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动的道德载体:明清商人墓碑文中的价值观探析 |
宋立杰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2
|
中国现代史家的传统史学观及其理性特征——兼论中国现代史家的流派划分问题 |
徐国利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清前期的同善会考述 |
曾桂林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恢复我完全无缺之金瓯”:章太炎对中国疆域完整的追求(1900—1936) |
何卓恩
陈博然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5
|
他山之石:民初中国政坛对墨西哥革命的引鉴 |
张华腾
张嘉玮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6
|
明清徽商的双层合伙 |
王裕明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7
|
从相关概念论清末责任内阁的设置及其性质 |
熊元彬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8
|
作为中国抗战大使的胡适形象——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为文本的讨论 |
欧阳哲生
安泰和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9
|
我们该如何阅读修昔底德?--康纳所谓“递进手法”再评价 |
何元国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0
|
二战初期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对战后世界秩序的规划 |
王薇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1
|
房子:18—20世纪上半叶山西中部村民的生存变迁观察 |
刘振刚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2
|
近代汉口五国租界关系研究——基于法国外交档案的考察 |
吕颖
马璟程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3
|
灯的祭祀、日常与清代江南村落的民间纠纷 |
张盛满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4
|
抗战时期日伪“谣言攻势”初探 |
朱英
孙永健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5
|
文本与事实:清中叶河南地方社会职役与治理 |
常建华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6
|
作为民主运动的土地改革:缘起、实践与意义 |
欧阳军喜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7
|
说“道学先生”:明代的道学群体人格及其转向 |
陈宝良
张睿霖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8
|
“和制汉语”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
史桂芳
王庆林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9
|
明代宦官家庭的组建、形态与维系 |
李军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0
|
20世纪晚期美国北方斑点猫头鹰保护之争及其司法解决 |
滕海键
王法刚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