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4篇文章
< 1 2 1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G发展20年:回溯与瞻望 被引量:6
1
作者 肖红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概念正式提出20周年之际,对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回溯,深入探寻其演变特征和规律,深刻洞察未来ESG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推动ESG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按照推动力量、关注重点和发展程度的差... 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概念正式提出20周年之际,对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回溯,深入探寻其演变特征和规律,深刻洞察未来ESG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推动ESG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按照推动力量、关注重点和发展程度的差异,20年来ESG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探索起步阶段(2004—2009年)、初步兴起阶段(2010—2014年)、快速发展阶段(2015—2020年)和规范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在这一发展过程中,ESG制度、规则、实践和生态各自动态演化又相互共演,呈现出不同的演进逻辑、特征和规律,体现为渐进式的制度安排、兼容性的国际规则、多样化的主体实践和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展望未来,全球ESG将在争议与挑战中继续前行,并进入深化转型新阶段,ESG生态将动态优化并迈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 制度安排 国际规则 主体行为 生态系统 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流行语演化20年:机理、规律与转向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以2003—2022年200个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以拉斯韦尔的传播要素作为理论框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在横向上具有柔性抵抗与恶搞拼贴、圈地自萌与“社会文身”、符码延异与脱敏祛魅、易解码与“通约货币”、“弱者的武... 以2003—2022年200个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以拉斯韦尔的传播要素作为理论框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在横向上具有柔性抵抗与恶搞拼贴、圈地自萌与“社会文身”、符码延异与脱敏祛魅、易解码与“通约货币”、“弱者的武器”与情绪解压阀、“范式订立”与易认知偏见、实用主义与语言暴力结合、自我降格和精神矮化等显著特征;在纵向上呈现出从社会大场域向趣缘小场域转移、从广播到窄播、从闭合修辞系统向开放修辞系统转化等特征。据此提出,网络流行语的引导范式需从粗放型霸权管理向精细化的微观修辞引导转向,构建理性的表达生态和健康有序的舆论生态才是有效减少宣泄型网络流行语的治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网络舆论 多元网络文化 社群传播 舆论生态 传播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跨越理论下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权力配置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菊娥 袁忆 张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6,共13页
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已经成为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边界跨越理论视角,选取西安交通大学校企联合研究院的多案例样本,采用探索性研究方法深度挖掘“产学研如何在企业主... 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已经成为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边界跨越理论视角,选取西安交通大学校企联合研究院的多案例样本,采用探索性研究方法深度挖掘“产学研如何在企业主导下实现深度融合”机理逻辑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第一,校企联合研究院是建立在高校与企业“相对边界”之上的一种“边界组织”,双方藉由“边界组织”开展跨界合作实践,不仅减少了两者“绝对边界”内部不同制度规则的直接冲突,而且为建立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正式制度提供了适宜的平台环境;第二,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本质是高校与企业相互授权促进组织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融合的权力配置过程,核心权力类型包括资源使用权、网络关系权、流程制定权、价值评价权和成果应用权;第三,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分为基于项目合作的关系建立阶段、基于资源整合的战略合作阶段和基于价值共创的深度融合阶段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类型权力在三个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深度融合 边界组织 边界跨越 权力配置 资源整合 创新联合体 校企联合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四链融合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被引量:3
4
作者 冯华 李沫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主体完善、要素齐备的完整结构,提升整体效能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以“四链融合”发展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理论框架,结合效能理论和系统理论对整体效能进行科学解...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主体完善、要素齐备的完整结构,提升整体效能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以“四链融合”发展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理论框架,结合效能理论和系统理论对整体效能进行科学解构,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测算及“四链融合”情况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指数大幅提升,由2012年的51.85上升至2021年的95.58;创新链与产业链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融合进程有待进一步完善;资金和人才要素种类逐渐齐备、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链人才链结构支撑能力大幅增强,但产出绩效并未实现相应增加,要素匹配水平亟待提高。未来应通过多项举措推动“四链融合”,尽快构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搭建互联网创业孵化平台,提升公共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程度,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支撑力度,健全科技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资源库,破除人才流动限制,以持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 人才链 四链融合 整体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劳动力有效配置与就业质量提升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早 高昕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8,共16页
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势必会对就业市场以及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运用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就业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并与省级智能化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研究表明:智能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 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势必会对就业市场以及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运用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就业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并与省级智能化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研究表明:智能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将劳动力配置纳入智能化影响就业质量的框架后发现,劳动力空间配置以及劳动力与岗位匹配是智能化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渠道。智能化并不会以“涓流”的形式平等提升所有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质量,按劳动力个体特征划分,智能化对于非认知能力更强、专用型人力资本积累更多的个体就业质量提升效果更明显;按劳动力所处地区划分,智能化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对处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劳动力更明显。据此提出,政府在加快推进智能化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和劳动者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切实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就业质量 劳动力空间配置 劳动力与岗位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逻辑、表达类型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巨星 秦菱 董嘉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2,共7页
隐喻式网络流行语是借助特定修辞手法进行意义表述的一种网络语言建构活动,其偏离常规的话语表达方式而愈发受到网民青睐,映射社会现实、彰显社会心态和丰富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舆论失真和舆论生态失衡的风险。外在文学修辞属... 隐喻式网络流行语是借助特定修辞手法进行意义表述的一种网络语言建构活动,其偏离常规的话语表达方式而愈发受到网民青睐,映射社会现实、彰显社会心态和丰富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舆论失真和舆论生态失衡的风险。外在文学修辞属性与内在意义映射文本属性的双重加持是隐喻式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生成逻辑,本体隐喻下的创意表达与旨趣标识、方位隐喻下的情感投射与舆情聚焦,以及结构隐喻下的情绪调适与利益攫取是其基本表达类型。隐喻式网络流行语能够丰富话语体系和激发市场活力,但也存在着扰乱语言环境、过度娱乐大众和冲击主流价值的现实风险,可以从多元参与、立体监督、技术创新以及借鉴交流等维度进行体系化的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概念隐喻 意义映射 网络文化 社会心态 语言环境 舆论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安全的技术治理:对抗测试与评估审计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辉 郭烘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8,共11页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提供跨任务和跨领域泛化性能的同时,由于数据驱动和技术复杂等原因产生了多重风险,增加了企业和个人面临的安全威胁,并带来了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对抗测试和评估审计为核心的技术治理能够有效辨识和缓解安全漏洞及风...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提供跨任务和跨领域泛化性能的同时,由于数据驱动和技术复杂等原因产生了多重风险,增加了企业和个人面临的安全威胁,并带来了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对抗测试和评估审计为核心的技术治理能够有效辨识和缓解安全漏洞及风险,为大语言模型的安全应用提供了关键保障。但是,目前缺少充足的算力保障、技术治理流程和标准缺乏统一性、平台技术治理易受商业利益影响等困境影响了技术治理方案的稳步实施。从优化技术治理框架、鼓励安全治理技术创新、明确流程与标准、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安全技术治理机制的建议,以确保大语言模型的稳定与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安全风险 技术治理 对抗测试 评估审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能和消解: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真实的碰撞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明德 李聿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的影响,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由书写向叙事过渡的新闻传播辅助生产工具;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可以赋能新闻真实;部分内容生产主体基于利益驱动,利用深度造假功能,致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虚假... 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的影响,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由书写向叙事过渡的新闻传播辅助生产工具;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可以赋能新闻真实;部分内容生产主体基于利益驱动,利用深度造假功能,致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虚假新闻信息的数据生成、新闻事项失实、新闻细节造假的工具。真实新闻和虚假新闻生成的决定因素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人是决定新闻真假的主体。因此,应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闻真实治理路径,具体包括:提高有关信息真实和新闻真实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网络平台信息真实性主体责任制度;针对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内容生成用户细化真实性管理制度和措施;提升智能化新闻生产能力,以新闻产品数量和质量提高新闻真实性水平;提高新闻事实的核实与订正部门的地位并设立公众监督机制;积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阻截虚假新闻技术优化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符合论 新闻生产 新闻真实 虚假新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研团队学: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梅红 朱钰 田佳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有组织科研”背景下,科研团队建设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科研团队学作为一门国际上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核心是对科研团队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特点和有效性开展研究。阐释了科研团队学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 “有组织科研”背景下,科研团队建设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科研团队学作为一门国际上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核心是对科研团队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特点和有效性开展研究。阐释了科研团队学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当前科研团队发展的现实问题。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建模方法梳理了2006—2022年Web of Science上的692篇文献,凝练分析国际学术研究概况,从科研团队合作动机及协调发展、成员多样性与互动、跨学科协同环境、科研团队有效性等关键研究领域进行学术领域分析和价值阐释。从科研团队分层分类治理体系存在的“难点”、面向科技创新前沿的有组织科研探索存在的“卡点”以及支持系统推进创新突破的生态环境存在的“断点”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科研团队学研究的迫切性。据此提出深入挖掘并分析科研团队资源禀赋特征、关注“有组织科研”的政策设计、营建科研团队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等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团队学 有组织科研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团队合作 跨学科协同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合数字鸿沟激励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结构性特征与传导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王丽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91,共15页
随着数据驱动发展理念的转变,弥合数字鸿沟助推后发城市绿色追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基于理论分析探讨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和调节渠道,以2012—2021年中国243个后发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 随着数据驱动发展理念的转变,弥合数字鸿沟助推后发城市绿色追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基于理论分析探讨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和调节渠道,以2012—2021年中国243个后发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实证评估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所产生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第一,弥合数字鸿沟能够激励后发城市绿色追赶,且该激励效应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特征;第二,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激励效果呈现出“结构效应”,激励效果强弱具体表现为弥合发展水平鸿沟>弥合创新质量鸿沟>弥合发展增速鸿沟;第三,弥合数字鸿沟能够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推动后发城市绿色追赶,对于资源配置效应表现为“质优于量”,对于创新激励效应则表现为“以量促质,量质齐升”;第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责公众均能够有效调节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激励效应;第五,城市类型供给端差异、需求端差异和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差异均会对弥合数字鸿沟的激励效应产生差异性影响,非资源型城市、再生型资源型城市、高消费水平城市和千兆城市在弥合数字鸿沟中受益更多。据此提出后发城市应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均衡,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并根据城市类型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弥合数字鸿沟赋能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多维路径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生产力 数字鸿沟 后发城市 包容性绿色发展 后发优势驱动假说 资源配置效应 创新激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捷治理视域下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路径转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丽梅 杨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5,共13页
社区作为超大城市的最小组成单元,是风险社会下抵御突发事件的重要场域。然而,传统科层制下刚性规则叠加社区治理的集体行动困境,使得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面临着治理理念涣散、治理主体权责不匹配、治理资源分散等碎片化困境。超大城... 社区作为超大城市的最小组成单元,是风险社会下抵御突发事件的重要场域。然而,传统科层制下刚性规则叠加社区治理的集体行动困境,使得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面临着治理理念涣散、治理主体权责不匹配、治理资源分散等碎片化困境。超大城市的基层风险治理以法治为前提,以人民之力为基础,呈现出人民性、系统性、动态性和精准性等特征。为了实现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范式转型,以敏捷治理理论为观察工具,构建了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敏捷治理的理论模型。以S市X街道基层风险治理实践为个案,对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敏捷治理的现状、困境及转型路径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发现,X街道通过流程再造、过程规范、政社合作、技术嵌入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显著提升了基层风险治理能力,但也存在敏捷思维尚待形塑、整合与协调机制尚待优化、多元主体共治效能尚未充分激活、数字技术尚待深度融合等问题。为破解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敏捷治理困境,从价值敏捷、制度敏捷、组织敏捷、技术敏捷四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捷治理 基层风险治理 超大城市 价值敏捷 制度敏捷 组织敏捷 技术敏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应链创新如何影响企业ESG表现?——来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庞瑞芝 王宏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6,共14页
如何推动企业践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重要议题。将2018年开展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12—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借助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供应链创新对企业ESG表... 如何推动企业践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重要议题。将2018年开展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12—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借助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供应链创新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供应链创新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国有企业、高竞争行业以及供应链地理邻近的企业,供应链创新对其ESG表现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供应链创新主要通过融资效应、信息披露效应以及绿色创新效应提升了企业ESG表现;此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ESG责任履行具有后向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提供和完善有利于供应链创新与企业战略转型融合的制度供给、加快建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ESG制度体系、营造激励相容的外部市场环境、推动绿色供应链协同机制建设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创新 ESG 融资效应 信息披露效应 绿色创新效应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向政府共享数据的制度窘境、理论跃升与优化革新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元聪 徐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企业向政府共享数据能够让企业的数据经由政府与各个行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的作用,最终释放出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针对当前企业向政府共享数据的制度窘境,其优化革新应当重新... 企业向政府共享数据能够让企业的数据经由政府与各个行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的作用,最终释放出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针对当前企业向政府共享数据的制度窘境,其优化革新应当重新审视数据产权上的“公”“私”关系,以公共物品理论、利他主义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以及社会本位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实现理论跃升。在共享适用范围方面,应当明确共享适用主体范围和共享适用内容范围;在共享依托方式方面,应当创设无偿共享的依托方式和有偿共享的依托方式;在共享应循程序方面,应当健全共享启动程序、共享提供程序、共享接收程序和共享监督程序;在共享法律责任方面,应当完善共享民事责任和共享行政责任,以优化企业向政府共享数据的制度体系,从而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强势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数字政府 企业数据 数据共享 政企合作 数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演进:规律及其分析框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网络社会心态已经成为影响网络生态乃至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意义符码表征和影响机制两方面议题展开,未能把网络社会心态作为一个变动的主体,从历史的、演进的视角理解网络社会心态。从中观层面聚焦网络社会心态自涌现... 网络社会心态已经成为影响网络生态乃至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意义符码表征和影响机制两方面议题展开,未能把网络社会心态作为一个变动的主体,从历史的、演进的视角理解网络社会心态。从中观层面聚焦网络社会心态自涌现与演进规律的研究发现,网络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中长期社会泛在心理状态,在流动、变化的过程中,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表现出主导性网络社会心态、底线型网络社会心态、高表达网络社会心态、极化等演进规律。进一步基于情境逻辑、文化逻辑、结构逻辑的研究思路,发展出以人为中心,以中国特色思想价值观念测量为基础,在演进的视角中勾连网络社会与现实世界的互联网研究取向,期冀为描述和解释中国网络舆论场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心态 社会价值观测量 网民认知 网络舆论 社会变迁 演进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15
作者 袁晓玲 黄晓洲 刘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0,共15页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少子化、老龄化与区域增减分化的重大现实要求中国必须走人口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剖析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人口素质、规模和结构在内的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测度中国...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少子化、老龄化与区域增减分化的重大现实要求中国必须走人口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剖析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人口素质、规模和结构在内的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测度中国283个城市2006—2020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Dagum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工具考察其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增长乏力,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布格局;空间差异长期处于高位运行且持续扩大,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分别是东西向和南北向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受多重因素驱动,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科技创新与教育支持构成正向驱动核心,高生活成本、住房成本及环境污染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增强区域联动、扩大正向溢出效应是实现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高质量发展 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 人口素质 人口规模 人口结构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转型何以缓解多维能源贫困——来自低碳试点城市和家庭的经验证据
16
作者 杨红燕 杨阳 +1 位作者 李天云 黄远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6,共14页
探索低碳试点政策对多维能源贫困的减贫效应,有助于发挥其在促进低碳转型和缓解能源贫困问题上的协同效益。通过构建中国城市层面的多维能源贫困指数,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使用交叠双重差分模... 探索低碳试点政策对多维能源贫困的减贫效应,有助于发挥其在促进低碳转型和缓解能源贫困问题上的协同效益。通过构建中国城市层面的多维能源贫困指数,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使用交叠双重差分模型结合系统广义矩估计实证探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LCCP)对多维能源贫困的减贫效应及其机制路径。LCCP的实施能够有效缓解多维能源贫困,不仅使试点城市多维能源贫困程度显著下降0.9%,且存在政策溢出效应。LCCP对多维能源贫困的缓解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善能源可使用性维度及促进能源清洁性维度方面,对能源可负担性维度的贫困无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LCCP的能源减贫效果在资源禀赋及区域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对资源型城市以及北方城市的多维能源贫困缓解效果更明显。企业层面,LCCP的实施通过增强企业绿色创新效应缓解多维能源贫困,且印证了“波特假说”;政府和家庭层面,政府环保支持效应与家庭环保行为效应是LCCP缓解城市和家庭多维能源贫困的有效路径。据此提出推进LCCP政策扩围增效,强化绿色创新驱动与区域协同机制,构建差异化、可持续的多维能源减贫路径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转型 环境规制 低碳试点政策 能源贫困 绿色创新 环保支持 环保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智能传播的认知域
17
作者 林克勤 张丽 郑继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智能传播促进了人的心智向体外的延伸,并赋予科学技术哲学提出的“认知域”概念新的专业化意义。立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用延展认知的理论框架解析智能传播中的认知域内涵:一是指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本质上该过程是以... 智能传播促进了人的心智向体外的延伸,并赋予科学技术哲学提出的“认知域”概念新的专业化意义。立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用延展认知的理论框架解析智能传播中的认知域内涵:一是指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本质上该过程是以模块化结构映射人脑的相似机制,并以图灵测试常态化来预示当代人工智能行为主义的主流;二是指信息生产和流通中智能系统的角色定位,虽然它们完成了从认知工具到认知主体的嬗变,但尚未体现出主体性价值;三是指信息活动发生的智能空间,它超越了人脑的封闭式体系,迈向了领云、镜像、后叙述接续的广袤维度。把认知域概念引入智能传播话语体系之中,强调体外认知与体内认知的统合主义立场,拓展了智能传播研究的范围,突出了智能空间和实体空间在传播活动中的不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认知域 认知科学 模块化 主体性 行为主义 智能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法一体化视野下网络平台法律义务的完善
18
作者 杨清望 王海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7,共14页
探讨网络平台法律义务的完善,旨在回应数字时代法律义务基础和义务内容应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网络平台法律义务的设定存在理论基础研究不深入、相关法律规定内容分散且缺乏协调性、义务内容缺乏差异性等问题,需要通过设定公私法一体化... 探讨网络平台法律义务的完善,旨在回应数字时代法律义务基础和义务内容应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网络平台法律义务的设定存在理论基础研究不深入、相关法律规定内容分散且缺乏协调性、义务内容缺乏差异性等问题,需要通过设定公私法一体化义务予以消解。设定上述义务应以共同善义务观为基本遵循,坚持网络平台法律义务的公私二重性,从义务规则体系、义务内容、义务类型化等方面予以完善。具言之,应以“基础法—领域法—特别法”体系优化网络平台义务规则体系;搭建个体民事权利和基本权利保护义务、公共利益保护义务和共同体秩序维护义务的多层级义务框架;根据网络平台地位的不同,设定平台的一般化义务和特别化义务;借助转介条款并明确网络平台第三方监管义务的范围以消解公私法义务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平台治理 网络平台法律义务 公私法一体化 共同善义务观 基本权利保护义务 转介条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来自精准扶贫的证据
19
作者 宋献中 李双怡 潘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2,共14页
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and governance,ESG)评级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重要工具,但ESG评级分歧的存在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以2016—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ESG评级分... 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and governance,ESG)评级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重要工具,但ESG评级分歧的存在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以2016—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ESG评级分歧是否会抑制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精准扶贫投入。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声誉和管理者短视是ESG评级分歧影响企业精准扶贫行为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ESG评级分歧主要降低了企业的造血式扶贫投入,而对输血式扶贫投入没有太大影响;外部压力较低、国有企业和首席执行官具有贫困经历的企业,其精准扶贫投入受到ESG评级分歧的负面影响更小。从精准扶贫角度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会削弱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诱发机会主义行为,对中国现阶段ESG规范有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评级分歧 精准扶贫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声誉 管理者短视 信息披露 机会主义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20
作者 张成虎 纪睿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3,共12页
促进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稳健发展,对于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指示至关重要。在推进主要针对流通中现金的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过程中,参与方的积极性不足,出现用户基数增长难等问题,对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稳... 促进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稳健发展,对于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指示至关重要。在推进主要针对流通中现金的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过程中,参与方的积极性不足,出现用户基数增长难等问题,对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构成了挑战。基于“概念界定—结构梳理—影响机制分析”的生态链路,探究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概念,解构其特征、结构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由环境子系统、主体子系统以及调节子系统组成,其中调节子系统处于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可避免环境与主体子系统间发生直接影响,进而导致生态系统反应过于剧烈影响发展的问题。通过对系统影响机制的研究可知,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机制可大幅改善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反馈循环与动态平衡机制亦可维护系统的稳定运行。据此提出加强主体子系统的能力建设、优化环境子系统的支撑条件、强化调节子系统的监管效能以及促进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等政策建议,以有效应对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推动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民币 金融生态系统 生态主体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 生态调节系统 数字经济 金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