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9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rill Seismic Prediction Method for Formation Pressure for the Baiyun Sag in Deep-water Zone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Guo Zhifeng Liu Zhen +3 位作者 Lv Rui Liu Guochang Zhang Gongcheng Shen Huailei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119-126,共8页
关键词 石油 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调查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涌水规律:以重庆英山隧洞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国庆 任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689-5695,共7页
当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区域时,在一系列施工扰动下极易产生突水事故。为了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及水压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以英山隧洞为工程背景,进行现场测试,并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开展多因素条件下的破碎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 当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区域时,在一系列施工扰动下极易产生突水事故。为了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及水压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以英山隧洞为工程背景,进行现场测试,并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开展多因素条件下的破碎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及水压对隧道涌水量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涌水量随断层破碎带厚度、倾角及水压的增大而增加,影响隧道涌水量因素主次顺序为断层破碎带水压、倾角及宽度;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地与现场监测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可为富水隧道涌水量的预测及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隧道 断层破碎带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技术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科 张寨男 +5 位作者 华心祝 刘文杰 吕鑫 池小楼 王长城 李彩青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4-964,共21页
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技术是指导深部高瓦斯松软低渗煤层瓦斯高效抽采的关键手段。据此提出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工程全生命周期开发思路,包括前期科学规划、中期工程施工和后期安全管理3个阶段。梳理了煤... 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技术是指导深部高瓦斯松软低渗煤层瓦斯高效抽采的关键手段。据此提出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工程全生命周期开发思路,包括前期科学规划、中期工程施工和后期安全管理3个阶段。梳理了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全生命周期开发研究进展,构建了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关键科学问题的总体研究框架,并概述了其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扩展受地质因素、施工参数和物性参数等影响变得极其复杂,综合评价裂缝扩展多因素影响下的主次关系,揭示多因素影响下的煤层顶板压裂裂缝扩展机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寻应力、水、温度与煤体因素耦合对煤层瓦斯吸附、解吸与运移的促进与抑制作用的临界关系,建立多因素临界指标下的煤层瓦斯吸附与解吸最优模型,是实现煤层瓦斯高效排采的关键。目前,煤层顶板压裂遗留水在污染水源、抑制瓦斯排采和危险性聚集方面的研究不足,且缺乏“中国化”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撑。以煤层顶板压裂工程全生命周期开发思路为导向,分析了其高耗水性、压裂液选择及潜在污染、支撑剂合理选择、空气污染和地震风险等人文环境问题,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规制定思路。实现复杂环境中多裂缝竞争扩展实时精准监测,揭示多因素影响下煤层顶板分段压裂与跨界面裂缝扩展机理,构建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扩展有效影响半径评价模型,探究三向应力与煤体结构双重异性条件下水气运移规律,实现煤层顶板水平井压裂水气聚合潜在危险区超前探测,建立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效果的精细化评价模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最后对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技术的精准化、协调化、智能化、综合化和示范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水平井 全生命周期 卸压效果 水气运移 潜在危险区 排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聪 陈旻 +3 位作者 张陵蕾 李嘉 安瑞冬 李永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0,73,共10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对水源区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突变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化趋势来看,水源区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降水量以16.14 mm/10 a的速度显著增加,接近我国平均速度的3倍;气温上升速度为0.26℃/10 a,与全国平均速度持平。从时空分布来看,水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内分布变差系数为0.91,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2%;多年平均气温为3.62℃,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年内气温介于-16.7与16.4℃之间。同时,水源区内部气候敏感性存在差异,降水变化敏感区为水源区靠近两河口和双江口区域,清水河、石渠和色达为气温变化敏感站;敏感站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气象条件可能同时剧变,配水策略应避免风险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敏感区 相关性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煤层群开采覆岩垮落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尚慧 柳思航 +2 位作者 甘智慧 苏理想 刘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7,共13页
浅埋煤层群井下开采对上覆岩层有较大影响,不仅会加剧地表沉陷,而且可能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流失,影响生态环境和发展安全。为进一步掌握浅埋煤层群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规律和裂隙分布特征,以宁夏石嘴山二矿2^(#)、3^(#)、5^(#)和6^(#)煤层... 浅埋煤层群井下开采对上覆岩层有较大影响,不仅会加剧地表沉陷,而且可能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流失,影响生态环境和发展安全。为进一步掌握浅埋煤层群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规律和裂隙分布特征,以宁夏石嘴山二矿2^(#)、3^(#)、5^(#)和6^(#)煤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计算,分析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同时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方法,分析一次采动和多次采动覆岩垮落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时,上层煤周期来压步距大于下层;(2)单层煤开采时,上覆岩层垮落以“铰接结构”和“台阶结构”形式出现,两层及多层煤开采时,“铰接结构”稳定性明显降低,垮落结构主要以“台阶结构”稳定在采空区上方;(3)一次采动时形成“梯形”裂隙区,二次采动时形成“M”形裂隙区,多次采动时形成两个“等腰梯形”裂隙区;(4)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一次采动时呈平稳增长—缓慢变化趋势,重复采动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则呈快速增长—平稳增长趋势;(5)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值及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且均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该结果可为类似矿区煤层群高效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群 覆岩垮落 导水裂隙带 相似材料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爆破振动与松动圈分析的水封洞库爆破方案比选 被引量:1
6
作者 叶海旺 张鹏辉 +6 位作者 蒙云琪 张兆龙 傅家亮 白金鑫 刘磊 余梦豪 Doumbouya Sekou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5,共12页
合理的爆破施工方式是保证水封洞库稳定性和水封性的关键,在某水封洞库进行爆破地震波检测、声波探测,并结合HHT信号分析方法,通过EMD、EEMD分解方法对比、识别并弱化信号模态混叠效应以提高信号分析准确性,最后利用边际谱、瞬时能量谱... 合理的爆破施工方式是保证水封洞库稳定性和水封性的关键,在某水封洞库进行爆破地震波检测、声波探测,并结合HHT信号分析方法,通过EMD、EEMD分解方法对比、识别并弱化信号模态混叠效应以提高信号分析准确性,最后利用边际谱、瞬时能量谱、三维能量谱、围岩松动圈等评价不同爆破方案对水封洞库开挖爆破的影响。结果表明:EEMD-Hilbert分析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EMD分解带来的模态混叠问题,通过EEMD分解重构后的振速时程曲线更加平滑、可靠性更高;通过信号重构后的边际谱分析,发现双侧壁导坑法频带分布在200~380 Hz范围,单侧壁导坑法的频段范围更窄,集中在110~250 Hz之间,两组方案的低频能量均占比较少;双侧壁导坑法瞬时能量合值高于单侧壁导坑法,两组方案瞬时能量均主要集中在首段掏槽孔上,分别占总瞬时能量的41.67%和23.73%,单侧壁导坑法瞬时能量分布更为平均且较双侧壁导坑法更低;通过声波探测分析:双侧壁导坑法两侧拱腰松动圈范围约1.0~1.2 m,单侧壁导坑法扩挖面、导洞面松动圈范围分别为0.8 m、1.0~1.2 m。通过EEMD-Hilbert与声波探测联合分析可知,单侧壁导坑法相对更适合该洞库爆破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封洞库 爆破方案 EEMD-HHT 时频能量 松动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水源保护区协同优化调整研究——以横跨三省的太浦河水源地为例
7
作者 朱永青 邵一平 +1 位作者 王彪 陈昊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36,共9页
针对受行政边界割裂等因素影响,各行政区域水源保护区并未实现完整衔接的问题,以太浦河跨界水源地为例,基于共同保护的原则,以风险防控为重点,对上海市和浙江省太浦河跨界水源地原保护区范围开展协同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1)调整后一... 针对受行政边界割裂等因素影响,各行政区域水源保护区并未实现完整衔接的问题,以太浦河跨界水源地为例,基于共同保护的原则,以风险防控为重点,对上海市和浙江省太浦河跨界水源地原保护区范围开展协同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1)调整后一级保护区包括长白荡水库、金泽水库以及太浦河取水口上下游1 km,涉及上海和浙江区域;二级保护区上游边界为取水口上游3.6 km处,下游边界为莲盛竖河,涉及上海和浙江区域;准保护区由二级保护区上游边界(西侧)向上延伸3.6 km,涉及上海、浙江和江苏区域。2)本次联合划分调整突出了保护重点从常规水质保障向风险防控转变的特点,精准地建立完整的太浦河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了跨界水源的完整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水源 水源保护区 太浦河 联合划分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分析及超前探测的隧道涌水量预测
8
作者 张晓宇 赵晓彦 +4 位作者 杜世回 赵文 田振宇 李其帅 杨青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8-81,104,共5页
研究目的:隧道的裂隙涌水往往集中于洞身断裂带、裂隙带、岩性分界、土石界面、沟谷两侧等特殊地段,由于集中出水段落的难以确定,隧道涌水量预测与施工开挖揭示往往差异较大。针对施工期间隧道洞身集中出水段水量预测问题,首先充分利用... 研究目的:隧道的裂隙涌水往往集中于洞身断裂带、裂隙带、岩性分界、土石界面、沟谷两侧等特殊地段,由于集中出水段落的难以确定,隧道涌水量预测与施工开挖揭示往往差异较大。针对施工期间隧道洞身集中出水段水量预测问题,首先充分利用弹性波反射法、瞬变电磁获取的物性差异实现掌子面前方60~100m范围内的富水段落及特征的确定,在分析评价隧道地下水位、水压等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应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开展掌子面前方100m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结论:(1)以某砂板岩隧道通过区域逆断层为例,通过水文地质分析确定了逆断层下盘及核部存在集中出水风险,该段地下水位埋深460m,以中等富水为主,反演渗透系数为0.1~0.3m/d;(2)依据弹性波反射法和瞬变电磁确定掌子面前方27m范围内为集中出水段落;(3)采用大岛志洋、古德曼等理论公式对掌子面前方27 m最大涌水量进行预测,预测最大涌水量为4017~4724 m^(3)/d,实际开挖总水量在3480~5280 m^(3)/d之间波动;(4)相关计算成果可为隧道突涌水处置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超前探测 弹性波反射法 瞬变电磁 集中出水段 涌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挑战与策略
9
作者 姜珊 王浩 +5 位作者 何凡 何国华 朱永楠 仇亚琴 王丽川 王丽珍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开发规模持续扩大,但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与系统性压力依然突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面向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开发规模持续扩大,但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与系统性压力依然突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面向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概要梳理了包括再生水循环利用、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矿坑(井)水资源化利用、微咸水综合利用的现状与模式,辨识了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系统治理面临的利用规模仍不充分、顶层设计尚需完善、配套设施亟待完备、技术标准还需增强、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等核心问题。进一步从差异化发展的规律性、协同发展的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等角度,在理论层面总结了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规律与发展逻辑,提出了“分区差异化开发+多元协同配置”为核心的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策略,涵盖战略体系构建、资源精准配置、技术创新突破、机制保障健全等维度。本研究可为提升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系统治理能力、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非常规水资源 利用模式 分区差异化开发 多元协同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溶液改性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强化机理研究
10
作者 肖前慧 曹学明 +2 位作者 秦卿 丁莎 程豪杰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4,151,共6页
为提高煤矸石骨料利用率,用不同浓度的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分别对煤矸石粗骨料进行改性处理,通过宏观和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对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改性... 为提高煤矸石骨料利用率,用不同浓度的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分别对煤矸石粗骨料进行改性处理,通过宏观和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对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煤矸石粗骨料的表观密度、吸水率和压碎指标均强于对照组;改性煤矸石粗骨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5%的水玻璃溶液效果最佳,28 d的抗压强度较对照组煤矸石混凝土提高了13.2%;不同改性煤矸石粗骨料对混凝土的界面结构优化效果有所不同,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改性煤矸石粗骨料均可有效改善煤矸石粗骨料与水泥砂浆界面过渡区性能,提高界面过渡区密实度,且采用水玻璃溶液改性煤矸石粗骨料的混凝土界面结构更密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煤矸石混凝土 水玻璃 聚乙烯醇 抗压强度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内陆河下游间歇性生态输水的河岸带生态水文响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张俊 余堃 +2 位作者 董佳秋 龙睿 尹立河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0,共10页
间歇性生态输水是恢复干旱内陆河下游生态系统的重要工程措施。输水与断流交替下河岸带一定范围发育水盐动态平衡的淡化带,成为维系河岸带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基础,其背后的生态水文过程与耦合机制尚待明晰。笔者通过梳理西北干旱内陆河... 间歇性生态输水是恢复干旱内陆河下游生态系统的重要工程措施。输水与断流交替下河岸带一定范围发育水盐动态平衡的淡化带,成为维系河岸带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基础,其背后的生态水文过程与耦合机制尚待明晰。笔者通过梳理西北干旱内陆河下游生态输水的水文生态响应研究进展,以期为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对河岸带地下水动态响应规律、水分运移过程及模拟研究以及河岸带植被用水策略与生态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从生态输水条件下河岸带地下水动态与植被响应规律、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及河岸带水分储存调蓄机制、输水断流交替条件下河岸林用水策略与耗水量变化以及生态输水方案优化等4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未来研究亟需从“河流-地下水-植被系统”地下水动力学机制出发,解析干旱内陆河下游间歇生态输水条件下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动态演化过程,识别淡化带影响范围及形成演变规律,阐明河岸带水分储存与调蓄功能,揭示河岸带水盐动态平衡机制;从植被用水策略和景观格局变化入手,揭示河岸带植被生态响应规律;通过多源信息精细刻画“河流-地下水-植被系统”结构及其过程,模拟预测不同生态输水情景下地下水盐运移和生态响应过程,提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生态输水调度方案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内陆河下游 间歇性生态输水 河岸带 河流与地下水关系 植被用水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顶煤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确定的关键问题分析
12
作者 崔希民 车宇航 +7 位作者 孙帅辉 李培现 孙灏 许志华 袁德宝 蒋金豹 赵玉玲 MALINOWSKA A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3-583,共11页
导水裂缝带高度是保障水体下煤炭资源安全开采的重要指标。针对水体下厚煤层放顶煤开采引用经验公式计算导水裂缝带高度存在的条件不符问题,梳理了经验公式的产生基础,强调了经验公式的适用条件是大采场、单层采厚1~3 m、累计采厚不超过... 导水裂缝带高度是保障水体下煤炭资源安全开采的重要指标。针对水体下厚煤层放顶煤开采引用经验公式计算导水裂缝带高度存在的条件不符问题,梳理了经验公式的产生基础,强调了经验公式的适用条件是大采场、单层采厚1~3 m、累计采厚不超过15 m的厚煤层分层开采。基于放顶煤开采顶煤冒放性和采出率的现场实测结果,提出了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的有效采厚概念,有效采厚与顶煤采出率密切相关,且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随有效采厚的增加而增大,基于有效采厚的导水裂缝带高度可以有效避免因顶煤采出率提高而引发的欠估计情况发生。基于覆岩与地表沉陷从非充分采动到充分采动的发展演化事实,引入描述采动程度与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关系的Boltzmann函数,给出了基于采动程度系数的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顶煤开采 导水裂缝带高度 顶煤采出率 采动程度 有效采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孔数据的断层带结构数值模型构建及应用探索
13
作者 赵金海 朱伟龙 +2 位作者 孙文斌 马海龙 乔洋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8-1472,共15页
断层带数值模型的准确构建和参数赋值一直是煤矿地质工作者面临的难题,采动断层带涌水量预计存在结构复杂、渗透系数获取困难等问题。以采动影响下断层带涌水量计算为背景,基于钻孔探测数据进行断层带数值模型的构建与涌水量研究。首先... 断层带数值模型的准确构建和参数赋值一直是煤矿地质工作者面临的难题,采动断层带涌水量预计存在结构复杂、渗透系数获取困难等问题。以采动影响下断层带涌水量计算为背景,基于钻孔探测数据进行断层带数值模型的构建与涌水量研究。首先运用随机裂隙生成方法结合Comsol Multiphysic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探究了单位面积内和单位体积内不同裂隙数量对孔隙水压力、渗流速度和渗透性的影响,获得了裂隙岩体中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裂隙数量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二维与三维岩体中随机裂隙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钻孔探测数据,建立了裂隙岩体质量指标(Rock Quality Designation,RQD)与岩体渗透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根据钻探数据建立了断层裂隙带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的岩体在煤层开采过程中,断层带导水和采空区涌水量规律。研究表明:裂隙数量与渗透率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且相较于二维裂隙模型,三维裂隙岩体中渗透率受裂隙数目增加所提升的幅度更为显著。通过钻孔控制区域范围内实体裂隙的线性延展和未探测区域RQD值参数赋值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含断层带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结合岩体多点钻孔分析,建立了岩体质量指标RQD与渗透率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实现了应用矿井岩体质量指标进行涌水量预测分析。研究成果在矿井涌水预测、突水灾害防治及安全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数据 断层带 裂隙数量 渗透率 裂隙岩体质量指标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止水帷幕下非稳定流模型解析解及应用
14
作者 陈东霞 杨雪菲 +3 位作者 杨明辉 孟旭 陈波 袁博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1409,共9页
临海地铁深基坑多采用截水联合排水的降水措施,基坑周围的地下水因受海水补给影响多呈非稳定流动性状。为此,建立悬挂式止水帷幕及固定补给下基坑承压含水层抽水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和有限Fourier余弦变换获得水位降深在Laplace空... 临海地铁深基坑多采用截水联合排水的降水措施,基坑周围的地下水因受海水补给影响多呈非稳定流动性状。为此,建立悬挂式止水帷幕及固定补给下基坑承压含水层抽水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和有限Fourier余弦变换获得水位降深在Laplace空间域内的解,再用Stehfest数值反演法得到其在实际空间的解析解。最后通过退化解和数值模拟分别验证其正确性并讨论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抽水后期,地下渗流趋于稳定后,止水帷幕插入比越大,坑内抽水含水层水位降深越大,而坑外抽水含水层水位降深不断减小;当固定补给距离基坑越近,坑内抽水含水层水位达到稳定的时间越短,且达到稳定后水位降深越小;坑外抽水含水层水位降深受含水层各向异性影响明显。同时,定义了相对降深比对固定补给影响分3个区:高影响区、过渡区和低影响区。针对不同影响区提出相应设计及施工方案以确保基坑的止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压水 悬挂式止水帷幕 非稳定流 解析解 补给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区管控——以雪绿漾片区为例
15
作者 丁金华 须如怡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苏南水网地区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测度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为区域空间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增强水网地区生态系统自适应性。以苏州市的雪绿漾片区为例,... 苏南水网地区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测度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为区域空间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增强水网地区生态系统自适应性。以苏州市的雪绿漾片区为例,基于“活力(V)-组织力(O)-恢复力(R)-贡献力(C)”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2002-2022年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分异特征,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空间分布特征划定管控分区,并提出相应管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002-2022年雪绿漾片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均值持续下降,由0.38下降至0.28,Ⅰ级和Ⅱ级健康空间占比减少了约13.72%,Ⅲ级健康空间占比下降了约4.66%,Ⅳ级和Ⅴ级健康空间占比上升了约18.38%;健康指数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异,健康高值区多为水域密集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善;健康低值区以高度城镇化区域为主,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弱,生态健康整体水平较低。依据2002-2022年雪绿漾片区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区、稳定区和退化区3类空间管控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的分区管控策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为空间分区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分区管控 水网地区 VOR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环剪仪的研制及其应用
16
作者 陈琼 崔德山 +1 位作者 张扬景皓 朱俊峰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5,共11页
研发一种测量并控制孔隙水压力的环剪仪能够获得试样受到的总应力、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从而有效地揭示试样应力-应变-孔隙水压力演化特征。采用自主研发的、可以控制排水条件的全自动环剪仪,实现了环剪过程中控制孔隙水压力,测量孔... 研发一种测量并控制孔隙水压力的环剪仪能够获得试样受到的总应力、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从而有效地揭示试样应力-应变-孔隙水压力演化特征。采用自主研发的、可以控制排水条件的全自动环剪仪,实现了环剪过程中控制孔隙水压力,测量孔隙水压力、试样排水体积、扭矩和轴向位移等参数。以黄土坡滑坡滑带土为例,分别开展了固结排水环剪试验、固结不排水环剪试验、变孔隙水压力环剪试验和环剪试样渗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侧边密封+顶底部设置三通阀门的方式,可以保证环剪室承受0~1000 kPa的孔隙水压力;当下环剪盒底部进水阀打开并连接体积压力控制器时,可以控制孔隙水压力,测量某一孔隙水压力下试样排水或吸水体积,体积量程为0~200 cm^(3);当上环剪盒顶部出水阀打开并连接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时,可以测量不排水条件下试样内部的孔隙水压力,其量程为0~1000 kPa。试验过程中,剪胀剪缩由轴向位移传感器来测量,其量程为0~10 mm;环剪力由高精度扭矩传感器测量,其量程为0~300 N·m。除了上述功能之外,结合新型环剪仪还可开展孔隙水压力动态变化对环剪强度的影响试验、固结或环剪过程中试样常水头渗透试验等。这种新型环剪仪可以精确地开展试样在大变形、不同孔隙水压力条件下的环剪试验,可以为揭示滑坡长距离滑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演化机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剪仪 环剪试验 变孔隙水压力 常水头渗透试验 滑带土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鲸鱼优化算法-支持向量机判别模型的风化基岩富水性评价:以神府煤田张家峁煤矿为例
17
作者 侯恩科 吴家镁 +1 位作者 杨帆 张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实现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的准确预测,以张家峁井田内的28组风化基岩抽水试验钻孔数据作为训练及验证样本,选取风化基岩的岩性组合指数、风化指数、厚度、岩芯采取率、埋深作为评价指标,提出基于鲸鱼优化算法-支持向量机(whale optimi... 为实现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的准确预测,以张家峁井田内的28组风化基岩抽水试验钻孔数据作为训练及验证样本,选取风化基岩的岩性组合指数、风化指数、厚度、岩芯采取率、埋深作为评价指标,提出基于鲸鱼优化算法-支持向量机(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support vector machines,WOA-SVM)的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判别模型。该模型可对无抽水试验资料区域的风化基岩的富水性级别进行预测,综合利用井田内249组勘探钻孔的地质信息,实现井田的风化基岩富水性分区。研究表明,张家峁井田风化基岩整体富水性较弱,且空间分布不均;井田中部和乌兰不拉沟沿线的局部地区存在强富水性区域,但其分布范围较小,中西部和东南部有部分中等富水性区域,东北部及西南部区域几乎全为弱和极弱富水性。该方法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研究成果可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也为风化基岩富水性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基岩 支持向量机(SVM) 鲸鱼优化(WOA) 富水性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年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肖海 朱鸿宇 +5 位作者 张伦 刘德玉 向瑞 洪焕 杨悦舒 夏振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SEM结构方程模型以及PLS-PM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Dc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高程的增大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程为165~170m时达到最小;Dc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CR分析表明对Dc负向贡献度依次为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作为外生变量,通过调节次级因子(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关键因子MWD施加间接影响,进一步作用于Dc,MWD在路径中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是Dc的核心影响因子.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三峡水库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能力 三峡水库消落带 时空变化 结构方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层下伏近距离工作面安全回采控制技术及应用
19
作者 史文豹 苗壮 +3 位作者 袁本庆 许庆钊 刘鹏 闫澳运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5,共10页
针对松散含水层下伏近距离工作面回采面临的突水风险问题,以五沟煤矿“四含水”层下伏10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工程类比的方法预测下伏工作面裂缝带发育高度。基于10101工作面上覆基岩的赋存特征,现场采用注浆... 针对松散含水层下伏近距离工作面回采面临的突水风险问题,以五沟煤矿“四含水”层下伏10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工程类比的方法预测下伏工作面裂缝带发育高度。基于10101工作面上覆基岩的赋存特征,现场采用注浆改造技术对“四含水”层进行水体驱替,实现含水层“无水”改造,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研究结果表明,10101工作面裂缝带发育高度为46.52~63.07 m;注浆改造技术显著降低了工作面回采初期的淋水现象,顶板淋水量控制在1 m^(3)/h以下,经系统排水后,工作面淋水对回采基本无影响;同时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作面回采的安全性,成功实现了10101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回采时初次来压步距约为34.65 m,“四含水”层覆盖区周期来压步距约为7.84 m,非“四含水”层覆盖区周期来压步距约为10.45 m,“四含水”层覆盖区矿压显现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 下伏近距离工作面 导水裂缝带 注浆改造技术 矿压显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
20
作者 杨清海 廖成龙 +5 位作者 贾德利 祝英俊 于川 孔令维 于洋 杜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管柱间电能与信号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为井下多个智能配产器供电,并实现双向通讯。研制了适应井下复杂工况的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智能配产器、地面控制器等核心工具,以及大通径丢手锚定器、油井过电缆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实现了技术定型。在大庆油田完成10口井现场试验,两管柱井下对接快捷、可靠,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工作稳定,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层产液量调控,提高了储层认识程度,取得了增油、降含水的生产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电磁耦合 电能无线传输 信号无线传输 井下实时监测 注采协同调控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