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5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高等工程教育新生态的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庆 孔纲强 +4 位作者 孔宪京 刘志军 于龙 王胤 王宝民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11-17,共7页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代表性产物已经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崭露头角,智能化的科技变革颠覆了传统高等工程教育的功能,挑战了现有工程人才结构培养体系,加速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打破了“师-生”二元结构教/学形式。高等工程教育唯有“...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代表性产物已经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崭露头角,智能化的科技变革颠覆了传统高等工程教育的功能,挑战了现有工程人才结构培养体系,加速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打破了“师-生”二元结构教/学形式。高等工程教育唯有“主动出击”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以“四个面向”为核心,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高等工程教育新生态:突出层次化,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问题为导向,破茧学科壁垒;激发内驱力,唤醒主动与批判意识;文理兼修,培养核心价值观,打造新时代德才兼备、能力出众、层面鲜明、社会认可的拔尖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 人工智能 ChatGPT SO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路径探索:重庆大学的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珩 黄璐 吴小志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为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路径,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构建智慧教育环境、深化课程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与人... 为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路径,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构建智慧教育环境、深化课程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的三个关键路径,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和评估等教育环节的具体应用实践。最后,以重庆大学的实践为例,展示了这些路径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高等教育现代化 智慧教育环境 课程融合创新 大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国防科技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邱景 樊蓓蓓 +1 位作者 温勤 张红辉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90-94,共5页
在新工科和国防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对国防科技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往的国防科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课程体系单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国防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国防科技工程人... 在新工科和国防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对国防科技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往的国防科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课程体系单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国防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国防科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思路:一是融入国际思维、消除学科界限、革新教学方法,以加快教学内容的国防导向性更新;二是激发创新潜能、联合军工企业,以培养学生的国防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厚植爱国之根、传授国防之学,以深化为国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时代国防科技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现代化军事技术创新、全方位培育卓越军事科技型人才、筑牢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防科技工程 人才培养 学科交叉 校企合作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鹏飞 刘宇航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排灵活等特点;线下教学具有交互性强、学情反馈及时、情感化施教等特点。如何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是新时期高校“金课”建设的...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排灵活等特点;线下教学具有交互性强、学情反馈及时、情感化施教等特点。如何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是新时期高校“金课”建设的重要课题。针对线上和线下教学衔接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了“课前知识自学—课堂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强化”三阶段教学模式,并以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为例,开展了教学改革实践。实践表明,新教学方案和方法能够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BOPPPS教学方法 工程经济与管理 交互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业转型与“新工科”建设需求下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改造的探索
5
作者 窦玉丹 李冬生 +2 位作者 王仲 李昱 夏英杰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针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及“新工科”建设的需求,如何升级土木类既有专业培养模式,并形成可持续的智能建造人才生态供给,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文章首先阐明了智能建造新专业建设与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之间的关联,借助OBE(Outcome Bas... 针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及“新工科”建设的需求,如何升级土木类既有专业培养模式,并形成可持续的智能建造人才生态供给,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文章首先阐明了智能建造新专业建设与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之间的关联,借助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提出了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改造面临的主要挑战,厘清了专业从局部课程到方案总体升级改造的基本思路。随后,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改造的具体途径。实践表明,明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训练、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手段和创新管理机制是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改造的有效策略。该研究的结论可为其他高校土木类专业改革及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转型 新工科建设 土木类 既有专业 升级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师作为视域下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6
作者 王玉清 郝贠洪 +2 位作者 石东升 王尧鸿 王萧萧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120-125,共6页
通过分析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在导师指导能力、教学规划、教学监控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导师应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积极作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导师努力进行自身建设,提高指导能力;系统规划研... 通过分析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在导师指导能力、教学规划、教学监控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导师应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积极作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导师努力进行自身建设,提高指导能力;系统规划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专业实践与其他培养环节的关联度;主动寻求校企合作,提高校内外导师育人的协同度;将“五育”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提高专业实践育人的全面性;改革专业实践评价方法,发挥评价对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师作为 专业实践 教学质量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毕业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
7
作者 肖海文 翟俊 +2 位作者 王涛 李伟民 陈忠礼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2期72-78,共7页
毕业设计是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重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近年毕业设计情况及用人单位的行业需求分析调研,探讨和实践了基于设计任务导向,融合双导师制与新技术/新... 毕业设计是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重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近年毕业设计情况及用人单位的行业需求分析调研,探讨和实践了基于设计任务导向,融合双导师制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毕业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高校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毕业设计 新工科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复杂工程人才需求的工科研究生价值引领育人体系——以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类学位点为例
8
作者 刘莉 宋明伟 +2 位作者 孙忠伟 葛兆龙 汤积仁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3期173-179,共7页
现代企业工程现场技术复杂度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技术人才。然而,部分工科专业研究生选择企业就业并扎根工程现场的意愿不够强烈。针对这一背景,重庆大学以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点为例,探索了服务复杂工程人才需求的工科研究生价值... 现代企业工程现场技术复杂度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技术人才。然而,部分工科专业研究生选择企业就业并扎根工程现场的意愿不够强烈。针对这一背景,重庆大学以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点为例,探索了服务复杂工程人才需求的工科研究生价值引领育人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工科研究生毕业后不愿前往基层的原因。从理想信念、育知育德、榜样引领、工程实践、创新培养五个层面,构建了工科研究生价值引领育人体系,并提出了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行业特点的育人路径。经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的实践验证,该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与工程需求的契合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 复杂工程需求 价值引领 育人体系 资源与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
9
作者 姜兰潮 杨娜 +2 位作者 邢佶慧 白凡 窦超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在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背景下,以及以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的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如何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以实现... 在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背景下,以及以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的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如何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茅以升先生主持监造的钱塘江大桥(一种早期采用铆钉连接的钢结构桁架桥)为背景,秉承茅以升精神的核心价值,通过对钱塘江大桥的深入学习,结合课后参与各类结构设计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学生钢结构创新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等),以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实践并传承茅以升先生所倡导的“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以及“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精神,还构建了学习、产业、研究融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能力与价值的深度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构建了一套闭环的内涵思政教学体系,凝练出一种浸润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模式,达成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塑造价值的总目标。此外,全方位的科学考评及持续改进模式、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能力提升举措等研究成果,均可为同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思想 学产研融通 思政教学体系 内涵思政 钢结构设计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应急背景下专业课程在线教学模式探索
10
作者 刘先珊 许明 谢强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134-142,共9页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为公共应急背景下专业课程的高效教与学提供了重要思路。考虑高校教育教学与在线教学的融合路径,针对岩土工程专业课程的在线教学过程,探讨在线教学存在的共享教学资源显著差异、教学过程单一、师生关系消解与重构...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为公共应急背景下专业课程的高效教与学提供了重要思路。考虑高校教育教学与在线教学的融合路径,针对岩土工程专业课程的在线教学过程,探讨在线教学存在的共享教学资源显著差异、教学过程单一、师生关系消解与重构消耗、教学硬件不匹配等问题。由此,提出专业课程在线教学过程系统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多元化、学生作业多重化、考核方式过程化等教学设计思路,实现在线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运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确立多元化的考核及评价方式,以切实提升专业课程在线教学效果,以期对高校在公共应急背景下完善和改进面向大规模开放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应急背景 专业课程 在线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连接教学研究
11
作者 刘占科 杨文伟 马亚维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3期144-151,共8页
通过深入分析现行国家标准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中钢结构连接部分的教学内容特点,基于“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基于概念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钢结构焊缝连接的概念分析与应用研究,以及基于... 通过深入分析现行国家标准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中钢结构连接部分的教学内容特点,基于“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基于概念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钢结构焊缝连接的概念分析与应用研究,以及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螺栓连接承载力公式的对比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连接教学方法揭示了连接所蕴含的本质逻辑,便于学生扎实掌握连接公式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规范中相关条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连接 设计标准 焊缝连接 螺栓连接 概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思考
12
作者 韦春霞 胡子龙 张蕾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我国高校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如何建立科学、完备的学术评价体系正日益成为影响高校学术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厘清学术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明确学术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深刻理解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不断增强国家... 我国高校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如何建立科学、完备的学术评价体系正日益成为影响高校学术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厘清学术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明确学术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深刻理解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意义,正视当前学术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学科差异关注度不够、破“五唯”落实不够、同行评议待完善等主要问题,才能从宏观视角着手,落实破“五唯”、强化学部职能、优化人才项目体系。同时以微观视角为抓手,在学术评价工作中做到尊重学科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优化同行评议,从而不断完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学术事业发展,助力国家科技文化实力提升,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评价 学科差异 学部职能 破“五唯” 同行评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木工程应用软件类课程OBE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3
作者 李国东 郭楠 张秀华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体系标准和OBE教学理念,指出土木工程应用软件类课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逻辑、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等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介绍了区... 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体系标准和OBE教学理念,指出土木工程应用软件类课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逻辑、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等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介绍了区分授课内容的阶段式课堂教学设计、课程实践环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办法,以及持续改进措施等融入OBE教学理念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课程实施效果表明,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式、互动式的课程学习有效促进了课程目标的达成,所述的课程模式及教学方法可为土木工程专业相似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BOPPPS 项目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以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为例
14
作者 康爱红 李波 +1 位作者 娄可可 寇长江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2期114-120,共7页
土木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面向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以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为例,从课程大纲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土木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面向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以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为例,从课程大纲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革新等方面,探索了产教融合型课程的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实践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融合、产学研项目与工程案例有效转化等方式,构建了产学研创的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建立了“学做创”一体化教学创新模式,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双创能力三方面,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课程考核方面,建立了“三级”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强化了对实践过程和能力的评价。相关成果可为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产教融合 实践创新 课程改革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背景下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多维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15
作者 路韡 黄洪猛 +2 位作者 庞建利 顾皓玮 吴忠铁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3期114-120,共7页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认可。随后,国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目标,明确了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应结合自身定位,把握不同背景的内涵,融合核心元素,落实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认可。随后,国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目标,明确了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应结合自身定位,把握不同背景的内涵,融合核心元素,落实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分析了多背景的内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聚焦的核心元素。以土木工程结构实验课程为例,提出了课程目标和多维度的课程要求;设计了达成多维度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讨论了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以成果为导向理念的工程教育认证,为落实、评价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确立的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了协调统一、多维度育人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思政意识得到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 新工科 课程思政 土木工程结构实验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工程应用的“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
16
作者 王威 肖键 +1 位作者 罗锟 徐金辉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160-168,共9页
施工技术课程作为交通土建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在培养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学习施工技术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关于工程施工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对施工组织管理的认知能力。以华东交通大学铁道... 施工技术课程作为交通土建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在培养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学习施工技术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关于工程施工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对施工组织管理的认知能力。以华东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传统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引入“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进行改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课程建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技术 实践能力 团队合作 项目式+模块化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二学位跨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17
作者 杨璐 辛全财 +1 位作者 柳美玉 刘占省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倡导并推广第二学位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评估跨专业教学质量,促进跨专业教学推广应用,推动跨专业教学改革,对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二学位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倡导并推广第二学位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评估跨专业教学质量,促进跨专业教学推广应用,推动跨专业教学改革,对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二学位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和就业环境分析了二学位跨专业教学的独特优势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针对当前的相关政策和教学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建造 跨专业教学 二学位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侨校外国留学生钢结构原理一流课程建设与探讨
18
作者 李海锋 王卫华 +1 位作者 何煜川 郑双杰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以华侨大学境外生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为例,对标教育部“双万计划”的“两性一度”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融入课程思政、优化教学设计、富集教学资源和加强过程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侨校境外生一流课程建设的经验,以期为培养适应面向未来... 以华侨大学境外生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为例,对标教育部“双万计划”的“两性一度”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融入课程思政、优化教学设计、富集教学资源和加强过程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侨校境外生一流课程建设的经验,以期为培养适应面向未来工程建设和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现代土木工程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课程 钢结构基本原理 侨校 境外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教师教育变革的依据及“国优计划”的回应
19
作者 张务农 李琳琳 范晓伟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2期10-17,共8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和根本依据。作为当代生产形态的概念化表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态的系统性变革和生态优化,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物质要素的革新,也是发展理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教育的变革具...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和根本依据。作为当代生产形态的概念化表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态的系统性变革和生态优化,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物质要素的革新,也是发展理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教育的变革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国优计划”是教师教育变革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理应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主题作出回应。研究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变革、教师素质结构和教师培养模式等都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回应,“国优计划”教师教育应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科研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培养兼具科技创新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高质量师资队伍。这不仅需要数智化教师教育模式,而且需要构建产研教学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实现高校的教育科研场景、企业的技术应用场景与中小学教育场景融通。同时完善系列配套制度,以保障“国优计划”教师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教师教育 国优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类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
20
作者 谢辉 路慧萍 +1 位作者 张志清 邓钊力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3期180-188,共9页
在全球化不断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正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和文化认同培育转变。为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从理论、实践、管理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建筑类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以重... 在全球化不断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正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和文化认同培育转变。为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从理论、实践、管理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建筑类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9门留学生专业课程为例,深入分析了该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发掘、课程大纲的思政融入及思政教育的全域贯通,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专业人才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 留学生 课程思政 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