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动学习代理模型的采气井口O形密封圈可靠性分析
1
作者 张耀明 王春生 +3 位作者 马俊原 魏军会 周涛涛 赵密锋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171,共8页
由于制造公差、载荷波动、材料特性等,在实际工程中O形圈的相关设计参数往往不再是一个确定值,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O形圈密封性能的影响,提出基于主动学习Kriging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用于高压采气井口O形橡胶... 由于制造公差、载荷波动、材料特性等,在实际工程中O形圈的相关设计参数往往不再是一个确定值,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O形圈密封性能的影响,提出基于主动学习Kriging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用于高压采气井口O形橡胶密封圈密封性能的可靠性分析。以高压采气井口某O形橡胶密封圈为分析对象,建立密封可靠性功能函数;使用Python进行Abaqus的二次开发仿真,将制造公差、载荷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纳入密封性能计算过程,并基于自适应性Kriging与Monte Carlo法相结合的方法(AK-MCS),对该O形橡胶密封圈的密封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制造公差与载荷波动的情况下,该O形橡胶密封圈由于最大Mises应力导致的失效概率为0.013%;凹槽深度、槽棱圆角半径、内压对密封圈的最大Mises应力有着较大影响,其中内压、槽棱圆角半径与最大Mises应力呈正相关关系,凹槽深度与最大Mises应力呈负相关关系;最大接触应力导致的失效概率为0,凹槽深度对密封圈的最大接触应力有较大影响。使用基于主动学习Kriging模型的高压采气井口O形橡胶密封圈密封可靠性分析方法,可评估与O形橡胶密封圈相配合部件的危险结构与密封圈密封失效概率,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形橡胶圈 高压采气井口 Kriging代理模型 可靠性分析 主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废水的研究
2
作者 韩卫萍 盖磊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针对农村低C/N污水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率差的问题,以倒置A^(2)/O耦联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污染物浓度,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有机负荷(OLR)对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OL... 针对农村低C/N污水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率差的问题,以倒置A^(2)/O耦联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污染物浓度,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有机负荷(OLR)对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OLR由150 mg/L提高至450 mg/L时,总氮(TN)和溶解性磷酸盐(SOP)去除率分别由67.6%和86.6%提高至72.4%和94.3%,进一步提高OLR降低了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和营养盐的去除。此外,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泥特征,提高OLR促进了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尤其在OLR为600 mg/L组别内,EPS含量提高至139.6 mg/g。进水OLR对缺氧池内EPS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厌氧池内EPS的影响。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酶的活性,当OLR为450 mg/L时,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活性酶最强。研究结果为农村低C/N污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低C/N污水 倒置A^(2)/o MBR 胞外聚合物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置A^(2)/O+A生化法+膜法+磁混凝法污水处理工程实例
3
作者 计建洪 耿学坚 +2 位作者 王丽聪 杭彩云 庄惠生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7,共4页
采用“倒置A^(2)/O+A生化法+膜法+磁混凝物化法”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分析了工艺特点,并详述了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该组合工艺处理效果优良,除磷脱氮效果好,出水COD、TP、NH_(3)-N、TN月均值分别为28、0.2、0.3、6.06mg/L,达到了DB32/1... 采用“倒置A^(2)/O+A生化法+膜法+磁混凝物化法”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分析了工艺特点,并详述了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该组合工艺处理效果优良,除磷脱氮效果好,出水COD、TP、NH_(3)-N、TN月均值分别为28、0.2、0.3、6.06mg/L,达到了DB32/1072—2018《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其他区域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COD、TP和NH_(3)-N三个指标达到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倒置A^(2)/o 除磷脱氮 磁混凝沉淀 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中C—O键断裂研究进展
4
作者 邱泽刚 石亚斐 李志勤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3-1193,共11页
木质生物质含有芳香环结构,但是其含氧量高。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高值化利用的关键问题是其C—O键的活化断裂。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中的C—O键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连接芳环碳与羟基氧的C_(aryl)—O(H)键、醚键C_(aryl)—O... 木质生物质含有芳香环结构,但是其含氧量高。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高值化利用的关键问题是其C—O键的活化断裂。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中的C—O键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连接芳环碳与羟基氧的C_(aryl)—O(H)键、醚键C_(aryl)—O—CH_(3)、芳环侧链中的C==O键等。通过催化加氢脱氧(HDO)使芳香族含氧化合物C—O键活化断裂。本文综述了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的C—O键完全断裂,以及C—O键选择性断裂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苯酚、甲基酚、苯甲醚、愈创木酚、丁香酚和香兰素等典型芳香族含氧化合物的C—O键催化断裂机理;分析了催化剂的加氢能力、亲氧性、酸位点、电子结构和金属位点等性质和结构对芳香族含氧化合物C—O键催化断裂的作用;进而提出了芳香族含氧化合物C—O键催化断裂的一些关键问题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芳香含氧化合物 C—o 加氢脱氧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等离子体接枝AA负载Cu_(2)O提高PVDF超滤膜抗污染及自清洁性能
5
作者 王雪艳 李茹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2,128,共8页
采用氮等离子体对聚偏氟乙烯超滤膜(PVDF)表面进行改性,气相接枝丙烯酸(AA),进而负载Cu_(2)O光催化纳米颗粒,以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和自清洁能力。结果表明:氮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改性时间150s,压强35Pa,射频功率80W,距放电中心40c... 采用氮等离子体对聚偏氟乙烯超滤膜(PVDF)表面进行改性,气相接枝丙烯酸(AA),进而负载Cu_(2)O光催化纳米颗粒,以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和自清洁能力。结果表明:氮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改性时间150s,压强35Pa,射频功率80W,距放电中心40cm处。接枝丙烯酸后接触角降至65.98°,并为负载Cu_(2)O提供了载体。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结果均表明Cu_(2)O负载在PVDF超滤膜表面。负载Cu_(2)O后,PVDF超滤膜(复合膜)纯水通量和牛血清蛋白(BSA)通量均有所提升,截留率由59%提升至85%,污染率由68%降至49.8%。光照30min后,复合膜的纯水通量恢复率为86.19%,远高于原膜的19.82%,具有自清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超滤膜 抗污染 亲水性 Cu_(2)o 自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河西灌区滴灌西瓜NH_(3)和N_(2)O排放的影响
6
作者 薛亮 马忠明 +3 位作者 赵安宇 罗双龙 薛莲 Muhammad Ali RAZA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1-811,共11页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3个灌水下限,灌水上限设为田间持水量的95%,副处理设0(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和300 kg·hm^(-2)(N300)4个施氮水平。试验采用通气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NH_(3)和N_(2)O排放动态变化以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1)土壤氮素气态排放受水氮共同影响,NH_(3)、N_(2)O排放在施用基肥后1~2 d达到高峰,持续5~7 d,累积排放量在苗期最大,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3.33%和47.22%;全生育期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05~15.39 kg·hm^(-2)和0.51~2.00 kg·hm^(-2)。(2)提高水氮供应量均会促使NH_(3)、N_(2)O排放,氮素的作用大于灌水,I80条件下增施氮肥,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63.86%~285.48%和120.41%~308.82%。(3)处理I65N200的氮素利用率达到32.62%,显著高于处理I80N300,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70159 kg·hm^(-2)和11.39%,与处理I80N300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在河西灌区西瓜膜下滴灌种植中,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95%之间,施氮量优化至200 kg·hm^(-2)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并有利于控制NH_(3)和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滴灌 水氮耦合 NH_(3)排放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氢燃烧的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及生成特性
7
作者 张韦 陈帅 +3 位作者 李泽宏 陈朝辉 周马益 马珍珠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40,48,共15页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合机理能在较宽的当量比范围内准确预测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燃烧速度及重要组分浓度。添加50%的H_(2)不会对NH_(3)的氧化路径产生显著影响,但H_(2)的加入可促进O、H、OH自由基大量生成,进一步促进NH_(3)的氧化,这也是导致燃料型N^(*)O、N^(*)O_(2),及空气型NO、NO_(2)、N_(2)O生成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由H_(2)参与燃烧生成的H自由基会促进燃料型N^(*)2O、燃料/空气混合型NN^(*)O的转化,从而降低此二者的最终生成量。此外,燃料型N^(*)O、N^(*)O_(2)、N^(*)2O在纯NH_(3)燃烧或50%掺H_(2)比的NH_(3)/H_(2)混合燃料燃烧所生成的NO、NO_(2)、N_(2)O中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H_(2)燃烧 No No_(2) N_(2)o 化学反应机理 元素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MBR工艺调试强化炼化废水脱氮除碳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春梅 张晓玉 +4 位作者 王业腾 孔繁鑫 贾建伟 陈进富 赵龙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以陕西省某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试A/O-MBR中试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脱氮除碳处理效果,并基于活性污泥模型(ASMs)建立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数学模型,对污水处理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运行调试结果表明,优化运行参数后AO5工艺仍不... 以陕西省某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试A/O-MBR中试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脱氮除碳处理效果,并基于活性污泥模型(ASMs)建立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数学模型,对污水处理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运行调试结果表明,优化运行参数后AO5工艺仍不能确保出水达标排放,而将原AO^(5)工艺改为A^(2)O^(4)工艺使缺氧区停留时间由4 h延长至8 h后,在好氧池填料投加比20%,缺氧池100%污泥内回流和200%硝态液回流条件下,出水COD、NH_(4)^(+)-N、TN分别为28.53、0.24、12.22 mg/L,满足《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61/224—2018)中表2其他单位水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限值标准。此外,基于ASMs模型构建的Ind.ASM-Petrochem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模拟系统对COD和NH_(4)^(+)-N的去除,对TN的模拟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MBR 脱氮除碳 停留时间 填料 Ind.ASM-Petroche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调控SIRT1-FOXO1通路抑制成骨细胞凋亡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凡 高扬 +3 位作者 胡艳平 向超 万骐 周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1-675,702,共6页
目的 探讨葛根素(puerarin, PR)调节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信号通路对类固醇诱导的成骨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浓度为0~50μmol/L的PR及10μmol/L的地塞米松(DEX)共同处理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MT... 目的 探讨葛根素(puerarin, PR)调节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信号通路对类固醇诱导的成骨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浓度为0~50μmol/L的PR及10μmol/L的地塞米松(DEX)共同处理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MTT法筛选最佳PR作用浓度;将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DEX组(10μmol/L DEX)、PR+DEX组(10μmol/L DEX+40μmol/L PR)、DEX+EX527组(10μmol/L DEX+100 nmol/L的SIRT1抑制剂EX527)、PR+DEX+EX527组(10μmol/L DEX+40μmol/L PR+100 nmol/L EX527),MTT法、流式细胞术、MDC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凋亡率及细胞自噬数量;Western Blot检测SIRT1-FOXO1通路相关蛋白、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LC3及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水平。结果 0~40μmol/L的PR可促进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增殖活力,40μmol/L PR处理后MC3T3-E1细胞增殖活力最高,选择40μmol/L PR进行后续实验。与对照组比较,DEX组MC3T3-E1细胞增殖活力、自噬阳性率、SIRT1、FOXO1、Beclin-1、LC3、Bax蛋白表达均降低,凋亡率及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DEX组对比,PR+DEX组凋亡率及Bcl-2蛋白表达降低,上述其余指标均升高(P<0.05),DEX+EX527组凋亡率及Bcl-2蛋白表达升高,上述其余指标均降低(P<0.05);与PR+DEX组对比,PR+DEX+EX527组凋亡率及Bcl-2蛋白表达升高,上述其余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 PR可通过激活SIRT1-FOXO1信号通路增强MC3T3-E1细胞自噬进而抑制DEX诱导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叉头状转录因子o1 类固醇 成骨细胞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室内可见光通信O-OFDM系统信道均衡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科军 连江龙 +1 位作者 张常瑞 蔺莹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2,共7页
在室内可见光通信中符号间干扰和噪声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K均值(K-means)均衡方法可以抑制光无线信道的影响,但其复杂度较高,且在聚类边界处易出现误判。提出了改进聚类中心点的K-means(Improved Center K-means,IC-Kmeans)算法,通过随... 在室内可见光通信中符号间干扰和噪声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K均值(K-means)均衡方法可以抑制光无线信道的影响,但其复杂度较高,且在聚类边界处易出现误判。提出了改进聚类中心点的K-means(Improved Center K-means,IC-Kmeans)算法,通过随机生成足够长的训练序列,然后将训练序列每一簇的均值作为K-means聚类中心,避免了传统K-means反复迭代寻找聚类中心。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IC-Kmeans(Neural Network Based IC-Kmeans,NNIC-Kmeans)算法,使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将接收端二维数据映射至三维空间,以增加不同簇之间混合数据的距离,提高了分类准确性。蒙特卡罗误码率仿真表明,IC-Kmeans均衡和传统K-means算法的误码率性能相当,但可以显著降低复杂度,特别是在信噪比较小时。同时,在室内多径信道模型下,与IC-Kmeans和传统Kmeans均衡相比,NNIC-Kmeans均衡的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误码率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通信 光正交频分复用 多径信道 信道均衡 K-means算法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化学法制备Cu2O/Cu空心球异质结光催化剂
11
作者 贾相华 张辉霞 +1 位作者 刘艳凤 左桂鸿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窄带隙半导体作为可见光光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以氯化铜(CuCl_(2)·H_(2)O)为前驱体,盐酸羟胺(H_(3)NO·HCl)和硼氢化钠(NaBH_(4))为还原剂,采用一锅无模... 窄带隙半导体作为可见光光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以氯化铜(CuCl_(2)·H_(2)O)为前驱体,盐酸羟胺(H_(3)NO·HCl)和硼氢化钠(NaBH_(4))为还原剂,采用一锅无模板湿化学还原法制备Cu_(2)O/Cu空心球异质结光催化剂。采用不同表征手段对样品形貌、晶体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光学性质进行分析。加入NaBH_(4)使Cu_(2)O/Cu形貌从中空截角八面体逐渐演化为中空纳米球。通过改变NaBH_(4)加入量可以控制Cu_(2)O表面Cu层厚度。NaBH_(4)直接还原Cu_(2)O使Cu_(2)O和Cu界面紧密结合,这有利于载流子分离和传输,C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使Cu_(2)O/Cu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增强,因此Cu_(2)O/Cu对甲基橙(MO)和无色恩诺沙星(ENR)均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连续循环使用5次,Cu_(2)O/Cu对MO的降解率影响不大。捕获实验表明·O_(2)^(-)和空穴是降解MO过程中主要的活性物质。Cu_(2)O/Cu的良好光催化活性归因于Cu_(2)O和Cu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为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o/Cu异质结 纳米空心球 光催化 Cu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 Niño对黄河流域次年5~9月降水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刘和远 赵世斗 +1 位作者 陈涛 赵云天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28,共4页
基于1961~2020年黄河流域5~9月降水数据,利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1980年前后EI Niño发生次年黄河流域的降水差异,并对降水差异对应的大气环流差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980年前后,El Niño发生次年黄河流域5~9月降水主模态发... 基于1961~2020年黄河流域5~9月降水数据,利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1980年前后EI Niño发生次年黄河流域的降水差异,并对降水差异对应的大气环流差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980年前后,El Niño发生次年黄河流域5~9月降水主模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地区分布上显著差异区位于兰州以上的黄河源头和黄河下游地区。时间演变上,1980年后黄河上游降水较之前异常偏多,下游降水较之前异常偏少。500 hPa场上,1980年前中纬度西风带我国大陆表现为异常东高西低形势场分布,水汽在黄河下游呈辐合形势,1980年后表现为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强偏北,黄河上游为水汽辐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 Niño事件 降水差异 黄河流域 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紫外处理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作用及机制
13
作者 陈怡 吴雨豪 +2 位作者 周建伟 刘东红 吕瑞玲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0-17,共8页
旨在探究超声联合紫外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效率、协同效果及内在机理。探究超声联合紫外杀菌动力学模型、细微观结构变化、细胞膜性质改变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方面,结果发现超声联合紫外处理40 s杀灭了8.3(lg(CFU/mL))的大肠杆菌O157:... 旨在探究超声联合紫外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效率、协同效果及内在机理。探究超声联合紫外杀菌动力学模型、细微观结构变化、细胞膜性质改变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方面,结果发现超声联合紫外处理40 s杀灭了8.3(lg(CFU/mL))的大肠杆菌O157:H7,处理后细胞形态受损显著,细胞内容物流失。联合处理短时间内引起了细胞的应激反应,细胞酯酶活性增强、ATP含量上升、活性氧水平提高、DNA受损。综上所述,超声和紫外联合处理具有显著的协同杀菌效果,通过空化效应增强细胞结构损伤使得紫外直接作用DNA并且共同加剧了氧化应激干扰生物代谢,从而达到协同杀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紫外 大肠杆菌o157:H7 杀菌机制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暗管间距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盐碱地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二子 陈竞楠 +3 位作者 黄艳 田颖 金秋 侯毛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0,27,共7页
为揭示不同暗管间距与生物有机肥施用下盐碱地N_(2)O排放过程及机制,以苜蓿为植物材料,设计了4种暗管间距[不设暗管(CK)、6 m(S1)、12 m(S2)和18 m(S3)],结合3种有机肥施肥量[3000 kg/hm^(2)(N1)、4500 kg/hm^(2)(N2)、6000 kg/hm^(2)(N... 为揭示不同暗管间距与生物有机肥施用下盐碱地N_(2)O排放过程及机制,以苜蓿为植物材料,设计了4种暗管间距[不设暗管(CK)、6 m(S1)、12 m(S2)和18 m(S3)],结合3种有机肥施肥量[3000 kg/hm^(2)(N1)、4500 kg/hm^(2)(N2)、6000 kg/hm^(2)(N3)],观测了土壤N_(2)O排放通量、累计排放量、盐分、有机质、有机碳、总碳、C/N等指标,分析N_(2)O排放通量与可能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暗管排水过程有利于降低盐碱地N_(2)O排放通量,且暗管间距越小、施肥量越低,N_(2)O排放通量越低。各处理累计N_(2)O排放量为1.68~2.40 kg/hm^(2),占施氮量的0.70%~1.52%,不同处理以CKN3最高、S1N1最低,CKN3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比S1N1高43.5%。暗管排水降低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盐分,且暗管间距越小,盐分降低越明显;相同暗管间距下,增施有机肥使得耕层土壤盐分提升7.5%~19.3%。N_(2)O排放通量与0~20、20~40 cm土层盐分呈正相关,R^(2)分别为0.81和0.72;与C/N呈负相关,R^(2)为0.63;与其他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研究结果说明暗管排水和有机肥施用主要通过影响浅层土壤盐分、C/N等指标进而调控N_(2)O排放,科学的暗管布局结合有机肥施用有利于降低盐碱地N_(2)O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排放 盐碱地 苜蓿 暗管间距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MFC的8011-O铝合金动态变形成形极限预测
15
作者 李萍 张百顺 +3 位作者 汪洋 张池 祝梦臣 薛克敏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9,共9页
为获取空调翅片高速冲压实际生产应变速率下的成形极限图,首先对8011-O铝合金薄板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拉伸试验;然后采用改进的最大力理论(MMFC),基于不同硬化模型、屈服准则与应变速率对8011-O铝合金成形极限图进行理论计算预测;最... 为获取空调翅片高速冲压实际生产应变速率下的成形极限图,首先对8011-O铝合金薄板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拉伸试验;然后采用改进的最大力理论(MMFC),基于不同硬化模型、屈服准则与应变速率对8011-O铝合金成形极限图进行理论计算预测;最后结合有限元模拟胀形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原始的最大力理论忽略了分散颈缩转向局部颈缩的转变期的影响,导致预测结果较为保守,采用MMFC理论更符合实际的变形过程。采用Swift-Voce硬化模型、Barlat89屈服准则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理论预测结果。随着应变速率增加,8011-O铝合金产生了增强增塑现象,有利于提升该合金的成形极限。采用MMFC理论模型获得了高应变速率下材料的成形极限图,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11-o铝合金 成形极限图 改进的最大力理论 动态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工况O形圈动/静密封特性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铭亮 梁晟林 +2 位作者 戴庆文 黄巍 王晓雷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17,共6页
作动筒是飞机起落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为起落架、舱门的放下和收上提供动力源。作动筒采用的O形圈通常工作在高速、高压、高温、高寒、振动、冲击等恶劣工况下,常常出现渗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为降低O形圈密封失效的影响,以丁腈橡... 作动筒是飞机起落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为起落架、舱门的放下和收上提供动力源。作动筒采用的O形圈通常工作在高速、高压、高温、高寒、振动、冲击等恶劣工况下,常常出现渗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为降低O形圈密封失效的影响,以丁腈橡胶O形圈为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O形圈在低压状态下的密封特性,探究压缩率、油液压力等对O形圈动/静密封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搭建低压密封性能测试实验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动/静密封工况下,随着油液压力的增加,高压缩率的O形圈表现出更好的密封性能;在动密封状态下,O形圈存在扭转现象,这进一步提升了O形圈的密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腈橡胶 o形圈 高/低压工况 动/静密封 压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氨基酸对模型葡萄酒溶液中锦葵素-3-O-葡萄糖苷辅色作用研究
17
作者 王静 刘晓蕊 +1 位作者 吴静 李茹一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6-203,共8页
为探究芳香族氨基酸对花色苷颜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3种氨基酸(L-苯丙氨酸、L-色氨酸和L-酪氨酸)与锦葵素-3-O-葡萄糖苷在红葡萄酒模型溶液中的辅色作用,以辅色效果和反应热力学参数为指标筛选最佳的辅色剂,并借助红外光谱、分子对接... 为探究芳香族氨基酸对花色苷颜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3种氨基酸(L-苯丙氨酸、L-色氨酸和L-酪氨酸)与锦葵素-3-O-葡萄糖苷在红葡萄酒模型溶液中的辅色作用,以辅色效果和反应热力学参数为指标筛选最佳的辅色剂,并借助红外光谱、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最高物质的量比为1∶100时色氨酸辅色效果最佳(λ_(max)提高了46.19%),并且ΔG°<0,为自发放热反应。傅里叶红外光谱、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L-色氨酸可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锦葵素-3-O-葡萄糖苷相互作用,是提高氨基酸-锦葵素-3-O-葡萄糖苷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添加L-色氨酸用作辅色剂提高锦葵素-3-O-葡萄糖苷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葡萄酒 锦葵素-3-o-葡萄糖苷 氨基酸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立尚 杨天聪 +4 位作者 张小美 宋全昊 马知遥 冯伟 段剑钊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为寻求冬小麦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浅旋耕(S)和深耕(D)]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N)、秸秆直接还田(R)、秸秆炭化还田(C)]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 为寻求冬小麦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浅旋耕(S)和深耕(D)]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N)、秸秆直接还田(R)、秸秆炭化还田(C)]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产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促进冬小麦植株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协同提高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实现增产。与SN处理相比,SR和SC处理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08%~18.34%和12.27%~14.03%,DN、DR和DC处理分别提高19.20%~28.70%、37.60%~40.90%和24.80%~34.50%,DR和DC处理更有利于氮素吸收,提高利用效率;DR和DC处理穗数分别提高7.27%~8.31%和12.97%~15.03%,穗粒数分别增加10.34%~9.25%和6.90%~8.03%,产量分别增加8.00%~15.15%和7.00%~9.09%。D处理较S处理降低N_(2)O排放通量峰值,R处理较N处理增加N_(2)O排放通量峰值,而C处理较N处理降低N_(2)O排放通量峰值。与SN处理相比,DR和DC处理N_(2)O排放积累量分别降低1.15%~2.04%和5.53%~15.14%。综上,深耕和秸秆还田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节能减排,其中DC处理可作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提高产量、降低N_(2)O排放的最优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耕作 秸秆还田 生物炭 N_(2)o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介电常数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系LTCC材料的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研究
19
作者 刘明 许晓颖 +4 位作者 赵拓 周航 马乐嘉 杨家瑞 杨坤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45,共7页
针对Ca-B-Si-O玻璃与Ca_(x)Mg_(1−x)TiO_(3)化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低温烧结制备了中介电常数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系LTCC材料,重点研究了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材料的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 针对Ca-B-Si-O玻璃与Ca_(x)Mg_(1−x)TiO_(3)化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低温烧结制备了中介电常数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系LTCC材料,重点研究了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材料的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a_(x)Mg_(1−x)TiO_(3)组成与含量对Ca-B-Si-O玻璃/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热性能、介电性能有较大影响,适量添加Ca_(x)Mg_(1−x)TiO_(3)可以抑制玻璃析出方石英晶体,而且有利于改善玻璃/陶瓷材料的烧结致密性与介电性能,通过调整x值(摩尔分数x=0.5~1.0)可获得介电性能优良的玻璃/Ca_(x)Mg_(1−x)TiO_(3)材料。Ca-B-Si-O玻璃/CaTiO_(3)材料于875℃烧结试样的综合性能最好,复合材料显微结构致密,ρ为3.17 g·cm^(−3),7 GHz下ε_(r)达到25.18,tanδ为0.0009,满足LTCC材料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Si-o玻璃 Ca_(x)Mg_(1−x)Tio_(3) 低温烧结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凝成型反应烧结Si_(3)N_(4)-O′-Sialon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
20
作者 张电 柴聪 +2 位作者 刘静 刘璇 刘一军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注凝成型反应烧结Si_(3)N_(4)基陶瓷具有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有色金属熔炼和铸造等领域的关键构件中,但其气密性、抗氧化性和强韧性存在不足。本文以Si粉和黏土为原料制备注凝成型反应烧结Si_(3)N_(4)-O′-Sialon复相陶瓷。结果表明... 注凝成型反应烧结Si_(3)N_(4)基陶瓷具有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有色金属熔炼和铸造等领域的关键构件中,但其气密性、抗氧化性和强韧性存在不足。本文以Si粉和黏土为原料制备注凝成型反应烧结Si_(3)N_(4)-O′-Sialon复相陶瓷。结果表明,黏土能大幅改善浆料、坯体和烧结等工艺性能;黏土高温液相产生的封闭开口气孔和烧结致密化作用能显著降低显气孔率并提高弯曲强度。高温液相的溶解和氮化反应能促进β-Si_(3)N_(4)和O′-Sialon从液相中析晶,随着氮化温度升高,O′-Sialon相由无定型细小颗粒,发育为结晶完整的针状、柱状和多面体状大尺寸晶体,产生强韧化作用。合理的Si含量为70%~80%、氮化温度为1500~1600℃,Si含量80%、温度1600℃试样的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弯曲强度、断裂功和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分别为14.15%、2.22 g/cm^(3)、114.0 MPa、450.3 J/m^(2)和1.88 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奥赛隆 复相陶瓷 反应烧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