否具有文学史价值?许多现有的文学史著作以"文学的自主性"作为衡量标准,从而否定十七年文学具有文学史价值,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十七年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对这段文学史的"重写",旨在颠覆的是以往政治视角下的文学史观,而非基本的文学史实。但对文学史观的置换,会牵连到文本的选取工作。选取哪些文本入史,其根据应该是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十七年文学史写作的正途,应该是从基本的文学史实出发,回归历史情境,屏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随意臆测历史的思维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史 文学史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情爱叙事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联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在"十七年文学"思想膨胀的叙事中,情爱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始终受到政治理念和阶级意识的牵引。工农兵文学谱系中的情爱叙事,要么被作家严严遮蔽了,要么被红色政治理性高高地供奉于理想天国,它是神圣而非世俗的,它是革命而非是... 在"十七年文学"思想膨胀的叙事中,情爱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始终受到政治理念和阶级意识的牵引。工农兵文学谱系中的情爱叙事,要么被作家严严遮蔽了,要么被红色政治理性高高地供奉于理想天国,它是神圣而非世俗的,它是革命而非是个人的,它是纯洁而必须是禁欲的。情爱本身应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私密性,不仅没能得切实的再现或表达,更被作家自觉不自觉地格式为了"革命十恋爱"、"奖章十恋爱"的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情爱叙事 政治理性 格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的审美范式到新的美学目标——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建构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宗刚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2-137,146,共7页
“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审美范式主要是以一元独尊、凸现政治性为特点,这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规范下所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更成为“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任务,这赋予了英雄叙事规范理性... “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审美范式主要是以一元独尊、凸现政治性为特点,这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规范下所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更成为“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任务,这赋予了英雄叙事规范理性的美学特质。在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的规定下,强调了“新的人民的文艺”营构的美学目标,并在这一美学目标的规范下,英雄叙事获得了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叙事 “十七年”文学 审美范式 美学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