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HV-A59温病湿热小鼠模型的构建与相关指标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汤朝晖 苏丽贤 +3 位作者 李华锋 郭进强 罗炳德 林培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52-2454,共3页
目的探讨MHV-A59病毒和湿热因素在炎症反应、水液代谢及免疫功能方面对MHV-A59小鼠肝炎湿热证模型构建的影响。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根据上述2种因素分别设立健康对照组、病毒组、湿热组和模型组,用FCM法测定小鼠外周血CD4+%、CD... 目的探讨MHV-A59病毒和湿热因素在炎症反应、水液代谢及免疫功能方面对MHV-A59小鼠肝炎湿热证模型构建的影响。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根据上述2种因素分别设立健康对照组、病毒组、湿热组和模型组,用FCM法测定小鼠外周血CD4+%、CD8+%水平,血清IFN-γ、IL-4水平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的表达和胃粘膜AQP4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毒组与模型组小鼠肝脏NF-κB表达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健康组和湿热组(P<0.01,P<0.05);而模型组和湿热组小鼠胃黏膜AQP4表达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模型组小鼠IFN-γ/IL-4比值则较健康组升高(P<0.05)。结论 MHV-A59病毒是导致小鼠肝脏NF-κB表达增加及外周血CD4+/CD8+比值升高的主要因素,而湿热因素主要导致小鼠胃黏膜AQP4表达增加;病毒因素和湿热因素的协同作用可引起小鼠血清IFN-γ/IL-4比值的升高。利用MHV-A59病毒和湿热因素可以成功构建符合中医温病湿热证的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v-A59病毒 湿热 模型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吉 卫礼 +5 位作者 付瑞 李晓波 冯育芳 王淑菁 岳秉飞 贺争鸣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58-63,共6页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方法根据已发表的小鼠肝炎病毒(MHV)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提取MHV细胞毒RNA,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优化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敏感...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方法根据已发表的小鼠肝炎病毒(MHV)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提取MHV细胞毒RNA,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优化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重复性试验。并对65只长爪沙鼠及12只小鼠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MHV RT-PCR检测方法特异、敏感、稳定。以MHV RNA逆转录产物为模板,所能检测RNA最小模板浓度为3.1 pg/μL,可检测病毒最小滴度为10-3/mL。65只沙鼠经RT-PCR检测,均为阴性,12只小鼠经RT-PCR检测,有3只MHV阳性,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MHV核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7%。结论建立的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肝炎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长爪沙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消毒剂对小鼠肝炎病毒MHV-A59的杀灭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冯洁 王胜昌 +3 位作者 胡建华 高骏 孙凤萍 吴祖立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研究过氧乙酸等4种常规消毒剂对小鼠肝炎病毒MHV-A59的杀灭效果。方法按照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以及病毒灭活试验。结果与病毒作用5 min和10 min后,3%的过氧乙酸、250 mg/L的碘伏、含有效氯25 ... 目的研究过氧乙酸等4种常规消毒剂对小鼠肝炎病毒MHV-A59的杀灭效果。方法按照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以及病毒灭活试验。结果与病毒作用5 min和10 min后,3%的过氧乙酸、250 mg/L的碘伏、含有效氯25 mg/L的复方二氯异氰尿酸钠对MHV-A59的杀灭对数值均≥4,具备杀灭作用,而新洁尔灭的杀灭对数值则<4,杀灭能力较低,对该病毒的灭活效果很难达到规范中的要求。结论过氧乙酸、碘伏以及复方二氯异氰尿酸钠对小鼠肝炎病毒的杀灭效果确实,适用于对小鼠肝炎病毒的消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消毒剂 病毒灭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0)SMMU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訾晓渊 姚玉成 +10 位作者 熊俊 金艳花 叶煦亭 李建秀 刘红 朱海英 王新民 倪文君 胡以平 余宏宇 丛文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79-1183,共5页
目的:评价乙肝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O)SMMU生物学特征的稳定性。方法:以F5代乙肝转基因小鼠C57-TgN(HBV adr2.O)SMMU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组DNA PCR、血清ELISA检测、Western印迹分析、免疫组织化学、血清DNA PCR、透射电镜和... 目的:评价乙肝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O)SMMU生物学特征的稳定性。方法:以F5代乙肝转基因小鼠C57-TgN(HBV adr2.O)SMMU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组DNA PCR、血清ELISA检测、Western印迹分析、免疫组织化学、血清DNA PCR、透射电镜和H-E染色的方法分析HBV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整合、表达、复制和组织学变化。结果:F1代乙肝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稳定整合有HBV基因,肝组织中可检测到HBsAg、HBcAg和X蛋白3种病毒蛋白,血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率分别为19.54%和3.39%,且在血清和肝组织中存在病毒DNA和病毒样颗粒;长期的病毒DNA整合、表达和复制可以引起转基因小鼠肝、肺等组织的病理性损伤。结论:乙肝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O:)SMMU具有基因组中稳定整合病毒DNA、血清和肝组织中有病毒蛋白表达和病毒复制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学变化,作为生物医药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转基因小鼠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小鼠感染小鼠肝炎病毒后的抗体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高骏 孙凤萍 +7 位作者 王胜昌 胡建华 谢建云 邵伟娟 王英 李春华 蒋凤英 高诚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8-11,共4页
采用MHV-A59标准毒株通过3种途径(腹腔、滴鼻、灌胃)对6个品系的实验小鼠(BALB/c、C57、nu/nu、NIH-Ⅲ、IL-4T、IL-10T)进行了病毒感染。通过检测小鼠感染后1个月内不同时段的抗体变化,发现小鼠在感染MHV后,血清转阳一般发生在感染后5-7... 采用MHV-A59标准毒株通过3种途径(腹腔、滴鼻、灌胃)对6个品系的实验小鼠(BALB/c、C57、nu/nu、NIH-Ⅲ、IL-4T、IL-10T)进行了病毒感染。通过检测小鼠感染后1个月内不同时段的抗体变化,发现小鼠在感染MHV后,血清转阳一般发生在感染后5-7 d,3周左右特异性IgG水平达到高峰;而特异性IgM水平出现上升时间比IgG早,3 d左右开始升高,7 d到达高峰,3周后开始下降。不同品系小鼠由于遗传背景不同,对MHV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感染途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腹腔感染MHV的小鼠抗体转阳时间和IgG、IgM高峰水平出现的时间都较滴鼻和灌胃途径早,而滴鼻感染MHV后小鼠抗体转阳时间出现较晚,但其维持时间较长,认为MHV感染后产生免疫力的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免疫途径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肝炎病毒 mhv-A59 抗体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培育 被引量:12
6
作者 熊俊 訾晓渊 +6 位作者 姚玉成 金艳花 李建秀 朱海英 王新民 胡以平 余宏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84-1187,共4页
目的:建立可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HBx基因(adr亚型)转基因小鼠模型,以研究x基因的功能。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有CMV启动子和HBx基因(adr亚型)开放阅读框(ORF)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Bx。该载体经Sal I限制性内切酶线性化后,... 目的:建立可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HBx基因(adr亚型)转基因小鼠模型,以研究x基因的功能。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有CMV启动子和HBx基因(adr亚型)开放阅读框(ORF)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Bx。该载体经Sal I限制性内切酶线性化后,琼脂糖电泳回收目的片段,用原核显微注射法将其注射入雄原核,制备转基因小鼠。复合PCR法在基因组水平筛选HBx基因转基因小鼠founder;免疫组织化学法在蛋白水平检测X蛋白在这些小鼠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HB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Bx。经原核显微注射法将目的片段注射入受精卵雄原核后,出生并存活了11只新生鼠,经PCR检测后获得5只founder转基因小鼠,命名为C57-TgN(HBx)SMMU。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5只PCR阳性小鼠的肝细胞质中均有X蛋白的表达。将这5只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同系异性小鼠交配,进行传代培育,复合PCR法筛选阳性转基因小鼠,目前已传至F4代。结论:本研究成功地产生了稳定遗传HBx基因并表达X蛋白的转基因小鼠C57-TgN(HBx)SMMU,它将有利于体内研究HBx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X蛋白 转基因小鼠 HBX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6
7
作者 屠亚军 琦祖和 +4 位作者 杨鹏 潘燕 于树玉 杜淼 李光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 建立人乙型肝炎病毒 x(HBx)基因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 用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小鼠 ,用分子杂交法鉴定转基因小鼠 HBx的整合与表达。结果 建立了人 HBx基因转基因小鼠模型。经 Southern杂交鉴定得到 17只转基因首建鼠。自肝脏... 目的 建立人乙型肝炎病毒 x(HBx)基因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 用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小鼠 ,用分子杂交法鉴定转基因小鼠 HBx的整合与表达。结果 建立了人 HBx基因转基因小鼠模型。经 Southern杂交鉴定得到 17只转基因首建鼠。自肝脏提取总 RNA进行 Northern杂交 ,结果显示 17只首建鼠肝脏中均有 HBx表达。结论 为从整体水平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诱发肝癌的作用机制及 HBx的反式激活作用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转基因小鼠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痘、小鼠肝炎和鼠仙台病毒感染症的国内流行情况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10
8
作者 仇保丰 宋鸿雁 +6 位作者 董蓉莲 顾炳泉 景瑾 刘文斌 邵义祥 高逢结 李建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5年第10期9-14,共6页
为了解鼠痘、小鼠肝炎和鼠仙台病毒感染症这3种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鼠病在国内的流行情况,对这3种鼠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重点分析了3种鼠病在国内清洁级及以上级别的实验大、小鼠中的流行情况,同... 为了解鼠痘、小鼠肝炎和鼠仙台病毒感染症这3种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鼠病在国内的流行情况,对这3种鼠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重点分析了3种鼠病在国内清洁级及以上级别的实验大、小鼠中的流行情况,同时对如何防控提出了建议和对策。这3种鼠病在国内清洁级或以上级别的实验大、小鼠中均有检出,应进一步提高实验大、小鼠屏障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重视微生物监测的作用,有效提高实验大、小鼠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痘 小鼠肝炎 鼠仙台病毒感染症 流行情况 预防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肝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赖国旗 何明忠 +7 位作者 谭毅 王胜 潘永全 韦克 何伏秋 蒋虹 佟巍 丛喆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2-763,772,共3页
用4株小鼠肝炎病毒(MHV1,MHV3,A59,JHM)分别感染DBT细胞,收获病毒,提取病毒RNA。根据病毒基因的特异性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在最佳条件下进行RT-PCR,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即两步法和一步法,分别扩增出600bp,375bp的特异性核酸片段,其中,... 用4株小鼠肝炎病毒(MHV1,MHV3,A59,JHM)分别感染DBT细胞,收获病毒,提取病毒RNA。根据病毒基因的特异性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在最佳条件下进行RT-PCR,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即两步法和一步法,分别扩增出600bp,375bp的特异性核酸片段,其中,一步法检测MHV更快速、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肝炎病毒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肝炎病毒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7
10
作者 袁文 刘忠华 +2 位作者 张钰 刘香梅 黄韧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54-359,I0007,I0008,共8页
目的建立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检测技术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针对MHV核衣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以MHV基因... 目的建立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检测技术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针对MHV核衣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以MHV基因组RNA为模板,进行RT-LAMP反应。扩增产物通过浊度、SYBR green I荧光染料显色及电泳三种方法观察结果。同时,用限制性内切酶AluI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鉴定。进行RT-LAMP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最后用建立的RT-LAMP方法检测55份小鼠临床样本。结果RT-LAMP技术简单快速,等温条件下(65℃)一个小时内即可完成反应。酶切结果证明RT-LAMP产物正确。该技术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检测到的MHV RNA最低浓度为0.1 pg/μL,比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灵敏10倍。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与RT-PCR比较RT-LAMP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3.3%。结论RT-LAMP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诊断方法,该方法检测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以成为快速准确检测MHV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肝炎病毒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HBx的肝前体细胞的小鼠肝内移植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6
11
作者 钟沁 张超 +4 位作者 何雪梅 胡代曦 张锡峰 黄佳祎 冯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51-2454,共4页
目的构建表达乙肝病毒X基因(HBx)的肝前体细胞,并经小鼠门静脉注射建立肝内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HBx对肝前体细胞的作用和影响及其在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方法分别将表达HBx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Bx-GFP和空载体Ad-GF... 目的构建表达乙肝病毒X基因(HBx)的肝前体细胞,并经小鼠门静脉注射建立肝内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HBx对肝前体细胞的作用和影响及其在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方法分别将表达HBx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Bx-GFP和空载体Ad-GFP转染小鼠肝前体细胞,再经小鼠门静脉注射后3、7、14 d取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情况,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HBx阳性染色,并取表达高峰在第7天的肝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HBx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HBx并靶向针对肝前体细胞的小鼠模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及血清ALT均在注射后第7天达到高峰,RT-PCR及Western blot均检测到第7天14-19/Ad-HBx-GFP组小鼠肝组织目的基因及蛋白的特异性表达,与14-19/Ad-GFP组及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HBx并靶向针对肝前体细胞的小鼠模型,操作可靠,重复性好,效果稳定,不仅对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肝前体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门静脉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的免疫原性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祖瑚 庄辉 +4 位作者 卢山 郭人花 徐国民 蔡洁 朱万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 HBc Ag) 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的免疫原性。方法 :肌内注射法接种 HBc AgDNA疫苗 ;EL ISA法检测小鼠和猕猴血清抗 - HBc Ig G终点滴度和 Ig G亚类水平 ;51铬释放法测定小鼠脾细胞 HBc Ag特异性细胞毒性...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 HBc Ag) 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的免疫原性。方法 :肌内注射法接种 HBc AgDNA疫苗 ;EL ISA法检测小鼠和猕猴血清抗 - HBc Ig G终点滴度和 Ig G亚类水平 ;51铬释放法测定小鼠脾细胞 HBc Ag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 ( CTL )活性 ;EL ISA法检测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C)培养上清中 IFN -γ及 IL - 4水平 ;3H - Td R掺入法检测猕猴PBMC HBc Ag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 :小鼠和猕猴经接种该 DNA疫苗后均产生高滴度抗 - HBc抗体 (分别达 1∶ 3 2 80 5 0和1∶ 10 93 5 0 ) ;小鼠抗 - HBc Ig G亚类以 Ig G2 a为主 ,猕猴抗 - HBc Ig G亚类以 Ig G2占优势 ( Ig G1/Ig G2 <1) ;小鼠的 HBc 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达 5 0 %以上 ;猕猴 PBMC培养上清中 ,IFN-γ水平与 IL - 4相比占明显优势 ( 15 .63 pg/ml vs <3 .13 pg/ml) ,猕猴PBMC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阳性 (刺激指数 =2 .12~ 3 .83 )。结论 :HBc Ag 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均具有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原 DNA疫苗 小鼠 猕猴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骏 王英 +2 位作者 孙凤萍 蒋凤英 胡建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14-116,共3页
该文就MHV在病原、免疫相关、诊断及检测方法等三个方面的现状和发展作一概述。
关键词 小鼠 肝炎病毒 病原 免疫相关 诊断技术 检测方法 实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屏障设施小鼠群中小鼠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香梅 张钰 +3 位作者 赵维波 吴玉娥 王静 张谱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72-74,共3页
目的了解我省屏障设施小鼠群中小鼠肝炎病毒(MHV)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03~2007年实验动物小鼠血清样品的监测数据,并对MHV感染情况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6个屏障设施内抽检小鼠,5个屏障设施内抽检的样品检出MHV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分... 目的了解我省屏障设施小鼠群中小鼠肝炎病毒(MHV)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03~2007年实验动物小鼠血清样品的监测数据,并对MHV感染情况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6个屏障设施内抽检小鼠,5个屏障设施内抽检的样品检出MHV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2.4%,2.8%,2.6%,13.2%。品系方面主要分布在BALB/c,BALB/c-nu/nu,NIH三个品系,检出率分别为3.6%,14%,7.1%。结论屏障设施小鼠群中小鼠肝炎病毒感染较为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肝炎病毒 屏障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型肝炎病毒全基因转基因小鼠的制备与遗传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卫江 王宏卫 +2 位作者 戚中田 李建秀 胡以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利用显微注射方法产生整合庚型肝炎病毒(HGV)全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并研究HGV基因的遗传特性。方法:将含有HGV全长基因的载体线性化后,将目的基因DNA溶于显微注射用缓冲液,依常规方法进行显微注射,得到仔鼠后用PCR及基因组DNA South... 目的:利用显微注射方法产生整合庚型肝炎病毒(HGV)全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并研究HGV基因的遗传特性。方法:将含有HGV全长基因的载体线性化后,将目的基因DNA溶于显微注射用缓冲液,依常规方法进行显微注射,得到仔鼠后用PCR及基因组DNA Southern印迹法鉴定。阳性小鼠即为建立者(founder)小鼠,将founder小鼠与正常小鼠交配得到F代小鼠,随后将F1代阳性鼠与正常小鼠交配得到F2代小鼠。结果:共得到5只founder小鼠,其中4只与正常小鼠交配,得到F1代小鼠共41只,其中29只为阳性,阳性率为71%。F2代小鼠共21只,其中16只为阳性,阳性率为76%。结论:得到了整合有HGV全长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并证明HGV基因可以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稳定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庚型肝炎病毒 转基因小鼠 遗传学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CR方法在实验小鼠肝炎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赖国旗 何明忠 +7 位作者 谭毅 王胜 潘永全 韦克 何伏秋 蒋虹 佟巍 丛喆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9-290,共2页
实验应用RT-PCR方法对来自不同单位、6个品系、不同等级的84只小鼠进行了MHV检测。结果显示:MHV阳性小鼠35只,阳性率为41.67%;其中普通级小鼠29只,阳性18只,阳性率为62.07%;SPF级小鼠55只,MHV阳性小鼠17只,阳性率为30.91%。
关键词 RT-PCR 小鼠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R小鼠自然感染小鼠肝炎病毒后抗原抗体的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香梅 赵维波 +3 位作者 袁文 王静 吴玉娥 张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37-40,共4页
目的了解小鼠肝炎病毒(MHV)污染的设施内,ICR小鼠自然感染后MHV抗原抗体存在情况。方法选择50只ICR小鼠,通过更换"脏垫料"的方式进行饲养,分别在实验第2,4,8,14,21,28,35,42,56和84天各剖杀动物5只,采集血清、盲肠内容物、粪... 目的了解小鼠肝炎病毒(MHV)污染的设施内,ICR小鼠自然感染后MHV抗原抗体存在情况。方法选择50只ICR小鼠,通过更换"脏垫料"的方式进行饲养,分别在实验第2,4,8,14,21,28,35,42,56和84天各剖杀动物5只,采集血清、盲肠内容物、粪便、肝脏以及肺脏检测抗原抗体分布情况。结果实验开始第2天,肺脏中检出小鼠肝炎病毒,检出率为20%(1/5),第4天开始,肝脏、肺部、盲肠以及粪便中均可检出小鼠肝炎病毒;84天后,肺脏、盲肠、粪便和肝脏阳性检出率降为0。实验第8天,血清中抗体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00%(5/5),直至第84天实验结束,抗体阳性率仍维持在100%(5/5)。结论血清学方法可作为日常监督主要诊断方法,而抗原检测方法只能应用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肝炎病毒 自然感染 抗原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核酸疫苗诱导H—2^b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兴柳 蔡洁 +1 位作者 刘雁雁 黄祖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9-189,共1页
目的 :观察 adw和 adr亚型 HBV Pre S2 +S核酸疫苗单一或联合 HBc Ag核酸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C5 7BL / 6小鼠 2 3只随机分为 4组 :p JW430 3组 (P组 )、p JW430 3/ S2 +S(adw亚型 )组 (W组 )、p JW430 3/ S2 +S(adr亚型 ... 目的 :观察 adw和 adr亚型 HBV Pre S2 +S核酸疫苗单一或联合 HBc Ag核酸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C5 7BL / 6小鼠 2 3只随机分为 4组 :p JW430 3组 (P组 )、p JW430 3/ S2 +S(adw亚型 )组 (W组 )、p JW430 3/ S2 +S(adr亚型 )组 (R组 )、p JW430 3/ S2 +S(adr) +p JW430 3/ HBc组 (R+C组 )。免疫方法为每只小鼠每次肌注相应质粒 DNA10 0 μg(10 0 μl)。免疫程序为 0、2、4周。于第 0、2、4、6、8周采集小鼠血清 ,用 EL ISA法检测血清抗 - HBs和抗 - HBc。结果 :于第 3次免疫后 4周 W组、R组、R+C组小鼠血清全部检出抗 - HBs,抗体含量随免疫次数增多而增加 ,抗 - HBs浓度最高达 2 2 32 9IU / L ,与 P组 (对照质粒组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但各核酸疫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5 )。抗 - HBc在第 1次免疫后 2周即在 R+C组全部出现 ,抗 - HBs和抗 - HBc在 P组始终未检出。结论 :adw和 adr亚型 HBV Pre S2 +S核酸疫苗和 HBc核酸疫苗能诱导 H- 2 b小鼠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 ,联合 HBc核酸疫苗有助于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疫苗 H-2^b小鼠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核心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新素注射液抗鼠肝炎病毒3型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易文龙 方峰 +4 位作者 宁琴 严伟明 甄宏 周玉峰 李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0-402,406,共4页
目的:探讨大蒜新素(allitridin)在细胞水平对鼠肝炎病毒3型(mice hepatitis virus,MHV-3)的抑制作用。方法:细胞培养、蚀斑试验测定病毒滴度;MTT法进行药物毒性试验;蚀斑抑制试验检测大蒜新素的抗MHV-3活性,改变给药时间探索大蒜新素抗M... 目的:探讨大蒜新素(allitridin)在细胞水平对鼠肝炎病毒3型(mice hepatitis virus,MHV-3)的抑制作用。方法:细胞培养、蚀斑试验测定病毒滴度;MTT法进行药物毒性试验;蚀斑抑制试验检测大蒜新素的抗MHV-3活性,改变给药时间探索大蒜新素抗MHV-3作用环节。结果:大蒜新素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75mg/L,抗MHV-3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2.7mg/L,治疗指数(TI)为27.78,大蒜新素对MHV-3病毒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P<0.01),并且对MHV-3病毒有预防和中和作用(P<0.01)。结论:大蒜新素在L2细胞中对MHV-3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多途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新素 鼠肝炎病毒3型 蚀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2和IL-18基因免疫对HBcAg核酸疫苗诱导小鼠(H-2^d)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欣 黄祖瑚 +2 位作者 成军 邢益平 董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观察IL-12和IL-18基因免疫对HBcAg核酸疫苗诱导小鼠(H-2d)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用肌肉注射法将HBV核心区DNA疫苗、IL-12质粒和IL-18质粒接种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及IgG亚类(IgG1、IgG2a... 目的:观察IL-12和IL-18基因免疫对HBcAg核酸疫苗诱导小鼠(H-2d)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用肌肉注射法将HBV核心区DNA疫苗、IL-12质粒和IL-18质粒接种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及IgG亚类(IgG1、IgG2a);LDH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HBcAg特异性CTL活性。结果:免疫6周后,HBcAgDNA疫苗联合IL-12质粒、IL-18质粒和IL-12+IL-18质粒组小鼠的血清抗HBc终点滴度均明显高于单纯注射HBcAgDNA疫苗组小鼠(P<0.05),抗HBcIgG亚类以IgG2a占优。DNA疫苗免疫的各组小鼠,HBc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率均高于对照组(P组),其中C+IL-18组和C+IL-12+IL-18组中CTL值明显高于C组,尤以C+IL-12+IL-18组中的CTL杀伤率最高。结论:IL-12和IL-18基因与HBcAgDNA疫苗联合免疫,不仅能增强HBcAg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而且能增强HBcAg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DNA疫苗 小鼠 IL-12 IL-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