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7篇文章
< 1 2 1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mmune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被引量:1
1
作者 OUYANG Fei-Fan RASHEED Madiha +1 位作者 LI Bo DENG Yu-Li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82-2100,共19页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defined by several phases,ranging from benign fat accumulation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which can lead to liver cancer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defined by several phases,ranging from benign fat accumulation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which can lead to liver cancer and cirrhosis.Although NAFLD is a disease of disordered metabolism,it also involves several immune cell-mediated inflammatory processes,either promoting and/or suppressing hepatocyte inflammation through the secretion of pro-inflammatory and/or anti-inflammatory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NAFLD process.However,the underlying disease mechanism and the role of immune cells in NAFLD are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leaving many open-ended questions.In this review,we presented the recent concepts about the interplay of immune cells in the onset and pathogenesis of NAFLD.We also highlighted the specific non-immune cells exhibiting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 in NAFLD.We hope that this review will help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NAFLD therapeu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etabolically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 T cells myeloid cell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ulfovibrio vulgaris,a potent acetic acid-producing bacterium,increased by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to attenuat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ice 被引量:33
2
作者 HONG Ying SHENG Li-li +2 位作者 ZHENG Ning-ning JIA Wei LI Hou-ka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31-731,共1页
OBJECTIVE Although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largely unknown,gut dysbiosis has emerged as a central initiator of obesity-related diseases includ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type 2 diabetes and metabol... OBJECTIVE Although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largely unknown,gut dysbiosis has emerged as a central initiator of obesity-related diseases includ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type 2 diabet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The emerging evidence support the use of prebiotics like herb-derived polysaccharides for treating NAFLD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ome.So,our study focused on the microbiota-dependent anti-NAFLD effect and the exact mechanisms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extracted from 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 in high-fat diet(HFD)fed mice.METHODS Co-housing experiment was used to assess the microbiota dependent anti-NAFLD effect of APS.Then,targeted metabolomics and metagenomics were adopted for determining 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and bacteria that were specifically enriched by APS.Further in vitro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capacity of SCFAs-producing of identified bacterium.Finally,the anti-NAFLD efficacy of identified bacterium was tested in HFD fed mice.RESULTS Our results first demonstrated the anti-NAFLD effect of APS in HFD fed mic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gut microbiota.Moreover,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CFAs,predominantly acetic acid were elevated in APS-supplemented mice and ex vivo experiment.Metagenomics revealed that D.vulgaris from Desulfovibrio genus was not only enriched by APS,but also a potent generator of acetic acid,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anti-NAFLD effects in HFD fed mice.In addition,D.vulgaris modulated the hepatic gene expression pattern of lipids metabolism,particularly suppressed hepatic fatty acid synthase(FASN)and CD36 protein expression.CONCLUSION APS enriched D.vulgaris is effective on attenuating hepatic steatosis possibly through producing acetic acid,and modulation on hepatic lipids metabolism in mice.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impacts of D.vulgaris on host metabolism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ulfovibrio vulgaris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预后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赖曼 徐曼曼 +2 位作者 王鑫 栗光明 陈煜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2-488,共7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短期病死率高。肝移植是ACLF患者的唯一治愈方法,但供肝短缺和分配系统的限制使得只有少数患者能接受移植。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短期病死率高。肝移植是ACLF患者的唯一治愈方法,但供肝短缺和分配系统的限制使得只有少数患者能接受移植。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器官分配体系存在低估ACLF患者肝移植紧迫性的风险,开发更好的评估工具以确定哪些ACLF患者最有可能从肝移植中受益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就目前国内外主流的ACLF定义、ACLF肝移植治疗适应人群的选择以及ACLF肝移植预后的评分进行综述,以期为ACLF患者肝移植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慢加急性肝衰竭 器官衰竭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预后 静态评估 动态评估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人血清白蛋白的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沿航 牛俊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419,共5页
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及临床用途。易于储存、半衰期长且充足、稳定的功能性HSA分子供应,一直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因此,亟需开发大规模生产HSA的替代方法。基因工程技术可将HSA基因克隆到微生... 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及临床用途。易于储存、半衰期长且充足、稳定的功能性HSA分子供应,一直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因此,亟需开发大规模生产HSA的替代方法。基因工程技术可将HSA基因克隆到微生物、动物、植物宿主上进行高效表达,为HSA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通过对重组HSA(rHSA)在不同表达系统以及利用异种动物如猪、牛等生产rHS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引发对基因工程技术在HSA生产中的应用潜力以及rHSA在未来生物医药领域重要性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白蛋白 肝疾病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RNA-128-3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居一 倪英群 +1 位作者 张媛媛 刘怀珍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3-460,共8页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血中微RNA(miRNA)-128-3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情况,探讨mi RNA-128-3p对T2DM患者发生NAFLD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血中微RNA(miRNA)-128-3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情况,探讨mi RNA-128-3p对T2DM患者发生NAFLD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8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T2DM患者,分为T2DM组(40例)和合并NAFLD组(40例),并依据肝纤维化评分(NFS)分为T2DM合并进行性肝纤维化组(16例)和T2DM未合并进行性肝纤维化组(64例),收集基本资料和生化指标,采用定量实时PCR方法检测外周血miRNA-128-3p、SIRT1、AMPK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T1、AMPK蛋白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及进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确定根据miRNA-128-3p水平判断发生NAFLD的最佳阈值。结果合并NAFLD组和T2DM组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ALT、AST、GGT、ALP、纤维连接蛋白、TG、HDL-C、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N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合并NAFLD组外周血miRNA-128-3p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T2DM组(t=-8.765,P<0.001),而SIRT1和AMPK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001)。T2DM合并进行性肝纤维化组与T2DM未合并进行性肝纤维化组的年龄、ALT、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超氧化物歧化酶、miRNA-128-3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iRNA-128-3p是发生NAFLD和进行性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21,95%CI:2.735~24.714,P<0.001;OR=1.493,95%CI:1.117~1.997,P=0.007);ROC曲线显示其曲线下面积为0.890(95%CI:0.829~0.950),最佳截断值为13.165,敏感度89.3%,特异度72.7%。结论miRNA-128-3p在T2DM合并NAFLD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增高,SIRT1、AMPK表达降低,miRNA-128-3p水平对识别NAFLD及肝纤维化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微RNAS 抗衰老酶1 AMP活化蛋白激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评估肝脏体积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益铭 张小燕 +2 位作者 乔苗苗 王苗苗 郭顺林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5-200,227,共7页
肝脏体积(liver volume,LV)的测量在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肝脏体积测量方法经历了从传统手动测量到现代自动化分割的显著演变。然而,现有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手动测量耗... 肝脏体积(liver volume,LV)的测量在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肝脏体积测量方法经历了从传统手动测量到现代自动化分割的显著演变。然而,现有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手动测量耗时并存在主观差异,半自动或早期自动化方法测量误差高等。研究发现,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能够提高肝脏体积测量的精度和效率,尤其在异质性病变和边界模糊区域中表现突出。近年来,尚未有系统性的文章对其进行综述。本文深入回顾了肝脏体积测量技术的演进历程,对比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劣,重点探讨了AI在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但其仍存在对某些复杂病例的泛化能力不足、依赖高质量标注数据等局限性。因此,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影像技术优化、高效自动化算法开发、多模态融合及鲁棒性AI模型构建等方向,推动肝脏体积测量的精准化和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实践和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疾病 肝切除术 肝脏体积测量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肝脂肪含量、硬度与C-NASH评分的关系研究
7
作者 曹迪 赵静洁 +1 位作者 韩超汝 杨正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6-592,共7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C-NASH)评分与肝脂肪分数(LFF)、肝硬度值(LSM)的关系。方法:纳入148例NAFLD患者,比较C-NASH评分<3分与≥3分者的LFF、LSM差异,比较不同程度脂肪肝、有无纤维化患...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C-NASH)评分与肝脂肪分数(LFF)、肝硬度值(LSM)的关系。方法:纳入148例NAFLD患者,比较C-NASH评分<3分与≥3分者的LFF、LSM差异,比较不同程度脂肪肝、有无纤维化患者之间C-NASH评分的差异,分析LFF、LSM与C-NAS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NASH评分<3分与C-NASH评分≥3分者之间的L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不同脂肪肝亚组之间的C-NAS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FF(OR=1.08)是NASH发生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C-NASH评分(OR=2.18)是脂肪肝分级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LFF与C-NASH评分在所有患者(r=0.40,P<0.01)、轻度脂肪肝亚组(r=0.52,P<0.01)及无纤维化亚组(r=0.46,P<0.01)中存在中等相关性。LFF预测NASH发生高风险(C-NASH评分≥3分)的阈值为>10.34%,敏感度为91.75%,特异度为41.18%。结论: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的C-NAS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ASH评分与LFF有关,使NAFLD患者的LFF低于10%可能会降低NASH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脂肪含量 肝硬度值 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体检人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和消退的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郭海清 刘晓慧 +3 位作者 李明亮 刘峰 柳雅立 张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9-1326,共8页
目的 本研究拟调查体检人群中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生和消退相关的临床及代谢因素。方法 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体检机构的体检人群共6 809例进行回顾性观察研究,平均随访时间(52.1±13.5)个月。按照新版MAFL... 目的 本研究拟调查体检人群中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生和消退相关的临床及代谢因素。方法 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体检机构的体检人群共6 809例进行回顾性观察研究,平均随访时间(52.1±13.5)个月。按照新版MAFLD诊断标准将体检人群分为MAFLD组和非MAFLD组,对比首次(基线)及末次体检各组之间的人口学指标、身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观察指标对MAFLD发生和消退的影响。结果 基线时非MAFLD组为4 533例(66.6%),其中15.6%在末次体检时发生MAFLD,这些患者在基线时年龄较大(Z=-6.739),男性居多(χ^(2)=178.534),体质量(Z=-22.302)、BMI(Z=-22.818)、腰围(Z=-23.117)、臀围(Z=-18.446)、收缩压(Z=-13.301)、舒张压(Z=-13.491)、空腹血糖(Z=-11.787)、TG(Z=-16.623)、LDL-C(Z=-10.256)、ALT(Z=-14.250)、AST(Z=-7.481)水平及代谢综合征(MetS)占比(χ^(2)=185.283)明显高于未发生MAFLD人群,并且有更多的患者在末次体检时出现了体质量、腰围、臀围、TG、TC、ALT、AST的升高(P值均<0.05),这部分患者基线时HDL-C水平较低(Z=15.416),在末次体检时较基线下降的人数也更多(P值均<0.05)。基线时MAFLD组为2 276例(33.4%),其中23.8%在末次体检时出现MAFLD消退,这些患者在基线时年龄较小(Z=2.185),女性居多(χ^(2)=20.340),体质量(Z=-8.909)、BMI(Z=-10.205)、腰围(Z=-11.183)、臀围(Z=-7.178)、收缩压(Z=-3.627)、舒张压(Z=-3.443)、TG(Z=-5.945)、ALT(Z=-9.664)、AST(Z=-5.904)水平及MetS占比(χ^(2)=42.082)明显低于MAFLD未消退人群,并且有更多的患者在末次体检时出现了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TG、TC、ALT、AST的下降(P值均<0.05),这部分患者基线时HDL-C水平较高(Z=6.778),在末次体检时升高的人数也更多(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及体检过程中体质量和HDL-C的变化与MAFLD的发生和消退独立相关(P值均<0.05)。结论 北京市体检人群中MAFLD患病率较高,男性居多,代谢紊乱水平及肝功能异常更显著,其中体质量和HDL-C的变化是MAFLD发生和消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患病率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检人群调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特征及生活方式
9
作者 郭海清 李明亮 +2 位作者 刘峰 柳雅立 张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0-1096,共7页
目的对体检人群进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筛查,观察MAFLD患者特征,并对比MAFLD组与非MAFLD组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体检机构体检人群共6206例进行横断面研究,按照新版MAFLD诊断标准将体检... 目的对体检人群进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筛查,观察MAFLD患者特征,并对比MAFLD组与非MAFLD组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体检机构体检人群共6206例进行横断面研究,按照新版MAFLD诊断标准将体检人群分为MAFLD组和非MAFLD组;按照BMI水平,进一步将MAFLD组分为瘦型MAFLD组(BMI<24 kg/m^(2))和非瘦型MAFLD组(BMI≥24 kg/m^(2)),对比各组之间的人口学指标、学历、工作压力、身体测量指标及睡眠、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MAFLD组1926例(31.0%),非MAFLD组4280例(69.0%)。MAFLD组年龄(Z=-14.459,P<0.001)、男性占比(χ^(2)=72.004,P<0.001)、工作压力(χ^(2)=7.744,P=0.005)、体质量(Z=-43.508,P<0.001)、BMI(Z=-47.621,P<0.001)、腰围(Z=-48.515,P<0.001)、臀围(Z=-42.121,P<0.001)、腰臀比(Z=-43.535,P<0.001)均显著高于非MAFLD组,但学历较低(χ^(2)=33.583,P<0.001)。在行为方面,MAFLD组睡眠时间较少(χ^(2)=5.820,P=0.016),进餐速度更快(χ^(2)=74.476,P<0.001)。在饮食方面,MAFLD组摄入了更多的高钠、高糖、高热量(χ^(2)=42.667,P<0.001)及低膳食纤维饮食(χ^(2)=4.367,P=0.008)。在运动方面,MAFLD组无运动习惯占比高(χ^(2)=10.278,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瘦型MAFLD组202例(10.5%),非瘦型MAFLD组1724例(89.5%)。瘦型MAFLD组年龄(Z=3.368,P=0.001)、学历(χ^(2)=9.647,P=0.002)显著高于非瘦型MAFLD组,而男性占比(χ^(2)=27.664,P<0.001)、体质量(Z=-18.483,P<0.001)、BMI(Z=-23.286,P<0.001)、腰围(Z=-18.565,P<0.001)、臀围(Z=-18.097,P<0.001)均显著低于非瘦型MAFLD组;在行为方面,非瘦型MAFLD组进餐速度较快(χ^(2)=4.549,P=0.033)。结论北京市体检人群中MAFLD患病率较高,且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人数较非MAFLD人群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体格检查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肝病“郁、虚、湿、毒、瘀”核心病机探讨
10
作者 叶永安 靳茜 +1 位作者 李小科 杜宏波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2-1566,共5页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参见现代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结合文献资料、流调等提出慢性肝病“郁、虚、湿、毒、瘀”病机理论。郁、虚、湿、毒、瘀贯穿慢性肝病全程,五者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复合兼夹、互为因果。其中,郁、虚为发病之本,湿、毒、瘀...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参见现代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结合文献资料、流调等提出慢性肝病“郁、虚、湿、毒、瘀”病机理论。郁、虚、湿、毒、瘀贯穿慢性肝病全程,五者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复合兼夹、互为因果。其中,郁、虚为发病之本,湿、毒、瘀为致病之标。“郁、虚”以肝郁脾虚为核心,治疗以“肝脾同调”为基础;“湿”性缠绵难愈,辨别湿浊、痰湿和湿热等辨“质”施治;“毒”复杂多变,分清湿毒、痰毒、瘀毒、癌毒等辨“类”施治;“瘀”为进展之要,视血瘀轻重辨“度”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慢性肝病 病机 辨证施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11
作者 费景兰 李道政 +1 位作者 武俊超 王雷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8-953,共6页
本文系统梳理血红素加氧酶(HO)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关系,重点探讨了HO的生物学功能、在肝脏中的表达调控、与脂质代谢的关系,以及在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中的调节作用,旨在揭示HO在MAFLD中的潜在治疗靶点和机制... 本文系统梳理血红素加氧酶(HO)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关系,重点探讨了HO的生物学功能、在肝脏中的表达调控、与脂质代谢的关系,以及在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中的调节作用,旨在揭示HO在MAFLD中的潜在治疗靶点和机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血红素加氧酶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在急慢性肝病中的作用
12
作者 崔馨月 孙全昊 +1 位作者 郑丽红 王海强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388,共6页
在肝脏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表达于常驻非实质细胞,参与肝脏炎症、免疫调控等病理过程。近年来,TREM2在急慢性肝病研究领域中受到关注,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REM2是治疗急慢性肝病的潜在靶点,然而其在急慢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缺乏... 在肝脏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表达于常驻非实质细胞,参与肝脏炎症、免疫调控等病理过程。近年来,TREM2在急慢性肝病研究领域中受到关注,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REM2是治疗急慢性肝病的潜在靶点,然而其在急慢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本文综述了TREM2在急慢性肝病中调控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防治急慢性肝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 肝疾病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1型巨噬细胞极化与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刘华 孟齐 +1 位作者 郝杨敏 杜国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5-601,共7页
目的:探讨肝脏M1型巨噬细胞流式细胞计数方案及M1型巨噬细胞极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相关性。方法:高脂饮食喂养建立NAFLD小鼠模型,12只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饮食(normal diet... 目的:探讨肝脏M1型巨噬细胞流式细胞计数方案及M1型巨噬细胞极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相关性。方法:高脂饮食喂养建立NAFLD小鼠模型,12只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饮食(normal diet,ND)组、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组喂养24周,检测小鼠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M1型巨噬细胞相关因子,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表现。利用Percoll分离液梯度离心法收集肝脏Kupffer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肝脏M1型巨噬细胞(分选方案:应用FSC-A、SSC-A分群,去除肝脏中的红细胞及杂质;FITC CD45(+)/PE-cy7 CD11clow,将白细胞分群;APC CD115(+)/Percp cy5.5 CD11bhigh筛选单核细胞,应用Apc-cy7 F4/80low/PE Ly-6Chigh分选出M1巨噬细胞)。结果:与普通饮食组相比,24周HFD小鼠各项代谢指标明显升高,体质量[(28.35±1.71)g vs.(38.43±4.41)g,P<0.001]、肝脏重量[(1.03±0.18)g vs.(1.85±0.41)g,P=0.003]、空腹血糖[(7.07±0.58)mmol/L vs.(10.23±1.58)mmol/L,P<0.001]、胰岛素[(18.62±3.84)pg/mL vs.(28.84±8.3)pg/mL,P<0.001]、甘油三酯[(2.97±0.67)mmol/L vs.(4.05±0.99)mmol/L,P=0.01]、总胆固醇[(0.23±0.06)mmol/L vs.(0.55±0.17)mmol/L,P<0.001]、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5.67(3.16,9.23)U/L vs.35.86(19.68,58.33)U/L,P=0.003]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53.14(38.18,64.40)U/L vs.155.10(113.60,192.20)U/L,P<0.001],NAFLD小鼠M1型巨噬细胞极化明显增加[9.95%(3.10,12.00)vs.42.00%(26.50,45.50),P=0.003]。HFD诱导的小鼠肝脏中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human interleukin-1 beta protein,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F4/80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流式细胞检测方案可应用于肝脏M1型巨噬细胞检测,NAFLD炎症反应明显加重,M1型巨噬细胞极化与NAFLD发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流式细胞术 M1型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Gs背景下肝癌经皮射频消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实践
14
作者 黄旭芳 吴巧红 +4 位作者 毛剑婷 饶巧莹 宋佳 李璟 夏伟芬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基于公立医院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背景构建肝癌经皮射频消融(PRF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肝癌射频消融护理质量。方法运用三维质量模型,通过访谈、文献资料分析、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及层次分析法,确立肝癌PRFA护理质量评价... 目的基于公立医院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背景构建肝癌经皮射频消融(PRF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肝癌射频消融护理质量。方法运用三维质量模型,通过访谈、文献资料分析、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及层次分析法,确立肝癌PRFA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在临床验证其效果。结果研究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的肝癌PRF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临床应用后干预组术中与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高热发生率、24 h日常生活需他人照护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Ⅲ度及以上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平均住院日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构建的肝癌PRF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结局,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射频消融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DR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体检人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影响因素和纤维化风险分层分析
15
作者 郭海清 李明亮 +1 位作者 刘峰 张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3-649,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体检人群进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筛查,通过无创血清评分系统识别进展期纤维化低、中、高危患者,对其进行分层管理。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共3125例进行横断面研究,分为MAFLD组...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体检人群进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筛查,通过无创血清评分系统识别进展期纤维化低、中、高危患者,对其进行分层管理。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共3125例进行横断面研究,分为MAFLD组(n=1068)和非MAFLD组(n=2057),按照BMI水平,进一步将MAFLD组分为瘦型MAFLD组(BMI<24 kg/m^(2),n=125)和非瘦型MAFLD组(BMI≥24 kg/m^(2),n=943),对比各组之间的人口学、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和肝脏超声等指标。计算MAFLD组患者肝纤维化4项(FIB-4)指数、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评分(NFS)、AST/PLT指数(APRI)及BARD评分,评估患者进展期肝纤维化风险。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观察指标对MAFLD的影响。结果MAFLD组年龄(Z=-9.758)、男性占比(χ^(2)=137.555)、体质量(Z=-27.987)、BMI(Z=-32.714)、腰围(Z=-31.805)、臀围(Z=-26.342)、腰臀比(Z=-28.554)、ALT(Z=-25.820)、AST(Z=-16.894)、GGT(Z=-25.069)、ALP(Z=-12.533)、TG(Z=-27.559)、TC(Z=-7.833)、LDL-C(Z=-8.222)、UA(Z=-20.024),以及合并代谢综合征(MetS)(χ^(2)=578.220)、高血压(χ^(2)=241.694)、2型糖尿病(χ^(2)=796.484)和血脂紊乱(χ^(2)=369.843)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MAFLD组(P值均<0.05),HDL-C显著降低(Z=23.1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45,95%CI:1.203~1.737)、ALT(OR=1.05,95%CI:1.046~1.062)、LDL-C(OR=1.23,95%CI:1.102~1.373)及合并MetS(OR=5.97,95%CI:4.876~7.316)是M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瘦型MAFLD组患者年龄(Z=3.736)、HDL-C(Z=2.679)显著高于非瘦型MAFLD组(P值均<0.05),而男性占比(χ^(2)=28.970)、体质量(Z=-14.230)、BMI(Z=-18.188)、腰围(Z=-13.451)、臀围(Z=-13.317)、ALT(Z=-4.519)、AST(Z=-2.258)、GGT(Z=-4.592)、UA(Z=-4.415)、中重度脂肪肝占比、合并MetS(χ^(2)=42.564)及高血压(χ^(2)=12.057)、2型糖尿病(χ^(2)=3.174)患病率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MAFLD患者中FIB-4>2.67为10例(0.9%)、NFS>0.676为4例(0.4%)、APRI>1为8例(0.7%)、BARD≥2为551例(51.6%)。结论北京市体检人群中MAFLD患病率较高,但存在进展期纤维化高风险的患者人数较少,这部分患者需要转诊至肝病专科医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患病率 影响因素分析 纤维化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联合赤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16
作者 贾媛媛 曲艺 +2 位作者 白剑 王正东 田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研究运动联合赤芍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与高脂饮食持续喂养4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和肝脏重量;检测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 目的研究运动联合赤芍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与高脂饮食持续喂养4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和肝脏重量;检测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和瘦素(LP)的浓度。结果高脂饮食连续喂养4周能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中ALT、AST、TC、TG、LDL-C和FFA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中HDL-C和LP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联合赤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治疗作用,可以通过降低ALT、AST、TC、TG、LDL-C和FFA,升高HDL-C和LP,降低血脂并改善肝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 瘦素 游离脂肪酸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中医证型特点及其代谢物质基础研究
17
作者 张秋菊 王宇 +7 位作者 凌必时 司美龙 孟浩先 田萌媛 张铭 连妮妮 康万荣 金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目的探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的中医证型特点及可能的代谢物质基础。方法10周龄SPF级SHR及同品系同周龄WKY大鼠,分SHR组和WKY组,每组8只大鼠。通过综合动态观察和检测SHR的一般状态、性情、周围血管... 目的探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的中医证型特点及可能的代谢物质基础。方法10周龄SPF级SHR及同品系同周龄WKY大鼠,分SHR组和WKY组,每组8只大鼠。通过综合动态观察和检测SHR的一般状态、性情、周围血管充盈度、舌象、饮食饮水量、尿量、粪便量与性状、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痛阈和旷场实验,以辨别其可能的中医证型。同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血清代谢物进行非靶向检测分析,以初步揭示引起血压升高和中医证型表现的物质基础。结果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毛色暗黄、易激惹程度及周围毛细血管充盈评分较高(P<0.0001);舌色赤红,舌质干、津液少;24 h饮食饮水量及尿量、粪便量少(P<0.05),粪便含水率较低(P<0.001);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均明显较高(P<0.05);痛阈较低(P<0.0001);旷场实验显示,边缘运动距离和停留时间较长(P<0.001)。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共有114种(P<0.05),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脂质和类脂分子(40.35%)、有机酸及其衍生物(22.8%)、有机杂环化合物(15.79%)。差异代谢物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共得到25条代谢通路,进一步差异丰度得分分析,其中16条通路被激活,仅4条通路被抑制,5条通路未见明显变化;而其中与神经系统兴奋性相关的3条通路中,谷氨酸能突触(glutamatergic synapse)和γ-氨基丁酸能突触(GABAergic synapse)被激活,而5-羟色胺能突触(serotonergic synapse)则被抑制。结论SHR有急躁易怒、周围血管扩张侧支循环形成、球结膜充血膨出、舌色赤红,舌质干、便秘、小便少而赤黄、心率、呼吸频率增快等表现,这些均提示SHR表现为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其物质基础除了与脂类、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代谢增强有关外,还可能与谷氨酸能、γ-氨基丁酸能及血清素能等神经通路代谢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肝阳上亢证 非靶向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日节律基因Clock调控小鼠肠道菌群及肠道结构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
18
作者 陈晓惠 任欣欣 +4 位作者 雷艳 李敏倩 王芳 王蓓 杨淑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7,共9页
构建肝-肠轴部位敲低Clock基因的C57BL/6小鼠,通过西方饮食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型,检测Clock基因对肝脏和肠道组织的影响,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学变化.结果显示,敲低Clock基因会加剧小鼠NAFLD症状,表现... 构建肝-肠轴部位敲低Clock基因的C57BL/6小鼠,通过西方饮食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型,检测Clock基因对肝脏和肠道组织的影响,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学变化.结果显示,敲低Clock基因会加剧小鼠NAFLD症状,表现为肝脏脂肪沉积增多和纤维化明显;改变肠道组织结构,表现为肠道绒毛高度降低,杯状细胞数目减少,且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质TJP1和OCCLUDIN表达水平下调.Clock基因会改变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可能通过影响NAFLD小鼠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CLOCK基因 肠道菌群 肠道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调控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19
作者 徐珍 廖粤生 冯晓露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3-1699,共7页
肝脏疾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发展多样以及治疗难度较大等特点,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性、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干预手段,近年来被发现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 肝脏疾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发展多样以及治疗难度较大等特点,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性、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干预手段,近年来被发现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且由运动引发的肠道菌群良性改变还可能对肝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对近年运动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肝脏疾病的前沿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以期为防治肝脏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胃肠道微生物组 肝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铁蛋白和25-羟维生素D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心脏代谢指数的相关性
20
作者 雷蕾 胡韵 +2 位作者 张笛 黄鑫宇 彭羽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铁蛋白(SF)、25-羟维生素D[25-(OH)D]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心脏代谢指数(C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128例老年NAFL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8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及... 目的探究血清铁蛋白(SF)、25-羟维生素D[25-(OH)D]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心脏代谢指数(C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128例老年NAFL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8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及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血清Ferritin、25-(OH)D水平。根据是否形成颈动脉血管斑块将患者分为斑块组(n=36)和非斑块组(n=92)。比较两组临床资料,SF、25-(OH)D、CMI水平,分析影响老年NAFLD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多因素及血清Ferritin、25-(OH)D水平与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CMI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S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F水平:脂肪肝组<脂肪性肝炎组<肝硬化组(P<0.05),25-(OH)D水平:脂肪肝组>脂肪性肝炎组>肝硬化组(P<0.05);斑块组BMI、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血清ALT、AST、LDL-C、SF、水平、FPG、FINS、HOMA-IR、CMI、NFS值显著高于非斑块组(P<0.05),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血清LDL-C、SF水平、CMI、NFS值升高是影响老年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25-(OH)D水平升高为保护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F与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及CMI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25-(OH)D水平与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及CMI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SF、25-(OH)D与NAFLD病情进展相关,且可能影响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及心脏代谢,可作为NAFLD患者血管病变的诊治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蛋白 25-羟维生素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颈部血管斑块 心脏代谢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