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地面侵蚀产沙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小勇 吴普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3-37,共5页
硬地面由于具有容重大、地表完全裸露、易受人为干扰等特性 ,因而其产沙特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人工降雨实验模拟的基础上 ,对硬地面次降雨侵蚀产沙过程和影响硬地面侵蚀产沙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
关键词 硬地面 产沙量 降雨强度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度对片麻岩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佳琪 王红 +1 位作者 代肖 周大迈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共5页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坡度片麻岩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与坡度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不同坡度对坡面产流率产沙率变化过程影响不大。通过比较不同坡度片麻岩坡面(5°,15&#...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坡度片麻岩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与坡度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不同坡度对坡面产流率产沙率变化过程影响不大。通过比较不同坡度片麻岩坡面(5°,15°,25°)在降雨强度分别为60mm/h和80mm/h时的产沙量,发现坡度对坡面产沙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分别为0,16.3%和8.1%,而雨强因子在坡面侵蚀产沙中占主导作用。在相同降雨条件下,15°坡面上径流深度、累积产沙量和养分流失量均表现为最大,即片麻岩坡面的径流流失在15°~25°间存在临界坡度。片麻岩坡面氮、磷、钾的流失主要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尤其是磷和钾的流失,钾的累积流失量最大,其次是氮,磷流失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片麻岩 径流 泥沙量 养分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泥沙输移比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谢旺成 李天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5-694,共10页
基于对已有泥沙输移比相关研究的总结,探讨了泥沙输移比的定义和作用。根据泥沙输移比的内涵,结合影响泥沙输移比的因素,分析了泥沙输移比的计算方法。基于国内外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实例,总结了主要流域泥沙输移比数值的变化范围。目前泥... 基于对已有泥沙输移比相关研究的总结,探讨了泥沙输移比的定义和作用。根据泥沙输移比的内涵,结合影响泥沙输移比的因素,分析了泥沙输移比的计算方法。基于国内外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实例,总结了主要流域泥沙输移比数值的变化范围。目前泥沙输移比计算仍以对流域侵蚀和输移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主,由于对泥沙输移比的理解有所不同,不同研究获得的计算公式形式多样,且往往针对具体的研究区域,适用性差。如何构建适用局部较大区域的泥沙输移比计算公式仍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侵蚀量 沉积量 泥沙输移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东胜煤田扰动地面野外降雨试验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宏伟 王文龙 +2 位作者 王贞 詹松 车小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5,20,共6页
神府东胜煤田是我国探明储量最大的煤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扰动地面,造成了严重的矿区水土流失。为了科学地预测和治理矿区扰动地面的水土流失,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神府东胜煤田扰动地面的侵蚀产沙过程进行模拟,深入... 神府东胜煤田是我国探明储量最大的煤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扰动地面,造成了严重的矿区水土流失。为了科学地预测和治理矿区扰动地面的水土流失,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神府东胜煤田扰动地面的侵蚀产沙过程进行模拟,深入探讨其侵蚀产沙、产流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扰动地面产流时间的主要因素,产流时间与降雨强度呈负幂函数相关;在试验条件限定的范围内,入渗率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均呈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但坡度对其影响较弱;径流率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均呈幂函数增大,且相关系数较高;径流含沙量和侵蚀速率均与降雨强度呈幂函数相关,但相关系数不高;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很好的线性相关;产沙量与径流量呈幂函数相关,且相关系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府东胜煤田 扰动地面 野外降雨试验 径流量 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生长对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径流及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龙飞 刘普灵 +1 位作者 王栓全 刘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6,共5页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以顺坡种植为参照,对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径流及产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鱼鳞坑种植、植物防冲带种植都有较强的径流、产沙调控作用;横坡种植有一定的产沙调控作用,但是径流调控作用不明...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以顺坡种植为参照,对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径流及产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鱼鳞坑种植、植物防冲带种植都有较强的径流、产沙调控作用;横坡种植有一定的产沙调控作用,但是径流调控作用不明显;(2)随着玉米生长,不同耕作方式的径流、产沙调控作用都在增强,其中产沙调控作用大于径流调控作用;随着雨强的增大,不同耕作方式的径流、产沙调控作用呈现减弱的趋势;(3)在玉米生长前期,鱼鳞坑种植的径流、产沙调控作用大于植物防冲带种植,在后期要小于植物防冲带种植;(4)在60mm/h和90mm/h的雨强下,产沙量与叶面积指数都呈现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径流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全生育期 玉米 径流量 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强对片麻岩坡面径流养分流失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佳琪 王红 +2 位作者 张瑞芳 周大迈 张爱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5,51,共5页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对太行山区片麻岩坡地产沙产流和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具有明显的负相关;不同雨强对坡面累积产流产沙影响较大,随雨强的增大,径流量和泥沙量也呈现增大的趋势。在整场降雨过程...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对太行山区片麻岩坡地产沙产流和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具有明显的负相关;不同雨强对坡面累积产流产沙影响较大,随雨强的增大,径流量和泥沙量也呈现增大的趋势。在整场降雨过程中,产流率呈现出先增加,到达峰值后产流率趋于稳定不再继续增大,不同雨强片麻岩坡面(60,80,100mm/h)的产流率达到的峰值分别为1 068,2 930,3 019ml/min;泥沙浓度在整场降雨中表现为先降低然后趋于稳定,比较不同雨强片麻岩坡面(60,80,100mm/h)的产沙量为351.49,2 882.33,3 613.23g,发现雨强对坡面径流的影响较大。坡面养分流失主要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泥沙态养分所占比例达到98%以上,并随雨强增大,泥沙态含量也随之增加,坡面氮素流失在雨强较小时养分流失方式为溶解态氮和泥沙态氮共同作用,随着雨强增加,泥沙态所占比例增大到92%,94%。径流流失的总养分量(总氮、总磷和总钾)与雨强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整场降雨过程中水样氮浓度随降雨历时增加呈下降趋势;泥沙中养分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没有反映出与雨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 雨强 径流 泥沙量 养分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生长期坡耕地地表径流及侵蚀产沙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罗键 郑子成 +2 位作者 秦凤 李廷轩 孔祥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5,共5页
为了弄清玉米生长过程中侵蚀动态变化,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微小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紫色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坡耕地地表径流及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强1.0mm/min条件下,平作坡面在种植前径流量最小,横坡垄作坡面在拔节期—... 为了弄清玉米生长过程中侵蚀动态变化,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微小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紫色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坡耕地地表径流及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强1.0mm/min条件下,平作坡面在种植前径流量最小,横坡垄作坡面在拔节期—抽雄期坡面径流量最小。在雨强1.5mm/min条件下,横坡垄作坡面在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径流量最小。在雨强2.0mm/min条件下,横坡垄作坡面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坡面径流量最小。在雨强为1mm/min和1.5mm/min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坡面在玉米的抽雄期—成熟期产流时间最短,在雨强为2.0mm/min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坡面在苗期—拔节期产流时间最短。这一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紫色土 耕作措施 径流量 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江河流域土壤侵蚀量测算 被引量:30
8
作者 李智广 刘秉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6,共6页
为了对我国土壤侵蚀进行评估,需要测算多年平均侵蚀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主要江河泥沙测验资料和水土保持研究资料,采用河流泥沙输移比法和水土保持法,测算出我国黄河、长江等9大江河流域多年平均侵蚀量为53.10亿t,并与相关资料... 为了对我国土壤侵蚀进行评估,需要测算多年平均侵蚀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主要江河泥沙测验资料和水土保持研究资料,采用河流泥沙输移比法和水土保持法,测算出我国黄河、长江等9大江河流域多年平均侵蚀量为53.10亿t,并与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讨论流域分区的泥沙输移比差异。结果表明:侵蚀总量以长江流域最大,黄河流域次之,淮河、珠江、辽河、松花江流域依次居后,闽江和钱塘江流域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流域 侵蚀产沙 泥沙输移比 土壤侵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坡面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赵西宁 吴普特 +2 位作者 冯浩 王万忠 吴发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3期32-35,共4页
基于坡面土壤侵蚀产沙的复杂非线性特性 ,引用 3层前馈型BP网络建模方法 ,对不同耕作措施坡面土壤侵蚀产沙进行模拟 ,模型输入层变量数为 5个 ,分别代表降雨强度、坡度、坡长、土壤前期含水率和土壤容重 ,输出层变量为次降雨土壤侵蚀产... 基于坡面土壤侵蚀产沙的复杂非线性特性 ,引用 3层前馈型BP网络建模方法 ,对不同耕作措施坡面土壤侵蚀产沙进行模拟 ,模型输入层变量数为 5个 ,分别代表降雨强度、坡度、坡长、土壤前期含水率和土壤容重 ,输出层变量为次降雨土壤侵蚀产沙量 ,并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所得到的不同耕作措施 (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和直线坡 )坡面土壤侵蚀产沙实测资料 ,对网络进行模拟训练和预测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该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为复杂坡面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坡面 土壤侵蚀 耕作措施 侵蚀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极端降雨情景下黄河可能来沙量预测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晓燕 党素珍 张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17,共5页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可能产沙量,结果表明:如果黄河主要产沙区普降高...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可能产沙量,结果表明:如果黄河主要产沙区普降高强度暴雨,那么在循化以下水库和淤地坝不拦沙且不水毁情况下,潼关年来沙量有可能达到13.1亿t,龙门达到9.0亿t、张家山达到2.6亿t;如果该降雨情景发生在"泾河流域连续干旱11 a"之后,那么潼关来沙量甚至可能达到16亿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可能来沙量 预测 主要产沙区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坡地径流泥沙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泉 李鹏 +2 位作者 李占斌 陈磊 周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基于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桥子沟流域裸地、撂荒地、草地、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和泥沙流失分别对90,120mm/h两种雨强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雨强90,120mm/h条件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径流量最少,撂荒地产流量最大,约为林... 基于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桥子沟流域裸地、撂荒地、草地、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和泥沙流失分别对90,120mm/h两种雨强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雨强90,120mm/h条件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径流量最少,撂荒地产流量最大,约为林地径流量的7倍;产流量顺序为:撂荒地>裸地>草地>林地;产沙量顺序为:裸地>撂荒地>草地>林地;坡面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随产流时间呈线性规律变化趋势,径流(产沙)系数表现为撂荒地>裸地>草地>林地。坡面累积产沙量对累积径流量响应呈现幂函数变化规律,而且随着累积径流量增大,累积产沙量递增速率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累积径流量 累积产沙量 土地利用类型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次降雨产沙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2
作者 崔璨 王小燕 +3 位作者 孙宁婷 陈方鑫 陈晓燕 龙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3,共7页
为探究引起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次降雨因子,通过天然降雨观测资料,分析忠县石盘丘小流域2019年侵蚀性降雨年内分布特征和典型次降雨条件下A和B 2个集水区产沙过程的变化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揭示次降雨产沙的主要影响... 为探究引起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次降雨因子,通过天然降雨观测资料,分析忠县石盘丘小流域2019年侵蚀性降雨年内分布特征和典型次降雨条件下A和B 2个集水区产沙过程的变化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揭示次降雨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年119场降雨资料中,有19场为侵蚀性降雨。全年侵蚀性中雨共发生10次,是侵蚀性降雨中最常见的降雨类型。暴雨及以上降雨是造成研究区产沙量最大的降雨类型。(2)在典型中雨、大雨和暴雨产沙事件中,B集水区产沙量分别是A集水区的5.13,1.66,7.56倍。对3场典型次降雨产沙过程进行分析发现,B集水区产沙过程线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变化程度更剧烈。(3)各PIn因子与研究区产沙量的相关性系数大小排序为PI30>PI10>PI15>PI60>PI5>PI90>PI。对各类降雨因子与研究区的产沙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系数大小排序为P>PIn>In>I>T。A、B集水区产沙量与次降雨量P和PI30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总之,在三峡库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要加强对暴雨及以上降雨造成农业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监测与预警响应能力;P和PI30能较好地反映三峡库区天然次降雨对农业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对天然降雨条件下的次降雨侵蚀力进行估算时,可将PI30作为主要参考因子;农林水复合生态系统与结构简单的传统农耕模式相比,具有更丰富多元的层次结构,不仅能全面开发利用小流域的农业资源,更有利于保持水土,且其对降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也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小流域 侵蚀性降雨 产沙过程 降雨量 次降雨侵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