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怒江干热河谷流域小粒咖啡叶部病害病原分离与鉴定
1
作者 王娜 严炜 +7 位作者 马东晓 杨旸 胡发广 付兴飞 李贵平 喻好好 娄予强 李亚男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9-368,共10页
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流域是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 L.)种植的理想区域,但是咖啡叶部病害的持续发生,对咖啡树的健康、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为了有效防控这些病害,本研究采集怒江干热河谷流域不同咖啡... 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流域是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 L.)种植的理想区域,但是咖啡叶部病害的持续发生,对咖啡树的健康、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为了有效防控这些病害,本研究采集怒江干热河谷流域不同咖啡种植地的典型病叶样本,对咖啡叶部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与鉴定。通过病原分离、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到7个致病菌株,分别为Lu 11-2、Lu 9-1、Xin 5-2、Xin 7-5、Xin 8-2、Xin 15-2和Lu 23-1,其中Lu 11-2、Lu 9-1、Xin 5-2和Xin 7-5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Xin 15-2和Lu 23-1菌株鉴定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Xin 8-2菌株鉴定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该地区的咖啡叶部病害主要致病菌有3类:链格孢菌、拟盘多毛孢菌和炭疽菌,其中链格孢菌、拟盘多毛孢菌为咖啡褐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炭疽菌为咖啡炭疽病的致病菌。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了解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流域的咖啡叶部病害类型提供科学依据,还为该地区咖啡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对当地的咖啡种植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地区的咖啡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叶部病害 链格孢菌 拟盘多毛孢菌 炭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粒咖啡果实特征和种子萌发特性
2
作者 熊文艳 罗行 +5 位作者 安娜 王曦奥 闫林 黄丽芳 王宪文 庞永青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7,28,共8页
为明确小粒咖啡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态指标变化情况,以22个小粒咖啡品种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指标,分析种子质量、种子吸水特性等,常规沙床催芽育苗后对幼苗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成熟的果实为深红色浆果,有外凸... 为明确小粒咖啡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态指标变化情况,以22个小粒咖啡品种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指标,分析种子质量、种子吸水特性等,常规沙床催芽育苗后对幼苗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成熟的果实为深红色浆果,有外凸的果脐,果实整体呈长圆形,种子呈凸平状卵形或椭圆形,果实、种子变异系数较小。1 kg果实制成鲜豆重量为250.00~431.00 g,制成种子重量为105.88~233.41 g,鲜干比在10.59%~23.34%之间,百粒重为14.52~24.27 g,归类为大粒种子,出米率为77.09%~85.68%,种子含水量为45.34%~74.05%,种子吸水呈缓慢吸水再缓慢下降两个阶段,不同品种间种子质量指标变异较小。播种49 d种子发芽,63 d长成两叶苗,不同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具有显著差异,xys141、xys101、xys121、xys133整体发芽率、发芽势也比较高,发芽日数也较短,自身种子活力较强;不同品种的总鲜重、下胚轴鲜重、根鲜重、下胚轴长、主根长、株高等幼苗质量特征有显著差异,xys121、xys123整体幼苗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果实特征 种子质量 种子萌发 幼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配方对云南小粒咖啡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
3
作者 米方田 刘娟 +1 位作者 祝永心 张玲艳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对小粒咖啡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方法]采用“3414”(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试验设计方案,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云南小粒咖啡1年生幼苗叶片5个抗旱生理指标(POD、MDA、Pro、SP、CAT)的影响。[结果]各...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对小粒咖啡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方法]采用“3414”(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试验设计方案,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云南小粒咖啡1年生幼苗叶片5个抗旱生理指标(POD、MDA、Pro、SP、CAT)的影响。[结果]各施肥处理下小粒咖啡幼苗叶片POD、Pro、SP、CAT指标均高于空白对照(N_(0)P_(0)K_(0)),N_(0)P_(0)K_(0)的MDA指标最高,各处理表现最好的是中等水平氮、钾和低水平磷处理组(N_(2)P_(1)K_(2));钾肥是影响小粒咖啡抗旱生理的关键因素;氮、磷、钾之间表现出互作效应,钾肥肥效的发挥依赖中等水平氮、低水平磷(N_(2)P_(1)),氮肥和磷肥肥效的发挥依赖中等水平磷、钾(P_(2)K_(2))。[结论]适宜的施肥配比可以增强小粒咖啡幼苗的抗旱能力,N_(2)P_(1)K_(2)处理小粒咖啡幼苗抗旱生理指标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抗旱性 生理指标 配方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焙小粒咖啡豆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结构特征研究
4
作者 沈晓静 叶仁凤 +2 位作者 龚姝淳 王洪圣 姜薇薇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1,共9页
[目的]研究烘焙小粒咖啡豆多糖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方法]以烘焙小粒咖啡豆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热水浸提醇沉提取烘焙小粒咖啡豆多糖工艺条件;联合Sevag法、大孔树脂、纤维素及凝胶分离纯化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福林酚法、NaNO_(2)-... [目的]研究烘焙小粒咖啡豆多糖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方法]以烘焙小粒咖啡豆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热水浸提醇沉提取烘焙小粒咖啡豆多糖工艺条件;联合Sevag法、大孔树脂、纤维素及凝胶分离纯化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福林酚法、NaNO_(2)-AlCl3-NaOH法及离子色谱法分析多糖中总糖、总酚、总黄酮及单糖组成;采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多糖的结构特征;同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热水浸提醇沉提取烘焙小粒咖啡豆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4℃、提取时间48 min、液料比15.3∶1(mL/g),乙醇体积分数75%,此时多糖得率为(7.56±0.26)%。烘焙小粒咖啡豆粗多糖(RBP0)经过纯化得到5个以半乳糖(Gal)、鼠李糖(Rha)、葡萄糖(Glc)、阿拉伯糖(Ara)和甘露糖(Man)为主要单糖的多糖(RBP1、RBP2、RBP3、RBP4和RBP5)。烘焙小粒咖啡豆多糖在3300~3500,2900~3000,1600,1400~1300,1000 cm^(-1)附近有明显的多糖红外特征吸收;SEM显示烘焙小粒咖啡豆多糖是一系列具有紧致孔状结构的多糖,其中,RBP4呈密集且规则的多孔状结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RBP0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在0.1~0.5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随样品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由(1.53±0.32)%升高到(82.85±0.61)%;FRAP法测得铁离子还原能力由(0.39±0.00048)mmol/gFe2+升高到(3.03±0.0019)mmol/g Fe2+。[结论]烘焙小粒咖啡多糖是一类由半乳糖、鼠李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组成的具有孔状结构的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烘焙豆 多糖 提取 纯化 结构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分析揭示成熟前后小粒咖啡果皮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差异
5
作者 王祖权 谭玉龙 +5 位作者 郭银楠 谢纯 李学俊 杜华波 俞思莹 张传利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41,共10页
探究小粒种咖啡果皮在成熟前后黄酮和类胡萝卜素代谢产物的变化及其在着色机制中的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成熟前后果皮中的黄酮和类胡萝卜... 探究小粒种咖啡果皮在成熟前后黄酮和类胡萝卜素代谢产物的变化及其在着色机制中的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成熟前后果皮中的黄酮和类胡萝卜素代谢产物进行特征分析。共鉴定出234种黄酮类代谢物和40种类胡萝卜素代谢物,其中黄酮醇(81种)和叶黄素(34种)分别为主要类型。成熟后果皮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总黄酮含量变化不大,但花色苷积累模式相反。叶黄素和β-类胡萝卜素在早期积累与绿色着色相关,而矢车菊素衍生物则促进成熟果皮的红色着色。此外,八氢番茄红素和六氢番茄红素在成熟果皮中特有积累。本研究解析了小粒种咖啡果皮成熟前后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积累与着色之间的关系,为咖啡果皮着色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咖啡副产品的加工利用及健康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种咖啡 咖啡果皮代谢组学 代谢物积累 黄酮类化合物 类胡萝卜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个小粒种咖啡新品种在云南普洱不同地区农艺和产量性状研究
6
作者 杨婧 李学俊 +5 位作者 董云萍 吕振江 王培斌 何安乐 侯家志 罗正阳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21,共12页
为选育出高产、品质优良的小粒种咖啡新品种,提高云南咖啡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法国雀巢研发中心引进小粒种咖啡新品种杂交种F1,在普洱不同地区开展了植株生长量、结果特性、产量以及咖啡豆物理性状的研究。新品种分别为107、117、118... 为选育出高产、品质优良的小粒种咖啡新品种,提高云南咖啡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法国雀巢研发中心引进小粒种咖啡新品种杂交种F1,在普洱不同地区开展了植株生长量、结果特性、产量以及咖啡豆物理性状的研究。新品种分别为107、117、118、120、121、10×25、12×25,对照品种为生产主栽品种T8667,共8个参试品种进行对比分析。试验地点设于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孟连县、江城县4个咖啡种植区。结果表明:各品种3年生株高为84.20~175.00 cm,茎粗为21.69~53.34 mm,冠幅为74.80~165.30 cm,各品种植株矮生,117的茎粗和冠幅、118、121的冠幅优于对照;3年生一级分枝数量为34.00~62.20条,长度为43.40~89.00 cm,粗度为4.86~11.40 mm,综合来看,117、118、121的一级分枝数量多,粗壮且长度长,是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10×25一级分枝长度超过对照,107、120品种一级分枝粗壮且长,是在今后育种中可以利用的优良性状;CCCA 12×25和T8667的单节果实数较少,其余品种均超过15粒;107、117、118、120、121、10×25单株鲜果产量和每公顷干豆产量最高为4.50~6.58 kg、3289.46~4968.57 kg,品种117、118、120盛产期2年平均每公顷干豆产量大于3000kg,产量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杂交种高产的优势;鲜干比为(4.31~6.48)∶1,百粒带壳豆重为14.93~20.67 g,10×25鲜干比最高,12×25百粒带壳豆重最小,其余各品种果实饱满,粒度中等。本研究筛选出植株矮生、茎粗壮、冠幅宽,一级分枝数量多、粗壮且长、产量高、果实饱满,粒度中等,性状优于生产主栽品种T8667的优良品种117、118、120、121、10×25,为生产上推广丰产优质咖啡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种咖啡 营养生长 产量 咖啡豆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干旱及复水处理下咖啡苗光合参数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赵颢 韩泽邦 +3 位作者 杨云天 冯青青 普光存 何飞飞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43-50,共8页
季节性干旱是云南主要的气候特征,也是咖啡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之一。为明确生物炭对干旱胁迫下小粒种咖啡(Coffea arabica L.)光合参数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持续干旱与复水下施用生物炭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轻度干旱胁迫(DL时期,持续不浇... 季节性干旱是云南主要的气候特征,也是咖啡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之一。为明确生物炭对干旱胁迫下小粒种咖啡(Coffea arabica L.)光合参数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持续干旱与复水下施用生物炭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轻度干旱胁迫(DL时期,持续不浇水9 d)后复水,咖啡苗基本上能自我恢复;重度干旱胁迫(DS时期,持续不浇水13 d),D_(1)处理(持续干旱,未施生物炭)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比W_(1)处理(正常灌水)下降63.5%,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分别下降114.6%和89.8%,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33.2%,叶片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别上升2353.7%、199.4%和385.5%。施用生物炭明显缓解咖啡干旱胁迫,DS时期,相比D_(1)处理,D_(2)处理(持续干旱,生物炭用量为烘干土重的5%)的RWC增加了59.1%,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21.1%,叶片Pro、MDA和SOD分别下降64.2%、74.1%和11.9%。重度干旱胁迫后复水3 d(DS+R时期),相比D_(1)处理,D_(2)处理的RWC增加了40.8%,Pn和Gs分别升高3.7μmol/(m^(2)·s)和1200%,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20.5%,叶片Pro、MDA和SOD含量分别下降853.1%、65.1%和70.7%。持续干旱及复水下,施用生物炭的咖啡苗仍然存活,其光合参数和抗逆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显著改善,生物炭用于云南山地咖啡抗旱栽培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种咖啡 生物炭 干旱胁迫 光合作用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MBD耦合的咖啡采摘过程仿真与试验
8
作者 于英杰 李沛航 +3 位作者 赖庆辉 谭钰 赵庆辉 陈钰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57-167,共11页
针对咖啡机械采摘过程中因作业参数不准确导致采摘质量偏低的问题,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构建采收期小粒咖啡带果枝条离散元柔性模型,通过对比果实-果柄拉伸分离力和枝条三点弯曲折断力的仿真与试验结果,验证模型设置参数的准确性;采用EDEM... 针对咖啡机械采摘过程中因作业参数不准确导致采摘质量偏低的问题,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构建采收期小粒咖啡带果枝条离散元柔性模型,通过对比果实-果柄拉伸分离力和枝条三点弯曲折断力的仿真与试验结果,验证模型设置参数的准确性;采用EDEM-Recurdyn耦合的方法构建小粒咖啡带果枝条与振动式采摘装置互作的离散元模型,通过单因素仿真试验分析小粒咖啡采摘过程中采摘装置的作业参数对采摘质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各作业参数范围。以振频、调幅机构倾角和振动时间为试验因素,采净率、采熟率、枝条损伤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五水平的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因素对采净率和采熟率影响由大到小为振频、振动时间和调幅机构倾角,对损伤率影响由大到小为振动时间、振幅和调幅机构倾角,参数优化得到当振频为64 Hz、倾角为40°、振动时间为1.5 s时,采摘效果最佳。在优化作业参数下进行田间采摘试验,得到采净率、采熟率、枝条损伤率平均值分别为92.54%、95.47%和5.01%,与仿真试验结果相对误差分别为4.23%、3.39%、6.37%,验证了仿真试验的可靠性,为咖啡采摘机作业参数研究及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机械采摘 离散元 多体动力学 耦合仿真 作业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邦’咖啡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亚麒 李贵平 +6 位作者 李亚男 付兴飞 黄家雄 毕晓菲 喻好好 刘德欣 胡发广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6,共10页
本研究对小粒咖啡‘波邦’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影响密码子使用偏性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波邦’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倾向于A/T结尾的密码子。ENC-GC3s绘图、PR2绘图以及中性绘图分析表明,‘波邦’密码子偏好性受... 本研究对小粒咖啡‘波邦’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影响密码子使用偏性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波邦’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倾向于A/T结尾的密码子。ENC-GC3s绘图、PR2绘图以及中性绘图分析表明,‘波邦’密码子偏好性受突变影响的同时,也受自然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但自然选择起到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对应分析发现,基因表达水平、基因长度、GC含量对‘波邦’密码子偏性也有影响。密码子使用频率结果表明,拟南芥、烟草和酿酒酵母可考虑作为‘波邦’基因的表达受体系统,其中,烟草与酿酒酵母更为理想。研究表明,在‘波邦’中发现了GCT、TGT、GAT等20个高频密码子,确定了GCA、GCT、TGT等21个最优密码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邦’ 小粒咖啡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表达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种植密度对咖啡幼龄园杂草群落及咖啡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付兴飞 李贵平 +4 位作者 李亚男 黄家雄 邰杰 胡发广 李亚麒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0-1318,共9页
绿肥种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杂草控制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硬皮豆不同种植密度对咖啡幼龄园杂草群落和咖啡生长的影响。绿肥种植5月后,对5种硬皮豆种植密度〔S0、S1、S2、S3、S4分别为0、0.5、1.0、1.5、2.0 kg·(667 m^(2))^(... 绿肥种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杂草控制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硬皮豆不同种植密度对咖啡幼龄园杂草群落和咖啡生长的影响。绿肥种植5月后,对5种硬皮豆种植密度〔S0、S1、S2、S3、S4分别为0、0.5、1.0、1.5、2.0 kg·(667 m^(2))^(-1)〕的杂草群落和咖啡生长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硬皮豆种植密度的增加,优势杂草香附子重要值显著降低,杂草群落及优势杂草香附子的高度、密度、盖度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S0。随着硬皮豆种植密度增加,杂草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先降低后增加,Simpson优势度指数逐渐降低,Pielou均匀度指数逐渐增加。硬皮豆种植处理下杂草群落高度、密度、盖度及生物量的响应比均显著低于对照S0,硬皮豆种植显著降低了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响应比,显著提高了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响应比。功能群分类中禾本科的重要值表现为S2和S3处理显著高于对照S0,其余功能群的重要值差异不显著。杂草功能群分类的重要值与群落多样性指数间相关性不显著。硬皮豆种植后咖啡植株的株高、冠幅、地径、叶长、叶宽、一级分枝对数、最长一级分枝长、最长一级分枝节间数及叶片厚度均高于对照S0,其中叶宽差异达显著水平。整体上,硬皮豆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咖啡植株生长,对杂草群落及优势杂草香附子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显著降低了杂草群落优势度,短期内对杂草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无影响。咖啡幼龄园种植硬皮豆建议采用种植密度1.0 kg·(667 m^(2))^(-1),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种植密度 杂草群落 功能群 咖啡生长 咖啡幼龄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绿蚧对小粒咖啡果实的影响
11
作者 付兴飞 胡发广 +5 位作者 李亚麒 李亚男 黄家雄 李贵平 杨旸 邰杰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3期57-62,共6页
为明确咖啡绿蚧对小粒咖啡果实的影响,通过对果实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有无咖啡绿蚧危害对咖啡果实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绿蚧危害显著降低了浆果重、浆果纵径、浆果横径、种子纵径、种形指数、果皮重、种子数,显著提高了果实硬... 为明确咖啡绿蚧对小粒咖啡果实的影响,通过对果实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有无咖啡绿蚧危害对咖啡果实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绿蚧危害显著降低了浆果重、浆果纵径、浆果横径、种子纵径、种形指数、果皮重、种子数,显著提高了果实硬度。咖啡大多数果实性状间存在相关性,咖啡绿蚧危害对果实间性状相关性产生了影响,有无咖啡绿蚧危害的果实共同相关性状有4对,差异相关性状分别为4对和6对。主成分分析显示,13个表型性状可归纳为2个主成分,分别为种子数量因子和硬度因子,最终确定种子数和硬度2个指标可作为咖啡绿蚧影响小粒咖啡果实的关键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绿蚧 小粒咖啡 果实品质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AF-Seq的阿拉比卡咖啡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学俊 王步天 +7 位作者 赵猛 施学东 陈治华 谢纯 卢云峰 董相书 马银波 葛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3-1593,共11页
【目的】采用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SLAF-Seq)技术对阿拉比卡咖啡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本地咖啡种质遗传背景,为阿拉比卡咖啡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内外40份阿拉比卡咖啡和4份非阿拉比卡咖啡(外类群对照)... 【目的】采用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SLAF-Seq)技术对阿拉比卡咖啡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本地咖啡种质遗传背景,为阿拉比卡咖啡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内外40份阿拉比卡咖啡和4份非阿拉比卡咖啡(外类群对照)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SLAF-Seq技术对其进行SNP标记开发及系统发育、群体遗传结构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所有供试咖啡属种质资源测序共获得220.54 Mb数据,测序样品平均Reads数量为5012189条,测序平均Q30为95.90%,平均GC含量为39.48%。定位到参考基因组的Clean reads占所有Clean reads总数的百分比平均为95.05%。从44份咖啡属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到214254个SLAF标签,平均每份样品SLAF标签数量为140742。SLAF标签在每份样本中的分布数量为46234~171026个。共开发出1186433个群体SNP分子标记,每个样品的SNP分子标记数目为381105~903823个,SNP分子标记完整度为32.12%~76.18%,杂合率为6.23%~17.49%。阿拉比卡咖啡SNP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1c~11c这套来自其中一个亲本卡尼弗拉咖啡(中粒种)染色体组上。系统发育、群体遗传结构及主成分3种聚类结果显示,阿拉比卡咖啡铁皮卡型、阿拉比卡咖啡波邦型和含有Catimor的类群被明显区分开来独立成群,并明确了18份阿拉比卡咖啡种质的遗传背景。【结论】40份阿拉比卡咖啡主要分为铁皮卡型类群、波邦型类群和含有Catimor商品种质的类群。采用SLAF-Seq技术所开发的SNP分子标记可准确分析阿拉比卡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比卡咖啡 遗传多样性 SLAF-Seq SNP 系统发育 群体遗传结构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小粒咖啡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明达 王睿芳 +4 位作者 李艺 胡雪琼 李蒙 张茂松 段长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小粒咖啡产业是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精准扶贫的重点内容,开展生态适宜性研究有助于优化布局和扩大规模。基于ArcGIS建立了云南省气候、土壤理化、地形地貌因子精细化空间分布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3个层次、11个生态适宜性指标权... 小粒咖啡产业是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精准扶贫的重点内容,开展生态适宜性研究有助于优化布局和扩大规模。基于ArcGIS建立了云南省气候、土壤理化、地形地貌因子精细化空间分布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3个层次、11个生态适宜性指标权重,在重点区域进行小粒咖啡种植区生态适宜性分析及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因子是小粒咖啡种植生态适宜性的关键性因子,地形地貌因子影响其次,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影响最小;最冷月平均气温、2—3月降水量和海拔3项因子对小粒咖啡生态适宜性影响较大,各地在开展种植规划时要重点关注。2)小粒咖啡最适宜、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和东南部,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8.8%和15.0%,次适宜区占国土面积的21.0%。3)普洱市小粒咖啡适宜性最好,在中部和南部可开展大规模种植;临沧、德宏和保山等地应结合横断山脉的影响,在适宜性高的区域加强规划;西双版纳、文山、红河适宜性条件好,需加强规划和提高投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潜力;大理、怒江以及河谷热区也可以开展小粒咖啡种植,但需注意防范低温和干旱等灾害的影响。4)经采样点调查验证,生态适宜性分析及区划结果准确。云南省仍有较大范围的小粒咖啡种植适宜区,加强适宜种植区的规划布局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进而提升云南省小粒咖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方法可以推广至其他高原特色农业品种,为优化选址规划和科学生态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生态适宜 云南 种植区划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持振动梳刷式小粒咖啡采摘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6
14
作者 于英杰 王剑 +3 位作者 赖庆辉 贾广鑫 于飞 曹颖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4-133,共10页
针对云南丘陵山区小粒咖啡人工采收成本高、大型机械采收困难等问题,设计了手持振动梳刷式小粒咖啡采摘装置。通过建立果树-机械收获动力学模型和多体动力学仿真,得到振幅的稳态响应表达式,并确定了振动部件和梳刷部件的结构参数。利用A... 针对云南丘陵山区小粒咖啡人工采收成本高、大型机械采收困难等问题,设计了手持振动梳刷式小粒咖啡采摘装置。通过建立果树-机械收获动力学模型和多体动力学仿真,得到振幅的稳态响应表达式,并确定了振动部件和梳刷部件的结构参数。利用ADAMS建立了果树-机械刚柔耦合模型,采用广义力与传感器函数控制的方法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分析了频率、梳齿间距和偏心块夹角对小粒咖啡收获效果的影响规律。以频率、梳齿间距和偏心块夹角为试验因素,采净率、采青率和损伤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对采净率和采青率的影响因素重要性依次为频率、梳齿间距、偏心块夹角;对损伤率影响因素重要性依次为梳齿间距、频率和偏心块夹角。当频率为26 Hz、梳齿间距为32 mm、偏心块夹角为22.5°时,采摘机工作性能最佳,经试验验证,此时采净率为91.35%,采青率为8.46%,损伤率为4.15%,满足小粒咖啡收获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采摘机 振动梳刷 果树-机械模型 AD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粒咖啡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田间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龙亚芹 段春芳 +7 位作者 刘杰 彭海明 申科 王雪松 石华忠 罗梓文 陈雷 李荣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57,共6页
对咖啡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其病原菌,同时开展咖啡褐斑病田间发生情况和品种抗病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小粒咖啡病叶上分离出3个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选取从云南(CCYN05... 对咖啡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其病原菌,同时开展咖啡褐斑病田间发生情况和品种抗病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小粒咖啡病叶上分离出3个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选取从云南(CCYN05)和海南(CCHN05)样品上纯化到的2个菌株,对其rDNA-ITS克隆测序分析,2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咖啡生尾孢。调查了5个小粒咖啡品种对褐斑病的田间抗性,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和抗病品种,5个品种抗病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卡杜埃瑞吉纳、卡杜拉、卡杜埃44、卡蒂膜、维拉萨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褐斑病 病原菌 抗病性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因子与小粒咖啡品质产量形成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明珠 郭铁英 +4 位作者 马关润 萧自位 白学慧 周华 苏琳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5-1075,共11页
土壤因子是影响小粒咖啡品质产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通过对土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小粒咖啡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子,以指导科学施肥。结果表明:小粒咖啡咖啡因含量的土壤决定... 土壤因子是影响小粒咖啡品质产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通过对土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小粒咖啡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子,以指导科学施肥。结果表明:小粒咖啡咖啡因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海拔(-0.296*),总糖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有机质(0.607**)和速效磷(-0.232*),蛋白质的土壤决定因子为pH(-0.387**)和有机质(0.227*),灰分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速效磷(0.334**),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海拔(-0.494**),脂肪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碱解氮(-0.461**),产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速效钾(0.339**)和有机质(0.248*)。研究结果可为小粒咖啡优质高产的土壤条件筛选和肥料的减施增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期增强优质咖啡种质的适宜性和目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因子 小粒咖啡 相关分析 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粒咖啡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凯 刘经纶 +3 位作者 徐玲 汪建云 刘忆明 罗金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04-2008,共5页
研究了小粒咖啡幼苗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相关形态、生理及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过程中小粒咖啡幼苗的根系体积、根冠比增加,电解质渗漏率、MDA含量不断上升,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CAT与POD活性不同程度地上升。干旱胁迫... 研究了小粒咖啡幼苗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相关形态、生理及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过程中小粒咖啡幼苗的根系体积、根冠比增加,电解质渗漏率、MDA含量不断上升,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CAT与POD活性不同程度地上升。干旱胁迫对小粒咖啡幼苗产生伤害,伤害程度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干旱下幼苗生物量分配发生改变,地下生物量增加;有机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氧化系统对干旱胁迫作出强烈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干旱 胁迫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咖啡和澳洲坚果根系形态、分布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董云萍 朱华康 +4 位作者 赵青云 孙燕 林兴军 张玲艳 龙宇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5-413,共9页
为探明澳洲坚果与咖啡间作对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互作效应,为生产推广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布置了咖啡和澳洲坚果间作盆栽实验,以二者分别单作为对照,分析植株的生长量、生物量、养分含量、根系形态以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 为探明澳洲坚果与咖啡间作对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互作效应,为生产推广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布置了咖啡和澳洲坚果间作盆栽实验,以二者分别单作为对照,分析植株的生长量、生物量、养分含量、根系形态以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干重、茎干重、单株总干重分别为40.86、50.38、148.34 g,22.38、33.19、111.97 g,间作咖啡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叶干重二者差异不显著;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生长速率快于澳洲坚果。间作咖啡、间作澳洲坚果与各自单作根、茎、叶、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2)间作澳洲坚果叶氮累积量2135.27 mg显著大于间作咖啡的1957.60 mg,除此之外,间作咖啡根氮、磷、钾,茎氮、磷、钾,叶磷、钾,单株总氮、磷、钾累积量均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表明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养分累积量占优势;间作澳洲坚果根氮、钾累积量742.80、103.22 mg显著大于单作的535.00、37.77 mg,可见,间作根系竞争促进澳洲坚果增加根部氮的分配,提高根钾的吸收累积。(3)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本株侧面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62.63%~65.67%,其次是在株间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16.01%~27.53%,在对应本株近侧和对应本株远侧面2个根系生态位分布较少,可见间作后二者根系主要分布于自身根系生态位,在株间位置根系交叉重叠,未在土壤深度和广度空间形成差异分布,属于间作竞争型根系统。咖啡与澳洲坚果均属于浅根系,侧根直径小,成龄澳洲坚果是高大乔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咖啡间作将处于地上、地下部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澳洲坚果 间作 根系形态 分布 养分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元谋灌区小粒咖啡需水变异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符娜 刘小刚 +3 位作者 李闯 万梦丹 王露 杨启良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为了元谋灌区的水分高效管理,研究了该区不同时间尺度下小粒咖啡需水规律.根据元谋站点1956—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小粒咖啡需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的变化特征,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各气象因子对小粒咖啡需水量... 为了元谋灌区的水分高效管理,研究了该区不同时间尺度下小粒咖啡需水规律.根据元谋站点1956—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小粒咖啡需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的变化特征,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各气象因子对小粒咖啡需水量的影响程度,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小粒咖啡年际需水量、水分盈亏指数及气象因子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元谋灌区小粒咖啡年内需水量呈单峰抛物线形状,3—5月为小粒咖啡生长需水关键阶段,对灌溉依赖程度最大;6—10月则是需水量最低时期,水分亏缺最小.近55 a来小粒咖啡需水量呈波动递减趋势,水分盈亏年总值均为负,即水分亏缺,20世纪80年代起需水量开始显著下降,水分亏缺明显减少.风速和日照时数是影响元谋灌区小粒咖啡需水量的最主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元谋灌区 需水量 偏相关 MANN-KENDALL检验 滑动t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白学慧 周丽洪 +3 位作者 胡永亮 姬广海 李锦红 张洪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8-742,共5页
2012年在云南瑞丽咖啡种植苗圃发现一种细菌性病害,称为咖啡细菌性叶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咖啡叶片。将田间感病咖啡叶片上分离所得的6个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确定了病菌的致病... 2012年在云南瑞丽咖啡种植苗圃发现一种细菌性病害,称为咖啡细菌性叶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咖啡叶片。将田间感病咖啡叶片上分离所得的6个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确定了病菌的致病性。经培养性状、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和ITS序列分析(NCBI acc. no. JX876899),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咖啡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arc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鉴定 丁香假单胞菌咖啡致病变种 BIOLOG 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