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veral Typical Geomechanical Models of Deformation Fracture of Mountain in High Earthquake Intensity Area
1
作者 Xiangning Xu,Lansheng Wang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 2.Chengdu Center of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of Sichuan Provincial GMR Bureau,Chengdu,610081,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72-72,共1页
The deformation fracture and stability of mountain under the earthquake ac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arouses concern of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geology.The authors,from 2000 to 2006, selected the ... The deformation fracture and stability of mountain under the earthquake ac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arouses concern of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geology.The authors,from 2000 to 2006, selected the 1933 earthquake in Diexi zone as a typical study site to carry out the genetic mechanism research of mountain deformation-fracture caused by earthquake; in order to have comparability,the bread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earthquake intensity area DEFORMATION FRACTURE mechanism Geo-mechanical MODEL bedded LANDSLIDE MODEL COLLAPSING MODEL LANDSLID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orrelativity of earthquakes impact on cities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华 赵凤新 高孟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33,共4页
关键词 城市群 地震影响 同步影响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志南 王帅 +4 位作者 陈相兆 卢建旗 孙柏涛 马强 李山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台网站点,模拟与测定仪器地震烈度相当;高烈度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地表投影所在区域;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与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场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西藏自治区现场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评估了当地典型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房屋震害以及人员伤亡,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仪器地震烈度 调查评定地震烈度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2025西藏定日M 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中小震的中国西南地区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
4
作者 刘平 毕壮 +5 位作者 陈兴周 李春峰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魏长刚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0 g的28条地震记录,对既有Newmark位移模型进行验证,随后选取2008—2019年中国西南地区4.3≤M_(W)≤7.9且PGA>0.10 g的水平向强震动记录数据,分析不同震级区间lgD_(n)和lgI_(A)的线性关系,并在现有的线性关系模型中加入了震级项。模型的拟合回归显示出了较好的拟合优度,回归结果表明断层到场地的距离、场地条件、断层类型以及上下盘差异对Newmark位移具有潜在影响。最后,利用2020—2022年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小震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建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性能,能够适用的震级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地区 Newmark位移 经验模型 Arias烈度 中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高铁多跨简支梁桥纵向倒塌模式研究
5
作者 刘尊稳 梁刚毅 +2 位作者 陈兴冲 邓永杰 李欣婧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9-586,共8页
为明确高铁多跨简支梁桥倒塌模式,以中国西北地区10跨高铁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结合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建立轨-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显式积分法与能量法研究该类无砟轨道桥梁在高烈度地震区的纵向倒塌模式。结果表明:高... 为明确高铁多跨简支梁桥倒塌模式,以中国西北地区10跨高铁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结合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建立轨-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显式积分法与能量法研究该类无砟轨道桥梁在高烈度地震区的纵向倒塌模式。结果表明:高铁多跨简支梁桥破坏的关键部位主要集中在桥梁伸缩缝处的轨道区域、支座及支座接触面的混凝土区域、桥墩墩底区域;确定了10跨高铁简支梁桥倒塌判别的能量比值为89.33%;通过将桥梁伸缩缝处的轨道板与凹槽截面耦合连接,将结构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了轨道与桥梁连结的整体性,避免桥梁伸缩缝处轨道在地震初期成为桥梁破坏的关键部位,结构体系抗倒塌时间延长了约45%,减小了落梁概率,提高了桥梁的整体抗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块式无砟轨道简支梁桥 纵向倒塌模式 高烈度地震区 显式积分法 能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监控录像估算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以2025年西藏定日M6.8地震为例
6
作者 郑怡 杨小林 马海超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了M6.8破坏性地震,震区中的一些监控录像清晰地拍摄到了震害及地震动过程。为了挖掘这些视频所记录的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等信息,本研究尝试采用数字视频和音频分析等方法,对其中7个监控录像进行了诊断...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了M6.8破坏性地震,震区中的一些监控录像清晰地拍摄到了震害及地震动过程。为了挖掘这些视频所记录的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等信息,本研究尝试采用数字视频和音频分析等方法,对其中7个监控录像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1)6个超市所在地的宏观烈度值约为Ⅴ~Ⅶ度;(2)某民用住宅处的强地面运动持续时间约为20~25 s,并在第7 s时达到峰值;(3)利用建筑金属构件和器皿的响动声,可以间接表征当地强地面运动的主过程。该研究不仅能补充定日地震的宏观烈度和强震动记录,而且能为数智时代下的宏观烈度调查和强震动视觉测量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6.8地震 监控录像 音频记录 宏观烈度 强地面运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及震源参数初步分析
7
作者 徐佳静 杨志高 +4 位作者 韩光洁 戴丹青 席楠 张莹莹 孙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6,共13页
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19s产出首报预警信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于震后170s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3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 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19s产出首报预警信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于震后170s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3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产出震源参数、地震构造、历史地震、震源机制、震源破裂过程、推测烈度等应急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一次以正断型为主的事件;余震呈SN向展布,长度约85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5km之间。主震以单侧破裂为主,持续时间约25s,破裂长度约65km,最大滑动量为2.3m,破裂可能出露地表。烈度速报结果显示,极震区推测烈度最高达Ⅸ度,与实际调查烈度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应急产品 震源机制 破裂过程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地磁扰动异常特征分析
8
作者 王玮铭 冯志生 +3 位作者 朱培育 廖晓峰 何畅 张致伟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39,共11页
选取四川地区3个地磁扰动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基于脉冲幅度法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的地磁扰动异常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强地震前,台站的垂直强度极化值和超阈值极化值频次... 选取四川地区3个地磁扰动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基于脉冲幅度法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的地磁扰动异常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强地震前,台站的垂直强度极化值和超阈值极化值频次逐日变化均会出现高值异常,其中频次异常呈现先增强后降低,再增强-降低的形态;(2)发生异常变化的多个台站距离震中300 km范围内,时间上属准同步变化;(3)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出现的一个月后,频次异常值往往是研究时段的最高值;(4)机理上,这些异常演化形态和特征是由岩石的破裂特性决定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的孕育过程;(5)这种震前的地磁扰动异常与外源场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扰动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 泸县M_(S)6.0地震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v_(S30)数据构建及其应用——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例
9
作者 张灿 郭红梅 +3 位作者 赵真 鲁长江 张莹 何宗杭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79,共9页
地下30 m平均剪切波速(v_(S30))作为场地划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国内外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及局部场地影响的校正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中国地区广泛使用的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v_(S30)数据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文... 地下30 m平均剪切波速(v_(S30))作为场地划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国内外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及局部场地影响的校正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中国地区广泛使用的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v_(S30)数据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文章通过四川省地形坡度与浅层平均波速之间的关系以及v_(S30)与浅层平均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制作四川省v_(S30)数据,并将其应用于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烈度评估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广泛使用的USGS的v_(S30)数据,本研究得到的四川省v_(S30)数据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使用该数据进行场地校正过的汶川8.0级地震烈度快速评估结果在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区县的判定上更为准确。研究结果可以提高日后四川省地震应急产出的准确性,为震后应急指挥决策、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剪切波速 地震动参数 地震烈度 场地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震害强度下山区公路通行能力及救援效率测度研究
10
作者 朱孟华 夏陈红 +2 位作者 郭小东 马东辉 王威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0,共6页
生命线通道是灾后应急救援的基础保障,而提升山区救援效率则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所在。为研究高速公路对于救援效率的影响,该文以震后道路功能损失为基础,以救援时间差异为准则,尝试构建救援效率测度模型。首先,对道路网络中路基、桥... 生命线通道是灾后应急救援的基础保障,而提升山区救援效率则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所在。为研究高速公路对于救援效率的影响,该文以震后道路功能损失为基础,以救援时间差异为准则,尝试构建救援效率测度模型。首先,对道路网络中路基、桥梁、隧道进行功能损失评估;然后,运用ArcGIS网络分析的最短路径,得到高速公路建设前后各受灾点的救援时间;最后,依据救援时间的变化,明确应急救援提升的效率,并探讨受灾点救援路径的选择方式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山区救援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救援效率与受灾点的空间分布和救援距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震害强度 山区公路 通行能力 救援效率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高烈度区砖混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11
作者 任瑞国 曾金艳 +2 位作者 李宏伟 郝雪景 王雷雷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4,共11页
针对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本地化需求,基于房屋建筑现场抽样详查获取的砖混结构数据,开展了基本烈度为高烈度区域内不同地市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建立了适用于山西省九个地市的城市多层砖混和农村砖混结构房屋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在此... 针对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本地化需求,基于房屋建筑现场抽样详查获取的砖混结构数据,开展了基本烈度为高烈度区域内不同地市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建立了适用于山西省九个地市的城市多层砖混和农村砖混结构房屋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震害指数和损失期望作为区域抗震能力的评估指标,分析了这些地区的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高烈度区的农村砖混结构与国家标准下的未设防砖混结构具备相近的抗震能力;而大同、临汾和晋中三个地市的城市砖混结构则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抗震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山西省高烈度区砖混结构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高烈度区 砖混结构 地震易损性 平均震害指数 损失期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和断层错动共同作用下大转向曲线隧道力学行为研究
12
作者 吴斌 袁松 +2 位作者 康泽洲 罗庆斐 王峥峥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针对现有研究较少涉及极高烈度区地震和断层错动共同作用下曲线隧道力学行为的问题,依托跑马山隧道极高烈度地震区和大转向曲线隧道工程特点,通过ABAQUS软件建立大转向曲线隧道在地震和断层错动共同作用下的数值模型,探明截面相对变形... 针对现有研究较少涉及极高烈度区地震和断层错动共同作用下曲线隧道力学行为的问题,依托跑马山隧道极高烈度地震区和大转向曲线隧道工程特点,通过ABAQUS软件建立大转向曲线隧道在地震和断层错动共同作用下的数值模型,探明截面相对变形、塑性应变及应力纵向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曲线隧道在地震和断层错动共同作用下,其截面相对变形最值与变形区域均有较大增长,其中,最值与变形区域较上述二者单独作用分别增长20%、50%;曲线隧道在地震和断层错动共同作用下,其塑性应变极值及影响范围均较地震或断层错动单独作用下高,分别为单独作用下的2、3倍,比二者单独作用下的塑性应变极值和影响范围线性相加大,表明在地震和断层错动共同作用下,其对曲线隧道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加;根据截面相对变形、等效塑性应变及应力纵向分布情况,可将曲线隧道分为3个区段,分别为增长段、平稳段及断层影响段,对应的长度分别为隧道跨度的50%、33%、17%,增长段主要为断层错动和地震作用的共同结果,而断层影响段主要与断层错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隧道 极高烈度区 地震 断层错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长周期地震动初步模拟
13
作者 纪志伟 余厚云 +4 位作者 李宗超 琚长辉 孙耀充 张永仙 陈晓非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7-931,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定日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和震源区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速度脉冲识别方法,获得震源区域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震源的单侧破裂影响,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破裂传播方向上烈度较高的特征,最大烈度约为Ⅸ度。正断层破裂模式导致速度脉冲主要集中于断层上盘区域,并以垂直于地表的方向为主。文中的模拟结果为研究正断型地震脉冲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类似地震的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速度脉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参数快速估算
14
作者 赵庆旭 荣棉水 +3 位作者 张斌 王继鑫 孔小山 李小军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9-983,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快速准确地估算地震震级、仪器烈度及地震动参数对于地震应急与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快速估算地震震级与仪器烈度模型SeismNet和快速估... 2025年1月7日,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快速准确地估算地震震级、仪器烈度及地震动参数对于地震应急与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快速估算地震震级与仪器烈度模型SeismNet和快速估算地震动参数模型CRAQuake对定日6.8级地震的震级、仪器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进行了并行估算和分析,并验证模型性能和积累震例经验。研究结果如下:1)在输入3s地震波时,SeismNet即可估算震级的平均值为6.17级,且随着地震波时长的增加,估算震级的平均值与编目震级逐渐接近;2)在仪器烈度估算方面,当SeismNet输入8~10s的地震波时,能够输出与烈度速报比较一致的结果,且输入6s及以上地震波时,无误报或漏报现象;3)CRAQuake估算的地震动参数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能够在数秒内给出相对可靠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基于数据驱动的估算模型在本次地震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显著提升了地震应急响应的效率与准确性。文中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表明数据驱动方法能为大地震应急提供有价值的评价结果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6.8级地震 数据驱动模型 震级 仪器烈度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和横向地震载荷对某1.5 MW风力机塔筒裂尖应变场的影响及其对比
15
作者 杨杰 袁宏伟 +2 位作者 郭国亮 崔巍 陈浩峰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2,共9页
以含不同初始裂纹长度的某1.5 MW风力机塔筒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施加竖向和横向地震载荷,每种地震载荷均包含4个地震烈度和3个实际地震震级。针对竖向和横向地震载荷对风力机塔筒裂尖应变场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竖... 以含不同初始裂纹长度的某1.5 MW风力机塔筒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施加竖向和横向地震载荷,每种地震载荷均包含4个地震烈度和3个实际地震震级。针对竖向和横向地震载荷对风力机塔筒裂尖应变场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竖向还是在横向地震载荷下,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裂尖等效塑性应变面积均增加,但在横向地震载荷下,裂尖等效塑性应变面积增加更为快速。在Ⅵ和Ⅶ级地震烈度下,竖向地震载荷较横向地震载荷带来的影响更大;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在Ⅷ和Ⅸ级地震烈度下,横向地震载荷带来的影响急剧增加,远超过竖向地震载荷的影响。竖向实际地震载荷对裂尖等效塑性应变面积的影响与震级和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有关,横向实际地震载荷对裂尖等效塑性应变面积的影响与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地震载荷 横向地震载荷 地震烈度 实际地震 裂尖应变场 风力机塔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6.8级地震地面运动特征空间分布分析
16
作者 王晓磊 李佳具 +4 位作者 刘佳慧 赵紫旭 王浠铭 包旭 阎卫东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5-1188,共14页
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强震动观测中心提供的35组地震动记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基线校正与滤波处理,绘制水平和竖向加速... 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强震动观测中心提供的35组地震动记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基线校正与滤波处理,绘制水平和竖向加速度反应谱;随后开展峰值加速度(PGA)和周期0.2 s谱加速度[S_(a)(0.2 s)]空间分布,累积绝对速度(CAV)和Arias强度(I_(A))等广义强度参数分布,以及显著持时(D S)分布的系统分析,最终完成三向地震动脉冲特征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地震事件对自振周期0.2~0.7 s的建筑结构破坏效应显著,其中拉孜县台站XZ.D0007记录的南北向加速度反应谱峰值超出8度极罕遇地震设计谱限值;(2)CAV和I_(A)参数在水平向和竖向呈现相似空间分布特征;(3)定结县台站XZ.D0004和拉孜县台站XZ.D0007处的CAV值超过相关规定阈值,拉孜县台站XZ.D0007处的I_(A)值超过相关规定阈值;(4)地震动呈现典型上/下盘效应,上盘区域S_(a)(0.2 s)与PGA较高而持时较短,下盘区域呈现相反特征;(5)基于Baker脉冲辨识准则,确认本次地震动均不是脉冲地震动。研究结果将为揭示地震动的强度分布特征提供科学依据,为西藏地区日后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6.8级地震 地震动 空间分布 反应谱 强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用框架-支撑钢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
17
作者 张军军 李彩红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高层建筑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结构材料会承受反复循环加载。其在循环加载下的力学性能与单调加载时有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为强度和刚度退化,以及累积塑性变形等。为提升高层建筑框架-支撑钢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设计了3种高层建筑框架... 高层建筑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结构材料会承受反复循环加载。其在循环加载下的力学性能与单调加载时有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为强度和刚度退化,以及累积塑性变形等。为提升高层建筑框架-支撑钢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设计了3种高层建筑框架-支撑钢结构试件(纯框架、偏心支撑框架、中心支撑框架),并进行了试验与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钢框架-偏心支撑试件在抗侧承载力、抗侧刚度和能量耗散系数方面均表现出最优性能。在加载过程中,其抗侧承载力最高可达180kN以上,刚度退化程度最小为0.48,能量耗散系数最高达到了1.8。有限元分析进一步验证,在7~9度地震作用下,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顶点位移变化相对较小,小于86mm。层间位移更小,仅为30mm,显示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抗侧力性能。因此,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是高层建筑中的优选方案,能有效抵抗侧向力,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钢结构 抗侧力 偏心支撑 地震烈度 顶点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网络的单台仪器地震烈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山有 王博睿 +4 位作者 卢建旗 王傲 张海峰 谢志南 陶冬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7-599,共13页
烈度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产出.如何实现快速预测目标场址的地震烈度是地震预警方法技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单台仪器地震烈度的预测模型(LSTM-Ⅰ).该模型以一个台... 烈度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产出.如何实现快速预测目标场址的地震烈度是地震预警方法技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单台仪器地震烈度的预测模型(LSTM-Ⅰ).该模型以一个台站观测到地震动参数的时间序列特征为输入,实现动态预测该台站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选取了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102次地震的5103条强震加速度记录训练了神经网络,利用89次地震的3781条数据检验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利用准确率、漏报率以及误报率三个评价指标评价了LSTM-Ⅰ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当采用P波触发后3 s的序列进行预测时,模型出现漏报的概率为46.78%,出现误报的概率为1.25%;当采用P波触发后10 s的序列进行预测时,模型出现漏报的概率大幅降低到17.6%,出现误报的概率降低到1.14%.结果表明LSTM-Ⅰ模型很好把握住了时间序列中蕴含的特征.进一步基于LSTM-Ⅰ模型评估了Ⅵ度下台站所能提供的预警时间.本文模型能够提供的预警时间与P-S波到时差接近,说明LSTM-Ⅰ模型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时间序列特征 LSTM神经网络 仪器地震烈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现地烈度实时估算模型——以JMA烈度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山有 肖莹 +3 位作者 卢建旗 谢志南 马强 陶冬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如何快速并且准确估计目标场点烈度是地震预警中的关键问题。常用基于衰减关系的场点烈度估计和基于P波信息的现地烈度估计往往存在大震烈度低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gn short-term memery,LSTM)的现地JMA... 如何快速并且准确估计目标场点烈度是地震预警中的关键问题。常用基于衰减关系的场点烈度估计和基于P波信息的现地烈度估计往往存在大震烈度低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gn short-term memery,LSTM)的现地JMA烈度持续估计模型。该模型以现地观测地震动的能量、能量增长率、地震动卓越周期和震源距作为输入,以该点的最大仪器地震烈度为预测目标。选取了日本K-NET台网记录101次地震数据作为训练集,94次地震数据作为测试集,训练了现地烈度估算LSTM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在采用3 s时窗长度的序列进行预测时,高估的比例为1.51%,低估的比例为4.00%;并且,随着时窗长度的增加,高估和低估的比例也在不断降低。模型对高烈度(大于等于4.5度)样本的预测时效性随震源距的增加而增加,对大震远场高烈度区域能提供20 s以上的预警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现地预警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实时减灾 烈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预警工程综合地震波形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莹莹 苗春兰 +11 位作者 陈经纶 任克新 刘艳琼 苏柱金 沈玉松 欧阳龙斌 刘军 张立文 王兴梅 任枭 代光辉 安艳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3,共14页
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的建设,中国测震站网的监测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对于地震编目业务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传统的编目产品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业务需求,用于支撑全国地震编目业务的系统亟需升级换代。本文介绍了国家预警工程软... 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的建设,中国测震站网的监测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对于地震编目业务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传统的编目产品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业务需求,用于支撑全国地震编目业务的系统亟需升级换代。本文介绍了国家预警工程软件系统之一的综合地震波形分析系统,通过对系统概况、功能实现、关键技术和业务应用等详细介绍,阐述该系统如何用于支撑国家预警工程建成后的全国新编目业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将为该系统及其产出的编目产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编目业务 国家预警工程 综合地震波形分析系统 观测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