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热型S-CO_(2)布雷顿循环(火用)效率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金晴龙 夏少军 王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2-1083,共12页
预热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在燃气轮机余热回收应用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对其开展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变温热源条件下存在有限温差传热、不可逆压缩、不可逆膨胀等不可逆因素的预热... 预热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在燃气轮机余热回收应用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对其开展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变温热源条件下存在有限温差传热、不可逆压缩、不可逆膨胀等不可逆因素的预热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工质质量流率、压缩机和透平效率、压比、换热器热导率以及分流系数对循环(火用)效率的影响;在总热导率一定的约束下,以(火用)效率最大为目标对预热器、加热器、回热器和冷却器的热导率分配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随着工质质量流率的增大,可通过降低加热器和回热器热导率、提高冷却器和预热器热导率的方式提升循环(火用)效率,且在考虑4个换热器热导率分配比的情况下,(火用)效率最大所对应的工质质量流率范围在92~95kg·s^(-1),功率可达到11.8~12.05MW;经由优化后,循环(火用)效率相比于初始设计点可提高17%以上,其所对应的循环热效率可达到34%以上,循环净功率可达到10.98MW以上。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装置的设计与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热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 有限时间热力学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乔焱 姜文全 +3 位作者 杨帆 李洋 赵泽铭 陈红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791-4799,I0022,共10页
针对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由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组合的可捕集CO_(2)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采用Aspen HYSYS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分流比x、热源出口温度T_(32)... 针对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由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组合的可捕集CO_(2)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采用Aspen HYSYS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分流比x、热源出口温度T_(32)和压缩机出口压力P_(36)对系统净输出功、热效率、(火用)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的影响,结合设备分析明确系统用能情况,并以3个参数为决策变量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减小x和P_(36)有利于提升系统的净输出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并降低平均单位成本,降低T_(32)有利于增加系统净输出功并提高(火用)效率,降低系统的热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系统用能主要分布在热交换设备中,减小冷源和热源的入口温差有利于降低(火用)损;系统热效率、(火用)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无法同时取得理想最优解,实际最优解的热效率、(火用)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分别为61.03%、54.08%和34.50美元/GJ,年度净现值和折旧回收期限分别为6.68×10^(6)美元和2.84年。该系统能够回收冷能和热能发电,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冷热电联供 二氧化碳 朗肯循环 (火用)效率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泵-环境大系统能量效率与效率分析比较 被引量:54
3
作者 敖永安 庞丽东 +1 位作者 端木琳 沈胜强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8年第1期112-114,136,共4页
目的对热泵-环境大系统运行的效率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大系统的能量效率(COP)值与效率(η)值在评价热泵-环境大系统中的差异.方法对计算实例进行COP分析和η分析.结果给出了热泵-环境大系统的COP值、η和损失率(Ω)随冷凝温度以及随... 目的对热泵-环境大系统运行的效率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大系统的能量效率(COP)值与效率(η)值在评价热泵-环境大系统中的差异.方法对计算实例进行COP分析和η分析.结果给出了热泵-环境大系统的COP值、η和损失率(Ω)随冷凝温度以及随蒸发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得到COP与η在分析热泵-环境大系统的差异.结论η和Ω值在评价热泵-环境大系统中比COP评价具有许多优势.提倡采用η和Ω来评价一个热泵系统运行的可用能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环境大系统 能量效率(COP) (火用)效率(η) 烟损失率(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余热回收系统效率计算及参数动态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卫华 蔡伊青 +1 位作者 袁艳 吴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46-1052,共7页
针对烧结余热回收存在的余热利用率不高、生产不稳定的难题,采用分析方法对某钢铁厂烧结余热回收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评价系统运行效率的效率模型,并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效率优化模型,并通过粒子群... 针对烧结余热回收存在的余热利用率不高、生产不稳定的难题,采用分析方法对某钢铁厂烧结余热回收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评价系统运行效率的效率模型,并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效率优化模型,并通过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根据不同入口余热资源量动态地调整蒸汽参数设定值,从而增加系统对变工况运行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工业运行数据的仿真结果表明,动态优化法可使烧结余热回收系统的(火用)效率提高4%-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火用)效率 蒸汽参数 变工况 动态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用]分析的CO_(2)压缩液化能耗分析及新工艺 被引量:2
5
作者 汪静 张习文 杨林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213-4223,共11页
在各种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中,有机胺吸收是当下应用最广泛且最可靠的选择。将液化天然气冷能与二氧化碳压缩液化工艺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获得液化二氧化碳所需要的低温,降低能耗。提出一种将... 在各种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中,有机胺吸收是当下应用最广泛且最可靠的选择。将液化天然气冷能与二氧化碳压缩液化工艺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获得液化二氧化碳所需要的低温,降低能耗。提出一种将液化天然气冷能应用于化学吸收法捕集的二氧化碳压缩液化新工艺,采用有机胺吸收捕集到的高体积分数二氧化碳原料气,运用Aspen Hysys软件,利用Peng-Robison状态方程,对工艺流程进行模拟。探究了传统压缩工艺与泵送压缩工艺的系统性能,发现在泵送工艺下,系统单位质量能耗可由931.65 kJ降低到892.61 kJ,系统[火用]效率从63.28%上升到63.67%,单位质量耗水量从3.84 kg降低到3.01 kg。在此基础上,对泵送工艺进行优化,根据换热介质串联方式的不同,提出了5种优化流程,在最佳优化流程下,系统单位质量能耗为892.60 kJ,系统[火用]效率从63.67%提高到64.10%,单位质量耗水量从3.01 kg降低到2.44 kg。最后对最佳优化流程进行级间冷却温度、换热介质流量的系统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级间冷却温度越低,系统能耗越低,[火用]效率越大,10℃时,单位质量能耗最低为879.5 kJ,系统[火用]效率最大为65.5%;换热介质流量对系统能耗影响不明显,但系统[火用]效率随换热介质流量增大而增加,且液化天然气质量流量对系统[火用]效率影响更大,水质量流量为8000 kg/h、液化天然气质量流量为1000 kg/h时,系统[火用]效率最大为6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压缩 HYSYS 能耗 (火用)效率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可燃组分变化对BC/IGCC燃气轮机燃烧室效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吟颖 阎维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共5页
通过对生物质气、煤气及不同比例生物质气和煤气混合气体组成可燃成分对B/IGCC(或BC/IGCC)燃气轮机燃烧室效率影响的计算,定性地分析了燃料可燃组分对燃烧室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生物质燃料气比高、中、低热值煤气在燃烧室中... 通过对生物质气、煤气及不同比例生物质气和煤气混合气体组成可燃成分对B/IGCC(或BC/IGCC)燃气轮机燃烧室效率影响的计算,定性地分析了燃料可燃组分对燃烧室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生物质燃料气比高、中、低热值煤气在燃烧室中的效率都高;燃料组分的相对含量对效率的影响程度较大,当H2体积百分含量在某一范围内时,燃料组分中CO的相对含量对燃烧室效率的影响程度比H2的影响大,在相同体积百分含S量条件下,CO在燃烧室中的效率比CH4高,在燃气轮机初温的提高受限的条件下,将含C量相同的燃料转化为CO气体比转化为CH4更有利于提高燃烧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气与煤气 燃烧室 混合燃料可燃组分 (火用)效率 BC/IG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纯电动重卡集成热管理系统能效优化
7
作者 李岳峰 莫秋云 +2 位作者 徐承 栗广生 石方鉴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4期35-42,共8页
为解决纯电动重卡集成热管理系统(PEHT-ITMS)优化过程中的隐性函数问题并提高PEHT-ITMS能效,利用(火用)分析法构建PEHT-ITMS(火用)效率计算模型,采用CCI响应面法分析控制参数对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显著性及交互效应机理。结果表明:各... 为解决纯电动重卡集成热管理系统(PEHT-ITMS)优化过程中的隐性函数问题并提高PEHT-ITMS能效,利用(火用)分析法构建PEHT-ITMS(火用)效率计算模型,采用CCI响应面法分析控制参数对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显著性及交互效应机理。结果表明:各因素的主效应对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压缩机转速与风扇转速百分比的交互效应,且存在显著的负向交互效应。因素变量空间内系统(火用)效率优化最大值为6.279 5%,优化结果与仿真结果的误差不超过1%,ITMS系统(火用)效率相较原方案提升约16.8%,可有效提高PEHT-ITMS能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热管理系统 系统优化 (火用)效率 CCI响应面法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船蒸汽轮机热效率的分析计算
8
作者 王忠诚 周瑞佳 《船海工程》 2013年第3期119-121,126,共4页
以中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船"大鹏昊"的主推进动力装置为例,以黑箱分析模型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该机组在最大输出功率、最大连续额定输出功率时蒸汽轮机的(火用)效率变化规律,为提高蒸汽轮机的经济性和节能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LNG船 蒸汽轮机 工程热力学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水泵汽轮机转速变化对其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慧慧 吕萍 刘明福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29,4,共5页
为提高给水泵汽轮机的经济性,基于VB编程及Matlab优化,通过现场采集的给水泵汽轮机运行数据,采用热平衡方法及火用方法对给水泵汽轮机进行了分析。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和火用平衡方法计算出小汽轮机的热效率、火用效率以及泵组热效率,得出... 为提高给水泵汽轮机的经济性,基于VB编程及Matlab优化,通过现场采集的给水泵汽轮机运行数据,采用热平衡方法及火用方法对给水泵汽轮机进行了分析。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和火用平衡方法计算出小汽轮机的热效率、火用效率以及泵组热效率,得出机组在不同转速下运行时,给水泵汽轮机的效率与转速之间的定性关系。对实测数据和计算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且得出给水泵汽轮机热效率最高时小汽轮机的入口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泵汽轮机 转速 效率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机组余热梯级供热技术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建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149-155,共7页
针对传统供热技术平均(火用)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乏汽余热梯级供热技术。该技术有效地利用了机组乏汽余热,并减少了汽轮机的冷源损失,避免了中排抽汽参数过高造成的能量损失,提高了机组供热经济性。以某电厂为例,本文基于热力学定律与... 针对传统供热技术平均(火用)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乏汽余热梯级供热技术。该技术有效地利用了机组乏汽余热,并减少了汽轮机的冷源损失,避免了中排抽汽参数过高造成的能量损失,提高了机组供热经济性。以某电厂为例,本文基于热力学定律与单耗分析理论,建立了乏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其进行了(火用)分析和附加燃料单耗分析,为节能降耗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发电煤耗率由改造前的249.69g/(kW·h)降低到149.9g/(kW·h),降低了99.79g/(kW·h),机组供热负荷较由改造前的788.4MW增加到1673.9MW,增加了885.5MW;改造后传热温差在非严寒期只有7℃、严寒期为26.94℃,比改造前大幅降低;在非严寒期和严寒期,加热器蒸汽入口平均比(火用)比改造前分别降低了524.73kJ/kg、418.2kJ/kg,供热系统的平均(火用)效率比改造前分别提高了51.35%、32.58%,供热系统的平均附加燃料单耗分别为3.11g/(kW·h)、7.98g/(kW·h)。可见通过"乏汽余热梯级供热技术"改造后,节能效果显著,该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汽余热 梯级供热 经济性 发电煤耗率 (火用)分析 单耗分析 平均(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温闭式热泵干燥消防水带系统的(火用)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永振 刘龙 +3 位作者 于昊 刘翠浴 胡张鹏 马鹏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9-194,共6页
通过(火用)分析的方法分析以R134a为制冷剂的中温闭式热泵干燥消防水带系统的性能,对比研究不同干燥温度下系统COP、单位能耗除湿量、(火用)损失以及(火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确定系统最佳干燥工况。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提高,干燥时间... 通过(火用)分析的方法分析以R134a为制冷剂的中温闭式热泵干燥消防水带系统的性能,对比研究不同干燥温度下系统COP、单位能耗除湿量、(火用)损失以及(火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确定系统最佳干燥工况。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提高,干燥时间逐渐变短,系统COP逐渐降低,总(火用)损失降低,(火用)效率随之增加。在干燥温度为65℃时系统总耗电量达到最小值,为3.01 kWh。此时单位能耗除湿量(SMER)达到最大,为0.537 kg/kWh。系统(火用)效率在干燥温度为60℃时达到最大,为44.2%,比干燥温度为40℃的最低(火用)效率提高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干燥 (火用)分析 (火用)效率 单位能耗除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储热耦合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瀚辰 韩伟 +5 位作者 姚明宇 孙雨薇 秦进 张顺奇 张可臻 陆续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网削峰填谷。设计了一种耦合熔盐储热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采用Ebsilon软件对复合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基于该储能系统对外供应热水、蒸汽、电能的工况,研究不同系统... 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网削峰填谷。设计了一种耦合熔盐储热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采用Ebsilon软件对复合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基于该储能系统对外供应热水、蒸汽、电能的工况,研究不同系统运行模式下的?效率、热效率以及经济性。结果表明:复合系统在储气压力为7 MPa、排气温度系数为1.96时系统?效率最高,达到64.98%;在储气压力12 MPa时系统热效率最高,达到91.55%;在热汽电三联供应用场景下,最佳储能时长为6 h,储气压力为7、12 MPa时,最优发电时长分别为6、8 h;该研究可为耦合熔盐储热压缩空气储能热电联供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储热 压缩空气储能 热电联供 (火用)效率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stepped solar still modified by sponge layer
13
作者 Mahtab TARAHOMI Saman RASHIDI +1 位作者 Faramarz HORMOZI Shahabeddin ASHTIAN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973-1982,共10页
In this paper,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conventional stepped solar still is conducted.The steps are covered by the porous material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ventional ... In this paper,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conventional stepped solar still is conducted.The steps are covered by the porous material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ventional device and increase the evaporation rate.All the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temperature on the glass surface,the water temperature inside the evaporation zone,and the amount of water produced in both conventional and modified stepped solar stills are measured and compared.The efficiency of two devices and their exergy efficiency have been calculated.Finally,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both devices has been done to check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the modified device.The amount of freshwater generated during one day was 2244.4 and 3076.2 mL/m^(2),respectively for the conventional and modified stepped solar stills.As a result,the amount of water produced in one day by modified stepped solar still is 35.5% more than the conventional one.Also,the costs for the conventional and modified stepped solar stills have been calculated as 0.0359 and 0.029$/(L·m^(-2)),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pped solar still black sponge EFFICIENCY EXERGY econom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变工况特性 被引量:34
14
作者 郭欢 徐玉杰 +2 位作者 张新敬 郭丛 陈海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66-1377,共12页
接入可再生能源和电网负荷波动、环境条件改变及系统自身特性等因素使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airenergy storage,CAES)系统长期处于变工况运行状态。对目前先进的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CAESwiththermalstorage,TS-CAES)系统进行变工况特... 接入可再生能源和电网负荷波动、环境条件改变及系统自身特性等因素使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airenergy storage,CAES)系统长期处于变工况运行状态。对目前先进的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CAESwiththermalstorage,TS-CAES)系统进行变工况特性研究,建立完善的部件及系统整体变工况模型,并为充分分析其变工况过程,将系统分为压缩段、膨胀段和系统整体3个层面,且采用多种(火用)效率评价压缩段和膨胀段。揭示了质量流量、功率、(火用)效率、热水温度、排水温度、各级压比/膨胀比、换热器温差/压损等关键参数在储能/释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发现滑压较定压运行系统效率提高了2.0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 变工况特性 系统效率 (火用)效率 能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气化特性研究及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小桃 黄明华 +3 位作者 王爱军 张燕 H. Arellano-Garcia G. Wozny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2-286,共5页
为了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以及生物质气化合成气的品质,基于AspenPlus模拟平台,以松木、玉米秸秆和木屑为气化原料,对生物质气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空燃比为0.7~2.3、生物质含水率为30%条件下的气化炉... 为了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以及生物质气化合成气的品质,基于AspenPlus模拟平台,以松木、玉米秸秆和木屑为气化原料,对生物质气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空燃比为0.7~2.3、生物质含水率为30%条件下的气化炉运行温度、合成气低位热值和效率等主要气化过程性能指标,并通过提高气化剂温度、干燥生物质原料等方法对生物质气化过程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种类及其含水率对气化过程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降低生物质含水率、提高气化剂温度有利于提高气化过程的效率和合成气低位热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气化 优化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供热节能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孔祥强 马殿群 李瑛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2,16,共5页
分别采用低温循环冷却水和水源热泵供热技术,对某660MW机组热力系统排汽凝结热回收利用,消除凝汽器冷源损失。分析表明:原热力系统的主要热损失发生在凝汽器,占燃料输入热量的47.1%,机组燃料利用系数仅为40.1%,回收利用循环冷却水余热... 分别采用低温循环冷却水和水源热泵供热技术,对某660MW机组热力系统排汽凝结热回收利用,消除凝汽器冷源损失。分析表明:原热力系统的主要热损失发生在凝汽器,占燃料输入热量的47.1%,机组燃料利用系数仅为40.1%,回收利用循环冷却水余热可以大幅度提高电厂能源利用率;采用低温循环冷却水供热技术,机组燃料利用系数为87.2%,发电功率减少了31MW,系统火用效率为53.9%;采用水源热泵供热技术,电厂燃料利用系数为87.1%,发电功率增加了23MW,系统火用效率为4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60 MW机组 循环冷却水 供热 低温 水源热泵 燃料利用系数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单耗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青 刘辉 +2 位作者 张军良 蔡悠然 刘文毅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79,共6页
根据单耗分析理论,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过程中产生的高压空气以及释能过程中产生的电能视为产品,分析储能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不可逆热力学过程的效率和损失及其附加燃料单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单耗分析模型;并针... 根据单耗分析理论,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过程中产生的高压空气以及释能过程中产生的电能视为产品,分析储能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不可逆热力学过程的效率和损失及其附加燃料单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单耗分析模型;并针对基于美国Mc Intosh电站改进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其热力参数,在热力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压缩空气储能单耗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储能阶段压缩过程损失最大,效率最低,其附加单耗最高;在释能阶段虽然回热过程的效率最低,但是其附加单耗最低,燃烧过程和膨胀过程的效率较高但是其单耗也较高;从理论上证明了回热器是提高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耗分析 (火用)效率 (火用)损失 压缩空气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丛 杜小泽 +1 位作者 杨立军 杨勇平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6,共6页
针对中低温地热能发电,建立基于蒸发器夹点温差位置的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性能分析模型。以R245fa、R290和R600a工质为例,计算并分析了在不同蒸发器热源侧出口温度下,系统输出功率、单位面积的输出功率、蒸发压力、热效率和火用效率... 针对中低温地热能发电,建立基于蒸发器夹点温差位置的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性能分析模型。以R245fa、R290和R600a工质为例,计算并分析了在不同蒸发器热源侧出口温度下,系统输出功率、单位面积的输出功率、蒸发压力、热效率和火用效率随蒸发器热源侧出口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工质的最佳运行工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源出口水温的升高,存在一个最佳蒸发器热源侧出口温度,使得循环的输出功率和有回热装置时的单位面积输出功率最大;对于≤135℃的地热能,更适用于亚临界ORC;回热器的加入可增加系统循环效率,但其对循环最优蒸发压力几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有机朗肯循环 蒸发器 输出功率 蒸发压力 效率 (火用)效率 循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再热式有机朗肯循环的参数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智 于一达 +1 位作者 韩中合 杜燕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29,共8页
以R601和R245ca作为循环工质,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研究了再热压力比对低温再热式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的影响。通过MATLAB和REF-PROP软件编程计算,以系统净功量为目标函数,确定系统的最佳再热压力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蒸发... 以R601和R245ca作为循环工质,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研究了再热压力比对低温再热式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的影响。通过MATLAB和REF-PROP软件编程计算,以系统净功量为目标函数,确定系统的最佳再热压力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再热压力比逐渐减小,净功量逐渐增加,热效率逐渐升高,火用效率逐渐减小,净功量的增加幅度大于热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工质及蒸发温度确定最佳参数,从而确定再热式有机朗肯循环的最大净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再热压力比 净功量 效率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喷射器喷射系数计算的热力学模型 被引量:38
20
作者 徐海涛 桑芝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4-710,共7页
对蒸汽喷射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热力学参数的角度出发 ,建立了蒸汽喷射器喷射系数计算的理想模型、动量守恒模型及动能守恒模型 .采用IAPWS IF97公式计算蒸汽热力参数 ,对喷嘴、混合段及扩散段的效率对单级蒸汽喷射器火用效... 对蒸汽喷射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热力学参数的角度出发 ,建立了蒸汽喷射器喷射系数计算的理想模型、动量守恒模型及动能守恒模型 .采用IAPWS IF97公式计算蒸汽热力参数 ,对喷嘴、混合段及扩散段的效率对单级蒸汽喷射器火用效率的影响作了分析 .结果表明 ,动量守恒模型虽在数学上与理想模型有一定的差异 ,但若采用适当的效率系数可以取得与经验数据满意的一致性 ;而动能守恒模型虽然当所有效率等于 1时能与理想模型相一致 ,却很难找到一组系数使之与经验值相吻合 .实际中 ,采用动量守恒模型计算喷射系数及压缩压力 ,动能守恒模型分析喷射器的火用效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喷射器 热力学模型 喷射系数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