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系统构建 被引量:3
1
作者 贺超 蒋雯文 崔权雪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两山”理念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现有的生态产品内涵尚未形成科学共识,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的困境尤为突出。通过剖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厘清了建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两山”理念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现有的生态产品内涵尚未形成科学共识,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的困境尤为突出。通过剖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厘清了建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在逻辑;从排他性、非竞争性等属性出发,提出了以明晰产权建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优化方向;讨论了设置、界定产权和维护产权的交易成本约束问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国土、自然资源资产登记确权工作,创新以价值实现为导向的生态产品产权体系,强化技术支撑,降低产权路径交易成本,进一步聚焦纯公共资源类生态产品的保护,引导推动生态产业化来强化产权路径的效果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机制 劳动价值论 “两山”理念 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文学价值论争的理论逻辑及其影响
2
作者 李明彦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5,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上对应着文学的现实维度、意义维度、审美维度这三种本体特性,是文学本质特征在价值论上的具体体现。价值论争经历了由外在向内在转移、由宏观向微观转移的视野变化,三种观点最终合流,在80年代末期形成文学价值综合论。总体来看,80年代的文学价值论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文论失语症”“审美意识形态论”“躲避崇高”等理论话题的提出与讨论,并且讨论形成的各个理论分支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文学多元发展态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文学价值论 理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论视域中的儿童文学史研究
3
作者 李利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儿童文学史中深刻蕴含着人类对童年本体以及儿童发展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蕴含着对适宜于儿童精神成长的文学的价值理解与价值选择。确立并敞开儿童文学历史研究中的价值逻辑,本质上关乎的是从童年出发的主体性建构——围绕童年思考人... 儿童文学史中深刻蕴含着人类对童年本体以及儿童发展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蕴含着对适宜于儿童精神成长的文学的价值理解与价值选择。确立并敞开儿童文学历史研究中的价值逻辑,本质上关乎的是从童年出发的主体性建构——围绕童年思考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儿童的需要和内在尺度理解儿童文学活动的历史发生,从儿童主体的价值标准看儿童文学价值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科学分析把握形态各异的儿童文学价值现象,理解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个性,在儿童文学的历史实践中总结研究儿童主体性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规律。立足儿童主体能动性持续解放儿童文学价值观念,是当前我国儿童文学美学思想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这在根本上关乎童年作为审美资源被开发、童年审美的巨大生产力价值与应用前景等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儿童文学的最高价值理想。将价值论运用于儿童文学史研究,对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论 儿童文学史 价值关系 儿童主体性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价值论发展的人工智能前沿
4
作者 王天恩 焦成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77,共8页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创造价值的问题,既涉及理论的更深层次,又涉及实践的更广范围。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后果的问题,学界截然不同的观点表明必须在更深层次理解。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发展到特殊阶段的产物,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意...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创造价值的问题,既涉及理论的更深层次,又涉及实践的更广范围。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后果的问题,学界截然不同的观点表明必须在更深层次理解。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发展到特殊阶段的产物,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人类对象化活动从创造力的对象化发展到了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正是--甚至只有从人类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理解人工智能,才能对其价值创造问题给出根据充分的肯定回答和相应论证,并就其所涉及的活劳动的发展过程、劳动的物化积累及其发展规律、人类创造性本身的物化等相关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机器作为对象化劳动得以在更高层次展开,凸显和发展了活劳动的对象化。由此,劳动资料的发展清晰呈现为一个智能化过程。正是人类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更深层次表明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解释力;正是作为人类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人工智能的价值创造研究成了劳动价值论发展的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价值论 人类创造性的对象化 活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价值来源的四重解释路径——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夏鑫雨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5,共15页
当代左翼学者对数字资本主义的价值来源展开了研究。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数字资本从平台用户的“一般智力”中攫取剩余价值;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数字资本通过无偿占有平台用户的“数字劳动”来攫取剩余价值;租金理论认为数字资本凭借... 当代左翼学者对数字资本主义的价值来源展开了研究。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数字资本从平台用户的“一般智力”中攫取剩余价值;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数字资本通过无偿占有平台用户的“数字劳动”来攫取剩余价值;租金理论认为数字资本凭借对平台的垄断从其他部门那里转移价值;金融化理论认为数字资本的急速膨胀主要源于金融资本对数字经济新业态的投机性追捧。四种理论分别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采取了“修订”“扩展”“类比”和“悬置”的态度。基于马克思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应按照数字平台所执行的社会职能判断数字资本的价值来源;数字资本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其他部门的价值转移,是因为其代表了资本中介化进程的最新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劳动价值论 金融化 平台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论视域下的学术志趣:内涵澄明、结构探赜与实践指向
6
作者 赵江南 张青根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46,共9页
从价值论的哲学视角出发,尝试突破传统认识论框架下学术志趣研究的“心理学化”困境。系统探讨了学术志趣的内涵、结构及实践路径。首先,通过解构“志”与“趣”的中西文化意涵,建构起“志趣合一”的三重整合维度:价值与行为的一致、情... 从价值论的哲学视角出发,尝试突破传统认识论框架下学术志趣研究的“心理学化”困境。系统探讨了学术志趣的内涵、结构及实践路径。首先,通过解构“志”与“趣”的中西文化意涵,建构起“志趣合一”的三重整合维度:价值与行为的一致、情感与思智的平衡、主体与客体的融圆。其次,将志趣置于学术场域中,揭示了学术志趣作为一种价值关系的本质属性,强调了其关系性存在、利己性超越和绝对性限度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学术志趣划分为目的性与手段性两个维度,构建了二维四象限结构模型,并区分为标杆型、实践型、消极型和理念型四种类型,进一步揭示学术志趣的动态生成机制。最后,学术志趣的本质在于个体与学术价值的双向建构,其培养需兼顾价值内化与实践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志趣 价值论 内涵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机器论片断”的“直接劳动”概念——兼论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
7
作者 杨煜天 刘华初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5,共9页
“机器论片断”中的“直接劳动”概念决定着整个文本的理论价值。对“机器论片断”和整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文本语境的再考据显示,“被塑造为抽象劳动的个体劳动”而非“简单劳动”更接近“直接劳动”的内涵。这一内涵的澄明... “机器论片断”中的“直接劳动”概念决定着整个文本的理论价值。对“机器论片断”和整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文本语境的再考据显示,“被塑造为抽象劳动的个体劳动”而非“简单劳动”更接近“直接劳动”的内涵。这一内涵的澄明使得马克思所言说的机器体系的解放意义被理解为:机器的发展使“抽象劳动时间”越来越难以成为财富生产的尺度,进而个体的活劳动有可能不再沦为由资本生产总过程所规定的“抽象劳动”,人类将从价值生产的资本主义目的中解放出来。此观点直指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根基的“价值形式”的断裂,富有激进哲学色彩,并直接启示了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审视劳动价值论的方法:不是固执于为任何一种“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辩护,而是具体地审视人工智能如何在维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放大了“劳动创造价值”自我否定的趋势,为从根本上扬弃资本主义价值生产体系寻找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论片断 直接劳动 激进哲学 人工智能 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生产中的价值辩证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审思和理论回应
8
作者 王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AI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不仅重塑了劳动方式,更在生产领域引发深刻的辩证效应:一方面,开拓了价值创新的可能空间;另一方面,也衍生了劳动主体消解与价值秩序重构的深层矛盾。AI深度介入生产流程并参与决策优化的这种辩证特性,致使工业革命时... AI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不仅重塑了劳动方式,更在生产领域引发深刻的辩证效应:一方面,开拓了价值创新的可能空间;另一方面,也衍生了劳动主体消解与价值秩序重构的深层矛盾。AI深度介入生产流程并参与决策优化的这种辩证特性,致使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双重挑战——人机协作模糊价值创造主体边界,技术迭代催生价值来源多元化认知冲突。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活劳动是价值创造唯一源泉”为理论基础展开了系统性回应:其一,坚守劳动者主体地位,即便智能系统分担脑力劳动,但价值创造的终极动能仍源于人的创造性实践;其二,通过重构“人机”协作的劳动价值阐释方式,强化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其三,辩证审视资本逻辑与技术理性的互动机制,建立技术伦理与分配正义的双重约束。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可突破资本增殖的工具局限,转化为解放生产力、优化社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支点,为实现技术赋能与劳动解放的辩证统一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劳动 价值辩证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建构:价值、内涵与进路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旭东 罗仁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8,共13页
中小学科目学科的学科教师教育与大学学术学科的学科教师教育是学科教师教育的双重学科内涵,二者间的相关关系构成了中国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本质特征。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有助于更好发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价值,补齐旧有学科课程与... 中小学科目学科的学科教师教育与大学学术学科的学科教师教育是学科教师教育的双重学科内涵,二者间的相关关系构成了中国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本质特征。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有助于更好发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价值,补齐旧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短板,完善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科研与培训体系。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是学科以及学科教育二元性的概念进阶与逻辑递进,中小学科目学科与大学学术学科的教师教育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未来应基于学术学科教师教育促进大学教师教育的诸要素耦合,以科目学科教师教育为内核为我国区县教师教育体系底座建基,促进学术学科与科目学科教师教育体系的融合与一体化,对不同学科教师教育二元性分别开展持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教师教育 科目学科 学术学科 二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价值论:动因转向、价值意蕴与体系建构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少志 刘逸伦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4,共9页
文章在阐述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价值体系构建的实践和理论动因深层转向的基础上,界定了融合出版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以及价值准则的内涵,分析了其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特征,重点阐述了自洽耦合、融会贯通以及嵌入融合三方面价值融合意... 文章在阐述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价值体系构建的实践和理论动因深层转向的基础上,界定了融合出版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以及价值准则的内涵,分析了其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特征,重点阐述了自洽耦合、融会贯通以及嵌入融合三方面价值融合意蕴,详细论述了数智技术赋能的意识形态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技术功能的内在价值,论述了面向个人、社会、国家和国际等多层次主体赋权的外在价值以及回归出版本质的融合出版价值准则,首次进行了融合出版价值体系建构,进一步丰富了融合出版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出版 数字出版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 融合出版自主知识体系 融合出版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不应是中国刑法的基本立场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杜文俊 陈洪兵 《东方法学》 2009年第4期79-93,共15页
违法性的实质是法益侵害还是行为规范违反,存在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对立。最近国内有学者撰文提倡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认为违法性的核心不是法益侵害而是行为规范违反,刑法的重心不是保护法益而是强化公民的规范意识,但... 违法性的实质是法益侵害还是行为规范违反,存在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对立。最近国内有学者撰文提倡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认为违法性的核心不是法益侵害而是行为规范违反,刑法的重心不是保护法益而是强化公民的规范意识,但这种立场与刑法的伦理化亦步亦趋,使得刑法处罚范围不明确,动摇罪刑法定原则;由于广泛承认主观的违法要素而亲和主观的违法性论,导致违法性与责任判断相混淆;"许霆案"5年有期徒刑的判决结果,足以使我们丢弃"公众的规范认同"的幻想;昨天反腐倡廉动员大会上的报告人,今天"一不小心"成为"双规"对象的中国现实告诉我们,刑法的任务不是规训国民使其彬彬有礼,而是及时发现并依法打击犯罪,强化刑法的裁判规范功能,因而,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不应是当今中国刑法的基本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法益侵害 刑法的基本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美的生成机制——基于价值论美学的视角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孝祥 徐应锦 +1 位作者 舒畅 胡雨佳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共11页
采用历时梳理与共时比较结合的方法,深入概述国内外风景园林美学研究现状,反思当前风景园林美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问题。尝试运用价值论美学的哲学观点对风景园林美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阐释,从而突破囿于风景园林审美对象及其审美属性... 采用历时梳理与共时比较结合的方法,深入概述国内外风景园林美学研究现状,反思当前风景园林美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问题。尝试运用价值论美学的哲学观点对风景园林美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阐释,从而突破囿于风景园林审美对象及其审美属性的研究现状,梳理风景园林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活动的复杂关系。研究认为:风景园林美并非预先存在,而是风景园林客体的审美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在风景园林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风景园林美的生成机制包含三个关键因素:风景园林美来源于风景园林的审美属性,取决于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产生于人对风景园林审美的活动之中。旨在为解决当代风景园林美学中哲学基础、审美对象、生成机制的统一提供一种理论视角,为多元发展的风景园林学科提供一种审美阐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美学 价值论美学 客体审美属性 主体审美需要 审美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缺二元性与制度价值论——后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理论架构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晋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24,共12页
本文给出了后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基础,即稀缺二元性与制度价值论。稀缺二元性指出,从客体内部的相对关系而言,稀缺性表现为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与社会资源的绝对稀缺;从主客体对应关系而言,稀缺性表现为客体商品的相对稀缺与消费者主体可... 本文给出了后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基础,即稀缺二元性与制度价值论。稀缺二元性指出,从客体内部的相对关系而言,稀缺性表现为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与社会资源的绝对稀缺;从主客体对应关系而言,稀缺性表现为客体商品的相对稀缺与消费者主体可支配时间的绝对稀缺。制度价值论指出,制度是价值产生的源泉,劳动是价值形成的手段,效用是价值表现的形式。制度构建了结构化价值空间,决定了价值属性、价值维度和度量方法。本文分析了制度输出与价值掠夺的关系,指出货币非中性原理,以及货币信用的制度基础。本文认为制度输出与降维战略是新兴大国构建国际秩序与利益格局的重要手段,并通过灭失假定的思想实验进行论证。作为例证,本文指出知识产权的本质是对他人财富的间接占有,是进行跨国价值掠夺的战略工具。最后针对经济改革的评测方法,提出了价值空间的外围求和测度与多维容积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范式 稀缺二元 制度价值论 降维战略 灭失假定 知识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元价值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念框架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丽艳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5,55,共6页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价值的二元价值论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本文在这个概念框架下分析了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运用这一概念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价值这个经济学信号从市场上...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价值的二元价值论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本文在这个概念框架下分析了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运用这一概念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价值这个经济学信号从市场上反映出来,由此引导的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人造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在二元价值论基础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注重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是注重实证基础的规范经济学;是指导经济实践的理论经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二元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局部胶结破损热力学行为的结构性黄土二元介质本构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番 郅彬 +4 位作者 刘恩龙 王小婵 邓博团 李金华 张辉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9,共13页
建立考虑局部胶结破损机制的本构模型是黄土力学核心任务之一,是解决黄土工程稳定性分析/评价的关键理论基础。基于热力学方法和岩土破损力学,建立了一个宏-细观热力学本构模型,它能够定量描述局部胶结破损的热力学行为及细观尺度应力-... 建立考虑局部胶结破损机制的本构模型是黄土力学核心任务之一,是解决黄土工程稳定性分析/评价的关键理论基础。基于热力学方法和岩土破损力学,建立了一个宏-细观热力学本构模型,它能够定量描述局部胶结破损的热力学行为及细观尺度应力-应变非均匀分布特征,提高了模型对变形的预测精度,其在数学形式上同剑桥模型类似。首先,通过热力学能量守恒定律,确定结构性黄土压缩变形过程中的结构破损功数学表达式,并发现结构性黄土局部损伤耗散的热力学行为主要来源:(1)破损集合体与未破损集合体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2)未破损集合体向破损集合体转换时,部分细观结构破损的不可逆热力学行为。基于此认识,建立了考虑胶结破损热力学行为的宏-细观本构模型框架,并通过分析结构性黄土变形机制(摩擦+胶结+破损共同作用),确定其自由能、耗散能和破损耗散能表达式;推导了一个考虑体积破损和剪切破损演化规律的损伤屈服函数及本构关系。通过所建立本构关系对已有试验数据进行预测,验证其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黄土 本构模型 局部破损 热力学 二元介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二元价值论及其稀缺价格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贤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1994年第4期40-43,共4页
本文提出了自然资源二元价值论,即认为自然资源物质无价值,自然资源资本具有虚假的社会价值,并据此提出了自然资源稀缺价格理论,同时对现行自然资源价格评估方法作了分析,认为影子价格法是目前最适合的自然资源价格评估方法。
关键词 自然资源 价值 二元 稀缺价格 影子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乡融合发展——对由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转变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有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态势,为了避免城乡对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态势,为了避免城乡对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而做出的选择。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创新意义在于能够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转变。中国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目标,基于系统观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城乡相互赋能路径,把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和农村支撑城镇能力统一起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在促进要素在城乡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的结构问题,增强县域融合发展能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集体经济以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18
作者 钱智勇 时宇琦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大基本理论武器,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具有一般性、特殊性和历史暂时性。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不仅回答了“什么是财富”,尤其解决了“货币到底是不是财富”这一问题,揭...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大基本理论武器,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具有一般性、特殊性和历史暂时性。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不仅回答了“什么是财富”,尤其解决了“货币到底是不是财富”这一问题,揭示了在一般的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两种存在形式,而且指明了两种财富之间存在着可能的矛盾。同时,劳动价值论承载着资本周而复始运行的任务,它揭示了在资本的特殊生产方式下特殊资本财富的两重属性,资本两重属性之间的矛盾必然转化为现实的矛盾使资本走向过剩。最终,当价值消亡,人类从维持生存发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级的活动时,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会随着资本生产力和资本关系的终结而完成,而这更加印证了资本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暂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历史使命 《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二元边际的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巍 管潇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5,183,共19页
运用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对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 运用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对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放松融资约束、提升ESG表现、增加创新产出提升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非高科技企业中更加明显,而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约边际的影响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加明显,对扩展边际的影响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加明显;拓展分析表明,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在新质生产力提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的过程中起到了正向调节的作用,同时,新质生产力还增加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和在海外市场的收益能力。以上研究率先证实了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影响,不仅丰富了现有的国际投资与生产力理论,还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 融资约束 ESG 创新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CAL-DLP:融合动态学习二元组的图谱嵌入模型
20
作者 冯勇 闫寒 +2 位作者 徐红艳 徐涵琪 贾永鑫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6,共10页
知识图谱现有数据集大多因不够完整导致嵌入表示不准确,目前主要是通过添加信息来保证嵌入准确性,但存在过多依赖添加三元组以外的附加信息、忽略挖掘三元组自身的有效信息等问题。二元组是由三元组中的关系与头实体或尾实体组成的实体... 知识图谱现有数据集大多因不够完整导致嵌入表示不准确,目前主要是通过添加信息来保证嵌入准确性,但存在过多依赖添加三元组以外的附加信息、忽略挖掘三元组自身的有效信息等问题。二元组是由三元组中的关系与头实体或尾实体组成的实体关系对,当前研究较少考虑利用二元组潜在的语义信息来提升嵌入的效果。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动态学习二元组的图谱嵌入模型(RESCAL-DLP)。首先,使用正负实例构建策略进行数据扩充,使数据集包含更丰富的二元组的特征信息;其次,通过对比学习二元组的语义相似度来加强模型的学习能力,提升嵌入效果;最后,动态调整二元组学习权重进行模型训练。在两个公开标准数据集WN18RR、FB15K-237上进行链接预测实验以评估所提模型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相较于当前主流模型在各项指标上均有一定的提升,并在最小化计算资源和模型训练时间的前提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嵌入表示 数据扩充 二元 对比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