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1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peginterferonα-2b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屠玲榕 黄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0,共5页
Ropeginterferonα-2b是新上市的一种长效聚乙二醇脯氨酸α干扰素,是第一种专门批准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干扰素,临床试验和经验发现其可以诱导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液学缓解,控制疾病相关症状,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与聚... Ropeginterferonα-2b是新上市的一种长效聚乙二醇脯氨酸α干扰素,是第一种专门批准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干扰素,临床试验和经验发现其可以诱导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液学缓解,控制疾病相关症状,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羟基脲相比,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低,且给药间隔时间更长,部分低危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患者也能从中获益。本文就Ropeginterferonα-2b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Ropeginterferonα-2b Α干扰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HBsAg清除的关系
2
作者 吴凤萍 何玲 +3 位作者 刘晨瑞 王文浩 李茹 党双锁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3-1318,共6页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动态变化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NF-α作为预测PEG-IFN-α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动态变化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NF-α作为预测PEG-IFN-α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23年3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IHC患者455例,分为治疗组210例,自愿接受PEG-IFNα-2b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IHC对照组245例,仅随访观察72周。分别于研究的0、12、24、48、72周时检测血清TNF-α水平,并在72周时将治疗组分为HBsAg清除组与未清除组。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TNF-α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NF-α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的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s Ag清除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TNF-α预测HBsAg清除的cut-off值。结果 72周时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46.2%)和血清学转换率(34.8%)均显著高于IHC对照组(HBsAg清除率为1.2%;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0.8%)(χ^(2)值分别为133.333、94.650,P值均<0.001)。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在治疗期间血清TNF-α水平较基线均显著升高,在停药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F值分别为351.733、76.434,P值均<0.001)。组间比较显示,在12、24及48周时血清TNF-α水平HBs Ag清除组>HBs Ag未清除组>IHC对照组(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水平(OR=0.329,95%CI:0.189~0.571,P<0.001)、基线HBV DNA<20 IU/mL(OR=1.414,95%CI:1.057~1.787,P=0.045)、12周时ALT≥2倍的正常值上限(OR=1.127,95%CI:1.028~1.722,P=0.043)、12周时TNF-α水平(OR=1.336,95%CI:1.018~1.754,P=0.037)和24周时TNF-α水平(OR=1.879,95%CI:1.477~2.391,P<0.001)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12周时血清TNF-α水平预测72周时HBsAg清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0.814~0.88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3%、81.0%;24周时AUC为0.912(95%CI:0.758~0.97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96.2%。结论 PEG-IFN-α治疗可导致IHC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且治疗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可有效预测PEG-IFN-α诱导的HBsAg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秦蕾 李广鹏 +4 位作者 申培君 张兰芳 杨晓飞 彭梅娟 张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6,共9页
目的观察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53... 目的观察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53例,予以PEG-IFN-α-2b(180μg/周,皮下注射)抗病毒治疗,研究终点为HBsAg阴转(疗程<48周)或48周(疗程≥48周),分别选取基线和研究终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选择HLA-A^(*)02限制性患者17例,纯化CD8^(+)T淋巴细胞,建立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与Hep G2.2.15细胞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通过检测上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Hep G2.2.15细胞死亡率,检测上清中HBV DNA水平、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配体表达,评估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杀伤功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终点时,HBsAg阴转率为30.19%(16/53)。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T淋巴细胞)在基线和研究终点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终点时,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较基线显著升高(U=177.50,t=11.90,U=186.50,P值均<0.001),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亦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U=120.50,t=2.73,U=121.50,P值均<0.01)。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研究终点时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均可诱导Hep G2.2.15细胞上清中HBV DNA显著下降(P值均<0.001),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但仅在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诱导Hep G2.2.15细胞死亡比例升高(13.62%±3.27%vs 11.39%±2.40%,t=2.27,P=0.030),穿孔素和颗粒酶B分泌水平亦升高(t=72.50,U=52.50,P值均<0.05)。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较未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诱导HBV DNA下降水平均更显著(P值均<0.05),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结论PEG-IFN-α-2b治疗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可获得较高的HBsAg阴转率,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增强,且与HBsAg阴转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CD8阳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矢车菊素通过调节cGAS-STING信号通路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董永杰 董静 +2 位作者 岳峰 贾辉 乔光超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4-639,共6页
目的:探讨棕矢车菊素调节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CRC)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CRC细胞HCT116,分为对照组、棕矢车菊素-L组(25μmol/L)、棕矢车菊素-M组(50μmol/L)、... 目的:探讨棕矢车菊素调节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CRC)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CRC细胞HCT116,分为对照组、棕矢车菊素-L组(25μmol/L)、棕矢车菊素-M组(50μmol/L)、棕矢车菊素-H组(100μmol/L)、激活剂组[100μmol/L棕矢车菊素+10μmol/L cGAS激活剂氯化锰(Mn-Cl_(2)·4H_(2)O)]、抑制剂组(100μmol/L棕矢车菊素+1μmol/L cGAS抑制剂RU.521);CCK-8检测HCT116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HCT116细胞凋亡;HCT116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中IFN-γ、粒酶B(Granzyme B)水平;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cGAS-STING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棕矢车菊素-L、棕矢车菊素-M、棕矢车菊素-H组HCT116细胞A_(450)值和Bcl-2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cGAS、STING及Bax表达显著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共培养组相比,棕矢车菊素-L、棕矢车菊素-M、棕矢车菊素-H组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IFN-γ、Granzyme B水平、NK细胞杀伤活性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cGAS激活剂MnCl_(2)·4H_(2)O增强了高剂量棕矢车菊素对HCT116细胞增殖、免疫逃逸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cGAS抑制剂RU.521减弱了高剂量棕矢车菊素对HCT116细胞增殖、免疫逃逸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结论:棕矢车菊素通过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抑制HCT116细胞增殖、免疫逃逸,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矢车菊素 结直肠癌 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信号通路 增殖 凋亡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基因敲除小鼠饲养繁殖方法的优化
5
作者 柳慧敏 何茜 +5 位作者 贾瑞莲 李娜 许瑞 冯耀宇 肖立华 郭亚琼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9-500,共12页
目的繁育获得干扰素-γ基因敲除纯合子(IFN-γ^(-/-))小鼠,并改善繁育策略,建立稳定的干扰素-γ基因敲除纯合子(IFN-γ^(-/-))小鼠繁育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首先以C57BL/6J为背景的IFN-γ基因敲除杂合子(IFN-γ+/-)... 目的繁育获得干扰素-γ基因敲除纯合子(IFN-γ^(-/-))小鼠,并改善繁育策略,建立稳定的干扰素-γ基因敲除纯合子(IFN-γ^(-/-))小鼠繁育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首先以C57BL/6J为背景的IFN-γ基因敲除杂合子(IFN-γ+/-)小鼠作为亲本进行繁育。之后,基于获得的子代小鼠,采用3种配种方式进行繁育:(1)雌性杂合子与雄性杂合子;(2)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3)雌性纯合子与雄性纯合子。并比较子代中IFN-γ^(-/-)小鼠的数量和存活情况,筛选最优繁育策略。在最优繁育策略下,评估雌鼠配种周龄和饲料种类对IFN-γ^(-/-)小鼠繁殖性能的影响,共统计60只IFN-γ^(-/-)雌鼠的前3胎窝产仔数、离乳存活数和离乳存活率,同时记录和分析了孕鼠营养补充、放置遮蔽物等环境优化措施对繁育效果的影响。结果在通过添加蛋黄以及瓜子充分保障孕鼠营养的条件下,雌性和雄性IFN-γ^(-/-)小鼠配种,单胎新生IFN-γ^(-/-)小鼠存活数为5~8只,繁育获得的IFN-γ^(-/-)小鼠的效率优于其他配种模式。此外,饲料种类和配种周龄对雌鼠繁殖性能影响显著,7~9周龄的雌性与雄性IFN-γ^(-/-)小鼠合笼配种并且饲喂繁殖饲料时,雌鼠的窝产仔数(6.9±1.7)、离乳存活数(6.5%±2.0%)和离乳存活率(93.2%±17.8%)均高于其他繁育条件。另外,通过放置遮蔽物预防种鼠打架有助于提高繁殖效果。结论采用优化的IFN-γ^(-/-)小鼠配种策略,结合高蛋白饲料饲喂、营养补充及规范化配种周龄管理,可显著提高IFN-γ^(-/-)小鼠的繁育效率和稳定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基因敲除小鼠 饲养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阴性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共感染的临床特征
6
作者 李莎 谢小雁 +5 位作者 梁婷婷 刘骏 何耀钦 冯凤泉 黄美祯 李倩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1-596,共6页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TM)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共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9—2022年某院8例HIV阴性的TM和NTM共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8...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TM)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共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9—2022年某院8例HIV阴性的TM和NTM共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52.25±12.31)岁,均表现为TM和NTM播散性感染,主要累及器官为肺部(100%)、淋巴结(87.5%)、皮肤(75.0%)。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87.5%)、乏力(62.5%)、关节及腰骶部疼痛(62.5%)、发热(50.0%),皮肤软组织脓肿(50.0%)等。4例抗γ-干扰素(IFN-γ)自身抗体检测阳性。8例(100%)患者均有肺部病变,胸部CT主要表现为两肺斑点、斑片及条索状影,其中纵膈淋巴结增多、肿大7例(87.5%),胸膜增厚、胸腔积液4例(50.0%),伴有肺部团块影、支气管狭窄及肺门淋巴结增多、肿大各2例(各占25.0%),肺空洞形成、支气管扩张、心包积液各1例(各占12.5%)。结论 非HIV患者TM和NTM共感染表现为播散性感染,临床症状多样,胸部影像学示肺部病变广泛、多样性。临床上容易漏诊,按单一病原体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成人自身免疫缺陷综合征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 HIV阴性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MMP-9、INF-γ水平对治疗后气道重塑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周令 李红叶 +3 位作者 张雷 陈海燕 黄思慧 储卫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5,共4页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干扰素-γ(IFN-γ)水平对治疗后气道重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21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于治疗前检测肺功能[第1秒用力...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干扰素-γ(IFN-γ)水平对治疗后气道重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21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于治疗前检测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血清MMP-9及IFN-γ水平,分析血清MMP-9、IFN-γ水平对治疗后气道重塑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2周后发生气道重塑36例。气道重塑患儿治疗前FEV1/FVC、PEF及血清IFN-γ水平均低于未发生气道重塑患儿,血清MMP-9水平高于未发生气道重塑患儿(P<0.05)。血清MMP-9水平较高[OR(95%CI)为1.077(1.046~1.109)]及IFN-γ水平较低[OR(95%CI)为0.894(0.851~0.938)]的患儿治疗后发生气道重塑的风险较高。患儿治疗前血清MMP-9、IFN-γ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治疗后气道重塑的AUC(95%CI)分别为0.843(0.773~0.911)、0.813(0.746~0.880)、0.982(0.968~0.996),敏感度为0.833、0.834、0.901,特异度为0.840、0.833、0.972。结论:血清MMP-9水平较高及IFN-γ水平较低可增加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后气道重塑风险,二者及二者联合对气道重塑均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气道重塑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淀粉型巴戟天寡糖降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小鼠的症状评分和死亡率
8
作者 李泽涵 梁萌 +1 位作者 韩根成 张学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7-586,共10页
目的探究菊淀粉型巴戟天寡糖(IOMO)对小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SPM)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PM+生理盐水(Saline)组、SPM+IOMO 25 mg/kg剂量组、SPM+IOMO 50 mg/kg剂量组,n=30。从造... 目的探究菊淀粉型巴戟天寡糖(IOMO)对小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SPM)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PM+生理盐水(Saline)组、SPM+IOMO 25 mg/kg剂量组、SPM+IOMO 50 mg/kg剂量组,n=30。从造模当天起(0 d),SPM+Saline组和SPM+IOMO组小鼠分别灌胃生理盐水或IOMO 25 mg/kg、50 mg/kg进行干预,持续7 d,记录症状评分和死亡情况;采用脑组织HE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病理状态和神经元损伤情况,qRT-PCR检测皮质中炎症相关分子mRNA水平,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染色评价脑水肿程度和血脑屏障通透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质中BBB相关蛋白水平,流式细胞分析检测浸润淋巴细胞IFN-γ水平;SPM造模后21 d采用旷场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结果灌胃给予IOMO 50 mg/kg(1次/d,连续7 d)可降低SPM小鼠的症状评分和死亡率(P<0.05),缓解脑组织病理损伤,降低皮质炎症相关分子(IL-6、TNF-α、IL-1β、IL-18、IFN-γ、iNOS、NLRP3、ASC、Caspase-1、GSDMD)mRNA水平(P<0.05);IOMO可以降低SPM小鼠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渗透量(P<0.05);IOMO可以上调脑皮质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和闭合蛋白Occludin水平、下调水通道蛋白AQP4和BBB损伤的关键调控因子iNOS、IFN-γ水平(P<0.05);建模21d后,与SPM+Saline组小鼠相比,IOMO可以改善SPM小鼠学习记忆能力(P<0.05)。结论首次发现IOMO可降低SPM小鼠的症状评分和死亡率,并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OMO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并保护血脑屏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淀粉型巴戟天寡糖 脑膜炎 肺炎链球菌 血脑屏障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IFITM3水平与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h17/Tregs平衡及病情程度的关系
9
作者 赵申 钱丹 王薇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1,共8页
目的: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毛细支气管炎感染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3)、Toll样受体4(... 目的: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毛细支气管炎感染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3)、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mRNA表达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s,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平衡及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将纳入的108例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设为RSV感染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轻度组(n=45)、中度组(n=40)、重度组(n=23);另择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105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RSV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IFITM3、TLR4 mRNA表达水平、Th17、Tregs细胞计数及Th17/Tregs比值,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上述指标与Th17/Tregs平衡的关系,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病情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相较于正常对照组,RSV感染组外周血IFITM3、TLR4 mRNA表达水平、Th17细胞计数及Th17/Tregs比值更高,Tregs细胞计数更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FITM3、TLR4 mRNA表达水平与Th17/Tregs比值呈正相关(P<0.05);轻度组外周血IFITM3、TLR4 mRNA表达水平及Th17/Tregs比值低于中、重度组(P<0.001),中度组低于重度组(P<0.001);以上外周血指标水平与患儿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505、0.517,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联合评估病情程度的AUC、敏感度分别为0.927、91.30%,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IFITM3、TLR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存在Th17/Tregs比值失衡的情况;检测外周血IFITM3、TLR4 mRNA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儿Th17/Tregs比值平衡及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 单个核细胞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 Toll样受体4 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斌凤 高兴 +3 位作者 孙乃岩 仇亚伟 张金秋 苗晋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418,共9页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 STIN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为S.aureus引起的乳腺炎防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系(EpH4-Ev)...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 STIN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为S.aureus引起的乳腺炎防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系(EpH4-Ev)和S.aureus(ATCC 29213)为研究对象,细胞试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STING抑制剂C-176单独处理和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单独处理)、感染组(S.aureus)和2个处理组(C-176+S.aureus和Mdivi-1+S.aureus)。分别检测乳腺上皮细胞中STING通路的激活、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线粒体活性氧(m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MP)以及线粒体形态的变化等。动物试验分为对照组(C57BL/6野生型WT小鼠和C57BL/6 STING基因敲除ΔSTING小鼠)、感染组(WT+S.aureus和ΔSTING+S.aureus),分别检测肝脏组织和乳腺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NAGase)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等生化指标。[结果]S.aureus感染乳腺上皮细胞导致STING通路激活,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Ser616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fusion 1,MFN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on 2,MFN2)表达量降低(P<0.05);而C-176和Mdivi-1处理均降低了DRP1 Ser616的磷酸化水平(P<0.01),恢复了MFN1和MFN2的表达量(P<0.05),缓解S.aureus引起的线粒体碎片化;同时,C-176和Mdivi-1处理均显著抑制S.aureus感染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中mROS水平升高和MMP的异常下降(P<0.05),以及mtDNA拷贝数的下降(P<0.05)。此外,缺失STING基因可以恢复S.aureus感染引起的小鼠肝脏和乳腺中T-AOC水平(P<0.01),降低NAGase活性与MDA含量(P<0.05)。[结论]抑制STING可以改善S.aureus感染乳腺上皮细胞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缺失STING基因可以缓解S.aureus感染引起小鼠肝脏和乳腺的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 线粒体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与IL-2联合检测在HIV感染者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及漏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周莉萍 黄树庭 +2 位作者 杨燕清 李繁 黄宛香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3-959,共7页
目的探讨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双因子联合检测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结核病(TB)的诊断价值及漏诊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9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接受TB相关... 目的探讨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双因子联合检测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结核病(TB)的诊断价值及漏诊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9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接受TB相关检查的HIV感染者,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分为HIV感染合并TB患者组(HIV/TB组)和排除TB的HIV感染者组(对照组),评估双因子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根据检测结果将HIV/TB组分为真阳性组和假阴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306例,平均年龄(55.69±14.02)岁,HIV/TB组105例,对照组201例。双因子联合检测在所有HIV感染者中TB检测灵敏度为72.4%(76/105),特异度为87.1%(175/201)。三个CD4^(+)T淋巴细胞计数梯度间,双因子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88,P=0.009),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46,P=0.054)。其中,CD4^(+)T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双因子检测灵敏度(58.8%)低于≥200个/μL(88.9%)和100~199个/μL(81.5%)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的HIV/TB共感染患者中,双因子联合检测的综合灵敏度为85.2%(46/54),特异度为82.0%(91/111)。多因素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HIV/TB组患者双因子联合检测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病原学结果、有无TB等因素对双因子联合检测结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双因子联合检测在HIV感染者TB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的HIV感染者中,可为临床HIV感染合并TB的诊断提供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2 艾滋病 结核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发病中Tim-3的表达及其作用
12
作者 吴雄飞 张秋瑾 +3 位作者 郑柳 杨彬彬 李金清 丁芝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发病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选取4~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共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小鼠分为对照组(3只)和实验组(9只)。对照组(造模时间节点为造模后0 d...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发病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选取4~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共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小鼠分为对照组(3只)和实验组(9只)。对照组(造模时间节点为造模后0 d)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小鼠诱导建立EAU模型(按造模时间节点分为造模后7 d、14 d、21 d三个小组,每组3只小鼠)。将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651-670和完全弗氏佐剂充分混合乳化后,在实验组小鼠的双侧大腿、尾根部及颈后部皮下注射配制好的免疫乳剂(每只注射200μL免疫乳剂,含500μg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651-670),随后实验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μg百日咳毒素。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眼前节及眼底表现并采集图像。根据炎症程度采用Caspi分级标准对小鼠行临床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17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脾脏及眼球组织中Tim-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im-3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脾脏组织Tim-3蛋白的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 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造模后小鼠的眼前节临床评分、眼底临床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随造模后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各组间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小鼠血清中IFN-γ、IL-17的表达量均随造模后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且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小鼠脾脏与眼球组织中Tim-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随造模后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小鼠眼球和脾脏组织中Tim-3蛋白的表达情况和mRNA相同。结论Tim-3在EAU发病进程中的表达随着炎症的加重呈下调趋势,Tim-3在葡萄膜炎发病进程中可能发挥着负性免疫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TIM-3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新进展
13
作者 李玥明 张永超 陈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967,共7页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属于BCR::ABL1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的一种,是由造血干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引发的慢性髓系肿瘤。PV具有一定的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目前,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属于BCR::ABL1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的一种,是由造血干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引发的慢性髓系肿瘤。PV具有一定的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目前,治疗PV的目标仍然是预防血栓形成,随着对PV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以往的以减轻患者症状的终身治疗向阻止疾病进展的限时治疗转变成为可能。本文将对传统减细胞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最新临床试验结果,以及PV新药和联合用药的早期临床试验数据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关注PV治疗的研究者们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芦可替尼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通过cGAS-STING通路影响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14
作者 辛欢 邹璟 乐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3,218,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EA)通过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影响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Vehicle组、树脂素(RTX)组、RTX+EA组、RTX+cGAS抑制剂(RU.521)组、RTX+STING抑制... 目的探讨电针(EA)通过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影响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Vehicle组、树脂素(RTX)组、RTX+EA组、RTX+cGAS抑制剂(RU.521)组、RTX+STING抑制剂(C-176)组,每组10只。通过旷场实验、斜板实验、悬尾实验、机械退缩阈值检测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估,ELISA检测P物质(SP)、神经激肽1(NK-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10(IL-10)、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背角组织中Iba1、cGAS、STING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cGAS-STING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Vehicle组比较,RTX组大鼠焦虑行为增加、运动功能降低、抑郁加重、机械退缩阈值降低,脊髓背角组织中疼痛递质相关因子水平增加、细胞凋亡增加、小胶质细胞激活并向M1极化且激活cGAS-STING通路,EA或cGAS-STING抑制剂则部分逆转上述结果,使小胶质细胞向M2极化(均P<0.05)。结论EA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中cGAS-STING通路发挥对PHN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 小胶质细胞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黄体的形成、溶解及其在维持妊娠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庆云 曹凤凤 +2 位作者 邢洲 李卓颖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88-3095,共8页
奶牛黄体功能的研究对于提升奶牛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奶牛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妊娠率仍然受限于胚胎损失和黄体功能不全等因素。黄体作为维持妊娠的重要结构,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奶牛的繁殖结果,通过深入了解黄体的生... 奶牛黄体功能的研究对于提升奶牛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奶牛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妊娠率仍然受限于胚胎损失和黄体功能不全等因素。黄体作为维持妊娠的重要结构,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奶牛的繁殖结果,通过深入了解黄体的生理特性、形成与退化机制,对奶牛繁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奶牛黄体的形成和退化机制、影响其功能的内外部因素以及相关干预措施,重点探讨了激素调控和生物技术在维持黄体功能中的应用,旨在为改善奶牛黄体功能、提高繁殖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 孕酮 前列腺素 干扰素 胚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16
作者 南静静 刘立伟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2-617,共6页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因颈、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入院接受治疗的78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治...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因颈、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入院接受治疗的78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在CT引导下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射频结束后沿穿刺针注射的药物配方中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interferonα-2b,IFNα-2b),对照组除在药物配方中未加用IFNα-2b外,其余药物与联合治疗组相同。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12周评估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并在治疗后第12周进行疼痛缓解程度评估;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周摄取病变部位皮肤的红外热成像图,并分析病变部位与正常部位皮肤的温度差。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及PSQI评分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周红外热成像图的患侧与健侧温差变小,且联合治疗组温差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IFNα-2b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减轻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疼痛缓解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纯脉冲射频治疗,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该联合方案是一种疗效更优且安全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因子与细胞器之间的相互调控
17
作者 李金儒 段昱 +1 位作者 戴新贵 姚咏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8-1727,共20页
干扰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为定位于内质网的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在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STING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胞质内多种... 干扰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为定位于内质网的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在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STING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胞质内多种来源的异常DNA产生应答,发挥抗病毒与抗肿瘤的经典作用。在应对外界刺激和生存压力时,细胞器的功能与结构损伤同细胞死亡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维持细胞活力,机体进化出了细胞器质量控制系统,用于调控细胞器功能,防止损伤因素持续存在而使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STING与多种细胞器调节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并且参与调节部分细胞器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共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着重综述STING与细胞器相互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剖析STING在细胞器质量控制系统以及多种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旨在通过对STING及其下游通路和细胞器之间交互作用的总结与梳理,为人类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因子 细胞器功能损伤 相互调控 人类疾病 细胞器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通过Rubicon抑制自噬晚期或干扰素的产生实现固有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宿俊玮 袁瑾 +3 位作者 王峰 李珺 岳磊 严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自噬靶向降解病原微生物,协同模式识别受体诱导干扰素(IFN)产生,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Rubicon,一种Run结构域Beclin 1相互作用和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蛋白,对自噬和IFN产生具... 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自噬靶向降解病原微生物,协同模式识别受体诱导干扰素(IFN)产生,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Rubicon,一种Run结构域Beclin 1相互作用和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蛋白,对自噬和IFN产生具有抑制效应。一方面,Rubicon作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复合体的一种结合成分,通过不同的结构域分别与液泡蛋白分选34(Vps34)、紫外线辐射耐受相关基因(UVRAG)、小鸟苷三磷酸(GTP)激酶和RAS癌基因家族成员7(Rab7)相互作用,介导自噬成熟抑制;另一方面,Rubicon抑制核因子κB关键调节因子(NEMO)的泛素化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的二聚化,进而阻断IFN产生相关的信号转导。研究发现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乙型肝炎病毒(HBV)、仙台病毒(Se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多种病毒,通过调节Rubicon的表达或功能实现固有免疫逃逸,Rubicon有望成为抗病毒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RUBICON 干扰素(IFN) 自噬 固有免疫逃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ING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简武 何璐 +2 位作者 屈洪涛 吴建华 张瑶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1,共6页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和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在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STING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和炎症因子,诱发器官功能障碍,参与心血管疾病(CVD)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STING途径与CVD的密切联系作一综述,为CVD靶向...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和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在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STING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和炎症因子,诱发器官功能障碍,参与心血管疾病(CVD)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STING途径与CVD的密切联系作一综述,为CVD靶向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天贞 唐红辉 +5 位作者 陈璇 郭雨晴 张利平 李柏青 席进 王元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9-654,共6页
自噬是一种基本的生物体代谢过程,对机体免疫防御、物质代谢和内环境稳态发挥作用,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主要由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弥散性结缔组织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对机体本身物质的免疫识别紊乱而产生自身抗体... 自噬是一种基本的生物体代谢过程,对机体免疫防御、物质代谢和内环境稳态发挥作用,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主要由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弥散性结缔组织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对机体本身物质的免疫识别紊乱而产生自身抗体,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目前其发病机制及治疗受到广泛研究。在机体正常代谢中,自噬可参与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对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和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SLE患者表现为免疫功能紊乱,自噬水平失调。而通过干预自噬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SLE的症状。自噬在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清除代谢产物、调节免疫细胞的生存周期,并有研究发现调节自噬的药物可改善SLE的疾病进展。本文将对自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影响SLE发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自噬 Ⅰ型干扰素 中性粒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