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3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N ROTATION OF CRYSTALS AND REASONABLE PLASTIC STRAIN RATE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祖武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4,共6页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rystals are discrete but not continuous materials. Hence the rotation R in decomposition F=RU and spin W in F -1  are not correct. Errors will arise in plastic deformation rate ...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rystals are discrete but not continuous materials. Hence the rotation R in decomposition F=RU and spin W in F -1  are not correct. Errors will arise in plastic deformation rate if it is directly expressed with amounts of velocity of slips in glide systems such as vn. The geometrical figure of crystal lattices does not change after slips and based on this idea a simple way in mechanics of continuous media to get the plastic deformations rate induced by slips is proposed. Constitutive equations are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应变 旋转 误解 多晶体 塑性变形速度 塑性应变速度 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Numerical Modelling of Industrial Powder Compaction Processes for Large Deformation of Endochronic Plasticity at Finite Strains
2
作者 A R Khoei A Bakhshiani M Mofid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95-96,共2页
Compaction processes are one the most important par ts of powder forming technology. The main applications are focused on pieces for a utomotive, aeronautic,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industries. The main goals of the c... Compaction processes are one the most important par ts of powder forming technology. The main applications are focused on pieces for a utomotive, aeronautic,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industries. The main goals of the compaction processes are to obtain a compact with the geometrical requirements, without cracks, and with a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density. Design of such proc esses consist, essentially, in determine the sequence and relative displacements of die and punches in order to achieve such goals. A.B. Khoei presented a gener al framework for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powder forming processe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 large displacement formulation, centred on a total and updated Lagrangian formulation; an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strategy based on error estimates and automatic remeshing techniques; a cap model based on a hard ening rule in modelling of the highly non-linear behaviour of material; and the use of an efficient contact algorithm 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rface element fo rmulation. In these references, the non-linear behaviour of powder was adequately desc ribed by the cap plasticity model. However, it suffers from a serious deficiency when the stress-point reaches a yield surface. In the flow theory of plasticit y, the transition from an elastic state to an elasto-plastic state appears more or less abruptly. For powder material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efine the locati on of yield surface, because there is no distinct transition from elastic to ela stic-plastic behaviour.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test on some hard met al powder show that the plastic effects were begun immediately upon loading. In such mater ials the domain of the yield surface would collapse to a point, so making the di rection of plastic increment indeterminate, because all directions are normal to a point. Thus, the classical plasticity theory cannot deal with such materials and an advanced constitutive theory is necessary.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constitutive equations of powder materials will be discussed via an endochronic theory of plasticity. This theory provides a unifi ed point of view to describe the elastic-plastic behaviour of material since it places no requirement for a yield surface and a ’loading function’ to disting uish between loading an unloading. Endochronic theory of plasticity has been app lied to a number of metallic materials, concrete and sand, but to the knowledge of authors, no numerical scheme of the model has been applied to powder material . In the present paper, a new approach is developed based on an endochronic rate independent, density-dependent plasticity model for describing the isothermal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metal powder at low homologous temperature.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yield surface has not been explicitly assumed in endochronic theory, it is shown that the cone-cap plasticity yield surface (Fig.1), which is the m ost commonly used plasticity models for describing the behavior of powder materi al can be easily derived as a special case of the proposed endochronic theory. Fig.1 Trace of cone-cap yield function on the meridian pl ane for different relative density As large deformation is observed in powder compaction process, a hypoelastic-pl astic formulation is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finite deformation plasticity. Constitutive equations are stated in unrotated frame of reference that greatly s implifies endochron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in finite plasticity. Constitutive e quations of the endochronic theory and their numerical integration are establish ed and procedures for determining material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re demonstra ted. Finally, the numerical schemes are examined for efficiency in the model ling of a tip shaped component, as shown in Fig.2. Fig.2 A shaped tip component. a) Geometry, boundary conditio n and finite element mesh; b) density distribution at final stage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On Numerical Modelling of Industrial Powder Compaction Processes for Large Deformation of Endochronic plasticity at Finite stra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积粉砂土动力特性研究
3
作者 岳夏冰 肖天鹏 +1 位作者 陈炳旭 王志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66,共10页
为探究洪积粉砂土填料的动力特性,考虑动应力幅值、含水率、围压和频率的影响进行了洪积粉砂土填料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洪积粉砂土试样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动力变形规律,并建立了动弹性模量与动应变、动强度与循环次数的拟合曲线模型。结... 为探究洪积粉砂土填料的动力特性,考虑动应力幅值、含水率、围压和频率的影响进行了洪积粉砂土填料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洪积粉砂土试样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动力变形规律,并建立了动弹性模量与动应变、动强度与循环次数的拟合曲线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洪积粉砂土的累积塑性应变逐渐增大,加载初期累积塑性应变积累较快,但1000次循环后保持相对稳定;动弹性模量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而发生衰减,围压和含水率对洪积粉砂土的动弹性模量影响较大,当围压越大且含水率接近最佳含水率时,动弹性模量越大;阻尼比随着应变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洪积粉砂土的动强度与围压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循环次数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积粉砂土 累积塑性应变 动三轴试验 动弹性模量 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时加载的管-板电磁翻边能量利用率研究
4
作者 邱立 靳海若 +2 位作者 李梦瑶 张锦荣 江进波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45,共13页
为解决传统电磁翻边能量利用率低、翻边角度不理想等问题,提出一种同时加载的管-板电磁翻边技术。针对特定的铝管(A6061-O),首先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同时加载的管-板电磁翻边过程的电磁-结构耦合模型,然后通过分析线圈参数实现... 为解决传统电磁翻边能量利用率低、翻边角度不理想等问题,提出一种同时加载的管-板电磁翻边技术。针对特定的铝管(A6061-O),首先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同时加载的管-板电磁翻边过程的电磁-结构耦合模型,然后通过分析线圈参数实现对工件电磁力分布的调控,最后对比研究了理想线圈参数下3种仿真模型的驱动线圈电流、磁通密度、电磁力分布、能量利用率与翻边角度。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放电电压下,同时加载的管-板电磁翻边的能量利用率为27.97%,较传统管件电磁翻边提高了180.82%,较传统板件电磁翻边提高了41.26%。在相同初始储能下,同时加载的管-板电磁翻边模型能促使管件与板件同时翻边至90°,而传统电磁翻边模型仅能使管件与板件同时翻边至16°。显然,同时加载的管-板电磁翻边技术能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与翻边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翻边 能量利用率 翻边角度 管-板模型 塑性应变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速率对多晶纯铜晶格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郑战光 孙煜航 +2 位作者 孙腾 谢昌吉 黄增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0,共9页
为了掌握应变速率对面心立方金属晶格应变的影响规律,以多晶纯铜为例,基于晶体塑性有限元理论的开源软件DAMASK,探讨在不同应变速率加载下多晶纯铜内部晶格应变演化和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速率升高,材料内各{hkl}族的轴向晶格... 为了掌握应变速率对面心立方金属晶格应变的影响规律,以多晶纯铜为例,基于晶体塑性有限元理论的开源软件DAMASK,探讨在不同应变速率加载下多晶纯铜内部晶格应变演化和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速率升高,材料内各{hkl}族的轴向晶格应变和横向晶格应变增加,同时轴向晶格应变分布和横向晶格应变分布的均匀性变差,且不同{hkl}族的晶格应变的演化与分布规律也不相同。加载过程中{200}族的晶格应变演化出现较为明显的非线性响应,改变应变速率对{200}族的晶格应变演化的影响较大。加载后{111}族的晶格应变分布的均匀性最好,并且在较高应变速率下{111}族的晶格应变分布仍有相对较好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纯铜 晶格应变 晶体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及塑性-损伤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丁发兴 吴霞 +7 位作者 吕飞 王文君 孙浩 SADAT Said Ikram 许云龙 王恩 王莉萍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0-711,共22页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约束混凝土工作原理。分析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混凝土压损伤比将由单轴受压时为1左右线性递减至小于0.5,八面体剪应力先增大后减小,轴向峰值应力提升为某一定值,压损伤比取值减小引发非弹性体积膨胀减小至不变,因而导致混凝土由单轴受压脆性破坏向多轴受压塑性破坏转变,该理论为钢管混凝土柱中发挥混凝土耗能潜力提供理论依据。依据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确定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的三轴强度参数,包括膨胀角、拉压子午线强度比值和二轴等压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并建议常温静力荷载下多类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常温地震荷载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以及火灾升温环境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建立约束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介绍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中的应用,模型中混凝土采用实体单元而钢管与钢梁采用壳单元,可模拟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滑移与约束作用,当采取增强约束拉筋强柱构造方法时可提升钢管混凝土柱及其结构的承载力、抗震与抗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损伤比 强度理论 塑性-损伤模型 三轴参数 应力-应变曲线 实体-壳单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约束神经网络的高速铁路路基累积变形预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志兴 徐林荣 +2 位作者 李永威 王武斌 苏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9-484,共16页
掌握高速铁路路基变形发展对变形病害的控制与运营管理意义重大。目前,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累积变形预测,而传统机器学习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模型存在时间分布外泛化性差的弊端。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经验约束神经网络(ECNN)的高速铁路... 掌握高速铁路路基变形发展对变形病害的控制与运营管理意义重大。目前,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累积变形预测,而传统机器学习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模型存在时间分布外泛化性差的弊端。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经验约束神经网络(ECNN)的高速铁路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方法。首先,基于工程现场或室内试验数据构建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数据集,并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次,基于训练集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综合测试集上的预测精度与误差、预测不确定性2个层次结果,确定最优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后,利用最优神经网络模型驱动路基累积变形的数据信息,并以损失函数修正的方式嵌入累积塑性应变关系曲线(经验信息),实现对最优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和损失函数的约束,完成ECNN模型构建。案例分析表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模型为最优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拟合优度R~2达到0.972 59,扩展不确定性U_(95)和标准化平均差f_(smd)仅为0.015 6、0.181 09;相较于Bi-GRU模型,ECNN模型在预测精度与误差、预测不确定性2个层次均更优,表明考虑经验信息约束的ECNN模型具备更强的预测性能;ECNN模型相较于Bi-GRU模型具有优异的时间分布外泛化性能,当训练集覆盖的时间跨度较小时,可有效提高累积变形的预测精度。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累积变形预测 经验约束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 累积塑性应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应变速率下轻质合金的变形行为及薄壁构件冲击液压成形工艺的应用
8
作者 张士宏 夏亮亮 +3 位作者 徐勇 李昊 朱红亮 解文龙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46,共12页
探讨了不同轻质合金在各种应变速率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并确定了二次硬化现象。基于所确定的轻质合金高应变速率增塑及降弹现象,研究了复杂板件冲击液压成形技术,探讨了铝合金、铝锂合金和钛合金在冲击液压成形条件下的塑性增强和降... 探讨了不同轻质合金在各种应变速率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并确定了二次硬化现象。基于所确定的轻质合金高应变速率增塑及降弹现象,研究了复杂板件冲击液压成形技术,探讨了铝合金、铝锂合金和钛合金在冲击液压成形条件下的塑性增强和降弹规律和机理。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表征揭示了塑性增加的微观机理。分析了钛合金在低速钢模弯曲和高应变速率冲击液压成形弯曲下的回弹行为,并结合宏观有限元模拟和微观组织观测揭示了回弹降低的宏微观机理。通过同时提高塑性以控制成形性和减少回弹可以控制形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速率 轻质合金 增塑机理 降弹机制 冲击液压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组织演变和再结晶行为 被引量:1
9
作者 徐福泽 蔺永诚 +5 位作者 马德新 何道广 赵运兴 李侣 程博文 邓阳丕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以单晶高温合金CMSX-4和DD5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含5级平台的单晶试板铸件,选取晶体取向基本相同的铸件研究其在经1300℃/2 h和1310℃/4 h两种固溶热处理后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CMSX-4比DD5具有更强的再结晶倾向。经1300℃固... 以单晶高温合金CMSX-4和DD5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含5级平台的单晶试板铸件,选取晶体取向基本相同的铸件研究其在经1300℃/2 h和1310℃/4 h两种固溶热处理后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CMSX-4比DD5具有更强的再结晶倾向。经1300℃固溶热处理后,CMSX-4单晶试板在第2~5级平台下端转角处均出现了再结晶现象,且随着固溶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再结晶的面积越大。而DD5单晶试板经1300℃固溶热处理后并未出现再结晶现象,当固溶温度升至1310℃时,仅在第4级外侧平台发现了较小面积的再结晶。铸态和固溶热处理态的CMSX-4合金显微缩孔和共晶组织含量均大于DD5合金。更高含量的共晶组织和显微缩孔为CMSX-4铸件提供了更多的再结晶形核位置和数量,而高于γ′相溶解温度的固溶热处理减弱了粗大γ′相对再结晶长大的钉扎阻碍作用,高熔点的碳化物以及残余共晶成为阻碍再结晶长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高含量的Co元素降低了CMSX-4合金的层错能,使其表现出更高的再结晶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高温合金 CMSX-4 DD5 再结晶 塑性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体细观数值模拟的弹塑性自适应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科 肖映雄 徐亚飞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04,共10页
在土石混合体的细观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中,为了能有效克服不规则块石附近的应力集中以及更好地捕捉塑性区大的塑性应变、提高塑性区的计算精度,需要采用自适应网格技术,以避免加密网格时的盲目性。采用基于后验误差估计的自适应网格重划... 在土石混合体的细观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中,为了能有效克服不规则块石附近的应力集中以及更好地捕捉塑性区大的塑性应变、提高塑性区的计算精度,需要采用自适应网格技术,以避免加密网格时的盲目性。采用基于后验误差估计的自适应网格重划分算法,并结合Abaqus二次开发,编写了相应的弹塑性自适应有限元Python脚本,实现了土石混合体细观数值模拟的自适应求解全过程。通过将Python脚本应用于几类典型的二维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的数值模拟,验证了基于网格重划分算法的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在克服应力集中及更好捕捉塑性区大的塑性应变、提高塑性区计算精度上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观随机模型 自适应网格重划分 等效塑性应变 应力集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超细晶金属材料应变软化效应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11
作者 郑战光 樊佳楠 +2 位作者 孙腾 谢昌吉 黄增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8-114,共7页
为了研究超细晶金属材料(Ultra-Fine Grain,UFG)在单轴拉伸加载条件下出现的应变软化现象,基于经典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残余内应力作用的修正模型,并将残余内应力及其演化的具体形式编成用户子程序。通过生成宏观试样的代... 为了研究超细晶金属材料(Ultra-Fine Grain,UFG)在单轴拉伸加载条件下出现的应变软化现象,基于经典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残余内应力作用的修正模型,并将残余内应力及其演化的具体形式编成用户子程序。通过生成宏观试样的代表性体积单元,对单轴拉伸试验数据进行拟合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将有、无残余内应力作用这2种情况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修正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计算得到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了所修正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能够有效地捕捉到UFG金属材料的应变软化现象,而有、无残余内应力作用这2种情况下的晶体塑性模拟结果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说明从残余内应力形成及作用的角度上解释UFG金属材料应变软化现象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晶金属材料 晶体塑性本构模型 单轴拉伸 应变软化效应 残余内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漫灌区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12
作者 王梦洁 张莎莎 +2 位作者 杨晓华 张超 晏长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27,共13页
为明确交通荷载作用下漫灌区粉质黏土的动力变形特性,通过开展单样逐级和多样恒定幅值的循环加载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偏压固结比、排水条件、动荷载频率和循环应力比等因素对粉质黏土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发展规律、滞回曲线演... 为明确交通荷载作用下漫灌区粉质黏土的动力变形特性,通过开展单样逐级和多样恒定幅值的循环加载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偏压固结比、排水条件、动荷载频率和循环应力比等因素对粉质黏土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发展规律、滞回曲线演化特性以及软化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根据安定性理论可以将试样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动力行为划分为塑性安定、塑性蠕变和增量破坏3种典型情况,在试验基本工况下,塑性安定、塑性蠕变和增量破坏3种动力行为的界限循环应力比分别在0.30和0.40附近;处于塑性安定状态不排水试样的滞回特征明显,滞回曲线呈S形,随着加载的进行土体存在刚度退化现象;不排水试样的累积塑性变形小于排水试样,在较低循环应力比下排水和不排水条件土体的软化指数分别稳定在1.15左右和0.91左右;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循环应力比对累积塑性应变和孔压比的影响程度最大,围压对软化指数的影响程度最大;确定了适用于漫灌区粉质黏土的累积塑性应变模型的相关参数,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三轴试验 粉质黏土 循环应力比 累积塑性应变 软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膨胀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13
作者 李丽华 李泽升 +2 位作者 梅利芳 张驰 刘刚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197,共7页
为研究循环荷载下改良膨胀土的动力特性,利用动三轴仪开展动三轴试验,探讨围压、动应力幅值、加载频率以及加载方式对改良膨胀土累积塑性应变、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动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膨胀土的累积塑性应变随动... 为研究循环荷载下改良膨胀土的动力特性,利用动三轴仪开展动三轴试验,探讨围压、动应力幅值、加载频率以及加载方式对改良膨胀土累积塑性应变、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动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膨胀土的累积塑性应变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和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动应力的增加,试样的累积塑性应变状态由安定向破坏变化。改良膨胀土滞回曲线面积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滞回曲线向应力轴倾斜,出现明显的硬化现象。改良膨胀土动弹性模量均随动应变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动应变对应的动弹性模量与围压、动应力幅值、加载频率呈现正相关。分级加载较单级加载对提高试样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和评价改良膨胀土的动力特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膨胀土 动三轴试验 累积塑性应变 应力-应变滞回曲线 动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train hardening and strain softening on welding distortion and residual stress of A7N01-T4 aluminum alloy by simulation analysis 被引量:8
14
作者 闫德俊 刘雪松 +2 位作者 李军 杨建国 方洪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666-673,共8页
The effect of strain hardening and strain softening behavior of flow stress changing with temperature on welding residual stress, plastic strain and welding distortion of ATN0 1-T4 aluminum alloy was studied by finite... The effect of strain hardening and strain softening behavior of flow stress changing with temperature on welding residual stress, plastic strain and welding distortion of ATN0 1-T4 aluminum alloy was studied by finite simulation metho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ld seam undergoes strain hardening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180-250 ℃, however, it exhibits strain softening at temperature above 250 ℃ during welding heating and cooling process. As a result, the strain hardening and strain softening effects counteract each other, introducing slightly influence on the welding residual stress, residual plastic strain and distortion. The welding longitudinal residual stress was determined by ultrasonic stress measurement method for the flat plates of A7N01-T4 aluminum allo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well accordant with test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n hardening strain softening plastic strain welding residual st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不同裂隙方向饱和原状膨胀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15
作者 高志傲 孔令伟 +2 位作者 王双娇 黄珏皓 赵浩武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6-748,共13页
裂隙方向是导致膨胀土力学特性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究裂隙倾角对土体的动力特性的影响,以安徽淠史杭灌区不同裂隙倾角的原状膨胀土(α为0°,22.5°,45°,67.5°,90°)为研究对象,采用GCTS动静真三轴仪对土... 裂隙方向是导致膨胀土力学特性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究裂隙倾角对土体的动力特性的影响,以安徽淠史杭灌区不同裂隙倾角的原状膨胀土(α为0°,22.5°,45°,67.5°,90°)为研究对象,采用GCTS动静真三轴仪对土体进行单向循环荷载试验。研究裂隙倾角、围压和不同动应力幅值对膨胀土累积塑性应变、动弹性模量及阻尼比变化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循环荷载幅值增大,同一裂隙角度试样的累积应变不断增加,所研究的5个裂隙角度中,α=67.5°试样将产生更大的累积塑性应变。在低围压下裂隙角度对土体临界动应力幅值影响较大,其各向异性特征显著,随着围压增大,土体各向异性减弱。随着裂隙角度的增大,试样动弹性模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α=67.5°时,试样动弹性模量最小,循环振动荷载幅值增大到临界动应力时,动弹性模量加速减小;根据阻尼比随振动次数的变化特征,提出了能够考虑其衰减速率、初始阻尼比和稳定阻尼比特征的表述模型,并分析了动应力幅值和围压对裂隙膨胀土阻尼比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揭示动荷载下裂隙膨胀土力学特性的各向异性,确保膨胀土地区铁路路线和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裂隙方向 循环荷载 累积塑性应变 动剪切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棒材在锥形和圆台接头下连续驱动摩擦焊接的模拟研究
16
作者 段惠彬 谢宇鹏 周承恩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68,共7页
为了研究焊接面形状及其接触角度对连续驱动摩擦焊接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及其二次开发功能,对大直径D50Re钢材在平面-平面(A)、锥形-平面(B)、圆台-平面(C)3种接头形式和不同锥度角条件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相对于A形式,另外2... 为了研究焊接面形状及其接触角度对连续驱动摩擦焊接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及其二次开发功能,对大直径D50Re钢材在平面-平面(A)、锥形-平面(B)、圆台-平面(C)3种接头形式和不同锥度角条件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相对于A形式,另外2种形式的接头在焊接面沿径向的温度和塑性应变(PEEQ)更大且均匀性更好;扭矩曲线出现许多峰值扭矩,其峰值扭矩小于A接头。焊接面的形状及其接触角度对连续驱动摩擦焊接具有重要影响,适当角度的锥形和圆台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焊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接头 圆台接头 连续驱动摩擦焊 数值模拟 温度 等效塑性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压裂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数值模拟研究
17
作者 李韵竹 魏占军 +2 位作者 陈鹏羽 程木伟 席岩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1,共8页
多级压裂过程中交变载荷导致的水泥环界面累积塑性应变是微环隙产生的主要原因,斜井段因地应力偏转、套管不居中导致应力环境复杂,水泥环累积塑性应变发展规律鲜有研究。为此,考虑斜井段交变载荷、套管不居中及地应力偏转,结合水泥环损... 多级压裂过程中交变载荷导致的水泥环界面累积塑性应变是微环隙产生的主要原因,斜井段因地应力偏转、套管不居中导致应力环境复杂,水泥环累积塑性应变发展规律鲜有研究。为此,考虑斜井段交变载荷、套管不居中及地应力偏转,结合水泥环损伤本构模型,建立了交变载荷作用下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发展数值模型,分析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套管-水泥环界面处累积塑性应变变化规律,研究了套管居中度、交变载荷幅值及水泥环力学参数对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规律,评价了交变载荷作用下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沿程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斜井段地应力偏转会导致塑性应变增量增加,套管不居中会导致初始塑性应变增加,进而增大井筒气体泄漏的风险;套管内压越大,水泥环产生的累积塑性应变越大;同等力学条件下,提高套管居中度、降低水泥环弹性模量有利于减小累积塑性应变,保障水泥环密封的完整性;同等交变载荷次数条件下,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随着井深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大累积塑性应变出现在井斜角60°处,最小累积塑性应变出现在造斜点处。研究结果可为斜井段水泥环密封完整性的保护以及钻井液类型的优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压裂 斜井段 累积塑性应变 交变载荷 数值模拟 密封完整性 地应力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残积土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18
作者 范子坚 刘新喜 +2 位作者 邓宗伟 李玉 门晟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12-2923,共12页
通过动静组合三轴试验,研究振动次数、振动幅值、振动频率和初始静偏应力的循环荷载对残积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累计塑性应变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振动次数、振动频率、振动幅值与初始静偏应力的残积土累计塑性应变演化模型。研究... 通过动静组合三轴试验,研究振动次数、振动幅值、振动频率和初始静偏应力的循环荷载对残积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累计塑性应变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振动次数、振动频率、振动幅值与初始静偏应力的残积土累计塑性应变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残积土受循环荷载作用后,累计塑性应变随振动次数、振动幅值与初始静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而抗剪强度则随三者的增大而减小,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残积土的抗剪强度随累计塑性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逐渐靠近或小于未经历循环荷载作用的残积土抗剪强度;残积土受循环荷载作用后的抗剪强度与累计塑性应变之间存在显著的强负相关关系,并据此确定了累计塑性应变与抗剪强度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残积土的振后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土 循环荷载 动静组合三轴试验 累计塑性应变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开采顶煤破坏的应力驱动原理与破碎程度确定方法研究
19
作者 孙志猛 张瑶 +6 位作者 李明 张文辉 王兆会 孙玉嵩 安君琦 张友源 郭心洋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5,共11页
顶煤破碎效果是影响厚煤层能否选择综放开采的核心要素,为提高顶煤采出率和放煤效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现场实测手段对顶煤破碎过程与机理进行分析。顶煤在最大主应力加载和最小主应力卸载复合作用下发生破坏,破坏后具备冒放能力... 顶煤破碎效果是影响厚煤层能否选择综放开采的核心要素,为提高顶煤采出率和放煤效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现场实测手段对顶煤破碎过程与机理进行分析。顶煤在最大主应力加载和最小主应力卸载复合作用下发生破坏,破坏后具备冒放能力,冒放性的优劣取决于顶煤破碎程度;定义顶煤破坏危险性系数k为应力圆的圆心至强度曲线垂直距离同应力圆半径之比,随着最大主应力的加载和最小主应力的卸载,系数k减小,顶煤破坏风险升高,破坏条件为k=1;顶煤破坏危险性系数对最小主应力的敏感度高于最大主应力,单纯加载最大主应力碎煤难度高于卸载最小主应力,两者所需应力增量比为Δσ1/Δσ3=(1+sinφ)/(1-sinφ);顶煤裂隙发育程度同体积塑性应变呈正比,采用后者表征顶煤破碎程度,建立了顶煤体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和顶煤主应力分布确定方法,顶煤体积塑性应变对最小主应力的敏感度高于最大主应力,单纯加载最大主应力增强顶煤冒放性的难度高于卸载最小主应力,最大、最小主应力增量相同,两者引起的体积塑性应变增量比为Δε_(1)/Δε_(3)=(1-sinφ)/(1+sinφ);实验结果表明,卸载最小主应力导致煤体承载能力降低,体积塑性应变和裂隙发育程度升高,同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实测顶煤体积塑性应变非线性分布特征同理论结果吻合,表明体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可正确判别顶煤破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煤破坏机理 加卸载复合作用 顶煤冒放性 体积塑性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相变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开发及验证
20
作者 杨浩 唐伟琴 李大永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80,共12页
为从理论角度研究变形诱发马氏体相变规律,将相变机制与位错滑移机制结合,从单晶层面建立了考虑相变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法将单晶耦合,建立了考虑相变的多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基于原位中子衍射实验结果,通过模拟退火法可以... 为从理论角度研究变形诱发马氏体相变规律,将相变机制与位错滑移机制结合,从单晶层面建立了考虑相变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法将单晶耦合,建立了考虑相变的多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基于原位中子衍射实验结果,通过模拟退火法可以有效标定模型的硬化参数和相变参数。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复现QP1180钢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宏观应力-应变曲线和微观结构演化,如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演化、各相不同晶面晶格应变和衍射强度演化,并且能够预测各相的织构演化。此外,通过建立不同相分布和网格数量的代表体积元模型,还验证了模拟结果具有相随机分布和网格无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塑性 马氏体相变 晶格应变 衍射强度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