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学青年与作为职业的文学--从1957年“夏可为的来信”出发 |
牛菡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
2
|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 |
李元奇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3
|
“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 |
王庆生
樊星
刘为钦
谢维强
陈虹
严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
4
|
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
张志忠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
5
|
1949—1966年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 |
方长安
纪海龙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
6
|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
贺仲明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
7
|
历史情境与世纪回眸——关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研究的思考 |
杨剑龙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
8
|
在瞻望黄金世界中迷失现在——读解《洼地上的“战役”》兼及17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
刘保昌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
9
|
翻译文学期刊构建的“世界文学”图景——以建国初期的期刊文学译介为例 |
卢志宏
王琦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10
|
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考察 |
刘忠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
|
11
|
现代性的选择与失落——对“十七年”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阐述 |
王文胜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
12
|
英雄形象塑造与十七年《人民文学》的爱情叙事 |
吕海琛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13
|
在主流意识形态制导下的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 |
李宗刚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
14
|
“一个主题三种模式”——论苏联工业题材小说对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范式作用 |
刘骧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
15
|
由“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嬗变 |
吕海琛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
16
|
农业合作化叙事的三副面孔——《蜜蜂脑袋奥勒》、《被开垦的处女地》和《创业史》的比较研究 |
李钦彤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
17
|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评价问题与反思 |
陈思广
廖海杰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3
|
|
|
18
|
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 |
杨利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19
|
“十七年文学”情爱叙事论 |
赵联成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20
|
从新的审美范式到新的美学目标——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建构的内在逻辑 |
李宗刚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