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906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子鉴定及其潜在育种应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梅 管方念 +6 位作者 龙黎 张潇月 高梦茹 李豪 魏育明 蒋云峰 陈国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1-563,共13页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并解析抗性基因与产量改良协同效应,为有效利用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提供技术方案。【方法】以成株期高抗小麦条锈病农家种笨蚰子麦为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Avocet S杂交,构建F_(2)和F_(2∶3)群体,利用条锈菌混合生理小种对双亲及群体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并结合外显子测序技术(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with exome capture sequencing,BSE-seq)对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开发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跟踪标记;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揭示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抗病与产量协同改良中的遗传效应。【结果】抗性表型遗传分析表明,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由多基因控制。结合BSE-seq技术在5BS和7DS染色体上鉴定到2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主效QTL,暂命名为QYr.BYZ-5BS和QYr.BYZ-7DS,分别可解释9.06%~11.07%和27.36%~29.90%的表型变异。进一步证实QYr.BYZ-7DS的条锈病抗性效应来源于已知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Yr18,而QYr.BYZ-5BS可能是1个抗条锈病潜在新基因,并针对该基因开发了可用于辅助选择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分子跟踪标记KP5B_83.68。基于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发现,在西科麦5号遗传背景下成株期抗性基因QYr.BYZ-5BS和Yr18的单独存在或聚合在有效减少条锈菌侵染的同时可显著增加分蘖数和降低株高。【结论】从农家种笨蚰子麦中鉴定到1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新QTL(QYr.BYZ-5BS)并开发了其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的跟踪标记KP5B_83.68;遗传效应揭示了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产量协同改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育种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农家品种 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 回交改良 产量相关性状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视角下绿色农产品网络消费空间重构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晓鹏 刘慢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41,550,共8页
【目的】探究绿色农产品网络消费空间重构的机制,推进绿色农产品网络消费空间重构。【方法】基于嵌入理论,以北京M市民农园为例研究绿色农产品网络消费空间重构的机制与路径。【结果】技术嵌入通过信息透明和情感互动能够促进人际信任建... 【目的】探究绿色农产品网络消费空间重构的机制,推进绿色农产品网络消费空间重构。【方法】基于嵌入理论,以北京M市民农园为例研究绿色农产品网络消费空间重构的机制与路径。【结果】技术嵌入通过信息透明和情感互动能够促进人际信任建立;结构嵌入通过节点强化和关系优化能够促进圈子信任形成;认知嵌入通过价值内化和价值共鸣能够培养消费者认知信任;制度嵌入通过规则完备、角色可靠和程序规范能够促进制度信任构建。【结论】通过技术、结构、认知、制度等多维嵌入,有助于重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进而能够推进绿色农产品网络消费空间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 信任 绿色农产品 网络消费空间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数字基础设施如何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利平 辛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534,共9页
【目的】探讨数字基础设施是否以及如何促进高质量农业发展,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政策冲击,通过构造多维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 【目的】探讨数字基础设施是否以及如何促进高质量农业发展,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政策冲击,通过构造多维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使用“宽带中国”试点政策表征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显著促进毗邻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投入来实现。【结论】各地应明确重点,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数字建设,以此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农业高质量发展 宽带中国 双重差分法 因果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分析
4
作者 季华员 张枫琳 +5 位作者 卢丹 刘晨龙 周泉勇 谭美芳 蒋红萍 万明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9-1066,共8页
【目的】充分了解杭猪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为杭猪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同一营养水平下饲养的20头(公母各半)10月龄杭猪进行屠宰测定,并对杭猪的胴体品质、肉品质及肉质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阉公猪瘦肉率... 【目的】充分了解杭猪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为杭猪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同一营养水平下饲养的20头(公母各半)10月龄杭猪进行屠宰测定,并对杭猪的胴体品质、肉品质及肉质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阉公猪瘦肉率极显著低于母猪(P<0.01),阉公猪肉色、肌肉亮度、大理石纹评分显著优于母猪(P<0.05),阉公猪肌肉的肌纤维密度和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母猪(P<0.05),阉公猪肌内脂肪含量、呈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母猪;杭猪屠宰率76.40%、瘦肉率40.07%、肉色4.30分、大理石纹评分3.23分、滴水损失1.36%、剪切力值3.22 kg/cm^(2)、肌内脂肪含量3.95%、肌纤维直径0.051 mm、肌苷酸含量1960.10 mg/kg、呈味氨基酸含量8.19 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0.10%。【结论】杭猪阉公猪屠宰性能及肉质性能均优于母猪;杭猪具有较高屠宰率,肉色鲜红、肉质细嫩、多汁、肌肉营养丰富、价值高、风味好,是优良的地方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猪 屠宰性能 胴体性状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酵解途径调控鸡雄性性别决定过程的研究
5
作者 孙长花 左其生 +2 位作者 陈国宏 李碧春 靳锴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5-761,共7页
【目的】旨在探索影响鸡性别决定的能量代谢途径并验证其功能。【方法】首先基于鸡雌雄胚胎干细胞(ESCs)和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高通量数据分析影响鸡性别决定的关键因素,并通过ELISA实验检测两性鸡胚胎成纤维细胞(CEF)中葡萄糖的摄取... 【目的】旨在探索影响鸡性别决定的能量代谢途径并验证其功能。【方法】首先基于鸡雌雄胚胎干细胞(ESCs)和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高通量数据分析影响鸡性别决定的关键因素,并通过ELISA实验检测两性鸡胚胎成纤维细胞(CEF)中葡萄糖的摄取和乳酸的堆积水平,最后研究糖酵解过程对鸡性别决定过程的影响。【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能量代谢途径参与了鸡早期性别决定过程,其中糖酵解限速酶(glucokinase)在雄性中高表达,并且雄性CEF中的乳酸堆积和葡萄糖摄取水平都显著高于雌性CEF,说明糖酵解过程参与鸡雄性性别决定过程。进一步在体外性腺培养过程中激活糖酵解过程后雌性性腺向雄性性腺转化,雄性性别决定基因被激活,睾酮的水平都出现极显著上调(P<0.01),而雌二醇则显著下调(P<0.05)。【结论】糖酵解过程促进鸡雄性性别决定过程,试验结果为详细解析鸡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代谢 性别决定 糖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强还原处理对连作辣椒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6
作者 王永平 王岩 +2 位作者 宋邦梦 李渝 邢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3,共11页
【目的】土壤强还原(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处理技术是修复退化土壤的有效措施,但以辣椒秸秆为原料的RSD技术的田间效果尚不明确。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有机物料强还原处理对连作辣椒产量品质、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辣... 【目的】土壤强还原(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处理技术是修复退化土壤的有效措施,但以辣椒秸秆为原料的RSD技术的田间效果尚不明确。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有机物料强还原处理对连作辣椒产量品质、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辣椒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①CK-未添加有机物料;②RSD1-添加辣椒秸秆;③RSD2-添加稻秆;④RSD3-添加等质量的辣椒秸秆、稻秆(m/m=1∶1)。对RSD处理下辣椒连作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CK处理相比,RSD处理显著提高辣椒根部、地上部干重,并显著降低连作辣椒田间综合发病率,RSD3处理时辣椒地上部干重达到最大,发病率最低(29.51%)。RSD处理显著增强辣椒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RSD处理具有显著的增产提质效应。土壤速效钾含量在RSD3处理时达到最大,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17.67%。对不同处理下辣椒连作系统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CK相比,RSD处理均能达到促生、增产、提质、降病的效果,但不同有机物料RSD处理的表现不同。【结论】统筹考虑连作辣椒生长、产量品质与土壤肥力,试验条件下,以辣椒秸秆与稻秆混合物为原料的RSD3处理在促进辣椒生长、增产提质以及改土培肥等方面表现最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连作 土壤强还原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7
作者 蔡蕾 陈淼 +3 位作者 李旭华 徐峥静茹 冯秋红 刘兴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6-914,共9页
【目的】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作为青藏高原东缘重要的碳汇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其不同演替阶段的碳密度及分配模式对区域碳循环机制解析及碳汇功能提升具有关键科学意义。【方法】以米亚罗林区桦木次生林(NBF)、岷江冷杉桦木混交林(FBM)及岷... 【目的】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作为青藏高原东缘重要的碳汇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其不同演替阶段的碳密度及分配模式对区域碳循环机制解析及碳汇功能提升具有关键科学意义。【方法】以米亚罗林区桦木次生林(NBF)、岷江冷杉桦木混交林(FBM)及岷江冷杉原始林(OGF)为对象,通过分层调查(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结合室内实验与模型测算,系统量化了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生物量及碳密度分配特征。【结果】①岷江冷杉碳含量(504 g/kg)显著高于桦木(464 g/kg)及灌木的(4种灌木均值为441 g/kg),且随演替进程推进,乔木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碳含量均呈现OGF>FBM>NBF的梯度规律;②OGF地上生物量(246.45 t/hm^(2))和生产力[9.64 t/(hm^(2)·a)]显著高于NBF[地上生物量129.94 t/hm^(2)、生产力5.60 t/(hm^(2)·a)]和FBM[地上生物量101.71 t/hm^(2)、生产力7.56 t/(hm^(2)·a)];③OGF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07.74 t/hm^(2),显著高于NBF(137.04 t/hm^(2))和FBM(133.24 t/hm^(2)),其中OGF生态系统中碳主要固定于乔木层,而NBF和FBM生态系统中碳主要固定于土壤;④总体而言,乔木层碳密度表现为干>枝>叶(P<0.05),灌木层碳密度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P<0.05),NBF和OGF枯落物的碳密度表现为半分解>未分解>已分解(P<0.05),而FBM表现为未分解和半分解显著大于已分解。【结论】明确了川西亚高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的碳密度及分配模式,为亚高山天然林恢复与碳中和目标协同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含量 碳密度 碳分配 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54个大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8
作者 帅正彬 孙悦 +4 位作者 郭江洪 张怡 黄志 孙勃 柴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7,285,共12页
【目的】为解析不同大蒜材料种质遗传多样性并构建DNA指纹图谱。【方法】以54份大蒜种质为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S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42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5.13... 【目的】为解析不同大蒜材料种质遗传多样性并构建DNA指纹图谱。【方法】以54份大蒜种质为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S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42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5.13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791;Shannon信息指数(I)在0.1453~0.6903之间,平均值为0.4359;基因多样性指数(H)变幅在0.0640~0.4971之间,平均值为0.2853,表明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4份大蒜在遗传相似系数0.63处被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包含7份种质;第二亚类仅包含3份种质;第三亚类包含44份种质,在遗传相似系数0.828分成了10个亚类。聚类结果与PCo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利用筛选的SSR引物构建了54份大蒜种质的指纹图谱二维码。【结论】结果为大蒜种质资源的鉴定、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致病性棘胸蛙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感染后脾的超微病理损伤
9
作者 任思宇 吴春艳 +2 位作者 刘震坤 杨延辉 李新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了解棘胸蛙源嗜水气单胞菌SZW-003菌株的全基因组学特征,明确感染后棘胸蛙脾脏的超微病理损伤,为嗜水气单胞菌的病原学研究及病害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提取SZW-003菌株全基因组DNA构建文库后测序,组装后进行注释分析,结... 【目的】了解棘胸蛙源嗜水气单胞菌SZW-003菌株的全基因组学特征,明确感染后棘胸蛙脾脏的超微病理损伤,为嗜水气单胞菌的病原学研究及病害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提取SZW-003菌株全基因组DNA构建文库后测序,组装后进行注释分析,结合动态超微病理观察感染后棘胸蛙脾脏的损伤。【结果】SZW-003菌株具备β溶血特性,全基因组总长度为4925442 bp,GC含量为60.64%,编码基因数量为4473个,预测有388个毒力基因。感染后棘胸蛙脾内网状细胞最早发生损伤,也是最早发现吞噬有病原菌的细胞类型;在感染胁迫下,网状细胞大量脱落转化为巨噬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随着病程发展,网状细胞肿胀裂解,脾窦内皮细胞大量坏死,细胞碎片与异形红细胞分布其中,残存的巨噬细胞内可见病原菌。【结论】SZW-003菌株是一株强毒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可导致脾组织结构裂解,细胞成分坏死,引起网状细胞向巨噬细胞与黑色素巨噬细胞转化,造成严重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嗜水气单胞菌 全基因组 超微病理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籽仁总酚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研究
10
作者 赵星 范文萱 +5 位作者 陶丽 康灿灿 王晓 李玉荣 刘斯婕 王瑾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1025,共8页
【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用于定量预测花生籽仁中总酚的含量。【方法】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定花生籽仁总酚含量的化学值,利用波通DA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经不同分辨率和采集状态的... 【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用于定量预测花生籽仁中总酚的含量。【方法】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定花生籽仁总酚含量的化学值,利用波通DA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经不同分辨率和采集状态的比较,构建基于18~23粒花生籽仁的总酚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分辨率在1~5 nm范围内变化时,对建模准确度的影响较小。分辨率设置为5 nm,以完整花生籽仁与去红衣花生籽仁粉末构建的花生籽仁总酚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8206与0.789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7与0.019,经外部验证,独立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352与0.9066,二者均可准确预测花生籽仁的总酚含量。【结论】以完整花生籽仁构建的总酚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操作简便,更适用于育种早期世代单株总酚含量的快速、无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籽仁 总酚含量 近红外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
11
作者 郭海红 王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5-856,883,共13页
【目的】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乎着亿万农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方法】立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厘清其多维特征,构建可度量的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构建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的理论框架,构建中介效应... 【目的】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乎着亿万农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方法】立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厘清其多维特征,构建可度量的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构建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的理论框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结果】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推动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提高创业活跃度、促进产业集聚、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等多重路径驱动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的影响异质性明显。【结论】基于此,应因地制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力激发农村创业活跃度,深度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渗透,充分发挥优势地区的示范效应,切实关注非均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 创业活跃度 产业集聚 数字普惠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软刺裸裂尻鱼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研究
12
作者 严太明 蒲勇 +7 位作者 胡佳祥 高阔 熊金鑫 赖柏霖 田琴瑶 徐帅 唐子婷 何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47,共10页
【目的】探究软刺裸裂尻鱼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方法】对采集自雅砻江4个河段的92尾软刺裸裂尻鱼标本进行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对比分析,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比较其形态差异。【结果】可数性状中雅江群体第一鳃弓内侧鳃耙数显... 【目的】探究软刺裸裂尻鱼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方法】对采集自雅砻江4个河段的92尾软刺裸裂尻鱼标本进行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对比分析,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比较其形态差异。【结果】可数性状中雅江群体第一鳃弓内侧鳃耙数显著低于其他3个群体;雅江与甘孜和炉霍群体间的差异性状数量最多(12个),主要体现在D3、D7、D22、D28、D36等鱼体垂直轴向的显著差异性状,德格和甘孜群体间的差异性状数量最少(6个),主要体现在D1、D4、D9、D10等鱼体水平轴向的显著差异性状。4个群体间均存在不同数量的显著差异性状,但不存在同一显著差异性状,且4个地理群体的差异系数并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主成分分析提取出11个主成分,对方差的贡献率为79.059%,贡献指标主要体现在头部和躯干部;聚类分析发现,德格、甘孜和炉霍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雅江群体聚为一支;4个地理群体选取了5个变量建立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达到了80.4%。【结论】雅砻江软刺裸裂尻鱼4个地理群体间虽存在形态分化,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还未能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刺裸裂尻鱼 形态度量学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雅安奶山羊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13
作者 郭家中 张一菲 +3 位作者 武国 孙学良 杨舒慧 张红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4-451,共8页
【目的】旨在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雅安奶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该品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只雅安奶山羊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并使用关中奶山羊、萨能奶山羊、川中黑山羊和成都麻羊的测序数据,在全基因组内检... 【目的】旨在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雅安奶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该品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只雅安奶山羊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并使用关中奶山羊、萨能奶山羊、川中黑山羊和成都麻羊的测序数据,在全基因组内检测SNPs,开展遗传多样性、基因组近交系数、主成分分析(PCA)、遗传结构和群体分化指数(FST)等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在雅安奶山羊常染色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4875627个双等位基因SNPs,位于基因间区和内含子区的SNPs占比为89.67%。全基因组单位点的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核酸多样性的平均值分别为0.265、0.300和0.308。每只雅安奶山羊基因组中平均含有1235个ROH,个体ROH总长度平均值为327.04 Mb。基于F_(ROH)、F_(IS)、F_(VR1)、F_(VR2)和F_(UNI),雅安奶山羊基因组近交系数中位数分别为0.120、0.106、0.125、0.112和0.103。PCA结果表明,在PC1上奶山羊与非奶山羊群体可清晰地分成两大类群;群体结构分析(K=4)和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显示雅安奶山羊与关中奶山羊遗传关系更近。雅安奶山羊与关中奶山羊、萨能奶山羊、川中黑山羊和成都麻羊的全基因组25-kb滑窗FST平均值分别为0.054、0.062、0.189和0.240。【结论】雅安奶山羊遗传多样性较高,但部分个体近交严重且与关中奶山羊、萨能奶山羊无实质遗传分化,引种改良不会显著改变其种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山羊 全基因组测序 遗传多样性 基因组近交系数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软刺裸裂尻鱼繁殖特性研究
14
作者 严太明 蒲勇 +8 位作者 胡佳祥 陈琪琪 高阔 郑利 焦圆圆 熊金鑫 赖柏霖 唐子婷 何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探究金沙江软刺裸裂尻鱼繁殖特性。【方法】2017年6月—2022年7月在金沙江干支流共收集软刺裸裂尻鱼样本(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677尾,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技术、耳石日轮技术和生长推算等方法对其繁殖特性进行研究。【... 【目的】探究金沙江软刺裸裂尻鱼繁殖特性。【方法】2017年6月—2022年7月在金沙江干支流共收集软刺裸裂尻鱼样本(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677尾,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技术、耳石日轮技术和生长推算等方法对其繁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繁殖季节达到性成熟个体雌雄可以利用臀鳍倒钩进行区分,雄性臀鳍和躯干存在珠星;雌雄性比为1.36∶1,与1∶1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276,P<0.05);金沙江群体雌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和年龄分别是13.88 cm和4.09龄、9.88 cm和3.07龄,雅砻江群体雌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和年龄分别是14.01 cm和4.18龄、10.53 cm和3.08龄;绝对繁殖力为1176~9342粒,相对繁殖力为15.7~58.8粒/g,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均成正相关;利用微耳石推算出雅砻江曲入河样本繁殖时间约为2—5月;软刺裸裂尻鱼卵径分布呈现多峰型,卵巢中存在4个时相的卵母细胞,为分批产卵类型。【结论】金沙江流域软刺裸裂尻鱼具有的分批产卵、繁殖时间长、雌性群体数量大于雄性、初次性成熟年龄和体长较小、卵径大等特征,能为保证其群体快速繁衍,维系较大种群数量提供保障,这也可能是其在金沙江水系广泛分布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软刺裸裂尻鱼 繁殖特性 产卵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配施炭基肥对黄瓜镉积累及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罗娅 刘丽媛 +2 位作者 徐嘉宁 贾永霞 罗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目的】探究减氮配施炭基肥对Cd污染设施土壤中黄瓜Cd积累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CK(不施肥)、CF(常规施肥)、OF(减氮20%施肥)、OBF(减氮20%+炭基肥)4个处理,研究减氮配施炭基... 【目的】探究减氮配施炭基肥对Cd污染设施土壤中黄瓜Cd积累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CK(不施肥)、CF(常规施肥)、OF(减氮20%施肥)、OBF(减氮20%+炭基肥)4个处理,研究减氮配施炭基肥对黄瓜生长及营养品质、Cd积累、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CF和OF处理并未影响黄瓜的品质及各部位Cd含量、土壤Cd有效态及有机质含量,但是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酶活性。OBF处理促进了黄瓜的生长及营养品质的提升,同时显著降低了黄瓜不同部位Cd含量及土壤中利用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和醋酸缓冲溶液(TCLP)提取的有效态Cd含量,其中根、茎叶和果实Cd含量较CK、CF、OF分别降低了34.92%、38.35%、29.91%,44.23%、50.00%、44.23%和50.00%、52.63%、47.06%,土壤DTPA和TCLP提取态Cd含量分别降低了39.39%、42.86%、41.18%和33.33%、35.71%、37.93%。此外,OBF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结论】减氮20%配施炭基肥一方面可通过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抑制黄瓜对Cd的吸收积累,进而提升黄瓜的营养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循环酶活性,从而改善了黄瓜的根际生长环境以提升黄瓜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 炭基肥 黄瓜 镉积累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限旱改水稻田土壤有机氮矿化对外源氮素的响应
16
作者 赵满兴 王欣 +4 位作者 马文全 周韩冰 李硕 马丹妮 李祥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0,共9页
【目的】为了探讨南泥湾不同年限旱改水稻田土壤有机氮矿化对外源氮素的响应,分析土壤供氮能力及其特征。【方法】以南泥湾水稻种植基地不同年限旱改水稻田(0 a、5 a、25 a、78 a)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49 d淹水密闭-间歇淋洗培养方法... 【目的】为了探讨南泥湾不同年限旱改水稻田土壤有机氮矿化对外源氮素的响应,分析土壤供氮能力及其特征。【方法】以南泥湾水稻种植基地不同年限旱改水稻田(0 a、5 a、25 a、78 a)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49 d淹水密闭-间歇淋洗培养方法,研究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结果】在30℃培养条件下,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土壤氮累积矿化量表现为0 a>78 a>25 a>5 a,并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0~20 cm土层土壤氮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P<0.05)。氮矿化速率呈现出培养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随培养时间的延续而下降,最终趋于平稳,其中N1、N2、N3氮添加条件下前7 d分别占矿化总量的32.50%、54.04%和65.68%,0~20 cm土层土壤矿化速率也高于20~40 cm土层。而土壤矿化率则表现为5 a、25 a高于78 a、0 a。N0(土壤氮素矿化势)则随着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0~20 cm土层N0高于20~40 cm土层(P<0.05)。N_(0)与全氮、碱解氮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C/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外源氮素添加促进了不同旱改水年限稻田土壤氮素矿化,且氮添加水平越高增加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干旱区 旱改水 氮矿化 氮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胁迫对乌桕(Sapium sebiferum)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蒲光兰 彭艳菲 +2 位作者 易海燕 王婷 袁大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5-382,396,共9页
【目的】明确Pb胁迫对乌桕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乌桕对土壤重金属Pb污染的修复潜力,为Pb污染区修复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4 a生乌桕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控制试验,以不添加Pb为对照,研究不同Pb浓度处理(500、1000... 【目的】明确Pb胁迫对乌桕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乌桕对土壤重金属Pb污染的修复潜力,为Pb污染区修复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4 a生乌桕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控制试验,以不添加Pb为对照,研究不同Pb浓度处理(500、1000、1500、2000、3000 mg/kg)对乌桕叶片光合特性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①Pb胁迫抑制了乌桕苗木生长,Pb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Pb处理浓度为3000 mg/kg时地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Pb胁迫处理和对照,地径较CK减少了1.94 mm,根系大面积变黄且呈团块状。②Pb对乌桕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片颜色的影响随胁迫程度不同而有异。Pb处理浓度≤1000 mg/kg时,Pb对乌桕叶片叶绿素含量(chla、chlb、chll)影响较小,当处理浓度为3000 mg/kg时,Pb胁迫显著降低了乌桕叶片叶绿素含量(chla、chlb、chll)。叶片颜色随Pb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变黄,当Pb处理浓度超过1500 mg/kg时,叶片大面积黄化后逐渐变紫,Pb处理浓度为3000 mg/kg时,叶片呈较深的紫红色。③Pb胁迫对乌桕光合特性有显著影响。随Pb胁迫程度的加剧,乌桕叶片P_(n)、L_(s)、G_(s)、F_(v)/F_(0)、F_(v)/F_(m)、ETR和qP等总体呈下降趋势;C_(i)、C_(i)/G_(s)、NPQ和Ex呈上升趋势。光合参数不同,Pb胁迫对其影响程度有异。其中,P_(n)、F_(v)/F_(m)和ETR等对Pb胁迫较为敏感,轻度胁迫下(500 mg/kg)呈显著下降趋势,胁迫至3000 mg/kg时降至最低;而F_(v)/F_(0)、E_(x)等参数相对稳定,仅胁迫至3000 mg/kg时,其值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乌桕耐受性较好,低浓度Pb胁迫下乌桕苗木可正常生长;胁迫至3000 mg/kg时,乌桕叶片光系统受到严重损伤,苗木生长受到抑制。此结果可为Pb污染区修复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铅胁迫 生长 光合生理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生产中农户自购农机与购买农机服务的效率差异
18
作者 张军 郑循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27,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农机应用形式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为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政策支撑。【方法】基于2022年四川种粮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针对自购农机与购买农机服务两种典型农机应用形式,分析其效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 【目的】探讨不同农机应用形式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为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政策支撑。【方法】基于2022年四川种粮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针对自购农机与购买农机服务两种典型农机应用形式,分析其效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探讨影响机制和应对措施。【结果】两种农机应用形式在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上并无显著差异,但相比自购农机,购买农机服务的农户土地生产率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原因为购买农机服务会对小农户的其他物质资本投入形成挤出效应,进而对土地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但购买农机服务能让农户在有限劳动投入下提升人均耕种土地面积,从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提高贷款便利性和增加粮食生产中的政策补贴资金能够有效减轻上述挤出效应对土地生产率的不利影响。【结论】从提高小农户收入角度,发展农机服务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从而促进农户增收;但在进一步推进农机服务发展时,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提供金融和政策支持,同时降本增效,有效缓解小农户资金投入的挤出效应,进而提高土地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自购农机 农机服务 效率差异 粮食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研究--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增收的中介效应分析
19
作者 刘威 王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7-865,共9页
【目的】探讨新质生产力是否以及如何促进粮食生产安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考察新质生产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粮食生产... 【目的】探讨新质生产力是否以及如何促进粮食生产安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考察新质生产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且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粮食安全高水平地区>低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地区>低水平地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在新质生产力促进粮食生产安全中具有中介效应。门槛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促进作用受到农地经营规模单一门槛影响,且促进作用在跨越门槛值后边际递减。【结论】强化对粮食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的中介传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结构 农户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盈余视角下农村居民可持续食物消费与政策研究
20
作者 祁慧博 季鹏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513,525,共9页
【目的】在生态盈余视角下探究农村居民可持续食物消费与政策。【方法】以1998—2021年浙江、四川及内蒙古为例,通过模拟优化得出满足营养健康与生态环境双重需求的膳食结构,并分析由此导致的生态盈余变化。【结果】研究期内农村居民食... 【目的】在生态盈余视角下探究农村居民可持续食物消费与政策。【方法】以1998—2021年浙江、四川及内蒙古为例,通过模拟优化得出满足营养健康与生态环境双重需求的膳食结构,并分析由此导致的生态盈余变化。【结果】研究期内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优化结果趋近于东方健康膳食模式。优化后各省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持续食物消费总量均高于2021年实际摄入量,且在2013年后的生态盈余愈加显现,但是碳足迹、水足迹和生态足迹却难以协同降低,可持续食物消费对减排的作用远高于其对节约水土资源的作用。【结论】可持续食物消费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各省区的生态环境基础并尊重当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以食物消费补贴与价格调控等多措并举,引导农村居民向可持续食物消费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可持续食物消费 生态盈余 环境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