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6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营养强化对马口鱼卵巢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度煌 陈家乐 +7 位作者 李文盛 薛凌展 胡振禧 梁萍 廖梦香 曾高雄 樊海平 吴斌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2,共7页
为探讨营养强化对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亲鱼卵巢的影响。设计实验组(强化饲料)、对照组(普通饲料),营养强化45 d后,进行卵巢切片观察与计数,测定卵巢常规营养组分、性腺指数、卵子发育至Ⅳ期的相期比例、性激素水平。结果显示:... 为探讨营养强化对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亲鱼卵巢的影响。设计实验组(强化饲料)、对照组(普通饲料),营养强化45 d后,进行卵巢切片观察与计数,测定卵巢常规营养组分、性腺指数、卵子发育至Ⅳ期的相期比例、性激素水平。结果显示:营养强化45 d后,实验组的性腺指数(11.06%)显著高于对照组(9.12%);实验组和对照组卵细胞进入Ⅳ期的相期比分别为51.60%和44.86%,差异显著;卵巢营养组成与含量方面,实验组马口鱼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而粗蛋白、灰分、钙和磷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和对照组卵巢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单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性;激素水平方面,实验组亲鱼卵巢性激素(孕酮、17a-羟孕酮、维生素D3、雄烯二酮、去氧皮质酮、皮质酮)水平明显上调。综上结果表明,使用自配营养强化饲料,能一定程度上提高马口鱼亲鱼卵巢发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 营养强化 卵巢发育 卵巢营养组成 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渔业》征稿简则
2
作者 《淡水渔业》编辑部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淡水渔业》是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现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科学、生物技术、遗传与育种、渔业生态与资源、水生生物多样性、渔业环境与保护、渔业设施与机械、网具与捕捞、... 《淡水渔业》是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现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科学、生物技术、遗传与育种、渔业生态与资源、水生生物多样性、渔业环境与保护、渔业设施与机械、网具与捕捞、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生物病害控制、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论文,适量刊载研究简报、生产报告和综述,力求全面反映我国淡水渔业新进展、新成果。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入录期刊,且被多种国内外权威文献数据库收录,曾获全国优秀学术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等荣誉。本刊坚持“百家争鸣,学术至上”的办刊原则,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水产研究所 优秀学术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水产品加工 文献数据库 农业期刊 淡水渔业 渔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对浮游菌群和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施林林 王杰 +4 位作者 沈明星 梅丽娟 邓金花 王海候 陆长婴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为理清蟹塘水生植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养殖的微生态学贡献,实验设置伊乐藻(EN)、浮床蕹菜(IA)和浮床水稻(OS)三种水生植物处理,并对螃蟹产量、水体质量、浮游菌群和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生植物对螃蟹产量... 为理清蟹塘水生植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养殖的微生态学贡献,实验设置伊乐藻(EN)、浮床蕹菜(IA)和浮床水稻(OS)三种水生植物处理,并对螃蟹产量、水体质量、浮游菌群和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生植物对螃蟹产量和水质均有显著影响,其中IA处理螃蟹产量较高且水质显著提升。水生植物同时显著改变了浮游菌群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浮游菌群中α-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是主要类群(>10%);肠道菌群中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要类群(>10%)。值得注意的是,IA处理肠道菌群具有更高的潜在有益菌和更低的潜在致病菌。同时,水生植物也显著改变浮游菌群和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其中IA处理α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余处理,群落更稳定。降维分析表明水生植物处理后浮游菌群分组差异明显,且水体pH和硝态氮是主要环境驱动因子。PICRUSt2功能预测揭示水生植物对浮游菌群的影响主要涉及微生物碳氮和能量代谢,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涉及蛋白质输出与同源重组。结果表明,蟹塘水生植物对浮游和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蟹塘水生植物,以提升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水生植物 肠菌菌群 浮游菌群 水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黄颡鱼生长、抗氧化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4
作者 熊航 杨代勤 易提林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93,共9页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抗氧化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以初始体质量为(28.10±0.51) 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喂添加0 mg/kg(CK组)、300 mg/kg(A组...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抗氧化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以初始体质量为(28.10±0.51) 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喂添加0 mg/kg(CK组)、300 mg/kg(A组)、600 mg/kg(B组)、900 mg/kg(C组)、1 200 mg/kg(D组)、1 500 mg/kg(E组)黄芪多糖的饲料,饲养56 d后测定生长性能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肝脏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观察肠道结构。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除A组外,其余各实验组的摄食量、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实验组中黄颡鱼血清总胆固醇含量随APS添加量增加显著降低,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上升;实验组中黄颡鱼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则呈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D组黄颡鱼肠道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肝脏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幅度最为显著。肠道形态学分析表明,肠道切片各实验组中D组黄颡鱼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提高程度最显著。结果表明,在黄颡鱼饲料中添加300~1 500 mg/kg的APS能够提高其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及改善肠道健康,黄颡鱼饲料中APS的适宜添加量为1 20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抗氧化 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微生物防治研发进展及在水产养殖中开发前景分析
5
作者 艾晓辉 李声平 董靖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共7页
抗生素以其廉价和一定有效性,依然是全球疾病治疗的首选。如今,我国抗生素使用量占亚太地区所有国家使用量的50%以上,其中在水产养殖的用量不容忽视,耐药性问题已给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抗生素治疗替代策略在学术界一直颇... 抗生素以其廉价和一定有效性,依然是全球疾病治疗的首选。如今,我国抗生素使用量占亚太地区所有国家使用量的50%以上,其中在水产养殖的用量不容忽视,耐药性问题已给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抗生素治疗替代策略在学术界一直颇受关注,然而,天然药物在体内的治疗过程存在稳定性差、特异性低、给药剂量难以把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天然药物开发失败或优化后成本过高。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逐步揭示了微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执行机制和合成途径,促进了“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开发。目前,已报道大量工程化微生物被赋予有效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性能,本综述回顾了工程微生物在诊断和治疗炎症、病原微生物感染和癌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分析了工程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开发前景和安全性,为水产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水产养殖 工程微生物 疾病治疗 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菜共生系统下不同养殖时期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6
作者 陈剑杰 冯瑞 +3 位作者 孙毅 朱国清 李晓东 曹谨玲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共8页
为探究鱼菜共生系统下生长周期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本实验对鱼菜共生系统下三个不同养殖时期(90、150、210 d)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大口黑鲈的肌纤维直... 为探究鱼菜共生系统下生长周期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本实验对鱼菜共生系统下三个不同养殖时期(90、150、210 d)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大口黑鲈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增加,而肌纤维密度则显著降低;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肌肉的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硬度显著降低。经GC-MS分析,共检出46种风味活性物质,共有7种类型,以醛类、醇类、酮类以及烷烃类为主。三个养殖时期大口黑鲈肌肉中共计检出23种氨基酸,包括7种成人必需氨基酸。综合比较三组结果可知,210 d组大口黑鲈肌肉嫩度最优,脂肪含量最佳,150 d组肌肉风味活性物质优于90 d和210 d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肌肉 营养成分 质构特性 鱼菜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鳉eef1a1l3基因的表达特征及抗体制备
7
作者 黄岩 林淑婷 +2 位作者 邓菊 梁晶婕 陈天圣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青鳉(Oryzias latipes)是研究性别分化和生殖调控的重要模式鱼类,前期通过青鳉性腺转录组发现eef1a1l3 mRNA在卵巢中高表达,而在精巢几乎不表达,推测其参与性别分化和卵巢发育的调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ef1a1l3蛋白在硬骨鱼类中非常... 青鳉(Oryzias latipes)是研究性别分化和生殖调控的重要模式鱼类,前期通过青鳉性腺转录组发现eef1a1l3 mRNA在卵巢中高表达,而在精巢几乎不表达,推测其参与性别分化和卵巢发育的调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ef1a1l3蛋白在硬骨鱼类中非常保守。为探究eef1a1l3基因的功能,通过半定量PCR(SqRT-PCR)绘制了eef1a1l3基因在不同组织和早期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通过抗原选取、原核表达、蛋白纯化以及动物免疫实验获取Eef1a1l3多克隆抗体,并对该抗体进行了特异性的检测以及效价的鉴定。结果显示,eef1a1l3 mRNA在成体组织中仅在卵巢特异表达,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呈现母源性表达。制备的Eef1a1l3多克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最大稀释倍数为1∶64000,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且Eef1a1l3蛋白在青鳉性腺中的卵巢而非精巢中有表达,这与mRNA表达模式一致。综上,eef1a1l3基因可能是早期胚胎发育和卵巢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并且制备的Eef1a1l3多克隆抗体可以应用于青鳉及其他硬骨鱼类eef1a1l3基因功能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鳉(Oryzias latipes) eef1a1l3基因 多克隆抗体 表达模式 性别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下游及支流长溪河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维宋 张煜 +5 位作者 吴开阳 陈贞鑫 任军全 付梅 吕红健 姚维志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0,共14页
为探究乌江下游及其一级支流长溪河的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于2022-2023年在乌江下游及长溪河开展了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乌江下游共有鱼类41种,隶属于4目9科35属,其中优势种为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鳜(Siniperca chuat... 为探究乌江下游及其一级支流长溪河的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于2022-2023年在乌江下游及长溪河开展了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乌江下游共有鱼类41种,隶属于4目9科35属,其中优势种为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鳜(Siniperca chuatsi)、鲤(Cyprinus carpio)、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dabryan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长溪河共有鱼类22种,隶属于4目7科19属,其中优势种为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泉水鱼(Semilabeo prochil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乌江下游的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G指数、F指数、G-F指数均高于长溪河,但均低于同时期的乌江中、上游,且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结果表明,在长江全面禁渔的背景下,乌江下游的渔业资源情况呈现一定的恢复趋势,但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仍受到梯级电站建设、水体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全面禁捕后乌江的鱼类资源数据,为长江“十年禁渔”的效果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长溪河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下游 长溪河 物种组成 多样性 十年禁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龙羊峡水库水质评价研究
9
作者 胡烨 吴金明 +3 位作者 刘旭 马宝珊 杜浩 沈丽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为掌握龙羊峡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状况,于2023年在龙羊峡水库5个样点开展3次调查,调查中共识别出浮游植物7门57属101种,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7.62%和33.66%。浮游动物包括4门59种,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 为掌握龙羊峡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状况,于2023年在龙羊峡水库5个样点开展3次调查,调查中共识别出浮游植物7门57属101种,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7.62%和33.66%。浮游动物包括4门59种,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5.59%和25.42%。在调查月份中,浮游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显示出5月最多,其次是9月,12月最少。具体到密度和生物量,浮游植物在9月达到最高,而浮游动物则在5月最为丰富。此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分别为2.67、0.62和3.35。冗余分析显示铵态氮、水温、化学需氧量与浮游植物优势种相关性最大,铵态氮、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水温与浮游动物优势种相关性最大。研究结果得出,龙羊峡水库水环境变化较大,其中总氮、总磷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羊峡水库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水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度对尼罗罗非鱼肝脏免疫、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的影响
10
作者 蒋利进 衣萌萌 +6 位作者 可小丽 曹建萌 刘志刚 王章 谭泽加 卢迈新 王淼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9,共11页
为探索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适宜的养殖水体碱度,分析了不同初始碱度(3.90、21.57和48.88 mmol/L)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指标、肠道微生物和肠道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 为探索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适宜的养殖水体碱度,分析了不同初始碱度(3.90、21.57和48.88 mmol/L)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指标、肠道微生物和肠道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最高,肝脏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C3含量最高,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最低。48.88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肝脏AKP活性、肝脏IgM和补体C3含量最低,肝脏TNFα含量最高。二元回归分析发现,养殖水体初始碱度为16.32~24.51 mmol/L时,尼罗罗非鱼的免疫性能最高。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与对照组相比,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途径显著上调,48.88 mmol/L碱度组罗非鱼辅因子生物合成、核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途径显著下调。本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最适初始碱度范围为16.32~24.51 mmol/L,高碱度(48.88 mmol/L)对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碱度 高通量测序 肠道微生物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铜鱼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
11
作者 廖木兰 朱永久 +5 位作者 李学梅 李晓莉 朱挺兵 魏念 吴兴兵 柴毅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 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示:14~26℃温度区间内,铜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6℃达最高为0.3820 mg/(g·h)和12.2896μg/(g·h);在30℃耗氧率与排氨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频率与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14℃时最低,对应值分别为(99.00±2.00)次/min和(0.63±0.12)mg/L,30℃时达到最高,对应值分别为(123.00±7.64)次/min和(1.25±0.22)mg/L。在不同水温下,铜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明显,均为夜间大于白天。结果表明,温度对铜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铜鱼(Coreius heterodon) 耗氧率 排氨率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复方中药制剂开发及效果评估
12
作者 罗友谊 牛银杰 +6 位作者 姚文娟 付小哲 梁红茹 罗霞 马宝福 李宁求 林强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3,共8页
为探究中药制剂抗鳜(Siniperca chuatsi)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的效果,在鳜脑细胞(Chinese perch brain cells,CPB)中测定15种中药单体的抗ISKNV效果,筛选出甘草酸、表告依春、柠檬苦... 为探究中药制剂抗鳜(Siniperca chuatsi)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的效果,在鳜脑细胞(Chinese perch brain cells,CPB)中测定15种中药单体的抗ISKNV效果,筛选出甘草酸、表告依春、柠檬苦素、牛蒡子苷和厚朴酚5种具有抗ISKNV效果的中药单体,将上述5种中药单体依次按照不同质量配比,配制成3组复方中药制剂drugs1(32∶16∶8∶1∶4),drugs2(64∶16∶16∶1∶4),drugs3(32∶32∶8∶1∶2),测定病毒滴度;选取最优组通过细胞水平和鳜鱼体实验,测定其抗ISKNV效果。病毒滴度结果显示,复方中药制剂drugs2在CPB细胞上对ISKNV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降低病毒滴度10^(3.774)TCID_(50)/mL;qRT-PCR结果显示drugs2能极显著上调CPB细胞中抗病相关基因IRF7、Mx、IFP35的mRNA表达水平。鳜人工感染ISKNV后,采用水体泼洒给药方式(2 g中药制剂配制成50 mL药液)连续处理3 d,结果显示drugs2可延缓鳜发病时间,提高20%存活率;ISKNV自然发病情况下,drugs2提高18%的存活率。综上所述,drugs2具有良好的抗ISKNV效果,可在田间防治ISK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鳜(Siniperca chuatsi) 复方中药制剂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田环沟网箱养殖黄鳝的苗种适宜放养密度探讨
13
作者 吕仲书 贺金辉 +4 位作者 李昊 李旺 李为 苑晶 张堂林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2,共8页
为了合理利用水体资源,进一步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本研究在稻虾田环沟进行了黄鳝(Monopterus albus)网箱养殖的实验研究,设计了T30(30尾/m^(2))、T40(40尾/m^(2))、T50(50尾/m^(2))、T60(60尾/m^(2))四个放养密度处理组;实验鱼初始体... 为了合理利用水体资源,进一步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本研究在稻虾田环沟进行了黄鳝(Monopterus albus)网箱养殖的实验研究,设计了T30(30尾/m^(2))、T40(40尾/m^(2))、T50(50尾/m^(2))、T60(60尾/m^(2))四个放养密度处理组;实验鱼初始体质量为(34.00±3.54)g/尾,实验时间为80 d,探究不同放养密度对水质、黄鳝生长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养殖期间不同密度组的pH基本无显著差异,溶解氧、总磷仅在养殖前期存在显著差异,总氮仅在养殖中期存在显著差异。黄鳝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T30密度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与T40和T50密度组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T60密度组;不同放养密度组的肥满度、肝体指数、体重变异系数均无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着放养密度增加而下降,T30密度组最高,T60密度组最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然而,T-AOC和ALP活性在T30、T40、T50密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ACP活性在T30与T40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丙二醛含量随着放养密度增加而上升,T30密度组显著低于其他组。成活率随着放养密度增加而降低,T30与T40密度组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但两者均显著高于T50和T60密度组。不同放养密度对黄鳝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T30和T40密度组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以上结果综合分析可知,当鱼种规格为30~40 g/尾时,稻虾田环沟黄鳝网箱养殖的适宜密度为30~40尾/m^(2),最高不宜超过50尾/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Monopterus albus) 放养密度 生长性能 抗氧化性 成本效益分析 稻虾综合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饲喂方式下翘嘴鳜肠道代谢的差异
14
作者 方婷 赵秀侠 +7 位作者 高娜 卢文轩 梁阳阳 汪翔 蒋阳阳 孙雯 严香兰 崔凯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配合饲料和饵料鱼两种饲喂方式下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肠内容物代谢谱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与数据库比对,筛选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鳜鱼养殖及其生理代谢研究提供参考。结果显...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配合饲料和饵料鱼两种饲喂方式下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肠内容物代谢谱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与数据库比对,筛选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鳜鱼养殖及其生理代谢研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两组间肠道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73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43种代谢物在饲料鳜组显著上调,7种代谢物在饲料鳜组显著下调;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ABC转运、组氨酸代谢、精氨酸-脯氨酸代谢、胆汁分泌、嘧啶代谢、核苷酸代谢等通路中。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配合饲料显著改变了鳜的肠道代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非靶向代谢组学 饲喂方式 差异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对红白锦鲤胚胎及幼鱼生长、体色及热应激基因表达影响
15
作者 史秀兰 Chanutdharm Sotinbowonkrit +7 位作者 罗明坤 陈小玉 郭珺 林凯 朱文彬 傅建军 王兰梅 董在杰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温度是影响水产动物发育、生长及繁殖的重要环境因子,评估鱼类对不同温度的热适应能力,及其生化和分子水平的差异,对于养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红白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koi)为对象,分析了不同温度(22℃和30℃)对酶活及体... 温度是影响水产动物发育、生长及繁殖的重要环境因子,评估鱼类对不同温度的热适应能力,及其生化和分子水平的差异,对于养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红白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koi)为对象,分析了不同温度(22℃和30℃)对酶活及体色、生长和热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温度下受精卵到出膜分别历时71.5 h和47.3 h, 30℃时仔鱼畸形率高达30%。在22℃饲养条件下,孵化后90 d的幼鱼脑和肝脏中CAT、SOD、GSH和GSH-Px的活性显著高于在30℃饲养条件下的幼鱼。进一步分析胚胎时期和孵化后90 d生长(gh,ghr,igf1,igfbp,gpcr和pka)、热应激(hsb,cahsp,hsp60,hsp70,hsp90和hsp30)和体色(pax3,pax7,gch,oca2,pnp4a,cd36,cbp,bco2和bco1)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生长激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如gh、ghr和igf1等在30℃下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2℃。热应激相关基因hsp60和hsp90在30℃下的表达水平也较高,表明温度升高对胚胎的热应激反应有显著影响。此外,色素沉积相关基因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养殖90 d后,在22℃条件下,脑组织中gh和gpcr基因表达显著高于30℃,肌肉组织中gh和gpcr呈现相同趋势。脑组织中热应激相关基因在30℃下表现出较强的表达。研究结论可为解析温度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生理适应性提供数据参考,也可以为耐高温品种选育及养殖条件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白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koi) 温度 早期发育阶段 酶活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刺松潘裸鲤消化系统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
16
作者 王欢 路珂 +4 位作者 褚志鹏 吴湘香 徐滨 孙铭雪 马宝珊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2,共10页
为了解硬刺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 firmispin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切片及酶活检测对其消化系统形态、组织结构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硬刺松潘裸鲤消化系统由口咽腔、食道、肠道、肛... 为了解硬刺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 firmispin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切片及酶活检测对其消化系统形态、组织结构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硬刺松潘裸鲤消化系统由口咽腔、食道、肠道、肛门以及肝脏和胰腺等构成。口亚下位,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口裂较大,下咽齿顶端尖而弯曲,鳃耙稀疏,食道和肠道相对较短,肠道指数1.03,前肠粘膜褶皱高且密,增加其作为无胃鱼类的消化功能。除口腔外,在唇部、食道等部位均有味蕾分布。消化道管壁由四层结构构成,内部充满纵向发达紧密的粘膜褶皱,粘膜褶皱上着生大量杯状细胞;肝胰腺不分离,呈红棕色弥散在肠道上。各种消化酶在肝脏及肠道各段活性表现各不相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普遍高于肝脏。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在肠道各段均有分布,且活性相对较大。脂肪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由肠道前段向后段逐渐降低,前肠和中肠可能是其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硬刺松潘裸鲤的消化道结构特点及消化酶活性与其功能及偏肉食的杂食性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刺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 firmispinatus)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温胁迫对河鲈组织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及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刘怡 陈朋 +3 位作者 王丹 徐滨 陈庚 徐进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9,共7页
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河鲈(Perca fluviatilis)组织损伤、抗氧化指标以及应激相关基因的变化规律,揭示河鲈机体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及耐受限度,为河鲈在高温环境下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突变升温的方法,以29℃作为急性高温胁迫温度,... 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河鲈(Perca fluviatilis)组织损伤、抗氧化指标以及应激相关基因的变化规律,揭示河鲈机体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及耐受限度,为河鲈在高温环境下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突变升温的方法,以29℃作为急性高温胁迫温度,于0、3、6、12、24 h后取河鲈肝脏、鳃样本,分别开展组织病理学分析、抗氧化指标分析以及应激相关基因hsp70和hsp90的qPCR检测。结果表明:河鲈肝脏和鳃组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都表现出明显的损伤。在高温胁迫24 h后肝脏细胞出现水肿,空泡化,细胞核萎缩;鳃小片末端出现细胞水肿、膨大、弯曲变形的现象,部分鳃小片甚至还会出现表皮脱落的情况。抗氧化指标方面,高温应激后抗氧化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河鲈肝脏中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呈升高的趋势;GSH-P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DA含量呈升高的趋势。河鲈肝脏的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hsp90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结果表明急性高温胁迫下河鲈机体为应对高温胁迫带来的损伤,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提高hsp70和hsp90的基因表达量来进行自我调节,但胁迫时间过长或胁迫温度超过其自身调节能力,导致河鲈出现组织病理损伤。本研究揭示了河鲈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为河鲈的抗高温应激技术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对河鲈在高温季节的养殖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鲈(Perca fluviatilis) 高温胁迫 抗氧化酶 组织病理 热休克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温胁迫对乌苏里拟鲿稚鱼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特征的分析
18
作者 曹洋 胡如意 +5 位作者 姬诚炜 刘梦珠 赵君 周清波 王伟伟 刘青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3,共10页
为探讨急性高温胁迫对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肝脏和鳃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揭示其潜在的生理机制,本研究设置对照组(22℃)、实验组(34℃急性高温胁迫)及恢复组(在急性高温胁迫24 h后恢复至22℃并持续24 h),在急性高温胁迫... 为探讨急性高温胁迫对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肝脏和鳃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揭示其潜在的生理机制,本研究设置对照组(22℃)、实验组(34℃急性高温胁迫)及恢复组(在急性高温胁迫24 h后恢复至22℃并持续24 h),在急性高温胁迫下,分别于0、3、6、12、24 h进行采样,通过组织学观察、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相关酶活性分析及基因表达水平测定,系统评估高温胁迫及恢复过程中乌苏里拟鲿肝脏和鳃组织的生理响应机制。组织学分析显示,高温胁迫导致鳃组织上皮细胞脱落、炎性细胞浸润、鳃小片数量减少及结构损伤,温度恢复后部分病变得以修复,但仍存轻微异常。TUNEL检测显示,高温显著增加了肝脏组织的凋亡率。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急性高温胁迫显著提高了肝脏和鳃组织中Caspase-3和Caspase-9的酶活性,且在24 h时达到峰值,当温度恢复后,酶活性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肝脏中促凋亡基因TP53、Bax、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呈动态变化,Apaf-1在3 h时达到峰值,而抗凋亡基因Bcl-2在胁迫初期表达下降,12 h后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鳃组织中,促凋亡基因TP53、Bax和Caspase-9的表达未出现显著差异,Apaf-1和Caspase-3的表达在3 h时达到峰值,抗凋亡基因Bcl-2在3 h达到峰值,温度恢复后,各基因的表达回归至对照组水平。综上结果表明,34℃急性高温胁迫会造成乌苏里拟鲿组织及细胞器受损,诱导细胞凋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 急性高温胁迫 细胞凋亡 酶活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河棒花鱼最适生境条件及空间分布特征
19
作者 利广杰 谢伟 +7 位作者 邓华堂 丁少波 成必新 唐锡良 段辛斌 严雨男 王敏 田辉伍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40,共9页
为揭示黑水河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最适生境条件及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棒花鱼渔获物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影响棒花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使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趋势性检验棒花... 为揭示黑水河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最适生境条件及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棒花鱼渔获物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影响棒花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使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趋势性检验棒花鱼空间分布差异。结果显示:浊度、悬浮物为影响棒花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GAM最优关系式为ln(NPUE)=α+s(Alt)+s(Tur)+s(Sus)+ε,模型总体偏差解释率为70.30%。棒花鱼主要分布在浊度为17~100 ntu、悬浮物为5~15 mg/L、海拔为852~1134 m范围内。非参数Kruskal-Wallis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黑水河棒花鱼空间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整体主要分布在黑水河中上游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广义可加模型 环境因子 空间分布 黑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圆田螺6个地理种群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20
作者 王可竹 马学艳 +3 位作者 闻海波 万锦涛 马本贺 金武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为给我国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育种提供优质种质资源,本研究梳理了其种质资源现状,通过采集四川、江西、湖北、黑龙江、贵州、广西6省份的219个野生样本,对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设置地标点和半地标点,基于地标点和半... 为给我国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育种提供优质种质资源,本研究梳理了其种质资源现状,通过采集四川、江西、湖北、黑龙江、贵州、广西6省份的219个野生样本,对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设置地标点和半地标点,基于地标点和半地标点结果进行普氏叠印,并删除异常值,采用薄板样条曲线法进行缺失值检查,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形态变异进行分析,对不同地理种群的普氏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并根据不同种群之间的普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圆田螺6个种群的主要变异位置是各个螺层,不同地理种群形态特征变异的集中性差,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并不能显著区分不同的群体;6个种群大致可以分为3大类群,且不同种群个体的螺层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有关。通过几何形态学分析,可以量化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形态差异,从而揭示遗传多样性与形态变异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 地理种群 几何形态 地标 半地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