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权衡协同效应的安徽省生态功能区识别及情景模拟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木易 汤玉茹 +1 位作者 郭芹 吴雪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0-464,共15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有效满足特定区域在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存在的现实需求,根据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特定生态属性,制订相应的管理策略,有助于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服...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有效满足特定区域在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存在的现实需求,根据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特定生态属性,制订相应的管理策略,有助于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识别生态功能区可为生态功能修复与治理提供精准和差异化调控依据.以安徽省为例,应用InVEST模型评估和分析2000~2020年间安徽省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权衡/协同效应,基于SOM(自组织映射)模型提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簇,划分生态功能区,最后运用PLUS模型模拟2050年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趋势并提出调控思路.结果表明:①安徽省2000~2020年期间,产水服务、土壤保持不断增加,而固碳服务、生境质量及粮食供给则呈降低趋势.安徽省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空间格局为“南高北低”.研究区能提供两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约占50%,能提供全部生态服务的区域仅约占11%,不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分别由2000年的0.07%上升到2020年的4.85%.②产水服务、固碳服务、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这4种生态系统服务间存在密切的协同效应,而产水服务和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权衡效应.③据此为研究区提取了4种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别为粮食供给簇、生态保育簇、人居环境簇和森林防护簇.最终将安徽省域划分为农业生态区、生态涵养区、城镇发展区和森林生态防护区,并提出差异化调控对策.④多情景模拟分析显示,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最优,粮食生产在耕地保护情景下最高,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显著提升的态势.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效应 生态功能分区 多情景模拟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农户废旧地膜回收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白美婷 王丹 +3 位作者 李应德 王亚杰 冯艳丽 丁文强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6,共12页
农膜覆盖是农牧交错区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措施,在推动农牧业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废旧地膜回收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留地膜回收不及时会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采用数据收集和问卷调... 农膜覆盖是农牧交错区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措施,在推动农牧业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废旧地膜回收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留地膜回收不及时会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采用数据收集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Logistic分析等方法,研究农牧交错区甘肃省庆阳市废旧地膜回收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明确影响农户废旧地膜回收因素,推动地膜高效可持续利用和清洁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结果表明:1)2020年庆阳市地膜产生量为31533 t,回收量25870 t,回收率为82%。2)影响农户捡拾地膜的关键因素为政府财政补贴、培训宣传以及回收网点建设情况。3)完善政府回收扶持政策,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捡拾机械化水平,完善回收网点建设。研究结果为废旧地膜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对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地膜 回收利用 农户回收意愿 回归模型 环境保护 农牧交错区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视角下皖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乔国通 黎寅慧 +1 位作者 许晨 邹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3-512,共10页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皖北地区35个区(县)作为决策评价单元,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皖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真实水平,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展示皖北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集...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皖北地区35个区(县)作为决策评价单元,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皖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真实水平,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展示皖北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上看,皖北地区整体的农业生产效率呈现波动轻微下滑趋势,研究前期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普遍优于后期,调整后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的区(县)增多。人均GDP成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有利因素,农林水事务支出和第三产业占比对农业生产效率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从全局空间上看,除2017年,其余年份皖北农业生产效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上看,皖北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集聚效应随时间变化在不断减弱,且空间分布格局以同类集聚分布(“高-高”型或“低-低”型)为主。基于此,研究探讨皖北地区真实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性对后续思考皖北农业生产发展路径具有一定意义,以期为精准改善皖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及完善相应的农业发展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地区 农业生产效率 三阶段DEA模型 环境变量 空间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土地综合影响的我国油茶农业气候区划 被引量:9
4
作者 孙光辉 段居琦 +1 位作者 李俊儒 廖要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4-455,共12页
从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出发,考虑坡度、土壤厚度等土地因素影响,利用全国油茶种植点地理信息、土地数据以及1986—2023年242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技术,重点开展油茶种植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省级区域扩种潜... 从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出发,考虑坡度、土壤厚度等土地因素影响,利用全国油茶种植点地理信息、土地数据以及1986—2023年242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技术,重点开展油茶种植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省级区域扩种潜力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油茶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1月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0℃连续日数和年降水量;考虑气候-土地共同作用较未考虑土地影响的气候适宜区划缩减了2/3,其适宜种植地区为长江及以南地带,尤其是四川盆地—秦岭—淮河以南及云贵高原以东至沿海地区,面积达7.319×10^(7)hm^(2),远高于当前种植面积(4.723×10^(6)hm^(2)),具有较大的扩种潜力。基于此,在规划油茶种植布局时,除考虑湖南、江西、广西、湖北等主要种植区外,应考虑云南、四川、广东、重庆等扩种潜力较大的省份,适当提高其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农业气候区划 扩种潜力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展 王春晓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8-195,共8页
为提升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和分析框架。首先,利用熵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 为提升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和分析框架。首先,利用熵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对北方农牧交错带七省区2008年至2021年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其次,将效率值作为XGBoost回归预测算法的先验样本进行训练测试,并使用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BO)算法对极限梯度提升回归预测模型的超参数进行优化。此外,应用五折交叉验证对TOPSIS-XGBoost回归模型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采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模型系统分析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七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至2021年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七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有所提高,平均效率值由2008年的0.328上升至2021年的0.437,但总体效率均值较低;2021年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效率值分布在0.40至0.59之间;甘肃省和山西省的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低,效率值分别为0.33和0.31;BO-XGBoost回归预测模型测试集的R2较基准XGBoost模型提高了2.63%,且五折交叉验证的R2均值为0.96,表明模型误差较小,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和稳健性;供水模数、有效灌溉率以及农业规模化程度是影响七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TOPSIS-BO-XGBoost-SHAP模型可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北方农牧交错带 XGBoost回归算法 SH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中国粮食功能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盛誉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212-218,共7页
为探讨“双碳”背景下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建立以农业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2011—2019年中国三大粮食功能区农业用水效率并进行分析评价,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了三大粮食功能区组内、组间水资... 为探讨“双碳”背景下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建立以农业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2011—2019年中国三大粮食功能区农业用水效率并进行分析评价,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了三大粮食功能区组内、组间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差异来源。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农业用水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存在着效率波动下降、不平衡性加剧的双重问题;不同区域之间农业用水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和一定的协同性;粮食主销区群组内用水效率处于最为稳定的平衡状态;超变密度贡献是粮食功能区农业用水效率组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应当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全面提高中国农业用水效率,促进低碳、节水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SBM-Undesirable模型 Dagum基尼系数 粮食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为例 被引量:29
7
作者 程克群 马友华 栾敬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52-55,共4页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然而,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循环农业在目前运行的环境下,并不能充分实现"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以安...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然而,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循环农业在目前运行的环境下,并不能充分实现"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以安徽省为案例,对现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循环农业模式与主体功能区相结合的崭新理念和运作方式。在不同的功能区内选择和创新使用不同的循环农业模式,必将为低碳经济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 循环农业模式 主体功能区 创新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农业园区水稻施肥推荐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炼清 史舟 +1 位作者 王珂 王人潮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79,共5页
以浙江省绍兴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为对象,运用ASP技术和JAVA/JavaScript/VBScript编程语言,将水稻推荐施肥模型与ArcIMS4.01WebGIS进行了有效集成,成功实现了基于WebGIS的地图式水稻施肥推荐系统.
关键词 WEBGIS 推荐施肥模型 水稻 地图式 农业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山区农村面源污染负荷估算与评价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菊 傅斌 +1 位作者 王玉宽 徐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18-225,F0004,共9页
对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估算、来源分析及控制措施制定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模型(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tool,InVEST模型)估算宝兴县面源污染物总氮... 对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估算、来源分析及控制措施制定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模型(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tool,InVEST模型)估算宝兴县面源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负荷,并结合水环境功能分区标准,分析面源污染物的超标情况。旨在揭示山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空间异质性,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山区水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010年宝兴县面源污染物TN、TP负荷分别为1156.44、81.41t/a,TN、TP负荷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出分布不均,局部集中,靠近水体的规律;2)不同污染源对TN、TP负荷的贡献率大小顺序均为:畜禽养殖>农业用地>农村生活;3)从流域尺度看,宝兴县TN、TP负荷没有超过III类水质标准规定的污染物负荷阈值;而从30m×30m栅格尺度看,宝兴县TN、TP超标量分别为763.63、51.16t/a,其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耕地、草地、居民地以及靠近水体的地方,以上超标区域即为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污染 模型 水环境功能分区 产水量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塑料大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杨再强 朱凯 +3 位作者 赵翔 张婷华 彭晓丹 周志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3-221,共9页
利用中国南方地区15个省市自治区160个气象观测站台1990-2009年的气象资料,综合考虑气温、光照、风速、降水等主要致灾因子,并根据这些数据建立了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的南方塑料大棚气象灾害的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计算出南方... 利用中国南方地区15个省市自治区160个气象观测站台1990-2009年的气象资料,综合考虑气温、光照、风速、降水等主要致灾因子,并根据这些数据建立了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的南方塑料大棚气象灾害的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计算出南方塑料大棚的气象灾害月份和季节的风险等级,并按季节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春季四川盆地地区气温回升较快,有利于设施作物生长,风险最低,重庆、贵州等地由于由于太阳总辐射低,设施作物易受到寡照灾害,风险等级最高;夏季沿海地区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对设施结构有较大影响,有较高的风险;秋季高灾害风险等级分布较少,以低风险为主;冬季以北纬25°为分界线,北部地区气温低、热量条件缺乏,不适宜塑料大棚发展,南部地区则相反,风险低。我国南方秋季西部地区、冬季南部地区及春夏两季的四川盆地地区的气象灾害风险最小,适合塑料大棚的发展,研究结果为我国南方塑料大棚发展的合理布局和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塑料大棚 加速遗传算法 投影寻踪模型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姜群鸥 邓祥征 +2 位作者 战金艳 刘兴权 唐华秀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2-85,共4页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耕地生产潜力与降水量、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对各农业生态区的回归分析表明,如果气温或降水量提高10%,耕地生产潜力将分别提高3.2%与0.3%。该研究对制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耕地与提高耕地生产潜力方面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地带模型 气候变化 耕地生产潜力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农业生态区划法的耕地综合量能指数模型构建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丽 郝晋珉 +3 位作者 艾东 朱传民 周宁 洪舒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68-276,共9页
研究粮食产量与耕地产能间的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对于挖掘区域增产潜力,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均衡增产,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农业生态区划法估算土地生产潜力基础上,提出基于耕地质量新内涵的耕地质量修正的耕... 研究粮食产量与耕地产能间的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对于挖掘区域增产潜力,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均衡增产,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农业生态区划法估算土地生产潜力基础上,提出基于耕地质量新内涵的耕地质量修正的耕地产能核算方法。通过探讨耕地综合产能的概念体系,构建了反映粮食产量与耕地产能关系的耕地综合量能指数模型,模型由耕地综合量能指数、耕地质量产能指数和耕地数量产能指数构成。并以曲周县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曲周县耕地综合量能指数为0.16,耕地质量产能指数为0.31,耕地数量产能指数为0.99,耕地总体产出效率不高,粮食增产的潜力较大,耕地粮食生产平均开发程度也不高,但数量增加潜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区划 模型 耕地 耕地综合量能指数 耕地综合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凌示范区就地城镇化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波 李娜 彭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7,共6页
我国目前已将城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就地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支点。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目前已将城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就地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支点。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就地发展城镇化的路径,通过农业就地产业化转变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农村就地社区化转变农村社会结构,通过农民就地职业化转变农村就业结构,三化驱动形成了杨凌示范区三农融合发展的就地城镇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凌示范区 就地城镇化 路径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山区新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江华 陈辉 +3 位作者 闫晓明 陈国建 朱鸿杰 何成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89-2490,共2页
介绍了一种以皖南特色农产品为基础,适合皖南山区发展的新的循环农业模式。
关键词 循环农业 新模式 皖南山区 有机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的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迪 张海涛 +2 位作者 何斌 王全九 周蓓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0-241,共12页
为了加强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能力,以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择表征农业干旱风险的危害性、暴露性、脆弱性和抗旱能力等方面的17个代表性指标,建立了具有区域适用性的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方法... 为了加强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能力,以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择表征农业干旱风险的危害性、暴露性、脆弱性和抗旱能力等方面的17个代表性指标,建立了具有区域适用性的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方法构建了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农业干旱风险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规律性,极严重-严重干旱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榆林、渭南、商洛地区;中度干旱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延安、宝鸡和咸阳地区;一般-轻度干旱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铜川、安康、西安和汉中地区,农业干旱风险总体呈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关中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特点。依据研究结果,为管理部门决策制定提出了不同风险区抗旱减灾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风险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占优势农田溪流暂态存储特征及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如忠 万灵芝 +2 位作者 曹竟成 张瑞钢 陈广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3-561,共9页
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合肥市二十埠河流域一长约90m的芦苇占优势农田源头溪流渠段,选择NaCl为示踪剂,采用恒速连续投加的方式,开展8次野外示踪实验.在此基础上,利用OTIS模型对考虑和不考虑暂态存储影响的两种情景开展水质模拟,计算示... 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合肥市二十埠河流域一长约90m的芦苇占优势农田源头溪流渠段,选择NaCl为示踪剂,采用恒速连续投加的方式,开展8次野外示踪实验.在此基础上,利用OTIS模型对考虑和不考虑暂态存储影响的两种情景开展水质模拟,计算示踪剂氯离子(Cl-)浓度峰值的相对偏差,并以暂态存储指标定量刻画农田溪流的暂态存储潜力.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暂态存储交换系数α稳定在10^(-4)数量级;不考虑主流区与暂态存储区交换作用的Cl^-浓度峰值相对偏差HI的变化范围为2.60%~12.54%,平均值为5.35%;HI与流量Q呈现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且随Q的增加而逐步减小;HI与比值A_s/A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并随A_s/A的增加而逐步增大;8次示踪实验对应主流区停留时间T_c、暂态存储区水力停留时间T_s差异均较显著,且春季、初夏的暂态存储能力较秋、冬季更强一些;比值A_s/A变化范围为1.036~1.627,F_(med)^(200)数值介于8.10%~23.03%,两者均表明该芦苇占优势渠段具有较大的暂态存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生植物 农田源头溪流 暂态存储区 OTI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自贸区框架下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日韩市场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金缀桥 杨逢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5,192,共9页
本文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日韩市场的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对日韩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日韩进口需求的扩张,产品结构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出口农产品竞争力薄弱。本文的研究也表明:与日本相... 本文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日韩市场的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对日韩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日韩进口需求的扩张,产品结构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出口农产品竞争力薄弱。本文的研究也表明:与日本相比,韩国是中国更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积极促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尤其是以中韩自贸区为突破口,在中日韩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中争取最大的利益,可以达到促进中国农产品对韩日出口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自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营农业企业 “走出去”新模式探析--基于全产业链投资视角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运胜 康雯雯 景瑞琴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8,共11页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其中90%以民营企业为主,但多数民营企业投资规模小,面临融资困难与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境外农业合作为园区作为中国农业对外全产业链投资的新兴模式,深入研究其驱动与制约因素有助于改变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散乱格...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其中90%以民营企业为主,但多数民营企业投资规模小,面临融资困难与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境外农业合作为园区作为中国农业对外全产业链投资的新兴模式,深入研究其驱动与制约因素有助于改变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散乱格局,提高民营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供应链竞争力。因此,以天津聚龙集团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全产业链投资新模式下如何通过上中下游产业联动,降低投资成本并提高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针对全产业链投资存在问题与面临风险,从完善农业对外投资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等视角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民营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农业企业 全产业链投资 境外产业合作园区 聚龙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恢复重建SD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汉雄 张兴昌 邵明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73-178,共6页
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建立了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SD模型 ,并应用该模型对该区强化治理型、协调发展型和传统经营型 3种典型治理模式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强化治理模式为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治理最佳模式 ,可使农林... 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建立了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SD模型 ,并应用该模型对该区强化治理型、协调发展型和传统经营型 3种典型治理模式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强化治理模式为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治理最佳模式 ,可使农林牧协调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量减少 76 .1% ,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 生态恢复 生态重建 SD模型 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生态屏障区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意愿和行为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肖新成 何丙辉 +1 位作者 倪九派 谢德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6-145,共10页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调控关键在农户,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政策的意愿与行为,是政府制定农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利用三峡生态屏障区688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农业面源...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调控关键在农户,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政策的意愿与行为,是政府制定农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利用三峡生态屏障区688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以及参与意愿对农户的实际参与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计划行为理论能够较好的解释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意愿和行为,其中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意愿对农户实际行为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前,农户对周围的农村环境已经有了较高的感知,他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意愿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而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因此,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相关职能部门仍需继续关心三峡生态屏障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进而增强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意愿与行为,巩固和扩大三峡生态屏障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取得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生态屏障区 农业面源污染 参与意愿和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