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9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TL for grain yield and yield parameters in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被引量:1
1
作者 LIN Hai,GUO Hui-jun,ZHANG Xiu-ying,WANG Rui-xia,XIAO Shi-he(The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12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Beijing,100081,P.R)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86-91,共6页
Field trials with a set of 108 doubled haploid lines(DH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Chinese winter wheat cvs.CA9613 and H1488 were run at Beijing(China).Phenotypic data were recorded for major agronomic yield t... Field trials with a set of 108 doubled haploid lines(DH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Chinese winter wheat cvs.CA9613 and H1488 were run at Beijing(China).Phenotypic data were recorded for major agronomic yield traits,i.e.grain weight per ear,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thousand grain weight(Tgw) in two field trials at Beijing.Based on the phenotypic data and a genetic map comprising 168 SSR markers,an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was carried out for yield and yield parameters using th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approach.A total of 14 QTL were detected for these traits across two environments.Four of these QTL located on chromosomes 1A and 2B,respectively,exhibited pleiotropic effects.Loci showing pleiotropic effects will be very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homeologous relationships of QTL and designing an appropriat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programme by multi-trait selection in order to accumulate("pyramide") favorable alleles at different lo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 haploid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grain yield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ies on Single Cell Culture in vitro in Wheat——The variation of grain protein content and its fractions from regenerated plants 被引量:1
2
作者 HuShanglian ZengHanb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9年第1期1-8,共8页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dealing with the variation of major agronomic and yield characteristics of regenerated plants derived from single cell culture in vitro of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Cult...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dealing with the variation of major agronomic and yield characteristics of regenerated plants derived from single cell culture in vitro of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Cultivar NE 7742), the grain protein content and its fractions from regenerated plants with stable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from 1992 to 199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grain protein content and its fractions in somaclones from single cell culture in vitro were very significant and the range was very wide (11531770%). Several types of variation were found in the studies, especially the type with higher protein content than that of cultivar NE 7742 (non-culture parent). Among them, -2069% of lines the grain protein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E 7742 and combined with high yielding potential. The tendency of variation of the four protein fraction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albumin was not obvious and maintained the same level as NE774 increased in some somaclones and decreased in others. However, the percentages both globulin and glutenin tended to increase. The variation of total amount of structural protein and the ratio between globulin and glutenin tended to increase. The variation of total amount of structural protein and the ratio between globulin and albumm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globuli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ulture in vitro. The variation of total amount of storage protein and the ratio between gliadin and glutenin was mainly affected by glutenin. The results mentioned abo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duction and screening of somaclonal variation c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in wheat improvement in combining high protein content with high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single cell culture in vitro somaclonal variation grain protein.2 the content of gliad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冬小麦种质资源粒重基因的分布与育种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曹俊梅 周安定 +3 位作者 刘娜 哈力旦·依克热木 张新忠 刘联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小麦粒重是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之一,也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数量性状。为了解粒重基因在新疆小麦的分布及相关分子标记在育种上的适用性,以253份新疆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KASP(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并与2个... 小麦粒重是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之一,也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数量性状。为了解粒重基因在新疆小麦的分布及相关分子标记在育种上的适用性,以253份新疆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KASP(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并与2个年份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等育种选择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优异等位基因TaSus1-7A-Hap1、TaCwi-A1b、TaTGW-7Aa、TaGS5-A1b、TaGS2-A1b、TaGS-D1a、TaSus2-2B-HapH、TaTGW6-A1a、TaGW2-6B-Hap3和TaSus2-2A-HapA在参试材料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00%、100%、84.98%、56.92%、51.78%、39.13%、33.20%、11.07%、3.16%和1.58%;14对等位基因在参试材料中共出现118种组合;标记GS5-2334-SNP、TaGS2-A1-239IND2、TGW7-986-SNP和GW2-6B-721SNP可应用于小麦粒重的辅助选择;被检测标记的连锁基因均与1个或1个以上育种性状显著相关;GS5-2334-SNP连锁基因TaGS5-A1对粒宽的效应达36.65%,对千粒重效应次之(27.76%),GS5-2334-SNP连锁基因TaGS5-A1对株高和穗粒重、GW2-6B-721SNP连锁基因TaGW2-6B和TGW7-986-SNP连锁基因TaTGW7对粒长、Sus2-2A-20SNP连锁基因TaSus2-2A对穗粒重、千粒重和粒宽的效应均达到10%以上。本研究结果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小麦 粒重 KASP 基因分布 育种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CT建模的小麦籽粒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广跃 张帅 +5 位作者 李琳琳 刘文超 曹伟伟 卫新雨 吴向天 段续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0-89,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粒型小麦在挤压破碎过程中的力学行为,探索粒型对小麦力学特性、应力、应变及总变形规律的影响,该研究以含水率为16%的小麦籽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微CT(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建模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确... 为探究不同粒型小麦在挤压破碎过程中的力学行为,探索粒型对小麦力学特性、应力、应变及总变形规律的影响,该研究以含水率为16%的小麦籽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微CT(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建模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确构建小麦籽粒的三维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粒型小麦在挤压破碎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应力、应变及总变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粒型与力学响应行为密切相关,较大小麦籽粒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且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籽粒腹沟区域。整体挤压分析表明,不同粒型的小麦裂纹生成规律相似;在腹式和侧式压缩下,裂纹均沿腹沟处产生,并延腹沟向内部延伸,这一结果通过微CT扫描模型的精确建模与有限元模拟得到了验证,同时将小麦颗粒受挤压时的应力应变及总变形分布情况可视化,以表征小麦颗粒在挤压过程中的力学行为。通过微CT扫描小麦压缩后的裂纹与有限元模拟后腹沟处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试验与仿真双重角度验证了腹沟区域其特有的结构特征。本研究通过微CT扫描与有限元分析的结合,揭示了小麦腹沟作为力学薄弱区域的结构特性,构建了精准的挤压模型,为优化制粉工艺参数、实现小麦精准低损加工提供了理论模型与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籽粒 力学特性 抗压强度 微CT扫描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矮秆小粒突变体smk56表型分析与基因初步定位
5
作者 张福彦 孙丛苇 +6 位作者 陈晓杰 王嘉欢 程仲杰 赵婉 马旭辉 张建伟 范家霖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9,共9页
利用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航天诱变小麦品种周麦22获得表型稳定的矮秆小粒突变体smk56(Small kernel 56),对其表型和胚乳淀粉形态进行观察,并将smk56与野生型周麦22(WT)杂交获得F2分离群体,调查F2:3家系的株高和千粒... 利用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航天诱变小麦品种周麦22获得表型稳定的矮秆小粒突变体smk56(Small kernel 56),对其表型和胚乳淀粉形态进行观察,并将smk56与野生型周麦22(WT)杂交获得F2分离群体,调查F2:3家系的株高和千粒质量,进行突变基因遗传分析,然后通过混合群体分离测序(BSA-Seq)技术、外显子捕获测序和连锁分析进行基因初步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与WT相比,突变体smk56幼苗习性、叶色、穗型、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无显著差异,株高极显著降低14.51%,千粒质量极显著降低21.83%,穗长、有效小穗数、穗下节长、穗粒数、粒长和粒宽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smk56的淀粉颗粒间充实度差,排列较疏松,胚乳细胞淀粉体发育差,而淀粉颗粒排列和形状与WT相比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mk56突变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基因突变位点初步定位于小麦6D染色体遗传图谱23.18—35.54 cM,且与gwm469标记紧密连锁,侧翼分子标记分别为cfd1与cfd132。综上,小麦突变体smk56的矮秆小粒表型可能由茎节间缩短和籽粒胚乳细胞淀粉体发育差所致,控制该性状的目标基因定位于6D染色体遗传图谱23.18—35.54 cM,遗传距离为12.36 cM,推测该区段可能存在一个新的控制小麦株高和千粒质量形成相关的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千粒质量 smk56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年定点小麦的籽粒质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6
作者 唐娜 赵博慧 +5 位作者 刘保华 程媛媛 刘庆芳 苏娟娟 张波 魏益民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0-1099,共10页
为探明日照时数、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子对大田生产小麦千粒重、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规律,以2015至2022年邢台市和邯郸市定点收获的82份济麦22、60份师栾02-1、26份鲁原502小麦籽粒为参试样品,采集对应日均气温、日照时数、... 为探明日照时数、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子对大田生产小麦千粒重、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规律,以2015至2022年邢台市和邯郸市定点收获的82份济麦22、60份师栾02-1、26份鲁原502小麦籽粒为参试样品,采集对应日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因子,分析小麦千粒重、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同年份两地配对分析显示,与邯郸市相比,邢台市小麦生产的气候特点为日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邯郸市收获的济麦22、师栾02-1和鲁原502的千粒重平均值相较于邢台市显著较高或差异不显著。邯郸市收获的济麦22、师栾02-1的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相较于邢台市显著较低或差异不显著。小麦千粒重与拔节至灌浆期内的降水量累计值,以及籽粒粗蛋白含量与扬花期日照时数累计值间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700。湿面筋含量与扬花至灌浆期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R值为0.757。本研究结果为气象因子在小麦籽粒品质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粗蛋白 湿面筋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小麦籽粒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设计
7
作者 姬虹 李康 +3 位作者 宋东方 王万章 李保谦 冯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1,共8页
为满足联合收获机小麦含水率在线检测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小麦籽粒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使用STM32F103RCT6嵌入式芯片作为硬件开发平台,采用同侧圆弧电容式含水率检测传感器作为采集终端,经过电路与STM32单片机处理后,将RS... 为满足联合收获机小麦含水率在线检测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小麦籽粒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使用STM32F103RCT6嵌入式芯片作为硬件开发平台,采用同侧圆弧电容式含水率检测传感器作为采集终端,经过电路与STM32单片机处理后,将RS485采集的数据通过4G发送到云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的M2M双向数据传输设备,实现串口设备的无线长距离数据传输,进而实现远程数据通信管理,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台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性能可靠,检测含水率最大绝对误差为0.87%,最小绝对误差为0.07%,其平均绝对误差为0.29%,相对误差值均小于10%,平均相对误差为4.7%,系统含水率检测值与实际含水率检测值拟合,R^(2)=0.9685能够满足联合收获机谷物含水率在线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籽粒 联合收获机 含水率 在线检测 STM32 同侧圆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8
作者 刘杨 周静 +1 位作者 梁晴 张鑫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50,共13页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田(S1)和不还田(S0)为主区,4种灌溉方式为副区:地表滴灌(DI)、地下滴灌(SDI)、地下滴灌下的根系交替灌溉(PRI)和漫灌(FP)。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均会显著影响地上部生物量、氮素累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与S0相比,S1条件下的小麦穗数提高了0.66%~25.55%,其中,SDI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最高,分别达8346.3和167.6 kg/hm^(2)(2020—2021年)、8759.3和168.5 kg/hm^(2)(2021—2022年)。秸秆还田具有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潜力,且S1条件下,SDI处理较FP处理显著提高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57.35%)、灌溉水利用效率(97.35%)、氮素利用率(48.75%)、氮素偏生产力(8.75%)。DI、SDI、PRI处理的两年平均氮素偏生产力较FP处理分别增加4.8%、8.8%、0.6%。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水量的增加会增加土壤含水量,却会显著降低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综上所述,灌溉方式和秸秆还田均影响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其中秸秆还田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表层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选择秸秆还田下的地下滴灌处理,有利于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秸秆还田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区农田土壤和冬小麦籽粒重金属镉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
9
作者 薛志伟 黄青青 +1 位作者 穆心愿 杨春玲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冬小麦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了解和掌握当地小麦生态环境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河南省北部工业区、旅游区、生活区、农业区为对象,在小麦收获期进行调查取样,通过土壤和小麦点对点采样、实验室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对土壤和小麦籽... 冬小麦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了解和掌握当地小麦生态环境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河南省北部工业区、旅游区、生活区、农业区为对象,在小麦收获期进行调查取样,通过土壤和小麦点对点采样、实验室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对土壤和小麦籽粒的重金属镉含量和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镉含量范围为0.13~1.23 mg·kg^(-1),其对应小麦籽粒镉含量范围为0.01~0.17 mg·kg^(-1),小麦籽粒中重金属镉含量低于对应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工业区、旅游区和生活区个别点土壤和小麦籽粒镉含量超标。工业区和生活区土壤镉和小麦籽粒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旅游区和农业区土壤镉和小麦籽粒镉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生活区样点小麦籽粒对土壤重金属镉的富集系数均值最高(0.149),其次为工业区和旅游区(分别为0.136和0.135),农业区最低(0.111)。农业区小麦籽粒镉单项污染评价和综合污染评价结果均为未受污染,旅游区小麦籽粒镉综合污染指数达警戒水平,工业区和生活区为轻度污染。综合评价,河南省北部整体生态环境适合小麦种植生长,小麦籽粒重金属镉污染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不同功能区 农田土壤 籽粒 重金属镉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大粒冬小麦种质衡4568选育创新及育种应用
10
作者 李强 孟祥海 +5 位作者 李丁 赵明辉 沈椿才 尹焱永 李准根 乔文臣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0-93,共4页
大粒冬小麦新种质衡456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采用跨区域组合配置策略、利用水旱交替选择法、异地鉴定法和粒重节水指数(WSIK)培育的节水、抗逆、耐热优异种质。其千粒重高且稳定,粒重节水指数高,被省内外多家单位引种并应... 大粒冬小麦新种质衡456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采用跨区域组合配置策略、利用水旱交替选择法、异地鉴定法和粒重节水指数(WSIK)培育的节水、抗逆、耐热优异种质。其千粒重高且稳定,粒重节水指数高,被省内外多家单位引种并应用,共审定品种5个、创新种质3个,具有较好的育种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 大粒 粒重节水指数 衡4568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麸皮粉对面包品质和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魏益民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8,共6页
麸皮是人类重要的膳食纤维素来源。和普通面包相比,全麦面包存在形状、质构,以及口感上的差异,影响消费感受。改善全麦粉面包的口感是提高全麦粉产品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国产强筋小麦品种生产的面包粉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种类... 麸皮是人类重要的膳食纤维素来源。和普通面包相比,全麦面包存在形状、质构,以及口感上的差异,影响消费感受。改善全麦粉面包的口感是提高全麦粉产品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国产强筋小麦品种生产的面包粉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麸皮粉,借助C-Cell图像分析仪,分析麸皮纤维对面包微结构的影响程度;研究面包形状、内部结构等微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麸皮纤维主要通过降低面包气室厚度、气孔直径、气孔的数量或面积使面包体积缩小、亮度降低,影响面包的感官特性。改善结构和口感是提高全麦面包消费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包 全麦面包 麸皮粉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之别:种植结构差异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12
作者 马克卫 王丽丽 尤亮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9,共8页
“南稻北麦”是我国粮食种植结构最典型的差异化特征,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持久且深远。利用CFPS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聚焦60、70后农村劳动力主体,结合多元回归模型,考察粮食种植结构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稻谷种... “南稻北麦”是我国粮食种植结构最典型的差异化特征,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持久且深远。利用CFPS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聚焦60、70后农村劳动力主体,结合多元回归模型,考察粮食种植结构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稻谷种植区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显著低于小麦种植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弱化稻谷种植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显著负向影响;粮食种植结构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在不同年龄结构之间也呈现出差异性,特别是在1960—1964年与1975—1979年出生的农村劳动力,种植结构对其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和稻谷种植面积扩大的协同作用,将增强农民从事农业工作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之别 粮食种植结构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种植面积 农民就业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后移对倒春寒下小麦主茎穗结实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兆晨 秦成磊 +5 位作者 尹鹏程 孙铭赫 徐凯琳 郑宝强 陈翔 李金才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2,共9页
为探究施磷模式对倒春寒下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于2022-2023年选用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新麦26和抗倒春寒性强的烟农19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盆栽种植的方式,利用低温光照培养箱进行倒春寒模拟试验,分析了常温+磷肥全部基施、常温+50... 为探究施磷模式对倒春寒下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于2022-2023年选用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新麦26和抗倒春寒性强的烟农19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盆栽种植的方式,利用低温光照培养箱进行倒春寒模拟试验,分析了常温+磷肥全部基施、常温+50%磷肥后移、倒春寒+磷肥全部基施和倒春寒+50%磷肥后移处理下两个小麦品种的主茎穗结实特性。结果表明,与常温相比,倒春寒显著降低了新麦26和烟农19主茎穗结实粒数和单穗重,单穗结实粒数降幅分别为25.63%和23.43%,单穗重降幅分别为26.74%和20.65%,其中两个品种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降幅均最大(降幅分别为40.21%和31.91%),结实粒数降幅最大的粒位分别为第3和第4粒位(降幅分别为40.00%和80.77%)。常温条件下,磷肥后移后两个品种主茎单穗重较磷肥全部基施分别提高了9.37%和19.48%,结实粒数分别提高了11.17%和8.45%,结实粒数增幅最大的小穗位分别为下部和上部小穗(增幅分别为30.93%和31.25%),烟农19千粒重显著增加(增幅12.49%)。与磷肥全部基施相比,倒春寒危害下磷肥后移显著增加两个品种的主茎穗结实粒数和单穗重,结实粒数增幅分别为22.53%和14.20%,单穗重增幅分别为25.94%和10.96%,新麦26结实粒数增幅最大的小穗位和粒位分别为下部小穗和第3粒位(分别增加了101.72%和42.86%);而烟农19结实粒数增幅最大的小穗位为上部小穗(增加73.68%)。综上所述,倒春寒会降低小麦主茎穗结实粒数和单穗重,磷肥后移可通过提高主茎穗结实粒数和单穗重减轻倒春寒对小麦穗部结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倒春寒 磷肥后移 结实粒数 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粒小麦花青素抑菌性及其对冷却猪肉保鲜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清 智慧 +3 位作者 郭楠 张何静 刘伟佳 杨珍平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为研究黑粒小麦花青素的抑菌性及其对冷却猪肉的保鲜作用,考察黑粒小麦籽粒花青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及其与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山梨酸单独和混合使用的抑菌效果;测定黑粒小麦花青素... 为研究黑粒小麦花青素的抑菌性及其对冷却猪肉的保鲜作用,考察黑粒小麦籽粒花青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及其与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山梨酸单独和混合使用的抑菌效果;测定黑粒小麦花青素对冷却猪肉色差值、持水力、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产H2S能力和菌落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粒小麦花青素对不同细菌表现出独特的抑制效果,效果强弱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25、5、10 mg/mL。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无菌蒸馏水、40 mg/mL花青素、40 mg/mL花青素+5 μg/mL山梨酸、5 μg/mL山梨酸4种处理下的猪肉亮度值、红度值和持水力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花青素+山梨酸组色泽最好,持水力最大。冷却猪肉pH值、TBARS值、TVB-N含量和菌落总数则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保鲜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2S实验中,冷却猪肉随贮藏时间延长表现出阳性,保鲜处理组呈阳性的时间迟于对照组。保鲜能力依次为花青素+山梨酸>山梨酸>花青素>蒸馏水。综上所述,黑粒小麦花青素具有一定的抑菌和保鲜效果,但效果略差于山梨酸,与其混合使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粒小麦 花青素 抑菌性 冷却肉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碱胁迫对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李梦成 李明 +4 位作者 郭波莉 赵海燕 唐娜 许锐 王伟伟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59,共9页
为研究旱碱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比了种植于旱碱地及非旱碱地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千粒重、容重、出粉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受旱碱的影响,品种平均产量、千粒重、容重和弱化度分别下降... 为研究旱碱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比了种植于旱碱地及非旱碱地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千粒重、容重、出粉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受旱碱的影响,品种平均产量、千粒重、容重和弱化度分别下降了27.32%、9.21%、2.82%和38.27%,平均干面筋含量,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分别提高了9.21%、48.39%、479.31%和68.00%;平均出粉率和吸水率分别下降了4.89、2.02个百分点,平均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分别提高了2.30、2.64个百分点。上述结果表明,旱碱胁迫会降低小麦产量及面粉吸水率,但同时会提高小麦的蛋白质、面筋含量及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本研究可为旱碱地小麦品种的应用和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碱胁迫 小麦 产量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蔗糖合酶基因TaSUS2调控籽粒淀粉合成及品质的功能研究
16
作者 吴美娟 张寅辉 +8 位作者 李元昊 刘海霞 黄以琳 李甜 刘红霞 张学勇 郝晨阳 郭杰 侯健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14-1525,共12页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持续提升其产量是育种的重要目标。提高粒重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单产,而小麦籽粒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为全面解析淀粉合成通路关键酶基因TaSUS2对籽粒淀粉合成的作用,本研究从小麦基因组中扩增了TaSUS2的全长cDNA序...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持续提升其产量是育种的重要目标。提高粒重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单产,而小麦籽粒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为全面解析淀粉合成通路关键酶基因TaSUS2对籽粒淀粉合成的作用,本研究从小麦基因组中扩增了TaSUS2的全长cDNA序列,并在科农199中对TaSUS2进行基因编辑,获得2种纯合二突材料(KO-1、KO-2)和1种纯合的三突材料(KO-3)。转基因材料表型鉴定发现,与野生型相比,TaSUS2的种子出现明显的皱缩,粒重显著下降,且籽粒胚乳中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绝对淀粉含量和A型淀粉的粒径也显著降低,表明TaSUS2影响粒重和籽粒中的淀粉合成。转录组分析发现,TaSUS2-KO-3花后21 d的籽粒中淀粉合成通路上的多个主要合成酶基因上调表达。开发TaSUS2-2A-CAPS标记并鉴定了145份重测序材料,发现TaSUS2影响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及沉降值等品质性状,TaSUS2-2A-Hap-G是影响品质性状的优异单倍型。研究结果为阐析TaSUS2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未来小麦的高产优质分子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SUS2 粒重 淀粉含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籽粒锌含量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罗一诺 李文虎 +9 位作者 李艳霏 张思琦 牟文燕 黄宁 孙蕊卿 丁玉兰 佘文婷 李小涵 石美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7,共16页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新育成高产小麦品种(系)籽粒、面粉和麸皮的锌含量,探究产量、产量构成、锌吸收分配及土壤因素对小麦籽粒中锌含量的影响,为我国小麦新品种(系)的锌营养强化提供依据。【方法】在2021—2022、2022—2023年两个...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新育成高产小麦品种(系)籽粒、面粉和麸皮的锌含量,探究产量、产量构成、锌吸收分配及土壤因素对小麦籽粒中锌含量的影响,为我国小麦新品种(系)的锌营养强化提供依据。【方法】在2021—2022、2022—2023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依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我国4个主要麦区17个省(市)布置的104个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田间多点试验,测定了成熟期小麦籽粒、面粉和麸皮锌含量、产量及其构成、锌吸收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统计了氮、磷、钾肥施用量,并以此探析我国新育小麦品种(系)籽粒不同组分锌含量、吸收分配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小麦新品种(系)籽粒锌含量介于14.3~54.7 mg/kg,平均27.6 mg/kg;面粉锌含量介于1.4~30.2 mg/kg,平均9.0 mg/kg;麸皮锌含量介于23.2~107.6 mg/kg,平均55.9 mg/kg。籽粒锌含量每提高1.0 mg/kg,面粉锌含量提高0.2~0.3 mg/kg,麸皮锌含量提高1.9~2.3 mg/kg。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的小麦品种(系)籽粒及其各组分中锌含量高于黄淮南北片麦区。小麦品种(系)籽粒锌含量与产量、生物量和穗数呈负相关,与籽粒锌吸收量和收获指数呈正相关,与茎叶、颖壳和麸皮锌吸收量呈负相关。籽粒中锌含量与钙和硫含量呈负相关,与铁和铜含量呈正相关。小麦新品种(系)籽粒及其各组分中锌含量因地点而异,土壤pH、土壤有效锌和铁是影响小麦籽粒锌含量的主要因素。籽粒锌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效锌和铁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pH低于6.3、有效锌高于1.7 mg/kg的土壤上,籽粒锌含量可达到强化水平40.0 mg/kg。【结论】我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籽粒、面粉及麸皮中,锌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6、9.0和55.9 mg/kg。影响籽粒各组分锌营养的主要因素在作物方面包括产量、穗数以及茎叶、颖壳和麸皮中的锌积累量;在土壤方面则涉及土壤的pH值、有效铁含量和锌含量。在选育高产且优质的小麦品种时,应着重培育根系锌吸收能力强、穗粒数多且千粒重较大的品种,并通过合理施肥进一步强化面粉的锌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籽粒 面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氮磷钾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勇 王家嘉 +7 位作者 孙少利 薜立辉 李远芝 范伟 陈骏 杨中保 束维正 李录久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40-142,148,共4页
[目的]通过多地田间试验,研究施用氮磷钾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经济收益的影响,探究秸秆还田下小麦氮磷钾施肥效应。[方法]设置氮磷钾优化施肥ST,以缺氮、缺磷、缺钾和空白无肥的CK为对照,5个处理,小麦成熟期采样,考察产量性状,计算施肥... [目的]通过多地田间试验,研究施用氮磷钾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经济收益的影响,探究秸秆还田下小麦氮磷钾施肥效应。[方法]设置氮磷钾优化施肥ST,以缺氮、缺磷、缺钾和空白无肥的CK为对照,5个处理,小麦成熟期采样,考察产量性状,计算施肥效益。[结果]施用氮磷钾对小麦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提升经济收益。4地试验,测土配方施肥ST较缺氮、缺磷、缺钾的对照ST-N、ST-P、ST-K分别增产33.67%~119.90%、6.85%~18.72%和5.87%~12.26%,与CK相比,产量相应提升35.83%~159.28%,平均增产72.73%、12.92%、8.01%和91.18%。按照平均产量计算,小麦施用氮磷钾增收1652~10620元/hm^(2),产投比达(3.15~11.43)∶1。[结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优化配方施肥能有效提高江淮流域稻田冬小麦籽粒产量,提升种植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钾优化配方施肥 小麦籽粒产量 经济效益 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韦加固 杨佳庆 +4 位作者 冉莉萍 董觐闻 吴雨阳 熊飞 余徐润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1-1135,共15页
小麦穗发育是一个复杂的形态建成过程,包括生长锥分化、幼穗器官分化、性细胞发育等。该过程不仅受多基因构成的网络调控,还会因外界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和营养供给等)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当前... 小麦穗发育是一个复杂的形态建成过程,包括生长锥分化、幼穗器官分化、性细胞发育等。该过程不仅受多基因构成的网络调控,还会因外界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和营养供给等)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小麦穗发育机制的研究结果,重点探讨小麦小穗分生组织分化和小花发育过程的基因调控特征,以及温度、水分和激素等非生物胁迫对小麦穗发育的影响,以探索小麦穗性状的遗传改良及栽培技术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基因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6-BA缓解孕穗期低温胁迫对小麦光合性能、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栾佳萌 欧星雨 +6 位作者 姜悦和 王百稳 熊燕玲 汪吉祥 黄正来 马尚宇 张文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5-860,共16页
【目的】探究外源6-BA对孕穗期低温胁迫后小麦光合性能及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方法】选用低温迟钝型品种烟农19和低温敏感型品种皖麦52进行盆栽试验。每盆装入0—20 cm大田耕层土壤,然后将盆栽埋置于试验田内。于孕穗期,将盆栽小麦移... 【目的】探究外源6-BA对孕穗期低温胁迫后小麦光合性能及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方法】选用低温迟钝型品种烟农19和低温敏感型品种皖麦52进行盆栽试验。每盆装入0—20 cm大田耕层土壤,然后将盆栽埋置于试验田内。于孕穗期,将盆栽小麦移入人工生长室内进行低温胁迫处理,设置两个处理温度:-2℃、0℃,低温处理时间为18:00—6:00,其余时段(6:00—18:00)温度均为5℃,处理周期为24 h,处理结束后移回大田。设置4个6-BA溶液喷施浓度处理:0(CK)、10、20、30 mg/L,低温处理后1天进行喷施。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取小麦旗叶样品,测定SPAD值、光合性能指标、光合相关酶活性。开花后10天起,取籽粒样品,测定灌浆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CK相比,喷施6-BA均提高了两个低温胁迫小麦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喷施6-BA处理的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活性在花后10天提高12.72%~53.64%,PEP羧化酶活性提高6.40%~44.17%。低温胁迫处理后,外源6-BA溶液提高了籽粒千粒重和灌浆速率。与对照相比,烟农19喷施6-BA处理的灌浆平均速率和千粒重分别提高1.12%~25.00%和1.32%~20.84%,皖麦52分别提高了2.75%~28.42%和6.26%~27.67%。外源6-BA对低温敏感的小麦皖麦52产量的修复效果优于对低温迟钝型小麦品种烟农19。【结论】外源6-BA能够显著改善孕穗期低温后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提高小麦籽粒灌浆能力,减轻低温胁迫造成的减产。在本试验条件下,20 mg/L的外源6-BA缓解低温胁迫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孕穗期低温 光合特性 灌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