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甲基转移酶在表观遗传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周文健 崔晓楠 施威扬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9,共10页
DNA甲基转移酶是一类在DNA甲基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酶。在生物体内,DNA甲基转移酶可以将甲基基团添加到核酸分子上,从而引入DNA甲基化修饰,改变遗传表现并调控基因表达。DNA甲基转移酶可以在体外进行融合重组表达,并导入细胞在染色... DNA甲基转移酶是一类在DNA甲基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酶。在生物体内,DNA甲基转移酶可以将甲基基团添加到核酸分子上,从而引入DNA甲基化修饰,改变遗传表现并调控基因表达。DNA甲基转移酶可以在体外进行融合重组表达,并导入细胞在染色质上引入人为的DNA甲基化修饰。利用这一特性,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对基因组特定位置进行甲基化标记,并结合高通量测序,开发了多种基于DNA甲基转移酶的表观遗传测序技术,其应用包括染色质可及性测量、核小体定位、转录因子印迹和组蛋白修饰检测等。这些技术在获得表观遗传修饰信息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基因组学信息以及内源性的DNA甲基化信息,因此成为了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检测方法。本文介绍了表观遗传修饰研究方法,综述了多种基于DNA甲基转移酶检测表观遗传修饰的测序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以期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 dna甲基化 染色质可及性 dna-蛋白质互作 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外周血游离DNA保存液的血细胞提取基因组DNA行NGS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2
作者 黄伟业 黄建江 许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5-1248,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游离DNA保存液对血细胞基因组DNA(genome DNA,gDNA)提取及其行NGS检测的影响。方法选取37例血样,比较A组(血浆分离后剩余血细胞,保存于含外周血游离DNA保存液管中)与B组(配对的EDTA抗凝管保存的外周血)的gDNA在不同保存时... 目的探讨外周血游离DNA保存液对血细胞基因组DNA(genome DNA,gDNA)提取及其行NGS检测的影响。方法选取37例血样,比较A组(血浆分离后剩余血细胞,保存于含外周血游离DNA保存液管中)与B组(配对的EDTA抗凝管保存的外周血)的gDNA在不同保存时间(2 h与7天室温)提取质量差异,采用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的NGS检测提取gDNA,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两组样本在2 h和7天室温保存后,核酸质量均符合NGS检测要求,HRR基因胚系检测结果一致,保存时间延长会升高DNA降解风险。结论采用含有外周血游离DNA保存液的采血管进行采血,可确保血浆分离后剩余血细胞提取的gDNA质量满足HRR基因NGS实验的质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提取 基因组dna 外周血 N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DNA测序的高含水井组井间连通性评价
3
作者 陆红军 薛纯琦 +5 位作者 常笃 冯飞 苏良银 刘建升 王灼 王硕亮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135,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水驱开发导致注采矛盾加剧,井间连通性精准评价成为剩余油挖潜的关键技术瓶颈。针对传统示踪剂监测存在的成本高、时效性差及潜在环境污染等问题,文章开展了基于微生物DNA测序的井间连通性评...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水驱开发导致注采矛盾加剧,井间连通性精准评价成为剩余油挖潜的关键技术瓶颈。针对传统示踪剂监测存在的成本高、时效性差及潜在环境污染等问题,文章开展了基于微生物DNA测序的井间连通性评价。以长庆油田G271典型高含水井组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注水井(1口)与采油井(4口)的产液样本,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以扩增子序列变异(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ASV)为分类单元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数据库。采用Upset集成图解析注采井间微生物群落重叠特征,结合网络图模型定量表征优势菌群的井间连通关系,并同步开展化学示踪剂对比验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DNA测序技术可实现注采通道的精准识别,与示踪剂监测结果吻合度高,且操作周期缩短40%以上;油藏原位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的“井间指纹”特征,优势菌属(如Pseudomonadales、Burkholderiales)的丰度梯度变化可表征优势渗流通道。该项技术结合了环境友好型和成本效益优势,适应于油藏开发全周期的动态监测,为超低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靶向挖潜提供了创新性技术手段,对实现油田绿色高效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井组 井间连通性评价 微生物dna测序 ASV分类单元 示踪剂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骨骼肌发育及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陆应林 周竞 +7 位作者 何宗亮 虞德兵 李帆 曹恒 张星雨 嵇宏杰 吕鲲鹏 于敏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1-64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鸭肌肉发育关键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探讨DNA甲基化在鸭肌纤维生长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鸭胚孵化至21和28 d时,采集雄性鸭胚的胸肌和腿肌样本,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BSP)技术分析目的基因的甲基化水...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鸭肌肉发育关键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探讨DNA甲基化在鸭肌纤维生长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鸭胚孵化至21和28 d时,采集雄性鸭胚的胸肌和腿肌样本,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BSP)技术分析目的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出雏后,育雏期(0~2周)雏鸭进行网床养殖,育成期(3~7周)鸭进行大棚旱养。分别于1日龄和1、3、5和7周龄时随机选取12只体重相近的公鸭屠宰并取样,通过HE染色对肌纤维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鸭生长期骨骼肌中候选基因及DNA甲基化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状况;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候选基因在鸭生长期的调控作用。[结果]胸肌重和胸肌率从5周龄(W5)开始显著增加(P<0.05),而腿肌重和腿肌率从3周龄(W3)开始显著增加(P<0.05)。从W3开始,骨骼肌直径和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在胸肌中Erbin和Klhl38在W3表现出较高表达水平(P<0.05);胸肌中Mylk2和Got1表达水平在W5达到峰值(P<0.05),而Klf2在W5达到最低(P<0.05)。在胸肌发育过程中,Tet1和Tet3的表达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Tet2、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水平在W5显著升高(P<0.05)。在腿肌中,Dnmt3a和Dnmt3b表达水平在W3显著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胸肌和腿肌中Tet2与Erbin、Mylk2和Got1基因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Dnmt1与Mylk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胸肌肌纤维面积与Mylk2和Got1的表达显著正相关,而与Klf2和Klhl38的表达则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DNA甲基化调控肌纤维发育关键基因Erbin、Mylk2、Erbin、Got1和Klhl38的表达,鸭生长期肌纤维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影响骨骼肌的生长和鸭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期 骨骼肌生长 候选基因 dna甲基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实验室人源性DNA污染TaqMan 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5
作者 沈高芳 周咏松 +4 位作者 张健球 嵇世有 吴应锋 尚昊 朱波峰 《法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3,共8页
目的基于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人源性DNA检测方法,以实现对DNA实验室中潜在DNA污染源的快速检测。方法以人18S rRNA基因的参考序列为模板,用Primer ExpressTM设计引物和探针... 目的基于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人源性DNA检测方法,以实现对DNA实验室中潜在DNA污染源的快速检测。方法以人18S rRNA基因的参考序列为模板,用Primer ExpressTM设计引物和探针,用矩阵法筛选最优引物-探针组合。用人18S rRNA基因靶标序列的PCR扩增产物构建质粒,并用质粒标准品绘制qPCR体系的标准曲线。参照《实时定量PCR实验发表的最少信息要求指南》(the MIQE guidelines)要求,评估qPCR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及应用效果。结果建立的qPCR体系的分析灵敏度为5.3×10^(-5) ng/μL,对人源性DNA样本具有较好的特异性。qPCR体系的相关系数为-0.999,扩增效率为100%,批次内和批次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结论建立的人源性DNA q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DNA实验室污染的快速检测和实验室环境中累积的人源性DNA的日常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dna污染 实验室 实时定量PCR(qPCR) TAQMAN探针 法医dn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纪晚期中国大型哺乳动物古DNA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盛桂莲 郑铭旻 +1 位作者 肖博 袁俊霞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7,共12页
从古DNA视角探讨古代生物的遗传组成已有40多年历史。自2005年开始,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的开发应用及对小片段DNA分子提取能力的加强,古DNA研究跨入全新的深时古基因组时代,不仅解决了诸多生物谱系系统学问题,丰富了包括人类在内的... 从古DNA视角探讨古代生物的遗传组成已有40多年历史。自2005年开始,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的开发应用及对小片段DNA分子提取能力的加强,古DNA研究跨入全新的深时古基因组时代,不仅解决了诸多生物谱系系统学问题,丰富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的迁移、演化细节,而且启动了“全基因组-大数据-多物种”尺度研究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分子响应,将古DNA研究涉及的样品年代从10万年以内拓展到近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国科学家近几年在东亚人群遗传演化和迁徙融合方面实现了诸多有影响力的突破,填补了现代人类演化进程中的重要“缺环”。相比而言,学界对除人类之外的脊椎动物古DNA研究关注度较低。本文回顾了第四纪晚期中国大型哺乳动物古DNA研究系列进展,分别总结了相关研究在揭示古代群体与现生群体的系统演化关系、古哺乳动物基因交流、动物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分子响应等方面的研究突破,并对中国哺乳动物古基因组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第四纪晚期 哺乳动物 二代测序 分子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幼虫DNA的高效提取及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磊 许星鸿 +5 位作者 刘志鸿 吴彪 周丽青 李转转 马培振 孙秀俊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200,共9页
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D形幼虫和壳顶幼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快速、高效的单个幼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菲律宾蛤仔的遗传学鉴定和单倍型分析。此方法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破坏细胞结构,释放DNA... 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D形幼虫和壳顶幼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快速、高效的单个幼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菲律宾蛤仔的遗传学鉴定和单倍型分析。此方法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破坏细胞结构,释放DNA,并通过热变性和快速冷却步骤实现DNA的收集。进行实验时,先将分离的单个幼虫转移到PCR管中,加入10μL PCR缓冲液,100℃加热5 min,迅速转移到冰盒中,并加入0.5μL蛋白酶K,并振荡混匀,在PCR仪55℃条件消化60 min,100℃加热10 min后,4℃离心并保存DNA。经超微量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DNA序列比对,评价幼虫DNA的质量。结果显示,以幼虫DNA为模板,设计用于扩增16Sr RNA和COX1基因的引物,扩增获得PCR产物的电泳条带清晰,测序验证准确,表明16Sr RNA和COX1均能对菲律宾蛤仔幼虫进行遗传鉴定和单倍型分析,COX1共获得单倍型14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937;16Sr RNA共得到单倍型13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705。研究结果证实,该方法可从几百微米大小的贝类幼虫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为贝类幼虫的物种鉴定和遗传学分析提供了一种准确、高效和可靠的方法,在贝类幼虫生态学和遗传育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dna D形幼虫 遗传分析 COX1 16SrRNA 菲律宾蛤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NBS1可变剪切体响应DNA损伤修复的功能研究
8
作者 浦霞 吕春桃 +3 位作者 张宇 徐慧妮 余迪求 孙旭东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2,共9页
DNA损伤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NBS1是参与损伤修复的重要基因,为研究NBS1与其可变剪切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根据NBS1和NBS1-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克隆NBS1... DNA损伤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NBS1是参与损伤修复的重要基因,为研究NBS1与其可变剪切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根据NBS1和NBS1-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克隆NBS1和NBS1-3,对2个基因序列和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创制了NBS1、NBS1-3过表达株系,获得突变体nbs1纯合株系,并检测NBS1基因在NBS1及NBS1-3过表达植株的相对表达量。为进一步阐明NBS1与可变剪接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用0.6 mmol/L甲基黄酸甲酯(MMS)对野生型、nbs1突变体和过表达植株进行处理,观察损伤面积。定量检测结果显示,NBS1基因在NBS1及NBS1-3过表达植株的表达量均高于野生型。根尖PI染色结果表明,0.6 mmol/L MMS处理后,nbs1突变体植株相对损伤面积最大,而NBS1-3过表达植株相对损伤面积最小,其次依次为NBS1过表达植株和野生型。因此,在DNA损伤修复方面,NBS1-3可能比NBS1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NBS1 可变剪切 dna损伤修复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差异DNA甲基化谱研究
9
作者 冀君华 杨敏 +5 位作者 蒋艳 杨庭显 马晓静 尹启超 尹红卫 冀林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0-586,共7页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基因组差异甲基化谱。方法:研究共纳入HAPC成年男性患者20例,藏、汉族患者各10例。对照组健康成年男性20例,藏、汉族各10例。取各组外周血进行DNA抽取与质检,构建DNA文库,组间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基因组差异甲基化谱。方法:研究共纳入HAPC成年男性患者20例,藏、汉族患者各10例。对照组健康成年男性20例,藏、汉族各10例。取各组外周血进行DNA抽取与质检,构建DNA文库,组间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MR)使用简化代表性亚硫酸氢盐测序的方法进行检测,比对参考基因,将富集区域与对照组比较,取差异富集区域,差异富集区域取交集,将富集区域关联到基因,并根据组间富集区域富集样本个数差异筛选组间差异的甲基化富集区域,针对差异关联基因集进行GO、KEGG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藏族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单个CpG甲基化差异>25%的位点共17152个,<-25%的位点共15558个。两组间甲基化差值最大的5个基因分别为MCCC2、RP3-399L15.3、ZNF621、RP11-394A14.2和SLC39A10。两组差异基因的信号通路注释中差异最显著的通路为血清素能突触。汉族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单个CpG甲基化差异>25%的位点共2687个,<-25%的位点共2602个。两组间甲基化差值最大的5个基因分别为NAA25、CORO2B、PDC、ZNF853和MLLT10。差异最显著的基因信号通路为谷氨酸能突触、Rap1信号通路、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和胆碱能突触。HAPC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单个CpG甲基化差异位点>25%的位点共3895个,<-25%的位点共3969个。两组甲基化差值最大的能达到78.1%,而最小为-42.6%,两组间甲基化差值最大的5个基因分别为MCCC2、ARSJ、CTNNA3、SLC39A10和SWAP70。差异基因最为显著的通路为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结论:HAPC的发生可能与DNA甲基化异常变化有关,甲基化位点可能对HAPC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氏海鞘早期胚胎发育的DNA 5mC甲基化特征及功能分析
10
作者 孙琦 李英瑞 +1 位作者 隗健凯 董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58,共10页
为研究DNA 5mC甲基化在海鞘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特征及功能,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检测了萨氏海鞘胚胎发育过程中的32细胞期、112细胞期、原肠胚期和尾芽中期胚胎的全基因组DNA 5mC甲基化水平。结果发现,CG类型占比最大,约为84.... 为研究DNA 5mC甲基化在海鞘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特征及功能,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检测了萨氏海鞘胚胎发育过程中的32细胞期、112细胞期、原肠胚期和尾芽中期胚胎的全基因组DNA 5mC甲基化水平。结果发现,CG类型占比最大,约为84.7%~86.4%,而CHG和CHH类型占比分别约为2.0%~3.0%和10.7%~12.4%,这说明萨氏海鞘DNA 5mC甲基化主要以mCpG为主要模式。对四个时期全基因组DNA 5mC甲基化水平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发育阶段DNA 5mC甲基化水平存在差异,特别是在32细胞期至112细胞期,DNA 5mC甲基化程度显著降低。各时期间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富集在泛素蛋白转移酶活性通路,这暗示DNA 5mC甲基化修饰的蛋白泛素化在萨氏海鞘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用DNA 5mC甲基化抑制剂5-氮胞苷处理萨氏海鞘胚胎,结果发现降低DNA 5mC甲基化水平导致胚胎发育畸形,表明维持DNA 5mC甲基化水平对萨氏海鞘胚胎发育至关重要。进一步对DNA 5mC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后的胚胎和对照组中的胚胎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5-氮胞苷处理后显著影响到925个基因的表达,其中有192个基因表达显著升高,733个基因表达显著降低,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G蛋白偶联受体和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通路。本研究构建了海鞘胚胎的DNA 5mC甲基化图谱,证明维持一定水平的DNA 5mC甲基化是胚胎早期发育所必须的,研究结果为理解DNA 5mC甲基化修饰的起源和功能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鞘 dna 5mC甲基化 早期胚胎发育 甲基化抑制剂 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游离DNA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筛选及患者预后预测的研究
11
作者 邓绮玲 宋迪 +3 位作者 奚可欣 谢晓婷 吴小延 赵卫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高通量检测广泛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筛选。本研究探讨cfDNA中Ⅰ类及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变异类型及数量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癌预后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高通量检测广泛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筛选。本研究探讨cfDNA中Ⅰ类及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变异类型及数量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2023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项目的NSCLC患者的测序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对入组患者从2021年6月1日采集血浆当天开始截至2024年5月27日进行生存随访,并使用GraphPad Prism 8.0及SPSS Statistics 25.0对患者生存期与临床资料及测序结果中Ⅰ类与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类型及数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伦理批号:B2024-359-01)。结果:313例NSCLC患者中确诊时分期Ⅰ期25例(7.98%)、Ⅱ期20例(6.39%)、Ⅲ期38例(12.14%)和Ⅳ期230例(73.48%);组内NSCLC分型包含腺癌(90.10%),鳞癌(5.11%),大细胞癌(2.87%)及其他分型(1.92%);入组的NSCLC患者血浆cfDNA中Ⅰ类与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数及占比分别为:0个(25.24%)、1个(17.57%)、2个(19.17%)、3个(14.38%)、4个(8.31%)、5个及以上(15.34%)。患者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中,突变频率最高的3个基因分别为EGFR、TP53、ERBB2基因,其中EGFR基因突变频率为36.04%,TP53基因突变频率为30.63%,ERBB2基因突变频率为4.95%。患者生存期不仅与热点靶向基因表达情况相关,与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中Ⅰ类和Ⅱ类靶向相关位点基因变异个数也呈正相关。经过治疗后无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位点变异比有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位点变异的患者的生存期长,死亡风险可降低63.2%。而单纯一个基因位点变异比多个驱动基因位点变异的患者的生存期长,死亡风险更低,所测得的Ⅰ类及Ⅱ类靶向治疗药物在3个基因数以内,基因数目越少,患者的生存期越长。结论: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中Ⅰ类和Ⅱ类靶向相关位点基因变异个数对经过治疗后的NSCLC患者的生存期有影响。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可作为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浆游离dna 高通量测序 基因突变位点 靶向治疗药物筛选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玉米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2
作者 马艳红 王芳 +7 位作者 白丽霞 汤芳 岳庆春 王子榕 刘悦善 易红梅 刘国华 第红君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1,117,共6页
以甘肃省2021年审定的9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构建DNA指纹图谱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0对SSR标记检测到等位基因数473个,平均值为11.8250个;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724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 以甘肃省2021年审定的9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构建DNA指纹图谱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0对SSR标记检测到等位基因数473个,平均值为11.8250个;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724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7205和1.6728,94个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整体较之前有所提高。品种间的差异位点数均大于等于2个。早熟组和中晚熟组遗传距离最近,鲜食玉米在遗传上与其他玉米品种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甘肃省2021年审定的玉米品种在其类型和杂优模式上都比较广泛,鲜食组表现出种质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dna指纹构建 遗传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的长江口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13
作者 翟帅 方泽平 +3 位作者 黄孝锋 高欣 孟顺龙 宋超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7-1417,共11页
长江口作为河海交汇生态敏感区,其浮游植物群落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但传统形态学鉴定存在耗时长、易漏检稀有类群等局限。为精准掌握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支撑长江口生态保护需求,本研究结合环境D... 长江口作为河海交汇生态敏感区,其浮游植物群落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但传统形态学鉴定存在耗时长、易漏检稀有类群等局限。为精准掌握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支撑长江口生态保护需求,本研究结合环境DNA(e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对2024年5月长江口11个采样点的水样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口共识别出67种浮游植物,涵盖5门7纲31科42属。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主导类群,且汉斯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和彼德森黄群藻(Synura petersenii)是区域内的绝对优势种。②α-多样性分析显示,长江口北支与东海交汇点(HK02)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长江口南支与长江支流交汇点(HK08)的群落丰富度最低,呈显著空间分异。③Mantel test检验、生态网络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盐度(SAL)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关键环境因子,透明度(SD)、温度(WT)、TN等环境因子影响浮游植物多样性和优势群落结构组成。研究显示,eDNA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的方法结合可高效解析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响应特征,可为长江口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dna 生态网络分析 多样性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宏基因组测序DNA检测流程性能验证及结果分析
14
作者 杨尚栋 肖洋 +3 位作者 习文 刘哲 王方 王晓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68,共7页
目的 建立病原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DNA检测流程的性能验证方案。方法 设计参考品并收集临床样本,从检测限、重复性、稳健性、抗干扰能力、特异性和准确性等维度评价mNGS分析性能,以及对不同建... 目的 建立病原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DNA检测流程的性能验证方案。方法 设计参考品并收集临床样本,从检测限、重复性、稳健性、抗干扰能力、特异性和准确性等维度评价mNGS分析性能,以及对不同建库方式及测序仪性能参数进行评估。结果 参考品内各物种均能稳定检出,mNGS检测限为(5.0E+02)CFU/mL(copies/mL)。重复性符合率100%,批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介于8.53%~38.73%。病原投入浓度与检出序列数的线性相关系数|r|>0.9,mNGS检测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干扰实验结果显示,人源核酸浓度越高,mNGS检出病原序列数越少。近缘物种检出序列数比值与实际病原浓度比值接近,具有良好的检测特异性。零病原投入组D0检测结果为阴性。临床样本病原检出准确率为90.9%(10/11)。自动化移液工作站与手工建库的文库质控结果均合格。三台测序仪运行性能参数均满足或优于出厂标准。结论 初步建立了包含参考品设计、不同建库方式比较和测序仪性能参数评价等多方面在内的mNGS DNA检测流程的性能验证方案,可用于mNGS临床实验室分析性能评价及实验过程中的质量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宏基因组测序(mNGS) dna检测 性能验证 参考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写入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宣梁 李青婷 王飞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5-1141,共17页
世界的数字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史无前例的数据激增使得信息存储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随着全球数据总量的指数级增长,传统存储介质将无法满足数字化带来的存储需求。使用DNA分子作为基本载体的信息存储展现出高... 世界的数字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史无前例的数据激增使得信息存储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随着全球数据总量的指数级增长,传统存储介质将无法满足数字化带来的存储需求。使用DNA分子作为基本载体的信息存储展现出高存储密度、低维护成本和易于化学修饰等独特优势。DNA存储主要包括编码、写入、保存、检索、读取和解码六个主要步骤,其中数据的写入是实现DNA存储功能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DNA存储系统中体外写入数据的策略方法,主要分为将数据写入DNA序列和写入DNA结构两个部分,接着概述体内写入数据技术的发展,最后将讨论DNA存储系统中数据写入面临的写入成本高、写入速度慢等挑战,并对大规模合成高纯度DNA、改进生物酶等具有前景的应用技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存储 dna合成 核酸序列 dna纳米技术 框架核酸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物环境DNA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标准化 被引量:15
16
作者 谷思雨 陈凯 +13 位作者 金小伟 李文攀 陈晓飞 熊晶 汤敏喆 姜传奇 熊杰 李涛 张琪 崔永德 曾宏辉 何舜平 王业耀 缪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3-1458,共16页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耗力等缺陷。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简称eDNA)技术是一种通过监测环境中存在的DNA片段来识别特定生物物种的方法,可以实现基于水体中DNA分子进行水生生物的鉴定和监测,为水生生物的常态化监测提供了一个准确、便捷、可标准化和自动化实施的方案。文章介绍了eDNA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回顾了eDNA技术从萌芽到广泛科研应用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介绍了基于eDNA的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各类水生生物鉴定监测技术;阐述了eDNA技术在保护种、入侵种及生物类群监测和水生态评估等各领域的应用;分析了eDNA技术当前面临的物种参考序列数据库不完善等各类挑战;提出了通过优化完善数据库、样品采集方法、评价指标和参数、样品保藏、数据分析和存储等来推动eDNA技术标准化和自动化,以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基于eDNA技术当前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在我国水体结合专业形态分类鉴定开展水生生物eDNA技术标准化监测的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技术 标准化 水生生物监测 宏条形码测序技术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edna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hitin Synthase cDNA from Mamestra brassicae (L.) (Lepidoptera: Noctuidae) Cuticle
17
作者 CHANG Xiaojiao FAN Dong PIAO Donghu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3期12-18,共7页
Chitin is the most widespread amino polysaccharide in nature. Chitin synthase (CH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tin formation in the cuticle and the peritrophic membrane (PM) lining the midgut. Total RNA was iso... Chitin is the most widespread amino polysaccharide in nature. Chitin synthase (CH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tin formation in the cuticle and the peritrophic membrane (PM) lining the midgut. Total RNA was isolated from the cuticle of Mamestra brassicae (L.) fourth instar larva, cDNA sequence was cloned by RT-PCR and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cDNA 5 220 bp in length, contained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 4 704 bp coding for a polypeptide of 1 567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a predicted molecular weight of 178.3 ku and its pI was 6.42.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from Mi brassicae (L.) shared the high level of identity with chitin synthase sequences from other insects, especially lepidopteran insects, cDNA sequence has been deposited with GenBank under accession No. GQ2817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mestra brassicae (L.) cuticle chitin synthase CLONING sequenc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DNA Cytosine Methylation on Cotton under Salt Stress 被引量:1
18
作者 ZHAO Yun-le,YE Wu-wei,WANG Jun-juan,FAN Bao-xiang(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Anyang,Henan 455000,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06-,共1页
DNA methylation,especially methylation of cytosine in eukaryotic organisms,has been implicated in gene regulation,genomic imprinting,the timing of DNA replication,and determination of chromatin structure.It was report... DNA methylation,especially methylation of cytosine in eukaryotic organisms,has been implicated in gene regulation,genomic imprinting,the timing of DNA replication,and determination of chromatin structure.It was reported that 6.5% of the whole cytosine residues in the nuclear DNA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analysis of dna Cytosine Methylation on Cotton under Salt St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RM2B基因突变致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两例不同类型(8A和8B)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琳 逯军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3704-3708,共5页
RRM2B基因突变相关疾病根据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可分为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8A型(MTDPS8A),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8B型(MTDPS8B),锥杆营养不良、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范可尼型肾功能障碍(RCDFRD),常染色体显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伴线粒体DNA缺失5... RRM2B基因突变相关疾病根据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可分为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8A型(MTDPS8A),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8B型(MTDPS8B),锥杆营养不良、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范可尼型肾功能障碍(RCDFRD),常染色体显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伴线粒体DNA缺失5型(PEOA5)这4种类型。其中MTDPS8A、MTDPS8B均属于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遗传方式相同,在疾病早期临床表型复杂且具有异质性,难以鉴别。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分析2例分别确诊MTDPS8A、MTDPS8B患儿的临床特点、基因检测结果、诊治经过等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来总结这两型的遗传学特点,为今后遇到疑似病例提供诊断思路,进一步提高RRM2B基因突变相关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诊断率,也有助于评估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RM2B基因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8A型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8B型 基因检测 全外显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ments on environmental DNA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procedures for matagenomic analysis
20
作者 谢建平 吴力游 +6 位作者 J.D.van Nostrand 贺志理 吕镇梅 于浩 熊金波 刘新星 周集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055-3063,共9页
Our previously described environmental DNA extraction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nvironmental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However, residual humic substances may remain with obtained environmental DNA, which int... Our previously described environmental DNA extraction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nvironmental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However, residual humic substances may remain with obtained environmental DNA, which interferes downstream molecular analyses. To remedy this situation, two DNA extraction buffers (PIPES and Tris-HCl) and four purific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our new modified low melting point gel purification method and three commercial kits from QIAEX, Omega and Promega were evaluated with diverse soil samples. The PIPES buffer (pH 6.5) is found to be more effective for removing the humic substances, but it leads to lower DNA yield and causes more severe DNA shearing than using the Tris-HC1 buffer (pH 8.0). Gel purification and the Promega purification kit achieve much higher DNA recoveries than QIAEX or Omega kit, and higher purity of DNA is obtained by gel purification than by the Promega kit with both DNA extraction buffers mentioned above. Considering all results together, two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DNA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are proposed: one uses Tris-HCl buffer extraction and gel purification as the primary approach when the amount of soil or biomass is not a major concern, and the other uses PIPES buffer extraction and the Promega kit purification when severe DNA shearing and/or limited biomass occurs. Purified DNA samples by both methods are amenable for use as templates for whole community genome amplifications and PCR amplifications of bacterial 16S rRNA gene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se two alternative methods could be applied to a wide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extraction dna purification metagenomic analysis GeoChip PYROSEQUENC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