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儒家性善论的两种型态与演进逻辑——兼论其义理困境及更化路向 |
邹晓东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
2
|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 |
于述胜
周卫勇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
3
|
孟子性善论所涵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问题 |
郭齐勇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
4
|
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 |
方朝晖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
5
|
孟子性善论与教化理论的融合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
孙英浩
单丹丹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
6
|
传统性善论与社会监督机制的缺失 |
肖群忠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
7
|
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 |
谢文郁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
8
|
道德教育的可教性到底源自何处——对“新性善论”引发的学术论争的神经伦理学思考 |
王敬艳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
9
|
试论性善论的负面影响 |
李翔宇
|
《社会科学家》
|
2001 |
5
|
|
|
10
|
“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 |
陈徽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3
|
|
|
11
|
先秦儒家性善论思想的法治意蕴探究 |
于语和
雷园园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
12
|
性善何以可能——儒家性善论的概念内涵、论证路径与价值信念探赜 |
李祥俊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
13
|
孟轲“性善论”的逻辑结构及其现代意义 |
杨清荣
|
《学术论坛》
|
2001 |
2
|
|
|
14
|
“性善论”与道德自我修养的提升——以伦理自然主义为研究视角 |
杨伟涛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
15
|
性善论的精神哲学意义 |
许敏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
16
|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修养美学 |
王建疆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
17
|
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孟子》“性善论”的思想解析 |
陈娜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18
|
性善论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借鉴意义略析 |
吴荣超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
19
|
浅议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内在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 |
李淑春
|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
2006 |
5
|
|
|
20
|
生命:丰盈,抑或匮乏?--从身体哲学看中国古代“性善论”传统 |
黄孟芳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