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5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北”工程的林草科技探索与实践
1
作者 孔维远 崔桂鹏 +4 位作者 高攀 崔梦淳 却晓娥 封焕英 卢琦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82,共11页
“三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建设典范,在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增强碳汇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成效卓著。林草科技创新是“三北”工程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之一,保障了工程规划、建设与管... “三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建设典范,在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增强碳汇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成效卓著。林草科技创新是“三北”工程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之一,保障了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大幅提高了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效率,有力增强了其国际影响力。本文系统评述了林草科技及相关交叉学科成果在“三北”工程实施以来的关键支撑作用,具体涵盖战略布局、基础调查、机理研究、技术创新、监测评估等5个方面。重点介绍了生态退化机制与修复策略、防护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效应、沙尘源区识别与运输机制等基础机理研究,以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防护林提质增效、生态治理与产业结合等关键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林草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与主攻方向,强调应聚焦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性策略、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提质增效、智慧林草技术深度集成与智能化应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生态产业技术创新,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与综合管理等关键领域。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科技创新历程、总结实践经验并展望未来科技攻坚方向,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推动林草科技创新提供科学支撑与参考,并为国际社会应对类似生态挑战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工程 林业科学 生态修复 防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林业科学研究前沿动态与趋势展望——基于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第二十六届世界大会述评
2
作者 陈玉洁 刘世荣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5,共6页
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UFRO)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林业科学共同体,通过分析该组织主办的全球性大会的学术交流成果,有助于精准把握世界林业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林业领域科学家和学术团体制定前瞻性科研项目规... 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UFRO)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林业科学共同体,通过分析该组织主办的全球性大会的学术交流成果,有助于精准把握世界林业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林业领域科学家和学术团体制定前瞻性科研项目规划和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参考。国际林联第二十六届世界大会(IUFRO World Congress 2024)以“迈向2050年的森林与社会”为主题,聚焦森林与可持续社会、增强森林应对干扰压力的韧性和适应性、支撑绿色发展的林业生物经济、森林生物多样性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面向未来的森林这5个议题,举办了437场学术会议,包括1 607个口头学术报告和1 783个海报。基于本次大会学术交流成果,本文分析梳理了当今世界林业科学研究前沿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机制、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智慧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基于生态产品的林业生物经济、多维度耦合的森林治理等5个前沿热点。未来世界林业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将聚焦在林木分子育种、适应性森林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智慧林业等新兴重点领域,林业科学研究体系将呈现更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多领域并进、多维度综合。相关研究进展和趋势分析可为从基础研究到政策制定的成果转化提供知识信息和决策参考,为2050年及以后的多功能林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祉和林业系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科学 全球变化 森林韧性 森林保护修复 智慧林业 林业系统治理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秩芳华 林韵新章——《林业科学》创刊70周年特刊序言
3
作者 尹伟伦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1955年6月,《林业科学》在百业待兴的新中国诞生,从此林业科学的种子落入时代的沃土。70年来,《林业科学》见证了我国从“绿化祖国”的号召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升华,记录了从传统营林技术到多功能利用、智慧林业、碳汇研... 1955年6月,《林业科学》在百业待兴的新中国诞生,从此林业科学的种子落入时代的沃土。70年来,《林业科学》见证了我国从“绿化祖国”的号召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升华,记录了从传统营林技术到多功能利用、智慧林业、碳汇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我国林业领域创刊最早、影响力最广的学术期刊,《林业科学》既是学科发展的“编年史”,更是科技创新的“风向标”。从森林培育与传统育种到森林多功能经营与林木基因组研究,从木材生产向木材利用与生态建设并重,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到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从荒漠化治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木质林产品到林下经济,从单一经济树种到森林“四库”,每一篇论文都凝结着科研人的心血,每一期期刊都镌刻着中国林业的奋进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 林业科学 绿化祖国 7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授粉配置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婷 李建安 +5 位作者 龚玉子 杨昕悦 刘彩霞 王浩宇 谭晓风 李泽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8,共16页
【目的】系统研究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的最佳授粉配置组合,为湖南省油茶良种的品种配置及优质丰产标准栽培提供实践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德字1号’、‘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油茶为试验材料,在... 【目的】系统研究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的最佳授粉配置组合,为湖南省油茶良种的品种配置及优质丰产标准栽培提供实践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德字1号’、‘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油茶为试验材料,在花期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人工授粉试验,测定座果率、果实发育情况、经济性状、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各油茶授粉组合效果。【结果】1)‘德字1号’的始花期在10月14日,较‘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分别早3、9、12和25天,5个油茶品种盛花期主要集中在11月,‘华金’盛花期最长,从10月30日持续到11月26日,‘湘林97号’的初花期和盛花期相比‘德字1号’和‘华金’仅相遇9天和12天。2)5个油茶品种最终座果率最高的授粉组合(♀×♂)分别为‘德字1号’ב华金’、‘华金’ב德字1号’、‘华鑫’ב华金’、‘湘林210’ב德字1号’和‘湘林97号’ב华鑫’,比其自然授粉分别高44.66%、43.94%、31.08%、16.38%和10.05%,其中,‘华鑫’花粉给‘湘林97号’授粉的单果质量高于其他父本的授粉效果。3)‘华鑫’花粉给‘华金’授粉后的干仁含油率和干籽含油率最高,分别比‘华金’ב湘林97号’的果实显著高23.57%和36.89%(P<0.05)。‘湘林210’和‘华金’相互配置的果实含油率最高,均为7.60%。‘湘林97号’ב华鑫’的果实含油率比父本为‘德字1号’和‘华金’的组合果实含油率分别高15.65%和14.67%,差异显著(P<0.05)。4)(♀×♂)‘德字1号’ב华金’、‘华金’ב华鑫’、‘华鑫’ב湘林97号’和‘湘林210’ב华鑫’授粉组合油茶母本的果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授粉(P<0.05)。【结论】综合比较花期、座果率、果实经济性状和茶油品质等指标,确定‘德字1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金’,其次为‘湘林210’;‘华金’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鑫’,其次为‘德字1号’和‘湘林210’;‘华鑫’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金’,其次为‘湘林97号’‘湘林210’和‘德字1号’;‘湘林210’的最佳授粉品种为‘湘林97号’,其次为‘华金’、‘华鑫’;‘湘林97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鑫’,其次为‘湘林210’。其中,‘华金’与‘华鑫’、‘华鑫’与‘湘林97号’、‘湘林210’与‘湘林97号’和‘德字1号’与‘湘林210’4组品种间适宜等比例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品种配置 授粉 座果率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时空演变与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柯水发 万深玮 +1 位作者 孔凡斌 朱洪革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13,共15页
【目的】基于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构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捕捉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缓解当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首先,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 【目的】基于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构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捕捉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缓解当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首先,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12—2020年共9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对三级指标赋权,测算中国及各地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情况以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其次,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捕捉全国及各地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再次,使用Dagum基尼系数计算并分解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在区域间的差异及其贡献率,同时借助Moran’s I检验各省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后,应用障碍因子识别方法找出阻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排名前3位的因素。【结果】1)在样本期内,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为明显;2)全国及各地区内和地区间,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基尼系数变化均处于波动中上升状态,且各省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特征;3)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受单位林业劳动生产率、新兴新质林业产业产值占比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素制约。【结论】未来,应完善新型林业劳动者所需的培训体系,加强林业科技推广;调整新型林业劳动资料所需的产业结构,推动林业产业升级;优化新型林业劳动对象所需的政策体系,打通价值转化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林业产业 形成逻辑 时空演变 障碍因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孙英杰 张德楠 +8 位作者 沈育伊 徐广平 曹杨 黄科朝 陈运霜 毛馨月 滕秋梅 吕仕洪 褚俊智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60,共15页
【目的】探究中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特征,为深入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氮沉降对桉树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建立桉树人工林模拟氮沉降定位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a... 【目的】探究中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特征,为深入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氮沉降对桉树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建立桉树人工林模拟氮沉降定位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a^(-1))、低氮LN(50 kg·hm^(-2)a^(-1))、中氮MN(100 kg·hm^(-2)a^(-1))和高氮HN(150 kg·hm^(-2)a^(-1))4个处理,模拟氮沉降5年后,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结果】1)与对照相比,氮沉降显著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黏粒、有机碳、全氮、硝态氮、溶解有机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含量。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磷、铵态氮和砂粒含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粉粒含量呈现先减小后略增加的趋势,小于对照。2)氮沉降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含量。低氮和中氮沉降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含量、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量,促进了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在高氮沉降下则趋于减小。3)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微生物生物量氮、粉粒、全氮、溶解有机氮和全磷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5年短期模拟氮沉降改善了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低氮和中氮沉降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表现出促进作用,高氮沉降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酶活性 桉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社嵌入促进农户“肥药双减”行为了吗——以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朱臻 姚瑜晨 +3 位作者 沈汉 张寒 钱文荣 朱哲毅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230,共16页
【目的】探究合作社嵌入对农户“肥药双减”行为的影响,剖析合作社内部不同功能对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精准化提出减少农户化肥农药施用量的有效办法,以推动营林绿色生产行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 【目的】探究合作社嵌入对农户“肥药双减”行为的影响,剖析合作社内部不同功能对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精准化提出减少农户化肥农药施用量的有效办法,以推动营林绿色生产行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方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利用2023年浙江省7县(区)688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合作社嵌入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过程中化肥农药施用的影响,剖析合作社的技术支持、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3种功能对农户社员非木质林产品化肥农药减量行为的影响机制,揭示3条路径对合作社社员化肥农药施用的差异性,提出促进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政策建议。【结果】1)加入林业合作社能够显著减少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户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且对不同林地规模、林业收入依赖度和采纳生态化经营技术的农户减量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对小规模农户和林业收入依赖度低的农户,参与合作社可有效减少该部分农户对化肥的施用量;2)依托合作社技术支持、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等功能可有效促进农户“肥药双减”行为;3)合作社内部3种不同功能对核心社员化肥农药的减量效果较普通社员更明显,其中合作社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2种功能对核心社员“肥药双减”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结论】首先,应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绿色生产行为;其次,应不断完善合作社内部多元服务功能,激励农户开展“肥药双减”行为;最后,在“肥药双减”行为推广中,应充分发挥规模户等核心社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并引导更多农户尤其是小农户加入合作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社 技术支持 组织约束 溢价激励 肥药双减 非木质林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毛竹抗弯力学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海涛 周文静 +2 位作者 吴义强 陈晨 许伟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目的】探究温度对毛竹抗弯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竹材在极端环境下的建筑结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赤水市3~6年生毛竹为研究对象,制作有竹节和无竹节2种类型试件各66个;设置11个目标温度(-60、-40、-20、0、20、6... 【目的】探究温度对毛竹抗弯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竹材在极端环境下的建筑结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赤水市3~6年生毛竹为研究对象,制作有竹节和无竹节2种类型试件各66个;设置11个目标温度(-60、-40、-20、0、20、60、100、130、175、185和200℃)进行三点弯曲试验,测试毛竹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分析温度对毛竹抗弯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相关性分析,探讨温度与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的关系,并提出毛竹抗弯强度温度影响系数与温度以及抗弯弹性模量温度影响系数与温度的二次函数方程;通过微观结构观察,分析低温和高温条件下毛竹细胞壁的变化情况,揭示毛竹抗弯力学性能变化的内在机制。【结果】温度对毛竹抗弯力学性能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毛竹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当温度升至200℃时,有竹节和无竹节试件的抗弯强度分别为常温下(20℃)抗弯强度的31%和31%,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常温下抗弯弹性模量的44%和41%;相较而言,当温度降至-60℃时,有竹节和无竹节试件的抗弯强度分别为常温下(20℃)抗弯强度的116%和115%,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常温下抗弯弹性模量的135%和128%;低温条件下毛竹表现出较高的强度和明显的脆性,高温条件下则表现出较低的强度和较大的塑性变形;竹节对抗弯强度的影响较小,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条件,有竹节和无竹节试件的抗弯强度差异均不明显;竹节对抗弯弹性模量具有显著不利影响,尤其在-40~130℃范围内表现明显;微观结构分析表明,低温条件下毛竹细胞壁保持完整且紧密,有助于力学性能提升,高温条件下由于水分蒸发和化学成分转化,毛竹细胞壁软化并逐渐变薄,其力学性能显著下降。【结论】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毛竹抗弯力学性能受温度变化的显著影响,低温有助于增强毛竹强度,但会导致更高的脆性;高温会削弱毛竹强度,并导致较大的塑性变形;竹节对毛竹抗弯强度影响较小,但对弹性模量具有一定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材 温度 竹节 抗弯强度 抗弯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科学》创刊70周年座谈会暨第十一届编委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9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F0002-F0002,I0001,I0002,共3页
2025年7月26日,《林业科学》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林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共同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云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中国林学会名誉理事长、《林业科学》名誉主... 2025年7月26日,《林业科学》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林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共同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云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中国林学会名誉理事长、《林业科学》名誉主任江泽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导报社社长林润华,《林业科学》名誉主编沈国舫院士,主编尹伟伦院士,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曹福亮院士,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刘世荣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二级巡视员冉东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汪阳东,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李召虎,东北林业大学校长宋文龙,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陈幸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编委会 创刊7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年生火力楠半同胞家系遗传评价与选育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清彬 孟景祥 +4 位作者 李保军 陈海军 方碧江 郭朗 田生辉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目的】研究火力楠生长指标和形质性状在不同半同胞家系间的遗传变异,探究遗传型和环境互作对火力楠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综合性状良好的半同胞家系,为火力楠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方法】以采集自广东和广西等12... 【目的】研究火力楠生长指标和形质性状在不同半同胞家系间的遗传变异,探究遗传型和环境互作对火力楠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综合性状良好的半同胞家系,为火力楠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方法】以采集自广东和广西等12个火力楠天然和次生林分的75个家系的种子为试验材料,于广东和福建两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半同胞家系测定林,在2年生和3年生时进行生长指标调查,4年生和8年生时进行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调查。利用ASReml v3.0软件分析2个试验点中75个家系的各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家系遗传力和B型相关值。以8年生性状遗传关联结果为参考,采用材积性状育种值和形质性状综合育种分别对广东和福建试验材料进行综合筛选。【结果】在各测定年龄,75个家系树高、胸径、材积、主干通直度、主干分叉性、侧枝粗细、侧枝分枝角和枝下高等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2~8年生树高和胸径、8年生主干分叉性、8年生侧枝粗细、8年生侧枝分枝角和8年生枝下高在2个试验点中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0.25,受遗传影响较大,具有一定选育潜力。B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受家系×环境效应影响为中等或较大,说明火力楠性状评价和遗传选育必须考虑遗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系树高、胸径与材积性状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与主干分叉性、侧枝粗细、侧枝分枝角存在负相关。经育种值筛选,在广东试验点获得综合性状优良家系1个(F44)、在福建试验点获得综合优良家系1个(F7)。【结论】所有性状在火力楠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在地点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和形质指标变异受遗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影响较大,其中材积性状同时具有较大的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选育潜力较大。在2个试验点各选出1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家系,分别为广东的F44和福建的F7。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火力楠主要性状的遗传评价提供重要信息,并对进一步多性状良种选育提供核心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楠 半同胞家系 生长性状 形质性状 家系遗传力 综合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林管理体制转型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洪革 赵梦涵 张少鹏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7-221,共15页
【目的】探究国有林管理体制转型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为优化国有林管理政策、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1年东北国有林区87家国有森工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林业新质生产力水平,采用多期双... 【目的】探究国有林管理体制转型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为优化国有林管理政策、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1年东北国有林区87家国有森工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林业新质生产力水平,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多期DID模型)、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模型)和中介机制检验模型,量化分析国有林管理体制转型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东北国有林区87家国有森工企业林业新质生产力指数从2010年的0.0558升至2021年的0.0907,基本保持增长趋势;2)国有林管理体制转型对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国有林管理体制转型对不同森工集团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在内蒙古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在伊春森工集团因管理体制变动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4)环境信息披露度以及资源优化与效率提升是国有林管理体制转型推动林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主要途径。【结论】为进一步提升林业新质生产力,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差异化政策,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度,推动资源优化与效率提升,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林管理体制转型 林业新质生产力 环境信息披露度 资源优化与效率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军辉 丁昌俊 +8 位作者 李伟 罗克明 王君 张伟溪 钮世辉 张苗苗 赵曦阳 薛良交 殷恒福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51,共17页
2024年,面向国家“双碳”战略与森林质量提升需求,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取得系列标志性进展,推动育种体系向精准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在基因组学方面,完成杨树、二球悬铃木、橡胶树等11种代表性树种的高质量单倍型或端粒到端粒的基因组组装... 2024年,面向国家“双碳”战略与森林质量提升需求,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取得系列标志性进展,推动育种体系向精准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在基因组学方面,完成杨树、二球悬铃木、橡胶树等11种代表性树种的高质量单倍型或端粒到端粒的基因组组装,构建了涵盖多个代表性类群的超泛基因组,推进比较、群体与泛基因组研究,解析物种地理分化机制与染色体演化路径,实现了种质资源与性状基因的深度整合。围绕木材形成、抗逆响应与产量积累等关键性状,借助多组学联合解析,构建了调控细胞增殖分化、激素信号、环境适应等过程的分子网络。基因编辑技术实现无外源遗传物质的精准改造,建立了适用于多种树种的高效编辑体系,加速了功能基因验证与优异突变体的创制。全基因组选择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先验信息,实现林木复杂性状预测准确率的显著提升,增强了选育效率。在育种技术方面,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加倍相结合的多倍体育种,打破生殖障碍,拓展了速生、抗逆种质的创新路径。全年审定23个突破性良种,覆盖经济林树种与用材树种等主要类型,适宜区域覆盖全国50%以上可造林地。我国林木遗传育种正逐步构建以‘组学资源积累—功能基因挖掘—精准预测模型—分子设计育种—优异种质创制’为主线的育种技术路径体系,并同步推进多树种、多组学、多尺度集成的数据平台与共享系统建设,持续增强支撑复杂性状解析与高效育种的基础能力,为森林碳汇提升、林地提质和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遗传育种 基因组学 性状调控 基因编辑 全基因组选择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孙向阳 李素艳 +4 位作者 任学勇 王辉 李雅琳 王迪 李雯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113,共14页
园林绿化废弃物是园林绿化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枝干、落叶、草屑等植物残体,作为城市生态循环中的剩余物,富含有机质,其资源化利用对于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园林绿化废弃物年产量高达7 000万至1亿t,然而资源化... 园林绿化废弃物是园林绿化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枝干、落叶、草屑等植物残体,作为城市生态循环中的剩余物,富含有机质,其资源化利用对于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园林绿化废弃物年产量高达7 000万至1亿t,然而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传统处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严重制约现代化城市建设,因此探寻高效资源化利用途径迫在眉睫。堆肥技术是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稳定化处理、促进有机物回归土壤的核心手段。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堆肥原料依次经历升温期、嗜热期和降温期,完成复杂的降解与转化过程,最终形成富含腐殖质的优质产物。通过调整堆肥工艺和添加外源添加剂,不仅可以提高堆肥效率,还可以降低温室气体和氨气排放。堆肥产品应用广泛,既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也能作为栽培基质,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在土壤修复领域,堆肥产品更能发挥其独特作用,可有效钝化重金属、降解有机污染物,助力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生态覆盖技术可以将园林绿化废弃物加工成散状覆盖物和成型覆盖物2种地面覆盖材料。这些覆盖材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性质,抑制杂草生长和扬尘,还可以降低土壤裸露面积,美化城市景观。特别是成型覆盖物,凭借其良好的透水性,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城市雨水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热裂解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方式,可将园林绿化废弃物转化为低分子液体生物油、气态可燃气体和固态生物炭3类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产品经过进一步加工,还能衍生出多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产品,是推动园林绿化废弃物能源化与材料化的关键技术,具有极高的探索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也面临高木质纤维素植物残体降解困难、堆肥过程中碳排放严重和生物油提炼成本高等诸多挑战。因此,为全面推进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需深入探索高效菌剂开发、低碳堆肥工艺、覆盖技术革新和生物油高值利用等前沿问题,以寻求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本文系统梳理了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深入剖析其产量变化趋势、堆肥技术体系及产品应用、生态覆盖技术及生态效益、热裂解技术及产品优势,详细阐述各项技术原理与应用效果,并对未来面临的挑战及前沿问题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园林绿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系统的技术参考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废弃物 堆肥 覆盖 热裂解 外源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融合的复杂场景树种跨域泛化分类模型
14
作者 陈广胜 温林郅 +3 位作者 张文均 李超 于鸣 景维鹏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5,共13页
【目的】针对不同区域因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差异导致的域偏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全局-局部特征融合的单域泛化方法,提升复杂森林场景下无标签树种识别的泛化性能,为跨域树种分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方法】选取德国巴登-符... 【目的】针对不同区域因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差异导致的域偏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全局-局部特征融合的单域泛化方法,提升复杂森林场景下无标签树种识别的泛化性能,为跨域树种分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方法】选取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南部和中国黄山市祁门县西部为源域,德国图林根州中部和中国黄山市祁门县东部为目标域,构建一种全局-局部特征融合网络(HUFNet)模型进行树种分类,HUFNet模型包含基于CNN的编码器层、基于Transformer的解码器层、全局-局部特征融合机制(GLAFE)、特征精炼头(FRH)和边界优化模块(ERV)。模型经源域数据集训练后,在目标域上测试验证其泛化能力,实现复杂场景跨域树种分类。【结果】通过多个源域和目标域数据集的对比验证,HUFNet模型在目标域HainichUAV数据集上对针叶和阔叶树种的分类总体准确率(OA)为75.1%,平均交并比(mIoU)为58.3%,相比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分类架构分别提升13.7%与11.7%。在目标域HuangshanEast数据集上,HUFNet模型的OA为71.7%,mIoU为56.8%,相比ViT-R50作为编码器的混合架构,OA提升1.2%。【结论】HUFNet模型的跨域树种分类性能明显提升,不仅保持了高精度的识别能力,而且在目标域上展现出强大的跨域泛化能力,同时大幅降低了模型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适用于资源受限的环境。该模型基于全局-局部特征融合的单域泛化方法,为跨域树种分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树种分类 单域泛化 语义分割 轻量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阜山区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的细根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15
作者 王晓荣 龚苗 +7 位作者 辜忠春 胡兴宜 漆良华 谭海山 戴薛 刘清平 夏少丹 赵虎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7,共12页
【目的】探究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过程中毛竹及原有森林优势种的细根分解特征、养分动态及主要影响因素,揭示毛竹扩张对森林地下碳周转和养分循环的影响机制。【方法】在幕阜山区选择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形成的连续生态界面(... 【目的】探究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过程中毛竹及原有森林优势种的细根分解特征、养分动态及主要影响因素,揭示毛竹扩张对森林地下碳周转和养分循环的影响机制。【方法】在幕阜山区选择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形成的连续生态界面(杉木林→竹杉混交林→毛竹林;阔叶林→竹阔混交林→毛竹林),采用原位与异位分解相结合的方法,探讨2种毛竹扩张序列中的杉木、喜树、毛竹细根分解干质量剩余率及C、N、P含量变化动态。【结果】喜树细根的初始C含量、C/N、C/P、N/P显著低于杉木和毛竹(P<0.05),初始N、P含量显著高于杉木和毛竹(P<0.05),杉木和毛竹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序列中,毛竹细根分解速率以及C、N、P释放速率均高于杉木细根,且毛竹细根阶段性干质量损失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毛竹向阔叶林扩张序列中,喜树细根分解速率显著高于毛竹(P<0.05),且毛竹细根分解速率随扩张强度增加显著增加,呈明显主场效应。与毛竹细根相比,喜树细根具有较高的C释放速率、较低的N释放速率,P释放速率相差不大。【结论】毛竹扩张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杉木和喜树细根分解,但细根养分释放特征因扩张森林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细根初始化学性质是调控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过程中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的主要因素,毛竹细根分解在毛竹向阔叶林扩张序列具有明显主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阜山区 毛竹扩张 连续生态界面 细根分解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定量解剖研究新进展
16
作者 郭娟 焦立超 +3 位作者 何拓 马灵玉 姜笑梅 殷亚方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8,共15页
木材解剖学是研究木材(次生木质部)中各类细胞形态特征、排列、比量、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在木材解剖学框架内,开展木材构造特征定量化研究,实现木材解剖信息的定量提取、挖掘、整合与应用,科学构建木材构造特征与树种生理功能、气... 木材解剖学是研究木材(次生木质部)中各类细胞形态特征、排列、比量、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在木材解剖学框架内,开展木材构造特征定量化研究,实现木材解剖信息的定量提取、挖掘、整合与应用,科学构建木材构造特征与树种生理功能、气候环境、木材性质和加工工艺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推动木材学、林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考古学和物候学等学科的发展。当前,在系统科学的时代背景下,梳理木材定量解剖研究的发展脉络,厘清木材构造特征的结构性和整体性,从系统论视角探讨木材定量解剖研究的涌现性质,有利于促进木材解剖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开创木材解剖学发展新格局。本研究首先介绍木材解剖学的重要发展阶段,针对木材构造特征的共性和多样性,从样品制备、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总结木材定量解剖研究的主要方法,然后分别从木材构造特征与树木系统进化、木材构造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木材构造特征与木材性质及加工利用关系3方面归纳近10年来木材定量解剖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发展展望:1)木材定量解剖研究方法的持续性革新迭代,推动木材定量解剖高通量测试与分析平台的研发,为木材解剖学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2)木材信息资源及其共享体系的全球化构建完善,增强木材定量解剖数据的可靠性和共享性,为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木材科学研究新范式提供重要基础;3)木材定量解剖研究体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底层逻辑和层级架构视角比较木材解剖学与植物解剖学、生态学、木材加工利用等领域的关联与异同,促进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通过进一步开展木材定量解剖研究,加强木材解剖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从木材解剖学角度推动基于数据驱动的木材科学研究新范式的构建与发展,能够为林木培育、森林经营、树木分类、森林碳汇、气候变化、木材生产及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木质部 木材解剖学 定量解剖 构造特征 高通量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设计及其振动性能
17
作者 茹煜 范高鸣 +6 位作者 许林云 张海锋 周宏平 施明宏 王艳艳 崔王斌 徐国鹏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0-195,共16页
【目的】针对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采用树干振动采收方式,研究不同振动参数对采收机振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曲线获得两两交互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情况,优化设计结构和作业参数。... 【目的】针对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采用树干振动采收方式,研究不同振动参数对采收机振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曲线获得两两交互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情况,优化设计结构和作业参数。【方法】对采收机关键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应力分析,确定最佳参数;对核桃树夹持处和树干处的加速度响应效果进行仿真分析和振动作业试验,应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以振动频率、树干直径和振动时间为主要因素,以振动加速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探究3个参数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程度。【结果】通过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得出柔性摇臂最佳直径为15 cm、最佳夹持力为2800 N,对比仿真结果与田间采收试验结果,核桃树夹持处、树干处不同频率时的振动加速度误差在5%之内;振动频率、树干直径和振动时间对振动加速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3178、1.6492和1.4894,当振动频率为14 Hz、树干直径为15 cm时,振动加速度达到最大值63.417 m·s^(−2),三因素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振动频率、树干直径、振动时间。【结论】设计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剖析该装备结构特征和作业参数对能量传递的影响,可为大规模标准果园的高效核桃采收提供作业参数依据,有效提高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摇臂 振动采收 结构设计 振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次生林林下红松幼树开敞度优化方法
18
作者 刘迪 周超凡 +3 位作者 雷相东 刘宪钊 张会儒 何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7,共9页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条件的目标红松幼树。采用不同阈值(KT=1、1.5、2)的个体开敞度优化方案调控林下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开敞度优化方案通过开敞度两水平(包括林木水平和林分水平,林木水平指保证每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均达到阈值,林分水平指调控某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同时兼顾林分中其他目标红松幼树)迭代优化方法实现。比较不同开敞度阈值下模拟采伐前后林分非空间结构(林分总径级数、总物种数和郁闭度)和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处理间红松幼树开敞度和开敞度变化率的差异。【结果】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共筛选出145株目标红松幼树,幼树胸径介于1.1~4.9cm之间、树高介于1.5~4.7m之间、冠幅半径介于0.6~1.7m之间。KT为1、1.5和2时,目标红松幼树分别经3、6和8轮以及采伐14、130和262株冠层林木后达到开敞度条件。模拟优化采伐后,红松幼树开敞度得到整体改善:KT为1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5.7%,但无显著差异;KT为1.5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44.7%,差异显著;KT为2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107.7%,差异显著。模拟采伐前后,林分总径级数和总物种数不变,空间结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采伐的蓄积强度分别为1.5%、15.6%和37.2%。与未采伐林分(CK)的郁闭度(0.646)相比,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的郁闭度分别降低0.5%、13.3%和33.1%。【结论】红松幼树开敞度两水平迭代优化方法在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的同时可保持大部分林分结构稳定,开敞度阈值1.5优于1或2。本研究提出的优化方法可获得不同开敞度阈值下采伐总轮数、每轮采伐木数量、每株目标红松幼树开敞度调控路线以及采伐木分布情况,对于补植后红松幼树的开敞度调控以及次生林的管理实践具有较大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优化 开敞度调控 蒙古栎次生林 红松幼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挠力河保护区退耕模式对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9
作者 吴庆明 孙雪颖 +4 位作者 林晓刚 陈露 吕泓学 邹红菲 朱井丽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2-273,共12页
【目的】分析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挠力河保护区)退耕区域的鸟类群落结构,辨识不同退耕模式、湿地恢复时间和群落演替阶段对鸟类群落恢复的影响,为湿地恢复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鸟类群落多样性的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 【目的】分析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挠力河保护区)退耕区域的鸟类群落结构,辨识不同退耕模式、湿地恢复时间和群落演替阶段对鸟类群落恢复的影响,为湿地恢复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鸟类群落多样性的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样线法与样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挠力河保护区退耕区域的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野外调查,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鸟类群落多样性差异,计算鸟类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结果】1)2019年4月—2020年11月,在研究区域共记录到16目36科84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共占比22.62%);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3.10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65。2)在不同退耕模式驱动下,鸟类物种丰富度均呈上升趋势,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但自然退耕模式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人工退耕模式;自然退耕模式的水鸟比例更高,人工退耕模式的陆地鸟类比例更高。3)随着退耕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升高;退耕时间越长,水鸟丰富度越高。4)不同演替阶段的鸟类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鸟类物种多样性随生境演替发展而增加。【结论】自然退耕模式和长期生态恢复对提升鸟类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显现。未来应继续关注退耕模式选择和退耕时间的持续性,以确保鸟类群落多样性的长期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退耕 人工退耕 退耕时间 鸟类多样性 演替阶段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网城市湿地生态网络韧性评价——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
20
作者 朱颖 周昕宇 +2 位作者 冯育青 汪辉 李欣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3,共12页
【目的】提取苏州中心城区各类湿地空间要素,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定量评价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水平,以期为水网城市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测度及空间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基于“MSPA-Conefor-MCR-GM”模型构建水网... 【目的】提取苏州中心城区各类湿地空间要素,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定量评价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水平,以期为水网城市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测度及空间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基于“MSPA-Conefor-MCR-GM”模型构建水网城市湿地生态网络,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从结构、功能、组分3个维度选取能够反映湿地生态网络韧性特征及水平的指标,定量测度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水平。【结果】1)苏州中心城区提取出19处生态源地、171条潜在生态廊道和28条重要生态廊道,判别出137个生态节点,形成典型的网络状多组团多节点结构特征。其中,生态源地呈现“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潜在生态廊道呈现“东北-中部密集网状、其他片区少或无”的空间分布特征,重要生态廊道呈现“东北-西南走向,局部网格状”的空间分布特点,生态节点形成“总体分散、局部紧密”的空间分布特征。2)结构韧性方面,中心城区湿地生态网络平均聚类系数为0.04,网络平均度为3.12,无标度特征明显,聚集性较弱、连通性一般,结构韧性不足。3)功能韧性方面,平均路径长度、网络效率值、节点结构孔平均值和k核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47、0.19、0.41和2.02,节点之间独立路径平均数量尚可,网络多样性较高,但受城市建设影响,斑块间生态廊道较长,传递性、稳定性不足,协作性较弱。4)组分韧性方面,节点介数中心性值为0~2837.17,平均值为365.17,边介数中心性值为1~2618.76,平均值为1469.43,斑块、廊道重要性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较强,组分韧性水平差异显著。【结论】苏州中心城区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水平一般,结构韧性、功能韧性及组分韧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该区域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的本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湿地生态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法 韧性评价 水网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