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周年内变化及与磷肥利用率的关系
1
作者 黄晶 周玲红 +5 位作者 高菊生 李冬初 刘立生 邹平 刘淑军 张会民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红壤区稻田土壤磷素有效供应是保障水稻丰产的关键,土壤磷素有效性与磷形态转化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不同施肥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形态的变化及其与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1982年开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定位试验,选... 红壤区稻田土壤磷素有效供应是保障水稻丰产的关键,土壤磷素有效性与磷形态转化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不同施肥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形态的变化及其与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1982年开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氮磷钾(NPK)和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NPKM)处理,监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组分变化以及磷肥利用率,并解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之间无机磷总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NPKM>NPK>M>CK,施肥后无机磷总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分蘖期和齐穗期。NPK和NPKM处理在早、晚稻不同生育时期的Al-P、Fe-P和Ca-P含量均显著高于M和CK处理(P<0.05),各处理晚稻生长季的Al-P、Fe-P和Ca-P平均含量高于早稻生长季,增幅分别为4.6%~19.8%、0.2%~8.6%和3.4%~23.3%,各处理晚稻季的O-P平均含量较早稻降低了8.4%~35.0%。不同施肥处理之间早稻和晚稻季各无机磷组分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相同,各处理Al-P、Fe-P、O-P和Ca-P含量占无机磷总量比例均值的大小顺序分别为NPKM>NPK>M>CK、M>CK>NPK>NPKM、CK>M>NPK>NPKM和CK>M>NPK>NPKM。早稻、晚稻的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磷量均随着施肥而显著增加(P<0.05),MPKM处理的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磷量显著高于NPK和M处理(P<0.05),增幅为25.1%~33.3%,但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磷肥利用率未呈显著差异。早稻营养生长期的Al-P和Olsen-P含量对早稻产量和吸磷量的相对重要性更突出;晚稻则是营养生长期的Fe-P、生殖生长期的Al-P对晚稻产量和吸磷量的相对重要性更突出。有机无机配施情况下需要通过优化磷肥用量,并加强早稻和晚稻的分蘖期和齐穗期磷肥调控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关键生育期 无机磷形态 磷肥利用率 长期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向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群落构建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倩 王博 +4 位作者 王平芳 樊勇明 卢培培 张魁 王喜龙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2-1161,共10页
在局域尺度上,坡向变化引起微环境异质性,从而影响植物群落构建过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阴坡和阳坡的植被调查,探讨了坡向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和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局域尺度上,坡向变化引起微环境异质性,从而影响植物群落构建过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阴坡和阳坡的植被调查,探讨了坡向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和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植物以杂类草、直立型和地面芽植物为主。杂类草、莲座型、匍匐型、地上芽和一/二年生植物的物种数比例均表现为阴坡<阳坡(P<0.05),菊科、直立型、丛生型、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的物种数比例均表现为阴坡>阳坡(P<0.05);2)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阴坡>阳坡(P<0.01);3)坡向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组成(P=0.001),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坡向对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解释比例超过40%;4)Raup-Crick相异指数表明阴坡植物群落构建主要由随机过程驱动,而阳坡植物群落构建主要受到确定性过程影响。上述结果为当地高寒草甸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群 植物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 生长型 随机过程 确定性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昌含笑不同无性系生长形质变异分析
3
作者 邓智曦 吕百栓 +8 位作者 黄荣 周立民 王润辉 陈莉 赖智君 陈嘉祺 朱洁 韦如萍 郑会全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31-41,共11页
【目的】筛选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优良种质材料,为其良种选育奠定种质基础。【方法】对广东省韶关乐昌市龙山林场木兰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来源于广东、湖南、江西等不同省区县域的213份乐昌含笑种质材料嫁接无性系3年生生... 【目的】筛选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优良种质材料,为其良种选育奠定种质基础。【方法】对广东省韶关乐昌市龙山林场木兰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来源于广东、湖南、江西等不同省区县域的213份乐昌含笑种质材料嫁接无性系3年生生长形质表现进行测定,进而对性状的表型和遗传参数、相关性系数、主成分、育种值等进行估算,并对无性系进行再选择。【结果】乐昌含笑参试无性系树高、地径、冠幅、高径比和冠径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均超过16%(16.59%~23.39%)、遗传变异系数高于10%(10.27%~14.83%),性状重复力均在0.60以上(0.64~0.71),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且性状间具有显著(P<0.05)至极显著(P<0.01)的表型和遗传相关性(除树高和冠径比外),有利于联合选择。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对参试无性系性状育种值进行估算还发现,树高、地径、冠幅、高径比和冠径比的育种值分别介于-0.63~0.82、-1.87~2.09、-0.62~0.67、-11.00~9.51和-7.22~9.90,各性状育种值呈正态分布特征。结合聚类分析、生长性状育种值和隶属函数值对参试无性系进行再选择可知,生长综合表现优异无性系有15个,另有生长表现优异的小冠幅无性系13个。【结论】参试乐昌含笑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变异广泛且重复力高,利于选择;基于聚类分析、育种值和隶属函数值选获的系列优良系号可作为候选良种种质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昌含笑 无性系 生长 形质变异 育种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榕江县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舒德远 叶红环 +2 位作者 李茂 杨泉 代军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11,共6页
为了解榕江县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物种组成、入侵等级、原产地、生长型及繁殖方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榕江县发现外来入侵植物85种,隶属于30科59属,菊科植物数量最多,占28.24%;严重... 为了解榕江县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物种组成、入侵等级、原产地、生长型及繁殖方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榕江县发现外来入侵植物85种,隶属于30科59属,菊科植物数量最多,占28.24%;严重入侵类最多,有24种,其次是恶性入侵类和有待观察类,且菊科植物在这三大类入侵等级中数量最多;原产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共61种;草本植物是构成外来入侵植物生长型的主体,占84.71%;多数种类以种子繁殖为主,兼克隆繁殖和种子繁殖的种类有41.18%;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为人为有意引进,且以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物种数量最多,占32.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江县 外来入侵植物 生长型 入侵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供应强度与氮素形态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庄旭龙 李龙骧 +2 位作者 王蔚然 魏文良 刘树堂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水分供应强度与氮素形态对玉米生长指标和根系特征的交互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个水分供应强度,分别为水分供应充足(W1)、水分轻度胁迫(W2)、水分中度胁迫(W3),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 水分供应强度与氮素形态对玉米生长指标和根系特征的交互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个水分供应强度,分别为水分供应充足(W1)、水分轻度胁迫(W2)、水分中度胁迫(W3),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85%、65%~70%、50%~55%;2种氮素形态,分别为铵态氮(N1)和硝态氮(N2),共6个组合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处理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根系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1W1处理的玉米株高、叶面积、根体积、根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地上部与根系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大,N1较N2处理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9.48%、127.18%、144.29%、70.23%、187.93%、171.01%、180.82%、39.48%和200.41%;W1处理较W2和W3处理的玉米株高分别增加13.49%和39.87%,叶面积分别增加52.09%和63.87%,根体积分别增加71.36%和65.33%,根长分别增加71.86%和50.67%,根系总吸收面积分别增加64.41%和60.34%,活跃吸收面积分别增加65.76%和71.72%,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58.70%和63.15%,根系生物量分别增加32.13%和29.6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29.19%和30.18%。同时,研究发现施用铵态氮条件下,W2、W3处理较W1显著降低了玉米生物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而在施用硝态氮条件下,3种水分供应强度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N1W1处理最有利于促进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铵态氮优于硝态氮,而施用硝态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供应 氮素形态 玉米 植株生长 根系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氮素形态和质量配比对红松嫁接幼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6
作者 殷东生 张建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5-69,100,共6页
为了解决红松果林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对无机氮肥需求特性不清等问题,以9年生红松(Pinus koraiensis)嫁接幼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施肥的方法,研究不同无机氮素形态和质量配比(5组处理,分别为单一硝态氮(T1),硝、铵态氮质量比分别为3∶1(T2... 为了解决红松果林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对无机氮肥需求特性不清等问题,以9年生红松(Pinus koraiensis)嫁接幼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施肥的方法,研究不同无机氮素形态和质量配比(5组处理,分别为单一硝态氮(T1),硝、铵态氮质量比分别为3∶1(T2)、1∶1(T3)、1∶3(T4),单一铵态氮(T5))对红松嫁接幼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的生长量、叶绿素质量分数、氮代谢物质量分数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等指标均高于对照,说明各种无机氮素形态及质量配比均能对红松嫁接幼树生长和生理指标产生促进影响。采用熵权法和隶属函数法对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等8个指标进行系统评价,各处理的评价得分排序基本一致,以硝、铵态氮质量配比为1∶3时的促进效果最优,红松嫁接幼树施铵态氮肥时,少量添加硝态氮肥更有利于提高红松嫁接幼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嫁接幼树 氮素形态 生长 叶片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马铃薯生长和块茎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钱彩霞 张定花 +3 位作者 周金娥 宁进 余丽燕 陈吉昆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1期63-66,共4页
为探寻氮素形态对马铃薯生长和块茎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以‘宣薯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100%硝态氮肥、100%铵态氮肥、100%酰胺态氮肥、50%硝态氮肥+50%铵态氮肥、50%铵态氮肥+50%酰胺态氮肥、50%硝态氮肥+50%酰胺态氮肥6个处理... 为探寻氮素形态对马铃薯生长和块茎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以‘宣薯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100%硝态氮肥、100%铵态氮肥、100%酰胺态氮肥、50%硝态氮肥+50%铵态氮肥、50%铵态氮肥+50%酰胺态氮肥、50%硝态氮肥+50%酰胺态氮肥6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块茎品质特性。结果表明:氮肥混合使用比单一施用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品质,酰胺态氮与铵态氮或者酰胺态氮与硝态氮混合时马铃薯产量较高,而酰胺态氮与铵态氮混合时马铃薯品质更佳。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认为50%铵态氮+50%酰胺态氮更适宜马铃薯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 马铃薯 生长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E4BP4通过AMPK-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病理性心肌纤维化
8
作者 黄德荣 文庆 苏宇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0-648,共9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腺病毒E4启动子结合蛋白(adenovirus E4 promoter-binding protein,E4BP4)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SMAD...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腺病毒E4启动子结合蛋白(adenovirus E4 promoter-binding protein,E4BP4)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SMAD同源物3(Smad homolog 3,SMAD3)通路在调控病理性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心脏纤维化模型,分别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中检测E4BP4的表达差异。分离和培养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刺激增殖活化,分别转染E4BP4过表达质粒(Ang Ⅱ+E4BP4组)、E4BP4干扰质粒(Ang Ⅱ+siE4BP4组)、Ang Ⅱ组和未经Ang Ⅱ处理的对照组。免疫荧光检测α-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荧光强度,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活力,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E4BP4、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Ⅰ,Collagen 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Ⅲ,Collagen Ⅲ)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检测TGF-β1、AMPK和SMAD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纤维化程度(38.46±1.21 vs. 3.39±0.39,t=-78.564,P=0.000)、E4BP4蛋白表达量(0.96±0.03 vs. 0.75±0.03,t=-11.480,P=0.000)均明显增加。体外实验发现,与Ang Ⅱ+E4BP4组比较,Ang Ⅱ+siE4BP4组在平均荧光强度(0.05±0.01 vs. 0.42±0.03,F=677.591,P=0.000)、细胞活力(91.30±2.39vs.123.74±2.60,F=132.696,P=0.000)、α-SMA(1.26±0.09vs.3.59±0.86,F=52.274,P=0.000)、Collagen Ⅰ(1.16±0.11vs.3.79±0.89,F=55.336,P=0.000)、Collagen Ⅲ(1.23±0.13 vs. 2.92±0.36,F=119.929,P=0.000)、TGF-β1(0.66±0.04 vs. 0.96±0.02,F=142.954,P=0.000)和p-SMAD3/SMAD3(0.81±0.03 vs. 1.37±0.02,F=739.609,P=0.000)的水平明显降低,而p-AMPK/AMPK的表达量在Ang Ⅱ+siE4BP4组明显高于Ang Ⅱ+E4BP4组(0.89±0.01 vs. 0.58±0.02,F=284.541,P=0.000)。结论:E4BP4是纤维化调控的关键因子,抑制其表达可通过激活AMPK进而抑制TGF-β1/SMAD3通路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纤维化 转录因子腺病毒E4启动子结合蛋白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同源物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种衣剂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9
作者 张可盈 张佳璇 +5 位作者 索欣歌 刘新月 薛倩文 何艳慧 武占省 樊忠棣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511-1517,共7页
微生物种衣剂作为一项带动种子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丰收的高新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成为农业生产中一种主流。本文描述了当前微生物种衣剂的微生物类型、成膜剂、黏附剂及包衣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其对微生物种衣剂... 微生物种衣剂作为一项带动种子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丰收的高新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成为农业生产中一种主流。本文描述了当前微生物种衣剂的微生物类型、成膜剂、黏附剂及包衣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其对微生物种衣剂性能的影响,并探究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种衣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同时结合我国农业种衣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以期为今后种子包衣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包衣 根际促生菌 成膜剂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燕旋 黄小波 +8 位作者 郎学东 唐荣 张锐 李聪 李俊松 李有寿 王校海 苏建荣 李帅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目的]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揭示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补蚌和尚勇等片区3块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 [目的]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揭示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补蚌和尚勇等片区3块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和木本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阐明热带雨林木本植物群落的功能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1)乔木的叶面积、叶碳含量、叶干物质含量的群落加权平均值均显著高于灌木和藤本,而藤本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的群落加权平均值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2)乔木功能丰富度和功能离散度高于灌木和藤本,而灌木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异度均高于乔木和藤本。(3)乔木和藤本功能丰富度以及藤本功能离散度随物种丰富度、多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乔木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异度随土壤肥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大,而灌木功能离散度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增大。(4)植物多度是影响乔木和灌木功能性状群落加权平均值的主要因素,而系统发育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土壤肥力是影响藤本功能性状群落加权平均值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群落在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植物多度和土壤肥力在热带雨林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维持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多样性 土壤肥力 多度 热带雨林 生长型 木本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铵硝比对高山杜鹃侧枝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研 彭绿春 +5 位作者 李世峰 解玮佳 宋杰 张露 熊俊芬 赵正雄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5-793,共9页
为探究氮素形态对高山杜鹃侧枝生长的影响,以3年生盆栽高山杜鹃粉精灵为试验材料,单一氮源处理为对照,采用盆栽方式,研究5种不同氮素形态配比供应(铵硝比例分别为T1:100∶0,T2:75∶25,T3:50∶50,T4:25∶75和T5:0∶100)对其营养生长期侧... 为探究氮素形态对高山杜鹃侧枝生长的影响,以3年生盆栽高山杜鹃粉精灵为试验材料,单一氮源处理为对照,采用盆栽方式,研究5种不同氮素形态配比供应(铵硝比例分别为T1:100∶0,T2:75∶25,T3:50∶50,T4:25∶75和T5:0∶100)对其营养生长期侧枝生长、光合特性、代谢酶活性及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下粉精灵不同生长期侧枝干物质积累量、苗高增量和侧枝长度均有所差异,以侧芽萌发期T3处理侧枝干物质积累量最高,T2处理在嫩侧枝期、侧枝半木质化期的苗高增量和侧枝长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侧枝半木质化期,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及磷含量,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叶片Fe元素吸收量以T1处理最高,Mg元素吸收量以T5处理最高。此外,在不同生长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硝态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嫩侧枝期酶活性最高。综上,不同氮素形态对高山杜鹃粉精灵侧枝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有所差异,且混合氮源处理较单一氮源处理更有利于促进侧枝生长,以铵硝比例75∶25促进侧枝生长及提高养分积累和光合效能效果最好。本研究为筛选适合高山杜鹃生长发育的氮素施用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杜鹃 氮素形态 侧枝生长 生理特性 营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岩系成壤过程中镉和硒的形态转变与迁移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白琳 麻万诸 章明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399,共9页
[目的]黑色岩系含有高量的镉和硒,为明确其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岩石镉和硒的形态转变和释放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方法]在浙西北寒武统荷塘组地层的黑色岩系分布区,通过沿地形不同部位(丘陵上坡、丘陵中坡、丘陵下坡、丘间谷底和河谷... [目的]黑色岩系含有高量的镉和硒,为明确其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岩石镉和硒的形态转变和释放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方法]在浙西北寒武统荷塘组地层的黑色岩系分布区,通过沿地形不同部位(丘陵上坡、丘陵中坡、丘陵下坡、丘间谷底和河谷阶地)采集土壤剖面分层土样,探讨黑色岩系风化成土及其风化物迁移过程中镉和硒的数量与形态转变规律。[结果]从母岩经母质到土壤,土壤总镉和总硒均呈下降趋势。黑色岩系风化物镉和硒损失随沿丘陵坡地向下迁移搬运距离增加而增加,其中,由坡积物演变为洪积物的过程中,镉和硒的损失大于由残积物演变为坡积物的损失。从风化物中流失的镉和硒以流水扩散方式对下游河流冲积物发育表土镉和硒含量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小。随着风化物搬运距离增加和土壤的演变,发生碳酸盐结合态镉和残留态镉向水溶性镉、交换性镉、有机质结合态镉、氧化物结合态镉转变,残留态硒逐渐活化转变为交换性硒、有机质结合态硒、氧化物结合态硒。土壤水溶性镉、交换性镉(硒)、有机质结合态镉(硒)呈现向地表增加的趋势;硒的有机富集及表土富集现象比镉更为明显。[结论]黑色岩系风化不仅可通过残留方式直接影响其分布区土壤镉与硒的含量,也可通过流水扩散方式影响周边地区土壤镉和硒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风化 土壤发育 化学形态 消长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内部共生与外部协同 被引量:12
13
作者 叶紫青 夏杰长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6,共8页
数字技术是文化产业的驱动要素,新型文化业态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的演进将文化产品的价值正由传统的单一膜拜价值转向更多元化的体验和经济等价值,从而使得文化产品在产业环境下呈现出共生的复合价值形态。以融合创新和协同创新... 数字技术是文化产业的驱动要素,新型文化业态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的演进将文化产品的价值正由传统的单一膜拜价值转向更多元化的体验和经济等价值,从而使得文化产品在产业环境下呈现出共生的复合价值形态。以融合创新和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提出着重发展和提升科技与文化融合衍生的新型文化产业。以湖南为例,对该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优势条件及发展的关键原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国层面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的方向与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内生生长 协同创新 新型文化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污染矿区中耐铅解磷菌对玉米的促生及根际铅的固化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江润海 温绍福 +4 位作者 朱城强 张梅 杨润玲 王春雪 侯秀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中可溶性重金属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造成矿区和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而矿区中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耐性,研究微生物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矿... 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中可溶性重金属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造成矿区和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而矿区中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耐性,研究微生物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矿区废弃地土壤中筛选耐铅(Pb)解磷菌的基础上,将含有菌株分泌物的上清液、菌液、发酵液(上清液+菌株)分别施用到玉米(Zea mays L.)根际土壤中,对比三者对玉米的促生效果及根际土壤铅的形态变化,探究解磷菌对玉米的促生机制及其对土壤铅的固化作用。所筛菌株被鉴定为巴氏克雷伯菌(Klebsiella pasteurii),其通过分泌乙酸、乳酸、酒石酸和草酸对Ca3(PO4)2的溶磷率为26.5%,并能分泌生长素(IAA)。在玉米根际土壤中施用菌株的上清液、菌液和发酵液后,较对照组玉米株高、茎直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其中施用发酵液组增幅最高,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28%,216%、266%、147%。同时,3个处理组中玉米地上生物量中铅含量分别降低68.6%、58.1%、70.1%,地下部铅含量分别降低119%、36.7%、39.5%。施用菌株上清液、菌液和发酵液后均使玉米根际土壤中可溶态的铅向稳定态铅转化,这可能是巴氏克雷伯菌在解离土壤磷素的过程中,其解离的磷可能与铅形成稳定态的磷铅化合物,进而降低植物对铅的吸收。由此可以得出,在铅污染土壤中巴氏克雷伯菌能够显著固化重金属铅并抑制玉米对铅的吸收,对玉米具有促生作用,因此,巴氏克雷伯菌在土壤重金属修复和保障农作物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的固化 铅污染矿区 解磷菌 促生 铅的形态 重金属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生长型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15
作者 李文君 许雪晴 +2 位作者 周雪雯 吕仕洪 白坤栋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2-1120,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湿地植物的营养元素利用策略,本研究基于进化视角分析了植物遗传背景对植物叶片功能的影响。选取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涵盖乔木、灌木、草本生长型的27种常见植物,针对其叶片碳(LC)、叶片氮(LN)、叶片磷(LP)、叶片钾(LK)、叶... 为了解喀斯特湿地植物的营养元素利用策略,本研究基于进化视角分析了植物遗传背景对植物叶片功能的影响。选取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涵盖乔木、灌木、草本生长型的27种常见植物,针对其叶片碳(LC)、叶片氮(LN)、叶片磷(LP)、叶片钾(LK)、叶片钙(LCa)、叶片镁(LMg)及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进行分析,并探讨物种间的系统发育保守性。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型植物LMg含量与C∶N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及C、N、P化学计量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植物叶片元素之间存在强耦合机制。乔木、灌木植物叶片N∶P>14,草本植物叶片N∶P<14,表明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乔木、灌木植物的生长主要受P限制,草本植物的生长主要受N限制。草本植物的叶片元素含量及C、N、P化学计量比,灌木植物的LC、LN、LP、LK含量及C、N、P化学计量比,乔木植物的LK、LCa含量及N∶P未表现出显著的系统发育保守性,说明相对于遗传背景,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及C、N、P化学计量比主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植被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为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生态保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生长型 生态化学计量 系统发育 喀斯特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铵硝配比对樱桃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超 李雪 +3 位作者 马瑞杰 鄂玉联 邹向东 郑继亮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7,共7页
为探明铵硝配比对樱桃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的影响,促进樱桃番茄果实品质提升,采用温室大棚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分别设置NH_(4)^(+)-N和NO_(3)^(-)-N配比为100∶0(CK)、75∶25(T1)、50∶50(T2)、25∶75(T3)、0∶100(T4)处... 为探明铵硝配比对樱桃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的影响,促进樱桃番茄果实品质提升,采用温室大棚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分别设置NH_(4)^(+)-N和NO_(3)^(-)-N配比为100∶0(CK)、75∶25(T1)、50∶50(T2)、25∶75(T3)、0∶100(T4)处理,测定樱桃番茄不同生育期株高、茎粗、叶面积、SPAD值、植株生物量和果实含氮量、产量及果实品质,计算氮肥累积利用率等。结果表明,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和果实硬度均随NO_(3)^(-)-N比例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果实风味品质方面,T3处理有利于提高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和糖酸比,分别较全铵处理增加20.75%、33.10%、34.29%和28.88%。樱桃番茄的株高、叶面积和SPAD值均随NO_(3)^(-)-N比例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除坐果期T3处理略低于T2处理外,其余在T3处理达到峰值。植株累积吸氮量随NO_(3)^(-)-N比例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T3处理达到最大,为113.33 kg·hm^(-2)。随NO_(3)^(-)-N比例增加樱桃番茄产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T3处理较CK处理增产17.90%,氮肥累积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26.66%和126.66 kg·kg^(-1)。综合各项指标来看,当NH_(4)^(+)-N与NO_(3)^(-)-N配比为25∶75时,与CK相比可显著促进樱桃番茄生长发育,提高果实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番茄 氮素形态 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探讨功能群划分——以浙西山麻岭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例
17
作者 邓国右 方茹 +4 位作者 许在恩 吴小明 唐成 罗优波 何庆海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以浙西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23个样地的575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物种的功能群划分。基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两大因素建立功能群划分体系,并用于浙西地区目标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次生常绿阔叶林包括17个功... 以浙西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23个样地的575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物种的功能群划分。基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两大因素建立功能群划分体系,并用于浙西地区目标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次生常绿阔叶林包括17个功能群。根据物种数量和生长型及叶片特征因素构建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通过对目标群落功能群结构综合图的分析,可知目标群落的功能群结构组成完全吻合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常绿功能群占比远大于落叶功能群,阔叶功能群占比远大于针叶功能群,乔木层的大、中、小乔木功能群占比随径级增大而数量减少,充分吻合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充分证明不论是功能群划分体系还是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都适用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研究,尤其是对群落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 功能群 生长型 叶片特征 浙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δ^(13)C估算水分利用效率的2种模型比较——以峨眉山雷洞坪植物为例
18
作者 陈淼 刘顺 +2 位作者 许格希 陈健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14-23,共10页
【目的】通过对基于碳稳定同位素值(δ^(13)C)估算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2种模型(是否考虑叶肉导度,gm)之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gm对植物iWUE的影响。【方法】选择峨眉山雷洞坪针阔混交林中不同生长型植物,采集了48个物种的117... 【目的】通过对基于碳稳定同位素值(δ^(13)C)估算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2种模型(是否考虑叶肉导度,gm)之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gm对植物iWUE的影响。【方法】选择峨眉山雷洞坪针阔混交林中不同生长型植物,采集了48个物种的117个叶片样品,通过测定其叶片δ^(13)C,对比了早期估算iWUE模型(iWUEsim模型,将gm看作无穷大)与包含gm效应的iWUE模型(iWUEmes模型)之间的iWUE差异(iWUE_(difference)),以及这种差异随植物生长型变化的趋势。【结果】结果显示,iWUEsim的平均值(42.23±1.33μmol·mol^(-1))显著高于iWUEmes的平均值(28.10±0.65μmol·mol^(-1)),高估比例为3.64%~72.11%(平均49.58%±1.30%)。不同生长型植物的iWUEsim均显著大于iWUEmes,其中草本植物高估比例3.64%~48.00%(平均29.20%±5.16%),灌木高估比例13.68%~67.73%(平均48.44%±1.83%),乔木高估比例32.04%~72.11%(平均54.08%±1.47%)。此外,叶片功能性状对iWUE_(difference)有显著影响,相比于叶片厚度、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单位质量叶片氮含量,单位面积叶片氮含量和比叶重是影响iWUE_(difference)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将gm看作无穷大会造成对基于δ^(13)C估算的iWUE的高估,未来估算植物iWUE时应考虑gm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水分利用效率 叶肉导度 碳稳定同位素 植物生长型 单位面积叶片氮含量 比叶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长型性状的地被植物群落景观设计
19
作者 鲍璇 刘晖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6期70-76,共7页
针对当前地被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高维护需求与使用门槛问题,对连接并转换群落生态关系构建过程与植物群落设计实践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可以验证植物性状作为转换工具进行群落设计、解决现有问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文章选择... 针对当前地被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高维护需求与使用门槛问题,对连接并转换群落生态关系构建过程与植物群落设计实践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可以验证植物性状作为转换工具进行群落设计、解决现有问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文章选择生长型这一影响地被植物生存与竞争,且在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全株性状作为典型,参考缀花草地种植设计与管理方法,选择6种生长型进行试验群落设计与建植,并开展为期3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内播种建植的试验群落在只进行刈割的低管理方式下存活,并保持了理想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稳定性与景观效果。生长型作为转换工具能在地被植物群落的设计与营建中发挥有效作用,且不同生长型能够在群落设计中承担相应的群落功能,其中丛生型植物能够稳定群落结构与形态、抑制自生杂草;直立型、短时期莲座型植物能够丰富群落景观特征;半莲座型与分枝型植物兼具上述功能,可与其他生长型组合进行使用。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植物性状能够协助人工种植植物在群落竞争中占据优势,提高群落自我维持能力、降低维护需求;也能协助设计过程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植物配置与选择,降低群落设计实践的难度,具备优化地被植物群落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价值与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景观设计 地被植物群落景观 植物性状 生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LED红蓝光质处理对枳幼苗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周铮荣 赵和国 +4 位作者 苏翰英 罗旭钊 孙紫青 马先锋 朱亦赤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98-2511,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红蓝光LED组合对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无补光为对照(CK),采用红蓝光比例为RB1∶2(红蓝光质比为1∶2,下同)、RB4∶1、RB6∶1、RB8∶1等4个不同比例红蓝光对枳幼苗进行补光处理,并比较其形态和生理生化变化... 【目的】探究不同红蓝光LED组合对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无补光为对照(CK),采用红蓝光比例为RB1∶2(红蓝光质比为1∶2,下同)、RB4∶1、RB6∶1、RB8∶1等4个不同比例红蓝光对枳幼苗进行补光处理,并比较其形态和生理生化变化。【结果】经过补光处理210d后,与CK相比,4个补光处理在株高、茎粗、总根长、平均根直径、根尖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方面均表现显著提升,而根冠比略有降低;叶长和叶宽呈下降趋势,但其长宽比相近;分枝数增加,分枝高度降低;光合参数优化改善,其中RB6∶1的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达到最高水平。在CK和4个补光处理中,RB6∶1的MDA含量最低,显示出较强的抗性。经过补光处理120d后,4个补光处理的叶片花青苷含量显著高于CK;在补光处理90~210d期间,SPAD值逐渐增大,而色差a^(*)值逐渐减小,并且花青苷含量逐渐降低。【结论】在长沙地区,从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和3月上旬至6月上旬分别采用RB8:1、RB6:1的补光方案,可以实现枳幼苗生长效果的最佳化,并达到茎粗增长量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粗 LED补光组合 生长形态 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