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性善论的两种型态与演进逻辑——兼论其义理困境及更化路向 被引量:3
1
作者 邹晓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3,共19页
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形态,"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始于《中庸》对... 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形态,"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始于《中庸》对无所不在的"真知"问题的着重揭示与专门回应,这是一种融贯一致且以"率性"意识为中心的性善论。其短板在于:无法有效容纳传统德目与施教权威,其服膺者在"自作主宰"精神的鼓荡下,往往难以组成和谐有序之社会。"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则试图以传统德目规定"善性本体",这固然容纳了社会智识传统与政教权威,但却因为推崇、仰仗既定的教义与外在的治教,而架空或放逐了内在善性即时指引的活泼功能,故实质性地落入"重教—外铄—性恶"的荀学思路。论其实,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性善论。在"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基础上,自觉引入或充分强调"率性的处境"与"共识的更新"这两个维度:将"传统教义""施教权威"以及"他人异见"统统归入"率性的处境"范畴,并力求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在新处境下的率性体认",不断就公共事务达成"新的共识"——这种充满张力的动态机制,应是传统儒家性善论更化升级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知问题 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 界定本体的性善论 率性的处境 共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 被引量:4
2
作者 于述胜 周卫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思想传统,认定大自然本善,故人与万物之性皆善;而人得天地理气之粹,故拥有天地间至贵至灵的至善之性。在方法论上,刘咸炘论性善还有一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自当一体"之论。此论有三个要点:其一,当然(善)本于自然,是对于自然的肯定与实现,不自然者必不当然;其二,不当然(恶)是对于自然的否定与背离,不当然者必非自然;其三,善(当然)与恶(不当然)并非并存之二物,而是一物之二态,即正常之态与负变之态。明乎此,乃能知恶是非自然的,因而也是反人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性善论 自当一体 两端相对 正负相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所涵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郭齐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1,共5页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肯定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就是道德性。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良心本心、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仁、义、礼、智、信等,既是社会道德规范,...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肯定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就是道德性。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良心本心、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仁、义、礼、智、信等,既是社会道德规范,同时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则,即道德理性。恻隐等"四端之心"本身即涵有道德价值感,同时又是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成为现实的道德主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孟子深信,心自身具有的价值本身,有其内在的条理,它并非从理论理性的原则推导而出,却同时是合理的。孟子认为,人是否真正发挥其禀赋,就在乎每个个体是否有修养的工夫。所以,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存养方法。在此基础上,孟子特别重视人格独立和节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仁义 四端 道德理性 道德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 被引量:8
4
作者 方朝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112,共13页
自从葛瑞汉(A.C.Graham)、唐君毅等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动态人性观出发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性善论。所谓动态人性观,指认为先秦"性"概念有时指生长这一动态过程的特性,这与把"性"理解为生命这一静态存在的属... 自从葛瑞汉(A.C.Graham)、唐君毅等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动态人性观出发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性善论。所谓动态人性观,指认为先秦"性"概念有时指生长这一动态过程的特性,这与把"性"理解为生命这一静态存在的属性不同。我们对前人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几种动态人性观加以批评,提出一种新的动态人性观,即认为孟子的"性"概念包含先天地决定的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这一重要含义,而性善论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指孟子发现了生命健全成长的一条法则——为善能使生命辉煌灿烂。孟子与道家均有一种动态的人性观,如果说道家人性论是从精神和生理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孟子人性论则是从道德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对孟子人性观的重新认识,可以弥补心善说和人禽说在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静态人性观 动态人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与教化理论的融合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7
5
作者 孙英浩 单丹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39,共5页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是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性善论与教化理论相结合,在性善论影响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根据现代社...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是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性善论与教化理论相结合,在性善论影响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根据现代社会的变化对人的发展的教化目标、功能、模式进一步完善,最终使受教化者能够终身运用教化理论去完善自我的善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教化理论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性善论与社会监督机制的缺失 被引量:4
6
作者 肖群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39,共2页
现代社会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甚至人类共同体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气候变化问题、美国次贷危机问题、三聚氰胺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学生弑师问题等,都可以归之为现代社会治理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各种矛... 现代社会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甚至人类共同体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气候变化问题、美国次贷危机问题、三聚氰胺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学生弑师问题等,都可以归之为现代社会治理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各种矛盾、冲突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现代社会治理开始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中国社会已经到了重新思考社会治理之道的转折点。治理之道不仅影响中国社会的和平崛起,而且影响到其持续稳定和发展强盛。这就需要各方面专家学者群策群力,挖掘和整合多方面思想文化资源加以应对。应友人邀请,我最近到北京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有关专家举办了题为"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社会治理"小型研讨会。与会者认为,要思考和探索治理之道,中国传统智慧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汲取和借鉴。如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加以制约,筑起高高的法律堤坝,将利益驱动引发的欲望洪流限制在法定的河道里。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弘扬人的天生善性,培育起区分善恶的廉耻心,才能建立起内在的行为自我约束机制,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道家以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知足不争、无知无欲的观念来消解世人的名利欲望,想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抑制贪竞之风。但是,中国古代人性善、德治主义、人治主义、官员崇拜的传统影响了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所以,对中国社会的现代治理不能简单地依靠"翻炒"老祖宗的思想资源,必须根据现代社会治理的新语境、新格局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知识资源,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让中国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治理系统的顶层设计中发挥启示性作用。下面是由各位专家发言所整理的一组笔谈文章,希望它们能为学术界同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监督机制 中国传统 性善论 社会历史哲学 中国现代 思想资源 文化传统 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 被引量:3
7
作者 谢文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59,共10页
性善论是人对自我生存的深刻体验和反思而得出的结论。然而,如果没有原罪论,性善论的观察盲点便无法暴露。原罪论认为人的本性已经败坏,如果没有神的拯救就必然死在罪中,因此人不可能依靠自己摆脱败坏本性,从而也就不可能依靠自己过一... 性善论是人对自我生存的深刻体验和反思而得出的结论。然而,如果没有原罪论,性善论的观察盲点便无法暴露。原罪论认为人的本性已经败坏,如果没有神的拯救就必然死在罪中,因此人不可能依靠自己摆脱败坏本性,从而也就不可能依靠自己过一种向善的生活。性善论则认为,人的本性出自天命,禀赋为善,因而虽然当下生活在一种恶的生活中,只要人反求诸己,发扬并遵循与生俱来的天性,就能一步一步地走出罪恶,最后过上一种天人合一的善的生活。这两种关于人的生存的说法指称着人的两种生存意识,即原罪意识和本善意识。本善意识是一种人的生存的原始意识;但是,如果缺乏原罪意识,本善意识必然受制并窒息于自己的某种善恶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基督教引入原罪意识,从而在基督徒的生存和原始的本善意识之间构成一种生存张力。由于中国文化中的原罪论缺场,性善论一旗高扬,导致了人们无法观察自己的生存盲点。因此,如何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让原罪论入场,对于中国基督教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原罪论 恩典意识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的可教性到底源自何处——对“新性善论”引发的学术论争的神经伦理学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敬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檀传宝教授2000年提出"新性善论",认为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存在,这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长达10余年的论争,形成了三种立场的观点。这些争论一定程度上廓... 檀传宝教授2000年提出"新性善论",认为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存在,这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长达10余年的论争,形成了三种立场的观点。这些争论一定程度上廓清了道德教育的部分问题,但是对于"道德可教性源自何处"的问题始终没有给出答案。从神经伦理学的视角切入,以脑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经过分析可以认为,道德教育有着一定的神经科学基础,但是由于这一基础具有明显的后天可塑性,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特性,道德教育应遵循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道德教育 神经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性善论的负面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翔宇 《社会科学家》 2001年第2期28-30,共3页
在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发展中,孟子的性善论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治”模式一直是统治者及广大民众向往的理想统治模式。按理说,“德治”模式应能造就出一个理想的、充满秩序的、人民幸福安康的社会。然... 在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发展中,孟子的性善论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治”模式一直是统治者及广大民众向往的理想统治模式。按理说,“德治”模式应能造就出一个理想的、充满秩序的、人民幸福安康的社会。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至今还没有出现过。总之,由性善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治”模式,虽然有许多美妙之处,但其导致的重德轻法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德治 法治 影响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3-17,共5页
孟子论性,实乃据才以为言的。故其性善论之主要致思理路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也;相应地,恶的产生乃因“不尽其才”所致,且作为道德修养的“集义”与“养气”实皆为“尽其才”之过程。
关键词 性善论 集义 养气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性善论思想的法治意蕴探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语和 雷园园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5,共7页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各家学派竞相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形成基因和未来走向,以法治理念审视中国文化元素,不难发现法治中国的理性建构思路深受隐含于内的性善论思想的观照,推动法治由一般意义的规则之治走向具有品质和德性...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各家学派竞相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形成基因和未来走向,以法治理念审视中国文化元素,不难发现法治中国的理性建构思路深受隐含于内的性善论思想的观照,推动法治由一般意义的规则之治走向具有品质和德性的规则之治。先秦儒家的性善论思想是人性善思想的理论源头,形塑了中华民族的知识结构、制度规范和生活逻辑,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深厚的沃土,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根基。人性善的理论预设奠定了"以人为首"的法哲学观,讲求"惟齐非齐""圆融人情"的合理正义,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先秦性善论角度剖析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既有助于推动中国法治实践的理论创新,又继承与弘扬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髓,彰显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人本主义 良法善治 公平正义 法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善何以可能——儒家性善论的概念内涵、论证路径与价值信念探赜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祥俊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8,共12页
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主流,蕴含着儒家学派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信念。孔子等早期儒家肯定人性是人的天赋生命显现出来的共性,以现实的情感表现论人性,追求应然之善;孟子追溯人的精神意识的源头,以超越的本心论人性,明确提出性善论;宋... 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主流,蕴含着儒家学派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信念。孔子等早期儒家肯定人性是人的天赋生命显现出来的共性,以现实的情感表现论人性,追求应然之善;孟子追溯人的精神意识的源头,以超越的本心论人性,明确提出性善论;宋明新儒学信仰整体生命之天,以天理论人性,把天理、性善、人伦情感贯通为一。儒家性善论的论证路径体现出唯意志主义、信仰主义的特征,重新发扬人的生命及创造本性是儒学现代转化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情感表现 本心 整体生命之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轲“性善论”的逻辑结构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清荣 《学术论坛》 2001年第5期23-25,29,共4页
孟轲的性善论围绕心、性、天这三个核心概念展开 ,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这一体系的支点是人所具有的同类意识。因此 ,同类意识→心→性→天构成了其性善论的逻辑结构 ,这一结构所蕴涵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孟轲 性善论 同类意识 逻辑结构 人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善论”与道德自我修养的提升——以伦理自然主义为研究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伟涛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8,共8页
伦理自然主义以自然主义人性作为哲学基本前提,坚信人普遍具有内在的自然善性基础;人类的同情、互助的先天自然性印证道德自我善性的社会基础。性善论得到文化基因说的理论确证以及人类互助法则的支持。基于伦理自然主义的理念,传统文... 伦理自然主义以自然主义人性作为哲学基本前提,坚信人普遍具有内在的自然善性基础;人类的同情、互助的先天自然性印证道德自我善性的社会基础。性善论得到文化基因说的理论确证以及人类互助法则的支持。基于伦理自然主义的理念,传统文化重视反求诸己、返身而诚的道德修养求证之道,追求化德性为自然的道德境界。伦理自然主义是确证道德自我的本源价值与提升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自然主义 性善论 文化基因 反求诸己 道德自我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善论的精神哲学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社会的急剧转型、伦理方式的根本转向解构了中国伦理认同的精神基础:"性善论"。"性善论"作为真理亟需获得新阐释使本身已是合理的内容获得合理的形式。以精神的方式把握"性善论",使之成为解决当前中国问... 社会的急剧转型、伦理方式的根本转向解构了中国伦理认同的精神基础:"性善论"。"性善论"作为真理亟需获得新阐释使本身已是合理的内容获得合理的形式。以精神的方式把握"性善论",使之成为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精神资源。为此,本文以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为理论资源,呈现性善论中"四心"与伦理客观化自身的环节之对应、同一与同构关系,表明"性善论"内蕴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伦理向道德自然转承的精神逻辑。性善论预设了个体获得自由的伦理能力,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建构伦理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的精神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伦理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修养美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建疆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4-81,共8页
孟子的人性论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 ,认为人性本善但同时又离不开人自身的修养以保持和发展这种天生的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孟子修养学人性论或人性论的修养学及其修养美学。孟子的这种修养美学表现在人格完善论、养气修性论、充实为美... 孟子的人性论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 ,认为人性本善但同时又离不开人自身的修养以保持和发展这种天生的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孟子修养学人性论或人性论的修养学及其修养美学。孟子的这种修养美学表现在人格完善论、养气修性论、充实为美论、政治修养善论和文艺批评论等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人格修养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孟子》“性善论”的思想解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X期82-83,共2页
孟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发扬光大了儒家学说,还根据儒家思想和当时的学术流派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孟子思想",在孟子思想体系里,除了发扬儒家思想之外,他还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不仅是孟子... 孟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发扬光大了儒家学说,还根据儒家思想和当时的学术流派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孟子思想",在孟子思想体系里,除了发扬儒家思想之外,他还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不仅是孟子仁政思想的起点,也是儒家的正统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今天也有独特的意义,对我国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善论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借鉴意义略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荣超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6期139-141,共3页
孟子的性善论为其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孟子提出并阐述了一整套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界定人的本质属性,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主张天赋平等向善的思想,凸显道德主体的平等性;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超越性;突... 孟子的性善论为其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孟子提出并阐述了一整套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界定人的本质属性,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主张天赋平等向善的思想,凸显道德主体的平等性;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超越性;突出对学习者的道德自律意识教育,注重培养道德实践者的完善人格,转变德育价值追求,强调德育的终极价值关怀;这些孟子性善论思想的精华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思想 德育理论意义 德育实践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内在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淑春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7-80,共4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然而,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的人性论要成立的话就必然要以性善论为前提基础。所以说,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都是性善的主张。研究这种性善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然而,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的人性论要成立的话就必然要以性善论为前提基础。所以说,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都是性善的主张。研究这种性善论对我们当前的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性恶论 性三品 道德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丰盈,抑或匮乏?--从身体哲学看中国古代“性善论”传统
20
作者 黄孟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0-216,共7页
作为人性最基本的规定,"性善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命题,而是中国哲学对生命之自足、强盛与丰盈的神圣肯定。正如尼采以"身体即权力意志"来为现实的人生辩护一样,"性善论"对生命的自信也缘于其本质的&q... 作为人性最基本的规定,"性善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命题,而是中国哲学对生命之自足、强盛与丰盈的神圣肯定。正如尼采以"身体即权力意志"来为现实的人生辩护一样,"性善论"对生命的自信也缘于其本质的"身体性"。因为,身体总是处于联系中的身体,从中开出了中国以象征交换为特征的"礼"的文化;同时,"礼"的交互性体现并维护着生命的"生生之仁"。在以"匮乏"为前提的经济理性支配人类世界的今天,高扬生命之"丰盈"的中国哲学无疑会为我们开启一道重新发现人之内在神圣的智慧之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身体 丰盈 生生之仁 礼物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