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ression of PD1 and BTLA on the CD8^+T Cell and γδT Cell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被引量:2
1
作者 鲍轶 莫娟芬 +1 位作者 吴加元 曹晨曦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9年第4期248-255,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B lymphocyte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to ex...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B lymphocyte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mRNA levels between PD and BTLA in NSCLC.Methods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PD1 and BTLA on the surfaces of CD8^+T cells andγδ+T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32 in-patients with stage IV NSCLC and 30 healthy individuals.We compared the expression of PD1 and BTLA on the surfaces ofγδ+T cells in the NSCLC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zoledronic acid.The correlations of PD1 and BTLA,as well as their ligands were analyzed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the cBioPortal data platform.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PD1 on the surfaces of CD8^+T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γδT cells in both healthy controls(t=2.324,P=0.024)and NSCLC patients(t=2.498,P=0.015).The frequency of PD1 on CD8^+T cells,rather than onγδ+T cells,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advanced NSCLC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t=4.829,P<0.001).The PD1+BTLA+γδT cells of the healthy contro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SCLC patients(t=2.422,P=0.0185).No differences in percentage of PD1+γδ+and BTLA+γδ+T cells were observed in 7 NSCLC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before and after zoledronic acid treatment.PD1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TLA in both lung adenocarcinoma(r=0.54;P<0.05)an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r=0.78;P<0.05).Conclusions The upregulation of co-inhibitory molecules occurs on the surfaces of both CD8^+T cells andγδT cells in advanced NSCLC,suggesting that these molecules were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he inactivation of CD8^+T cells andγδ+T cells,immune escape and tumor inva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t cell γδt cell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γδT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曾雪娇 张瑞 +1 位作者 谢仁古丽·阿力木 曲建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与Torin2对人γδT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8.0岁(标准差4.7岁)。选择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肿瘤细胞株MEC-1。从志愿者外周静脉血...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与Torin2对人γδT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8.0岁(标准差4.7岁)。选择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肿瘤细胞株MEC-1。从志愿者外周静脉血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处理获得γδT细胞。体外增殖培养的人γδT细胞在第10天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百分率。γδT细胞分别用100 nmol/L雷帕霉素(雷帕霉素组)和Troin2处理(Troin2组),同时用RPMI 1640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对照组),分别培养24、48 h,计算活细胞数。采用不同效靶比(1∶1、3∶1、9∶1、18∶1、36∶1),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人γδT细胞对MEC-1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IL)-17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苏氨酸激酶(AKT)、磷酸化AKT(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的表达。结果扩增前人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4.70%±1.17%,经10 d扩增且纯化后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94.20%±2.18%。雷帕霉素组24 h扩增倍数为1.45±0.20,48 h扩增倍数为2.71±0.06,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rin2组24 h扩增倍数为1.14±0.05,48 h扩增倍数为2.09±0.06,均显著低于雷帕霉素组及对照组(P<0.05)。雷帕霉素组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0.05%±0.01%(1∶1)、10.84%±0.88%(3∶1)、23.02%±0.65%(9∶1)、50.74%±2.96%(18∶1)、77.75%±0.55%(36∶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rin2组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0.06%±0.01%(1∶1)、4.06%±0.84%(3∶1)、10.72%±2.97%(9∶1)、18.20%±2.83%(18∶1)、36.18%±2.19%(36∶1),均低于雷帕霉素组及对照组(P<0.05)。雷帕霉素组IL-17表达为(32.7±1.7)%,Troin2组IL-17表达为(12.2±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3.1±2.7)%(均P<0.05)。且Troin2组抑制γδT分泌IL-17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组、Troin2组mTOR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雷帕霉素组)=14.23,P<0.05;t_(Troin2组)=11.67,P<0.05);雷帕霉素组、Troin2组p-mTOR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雷帕霉素组)=16.78,P<0.05;t_(Troin2组)=25.31,P<0.05);雷帕霉素组PI3K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7,P<0.05);AKT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P<0.05);pAKT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3,P<0.05);4EBP-1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7,P<0.05)。结论雷帕霉素能在不影响体外人γδT细胞增殖的基础上,增强人γδT细胞对MEC-1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并抑制其IL-17的水平,其机制可能与mTOR C1/C2位点之间的负反馈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γδt细胞 MEC-1 MtOR 白细胞介素(IL)-17 细胞增殖 细胞活性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CC趋化因子受体5 mRNA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
3
作者 李小丽 朱江 +2 位作者 王栖栖 张庆娟 袁自静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1期833-838,共6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中CC趋化因子受体5(CC chemokine receptor 5,CCR5)信使核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中CC趋化因子受体5(CC chemokine receptor 5,CCR5)信使核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接受MHD治疗的191例患者(MHD组)、体检健康者109例(对照组)。检测受试者实验室指标和外周血γδT细胞CCR5 mRNA表达。随访3年将MHD患者分为生存组160例和死亡组31例。分析CCR5 mRNA与年龄、透析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相关性,影响MHD患者3年内生存的因素,CCR5 mRNA对MHD患者3年内生存的预测价值。结果MHD组Hb、ALB、血钙低于对照组(t=10.172、4.702、7.702,P均<0.001),血磷、血肌酐、血尿素氮、全段甲状旁腺激素、hs-CRP、TNF-α、CCR5 mRNA高于对照组(t=20.196、77.626、52.291、80.126、42.637、46.766、57.854,P均<0.001);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年龄、透析龄、hs-CRP、TNF-α、CCR5 mRNA升高(t=4.525、13.841、14.991、20.662、54.229,均P<0.001),Hb、ALB降低(t=8.783、15.190,均P<0.001);MHD患者CCR5 mRNA与年龄、透析龄、hs-CRP、TNF-α呈正相关(r=0.448、0.463、0.567、0.405,均P<0.001),与Hb、ALB呈负相关(r=-0.502、-0.491,均P<0.001);年龄(HR=2.250,95%CI:1.228~4.123,P=0.009)、透析龄(HR=3.196,95%CI:1.454~7.028,P=0.004)、hs-CRP(HR=3.717,95%CI:1.876~7.367,P<0.001)、TNF-α(HR=2.497,95%CI:1.193~5.227,P=0.015)、CCR5 mRNA(HR=2.358,95%CI:1.439~3.865,P=0.001)是MHD患者3年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b(HR=0.401,95%CI:0.204~0.787,P=0.008)、ALB(HR=0.456,95%CI:0.241~0.862,P=0.016)是独立保护因素;CCR5 mRNA预测MHD患者3年内生存的AUC为0.927,敏感度85.71%,特异度93.96%。结论MHD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CCR5 mRNA呈高表达,CCR5 mRNA对MHD患者3年内生存有一定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外周血γδt细胞 CC趋化因子受体5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邱福铭 李忠朋 黄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429,共6页
γδT细胞是介于获得性免疫与天然免疫之间的特殊免疫细胞类型,具有抗原特异性识别功能而无MHC限制。目前,已从外周血及肿瘤等组织中分离到Vγ9Vδ2T细胞,并发现其γδTCR与非肽磷酸抗原结合可激活该细胞,在IL-2刺激下出现扩增,并在体... γδT细胞是介于获得性免疫与天然免疫之间的特殊免疫细胞类型,具有抗原特异性识别功能而无MHC限制。目前,已从外周血及肿瘤等组织中分离到Vγ9Vδ2T细胞,并发现其γδTCR与非肽磷酸抗原结合可激活该细胞,在IL-2刺激下出现扩增,并在体外呈现出杀伤多种肿瘤的功能。动物实验发现,激活的Vγ9Vδ2T细胞回输可抑制淋巴瘤、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生长。以Vγ9Vδ2T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已在晚期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Ⅰ期临床研究中已显示出良好效果。文中从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体外研究、体内研究和临床研究几个方面,对γδT细胞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抗原 肿瘤/遗传学 t淋巴细胞 γδt细胞 免疫疗法 抗肿瘤 Vγ9Vδ2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灭活血浆对人γδT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姚仁南 陈玲 +4 位作者 陈娜云 刘军权 周忠海 陈复兴 孙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5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血浆对人γδT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用10%病毒灭活血浆和10%新鲜冰冻血浆分别培养γδT细胞,分别检测培养前、培养5d和10d后的扩增倍数;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培养...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血浆对人γδT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用10%病毒灭活血浆和10%新鲜冰冻血浆分别培养γδT细胞,分别检测培养前、培养5d和10d后的扩增倍数;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培养10d后的γδT细胞表面标记,即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的表达等。结果 10%新鲜冰冻血浆和10%病毒灭活血浆对人γδT细胞培养10d时,由扩增前的3.12%增加到80.46%和81.18%,5d和10 d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1.65±2.11、38.21±1.57和11.77±2.13、37.11±1.81,CD107a、穿孔素、颗粒酶B含量表达分别为90.54%±1.99%、23.47%±3.18%、35.47%±2.42%和90.22%±2.21%、22.58%±3.41%、34.63%±2.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在一定浓度下对人γδT细胞生长、增殖,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的表达与新鲜冰冻血浆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病毒灭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英 唐锁勤 +3 位作者 杨光 刘立真 冯晨 雷琦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45-149,M0002,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2例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骨髓和肝脏活检标本,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结果本文报道的2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为9岁女孩,主要表现发... 目的探讨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2例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骨髓和肝脏活检标本,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结果本文报道的2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为9岁女孩,主要表现发热、肝脾肿大和血细胞减少,无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合并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时有骨髓受累。2例肝脏针刺活检病理均示中等大小非典型淋巴细胞的窦内浸润,免疫组化示CD3+CD4-CD8-Granzyme B+EBER-。结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罕见的结外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典型特征包括:全身症状,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肝脾和骨髓的窦内有CD2+CD3+CD4-CD5-CD7+CD8-TCRγδ+表型淋巴细胞的浸润,7号染色体长臂等臂畸形和8号染色体三体同时出现的细胞遗传学改变。骨髓或肝脏活检组织的免疫表型和TCR受体分析有助于此型肿瘤的诊断,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儿童 组织病理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γδT细胞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庆德 王洪旗 +5 位作者 姬会春 张颂 周燏 朱云 孙阳 刘军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1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γδT细胞和HepG212115细胞共培养后对其HBV复制和HBeAg表达的影响。评估用γδT细胞过继回输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在体外用异戊希焦磷酸法和IL-2激活人外周血PBMCs,细胞经10 d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γδT细胞含量... 目的观察γδT细胞和HepG212115细胞共培养后对其HBV复制和HBeAg表达的影响。评估用γδT细胞过继回输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在体外用异戊希焦磷酸法和IL-2激活人外周血PBMCs,细胞经10 d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γδT细胞含量和Perforin、GranB、NKG2D表达量;将γδT细胞与HepG212115细胞按一定比例共孵育培养后,ELISA法测定上清中HBeAg的表达。将培养10 d的γδT细胞回输给患者;患者一个疗程接受γδT细胞总数在0.8×1010~7.0×1010。结果培养10 d时γδT细胞数为91.27%,其细胞表达的Perforin、GranB、NKG2D分别为和62.8%、72.7%和60.8%。所扩增的γδT细胞能够部分抑制HepG212115细胞中HBeAg的表达。治疗前138例HBeAg阳性者,治疗后有76例HBeAg(55.1%)转阴。总有效率为77.51%。结论γδT细胞能够降低HepG212115细胞中HBeAg表达;用自身γδT细胞过继回输治疗乙型肝炎后患者的HBeAg+HBV-DNA转阴率达74%。该治疗无毒副作用,对乙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烯焦磷酸单酯 乙型肝炎 γδt细胞 HepG212115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凝剂对外周单个核细胞增殖影响比较、γδ T细胞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孙飞 陶正中 +3 位作者 周忠海 吕小婷 陈玲 姚仁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3种抗凝剂保存的外周血对培养γδT细胞的增殖和杀伤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获得知情同意的6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5~45岁。常规无菌抽取新鲜外周血15 mL。将其外周血标本分别置于肝素钠、细胞保存液(枸橼酸... 目的探讨3种抗凝剂保存的外周血对培养γδT细胞的增殖和杀伤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获得知情同意的6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5~45岁。常规无菌抽取新鲜外周血15 mL。将其外周血标本分别置于肝素钠、细胞保存液(枸橼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中(即肝素钠组、细胞保存液组、EDTA组),并立即处理培养细胞,用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第10天,行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γδT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结果在外周血细胞培养过程中,EDTA组细胞增殖不明显;肝素钠组和细胞保存液组细胞增殖明显,在第14天细胞增殖倍数最大分别为137.00%±1.44%和99.00%±1.45%,且肝素钠组优于细胞保存液组(t=2.72,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肝素钠组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都明显高于细胞保存液组(t=3.871,P=0.003;t=2.744,P=0.021;t=2.261,P=0.047)。结论肝素钠和细胞保存液均可用于γδT细胞培养的血液抗凝,但肝素钠保护γδT细胞的杀伤功能明显优于细胞保存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剂 γδt细胞 细胞增殖 杀伤功能 肝素钠 细胞保存液 乙二胺四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与角膜移植免疫耐受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大江 黄一飞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216-219,共4页
γδT细胞作为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主要分布在粘膜和上皮组织,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γδT细胞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在机体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γδT细胞作为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主要分布在粘膜和上皮组织,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γδT细胞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在机体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γδT细胞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其在角膜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免疫耐受 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γδT细胞体外扩增方法的建立
10
作者 蒋红梅 徐艳霞 +1 位作者 逯惠敏 刘莲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的体外扩增大鼠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方法分离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去除粘附塑料的细胞成分后,在重组IL-2刺激下通过抗大鼠γδTCR单抗选择性扩增γδT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3+γδ+细胞数量...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的体外扩增大鼠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方法分离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去除粘附塑料的细胞成分后,在重组IL-2刺激下通过抗大鼠γδTCR单抗选择性扩增γδT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3+γδ+细胞数量,以确定培养所得γδT细胞的纯度;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FN-γ和IL-4的分泌情况。结果大鼠γδT细胞体外培养10 d可扩增到1×108个/m l,平均纯度达82.7%,能分泌IFN-γ和IL-4。结论用该培养体系扩增的γδT细胞纯度较高,活性良好。该法是一种用血量少、特异、经济、简单、快速的大鼠γδT细胞体外扩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γδt细胞 纯化 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分娩对产妇和新生儿血中γδT细胞的影响
11
作者 王全英 陈复兴 +2 位作者 徐德朋 周忠海 赵美玲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919-9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和新生儿血中γδT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60例,依据分娩方式和手术时机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剖宫产(CS)组、急诊剖宫产(CS-E)组,各20例。分别采集分娩时的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和新生儿血中γδT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60例,依据分娩方式和手术时机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剖宫产(CS)组、急诊剖宫产(CS-E)组,各20例。分别采集分娩时的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T细胞的百分数。结果 NL组、CS组、CS-E组γδT细胞百分数,在产妇血中分别为(11.19±8.99)%,(9.00±5.23)%,(11.98±5.24)%,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脐血中依次为(1.29±0.36)%,(4.67±3.47)%,(1.24±0.67)%,CS组显著性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手术分娩对产妇血中γδT细胞影响不明显,择期剖宫产可致新生儿脐血中γδT细胞的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剖宫产手术 γδt细胞 产妇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V-3诱导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中γδT细胞的活化性受体表达
12
作者 杨潇瑾 王卫华 +3 位作者 严伟明 吴迪 韩梅芳 宁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4期29-31,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暴发性肝炎初期疾病急速恶化的机制,探讨在3型鼠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小鼠爆发性肝炎模型中,小鼠感染病毒前后γδT细胞其活化受体NKG2D表达情况。方法建立MHV-3诱导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在不同感染时间点0、24、48 h时对小鼠... 目的探讨暴发性肝炎初期疾病急速恶化的机制,探讨在3型鼠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小鼠爆发性肝炎模型中,小鼠感染病毒前后γδT细胞其活化受体NKG2D表达情况。方法建立MHV-3诱导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在不同感染时间点0、24、48 h时对小鼠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并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标记γδT细胞,并标记其NKG2D的表达。结果 MHV-3诱导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中,γδT表面所表达活化性受体NKG2D表达增高。结论小鼠暴发性肝炎初期,肝脏重要的天然免疫效应细胞γδT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肝炎 3型鼠肝炎病毒 γδt细胞 NKG2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γδT细胞免疫轴在猪格拉瑟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蕾 陈洪波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9-886,共8页
副猪嗜血杆菌是存在于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的一种重要细菌性病原体。仔猪出生不久便可通过接触致使细菌在上呼吸道寄居,并于一定条件下发病,临床感染可导致全身系统性炎症,其中以格拉瑟氏病为典型特征;该菌还可与猪其他重大细菌性和病毒... 副猪嗜血杆菌是存在于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的一种重要细菌性病原体。仔猪出生不久便可通过接触致使细菌在上呼吸道寄居,并于一定条件下发病,临床感染可导致全身系统性炎症,其中以格拉瑟氏病为典型特征;该菌还可与猪其他重大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原体混合感染,严重削弱猪群的免疫保护能力、极大影响生产效率。最近十多年,针对该菌的研究被持续关注,尤其在预防治疗和体内外感染模型建立的基础领域进展明显;但截至目前,人们对该细菌与宿主互作分子机制的相关认识还比较模糊,有待深入探讨。结合课题组自身研究和国内外其他主要发现,笔者认为:巨噬细胞(MΦ)-γδT细胞免疫轴可能在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中处于主导地位;为此,本文拟针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述,同时也希望借此文与国内同行深入切磋以增进科学认识。本文最终旨在梳理猪格拉瑟氏病发病机制中宿主免疫应答的主线、揭示猪机体参与感染的主要细胞组分,为今后相关分子信号研究和猪群Hps抗性品质改善的遗传素材挖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 γδ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在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温建强 李丽娟(综述) 曾彩虹(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26-1232,共7页
在肾的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中,非典型T细胞在不同的生理环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γδT细胞(TCRγδ+CD3+)被认为是一群介于适应性免疫与固有免疫之间的桥梁细胞,是非典型T细胞之一。γδT细胞广泛参与各类肾病的炎症和免疫调节反应,并在... 在肾的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中,非典型T细胞在不同的生理环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γδT细胞(TCRγδ+CD3+)被认为是一群介于适应性免疫与固有免疫之间的桥梁细胞,是非典型T细胞之一。γδT细胞广泛参与各类肾病的炎症和免疫调节反应,并在透析感染、移植后免疫耐受、细胞疗法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临床治疗和检验诊断应用前景。文章就γδT细胞的发育、分布、功能以及在肾病中的角色进行综述,为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t细胞 γδt细胞 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
15
作者 汤竣弛 黄雪沂 +3 位作者 张文雍 何琳 胡海涛 杨斌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1期65-70,共6页
报告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患者女,33岁,左上臂结节1个月,下肢红斑伴发热1周。皮肤科检查:左上臂内侧皮肤红肿伴硬结节形成,约6~8 cm,皮温升高,触痛明显,中央可见一窦道渗出黄色透明液体。双... 报告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患者女,33岁,左上臂结节1个月,下肢红斑伴发热1周。皮肤科检查:左上臂内侧皮肤红肿伴硬结节形成,约6~8 cm,皮温升高,触痛明显,中央可见一窦道渗出黄色透明液体。双下肢近踝部散在十余个大小不等红色结节性斑块,边界欠清,有明显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CD3(+)、CD4(-)、CD5(+)、CD8(+)、CD56(-)、颗粒酶B(+)、TIA-1(+)、TCRγδ(+),Ki-67(约90%+)。骨髓穿刺活检示粒系成熟障碍,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网状细胞中可见噬血细胞。TCRG基因重排检测在目标条带范围内可见单克隆性扩增峰。PET-CT示全身多发淋巴结增大。诊断: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予CHOP+VP-16联合化疗方案2周后,体温恢复正常,皮损逐渐消退,遂定期随访。随访时患者症状多次反复,复查仍反复有新发病灶,多次更改化疗方案未见明显好转,遂于1年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现患者症状控制平稳,仍在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t细胞淋巴瘤 γδt细胞 噬血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人γδT细胞体外增殖与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路路 周忠海 +5 位作者 陈玲 杨阳 陈复兴 孙蕾清 吕小婷 冯守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6期682-68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人γδT细胞体外增殖与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人γδT细胞,第10天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百分含量。分别采用0.08、0.50、2.00、4.00、6.00 Gy X射线辐射...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人γδT细胞体外增殖与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人γδT细胞,第10天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百分含量。分别采用0.08、0.50、2.00、4.00、6.00 Gy X射线辐射人γδT细胞作为各辐照剂量组,以0.00 Gy组作为未辐射对照组。继续孵育24、48 h,收集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各组人γδT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穿孔素、颗粒酶B及CD107a的表达。结果经10 d扩增后人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81.22%±3.51%,经磁珠阳性分选纯化后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96.76%±1.37%。0.08 Gy剂量组人γδT细胞增殖最为显著,24 h的扩增倍数为1.32±0.07(P<0.05),48 h的扩增倍数为2.22±0.11(P<0.01);辐射后培养24 h的2.00 Gy剂量组、4.00 Gy剂量组人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5.33%±3.22%、42.42%±3.54%,辐射后培养48 h的2.00 Gy剂量组、4.00 Gy剂量组人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7.33%±3.81%、43.85%±3.39%,均显著高于未辐射对照组(分别P<0.01、P<0.05)。2.00 Gy剂量组或4.00 Gy剂量组人γδT细胞在辐照后培养48 h,细胞胞内抗原穿孔素分别为85.88%±3.37%、82.96%±3.55%,均显著高于未辐射对照组(P<0.01、P<0.05);颗粒酶B表达分别为88.30%±4.26%、88.57%±3.92%,均显著高于未辐射对照组(P<0.01);2.00 Gy剂量组人γδT细胞在辐照后培养48 h,细胞表面抗原CD107a表达为90.45%±2.56%,高于未辐射对照组(P<0.01)。结论单次0.08 Gy电离辐射能够显著促进体外人γδT细胞增殖能力,单次2.00 Gy或4.00 Gy电离辐射可显著增强人γδT细胞对肝癌HepG2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电离辐射促进人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及CD107a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不同剂量 γδt细胞 贴壁细胞 增殖活性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凝集素、唑来膦酸及乳康饮扩增γδT细胞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杀伤
17
作者 朱仁红 赵玉娟 +1 位作者 李湘奇 王克强 《临床检验杂志》 2023年第11期866-871,共6页
目的观察乳康饮(Ru Kang Yin,RKY)刺激γδT细胞增殖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杀伤作用,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分为以下4组,Ⅰ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照组;Ⅱ组:PBMC+植物凝集素(PHA)组;Ⅲ组:PBMC+唑来膦酸(ZOL)组... 目的观察乳康饮(Ru Kang Yin,RKY)刺激γδT细胞增殖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杀伤作用,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分为以下4组,Ⅰ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照组;Ⅱ组:PBMC+植物凝集素(PHA)组;Ⅲ组:PBMC+唑来膦酸(ZOL)组;Ⅳ组:PBMC+RKY组。在各组培养0 d和14 d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γδT细胞占PBMC的百分比。将用免疫磁珠分选的γδT细胞与荧光染料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以10∶1的比例共培养,测定γδT细胞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杀伤力。结果培养0 d时,Ⅰ组~Ⅳ组γδT细胞占PBMC百分比分别为(3.81±0.27)%、(4.19±0.41)%、(3.94±0.13)%、(4.16±0.11)%,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2,P=0.296)。培养14 d时,Ⅰ组~Ⅳ组γδT细胞占PBMC百分比分别为(4.70±0.29)%、(31.09±1.95)%、(25.91±3.77)%、(28.84±2.5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985,P=0.000)。Ⅰ组~Ⅳ组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17±0.86)%、(1.56±0.13)%、(1.47±0.09)%、(2.01±0.1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49,P=0.000)。结论RKY可以刺激γδT细胞增殖,提高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力,为乳腺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凝集素 唑来膦酸 乳康饮 γδt细胞 乳腺癌 杀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角膜γδT细胞去除效率的双光子活体动态监测
18
作者 刘素素 张红敏 +3 位作者 柳慧 贺司宇 岳娟 王丽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3-527,共5页
目的比较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的去除效率,探寻一种能够活体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替代方法。方法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抗体中和前后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进行监测,同时于抗体中和后6 h、12 h、24 h... 目的比较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的去除效率,探寻一种能够活体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替代方法。方法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抗体中和前后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进行监测,同时于抗体中和后6 h、12 h、24 h对小鼠角膜进行取材染色,计数角膜中的γδT细胞,比较两者去除效率是否一致。结果正常小鼠角膜的γδT细胞常分布于角膜缘上皮及浅基质层,上皮层的γδT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伴有突起,基质层γδT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数量为(27±4)个。抗体中和后,小鼠角膜γδ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6 h、12 h和24 h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去除前(P=0.03、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8%、78%、96%。正常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呈树突状,均匀分布于皮肤表皮层,细胞数量为(60±9)个,抗体中和后6 h、12 h和24 h,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与去除前相比亦明显减少(P=0.00、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3%、72%、95%。结论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均逐渐下降,两者去除效率随时间变化一致,监测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是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理想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抗体中和 角膜 皮肤 双光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治疗过敏性鼻炎动物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徐小燕 王磊 武光耀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框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阻滞剂和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治疗过敏性鼻炎(AR)动物的实验研究。方法取SPF级大鼠24只,随机分成4组,A组:为正常组,未行干预治疗;B组:OVA组;C组:HMGB-1阻滞剂(三氯化钆,GdCl...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框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阻滞剂和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治疗过敏性鼻炎(AR)动物的实验研究。方法取SPF级大鼠24只,随机分成4组,A组:为正常组,未行干预治疗;B组:OVA组;C组:HMGB-1阻滞剂(三氯化钆,GdCl3干预组);D组:γδT细胞受体拮抗药(UC7-13D5)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的鼻部症状,鼻黏膜的炎症情况及鼻黏膜内HMGB1、白细胞介素17(IL-17)、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以及外周血中HMGB、IL-17、TLR4。结果正常组大鼠未见明显喷嚏和挠鼻,而OVA组大鼠则出现明显喷嚏和挠鼻现象。应用HMGB-1阻滞剂和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均能控制AR大鼠鼻部症状,喷嚏和挠鼻可明显减少(P<0.05),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标本HE染色结果显示,在OVA AR模型中,炎症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HMGB-1阻滞剂和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对减轻鼻黏膜气道炎症作用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各组鼻黏膜HMGB1、IL-17、TLR4表达情况,B组大鼠鼻黏膜HMGB1、IL-17、TLR4水平显著升高,明显高于HMGB-1阻滞剂和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干预后组(P<0.05),HMGB-1阻滞剂组和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组却未见明显差异(P>0.05)。各组血清炎症介质HMGB1、IL-17、TLR4表达,B组中血清HMGB1、IL-17、TLR4水平显著升高,明显高于HMGB-1阻滞剂组和γδT细胞受体拮抗组大鼠血清中HMGB1、IL-17、TLR4水平(P<0.05)。结论HMGB-1阻滞剂和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干预能有效缓解大鼠AR症状,可能为AR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鼻炎 过敏 高迁移率族框1蛋白 γδt细胞 阻滞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肠温中方联合粪菌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免疫的调控作用
20
作者 孙中美 李军祥 +4 位作者 路琼琼 丁庞华 姜慧 施晓军 毛堂友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2期9-13,共5页
目的:探究清肠温中方联合粪菌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按照1∶4的比例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干预组(24只)。空白组小鼠全程自由饮用无菌水,并自第8天起给予无菌水灌胃,... 目的:探究清肠温中方联合粪菌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按照1∶4的比例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干预组(24只)。空白组小鼠全程自由饮用无菌水,并自第8天起给予无菌水灌胃,同时收集新鲜粪便,便制作粪便滤液;干预组自由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溶液7天建立UC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清肠温中方组、粪菌移植组、清肠温中方联合粪菌移植组(联合组),各组干预7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测量体质量、检测粪便潜血、记录粪便性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结肠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取脾脏,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CD4^(+)T细胞;取小鼠结肠组织,运用RT-qPCR检测TLR2 mRNA、pIgR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sIg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小鼠相比,DSS诱导结肠炎小鼠呈现明显的肠道炎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便血、体质量下降、大便稀溏等;而当DSS停用后,各项临床表征开始缓解,各干预组小鼠呈现相对快速地恢复过程,疾病活动指数及组织病理学评分较模型组小鼠明显降低(P<0.05)。对肠黏膜免疫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发现,模型组小鼠γδT细胞、CD4^(+)T细胞含量及结肠TLR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肠pIgR mRNA、结肠sIgA表达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经过1周的治疗后,各干预组小鼠γδT细胞、CD4^(+)T细胞、结肠TLR2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肠pIgR mRNA、结肠sIgA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其中联合组改善肠黏膜损伤方面更为明显。结论:清肠温中方联合粪菌移植可通过影响肠黏膜免疫应答,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炎症,促进肠黏膜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清肠温中方 粪菌移植 肠黏膜免疫 γδt细胞 小鼠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