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5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S_(2)@Fe_(3)O_(4)类Fenton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的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昊 石楠 +2 位作者 武道吉 傅凯放 罗从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IPM)的效能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Fe_(3)O_(4)成功负载在MoS_(2)表面,且MoS_(2)@Fe_(3)O_(4)呈均匀分散的花球状结构,提供了更多催化活性位点。在溶液初始pH为4,MoS_(2)@Fe_(3)O_(4)投加量为0.15 g/L,H_(2)O_(2)浓度为0.5 mmol/L,IPM浓度为5μmol/L条件下,反应30 min后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达到89.85%,与Fe_(3)O_(4)/H_(2)O_(2)体系相比,对IPM的降解率提高约12%。MoS_(2)@Fe_(3)O_(4)/H_(2)O_(2)体系降解IPM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H和^(1)O_(2)。利用外加磁场能够实现MoS_(2)@Fe_(3)O_(4)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6次循环使用后,反应30 min时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仍在80%以上,表明MoS_(2)@Fe_(3)O_(4)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FENTON 二硫化钼 四氧化三铁 碘帕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O_(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电解水析氧性能研究
2
作者 纵榜峰 刘如祎 +4 位作者 魏博 潘晓君 刘鹏 叶锋 刘桂成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1-636,共6页
PEM电解水制氢中关键材料之一是析氧催化剂,目前使用的是贵金属催化剂,存在成本高、过电位高等问题。利用静电纺丝法和热处理制备了比表面积大、电子传输速率高的纳米纤维二氧化钌(RuO_(2))析氧催化剂。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 PEM电解水制氢中关键材料之一是析氧催化剂,目前使用的是贵金属催化剂,存在成本高、过电位高等问题。利用静电纺丝法和热处理制备了比表面积大、电子传输速率高的纳米纤维二氧化钌(RuO_(2))析氧催化剂。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能谱分析技术(EDS)和电化学技术等表征、测试手段,对比分析了在纺丝电压为11和12 kV时制备的纳米纤维RuO_(2)的形貌、结构和电解水析氧性能。结果表明,静电纺丝电压为12 kV时制备出直径为170 nm左右的纳米纤维状RuO_(2);当静电纺丝电压减小到11 kV时,纳米纤维直径降低为130 nm左右,纤维较细并且更均匀,有着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静电纺丝电压为11和12 kV下制备的RuO_(2)纳米纤维在0.5 mol/L H2SO4中1.8 V时析氧反应电流密度分别为163和27 mA/cm^(2)。与商用RuO_(2)进行对照,发现11 kV下制备的RuO_(2)纳米纤维具有更高的析氧性能。研究表明采用静电纺丝制备RuO_(2)纳米纤维能够提高其电催化析氧的催化性能,有助于推动静电纺丝技术在制备电催化剂中的应用,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水 RuO_(2) 析氧反应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曲妥珠单抗在人表皮生长因子2阳性或低表达乳腺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3
作者 孙玮 李晶晶 +3 位作者 薛丹 樊海波 马勇 崔灵芝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29,共6页
目的 探究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或低表达乳腺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来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HER2阳性或... 目的 探究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或低表达乳腺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来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HER2阳性或低表达乳腺癌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其中36例采用T-DXd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采用曲妥珠单抗-美坦新(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Breast,FACT-B)],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影响患者PFS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两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CR高于对照组(83.33%比61.11%,P<0.05);观察组中HER2阳性组与HER2低表达患者的ORR、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FACT-B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和恶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PFS优于T-DM1组(19.5个月比8.5个月,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内脏危象、治疗线数、T-DXd是HER2阳性或低表达乳腺癌患者PFS的的影响因素。结论 T-DXd对HER-2阳性或低表达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优于T-DM1,T-DX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可延长其生存期,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应加强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曲妥珠单抗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条件下CO_(2)-水岩反应对砂岩储层地化性质影响研究
4
作者 张超 朱鹏宇 +5 位作者 黄天镜 鄢长灏 柳洁 王博 张斌 张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53,共9页
国内现采用CO_(2)驱油的油田多为水驱后转入注CO_(2)开发,长时间作用下CO_(2)-水岩反应造成储层物性条件变化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目前CO_(2)-水岩反应相关研究存在反应时间较短,环境变量对CO_(2)-水岩反应的影响不清等问题,... 国内现采用CO_(2)驱油的油田多为水驱后转入注CO_(2)开发,长时间作用下CO_(2)-水岩反应造成储层物性条件变化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目前CO_(2)-水岩反应相关研究存在反应时间较短,环境变量对CO_(2)-水岩反应的影响不清等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储层环境,采用高性能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研究不同环境变量下CO_(2)-水岩反应对储层物性与矿物成分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O_(2)-水岩反应后,长石类矿物的溶蚀和黏土矿物的生成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随着实验温度升高,水岩反应加剧,钾长石、钙长石与钠长石加速溶解,高岭石占比增加,储层物性改善。压力增加时,大量CO_(2)的溶解降低了溶液的pH值,抑制了钾长石、钠长石等矿物向高岭石等黏土矿物的转化,储层整体物性变差。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长石与碳酸盐岩类矿物溶蚀加剧,Na^(+)、K^(+)、Ca^(2+)等主要离子质量浓度上升,储层物性改善且有石膏生成。在实验范围内,CO_(2)-水岩反应对矿物的溶蚀程度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与注入压力呈负相关。最后,利用Kozeny-Carman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储层孔渗物性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与CO_(2)注入压力呈负相关。通过研究不同环境变量下CO_(2)-水岩反应对储层的影响,对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在页岩油矿场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OR CO_(2)驱替 水岩反应 地化性质 孔喉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
5
作者 姬泽敏 郝鹏飞 +2 位作者 陈兴隆 史彦尧 向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1,共9页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对CO_(2)中含有不同质量浓度的NO_(2)、SO_(2)和NO_(2)+SO_(2)杂质气体,在地层水中不同反应时间、温度、压力下与储层岩石的反应规律进行实验研究,分别进行常压和高压实验,并对反应前后岩心的溶蚀率、微观形貌、矿物组分、力学性能以及反应后溶液中阳离子质量浓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杂质气体-CO_(2)-地层水-储层岩石反应过程中,岩心中的长石类、白云石、绿泥石等矿物会发生溶蚀,且岩心溶蚀主要发生在长石类矿物中;在反应时间达到21d时,石英也会发生轻微的溶蚀现象。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岩心溶蚀率随之增加;在压力由常压变为10MPa时,岩心溶蚀率也随之增加,表明反应时间和压力对岩心溶蚀率影响较大;在杂质质量浓度相同时,SO_(2)比NO_(2)更容易使砂岩发生溶蚀,SO_(2)和NO_(2)一起注入时会使岩心溶蚀率更高;NO_(2)的注入使得砂岩的抗拉强度和泊松比下降,弹性模量上升;而SO_(2)的注入会使岩心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上升,泊松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 杂质气体 水岩反应 岩心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特征
6
作者 李小刚 李坤阳 +3 位作者 杨兆中 朱静怡 袁健峰 易良平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1-338,共8页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临界CO_(2)环境的响应特征,基于过渡态理论方程建立了各黏土矿物与超临界CO_(2)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4种黏土矿物中钙蒙皂石反应最为剧烈,反应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下降超30百分点,生成多种新物质;高岭石和伊利石在水岩反应过程中能相互转化,反应后有次生石英生成;绿泥石反应后表面有黑色固碳物质生成及白云石颗粒镶嵌在其中;计算得到各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理论值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方程的准确性;反应速率整体表现为钙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所得反应动力学方程从单矿物溶蚀动力学层面解释了超临界CO_(2)-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强弱,能对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反应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可为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储层现场注CO_(2)焖井工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黏土矿物 地球化学反应 元素分析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状Mo_(2)C/Mo_(3)P@NC异质结电极高效催化Li-CO_(2)电池
7
作者 李雪莲 曹志会 +7 位作者 雷普瑛 白冰 王璇 张金鑫 侯凯 刘爱芳 齐凯 高丽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价态δ(0<δ<4)过渡,改变材料表面电荷分布,增强的局域电荷位点Mo^(δ+)显著增加缺陷和活性位点,双价态Mo^(δ+)-Mo^(6+)位点构建出有利于CO_(2)吸-脱附,锂离子及电子迁移输运路径,在CO_(2)RR过程中稳定两电子产物Li_(2)C_(2)O_(4),并防止歧化成四电子产物Li_(2)CO_(3)。Mo_(2)C/Mo_(3)P@NC优异的催化特性驱动锂-二氧化碳电池遵循两电子反应路径(2Li^(+)+2CO_(2)+2e-→Li_(2)C_(2)O_(4)),电池充电电位和极化情况显著缓解,全放电容量高达10538m Ah/g,可逆充电容量为10521m Ah/g,库仑效率提升到99.8%;在电流密度为100m A/g下充电-放电电位差仅为0.7V,能以较小的电位差稳定循环110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二氧化碳电池 Mo_(2)C/Mo_(3)P催化剂 异质结 二氧化碳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耦合水冷促进CO_(2)转化
8
作者 安春国 王宗群 +6 位作者 赵梓江 苗井泉 张斌 石荣桂 屈会格 吴昂键 张浩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199,共7页
CO_(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被广泛认为是碳减排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也是我国应对“双碳”目标挑战的重要手段。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具有能量效率高、结构简单、启停时间短、耗能低等优点,在CO_(2)转化利用中是极具潜力的技术手段。然而,... CO_(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被广泛认为是碳减排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也是我国应对“双碳”目标挑战的重要手段。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具有能量效率高、结构简单、启停时间短、耗能低等优点,在CO_(2)转化利用中是极具潜力的技术手段。然而,滑动弧等离子体在活化分解CO_(2)过程中存在气体温度过高(4000~6000 K),加剧CO_(2)分解逆反应进行问题,导致转化率受限。为此,开发了一种水冷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反应器,创新性地利用冷却抑制CO_(2)分解逆反应机制有效提升CO_(2)转化效果,并探讨了不同水冷强度下的CO_(2)分解反应行为。通过对等离子体下游的气体温度进行测量,确定了不同冷凝强度及不同工况下的等离子体宏观气体温度变化情况,系统考察了进气流量(2~8 L/min)和冷却强度对水冷反应器中CO_(2)分解转化率和能量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冷的引入显著降低了反应区的气体温度,抑制了高温导致的CO_(2)逆反应,从而提高了CO_(2)转化率和能量效率。在无水冷条件下,气体温度达到461℃,而中等和强水冷下分别降低至282℃和222℃。此外,水冷系统的加入将反应器的稳定时间从400 s降低到150 s,并提高了反应的稳定性。水冷的加入显著降低了CO_(2)分解逆反应的速率,由于VT弛豫过程得以抑制,振动激发能级能量水平得以提高,因此CO_(2)转化效果得以提高。最佳实验工况为中等水冷强度(冷却水流量4.8 mL/s)和进气流量4~5 L/min,此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CO_(2)转化率(9.5%~11.5%)和能量效率(26.0%~29.5%)。证明了水冷在抑制高温逆反应、提高CO_(2)转化性能中的有效性,为等离子体CO_(2)转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弧等离子体 CO_(2)分解 水冷 高温逆反应 气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柴胡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作用研究
9
作者 周鑫 温泉 +1 位作者 胡晶晶 赵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总计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药组与联合中药组,各组57例,单药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总计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药组与联合中药组,各组57例,单药组患者采取吡格列酮治疗,联合中药组患者采取吡格列酮结合大柴胡汤加味治疗,研究过程中单药组脱落2例,联合中药组脱落1例,比较各组患者数据:疗效、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与餐后2 h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G)等血糖指标变化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氧化应激指标与舒张早期反向血流峰值速度(PR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动脉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结果联合中药组治疗效果优于单药组,P<0.05;治疗前各组患者HbAlc、FPG、2 h PG、中医证候积分、MDA、SOD、GSH-Px、PRV、PSV、EDV、PI等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HbAlc、FPG、2 h PG、中医证候积分、MDA、SOD、GSH-Px、PRV、PSV、EDV、PI等指标均改善,而联合中药组治疗后HbAlc、FPG、2 h PG、中医症候积分、MDA、SOD、GSH-Px、PRV、PSV、EDV、PI等指标均优于单药组,P<0.05;联合中药组与单药组不良反应率均较低,P>0.05。结论大柴胡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较好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情况,且治疗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吡格列酮 大柴胡汤加味 血糖水平 血流动力学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R/OER高效二维双功能电催化剂Cu_(2)@C_(2)N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0
作者 张铭 马林昊 +2 位作者 彭铠 刘雨晴 赵军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53-1161,共9页
为了评估单层C_(2)N负载单Cu和双Cu原子的电催化性能,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Cu@C_(2)N和Cu_(2)@C_(2)N的电催化性质。研究发现,相对于负载单Cu原子催化剂,双原子掺杂通过改变O_(2)以及含氧中间体在Cu原子上... 为了评估单层C_(2)N负载单Cu和双Cu原子的电催化性能,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Cu@C_(2)N和Cu_(2)@C_(2)N的电催化性质。研究发现,相对于负载单Cu原子催化剂,双原子掺杂通过改变O_(2)以及含氧中间体在Cu原子上的吸附构型而增加其吸附强度,显著提升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和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的电催化活性。Cu_(2)@C_(2)N的ORR和OER过电位分别可达0.46与0.38 V,其性能可媲美贵金属催化剂。电子态密度的计算表明,Cu原子负载在费米能级处引入较高的电子态密度的同时有效减小带隙宽度,且Cu_(2)@C_(2)N具有比Cu@C_(2)N更小的带隙,有利于其获得更高的载流子浓度和电导率,进而获得更佳的电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2)N 析氧反应(ORR) 氧还原反应(OER) 第一性原理 吸附自由能 态密度(D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逆水煤气反应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李森 赵悦彤 +2 位作者 孙康宁 马婷婷 戴健男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1-429,共9页
文章采用非平衡态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协同Cu基催化剂的方法,促进CO_(2)加氢逆水煤气反应低温高效地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了纯催化、纯等离子体以及二者协同作用下对CO_(2)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等离子体放电电压、气体流量、CO_(2)和H_... 文章采用非平衡态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协同Cu基催化剂的方法,促进CO_(2)加氢逆水煤气反应低温高效地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了纯催化、纯等离子体以及二者协同作用下对CO_(2)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等离子体放电电压、气体流量、CO_(2)和H_(2)的比例、循环水温度对CO_(2)转化率、CO选择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条件下的SEI值和能量效率。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放电与催化剂协同作用效果显著,在放电电压为16 kV,气体流量为20 mL/min,CO_(2):H_(2)=1:3,循环水温度为80℃时,CO_(2)的转化率高达79.17%,CO选择性达到50.83%。在CO_(2):H_(2)比例为1:1、1:2以及60-90 mL/min的大流量条件下能量效率较高,最高可达208.47μmol/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CO_(2)转化 逆水煤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参固肾汤结合厄贝沙坦治疗2~3期慢性肾脏病临床观察
12
作者 田卫 隽晨霞 +1 位作者 王求利 王东济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芪参固肾汤结合厄贝沙坦治疗2~3期慢性肾脏病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总计纳入110例2~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汤剂组与西药组,每组55例,西药组患者采取厄贝沙坦等西药常规治疗,汤剂组患者在西药组用药基础上... 目的探讨芪参固肾汤结合厄贝沙坦治疗2~3期慢性肾脏病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总计纳入110例2~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汤剂组与西药组,每组55例,西药组患者采取厄贝沙坦等西药常规治疗,汤剂组患者在西药组用药基础上结合中药芪参固肾汤治疗,治疗过程中西药组脱落1例,汤剂组脱落2例。观察各组数据情况: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次症)积分变化、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炎症因子指标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变化、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功能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结果汤剂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主症、次症)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fication,24 h-UTP)、血肌酐(blood creatinine,S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白蛋白(albumin,ALB)、肾小球过滤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等肾功能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炎症因子指标、嗜酸乳杆菌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等肠道菌群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均改善,而汤剂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主症、次症)积分、肾功能相关指标(24 h-UTP、SCr、BUN、ALB、eGFR)、炎症因子指标(IL-6、IL-17、hs-CRP)、肠道菌群(嗜酸乳杆菌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等指标均优于西药组,P<0.05;汤剂组治疗总不良反应率比西药组更低(P<0.05)。结论芪参固肾汤结合厄贝沙坦治疗2~3期慢性肾脏病可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炎症反应,提升治疗效果,且降低不良反应,治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期慢性肾脏病 厄贝沙坦 芪参固肾汤 肾功能 免疫功能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和温度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热分解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凡超 湛奡 +3 位作者 田双双 李祎 肖淞 张晓星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通过构建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反应体系模型,开展了不同O_(2)含量和温度下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的热分解过程模拟,分析了其主要反应路径、产物组成及生成速率等。结果表明: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热分解主要生成CF_(3)、CF_(2)、CF、F、CN和C_(2)F_(5)等粒子,其中CF_(2)和CN的生成量最高,其次是CF_(3)和F。尽管C_(4)F_(7)N/CO_(2)混合气体中加入O_(2)会使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缩短,但是可以有效减少C_(4)F_(7)N的分解量和大部分粒子的生成量,尤其在O_(2)体积分数为6%时C_(4)F_(7)N分解量最少。当O_(2)体积分数为0%~4%时,反应体系中主要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而当O_(2)体积分数大于8%时,反应速率增大。当模拟温度高于2600 K时,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显著缩短,分解粒子的生成速率加快。研究结论为C_(4)F_(7)N/CO_(2)/O_(2)的应用配比优化及其设备运维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 反应分子动力学 热分解机理 混合气体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闭煤矿CO_(2)封存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14
作者 彭一轩 陈尚斌 +6 位作者 王阳 丁艳青 张卫强 杨鑫芋 杨国斌 钱静 刘爱斌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67-268,共2页
能源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大量煤矿因产能过剩和安全生产问题相继关闭,这些关闭煤矿仍有大量潜在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埋深超过800 m的封闭空间(地下空间资源和未采煤炭资源)是CO_(2)封存的理想场所。然而,在煤矿关闭前的开采阶段,长期... 能源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大量煤矿因产能过剩和安全生产问题相继关闭,这些关闭煤矿仍有大量潜在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埋深超过800 m的封闭空间(地下空间资源和未采煤炭资源)是CO_(2)封存的理想场所。然而,在煤矿关闭前的开采阶段,长期的开采使采空区上覆岩层发育不同程度的孔裂隙,在闭坑后这些孔裂隙系统继续发生演变,导致采空区发育大量开采裂隙,为注入煤层中的CO_(2)提供泄漏通道;CO_(2)注入后与煤层中的水结合形成弱酸性流体,与煤层顶底板发生一系列的流—固—热耦合作用,改变顶底板的矿物组成、孔裂隙结构,导致岩石的力学性能降低,进而影响盖层的封闭能力。封闭性良好的地质盖层是实现关闭煤矿安全封存CO_(2)的先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微米CT ScCO_(2)—H_(2)O—岩地球化学反应 CO_(2)封存可行性 CO_(2)封存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TiO_(2)催化氧化CO性能及其反应动力学
15
作者 高琪 董长青 +5 位作者 胡笑颖 张俊姣 朱雁军 吕海洋 薛俊杰 王孝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CuO/TiO_(2)催化剂,研究CuO含量、体积空速、O_(2)含量、CO进口浓度及烟气含SO_(2)时对催化剂CO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30wt%CuO/TiO_(2)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效率最佳,在10000 h^(...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CuO/TiO_(2)催化剂,研究CuO含量、体积空速、O_(2)含量、CO进口浓度及烟气含SO_(2)时对催化剂CO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30wt%CuO/TiO_(2)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效率最佳,在10000 h^(-1)空速下180℃以上完全催化氧化CO,针对0.1~0.5vol%CO进口浓度在220~420℃实现95%以上CO转化效率。当烟气中通入SO_(2)时,随着SO_(2)浓度由0增至4000 mg/m^(3),30wt%CuO/TiO_(2)催化剂在的CO转化率逐渐降低,SO_(2)的存在抑制催化剂的活性。在150~180℃温度范围内进行30wt%CuO/TiO_(2)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本征反应动力学研究,实验及计算结果显示:30wt%CuO/TiO_(2)催化剂表面的CO催化氧化可近似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24.23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CUO TiO_(2) 催化氧化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散电流作用下混杂纤维混凝土SO_(4)^(2-)迁移与反应规律研究
16
作者 张路 徐智明 +4 位作者 文波 牛荻涛 李辉 梁浩男 嵇智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65-72,共8页
为探究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对玄武岩/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进行硫酸根离子和腐蚀产物测试,研究其在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及SO_(4)^(2-)迁移与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杂散电... 为探究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对玄武岩/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进行硫酸根离子和腐蚀产物测试,研究其在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及SO_(4)^(2-)迁移与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杂散电流密度的增大,混杂纤维混凝土中SO_(4)^(2-)浓度也在增大;与1.2 mA/dm^(2)电流密度相比,2.4 mA/dm^(2)和4.8 mA/dm^(2)的杂散电流作用下混凝土的SO_(4)^(2-)浓度分别增大了64.5%和133.1%。(2)混杂纤维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排序为NC-30<BPC-30-0.2<BC-30-0.1<PC-30-0.1≈BPC-30-0.1<BC-40-0.1<BC-50-0.1。玄武岩和聚丙烯纤维的最佳体积掺量为0.1%,超过限值后存在“负混杂效应”。(3)随着杂散电流搬运OH^(-)的迁移,纤维混凝土内部pH值降低,Ca(OH)_(2)含量减小。此外,根据Fick第二扩散定律,提出了杂散电流对SO_(4)^(2-)反应量的影响系数,建立了混杂纤维混凝土SO_(4)^(2-)扩散系数模型。通过引入纤维影响系数和几何弯曲度系数,建立了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混杂纤维混凝土的SO_(4)^(2-)扩散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 杂散电流 损伤机理 SO_(4)^(2-) 迁移 SO_(4)^(2-)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CO_(2)为羧基源温和高效制水杨酸类化合物
17
作者 郑修畅 李国玲 +3 位作者 赵云 倪中海 陆诗建 陆超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水杨酸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用于医药、香料、染料、农药和橡胶助剂等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然而基于Kolbe-Schmitt反应,由CO_(2)作为羧基源制备水杨酸类化合物时存在温度高、压力高、反应时间长和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CO_(2)羧... 水杨酸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用于医药、香料、染料、农药和橡胶助剂等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然而基于Kolbe-Schmitt反应,由CO_(2)作为羧基源制备水杨酸类化合物时存在温度高、压力高、反应时间长和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CO_(2)羧化苯酚或4-取代基苯酚合成水杨酸类化合物的新方法。以KOH为脱质子碱,二甲苯为溶剂,Cs_(2)CO_(3)、K_(2)CO_(3)和2,4,6-三甲基苯酚钾盐(TMPK)为共催化剂,高效羧化苯酚和4-取代基苯酚制备水杨酸类化合物,并表征了各羧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系统考察了催化剂用量、CO_(2)压力、温度、助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底物等对苯酚和4-取代基苯酚羧化反应的影响,提出了碳酸盐与TMPK共催化合成水杨酸和5-取代基水杨酸可能的反应机理。结果显示,Cs_(2)CO_(3)+TMPK的催化剂组合有效优化了反应条件,实现了温和条件(温度为120℃、CO_(2)压力为0.5 MPa、n(Cs_(2)CO_(3)):n(TMPK):n(原料)为1:1:1和反应时间为4 h)下CO_(2)高效羧化苯酚(单程收率为60%)和4-取代基苯酚(单程收率为60%~90%)制备水杨酸类化合物。以该法合成的羧化产物邻位选择性高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lbe-Schmitt反应 CO_(2) Cs_(2)CO_(3) 2 4 6-三甲基苯酚 5-取代基水杨酸 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水岩反应与沥青质沉积对低渗储层孔喉结构的影响
18
作者 张益 朱鹏宇 +5 位作者 叶小闯 张斌 阳生国 姚斌 强科文 刘峰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3,共11页
为揭示CO_(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和CO_(2)-水岩反应耦合作用下对储层孔喉物性的作用机理,以碳酸水、原油、CO_(2)作为流体介质对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实验前后岩心样品进行了T_(2)谱扫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 为揭示CO_(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和CO_(2)-水岩反应耦合作用下对储层孔喉物性的作用机理,以碳酸水、原油、CO_(2)作为流体介质对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实验前后岩心样品进行了T_(2)谱扫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主要影响弛豫时间为1~1000 ms的中大孔喉,水岩反应主要影响0.01~100 ms的中小孔喉;在变温条件下,水岩反应在物性变化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温度升高,水岩反应加剧、沥青质沉积量减少,洗油后岩心物性得到改善(渗透率比值114.97%);在变压条件下,沥青质沉积主导储层物性变化,随着压力上升,沥青质沉积量增大,碱长石溶解趋势降低,整体物性变差(渗透率比值93.28%);随着实验时间增加,CO_(2)持续通入下,沥青质沉积量与矿物溶解量持续增加,水岩反应对储层的改善作用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替 沥青质沉积 CO_(2)-水岩反应 孔喉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oS_(2)/N-CNTs催化反应界面的构筑及强化过氧化锂氧化还原动力学机理研究
19
作者 岳岩 李瑜 +4 位作者 周娴娴 刘晓晓 刘帅强 原沁波 刘世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4-705,共12页
【目的】由于锂氧电池放电产物Li_(2)O_(2)的低电子电导率导致高的充电过电势和滞后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开发高活性的正极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水热法结合氨气退火法制备了氮掺杂二硫化钼超薄纳米片包覆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复... 【目的】由于锂氧电池放电产物Li_(2)O_(2)的低电子电导率导致高的充电过电势和滞后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开发高活性的正极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水热法结合氨气退火法制备了氮掺杂二硫化钼超薄纳米片包覆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N-MoS_(2)/N-CNTs)。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化学测试等表征了材料形貌、表面元素状态和在锂氧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该电极获得了高的初始充/放电容量(7909/10015 mAh·g^(-1))和较低的充电过电势,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且在较大O_(2)传质面积下,锂氧电池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基于电化学反应工程,提出了锂氧电池可能的初始放电反应界面为电极/Li_(2)O_(2)界面,充电反应界面为电极/电解质/Li_(2)O_(2)界面。通过三个过电位理论阐述了N-MoS_(2)/N-CNTs正极锂氧电池的容量与倍率性能提升机制,即电化学反应过电位(ηR)的降低为浓差过电位(ηC)的提升提供了更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oS_(2)/N-CNTs Li_(2)O_(2) 锂氧电池 过电势 反应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性气藏注CO_(2)渗流机理
20
作者 张钰祥 闫海军 +5 位作者 位云生 曹正林 郭建林 罗瑜 叶礼友 钟俊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气藏中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即CCUS-EGR有望成为支撑“双碳”目标的主体技术。针对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中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设计不同温压下岩样渗流能力实验,判断不同相态下CO_(2)渗流能力;建立微观数值模拟,... 气藏中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即CCUS-EGR有望成为支撑“双碳”目标的主体技术。针对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中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设计不同温压下岩样渗流能力实验,判断不同相态下CO_(2)渗流能力;建立微观数值模拟,对比孔隙空间中注入不同介质驱替CH_(4)的提采效果、波及系数和驱替效率;对含束缚水状态不同岩性样品进行CO_(2)-水-岩反应实验,结合核磁共振设备评价注入CO_(2)前后气藏渗流能力和孔隙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的黏度接近气态、密度接近液态,具有极高的渗流能力;与N_(2)和H_(2)O相比,CO_(2)扩散系数最高,CO_(2)对孔隙角隅处CH_(4)的微观波及系数最高、驱替效果最好,对应的CH_(4)采收率最高;CO_(2)-水-岩反应导致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火山岩样品致密化以及束缚水含量降低,其中碳酸盐岩样品反应最强烈、反应后大孔体积占比增加,而致密砂岩和火山岩样品反应后大孔体积占比减少,最终含束缚水岩样渗透率由矿物沉淀程度以及束缚水饱和度降低程度共同决定。该研究为现场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注入CO_(2)先导试验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GR 渗流机理 CO_(2)-水-岩反应 扩散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