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2,8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小学师德建设专业化诊断及实践改进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蔡辰梅 詹谨蔚 刘华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师德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规约和微观层面的个体修养,对于作为中观领域核心实践单元的学校组织则缺乏深入探究。基于学校组织这一关键主体,本研究以专业化水平为观测点,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诊断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师... 师德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规约和微观层面的个体修养,对于作为中观领域核心实践单元的学校组织则缺乏深入探究。基于学校组织这一关键主体,本研究以专业化水平为观测点,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诊断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师德建设呈现箩筐泛化型、任务替代型、间接渗透型以及专业驱动型等差异化类型,在专业化谱系上体现了师德建设从盲目被动走向自觉和专业。在价值层面上,师德建设体现为“对教师”和“为教师”两种不同取向,前者将教师客体化,以“做工作”的思路实施自上而下的纪律监管性师德建设;后者则将教师视为师德建设主体,以“做教育”的情怀实施自下而上的关怀支持型师德建设。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实践改进,需要确立支持型师德建设取向,增强校本化特色并在持续走向专业化的同时,探索生态型师德建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师德建设 学校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视角下的“双减”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
作者 孙瑜 任苗苗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4,共11页
教育内卷的本质是时间异化。长期以来,教育时间在物理维度、意识维度和在世维度存在诸多问题。“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纠正错误的时间观念:通过本体功能修正,矫正线性时间越位;基于主体价值复归,释放感知时间活力;依靠环体结构优化,... 教育内卷的本质是时间异化。长期以来,教育时间在物理维度、意识维度和在世维度存在诸多问题。“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纠正错误的时间观念:通过本体功能修正,矫正线性时间越位;基于主体价值复归,释放感知时间活力;依靠环体结构优化,解蔽社会时间效能。“双减”蕴含的时间关怀,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需求,契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诉求,贴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追求。基于“双减”的时间关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树立多元的时间观念,构建面向学习活动的教学结构;遵循内在的时间感知,创设指向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搭建灵活的时间架构,形成转向社会发展的教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 时间异化 教育内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规范使用中小学教材的实践逻辑及其路径
3
作者 刘旭东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0,共8页
教材的规范使用是育人的要求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推动教学变革的依据,在教学变革和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支架作用。教材使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学术路线,为教学活动划定边界和范围,并设定了教师发展的方向... 教材的规范使用是育人的要求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推动教学变革的依据,在教学变革和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支架作用。教材使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学术路线,为教学活动划定边界和范围,并设定了教师发展的方向。规范使用中小学教材是从根本上确保教材的意识形态性和教材知识内容的科学性、维护教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以及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教材是课程的文本载体,规范使用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的教材使用中要遵循的实践逻辑是:使教材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得以增值、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在研究中使用教材。为此,要维护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确保教材价值在使用中增值;提升教材使用能力,创新教材使用方式,推动教学实践变革;构建完善的教材使用保障体系,健全教材使用监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教材使用 规范性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例研究何以有效——兼论教师知识的默会性
4
作者 王晓莉 冯文静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1,共11页
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要求变革课堂层面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课例研究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培训方式。然而,课例研究得以有效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又是如何展开学习的,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持续... 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要求变革课堂层面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课例研究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培训方式。然而,课例研究得以有效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又是如何展开学习的,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深入揭示的理论问题。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出发,在名师工作室这一场域中探析教师课例研究的过程,揭示出教师以课例为基点,运用范例推理、亲知实践、辅助项与焦点项的整合这三种默会认知方式展开默会学习。在此基础上,阐明课例研究中默会认知方式更有助于揭示教师知识的默会性,并为设计范例导向的教师教育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会知识 课例研究 名师工作室 教师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构想教学--兼论“新质教学”的价值导向与实操办法
5
作者 宗锦莲 李韦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共10页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新构想教学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传统教学存在过度推崇知识、过度遵从学科逻辑、过度依赖训练等三大困境。在“新质生产力”先进思想的启发下,“新质教学”概念应运而生,人们开始致力于用新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新构想教学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传统教学存在过度推崇知识、过度遵从学科逻辑、过度依赖训练等三大困境。在“新质生产力”先进思想的启发下,“新质教学”概念应运而生,人们开始致力于用新的方法解决传统教学的顽固性问题,以教学彰显素养为本,实现关注生活逻辑与复杂问题解决的价值转向。本文认为,具体的教学过程应围绕“锚定素养-内容整合-创新方式一优化评价”这一线索,加强对表现性任务关联、多模态大单元设计、真实生活情境嵌入以及进阶性测试伴随等操作路径的设计与实施,让新质教学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理念在课堂中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教学 价值导向 实操办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同伴群体间地位分化的质性研究:区隔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凌岳 楚江亭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0,共12页
学生同伴群体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因素。以布迪厄的区隔理论为视角,使用“场域-资本-惯习”的分析框架对21名高中生及3名教师进行质性研究后发现,在以文化资本为核心符号的“学业竞技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符号的“课余活动场”... 学生同伴群体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因素。以布迪厄的区隔理论为视角,使用“场域-资本-惯习”的分析框架对21名高中生及3名教师进行质性研究后发现,在以文化资本为核心符号的“学业竞技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符号的“课余活动场”和以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为核心符号的“家校联动场”中,形成了学业区隔、声望区隔与家境区隔三种高中生同伴群体间的地位分化现象,而分化后的同伴群体行动,又存在进一步再生产这些场域结构的风险,从而构成了学生微观交往层面的公平隐忧。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应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学生群体,通过加强与他们的日常交流、丰富学校评价标准、发挥正式群体的教育功能、强化家校社协同,帮助学生辨识同伴群体中的隐性风险、养成良好的交往观念,进而收获健康的社会化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公平 高中生 同伴群体 地位分化 区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以成志:教学过程中的理想信念培育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苏丫 刘长海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5,共9页
知识与理想信念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议题。理想信念触及知识本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育理想信念、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方法论和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就何以必要而言,应... 知识与理想信念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议题。理想信念触及知识本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育理想信念、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方法论和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就何以必要而言,应然期待和实然境遇的双重驱动、理性本质和知识目的的双重确认、理论深化与素养导向的双向牵引,为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提供正当依据。就何以可能而论,知识内在包含理想信念的维度,能为理想信念提供理性支撑,引领理想信念的形成方向,构成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的逻辑理路。就何以可为来看,深度敞开知识的理想信念领域,丰富理想信念学习的身心体验,高度关切理想信念的实践表达能为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培育提供教学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理想信念 课堂教学 时代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的差异辨析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欧阳广敏 班建武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共9页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且都与“劳动”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也存在诸多差异:从目标看,教劳结合直接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背景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片面发展;劳动教育则主要...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且都与“劳动”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也存在诸多差异:从目标看,教劳结合直接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背景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片面发展;劳动教育则主要针对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其主要目标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从属性看,教劳结合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广泛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而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则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从实施路径看,教劳结合关涉整个教育的基本实施途径问题,需要通过“半工半读”综合技术教育等方式实施;而劳动教育则主要指向教育目的的人才素养结构问题,作为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来实施。对劳动教育实践而言,二者差异的理论澄清有助于避免“泛化”或“窄化”劳动教育的实践误区,使劳动教育更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 劳动教育 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性教学批判及教学行动逻辑的回归
9
作者 蹇轶 李瑞娜 陈得军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0,共8页
审视教育的技术性实践,并不仅仅是批判教学中对于技术的机械应用,更重要的是反思技术性教学的机械性、控制性和效率主义倾向。技术性教学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和平庸化、教育过程的压迫性和控制性、教育主体的孤立化和隔离化。以效率... 审视教育的技术性实践,并不仅仅是批判教学中对于技术的机械应用,更重要的是反思技术性教学的机械性、控制性和效率主义倾向。技术性教学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和平庸化、教育过程的压迫性和控制性、教育主体的孤立化和隔离化。以效率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技术性教学用行为逻辑取代了行动逻辑,加剧了技术性教学的危害。超越技术性教学,需要回归教学的行动逻辑,保持教学的开放性,追求教育的卓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性教学 行为逻辑 行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功能论视角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可 刘梦霏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5,共11页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采用游戏功能论视角,聚焦数字游戏的正向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游戏媒介的育人功能,或可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在载体层面,应引导教师重新审思数字游戏...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采用游戏功能论视角,聚焦数字游戏的正向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游戏媒介的育人功能,或可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在载体层面,应引导教师重新审思数字游戏的前沿科技属性、正向社会价值和教育创新活力。在理念层面,应将“游戏素养”视为教师数字素养的表征之一,向教师阐释数字游戏助力其数字素养提升的可能性,即:以“游戏赋义”激发数字化意识,以“游戏启智”拓展数字化知识技能,以“游戏促教”提升数字化育人能力,以“游戏载道”增强数字社会责任,以“游戏立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层面,应以“游戏化教学”引领教师数字素养培育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游戏 功能游戏 游戏化 游戏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时间困境、形成逻辑及缓解路径
11
作者 梁军丽 毛菊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0,共11页
时间是衡量教师负担的关键杠杆,本研究以循环时间、制度时间、互动时间及自我时间的四维时间结构为线索研究新生代乡村教师负担,通过质性研究透视10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生活图景,发现其时间困境主要表现为:在“加速浪潮”的循环时间中教... 时间是衡量教师负担的关键杠杆,本研究以循环时间、制度时间、互动时间及自我时间的四维时间结构为线索研究新生代乡村教师负担,通过质性研究透视10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生活图景,发现其时间困境主要表现为:在“加速浪潮”的循环时间中教师教育生活单调往复与时间失衡;在“钉在墙上”的制度时间中教师主体性缺失与工作密度大;在“交叉重叠”的互动时间中教师闲暇时间缩水与工作时间扩张;在“支配分化”的自我时间中教师表层时间缺失及深层时间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时间困境的形成逻辑为:社会文化层次的客观裹挟是幕后推手;群体层次的中介助推是触发联接;个体层次的陷落与挣脱是双重境遇。因此,缓解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时间困境需要健全法制时间规范,实现时间增权赋能;明晰公私时间边界,共享互动经验;深化自我时间意蕴,强化内生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乡村教师 时间困境 形成逻辑 教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整合机制研究--基于美国教育实践的多维解构与镜鉴启示
12
作者 迪拉娜 王甜 袁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0,共10页
跨学科课程是培育学生整体思维,规避“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有效途径,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本研究结合课程统整理论研究,从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设计统整四方面梳理了美国跨学科课程整合机制,揭示了... 跨学科课程是培育学生整体思维,规避“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有效途径,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本研究结合课程统整理论研究,从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设计统整四方面梳理了美国跨学科课程整合机制,揭示了美国跨学科课程在“知识-经验”双向互构、“个人-社会”多维统整、“连续-进阶”层级递进、“共备-协作”多元联动四方面的整合机制。基于此,针对我国跨学科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通过驱动认知具身,构建问题导向的境脉化知识生成体系;协同社会感知,创设议题导向的跨学科知识迁移场域;重构学科边界,形成网络拓扑的概念连续性课程框架;联动多元主体,建立社群生态的适应性学习共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统整 美国 跨学科课程 整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视域下具身概念的误用与反思
13
作者 刘继萍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6,69,共10页
随着具身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学科领域的拓展,具身相关概念成为教育学的研究热点。回溯具身概念介入教育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教育学的身体转向、教育研究的“具身化”发展以及“具身+”教育概念的重构三个阶段。具身相关研究全方位地渗透... 随着具身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学科领域的拓展,具身相关概念成为教育学的研究热点。回溯具身概念介入教育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教育学的身体转向、教育研究的“具身化”发展以及“具身+”教育概念的重构三个阶段。具身相关研究全方位地渗透在教育脉络中,为扭转身心二元对立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但仍存在过度具身化、具身的异化、具身形式化等问题。具身概念的未来研究,需坚守教育学的基本立场,警惕具身理论的“拿来主义”;秉持学术批判的态度,反思具身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挖掘中国传统具身思想,凸显具身研究的本土化视野和文化特色;兼顾哲学思辨与实证研究,实现具身研究方法的多元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具身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教育科学》来稿格式规范
14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为保证现代学术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便于文献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来稿须符合以下要求:1.文章题目:来稿需提供中、英文文章题目。题名应言简意赅、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添加副标题。2.作者简... 为保证现代学术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便于文献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来稿须符合以下要求:1.文章题目:来稿需提供中、英文文章题目。题名应言简意赅、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添加副标题。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放在摘要和关键词之后,并按以下顺序介绍:姓名、单位、职称、学位、邮编。作者还应在文章末尾注明详细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3.摘要:来稿须有中、英文摘要,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4.关键词:来稿须有中、英文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通讯地址 期刊编排 来稿格式 文献检索 电子邮箱 现代学术 英文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评价转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15
作者 关嘉琦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7,共8页
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维度。这些维度在以往教师评价体系中常常遭遇工具理性的压缩和量化标准的简化,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深厚人文关怀和教育意义。... 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维度。这些维度在以往教师评价体系中常常遭遇工具理性的压缩和量化标准的简化,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深厚人文关怀和教育意义。已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使得教育家精神难以落地,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家精神自身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如何引领教师评价转型,补充甚至替代已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成为教师评价体系创新的关键。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教师评价标准提供了分析框架,能够化解以往教师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教师评价标准面临着制度性异化、教师角色的边缘化以及技术工具的规训等多重困境。通过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教育家精神的转译被视为多方行动者--包括政策文件、教育管理者、教师、技术工具等--互动协作的过程,并依托制度、主体和技术三个维度完成教育家精神在教师评价中的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行动者网络理论 教师评价 制度转译 技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论证教学:样态表征、设计框架与实践策略
16
作者 王明娣 胡润航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1,共10页
科学论证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面对教师科学论证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受阻的实践困境,本研究从知识深度理解与高阶思维跃迁、个体劳动与社会协商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从态度培养到身份认同演进三个方面... 科学论证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面对教师科学论证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受阻的实践困境,本研究从知识深度理解与高阶思维跃迁、个体劳动与社会协商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从态度培养到身份认同演进三个方面勾勒了科学论证教学的应然样态;然后引入深度学习理论,构建包含目标层、核心层、行为层与基础层的“四层联动”教学设计框架,并按照主题单元、问题情境、论证链、评价反馈四个环节设计具体的操作流程;最后,提出强化证据驱动的论证思维发展、重塑科学论证课堂文化、建立科学实践价值显化路径、推动技术赋能的论证生态建设,助力科学论证教学的实践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论证 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 科学素养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爱之心”: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之维及其实现
17
作者 李云 张姜坤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共11页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情感维度,也是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原初动力。然而,仁爱之心的培育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其一,现代社会爱的危机无形中削弱着教师践行仁爱之心的主观意愿;其二,教...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情感维度,也是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原初动力。然而,仁爱之心的培育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其一,现代社会爱的危机无形中削弱着教师践行仁爱之心的主观意愿;其二,教师情感能力的欠缺制约着仁爱之心向教师行动的转化;其三,情感规范与主体自觉之间的张力影响着仁爱之心的具身化表达;其四,教师情感资源的有限性阻碍着教师仁爱之心的公正分配。超越仁爱之心培育的现实性挑战,需要加强制度支持、完善组织保障并提升个体自觉,提升培育仁爱之心的有效性,切实推进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仁爱之心 乐教爱生 甘于奉献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18
作者 靖东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0,共9页
受西方教育研究逻辑和学术标准的裹挟,当前我国的教育研究陷入“西方中心主义”危机。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为移植西方教育学概念和理论、模仿西方教育研究范式和学术表述方式、对接西方学术标准,在方法论上陷入信奉西方普世主... 受西方教育研究逻辑和学术标准的裹挟,当前我国的教育研究陷入“西方中心主义”危机。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为移植西方教育学概念和理论、模仿西方教育研究范式和学术表述方式、对接西方学术标准,在方法论上陷入信奉西方普世主义、认同“均值人”假设、追求科学客观主义的偏误。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忽视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观照,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移植西方所谓“科学”“中立”的研究方法并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反而是一种偏见;照搬西方教育理论阐述中国教育问题既不“讲理”也不“动情”;将西方的学术标准和研究范式奉为圭臬的教育研究缺乏中国立场且创新力不足。为实现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立,需要以西方为参考,批判地接受西方教育学术话语;以中国为主体,从本土文明中寻求教育学术自立;以问题为起点,从亲近生活中实现对教育的普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逻辑 批判与超越 学术自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之内”到主体与情境“之间”:教科书话语研究转向表征及范式再构
19
作者 颜玉如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1,共9页
传统的教科书研究以内容分析为主,或被框定于常规的文本之内。教科书话语研究则将视域拓展至主体与情境之间,为探析教科书内在的言说意蕴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一重要且富有成效的研究范式尝试将话语分析法应用到教科书研究中,实现了从线... 传统的教科书研究以内容分析为主,或被框定于常规的文本之内。教科书话语研究则将视域拓展至主体与情境之间,为探析教科书内在的言说意蕴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一重要且富有成效的研究范式尝试将话语分析法应用到教科书研究中,实现了从线性时间轴的梳理到对文本产生过程的关注,由对堆砌的语词进行分析转向解释结构性互嵌的意识观念,并就主体无条件接纳价值基准转变至对个体行动者意义再建构的诠释。基于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探讨并再厘定教科书话语分析的理论架构与方法路径,是要将文本内部知识与更为广泛的社会互动相连接,构建系统性解读教科书的多维话语分析框架。从文本内容形成、意义解译阐释与实践行径导向三个向度,对教科书话语研究普遍嵌套并适用的分析框架进行再构,以此为教科书研究开辟更为多样的方法视角与分析路径,实现从教科书内容分析到话语研究的范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话语 话语研究方法论 文本 主体 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问题表征与实现路径
20
作者 李慧慧 和学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共11页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教育学者立足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不断发挥自主意识与主体自觉,对中国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反映、学理化提炼与特色化表达而形成的认识成果。近年来,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成效显著,但相对于教...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教育学者立足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不断发挥自主意识与主体自觉,对中国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反映、学理化提炼与特色化表达而形成的认识成果。近年来,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成效显著,但相对于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知识需求仍显匮乏:教育学知识生产的路径依赖问题仍然严峻,教育学知识的组织存在零散化问题,教育学知识对中国教育实践的解释力不强,对全球教育学知识的贡献较为有限。鉴于此,应进一步加强教育学知识生产主体的组织建设,提升教育学宏大理论的统整作用,强化教育学知识生产的学理化水平,秉持观照人类命运的知识生产立场,以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知识生产 问题表征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