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2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覆盖免耕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何普 杨庆楠 +2 位作者 徐金忠 肖洋 刘冬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1,共7页
为探究秸秆覆盖免耕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该措施下的水土保持效益。通过设立秸秆覆盖免耕和传统耕作田间试验区,探究土壤孔隙结构、土壤含水量、化学性质、产流产沙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后,土壤深度(h)为0<h≤10... 为探究秸秆覆盖免耕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该措施下的水土保持效益。通过设立秸秆覆盖免耕和传统耕作田间试验区,探究土壤孔隙结构、土壤含水量、化学性质、产流产沙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后,土壤深度(h)为0<h≤10 cm处土壤密度增加了14.16%,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分别降低了10.85%、27.11%。土壤深度为0<h≤20 cm处土壤有机质及全氮流失量减少,有效改善了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土壤深度为10、20、30、40 cm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6.30%、5.78%、7.57%、9.03%。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土层越深土壤水分滞留时间越短。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减弱了降雨侵蚀力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产流产沙次数及数量较传统耕作处理有明显降低,产流、产沙次数分别减少3、5次,产流、产沙量分别减少53.07%、71.87%。秸秆覆盖免耕能够有效降低降雨对产流产沙的驱动力,减少土壤有机质及氮流失,调节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坡耕地 土壤理化性质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标记肥料研究旱地冬小麦氮肥利用率与去向 被引量:15
2
作者 党廷辉 蔡贵信 +2 位作者 郭胜利 郝明德 王百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0-285,共6页
在黄土旱塬 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 ,在特殊干旱年里小麦施氮肥增产仍很显著 ,但氮肥效果受到明显抑制 ,施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前土壤水分含量对旱作小麦产量有决定性作用。15N微区试验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当... 在黄土旱塬 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 ,在特殊干旱年里小麦施氮肥增产仍很显著 ,但氮肥效果受到明显抑制 ,施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前土壤水分含量对旱作小麦产量有决定性作用。15N微区试验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当年利用率为 3 6 6%~ 3 8 4% ,土壤残留率为 2 9 2 %~ 3 3 6%。氮肥的后效显示 ,土壤残留的氮素可被第 2茬小麦部分利用 ,占施氮量的 2 1 %~ 2 8% ,相当于 0~ 40cm土壤残留氮的 6 7%~ 8 7%。土壤残留的氮素主要集中在 0~ 40cm土层中 ,土壤剖面中残留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膜间种植对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在试验年里没有显示作用 ,但大大增加了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氮肥利用率 同位素标记 尿素 覆膜栽培 黑垆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5年云南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8
3
作者 陈正发 史东梅 +3 位作者 何伟 夏建荣 金慧芳 娄义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56-265,共10页
坡耕地资源作为山丘区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坡耕地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对合理规划利用坡耕地资源、开展区域坡耕地水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1980-2015年7个时相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模型、核密度... 坡耕地资源作为山丘区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坡耕地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对合理规划利用坡耕地资源、开展区域坡耕地水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1980-2015年7个时相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模型、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指数模型对云南坡耕地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坡耕地面积为472.55万hm2,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69.79%,平均坡度为15.62°,不同分区坡耕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近35年坡耕地与林地、草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动态转移过程,但转出与转入总体均衡,转移过程中坡耕地面积呈小幅增加趋势。3)大部分坡耕地坡度大于8°,其中>15°坡耕地比例高达78.54%,近35年来各坡度分级坡耕地均处于动态演变过程,坡度<15°的坡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坡度>15°的坡耕地面积呈减小趋势,不同坡度分级坡耕地面积存在“减小→增大→减小”或“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的动态变化过程,>25°坡耕地动态变化的波动幅度最大。4)近35年坡耕地核密度分布呈小幅度变化趋势,大部分区域坡耕地分布处于低密度区,高密度区面积占比最小,坡耕地分布呈现出4个显著的聚集分布带。5)坡耕地景观优势度在8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处于中间位置,而破碎化特征则在8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最为显著,近35年坡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小,坡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GIS 模型 坡耕地 时空分布 核密度估计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15°以上坡耕地利用与退耕还林技术对策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方越 曹明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52,共4页
陕西省在对 15°— 2 5°和 2 5°以上坡耕地利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差 ,水土流失严重 ;(2 )地种植粗放 ,生产稳定性差 ;(3)人多地少 ,退耕缓慢 ;(4)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分析了其退耕还林的可行性。提出了... 陕西省在对 15°— 2 5°和 2 5°以上坡耕地利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差 ,水土流失严重 ;(2 )地种植粗放 ,生产稳定性差 ;(3)人多地少 ,退耕缓慢 ;(4)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分析了其退耕还林的可行性。提出了陕西省 15°— 2 5°和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大于15°坡耕地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viner热红外数据的Apollo 15登陆区元素含量反演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明 陈圣波 +2 位作者 周超 李健 陆天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4-150,共7页
月球元素含量的反演是了解月球物质成分的分布和月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通过比较月球样品元素含量与不同粒径样品光谱CF值所建立模型的反演精度,确定10~20μm粒径样品最适用于月表元素含量反演。以Apollo 15登陆点附近为例,利用Di... 月球元素含量的反演是了解月球物质成分的分布和月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通过比较月球样品元素含量与不同粒径样品光谱CF值所建立模型的反演精度,确定10~20μm粒径样品最适用于月表元素含量反演。以Apollo 15登陆点附近为例,利用Diviner热红外数据得到了完整覆盖度和更高分辨率月球CF值影像,反演了月表Al、Fe、Mn、Mg和Ca元素相对含量。与月球样品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验证了利用红外数据反演月表元素相对含量的可行性,为月表元素含量反演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viner 元素含量 热红外 CF值 APOLLO 15登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卢银桃 侯成哲 +1 位作者 赵立维 王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110,共5页
文章以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农贸市场等居住区级及以下级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供需关系分析为主线,以圆形邻近分配为基础,提出基于居住用地的密度分析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方法;以杭州市江干... 文章以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农贸市场等居住区级及以下级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供需关系分析为主线,以圆形邻近分配为基础,提出基于居住用地的密度分析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方法;以杭州市江干区邻里中心布局规划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在对其控规的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邻里中心布局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 圆形邻近分配 供需关系 居住用地 密度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耕地爬坡现象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利杰 黄炉斌 +2 位作者 柯新利 陈青芸 宋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7-384,共18页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极有可能迫使耕地上山,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造成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于耕地的水平空间转移,忽视了对耕地爬坡现象的研究。鉴于此,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基于Sen趋势分析、因素分解法以及...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极有可能迫使耕地上山,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造成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于耕地的水平空间转移,忽视了对耕地爬坡现象的研究。鉴于此,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基于Sen趋势分析、因素分解法以及InVEST模型,探究了1990—2020年长江流域耕地爬坡现象的驱动机制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耕地具有爬坡现象,其中不稳定耕地爬坡更为严重,共上升了2.09°。②建设用地侵占与耕地开垦是加剧不稳定耕地爬坡的主导因素,相反地,耕地边缘化是抑制不稳定耕地爬坡的主导因素。③长江流域耕地爬坡现象,共造成区域碳储量损失4.14×10^(8)t,土壤保持量损失1.44×10^(8)t,产水量损失0.84×10^(8)t,生境质量下降4.33%,以及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下降1.76%。④耕地开垦形成的爬坡现象,造成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下降0.11%;而建设用地侵占形成的耕地爬坡现象,造成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下降33.37%。研究结果有望为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创新思维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爬坡 生态系统服务 不稳定耕地 影响因素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整地下农田土壤水分与团粒特征互作关系
8
作者 张详曙 陈晓冰 +4 位作者 倪晓庆 刘雍鑫 义轩 许昊 杨婷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土壤团粒是形成土壤结构的基础,从土壤微观角度深入分析土壤团粒与土壤水分之间的作用关系,可为进一步阐明丘陵山区坡耕地整地后土壤结构如何调控田间水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将染色示踪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相结合,利用图像解析、... 土壤团粒是形成土壤结构的基础,从土壤微观角度深入分析土壤团粒与土壤水分之间的作用关系,可为进一步阐明丘陵山区坡耕地整地后土壤结构如何调控田间水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将染色示踪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相结合,利用图像解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水平、反坡2种典型整地措施(坡耕地为对照)下田间土壤团粒特征与土壤水分状况之间的互作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整地使田间土壤水分集中分布在0~10 cm土壤浅层空间内,显著小于坡耕地田间土壤水分分布范围,水平和反坡整地后形成的田间土壤水分运动变化程度相比坡耕地分别提高11.09%和7.14%。水平和反坡整地后的土壤团粒相较于坡耕地(平均分形维数为1.19)空间分布均匀程度更高(平均分形维数分别为1.16和1.18),整地使土壤团粒中孔隙大小组成的差异性分别降低5.81%(水平)和10.10%(反坡),且水平台田间土壤团粒中孔隙空间分布方向更复杂(概率熵为0.957 8)。水平台土壤团粒特征中的空间分布均匀化程度对其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运动的影响程度最大(关联度为0.812),而反坡台和原状坡耕地的土壤团粒大小组成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运动的影响程度最大(关联度分别为0.708和0.698)。整地措施显著改变坡耕地土壤团粒状况,进而影响田间土壤水分。因此,针对丘陵山区坡耕地选择适宜的整地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田间土壤结构,进而调控土壤水分状况,促进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整地 反坡整地 土壤团粒结构 土壤水分分布 土壤水分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坡地芒果园土壤肥力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嘉宇 陈开骥 +3 位作者 区惠平 雷秋良 周柳强 黄金生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15,共8页
为了解不同坡位芒果园土壤肥力特征,以期指导坡地芒果园科学施肥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于2021年,采用网格布点法,分别采集田东县芒果产区21个坡上、21个坡中和35个坡下果园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 为了解不同坡位芒果园土壤肥力特征,以期指导坡地芒果园科学施肥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于2021年,采用网格布点法,分别采集田东县芒果产区21个坡上、21个坡中和35个坡下果园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并运用相关分析、隶属度函数法和土壤肥力指数法评价不同坡位果园土壤的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坡上果园土壤p H以弱酸性为主,坡中和坡下酸性土壤增加。不同坡位土壤有机质、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以中下水平为主,全氮含量以中上水平为主,土壤全磷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极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磷平均含量以及N/P均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随着坡位的降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含量趋于变高。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含量与N/P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显示,坡上和坡中土壤为低肥力土壤,坡下土壤为中等肥力土壤。综合考虑不同坡位的肥力状况来优化坡地芒果园化肥投入的空间配置,有助于提升芒果园的养分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坡地 芒果园 土壤养分 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质量评价
10
作者 张何普 杨庆楠 +1 位作者 徐金忠 肖洋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目的]评价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免耕下不同坡位的土壤质量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调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分别建立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耕地和传统耕作(CK)坡耕地... [目的]评价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免耕下不同坡位的土壤质量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调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分别建立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耕地和传统耕作(CK)坡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计算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PCA,SQI-CA),通过与总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DS)对比分析,筛选出最适合的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MDS),并对田间试验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①试验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总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钾和有效磷组成。②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PCA)与总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DS)的纳什有效系数和相关系数均高于聚类分析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CA),因此更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MDS-PCA)代替总数据集(TDS)进行土壤质量评价。③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SQI-PCA)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得出,试验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中,0.661)土壤质量最优,传统耕作(CK坡上,0.472)土壤质量最差。④制约NT处理坡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容重(0.156)和总孔隙度(0.132),CK处理坡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全磷(0.151)和速效钾(0.159)。[结论]秸秆覆盖免耕能够有效提高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并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与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坡耕地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子婷 袁杰 +1 位作者 李晓燕 唐建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储量变化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现未利用地和林地持续增加、草地持续减少、耕地和建设用地先减少后增加、水域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2000—2010年未利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10—2020年建设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00—2010年草地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2020年草地流向未利用地和林地是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草地和水域的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大幅扩张的主要原因。(2)祁连山南坡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碳储量依次为4.03×10^(8) t,4.13×10^(8) t,4.22×10^(8) t,生态固碳效率上优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固碳水平持续增高。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和水域以及草地转化为林地和水域是导致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祁连山南坡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西北部中间地带和中部北侧,土地类型为林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中侧,以未利用地为主。(4)碳储量冷热点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林地,而较低的区域则主要在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上。[结论]祁连山南坡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增加趋势,主要是碳储量较低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碳密度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未来应控制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耕地和草地等碳密度较高的扩张,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区域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冷热点分析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坝区退耕坡地风沙输沙率及粒径特征分析
12
作者 许晶晶 杜鹏飞 +2 位作者 陈吟 赵莹 陈康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6,共8页
为明晰接坝区退耕坡地土壤风蚀及输沙特征,选取小坝子流域的退耕坡地作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间集沙仪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及下垫面类型的输沙率与粒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建议。在季节变化上,春季为风蚀最强时段,坡中... 为明晰接坝区退耕坡地土壤风蚀及输沙特征,选取小坝子流域的退耕坡地作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间集沙仪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及下垫面类型的输沙率与粒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建议。在季节变化上,春季为风蚀最强时段,坡中沙地和坡下农地的平均输沙率分别达到2.68×10^(-2) kg/(m^(2)·d)和5.43×10^(-2) kg/(m^(2)·d),其次是冬季和夏秋季。从下垫面类型来看,坡顶裸岩沙地、坡中沙地、坡脚草地和坡下农地的场次大风输沙率依次为34.28×10^(-2) kg/(m^(2)·h)、34.08×10^(-2) kg/(m^(2)·h)、7.13×10^(-2) kg/(m^(2)·h)和8.20×10^(-2) kg/(m^(2)·h),差异显著。风蚀物粒径以粉粒为主,其次是极细沙和细沙。坡上退耕地和坡下翻耕后农地为防治重点区域,春季为重点防控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 粒径 退耕坡地 接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雨强、坡度和植被覆盖对密云库区坡地产流及磷流失的影响
13
作者 庞芳 王娜 梁致齐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0,139,共10页
[目的]磷是造成密云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探索密云库区坡地产流和磷流失特征,为密云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降雨强度(40 mm/h,60 mm/h和80 mm/h)、坡度(5... [目的]磷是造成密云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探索密云库区坡地产流和磷流失特征,为密云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降雨强度(40 mm/h,60 mm/h和80 mm/h)、坡度(5°,10°和15°)和不同覆盖条件下(裸地和苜蓿)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产流特征以及磷随径流流失的规律。[结果]不同覆盖条件下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初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而提前;不同覆盖条件下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速率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降雨强度下,裸地壤中流和苜蓿地表径流产流速率随坡度表现为5°>15°>10°。不同覆盖条件下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总磷(TP)流失浓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降雨强度下,两种覆盖条件下地表径流TP流失浓度均在10°坡达到最大,而壤中流TP流失浓度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覆盖条件下地表径流中TP流失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降雨强度下,裸地地表径流TP流失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苜蓿条件下随坡度表现出10°>15°>5°的规律;苜蓿对径流中TP流失具有良好的阻控效果,阻控效率可达61.17%。不同覆盖条件下,TP随地表径流流失占总流失量的53.76%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降雨强度为密云库区坡地产流及磷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密云库区坡地产流及磷流失受降雨强度、坡度和植被覆盖的影响,降雨强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地表径流是磷流失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坡地 地表径流 壤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坡地旋耕专用试验平台设计与性能试验
14
作者 孙景彬 吕明哲 +4 位作者 曾令坤 任天翔 郭增智 郑航 应婧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7-145,154,共10页
针对丘陵山地专用旋耕机械设计理论依据不足、坡地工况基础数据匮乏,以及在复杂地势作业时普遍存在耕深波动明显、振动剧烈、能耗过高等技术瓶颈,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区坡地工况的专用旋耕试验平台,可实现坡地倾角模拟与旋耕作业坡... 针对丘陵山地专用旋耕机械设计理论依据不足、坡地工况基础数据匮乏,以及在复杂地势作业时普遍存在耕深波动明显、振动剧烈、能耗过高等技术瓶颈,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区坡地工况的专用旋耕试验平台,可实现坡地倾角模拟与旋耕作业坡地仿形作业等功能。试验平台主要由旋耕行驶导向装置、旋耕行驶装置、旋耕升降调节装置、旋耕倾角模拟装置、旋耕作业装置和坡地倾角模拟装置等部分构成,集坡地倾角模拟、旋耕倾角协同、旋耕作业、耕深调节等功能于一体。对试验平台进行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旋耕倾角模拟装置与目标坡地(土槽倾角)可以在0°~20°范围内实现精准协同,旋耕行驶装置的电动行车可实现0~3.64 km/h的前进行驶速度,旋耕刀轴可实现0~335 r/min的旋耕转速,旋耕升降调节装置可实现0~30 cm耕作深度的稳定无级调节,该试验平台满足丘陵山区坡地旋耕多因素多水平的测试需求,达到了坡地倾角随机模拟、旋耕刀轴自动仿形、耕作深度精准可控、前进速度无级可调的设计目标。本研究可为坡地旋耕作业理论的完善和专用旋耕刀具的创新设计提供平台支撑,为丘陵山区其他作业装备的试验平台研制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坡地旋耕 试验平台 坡地仿形 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吕梁山区缓坡旱地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15
作者 周晗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2期13-15,共3页
研究以“晋薯16号”马铃薯为材料,设穴施、沟施、对照3个处理,分析了保水剂不同施用方式下马铃薯出苗、株高、基径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促进马铃薯出苗,试验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马铃薯苗期株高、基径在各处理间差... 研究以“晋薯16号”马铃薯为材料,设穴施、沟施、对照3个处理,分析了保水剂不同施用方式下马铃薯出苗、株高、基径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促进马铃薯出苗,试验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马铃薯苗期株高、基径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块茎膨大期、淀粉形成期株高、基径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施用保水剂能促进马铃薯株高、基径、产量增加,穴施组、沟施组马铃薯株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9.9%~27.2%、4.6%~12.0%,基径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2.4%~42.7%、14.7%~26.7%,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4.7%、27.0%。穴施保水剂促进马铃薯生长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保水剂 缓坡旱地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和转移矩阵分析北京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时空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秀秀 王彦兵 +2 位作者 李晨霞 李小娟 朱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7-73,共7页
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信息,采用信息论方法计算研究区2003—2019年的熵值,然后通过转移矩阵分析地面沉降的转化规律及其与熵值变化的关系。发现2003—2020年,研究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差异沉降明显,年均地面沉降速率... 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信息,采用信息论方法计算研究区2003—2019年的熵值,然后通过转移矩阵分析地面沉降的转化规律及其与熵值变化的关系。发现2003—2020年,研究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差异沉降明显,年均地面沉降速率区间为[-100.17,1.19]mm/a;2016年前信息熵不断增加,地面沉降差异性较大,之后信息熵逐渐降低,沉降一致性较好;熵值大小与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有关,沉降严重区熵值较高,沉降稳定区熵值较低;熵值增大时各沉降类型的转出率高,此时地面沉降系统不稳定,熵值减小时各沉降类型的转出率低,沉降系统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15号线 PS-INSAR 地面沉降 信息熵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5)N揭示滴灌区盐旱胁迫对土壤氮素分布与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玥 衡通 +5 位作者 何新林 杨广 许璇 余天源 李玉环 徐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7-335,共9页
为了探究盐旱胁迫对土壤中氮素分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研究滴灌区不同盐分、干旱条件下土壤全氮、硝氮、氨氮的分布和棉花生长情况。试验设置3种盐分梯度的土壤(电导率,EC):3,6,9 dS/m,分别用T1、T2、T3表示;3个灌水量:2700,... 为了探究盐旱胁迫对土壤中氮素分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研究滴灌区不同盐分、干旱条件下土壤全氮、硝氮、氨氮的分布和棉花生长情况。试验设置3种盐分梯度的土壤(电导率,EC):3,6,9 dS/m,分别用T1、T2、T3表示;3个灌水量:2700,3600,4500 m^(3)/hm^(2),分别用W1、W2、W3表示(4500 m^(3)/hm^(2)为当地推荐灌水量)。结果表明:当土壤盐分梯度>3 dS/m时土壤全氮累积量显著高于低盐土壤(P<0.05),且土壤盐分对棉花花期生长影响较大。土壤的氨氮挥发量和土壤盐分梯度成正比。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与灌水量呈正比,与正常灌水量的硝态氮淋失相比,水分胁迫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更为严重(P<0.0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以每20 cm土层8%的速度减少。各处理土壤^(15)N残留率为11%~40%,随土壤盐度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正比,与棉花产量呈反比。综上所述,T1W3处理更有利于棉花对氮肥的利用和产量的提高,推荐滴灌区棉花土壤盐度<3 dS/m,灌水量4500 m^(3)/hm^(2),可在花期适当提高施肥量以稳定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盐碱地 干旱 氮素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土壤碳氮水变化特征
18
作者 辛继林 林成清 +2 位作者 邵亚茹 巩建伟 张永坤 《绿色科技》 2025年第2期75-81,143,共8页
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土壤碳氮水循环起着关键作用。以祁连山南麓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退耕的农田作为对照。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水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对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的响应。... 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土壤碳氮水循环起着关键作用。以祁连山南麓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退耕的农田作为对照。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水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对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的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农田,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显著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降低土壤容重。退耕后不同林分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为20.26~22.53 g/kg和0.95~1.55 g/kg;储量分别为65.72~70.79、2.81~4.62 t/hm^(2)。退耕后MF(白桦-云杉混交林)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水储量均达到了最大,针阔混交林在该区域生态系统中具有显著优势。0~100 cm土层MF全氮含量的平均增幅是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幅的5.79倍,表明该区域退耕恢复过程中存在土壤碳氮积累的脱耦现象。土壤含水率与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有正向反馈效应。林分类型是调控土壤碳氮水固持能力的主要因素,深层碳氮水的贡献率不容忽视。在造林初期应采取土壤碳固持能力的措施,以维持退耕恢复长期过程中土壤碳氮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麓 退耕林分 土壤有机碳 碳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5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对干旱的响应——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析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李艳菊 丁建丽 +1 位作者 张钧泳 武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206-6217,共12页
天山北坡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干旱影响,全球变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的影响,评估植被覆盖对干旱的响应,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减轻干旱影响提供科学参考。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5年天山北坡多尺度标准... 天山北坡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干旱影响,全球变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的影响,评估植被覆盖对干旱的响应,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减轻干旱影响提供科学参考。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5年天山北坡多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植被覆盖度,总结出植被覆盖度与多尺度SPEI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的角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绝大部分区域呈湿润状态,中部(石河子、呼图壁)、西北部(克拉玛依市)呈轻度干旱。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间尺度SPEI均表现出干旱化增强的年际变化趋势;(2)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属中低覆盖,总体呈南高北低,天山山区、城市绿洲内部高的分布特点。2001—2015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3)年尺度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与SPEI整体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植被覆盖度与12个月时间尺度SPEI(SPEI 12)的相关性不同,大小依次为:草地>未利用地>城乡用地>林地>水域>耕地;(4)季节尺度夏季和春季干旱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明显,不同季节干旱对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植被覆盖度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孙智斌 高敏华 崔雪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7-404,共8页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05、2010、2015年4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对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05、2010、2015年4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对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类变化主要发生在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之间,耕地增加最为明显,15a间增加了3 682km^2,草地减少最为迅速,15a间减少了2 734km^2,这说明该研究区域存在过度放牧、毁草和开荒种田的现象;2)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2000—2015年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土地利用综合度为0.54%,其中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到3.63%,林地变化速度最慢,年变化率为-0.25%;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各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指数逐年增长,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高为2.52,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率最高,2005—2010年土地利用程度最低为0.94,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率最低,但从整个研究时期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各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均大于零,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在日益提高;4)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点,草地-耕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耕地的地类变化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理单元,具有沿河线状分布的特点,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具有点状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经济带 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