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1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发酵食品新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乌日娜 赵玉莲 +2 位作者 郭佳 史海粟 安飞宇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综述总结了微生物发酵食品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重点探讨了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例如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和母乳寡糖生物合成技术的突破。同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发酵食品生产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微生物源鲜味肽开发中的应用,... 本综述总结了微生物发酵食品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重点探讨了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例如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和母乳寡糖生物合成技术的突破。同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发酵食品生产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微生物源鲜味肽开发中的应用,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创新的风味解决方案。而食药同源物质则通过微生物转化显著增强了其生物活性,为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开辟了新方向。此外,还对微生物发酵功能食品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强调了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微生物发酵食品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满足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合成生物学 人工智能 风味 药同源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基复合可食膜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小芳 张寒 +1 位作者 孙建明 刘梦蕊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403-410,共8页
塑料食品包装导致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新型食品包装研发尤为迫切。淀粉因绿色可降解、安全、良好的成膜特性已广泛用作食品包装复合膜基质。该文对比分析了淀粉基复合可食膜的基膜种类与制备工艺,阐述了膜体系中淀粉与其... 塑料食品包装导致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新型食品包装研发尤为迫切。淀粉因绿色可降解、安全、良好的成膜特性已广泛用作食品包装复合膜基质。该文对比分析了淀粉基复合可食膜的基膜种类与制备工艺,阐述了膜体系中淀粉与其他基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复合膜的性能影响,提出将淀粉基膜分别与多糖、蛋白质、脂质复配,应用于方便食品、生鲜肉类、果蔬保鲜三大食品包装领域,综述了各领域相关研究与应用成果,并展望淀粉基复合可食包装膜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方向,旨在为其在食品包装领域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包装 淀粉基 复合可 多糖 蛋白质 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类可食膜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韩春然 杨鑫 +3 位作者 修伟业 遇世友 史昕鸿 王鑫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51,共9页
目的为应对传统塑料包装引起的“白色污染”问题,并提升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开发绿色环保且具有可降解性的包装材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多糖类可食膜因其绿色、安全且可降解的特性,被视为理想的替代方案。方法阐述多糖类可食膜的概念... 目的为应对传统塑料包装引起的“白色污染”问题,并提升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开发绿色环保且具有可降解性的包装材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多糖类可食膜因其绿色、安全且可降解的特性,被视为理想的替代方案。方法阐述多糖类可食膜的概念、特性、种类及常用的添加剂,并归纳总结其在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等食品领域中保鲜作用的具体应用实例。结果目前多糖类可食膜经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已发展为一种制备工艺成熟、应用前景广阔的食品包装材料,在食品保鲜、延长货架期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添加功能性成分,可以显著提高膜的性能。结论这些研究方向将为多糖类可食膜提供理论基础,并推动其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多糖类可 抗菌抗氧化性 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优质食味粳稻育种进展及产业发展现状
4
作者 吴书俊 王凯 +3 位作者 白建江 闫影 胡泽军 赵麒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通过系统梳理上海市优质食味粳稻的育种历史、育种进展以及优质食味粳稻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推进耐高温优质食味粳稻品种与栽培技术协同创新、优化种植结构、提升软米品质、强化标准引领等建议,旨在为上海市优质食味粳稻产业的可持续... 通过系统梳理上海市优质食味粳稻的育种历史、育种进展以及优质食味粳稻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推进耐高温优质食味粳稻品种与栽培技术协同创新、优化种植结构、提升软米品质、强化标准引领等建议,旨在为上海市优质食味粳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进一步提升上海市地产优质稻米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味粳稻 味品质 育种进展 发展现状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龙食葵8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5
作者 王静 谢鹏远 +5 位作者 周菲 佟博通 狄成乾 黄绪堂 马军 王文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9-112,共4页
为促进向日葵新品种龙食葵8号的推广和应用,对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龙食葵8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12102A为母本、1604R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食用向日葵杂交新品种。2018-2019年... 为促进向日葵新品种龙食葵8号的推广和应用,对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龙食葵8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12102A为母本、1604R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食用向日葵杂交新品种。2018-2019年,龙食葵8号连续两年在3省9个地区进行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867.5 kg·hm^(-2),较对照品种JK108增产9.71%。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为GPD向日葵(2021)230006。该品种属于中熟品种,生育期103 d,植株直立健壮,株高202.2 cm,茎粗2.83 cm,叶片数32片,籽仁粗蛋白含量25.3%,含油率46.1%。龙食葵8号中抗黄萎病和菌核病(根腐型),中感菌核病(盘腐型)、黑斑病和褐斑病。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生态相似地区春季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向日葵 品种选育 葵8号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及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吴超 刘俊凯 +5 位作者 程思敏 陈月圆 宋静茹 张秀姣 赵帅歌 唐辉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65,共16页
药食同源是指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天然资源,是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该文综述了药食同源概念、分类与管理相关规定,比较了不同国家/地区药食同源管理的差异,探讨了... 药食同源是指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天然资源,是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该文综述了药食同源概念、分类与管理相关规定,比较了不同国家/地区药食同源管理的差异,探讨了药食同源产品的范畴及其与药品的界限。总结了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分布状况,分析了云南、贵州及广西等药食同源优势省(区)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优势显著,分布有国家药食同源名录78%的植物种类和80余种地方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广西针对区内药食同源优势植物罗汉果、黄精、肉桂等开发了系列药食同源产品,药食同源产业化品牌逐渐形成,广西药食同源具有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和地方特色鲜明等优势,建议加强标准化种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法规建设等,促进广西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健康 功能 中药材 植物资源 同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芽糙米特征营养、食味品质提升及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任传英 洪滨 +8 位作者 张珊 袁迪 冯俊然 山珊 张竞一 管立军 李波 黄文功 卢淑雯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292,共9页
发芽糙米作为一种全谷物,保留了完整的皮层和胚,集中了大部分营养素和功能性活性物质,但由于皮层纤维结构致密,蒸饭过程中阻碍了吸水速率、吸水量和淀粉糊化,与大米相比,其蒸煮性和食用品质较差,且难以同煮同熟,因此一直以来未被广大消... 发芽糙米作为一种全谷物,保留了完整的皮层和胚,集中了大部分营养素和功能性活性物质,但由于皮层纤维结构致密,蒸饭过程中阻碍了吸水速率、吸水量和淀粉糊化,与大米相比,其蒸煮性和食用品质较差,且难以同煮同熟,因此一直以来未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本文综述糙米发芽的生理代谢反应及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和食味品质的变化,总结发芽糙米胁迫富集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技术和发芽糙米的功能特性研究现状。糙米发芽过程中,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酶促反应下富集,尤其是特征成分GABA含量显著提升。多种逆境胁迫均可通过改变Ca^(2+)、H^(+)或底物水平促进GABA富集,一些预处理技术可进一步提升发芽糙米的食味品质。GABA与其他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发挥协同作用,赋予发芽糙米抗高血脂、抗高血糖、保护心脏、改善睡眠、抗炎和抗氧化等一系列功效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糙米 特征营养 味品质 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型与鲜食型辣椒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品质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邈 高成安 +5 位作者 叶青静 阮美颖 刘晨旭 姚祝平 万红建 程远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0,共7页
辣椒是富含VC等营养成分的蔬菜,根据其利用方式,主要分为加工型与鲜食型。为探究两种类型辣椒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品质成分的差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鉴定并定量加工型辣椒P025和鲜食型辣椒P245绿熟期与红熟期果实中VC、辣椒素和1... 辣椒是富含VC等营养成分的蔬菜,根据其利用方式,主要分为加工型与鲜食型。为探究两种类型辣椒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品质成分的差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鉴定并定量加工型辣椒P025和鲜食型辣椒P245绿熟期与红熟期果实中VC、辣椒素和17种氨基酸等品质成分,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绿熟期两种类型辣椒果实VC的含量接近,差异不显著,而在红熟期,鲜食型辣椒P245果实VC的含量显著上升,而加工型辣椒P025果实VC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绿熟期鲜食型辣椒P245果实辣椒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加工型辣椒P025,而在红熟期,鲜食型辣椒P245果实辣椒素的含量显著下降,仅为其绿熟期的11.98%,加工型辣椒P025果实辣椒素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蛋氨酸与胱氨酸在辣椒果实的17种氨基酸中含量最低,且两者之和的占比明显低于氨基酸模式谱标准,是两种类型辣椒的第一限制氨基酸;除此之外,缬氨酸、异亮氨酸的占比也稍低于氨基酸模式谱标准。随着果实成熟,鲜食型辣椒P245果实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红熟果总氨基酸含量比绿熟果升高了57.53%;而加工型辣椒P025果实除胱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红熟果总氨基酸含量比绿熟果下降了41.21%。综上,随着果实成熟,加工型辣椒P025与鲜食型辣椒P245绿熟果和红熟果中VC、辣椒素、氨基酸等营养和风味品质成分的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加工型 VC 辣椒素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两步控释作用
9
作者 于婧晗 王茜 +3 位作者 郭旭 牛威元 阴法文 周大勇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2,共11页
【目的】没食子酸烷基酯可以与磷脂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作者探究了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缓释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不同酰基链长的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基于大鼠翻转肠... 【目的】没食子酸烷基酯可以与磷脂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作者探究了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缓释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不同酰基链长的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基于大鼠翻转肠囊模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研究了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的胃肠消化吸收特性。【结果】没食子酸烷基酯逐渐从其磷脂复合物中释放出来(第一步缓释),并被肠道脂肪酶水解产生了游离没食子酸(第二步缓释)。此外,没食子酸和短链没食子酸烷基酯(甲酯、乙酯、丙酯、丁酯)均能够跨越小肠黏膜,且跨膜后的短链没食子酸烷基酯进一步水解产生了游离没食子酸(第二步缓释)。随着酰基链长的增加,水解速率常数呈现先升高(甲酯:1.081×10^(-5) min^(-1);乙酯:1.768×10^(-5) min^(-1);丙酯:2.193×10^(-5) min^(-1);丁酯:2.520×10^(-5) min^(-1);辛酯:2.901×10^(-5) min^(-1))后降低(辛酯:2.901×10^(-5) min^(-1);十二烷基酯:2.048×10^(-5) min−1;十四烷基酯:1.136×10^(-5) min^(-1);十六烷基酯:0.689×10^(-5) min^(-1);十八烷基酯:0.409×10^(-5) min^(-1))的趋势。【结论】通过调整没食子酸烷基酯部分的酰基链长,可有效实现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两步可控缓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酸烷基酯 子酸 磷脂 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鲜食玉米育种发展态势与创新路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路明 王薪淇 +2 位作者 张伟 郑淑波 刘文国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鲜食玉米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成为健康饮食的代表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优质营养成为鲜食玉米的市场新需求。本文旨在探讨鲜食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鲜食玉米品种朝向优质化、绿色化、适宜机械化和... 鲜食玉米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成为健康饮食的代表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优质营养成为鲜食玉米的市场新需求。本文旨在探讨鲜食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鲜食玉米品种朝向优质化、绿色化、适宜机械化和选育精准化等方向发展,下一步应加强鲜食玉米品质基础研究、现代关键育种技术应用、新一代优质高产新品种培育、优质高产技术综合方案构建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等创新路径。可为鲜食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发展态势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6个森林站点叶片植食格局及其调控因子
11
作者 贾婷 龙福强 +2 位作者 辛浩瑀 王秀伟 孙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68-4379,共12页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叶片的植食作用,在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我国典型森林植食性昆虫对叶片的植食作用格局及其调控因子仍然不清。以海南、广东、江西等省区16个森林站点的98种乔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叶片的植食作用,在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我国典型森林植食性昆虫对叶片的植食作用格局及其调控因子仍然不清。以海南、广东、江西等省区16个森林站点的98种乔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研究植食性昆虫对叶片的采食情况,量化了叶片植食率的区域格局及其环境决定因素。结果表明,36科98种植物的29834片叶片的平均植食率为3.82%。叶片植食作用随纬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中海南尖峰岭最高,黑龙江呼中最低,分别为7.77%和1.09%。年均温、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最暖月份最高温度、温度季节性变化、降水季节性变化、最冷季度降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食性昆虫对叶片的植食作用(P<0.05),而叶片成分以及比叶重与植食率之间无显著联系(P>0.05)。研究表明,我国森林叶片植食率的纬向格局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因子决定的,这为揭示我国植食率格局及其驱动因子提供了定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面积 叶片植作用 纬度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效益对播种密度的响应
12
作者 刘倩男 梁毓文 +5 位作者 曾婧涵 吴然然 吴燕 郭剑 李广浩 陆大雷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28,共8页
为明确适宜江苏省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模式下的群体密度,以鲜食大豆苏成4号和鲜食糯玉米苏玉糯5号为试材,设置6个播种密度组合:播种密度糯玉米60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1)、195000(D2)和150000(D3)粒·hm... 为明确适宜江苏省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模式下的群体密度,以鲜食大豆苏成4号和鲜食糯玉米苏玉糯5号为试材,设置6个播种密度组合:播种密度糯玉米60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1)、195000(D2)和150000(D3)粒·hm^(-2);糯玉米45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4)、195000(D5)和150000(D6)粒·hm^(-2),分析了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播种密度组合的群体产量、叶片特性、农艺性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D1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大豆鲜荚产量为6870 kg·hm^(-2),糯玉米鲜果穗产量为6703 kg·hm^(-2)。糯玉米播种密度相同条件下,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随播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农艺性状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影响。大豆播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与播种密度45000粒·hm^(-2)相比,播种密度60000粒·hm^(-2)处理下糯玉米叶面积指数、穗位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高,商品穗率较低。不同密度组合间,D1下产值和净收益最高,分别为43598和21302元·hm^(-2),其次为D2。综上,在江苏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4//2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保证与净作相近的密度水平(播种密度鲜食大豆为240000粒·hm^(-2)、鲜食糯玉米为60000粒·hm^(-2)),可以实现群体高产高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糯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播种密度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化开发SWOT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芳 呼美婷 +2 位作者 陈绪敖 南延明 吕生波 《农业工程》 2025年第1期165-170,共6页
中药现代化、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后,陕南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形成初级形态种植-研发制造-医护康养三产融合发展的雏形。利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陕南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发展内在的优势和劣势,外在的机会... 中药现代化、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后,陕南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形成初级形态种植-研发制造-医护康养三产融合发展的雏形。利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陕南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发展内在的优势和劣势,外在的机会和威胁,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开发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 中药材 产业化 SW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季节‘沪红糯1号’鲜食玉米营养成分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丹蓉 赵向杰 +1 位作者 陈珏 范晓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99-101,164,共4页
为探明不同栽培季节对鲜食玉米品种‘沪红糯1号’籽粒营养成分的影响,于2023年春季、秋季分别种植‘沪红糯1号’,测定了鲜穗籽粒的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春季种植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3.97%、21.70%、2... 为探明不同栽培季节对鲜食玉米品种‘沪红糯1号’籽粒营养成分的影响,于2023年春季、秋季分别种植‘沪红糯1号’,测定了鲜穗籽粒的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春季种植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3.97%、21.70%、2.76%,均略高于秋季种植处理;秋季种植处理的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为7.89%,高于春季种植处理;秋季种植处理的籽粒维生素C含量、维生素B1含量均高于春季种植处理;秋季种植处理的籽粒镁元素含量高于春季种植处理,而秋季种植处理的籽粒钾元素含量、矿质元素总含量均低于春季种植处理;春季种植处理的籽粒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氨基酸总含量均高于秋季种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沪红糯1号’ 栽培季节 营养成分 氨基酸 矿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高食味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差异
15
作者 王彤 陈广红 +6 位作者 王绍林 夏明 郑英杰 王莹 王睿鹏 张丽丽 于亚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79,共5页
氮肥施用量和品种特性是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在保证稻米品质的同时提高产量,以5个高食味粳稻品种(盐粳219、盐粳939、盐粳476、盐粳935、盐粳313)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肥、减施氮肥(150 kg/hm^(2))、正常施氮肥(225 kg/hm... 氮肥施用量和品种特性是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在保证稻米品质的同时提高产量,以5个高食味粳稻品种(盐粳219、盐粳939、盐粳476、盐粳935、盐粳313)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肥、减施氮肥(150 kg/hm^(2))、正常施氮肥(225 kg/hm^(2))3种施肥处理,对不同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理化品质、食味值、米饭评分、产量进行比较分析,探究5个高食味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品质对不同氮肥处理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处理下,5个高食味粳稻品种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理化品质、食味值、米饭评分、产量方面均有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产量和品质无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可以通过氮肥调控,实现水稻高产与优质的兼得。综上所述,不同高食味粳稻品种间各品质性状和产量的差异显著,盐粳476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在高氮肥水平下更容易增产,而盐粳935在产量、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方面表现更优。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生产目标和施肥条件,选择氮肥利用效率、生产潜力高或是优质、高食味的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粳稻品种 氮肥 产量 品质 响应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和没食子酸对七种水产病原菌抑菌效果测定
16
作者 蔡鸿娇 张斌阳 +3 位作者 陈融斌 李忠琴 邹文政 冯少贻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17-121,165,共6页
为探寻槲皮素和没食子酸替代抗生素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本试验通过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槲皮素和没食子酸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槲皮素和没食子酸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金黄色葡... 为探寻槲皮素和没食子酸替代抗生素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本试验通过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槲皮素和没食子酸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槲皮素和没食子酸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对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槲皮素和没食子酸的MIC分别为0.125 mg/mL和0.500 mg/mL,槲皮素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没食子酸。因此没食子酸和槲皮素作为渔用饲料添加剂或抑菌剂的原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酸 槲皮素 抑菌圈 MIC M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制变迁历程与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麟 李春雷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8-339,共12页
食品安全既是国之大者,亦为民之要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制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本文在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制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在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观下,体制变迁过程杂糅了宏观社会背景、... 食品安全既是国之大者,亦为民之要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制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本文在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制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在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观下,体制变迁过程杂糅了宏观社会背景、中观理念与微观行动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制可划分为5个阶段:食品行业部门主导的行政管控体制(1949—1978年)、卫生部门主导的混合治理体制(1979—2002年)、多部门并行的分环节治理体制(2003—2012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主导的专业治理体制(2013—2017年)、市场监管部门主导的综合治理体制(2018年至今)。在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下,体制演变有其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在路径依赖的约束、外部关键节点和内部调适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制表现出制度均衡与制度转折的不断交互,表现出强大的制度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安全治理 体制变迁 历史制度主义 机构改革 药警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鲜食糯玉米品种的抗病丰产性评价
18
作者 陈以相 张晓梅 +3 位作者 勾宇宏 夏再兴 郭涛 张碧胜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79-884,共6页
为筛选适合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种植的优质鲜食糯玉米品种,本研究于2023年选用德彩糯、瑞糯8号、云糯9号、斯达糯68、斯达糯70和甜蜜糯29共6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以云南主栽品种石糯2号为对照,在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了田间品... 为筛选适合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种植的优质鲜食糯玉米品种,本研究于2023年选用德彩糯、瑞糯8号、云糯9号、斯达糯68、斯达糯70和甜蜜糯29共6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以云南主栽品种石糯2号为对照,在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了田间品种比较试验,通过生育期、农艺性状、抗病性、鲜穗产量、品质评分等指标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鲜穗产量为10528.30~14834.08 kg·hm^(-2),均高于对照品种,感官品质和蒸煮品质的总评分在78~88分,全部品种田间均未发生大斑病、白斑病、灰斑病,2个新品种(斯达糯70、甜蜜糯29)有锈病发生,其他品种未发生锈病。相对于其他品种,新品种德彩糯和云糯9号生育期适中,株型半紧凑,长锥穗型,籽多粒重,田间整齐度好,农艺性状稳定,抗病性强,丰产性好,食味品质优,适合进一步在芒市地区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农艺性状 产量 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加工兼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龙薯6号的选育
19
作者 高云飞 李庆全 +4 位作者 王乔 牛志敏 王悦 南相日 盛万民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215,共4页
龙薯6号是以CIP397100.9为母本、克新17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属中早熟鲜食与加工兼用型品种,生育期75 d(从出苗到茎叶正常枯黄的时间),植株半直立。块茎长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商品薯率82.0%。平均6... 龙薯6号是以CIP397100.9为母本、克新17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属中早熟鲜食与加工兼用型品种,生育期75 d(从出苗到茎叶正常枯黄的时间),植株半直立。块茎长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商品薯率82.0%。平均667 m^(2)产量2288.16 kg。块茎干物质含量(w,后同)210.0 g·kg^(-1),粗蛋白含量29.4 g·kg^(-1),还原糖含量5.9 g·kg^(-1),维生素C含量335.0 mg·kg^(-1),符合加工要求,食味品质优。适宜在黑龙江省各地春季种植。于2023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新品种 龙薯6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食蚧蚜小蜂过寄生的影响因子及过寄生对其子代的影响
20
作者 张方平 朱俊洪 +4 位作者 郭晶 叶政培 陈俊谕 王建赟 符悦冠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4,共9页
为了明确影响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过寄生的因子及其对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不同接蜂比例、雌蜂驻留时间、接蜂间隔时间及寄主龄期条件下观察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过寄生情况,并观察了该蜂在高过寄生率(蜂蚧比为1∶5)条件下... 为了明确影响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过寄生的因子及其对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不同接蜂比例、雌蜂驻留时间、接蜂间隔时间及寄主龄期条件下观察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过寄生情况,并观察了该蜂在高过寄生率(蜂蚧比为1∶5)条件下,以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2龄若虫、3龄若虫、1~2日龄成虫(初期成虫)和10~11日龄成虫(褐色期成虫)为寄主时的发育历期、寿命、出蜂量及雌蜂体长。结果表明,接蜂比例、雌蜂驻留时间、接蜂间隔时间及寄主龄期均是日本食蚧蚜小蜂发生过寄生的重要影响因子,日本食蚧蚜小蜂过寄生率随接蜂比例下降而降低,蜂蚧比为1∶5时过寄生率最高(91.03%),1∶30时过寄生比例最低(11.61%);接蜂间隔时间为6 d时其过寄生率最高,为57.72%;雌蜂驻留时间在0~48 h范围内,过寄生率随驻留时间增加而上升,驻留时间48 h时最高(30.41%);寄主龄期对该蜂的过寄生率影响明显,以寄主为3龄若虫时最高(54.40%)。与对照相比,过寄生时的日本食蚧蚜小蜂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寿命缩短,身体较小,出蜂量多。高过寄生率条件下,寄主为橡副珠蜡蚧2龄若虫时,日本食蚧蚜小蜂发育历期短于对照;寄主为橡副珠蜡蚧初期成虫时,日本食蚧蚜小蜂出蜂数少于对照。综上,接蜂比例、接蜂时间、两次接蜂的间隔时间、寄主龄期等是日本食蚧蚜小蜂发生过寄生的重要影响因子;发生过寄生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延长、品质下降,但从寄主中获得的后代概率略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蚧蚜小蜂 过寄生 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