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5篇文章
< 1 2 2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对口支援西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基鑫 图登克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9-207,共9页
基于“经济居先—文化认同—经济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逻辑,探讨了对口支援西藏这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目标的机制。中心观点认为:对口支援西藏作为中国特色的本土实践产物,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结成共同体对抗自然... 基于“经济居先—文化认同—经济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逻辑,探讨了对口支援西藏这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目标的机制。中心观点认为:对口支援西藏作为中国特色的本土实践产物,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结成共同体对抗自然灾害的历史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产物和重要手段。其基础性作用是补齐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短板,关键性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战略性作用则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展望未来,对口支援西藏在实现西藏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等“物”的建设基础上,应更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提升西藏地区各族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文化认同,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通过实现均衡的文化水平以及共有的文化认同,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进而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发展,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对口支援西藏 时代价值 核心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官方祭祀的历史沿革与神圣性确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子平 马成俊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青海湖官方祭祀是特殊的文化事象,它根植于中华土壤,并从四海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重要的祭祀活动。明清期间,经国家的社会治理后青海湖的神圣性得以确立并开始近祭会盟;民国时期,青海湖官方祭祀不断革新,使其成为环湖地区的特色文化... 青海湖官方祭祀是特殊的文化事象,它根植于中华土壤,并从四海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重要的祭祀活动。明清期间,经国家的社会治理后青海湖的神圣性得以确立并开始近祭会盟;民国时期,青海湖官方祭祀不断革新,使其成为环湖地区的特色文化事象。梳理该文化事象历史,认为青海湖官方祭祀虽然是统治者维系统治权的工具,但在促进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地方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意志建构地方文化中的典型;对我们当下如何建设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空间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官方祭祀 历史沿革 神圣性 文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川藏道的兴起及在中央和西藏地方中的连接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石硕 刘锡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9,共10页
明清之际,川藏道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除了中央政府的主动开拓,西藏地方也参与到了整个进程之中。自明中后期开始,大量藏族僧俗人员自川藏道前往内地朝贡,并将巨额茶叶、布匹、金银等物资带回西藏,这是“... 明清之际,川藏道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除了中央政府的主动开拓,西藏地方也参与到了整个进程之中。自明中后期开始,大量藏族僧俗人员自川藏道前往内地朝贡,并将巨额茶叶、布匹、金银等物资带回西藏,这是“汉藏金桥”兴起的重要背景。当康区的白利土司阻断了川藏道时,以五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支持蒙古首领固始汗,攻灭了白利。清初,西藏地方与内地在川藏道东端打箭炉广泛开展贸易活动。康熙三十九年(1700)“西炉之役”与五十九年(1720)清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后,川藏道沿线多数地区逐渐纳入四川省管辖,清朝为保障道路畅通,以巨额茶叶与白银对西藏地方进行经济补贴。由川藏道的兴起及中央与西藏地方的互动,可以深刻理解该道成为双方连接纽带的原因,以及西藏地方牢固纳入中原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道 中央 西藏地方 打箭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代体育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玲辉 蔡秀清 殷生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是在中华各民族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汉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体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粘合剂,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格局。提出要深入挖掘研究根植于高原地域文化的西藏古代体育与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推动西藏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华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体育 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涉藏游记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晓艳 韩连启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8,共12页
涉藏游记是近现代游记文学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一方面,大量涉藏游记作品体现了近现代复杂的边疆民族关系,记录了作者的入藏经历,也保存了大量边地的民歌谚语、民间故事、民情风俗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资料,内容丰富驳杂,具有重要的历史... 涉藏游记是近现代游记文学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一方面,大量涉藏游记作品体现了近现代复杂的边疆民族关系,记录了作者的入藏经历,也保存了大量边地的民歌谚语、民间故事、民情风俗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资料,内容丰富驳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人类学社会学价值;另一方面涉藏游记作品体现了一种边缘化的文学生活,游记作者以纪实的笔触记录自己进入藏文化场域的所见所闻,也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其存在为我们全面关照现代文学现场提供了一种特殊视角。文章从文学地理学、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近现代涉藏游记这一文学现象的发生背景、类型特征、作者群体、文学价值等进行整体梳理,并评述其总体特征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藏游记 叙述主体 边疆考察 文学价值 近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文旅融合特征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理论与共生理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孔少华 李瀚尊 余子怡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8,共12页
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西藏处在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文化建设承担着凝聚民心、巩固阵地的重要使命,西藏文旅融合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研究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法”与“共生理论”,将客观评价标准引入文旅融... 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西藏处在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文化建设承担着凝聚民心、巩固阵地的重要使命,西藏文旅融合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研究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法”与“共生理论”,将客观评价标准引入文旅融合领域。运用“盯住关键指标法”解决西藏投入产出表数据缺失的问题,对西藏文旅融合特征进行测度,并与全国文旅融合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了西藏文旅融合尽管在直接融合水平上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在完全融合水平上低于全国水平等结论,提出西藏文旅融合需注重文旅延伸产业链的融合与改善互动机制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投入产出表 共生理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牧民增收效应研究:基于西藏县域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建伟 杨琴 张姝颖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5,共9页
基于2019—2020年西藏65个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实证检验了西藏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牧民增收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建设对西藏县域农牧民收入具有正向影响;数字基础设施、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对西藏县域农牧民收入... 基于2019—2020年西藏65个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实证检验了西藏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牧民增收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建设对西藏县域农牧民收入具有正向影响;数字基础设施、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对西藏县域农牧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乡村经济数字化的影响效应最大,乡村生活数字化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不显著。(2)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乡村指数不断提高,对农牧民增收的促进效应不断提升;非边境县数字乡村建设对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效应显著为正,边境县影响效应不显著;农区县和半农半牧县数字乡村建设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农区县的促进作用更大,而牧区县影响效应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牧民增收 数字鸿沟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新中国时期西藏城市发展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川 马正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城市不断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城市随着社会变革经历了初期的调整适应后,实现了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并向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现代城市迈进。在70...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城市不断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城市随着社会变革经历了初期的调整适应后,实现了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并向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现代城市迈进。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西藏城市发挥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辐射中心和支撑点作用,成为西南边疆安全稳定的“压舱石”。这其中所蕴含的发展逻辑,是国家治理边疆,经营民族地区的宝贵实践经验,而制度性安排、机制构建是西藏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逻辑。西藏城市发展在此基础上进入了新时代高速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时期 西藏 城市 特征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物流、农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边疆三省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刚 郑雄飞 珠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210,共9页
文章基于数字物流(L)、农牧业发展(A)和区域经济增长(E)指标体系,运用AHP-CRITIC综合权重的TOPSIS法对2013-2022年边疆三省LAE水平进行测度,继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探究LAE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过程,并结合障碍因子分析和回... 文章基于数字物流(L)、农牧业发展(A)和区域经济增长(E)指标体系,运用AHP-CRITIC综合权重的TOPSIS法对2013-2022年边疆三省LAE水平进行测度,继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探究LAE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过程,并结合障碍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探究耦合协调进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边疆三省LAE水平存在差距,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新疆、西藏;各省LAE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其中内蒙古和新疆LAE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西藏LAE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区间内不断波动;LAE耦合协调发展受到交通可达性、科技创新和农牧业发展规模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对LAE耦合协调具有抑制作用。文章以边疆三省LAE水平为依据,对LAE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为促进边疆三省LAE相关政策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物流 农牧业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 耦合协调度 边疆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13世纪南亚与中国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阿贵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
历史上,宗教文化交流常在各地区间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10-13世纪,南亚与中国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南亚与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历史上,宗教文化交流常在各地区间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10-13世纪,南亚与中国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南亚与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宗教学、艺术史、社会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文章讨论此时期南亚与西藏间的佛教传播、翻译活动、学术与人才交流、建筑风格和绘画艺术影响,以及宗教仪式和实践特点,不仅客观展现南亚与西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史,更深刻揭示交流对西藏社会、宗教和艺术的广泛影响力。史上形成的优良交流传统与结下的友好善缘,为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南亚大通道”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 西藏 佛教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县域乡村振兴视角的甘青川藏族聚居县返贫风险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炳镐 崔慧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文章旨在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的返贫风险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和资料源于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精准扶贫及脱贫工作的田野调查。通过调研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从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如迭部县“特色产业模... 文章旨在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的返贫风险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和资料源于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精准扶贫及脱贫工作的田野调查。通过调研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从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如迭部县“特色产业模式”、泽库县“拉格日模式”、若尔盖县“跨地域协作模式”,发现在实践层面,甘青川藏族聚居县存在扶贫项目的立项随意性的问题、部分脱贫技能培训脱离实际的问题、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带来的问题。文章通过返贫风险分析,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贫风险 甘青川藏族聚居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蕃交往交流交融遗存碑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次旦扎西 罗勇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共11页
在200多年的唐蕃交融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碑刻、史籍以及民间故事等。其中,现存于西藏境内的、反映唐蕃关系的汉藏文碑刻有四通:一是位于吉隆县境内的“大唐天竺使之铭”,刻于唐显庆三年(658),是唐蕃早期友好交往关系的见证... 在200多年的唐蕃交融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碑刻、史籍以及民间故事等。其中,现存于西藏境内的、反映唐蕃关系的汉藏文碑刻有四通:一是位于吉隆县境内的“大唐天竺使之铭”,刻于唐显庆三年(658),是唐蕃早期友好交往关系的见证。二是位于布达拉宫广场的“恩兰·达扎路恭碑”,记载了763年吐蕃大将达扎路恭(马重英)率军攻占长安的历史,是唐蕃中期交流交锋的见证。三是位于昌都察雅的仁达摩崖石刻,刻于804年,记载了参与制作佛像的藏汉工匠姓名,是唐蕃中晚期佛教文化交融的见证。四是位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刻于823年,是唐蕃交融“社稷如一”的见证。从这几通碑刻的历史背景,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蕃关系 民族交融 碑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孔繁秀 艾金勇 余小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西藏考古相关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结合定量分析工具,对西藏考古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藏学、民族学、文物考古和民族高校学报等领域期刊是西藏考古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四川大学的霍...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西藏考古相关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结合定量分析工具,对西藏考古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藏学、民族学、文物考古和民族高校学报等领域期刊是西藏考古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四川大学的霍巍教授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近三十年西藏考古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青藏高原史前文明、佛教考古、吐蕃墓葬、考古出土材料文化属性以及高原丝绸之路等五个方面。同时“唐朝”“丝绸之路”和“文化交融交流”具有潜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研究现状 热点主题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脱贫户脱贫稳定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户职业分化视角
14
作者 刘天平 郭健斌 孙凯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2,共11页
确保脱贫户稳定脱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基础,研究脱贫户脱贫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生计资本理论为指导对西藏385户脱贫户进行脱贫稳定性评价,考察了农户职业分化(纯农户、非农户、兼业户... 确保脱贫户稳定脱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基础,研究脱贫户脱贫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生计资本理论为指导对西藏385户脱贫户进行脱贫稳定性评价,考察了农户职业分化(纯农户、非农户、兼业户)下的脱贫稳定性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是西藏脱贫户中兼业化成为常态;脱贫户的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规模、成员健康状况等在不同农户中分化明显。二是脱贫稳定性指数均值为0.365,整体偏低,主要是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偏低。三类户中非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最低,兼业户最高,纯农户居中。以自然断点法分类,有17.92%的样本处于不稳定型脱贫,其中非农户此比例最高(32.26%)、兼业户最低(12.45%)。三是参加技能培训频次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对三类户的脱贫稳定性都有显著影响:农户所在村庄距最近县城距离和是否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对纯农户和非农户脱贫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交际能力高低和获取借贷可能性对兼业户和非农户有显著影响;农户住房类型和家庭劳动力数量仅对兼业户有显著影响。建议:继续稳妥推进易地搬迁,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户各项技能培训,引导参与产业项目;提供支农惠农信贷帮扶,创新转移收入支付方式;加强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提高应灾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脱贫户 脱贫稳定性 可持续生计 农户职业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初期中原与吐蕃佛教交融依存语境解读
15
作者 李军 周志琴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吐蕃与唐朝因中原佛教结缘,而双方的交融依存发端于唐朝重启了儒家孟子性善论仁道思想,摒弃了过去天赋神权论的儒家思想。儒学扬弃之后在唐朝初期强调“仁”道,唐朝因“仁”和合吐蕃,佛教的中国化也在唐朝初期有了新的面目:“提倡众生... 吐蕃与唐朝因中原佛教结缘,而双方的交融依存发端于唐朝重启了儒家孟子性善论仁道思想,摒弃了过去天赋神权论的儒家思想。儒学扬弃之后在唐朝初期强调“仁”道,唐朝因“仁”和合吐蕃,佛教的中国化也在唐朝初期有了新的面目:“提倡众生平等”。儒学的“仁”转化为佛学的“众生平等”理念,形成了吐蕃与中原的基本交往范式,即以佛教为抓手,而以借鉴唐朝的基本思想为内容的事实。这也说明佛教在唐朝真正开始中原化了,而佛教在吐蕃还远未开始吐蕃化,文成公主入藏意味着吐蕃与中原启动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加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吐蕃 佛教 交融 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西藏文化产业可视化分析
16
作者 李媛媛 尕藏才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2,共7页
自2002年发布《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以来,西藏文化产业逐步在政策引导下蓬勃发展。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文化产业开始起步”,此后依托“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机遇,最终在“十四五”期间确立了其... 自2002年发布《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以来,西藏文化产业逐步在政策引导下蓬勃发展。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文化产业开始起步”,此后依托“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机遇,最终在“十四五”期间确立了其作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支柱的地位。西藏文化产业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正朝着高质量和数字化转型迈进。文章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以西藏文化产业为研究主题,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可视化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文化建设与改革的深入推进,西藏文化产业的学术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热词、前沿主题、发展路径及研究力量均有所侧重,形成了聚类结构合理、趋势显著的共现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西藏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呈现数量多、内容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但也存在研究区域集中、主题封闭、方法单一、内容衍生性有限等问题,导致学术生产力层次不高、影响力辐射不足,创新力有待提升。为此,提出应从深化沟通交流、加强主体合作、消除信息壁垒、强化学术支持和促进研究创新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文化产业 CITESPACE 文化产业改革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军民协同创新:理论机制、效应测度与实证检验——以中西部地区电子及通讯装备制造业为例
17
作者 刘敏 卫春鹏 陶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1-220,共10页
数字经济赋能军民协同创新是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新引擎。基于信息熵理论和系统协同理论,选择电子及通讯装备制造业这一典型军民协同创新产业2013—2021年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军民协同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军民协同创新是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新引擎。基于信息熵理论和系统协同理论,选择电子及通讯装备制造业这一典型军民协同创新产业2013—2021年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军民协同创新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在加入控制变量前提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军民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度提升19.25%,数字经济正向赋能军民协同创新,同时数字经济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推动技术进步和降低研发成本间接赋能军民协同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产业化在赋能军民协同创新中作用不显著,数字经济赋能军民协同创新主要集中在创新主体和创新投入两方面。基于此,针对中西部地区如何充分吸收数字红利,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军民协同创新 赋能效应 中西部地区 电子及通讯装备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一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在青海西宁举行
18
作者 周晓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4年7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藏学》杂志社、西藏大学期刊中心联合主办,《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在青海西宁举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新华文摘》等学... 2024年7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藏学》杂志社、西藏大学期刊中心联合主办,《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在青海西宁举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新华文摘》等学术评价机构,全国近30家藏学期刊单位以及相关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的代表参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期刊中心 南京大学 社会科学评价 藏学 西藏大学 《新华文摘》 青海西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加哥结构人类学的夏尔巴研究:一个学术史的梳理
19
作者 陈波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2,共13页
1960年代之后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出象征—结构人类学和历史—结构人类学等,其中的一脉研究喜马拉雅南坡的夏尔巴人,主要是担纲者鲍罗帛和敖谢丽等人,分别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960年代之后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出象征—结构人类学和历史—结构人类学等,其中的一脉研究喜马拉雅南坡的夏尔巴人,主要是担纲者鲍罗帛和敖谢丽等人,分别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及萨林斯的历史结构理论出发对夏尔巴社会进行象征—结构分析,提出夏尔巴理想社会—文化范型和对该范型的中时段历史—结构转型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加哥结构人类学派 夏尔巴 精神分析 象征—结构 历史—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系高原梦绕江河——访著名生态学家洛桑·灵智多杰
20
作者 苏发祥 羊宗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洛桑·灵智多杰先生是享誉我国藏学界和生态学界的知名学者,长期专注于青藏高原的生态学研究以及环...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洛桑·灵智多杰先生是享誉我国藏学界和生态学界的知名学者,长期专注于青藏高原的生态学研究以及环境保护行动,同时也成功策划并主持了“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发展”和“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两个重大课题,主持编纂出版了一系列青藏高原生态研究的高水平学术专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洛桑·灵智多杰先生认为,维护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进步和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游牧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传统智慧,这对当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文章围绕洛桑·灵智多杰先生的学术经历、成就、贡献等对其进行了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族 游牧文化 山水文化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