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承梁 李志萌 +1 位作者 刘勇 黄以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生态环境领域创新理论与实践所产生的重大成果。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生态环境领域创新理论与实践所产生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江西考察调研,参加了江西代表团审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构成并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热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的非凡智慧和经验总结。未来,江西要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更好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更高标准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美丽中国 美丽江西 江西样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发经济发展的本质、挑战和破解之道——基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视域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金营 张景耀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共12页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题、应有之本,而由于人口老龄化加深和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大,老年人成为经济活动之主体,银发经济成为必然要求和国民经济重要构成部分。这便需要从本质上明晰:银发经济在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题、应有之本,而由于人口老龄化加深和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大,老年人成为经济活动之主体,银发经济成为必然要求和国民经济重要构成部分。这便需要从本质上明晰:银发经济在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推进银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银发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相互关联、互融互通与网络交织的不可分割性;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动力和途径便在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取向。因而,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应适应中国人口发展的新常态,特别关注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且占比重越来越高的基本面,从顶层规划到具体实施路径,破解银发经济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回应老年群体多样化消费需求,以创新引领集群化建设完成涉老相关产业链整合,通过深化上下游产业融合、加大人才培养、优化银发经济市场机制,营造老龄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产学乐旅、康养医护提供质优量足的全方位供给,促进银发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相互增强和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银发经济 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邹小华 高洋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新质生产力与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三重内在逻辑。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创新与发展的理论出发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是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提... 新质生产力与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三重内在逻辑。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创新与发展的理论出发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是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落脚点。我国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的变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减弱,国内经济发展和全球激烈竞争的新环境新趋势,突显了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性。需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实体经济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 内在逻辑 实践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极应对老龄社会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原新 于佳豪 金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9,共11页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交织并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态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需要深刻影响着老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任务艰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交织并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态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需要深刻影响着老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任务艰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特征,正在形塑富有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治理框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应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体而言,剖析蕴藏在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中的机遇和挑战,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聚焦共同富裕愿景实现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织密共治共享的老龄社会治理网络;围绕“五个老有”,以多维战略体系协调老龄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明晰老龄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依据和战略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诉求,贡献积极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老龄化 老龄社会 长寿红利 人口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的要素、原则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艳国 陆嘉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6,共13页
从多元化智能途径进行赋能增效,把握赋能要素、原则,突出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探寻社区治理有效路径,总结适用于中国的智能化治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智能化社区治理各要素整合共振,是现代化治理的最典型特征。实现智能化赋... 从多元化智能途径进行赋能增效,把握赋能要素、原则,突出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探寻社区治理有效路径,总结适用于中国的智能化治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智能化社区治理各要素整合共振,是现代化治理的最典型特征。实现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应遵循便捷化社区智能技术工具赋能、法治化智能管理制度赋能、多元化社区智能参与社会赋能、精细化社区智能服务组织赋能和普惠化社区智能经济市场赋能等五项基本原则。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实现智能化充分赋能社区治理这一目标,而且还要从治理主体、权责划分、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整合发力,确保治理成效。从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发展前景来看,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我国智能化社区治理发展必将更加高效化、精准化和人性化,必将成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人类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社区治理 治理原则 治理要素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养老服务劳动力的现状、需求与未来 被引量:1
6
作者 杜鹏 罗叶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
从现状来看,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规模稳步增长,机构服务劳动力的年龄相对偏高,居家社区服务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劳动力存量的协调状况在地区层面具有显著差异,在国际层面与日本和韩国还存在巨大差距。... 从现状来看,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规模稳步增长,机构服务劳动力的年龄相对偏高,居家社区服务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劳动力存量的协调状况在地区层面具有显著差异,在国际层面与日本和韩国还存在巨大差距。从需求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机构养老服务劳动力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劳动力存量仅能覆盖重度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面向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目标,2050年我国养老服务的劳动力需求将达1092万-1400万。为此,应在厘清养老服务劳动力供需矛盾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从市场、政策、文化三重着力点共同发力,增强养老服务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推动养老服务劳动力要素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服务 劳动力 机构养老 居家社区养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运思理路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艳玲 宋德照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胸怀天下”原为描摹胸襟的修辞说法,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流变中,逐渐纳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纵横交织的世界坐标中调适中国角色,在新旧变革的世界转型中坚守中国立场,在内外互动的运行机制中彰显中... “胸怀天下”原为描摹胸襟的修辞说法,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流变中,逐渐纳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纵横交织的世界坐标中调适中国角色,在新旧变革的世界转型中坚守中国立场,在内外互动的运行机制中彰显中国力量,在明责担责的初心驱动中做出中国贡献,从而彰显了坚守政党本质、立足自身发展、尊重世界一体、动态分析时局、积极维护与调整国际秩序等多维一体的先进政党形象,体现了推己及人、以己度人、立己达人的高尚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胸怀天下 独立自主 公平正义 贡献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刑事法学的学术品格与知识转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怀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8,共11页
技术变革导致的社会结构变迁是塑造网络犯罪的深层机理,也是网络刑事法学产生的时代底色。网络刑事法学担负着推动传统刑法的网络化转型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双重任务。在当前网络犯罪研究蔚为大观的背景下,网络刑事法学逐渐形成了自身... 技术变革导致的社会结构变迁是塑造网络犯罪的深层机理,也是网络刑事法学产生的时代底色。网络刑事法学担负着推动传统刑法的网络化转型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双重任务。在当前网络犯罪研究蔚为大观的背景下,网络刑事法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特质与学术品格,即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的并重,体系开放与沉稳内敛的并行,跨域共生与植根本土的并立。网络刑事法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与知识体系上进一步创新,网络刑事法学也必然经历与传统刑法从分离到融合的历史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网络刑事法学 一体化 研究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对中国“四强”地位的认知与因应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如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5,共10页
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对美国扶持中国成为“四强”之一极为抵触。为了应对中国“四强”地位所带来的挑战,英国将美、苏两国与中国区别对待,否认中国的“四强”地位;强调英、美、苏三国在战时和战后重建中的领导作用,批评国民党军队的腐... 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对美国扶持中国成为“四强”之一极为抵触。为了应对中国“四强”地位所带来的挑战,英国将美、苏两国与中国区别对待,否认中国的“四强”地位;强调英、美、苏三国在战时和战后重建中的领导作用,批评国民党军队的腐败与抗战不力,宣扬先击败德国,再“拯救”中国;在予以中国一定援助的同时,却又在暗中支持“揭露”中国真相,并用国共关系牵制国民党政权。英国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期间中英关系的复杂性,体现了英国在对华政策中的殖民主义和现实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英国 中英关系 “四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促进地区企业所得税增长?
10
作者 曾祥炎 冯晓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9,共14页
“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增加地区的企业所得税,这种正向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强化税收征管效率机制实现的。进一步看,营商环境的改善显著增强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企业所得税增长的效果;这一效果还受... “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增加地区的企业所得税,这种正向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强化税收征管效率机制实现的。进一步看,营商环境的改善显著增强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企业所得税增长的效果;这一效果还受到地理位置、城市规模的影响。“宽带中国”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地区之间企业所得税增长率的离差,即使得地区间企业所得税的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因此,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增加地区税收和缓解地区间税收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宽带中国”政策 企业所得税 双重差分 营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我国银发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举措
11
作者 朱荟 李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8,共12页
银发经济不仅仅是针对老年人口的消费命题,更是涉及全人口结构、全代际互动和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其关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发展银发经济的主旨要义在于发展老龄产业,激... 银发经济不仅仅是针对老年人口的消费命题,更是涉及全人口结构、全代际互动和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其关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发展银发经济的主旨要义在于发展老龄产业,激活长寿红利的经济动能;建设老龄事业,构建全龄友好的福利体系;落实国家战略,夯实现代化建设的银发支撑。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与促进老年社会参与则构成了发展银发经济的重点方向。从“一五”到“十四五”,中国的人口政策随经济社会宏观目标而适时调适,老龄政策逐渐发展至成体系,并最终形成了“银发经济”这一超出单一人口政策范畴的宏观规划。在“十五五”时期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与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的人口发展的叠合点,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构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立足民生导向,强化市场化和规范化建设,推动银发经济在经济社会诸维度上的整体发展与主体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发经济 人口老龄化 人口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历程、逻辑理路和未来展望
12
作者 裘指挥 蒋洋 张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7,共11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的产教融合政策经历了响应“非对称依赖关系”的“规制性约束”阶段(1949—1990年)、响应“联合性依赖关系”的“倡导性推动”阶段(1991—2017年)和响应“共生性依赖关系”的“开拓性赋能”阶段(2018年至今)。产教...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的产教融合政策经历了响应“非对称依赖关系”的“规制性约束”阶段(1949—1990年)、响应“联合性依赖关系”的“倡导性推动”阶段(1991—2017年)和响应“共生性依赖关系”的“开拓性赋能”阶段(2018年至今)。产教融合政策变迁因循以下四个逻辑,即政策价值导向从追求经济价值转向强调经济社会双重价值,主体关系从高校主导转变为多元共建,实施手段由“发号施令”转变为“支持引导”,预期效益从关注短期成效到面向未来发展。未来,可以从完善政策话语体系、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建立执行主体协调机制、改革政策执行模式四个方面促进产教融合政策体系及其执行机制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政策变迁 资源依赖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性格塑形与精神性构筑——基于对於梨华小说的考察
13
作者 田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在异域文化场域中,於梨华的文学观念与思想产生了变化,这使她在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中表现海外华人的生命形态、精神皈依与生活希望。她对海外华人群像文化性格的塑形与精神性构筑,不仅基于对海外华人与异国社会关系互动的现实勘探,而且勾... 在异域文化场域中,於梨华的文学观念与思想产生了变化,这使她在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中表现海外华人的生命形态、精神皈依与生活希望。她对海外华人群像文化性格的塑形与精神性构筑,不仅基于对海外华人与异国社会关系互动的现实勘探,而且勾连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异域空间的承接与转化,以及在现代性的维度中对文化秩序的反思与文化性格的重塑。作为一个“中国的世界主义者”,於梨华的创作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边缘人 精神空间 传统文化 文化性格 精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审美文本”视野下的《红楼梦》隐语考察——以“[分瓜]瓟斝”“杏犀■”四重意蕴揭示为中心
14
作者 葛云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7,共10页
文章认为《红楼梦》隐语存在“结构性审美文本”的特色。由此裁断第四十一回“杏犀■”异文问题,并剥开“[分瓜]瓟斝”“杏犀■”隐藏的四重意蕴。二茶具名的隐语设计,四重意蕴,两重翻转,两重障眼法,蕴藏着人物的悲凉命运,寄托了作者巨... 文章认为《红楼梦》隐语存在“结构性审美文本”的特色。由此裁断第四十一回“杏犀■”异文问题,并剥开“[分瓜]瓟斝”“杏犀■”隐藏的四重意蕴。二茶具名的隐语设计,四重意蕴,两重翻转,两重障眼法,蕴藏着人物的悲凉命运,寄托了作者巨大的人间悲悯和人生哲学感悟,是带有丰富血管的词语微雕。作者的语言创造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美学境界,是不言之言的艺术创造,是包融情智的哲学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隐语 结构性审美文本 [分瓜]瓟斝 杏犀■ 四重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平凹城市书写的努力与局限——以小说《暂坐》为中心的考察
15
作者 江腊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1,共9页
讲述中国城市的故事,一直是贾平凹的努力。小说《暂坐》以“关系”结构西京城的日常生活,透过一群城市女性生活的欲望、焦虑和恐惧,表现了中国城市的日常逻辑与生活秩序。作家努力从当年《废都》的争议中走出,节制了性和知识分子的话语... 讲述中国城市的故事,一直是贾平凹的努力。小说《暂坐》以“关系”结构西京城的日常生活,透过一群城市女性生活的欲望、焦虑和恐惧,表现了中国城市的日常逻辑与生活秩序。作家努力从当年《废都》的争议中走出,节制了性和知识分子的话语叙述,通过一群光鲜女性的世情生活状态来表现西京这座城市的气质。文本以《清明上河图》式的空间化模式实写城市生活,又融入一些神秘意象加以虚化,在虚实相生中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氛围。从整体上看,小说在忙于处理各种关系中悬浮在城市日常的生活表层,没有真正将人与城的气质相互契合。小说故事讲述的冲动压倒了表现世情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叙事的节奏,也消解了文本内在的悲剧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暂坐》 城市书写 城市逻辑 城市气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文人日记与古代小说的“书籍之交”
16
作者 温庆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1,共9页
近代文人日记不仅记载知识群体多方品阅《红楼梦》等小说,亦将小说当作一种“礼物”,用于馈赠与受馈、抄录与谈论、揶揄与遣怀的日常交际。此类“书籍之交”再现了古代小说及其图咏、谜语等“周边”在文人雅集调笑与索阅之间的动态流转... 近代文人日记不仅记载知识群体多方品阅《红楼梦》等小说,亦将小说当作一种“礼物”,用于馈赠与受馈、抄录与谈论、揶揄与遣怀的日常交际。此类“书籍之交”再现了古代小说及其图咏、谜语等“周边”在文人雅集调笑与索阅之间的动态流转。近代知识群体重“谈”轻“看”、重“看”轻“读”、重“抄”轻“阅”等行为,促使古代小说的书籍史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体的阅读经验中,亦体现在群体共同性的思想诉求中。可以说,日记不仅是古代小说的一种传播形式,亦是小说知识特征被识别的载体,更是小说价值生成与流通意义的创造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日记 古代小说 《红楼梦》 “书籍之交” 阅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与衰:元代杭州形象的两种差异书写
17
作者 吴光正 杨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宋元易代后,杭州依旧承担着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借助城市空间的频繁营造、艺文活动的盛况空前、湖光山色的闲赏题咏等多文本书写,元人建构起杭州“湖山靡靡今犹在”的繁荣风貌。作为南宋旧都的杭州,胜国记忆借助士人生命、物质、... 宋元易代后,杭州依旧承担着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借助城市空间的频繁营造、艺文活动的盛况空前、湖光山色的闲赏题咏等多文本书写,元人建构起杭州“湖山靡靡今犹在”的繁荣风貌。作为南宋旧都的杭州,胜国记忆借助士人生命、物质、图像等多种媒介得到顽强存续,激发了元人有关宋宫帝陵、西湖以及相关景观网络等“记忆之场”的文图书写活动。由此产生的“版荡凄凉”的书写景象,其主题鲜明、数量众多,形成了对杭州历史真实的认知遮蔽。胜国记忆与国朝体悟的纠缠与互动,共同塑造了元人有关杭州形象书写的复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杭州形象 易代记忆 国朝感悟 历史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与大航海双重视野下的明朝和明代
18
作者 方志远 汪浩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共9页
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有两个不一样的明朝或明代:一个严峻冷酷、封闭保守,一个自由奔放、开放进步。相对而言,明朝或明代的前期是严峻冷酷的,中后期却是自由奔放的;封闭保守的是明朝,开放进步的则是明代。明朝和明代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 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有两个不一样的明朝或明代:一个严峻冷酷、封闭保守,一个自由奔放、开放进步。相对而言,明朝或明代的前期是严峻冷酷的,中后期却是自由奔放的;封闭保守的是明朝,开放进步的则是明代。明朝和明代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明朝的统治既为明代社会的多元化提供了保障,又限制了明代社会的持续发展,明代社会的多元化冲击了明朝朝廷的封闭保守,迫使其发生某些变革,同时也侵蚀着明朝统治的一体化。一个规律性现象在晚明显现,当上层建筑无法适应经济基础而又无法做出重大调整时,一个皇朝便开始坍塌。但是,随着明朝的灭亡,明代也就不复存在。如何顺应时代的进步、民众的需求,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国际变化,是明朝和明代留给后人讨论的永久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明代 多元化 大航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民族志:一种人类自我反观的借镜
19
作者 彭兆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0,共8页
当代人类面临着两大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造成这两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大—以人为尊”的价值观,这已为人类所认识和承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万物原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华文明更是遵循“天时... 当代人类面临着两大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造成这两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大—以人为尊”的价值观,这已为人类所认识和承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万物原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华文明更是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共生价值。人类原始时代曾经普遍存在的“图腾制”,贯彻的正是“生命一体化”原则。从生物的角度看,自然界的生物物种原本也反映共生—合作之原理。从科学—学科的形制来看,以整体性学科进行生态研究也自然而然。可是,当今人类在面对这些危机时,现行越来越细化的学科形制却无力承担这一使命。因此,人类学+博物学的博物民族志便呼之欲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民族志 万物共生 合作物种 和谐共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通俗小说观念在明代的发展——以历史通俗演义为中心
20
作者 王齐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7,共13页
《三国演义》在明代流行所引发的小说家们对正统史书和通俗演义关系的思考,不仅完成了明代通俗小说观念的理论建构,也推动了明代通俗小说的迅猛发展。通俗小说观念在明代前中期与明代后期有显著差别,具体表现为由强调资治和教化转向重... 《三国演义》在明代流行所引发的小说家们对正统史书和通俗演义关系的思考,不仅完成了明代通俗小说观念的理论建构,也推动了明代通俗小说的迅猛发展。通俗小说观念在明代前中期与明代后期有显著差别,具体表现为由强调资治和教化转向重视通俗和娱情,即从要求通俗演义“羽翼信史”到肯定通俗演义与正史“并传不朽”,从要求通俗演义“裨益风教”到鼓吹通俗演义为“疗俗圣药”,从强调通俗演义征实到鼓动通俗演义虚构,最后归结为要在通俗演义中塑造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典型人物形象。明代通俗小说观念的成熟改变了中国小说观念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观念 历史演义 明代 《三国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