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9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9份不同遗传背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邹成林 黄开健 +4 位作者 黄爱花 莫润秀 翟瑞宁 杨萌 韦新兴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的】解析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为广西玉米育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69份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以7份广西骨干自交系和3份我国其他地方的骨干自交系为对照,用10K SNP玉米芯片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扫描... 【目的】解析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为广西玉米育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69份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以7份广西骨干自交系和3份我国其他地方的骨干自交系为对照,用10K SNP玉米芯片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遗传相似度、系统进化、主成分和血缘同源确认(IBD)等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结果】筛选获得7565个高质量可用SNP分子标记,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756个,标记检出率均在97.12%以上,平均检出率达99.57%。174个玉米自交系的杂合率为0.21%~7.28%,平均为0.86%,有144个玉米自交系杂合率不高于1.00%,但有5个玉米自交系的杂合率偏高(31.29%~36.36%)。17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486~0.999,平均为0.609,其中2个广西选育的西南骨干自交系B24(ZNC442)和CK_D2(桂A10341)与其他材料间的遗传相似度平均值分别为0.642和0.629。由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包含10个参考自交系在内的179个玉米自交系划分为Reid群和热带亚热带群两大类,其中Reid群含13个自交系,占比为7.26%,热带亚热带群含166个自交系,占比为92.74%。热带亚热带群又可细分为7个亚群,其中以Suwan群和CM群为主,分别含56和51个自交系,占比分别为31.28%和28.49%。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CA1v3中玉米自交系聚类情况与系统发育进化树聚类结果基本一致,能明显区分Reid群和热带亚热带群,且热带亚热带群中大多自交系分布在CM群和Suwan群参考自交系附近。IBD分群结果显示,Reid群、Suwan群、CM群和A群的自交系数量分别有21、47、64和47个。系统进化分析、主成分分析和IBD分群韦恩图显示,三者共属Reid群、Suwan群、CM群和A群的自交系数量分别为12、35、18和11个。【结论】广西玉米自交系来源复杂,遗传背景相似,不同分析方法的划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需结合育种实践进行类群划分。广西选育的西南骨干玉米自交系ZNC442和桂A10341均属于A群,最理想组配模式为A群×Reid群,其次是A群×Suwan群和A群×CM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SNP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任丽华 高秋美 +4 位作者 刘洪冲 米真如 董秋颖 蒲高斌 韩加坤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2-473,共12页
【目的】分析不同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在山东省的适应性研究及药用菊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20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27个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其3个主要药... 【目的】分析不同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在山东省的适应性研究及药用菊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20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27个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其3个主要药用活性成分(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结果】20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Shannon-Weaver指数(H′)为0.28~3.11;变异系数为11.18%~114.20%,其中二级分枝的H′最高,为3.11;单株花头数的变异系数最高,为114.2%。亳菊中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绿原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230%和1.070%;黄山贡菊中2种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最低,分别仅为0.240%和0.110%;贵妃菊中木犀草苷含量最高,为1.886%;黄山贡菊和嘉祥野菊花的木犀草苷含量较低,分别为0.082%和0.095%。PCA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4.825%。根据前4个主成分的主要决定性状分别命名为产量因子、外形因子、品质因子和植株因子,综合评价得分前5名的菊花种质资源分别为金丝皇菊、滁菊、婺源皇菊、大板菊和贵妃菊。Q型聚类分析将20份菊花种质资源划分为四大类群,第Ⅰ类群为金丝皇菊,商品性好;第Ⅱ类群花色以白色花为主药用价值较高,第Ⅲ类群以黄色系管状花型为主,产量较高;第Ⅳ类群为嘉祥野菊花,抗逆性好。基于R型相关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不同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27个农艺性状与3个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指标可分为4大类。单株花头数与分枝密度(P<0.001)和冠幅(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二级分枝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绿原酸含量与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生长习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木犀草苷含量与花序直径、株高、叶片顶生裂片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花心类型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0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多样性指数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大,菊花种质资源变异程度高,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育种目标选择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遗传多样性分析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农业学报》
3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2025年度“氾胜之”论文奖获奖名单为进一步提升《南方农业学报》学术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高质量农业科技论文,根据《南方农业学报》2022年所刊载论文在各大期刊数据库中的引证报告,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遴选出候选论文,结合论文研究内容创... 2025年度“氾胜之”论文奖获奖名单为进一步提升《南方农业学报》学术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高质量农业科技论文,根据《南方农业学报》2022年所刊载论文在各大期刊数据库中的引证报告,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遴选出候选论文,结合论文研究内容创新性、实际应用价值及论文写作水平等,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编委会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论文4篇,二等奖论文7篇,三等奖论文11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影响力 论文奖 氾胜之 南方农业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预处理水稻对稻瘿蚊的抑制效应及其与总酚含量变化的关系
4
作者 黄所生 李成 +7 位作者 黄芊 凌炎 宁紫月 邱永福 龙丽萍 黄凤宽 苏茵 吴碧球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5-1485,共11页
【目的】探究吡虫啉预处理水稻对稻瘿蚊的抑制效应及其对水稻次生代谢物总酚含量的影响,为解析广西稻区稻瘿蚊种群衰退机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方法】采用稻瘿蚊致害性国际标准苗期筛选法、害虫生物学常规观测法和分光光度法等系统测... 【目的】探究吡虫啉预处理水稻对稻瘿蚊的抑制效应及其对水稻次生代谢物总酚含量的影响,为解析广西稻区稻瘿蚊种群衰退机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方法】采用稻瘿蚊致害性国际标准苗期筛选法、害虫生物学常规观测法和分光光度法等系统测定吡虫啉预处理水稻不同间隔时间接入稻瘿蚊后对水稻标葱率、害虫产卵量、卵孵化率及幼虫发育进程的抑制效应,并分析水稻次生代谢物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水稻标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吡虫啉拌种(药后5~25 d接入稻瘿蚊)和喷雾(药后1~20 d接入稻瘿蚊)均极显著抑制稻瘿蚊侵染(P<0.01,下同),水稻标葱率分别为0~3.95%和0~4.51%。拌种药后13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显著降低(P<0.05,下同),为42.33粒/10头,但卵孵化率高达69.32%,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药后18~23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喷雾药后5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21.00粒/10头)极显著低于对照,但药后10~15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与清水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拌种13 d或喷雾5 d后接虫的稻瘿蚊幼虫发育受阻,接虫后9~19 d拌种组幼虫体长0.43~0.59 mm、喷雾组幼虫体长0.43~0.48 mm、清水对照组幼虫体长0.82~2.47 mm,至接虫后22 d时药剂处理组幼虫仍处于低龄发育阶段,而对照组已完成化蛹,发育进程差异极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拌种和喷雾2种施药处理均诱导水稻总酚含量增多,但整体随时间推移逐渐递减,且其动态变化与水稻标葱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吡虫啉预处理通过诱导水稻总酚积累形成早期抗虫防御机制,实现对稻瘿蚊种群动态的间接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吡虫啉 稻瘿蚊 抑制效应 抗虫机制 发育进度 总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AF-Seq技术的辣椒抗炭疽病QTL定位分析及SSR分子标记开发
5
作者 李怡斐 段敏杰 +3 位作者 黄任中 黄启中 王春萍 张世才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3-642,共10页
【目的】利用SLAF-Seq技术对辣椒抗炭疽病QTL进行定位分析,开发与炭疽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辣椒抗炭疽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抗病材料PPTC26-3-1-1-1-1-1和感病材料1287为亲本构建F2代群体,并采用SL... 【目的】利用SLAF-Seq技术对辣椒抗炭疽病QTL进行定位分析,开发与炭疽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辣椒抗炭疽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抗病材料PPTC26-3-1-1-1-1-1和感病材料1287为亲本构建F2代群体,并采用SLAF-Seq技术进行分子标记开发,构建高密图遗传连锁图谱。结合表型数据,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辣椒果实转色期的炭疽病抗性进行QTL分析。利用Microsatellite(MISA)在定位区间识别SSR位点。【结果】从亲本和子代样品共获得423351627条Reads,其中,来自PPTC26-3-1-1-1-1-1和1287分别为8130516和6621396条,F2代群体120个子代样品的平均Reads数量为34049987个。构建包含4671个SNP分子标记、分布于12个连锁群、总图距为1567.53 cM、平均图距为0.34 cM的辣椒高密度遗传图谱,检测到1个炭疽病抗性相关的QTL(CaR10.1),位于10号连锁群上187930592~189766111 bp物理区间内。共有23个基因定位在关联区域内,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其中1个基因编码假定晚疫病抗性蛋白同源物R1B-23异构体X2,1个基因编码PPR蛋白,可能与辣椒果实转色期炭疽病抗性相关。在关联到的QTL区间内开发出SSR分子标记T482,在F2代群体中的验证结果显示,T482引物在F2代群体单株中扩增结果与表型鉴定结果一致。F2代群体抗病和中抗单株中有53株具有抗病亲本的条带,有25株同时具有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的条带;F2代群体感病单株中,有42株具有感病亲本的条带。【结论】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将辣椒果实转色期炭疽病抗性定位于10号连锁群,在关联区间开发出SSR分子标记T482,可初步鉴别辣椒果实转色期炭疽病抗性,同时结合针刺接种法鉴定,可提高鉴定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SLAF-Seq 遗传图谱 炭疽病 QTL 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褐飞虱抗性及稻株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6
作者 李成 黄所生 +4 位作者 黄芊 凌炎 吴碧球 黄凤宽 龙丽萍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5-1474,共10页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抗褐飞虱的影响,筛选出可提高水稻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进一步研究水稻抗性变化与稻株内防御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关系,为实现植物生长调节剂定向调控水稻抗虫性和...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抗褐飞虱的影响,筛选出可提高水稻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进一步研究水稻抗性变化与稻株内防御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关系,为实现植物生长调节剂定向调控水稻抗虫性和农药减量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通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施用方式(浸种和叶面喷雾)下感虫水稻品种TN1苗期对褐飞虱的抗性表型,评价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期水稻抗褐飞虱的影响;根据鉴定结果筛选出抗性水平较高药剂及其最佳施用方式并进行该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影响TN1对褐飞虱抗性和持抗能力评价;分别采用Folin-酚法测和酶联免疫法测定抗性水平较高药剂处理后稻株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揭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的关系。【结果】0.667 mL/L 3%赤霉酸乳油、0.500 mL/L 0.01%28-表高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00 mL/L 1%氨基寡糖素水剂、2 mL/L 1.2%吲哚丁酸水剂浸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处理对TN1苗期抗褐飞虱均无影响;0.1000 mL/L 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浸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处理TN1秧苗对褐飞虱平均抗性等级均由高感提高到中感,且叶面喷雾效果好于浸种。进一步研究表明,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0.2000~0.4000 mL/L浓度处理TN1对褐飞虱的抗性级别均由高感提升为中抗,尤以0.2000 mL/L浓度处理TN1对褐飞虱抗性提升最高,平均受害级别5.20,持抗期可达6.20 d。施药后接入褐飞虱,药后10 d,稻茎总酚含量最高(1.003 mg/g)的0.2000 mL/L浓度处理即为TN1对褐飞虱抗性水平和持抗等级最高的处理,稻茎总酚含量前3的处理0.2000、0.1000和0.4000 mL/L即为梯度浓度中持抗等级仅有达到中持抗级的处理。所有喷施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后的接虫处理,TN1稻茎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接虫CK(P<0.05,下同),同时也显著高于相同浓度不接虫处理,水稻茎部总黄酮含量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为0.4000 mL/L接虫处理,总黄酮含量达0.138 mg/g。【结论】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次生代谢防御物质总酚和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能诱导感虫水稻品种TN1秧苗增强对褐飞虱的抗性。建议在水稻苗期施用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作为预防褐飞虱为害的补充手段,以同时达到农药减施和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植物生长调节剂 褐飞虱 抗性水平 总酚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表面模型的冬小麦生物量估算
7
作者 郭燕 贺佳 +6 位作者 位盼盼 曾凯 史舟 叶粟 杨秀忠 郑国清 王来刚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目的】构建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生物量估算模型,分析不同水处理和不同年份情景下估算模型的迁移能力,为冬小麦生物量快速估算、表型研究及制定作物水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设置不同水氮处理,采用大疆M600 Pro无人机搭载安... 【目的】构建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生物量估算模型,分析不同水处理和不同年份情景下估算模型的迁移能力,为冬小麦生物量快速估算、表型研究及制定作物水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设置不同水氮处理,采用大疆M600 Pro无人机搭载安洲科技K6多光谱成像仪获取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影像,提取影像数字表面模型,基于无人机影像提取株高,通过BP神经网络构建并改进冬小麦生物量估算模型。【结果】水氮耦合自然状态条件下冬小麦实测株高的变化较小,但在氮充足条件下灌溉可增加冬小麦实测株高。无人机提取株高与实测株高的线性决定系数(R^(2))为0.81,即无人机提取株高可解释81%的株高变异。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提取株高构建的冬小麦生物量估算模型,R^(2)、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58、4528.23 kg/ha和1.25,说明该模型可对冬小麦生物量进行快速估算,但模型稳健性较差(RPD<1.4),估算值(16198.27 kg/ha)较实测值(16960.23 kg/ha)偏小,且估算值较分散。通过数据转换,基于生物量/无人机提取株高比值构建的冬小麦生物量估算模型R^(2)、RMSE、RPD分别为0.88、2291.90 kg/ha和2.75,改进后的模型稳健性较强(RPD>2.0),估算值(17478.21 kg/ha)与实测值(17222.59 kg/ha)较接近,模型估算精度提高了51.72%。经验证,改进的冬小麦生物量估算模型在不同水处理和不同年份情景下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迁移估算模型的R^(2)均在0.85以上,能实现对冬小麦生物量的精准快速估算。【结论】利用无人机影像提取株高信息,通过数据转换,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生物量估算模型的估算精度。改进的冬小麦生物量估算模型在不同水处理和不同年份情景下均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能力,但在不同氮水平情景下的迁移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模型迁移利用前应对不同情景数据集进行直方图特征分析,并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物量 株高 数字表面模型(DSM) 迁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花椒种质资源重金属镉积累的差异分析
8
作者 罗友进 陈霞 +5 位作者 吴纯清 胡佳羽 张义刚 程玥晴 黄明 谢永红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54,共12页
【目的】分析青花椒种质资源镉积累的差异,探讨镉积累特性及富集机制,为青花椒品种选育和镉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花椒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生产性状较好的九叶青花椒、早熟九叶青花椒、关岭藤椒、四川藤椒、云南藤... 【目的】分析青花椒种质资源镉积累的差异,探讨镉积累特性及富集机制,为青花椒品种选育和镉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花椒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生产性状较好的九叶青花椒、早熟九叶青花椒、关岭藤椒、四川藤椒、云南藤椒和云南大麻椒6个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片、枝干、枝皮、果皮、种子和根系6个部位的镉含量,分析镉富集与转运特征;选取镉富集能力差异较大的种质,对其根系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不同青花椒种质同一部位的镉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云南藤椒各部位镉含量均较高于其他种质。同一青花椒种质各部位镉含量也存在差异,除关岭藤椒外,其他种质各部位镉含量均以枝皮为最高,其次是叶片、根系,且均高于种子、枝干、果皮。各青花椒种质根系对土壤镉均有富集能力,富集系数为3.470~12.780,其中云南藤椒的富集能力显著强于其他种质(P<0.05,下同),早熟九叶青花椒显著弱于其他种质。根系到果皮、根系到叶片、根系到枝干、根系到枝皮、根系到种子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264~0.530、1.494~3.294、0.324~0.642、1.408~3.628、0.330~0.943。对镉富集能力差异最大的早熟九叶青花椒与云南藤椒根系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520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96个代谢物上调表达,324个代谢物下调表达,2个种质间存在明显差异;与早熟九叶青花椒根系代谢物相比,云南藤椒根系代谢物中有机酸、生物碱呈上调表达趋势;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异黄酮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等通路。【结论】青花椒种质资源对土壤镉的积累存在差异,早熟九叶青花椒富集能力较弱,云南藤椒富集能力较强,其富集能力差异可能与根系代谢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椒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根系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95个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9
作者 王兵伟 何静丹 +5 位作者 郑加兴 韦绍丽 周步进 覃嘉明 黄安霞 时成俏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5-1553,I0003,共10页
【目的】对95个热带亚热带血缘玉米自交系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热带亚热带血缘种质的创新和精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0K玉米SNP育种芯片对95个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分型扫描,所得数据进行质控后利用PowerMarker V... 【目的】对95个热带亚热带血缘玉米自交系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热带亚热带血缘种质的创新和精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0K玉米SNP育种芯片对95个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分型扫描,所得数据进行质控后利用PowerMarker V3.25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标,利用MEGA X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进行聚类分析,使用R包计算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并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从95个玉米自交系中检测到7812个高质量SNP分子标记位点,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95个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01~0.482,平均值为0.356。根据遗传距离信息将95个玉米自交系划分为A、B、C 3个类群,A群有5个自交系,B群有17个自交系,C群有73个自交系;C群又可分为5个亚群,每个亚群均有各自代表性的自交系材料,聚类分析结果与育种实践基本吻合。基于SNP分子标记位点进行统计,95个玉米自交系的平均杂合率为1.4%,基因多样性均值为0.3718,杂合度难测值均值为0.0139,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均值为0.2886,多态信息含量均值为0.3004。A群的Fst(0.1491)最高,B群和C群的Fst(0.1422和0.1400)接近。NMDS分析也将95个自交系分成3个群,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对应。【结论】95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被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C群可划分为5个亚群,进一步明确了各自交系间的遗传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热带亚热带 自交系 SNP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对云南地方稻种等位变异的影响
10
作者 董超 汤翠凤 +5 位作者 阿新祥 甘树仙 张斐斐 杨雅云 冒嘉伟 戴陆园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0-1402,共13页
【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下云南地方稻种等位变异,以期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方式对水稻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影响,为地方稻种遗传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及其保护途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种质库保存的12份... 【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下云南地方稻种等位变异,以期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方式对水稻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影响,为地方稻种遗传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及其保护途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种质库保存的12份地方稻种(命名为品种名-1)与其对应农家保护的地方稻种(命名为品种名-2)为试验材料,利用72个SSR分子标记对这24份地方稻种材料(共12组)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等位变异分析。【结果】供试24份地方稻材料共检测出等位基因数490个,变幅4~12个,平均6.8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0.337~0.910,平均为0.769。农家保护的地方稻种较种质库保存的地方稻种等位基因数量、特有等位基因数量、有效等位基因数量均略低,但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略高,表明农家保护的地方稻种遗传多样性略有降低。农家保护的小白糯-2和烂地谷-2分别在标记RM333和RM213上未检测出等位变异位点,小白糯-2、老粳糯-2和老鼠牙-2分别在标记RM349、RM18和RM333上检测出纯合等位变异位点,表明农家保护下部分等位位点流失。12组地方稻种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222~0.917,其中香谷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小白糯的最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205处可将供试地方稻种材料聚类为籼、粳两大类,每组对应地方稻种材料均对应聚在一小类,表明供试对应地方稻种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且对应程度较高。24份地方稻种材料共检测出等位变异位点数260个,变幅6~57个,其中28个位点与抗逆相关,25个与育性相关,33个与抗病虫相关,26个与产量及营养相关,且农家保护下理论产量提高,表明农家保护下产生遗传变异可能是向着提高适应性来增加产量的方向发展。【结论】在农家保护下地方稻种的部分等位基因纯合与流失是其遗传多样性降低的内在原因,而其在育性、抗病虫、抗逆、产量及营养高效等功能连锁标记上产生大量的遗传变异,并呈株高降低、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增强了地方稻种应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压力变化的能力,说明农家保护是地方稻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稻种 SSR标记 等位变异 农家保护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密度效应及稳产适应性分析
11
作者 丁勇 宋淼 +6 位作者 张留声 穆心愿 乔江方 刘桂珍 李会勇 张香粉 夏来坤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9-1602,共14页
【目的】研究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密度效应及稳产适应性,为筛选高产广适玉米品种,构建河南省夏玉米种植密度优化布局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6个生态区(环境)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密度... 【目的】研究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密度效应及稳产适应性,为筛选高产广适玉米品种,构建河南省夏玉米种植密度优化布局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6个生态区(环境)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密度,共4个水平,分别为60000、67500、75000、82500株/ha(仅2023年);副处理为品种,为14个黄淮海地区和河南省近年来审定的玉米新品种。通过方差分析、高稳系数法、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相关分析及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等方法,系统评估玉米品种适应性、产量构成因素及密度响应特征。【结果】种植密度、环境和品种、两两交互作用及三者的共同交互作用均对夏玉米产量、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022和2023年环境对夏玉米产量变异的解释比例较高,分别为27.91%和43.18%,品种次之,解释比例分别为9.76%和10.19%,密度最小,解释比例分别为1.54%和2.25%。不同环境下,2022年夏玉米产量表现为南阳>漯河>商丘>洛阳>安阳>周口,2023年表现为南阳>周口>洛阳>商丘>安阳>漯河。基于高稳系数法、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结果显示,京科999、秋乐368、中科玉505、郑单5179等玉米品种丰产性较好,适合河南省种植,安阳和商丘较其他环境有较强的品种区分能力。产量与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或P<0.001)正相关,与倒伏倒折率呈极显著(P<0.001)负相关。河南省通过合理的品种选择可以实现增产,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增密,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夏玉米最优种植密度为71823.56株/ha,理论产量为9358.10 kg/ha。【结论】合理的种植密度与品种搭配是提高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河南省夏玉米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1823.56株/ha,适合种植的高产稳产品种为京科999和秋乐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耐密性 品种—环境互作 AMMI模型 GGE双标图 籽粒产量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巫军 段秀建 +5 位作者 梁子蒙 杜斌 曹柯 唐永群 李经勇 姚雄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0-1534,共15页
再生稻是头季稻收获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而成的一季水稻,是一种省工节本、绿色高效的水稻生产方式。重庆再生稻温光生产潜力高达6.75~7.50 t/ha,而再生稻高产示范方为3.0~7.2 t/ha,高产潜能仍存在提升空间。文... 再生稻是头季稻收获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而成的一季水稻,是一种省工节本、绿色高效的水稻生产方式。重庆再生稻温光生产潜力高达6.75~7.50 t/ha,而再生稻高产示范方为3.0~7.2 t/ha,高产潜能仍存在提升空间。文章综述了重庆地区近40年关于再生稻的研究进展,发现强再生力性状是受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合特征,再生力的大小与头季茎鞘碳水化合物密切相关,再生芽的萌发受内源激素调控,并受温光环境条件的影响。分析了再生稻高产栽培关键农艺措施,如强再生力品种选择、适时播种与收获、种植方式、养分管理、水分管理、留桩高度和头季稻收获方式对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针对重庆地区再生稻生产缺乏强再生力水稻品种选育技术体系、缺乏机收再生稻品种鉴选规范化标准、产量水平不稳、缺乏多学科交叉研究、机艺融合核心技术供应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水稻强再生力性状的基因挖掘和品种选育,基于温光资源的机收再生稻品种精准鉴评,完善再生稻丰产优质协同规律和广适性农艺措施,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再生稻安全优质栽培技术及机艺深度融合,以挖掘机收再生稻产能。以期为进一步挖掘再生稻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潜能,使再生稻适应机械化生产,增加土地生产效率,进而为实现单产提升目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再生力 产量 养分管理 种植方式 收获方式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萌芽期抗旱性分析
13
作者 邹成林 黄开健 +3 位作者 黄爱花 莫润秀 翟瑞宁 杨萌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6-1578,共13页
【目的】研究干旱对热带亚热带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萌芽期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西南地区抗旱玉米自交系的种质利用和抗旱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桂单686(GML9616×ZNC442)、桂单689(GML1003×CML2020)... 【目的】研究干旱对热带亚热带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萌芽期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西南地区抗旱玉米自交系的种质利用和抗旱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桂单686(GML9616×ZNC442)、桂单689(GML1003×CML2020)和桂单662(桂A10341×GML906)及其亲本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20%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以等量灭菌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分析干旱胁迫对玉米萌芽期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抗旱系数、隶属函数法评价不同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抗旱性差异,并通过杂种优势分析探明玉米杂交种与其亲本自交系抗旱性的关系。【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在处理间和材料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除胚芽长和胚芽干重外,其余指标间在处理与材料互作中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干旱胁迫整体上会导致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萌芽期的发芽势、发芽率、萌芽指数、胚根长、胚芽长、胚根干重、胚芽干重、贮藏物质转运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玉米萌芽期农艺性状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6.08%~34.05%和30.73%~64.65%,隶属函数评价权重系数之和分别为38.16%和61.84%。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桂单689和桂A10341、GML9616、ZNC442、GML2020和GML1003的综合隶属函数D值在0.5~0.7,属于抗旱品种或自交系;桂单686和桂单662的D值在0.4~0.5,属于中等抗旱品种;GML906的D值小于0.4,属于弱抗旱自交系;未见D值大于0.7的强抗旱性品种或自交系。杂种优势分析结果显示,桂单686、桂单689和桂单662抗旱系数表现高亲优势的指标均较少,分别仅有1个、5个和5个。【结论】萌芽期干旱胁迫打破了玉米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使膜脂过氧化加剧,阻碍物质生成,抑制生长活力,最终导致发芽能力下降,发芽势和发芽率降低。在西南玉米播期常遇干旱的地区,可选择种植抗旱性品种桂单689,以提高种子干旱适应能力;在抗旱玉米品种选育中,应重视西南热带亚热带种质如桂A10341、GML9616和ZNC442等的利用与改良,进一步创制抗旱性突出的新种质。同时,在育种实践中,玉米杂交种抗旱性杂种优势不能简单通过亲本抗旱性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亲本自交系 农艺性状 生理生化 萌芽期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与养殖铜鱼营养及风味品质分析
14
作者 贺刚 李梦露 +6 位作者 邓勇辉 袁嘉欣 陶志英 周辉明 王嘉伟 李珍 徐子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5-1986,共12页
【目的】探究野生与养殖铜鱼的营养和风味差异,为铜鱼养殖群体的营养学研究提供基本参数,并为铜鱼全营养配合饲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野生与养殖铜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比较分析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 【目的】探究野生与养殖铜鱼的营养和风味差异,为铜鱼养殖群体的营养学研究提供基本参数,并为铜鱼全营养配合饲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野生与养殖铜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比较分析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养殖铜鱼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显著(P<0.05,下同)和极显著(P<0.01,下同)高于野生铜鱼,分别提高6.17%和19.73%;养殖铜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TAA)显著高于野生铜鱼,提高2.96%,除蛋氨酸和组氨酸外,其余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野生铜鱼,必需氨基酸总量(∑EAA)较野生铜鱼提高4.04%;野生与养殖铜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养殖铜鱼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2.92,略低于野生铜鱼(76.55);养殖铜鱼肌肉中脂肪酸总量(∑FA)、不饱和脂肪酸总量(∑U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6 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饱和脂肪酸总量比值(∑PUFA/∑SFA)均极显著高于野生铜鱼,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 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n-3 PUFA/∑n-6 PUFA均极显著低于野生铜鱼;野生与养殖铜鱼肌肉中共检测出4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醛类占比最高,以(E,E)-2,4-癸二烯醛对样品总体风味贡献最大,野生铜鱼肌肉中呈鱼腥味的正己醛、庚醛和1-辛烯-3-醇相对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养殖铜鱼,表明养殖铜鱼具有较好的风味。【结论】养殖铜鱼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氨基酸比例均衡,且整体鱼腥味较淡;野生铜鱼则在EPA、DHA及n-3 PUFA含量和脂肪酸比例方面更具优势。在养殖过程中,可进一步优化铜鱼人工配合饲料营养配比,提高养殖技术和水体质量,缩小野生与养殖铜鱼营养品质差异,使养殖铜鱼成为一种极具推广潜力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鱼 野生 养殖 营养品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128份糯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和类群结构分析
15
作者 钟昌松 方辉 +7 位作者 卢生乔 覃宏宇 陈坤 周锦国 弓雪 张述宽 刘亚利 黄安霞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79-1389,共11页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结构,为广西糯玉米种质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0K芯片对128份糯玉米种质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类群结构,并调查植株、花期和果穗的13个性状,分析不同类...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结构,为广西糯玉米种质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0K芯片对128份糯玉米种质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类群结构,并调查植株、花期和果穗的13个性状,分析不同类群种质的性状差异。【结果】7561个SNP分子标记基本均匀覆盖整个玉米基因组,主要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500~0.969,平均为0.702;基因多样性(GD)为0.061~0.500,平均为0.38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59~0.375,平均为0.307。聚类分析和PCoA分析均可将128份糯玉米种质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为地方种类群、京科—中糯类群、本地糯类群;地方种类群和本地糯类类群的GD分别为0.354和0.343,PIC分别为0.282和0.280,低于京科—中糯类群的GD(0.377)和PIC(0.298),表明地方种类群和本地糯类类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且类群划分结果具有一定的地理和生态区域特征;甜糯玉米与糯玉米划分在同一类群,其原因是甜糯玉米是从糯玉米中选育的一种新型鲜食玉米。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不同类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10.8%,自交系间的遗传变异为73.1%,自交系内的遗传变异为16.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花期对京科-中糯类种质具有较突出的负向调控作用,而株高、穗位高等植株性状对本地糯类种质的正向调控作用较大。对于京科-中糯类温带种质,花期延迟对雄花性状及穗行数和穗粗等果穗性状有负调控作用,这可能是亚热带生态气候环境对温带血缘种质影响的结果。而对于本地糯类热带种质,株高、穗位高对果穗穗行数和行粒数正向调控作用更大,但过高的穗位高也易导致产量性状穗粗下降。【结论】不同类型的糯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具有一定的地理和生态区域特点,在植株、花期和果穗等性状的相关性和互作机制也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遗传多样性 SNP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16
作者 王政 韩家宝 +7 位作者 农尚健 谢晏芬 邓泳 董瑜 保华 彭国建 李先才 李晓婷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9-1100,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烤烟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100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N0,0 kg/ha)、常规减氮45.0%(N1,55 kg/ha)、常规减氮22.5%(N2,7...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烤烟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100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N0,0 kg/ha)、常规减氮45.0%(N1,55 kg/ha)、常规减氮22.5%(N2,78 kg/ha)、常规施氮(N3,101 kg/ha)、常规增氮22.5%(N4,124 kg/ha)5个处理,烤烟成熟期采集根际土壤样品,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差异。【结果】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除有机质含量稍降低外,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氯、有效硼和有效锌含量均明显提高;此外,N2N4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硼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碱解氮、有效硼和水溶性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不同施氮处理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为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优势菌门,施氮增加了根际土壤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随施氮水平提高,Gaiell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壤霉菌属(Agromyces)相对丰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施氮处理降低了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多粘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等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主要受土壤pH及碱解氮、有效锌、水溶性氯含量,以及纤维素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论】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存在差异,合理施氮(78 kg/ha)可提高土壤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土壤pH和碱解氮、有效锌、水溶性氯含量及纤维素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影响烤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氮肥 根际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带滑胸针蓟马(缨翅目:蓟马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17
作者 毛加梅 李佳瑾 +2 位作者 王自然 郭俊 张宏瑞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5,共10页
【目的】明确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为滑胸针蓟马属昆虫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 【目的】明确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为滑胸针蓟马属昆虫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对红带滑胸针蓟马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基于18种蓟马科和1种管蓟马科外群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红带滑胸针蓟马与其他蓟马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红带滑胸针蓟马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4984 bp,包含37个基因(13个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基因间隔区有19处,最长间隔区长度为25 bp;基因重叠区有10处,最长重叠区长度为23 bp。基因组拥有缨翅目中大部分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和排列顺序,AT含量为72.9%,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13个PCGs中,除cox1以TTG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均以ATN为起始密码子;nad6以TAG为终止密码子,nad2和cox2以不完整的T为终止密码子,其余10个基因以TAA为终止密码子。22个tRNA基因中,除trnR、trnS2和trnY缺少TΨC环,trnS1和trnV缺少DHU臂环外,其余17个基因具有完整的三叶草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红带滑胸针蓟马与腹突皱针蓟马(Rhipiphorothrips cruentatus)聚在同一小分支上,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红带滑胸针蓟马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基因排列顺序较保守,与蓟马科其他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排列一致。针蓟马亚科为单系性,其中,红带滑胸针蓟马与腹突皱针蓟马的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带滑胸针蓟马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水肥互作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赵亚丽 马海彬 +6 位作者 鲁明玄 谢眯眯 隗骏坤 刘迎雪 夏来坤 穆心愿 王群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3-1617,共15页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类型水肥互作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中因土施肥和灌溉及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位移法,基于多年的土壤和肥料池栽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土壤类型、水...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类型水肥互作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中因土施肥和灌溉及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位移法,基于多年的土壤和肥料池栽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土壤类型、水分和施肥3个主处理,土壤设3种类型(砂姜黑土、砂壤潮土、中壤潮土),水分设2个梯度(干旱、灌溉),施肥设3个梯度(不施肥、中肥和高肥)。测定玉米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吐丝期测定玉米的光合和生理指标,成熟期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指标,并对玉米叶片光合参数、生理指标及产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同时筛选不同土壤类型水肥互作下的最优处理组合。【结果】不同土壤类型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生理特性、植株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均存在差异。不同水分条件下进行灌溉对玉米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不同。不施肥条件下,砂姜黑土、砂壤潮土和中壤潮土灌溉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比干旱处理平均增加30.1%、11.8%和15.8%,植株总干重平均增加19.7%,籽粒产量平均增加21.0%;中肥条件下,玉米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比干旱处理平均增加22.3%、22.7%和33.5%,植株总干重平均增加41.8%,籽粒产量平均增加36.6%;高肥条件下,玉米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比干旱处理平均增加16.0%、29.2%和40.7%,植株总干重平均增加53.9%,籽粒产量平均增加47.1%。不同水分条件下进行施肥对玉米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也不同。干旱条件下,中肥和高肥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平均增加24.4%和39.8%,SPAD值分别平均增加23.6%和31.0%,叶片光合速率分别平均增加21.0%和26.3%,植株总干重分别平均增加33.7%和41.5%,籽粒产量分别平均增加46.2%和57.0%;灌溉条件下,中肥和高肥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平均增加16.9%和24.6%,SPAD值分别平均增加35.4%和51.7%,叶片光合速率分别平均增加39.2%和53.3%,植株总干重分别平均增加58.4%和82.4%,籽粒产量分别平均增加65.1%和91.3%。不同处理中,砂壤潮土高肥灌溉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比同种土壤类型不施肥干旱处理增产186.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光合参数与干物质重、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3种土壤类型规律基本一致。3个主处理的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土壤×水分×肥料互作效应中,以砂壤潮土×灌溉×高肥组合最优。【结论】不同土壤类型水肥互作均提高了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增强了叶片生理特性,增加了植株物质积累,进而提高籽粒产量。基础肥力较低的砂壤潮土应增量施肥,培肥地力,遇旱及时灌溉,保持充足水分供应,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基础肥力较高的砂姜黑土和中壤潮土应适量施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同时保持适宜水分供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土壤 水肥互作 光合生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梭菌蛋白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19
作者 柯盛 傅志斌 +3 位作者 邢慧玲 戴国庆 章双 史黎黎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7-2026,共10页
【目的】探究乙醇梭菌蛋白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为姜黄素和乙醇梭菌蛋白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80尾健康且规格一致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4组,分别... 【目的】探究乙醇梭菌蛋白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为姜黄素和乙醇梭菌蛋白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80尾健康且规格一致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FM组)、乙醇梭菌蛋白替代70%鱼粉的低鱼粉饲料(LFM组)、添加0.006%姜黄素的低鱼粉饲料(LC1组)、添加0.012%姜黄素的低鱼粉饲料(LC2组)。养殖8周后,测定各处理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观察肠道形态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果】与FM组相比,LFM组凡纳滨对虾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饲料系数显著升高;与LFM组相比,LC1组和LC2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升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且除饲料系数外LC1组的各项生长性能指标优于LC2组。LFM组凡纳滨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肠道中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低于FM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溶菌酶(LYS)活性较FM组显著升高;相较于LFM组,LC1组和LC2组MDA含量显著降低,SOD和CAT活性均显著升高;LC1组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较LFM组显著升高。观察肠道切片发现,LFM组的肠绒毛趋于扁平化,部分上皮细胞脱落,上皮细胞高度与FM组相比明显降低;LC1组和LC2组的肠道形态较LFM组有较大改善。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LC1组的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ACE和Chao1指数均高于FM组及LFM组。与LFM组相比,LC1组的肠道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鲁杰氏菌属(Ruegeria)相对丰度升高,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结论】乙醇梭菌蛋白高水平替代鱼粉会造成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下降,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添加适量姜黄素能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有益菌并减少有害菌,有效缓解乙醇梭菌蛋白高水平替代造成的肠道损伤,改善肠道健康,从而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免疫能力和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姜黄素 乙醇梭菌蛋白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不结球白菜KASP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
20
作者 张艳 沈卓 +3 位作者 杨易 周轩 吴增祥 黎庭耀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3-621,共9页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开发不结球白菜KASP分子标记,以期丰富该物种的遗传信息,为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鉴定、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2份不结球白菜高代自交系C40和JY70进行全基因组及DNA重测序及...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开发不结球白菜KASP分子标记,以期丰富该物种的遗传信息,为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鉴定、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2份不结球白菜高代自交系C40和JY70进行全基因组及DNA重测序及比对分析,挑选出差异SNP位点用于KASP分子标记开发,并对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DNA指纹图谱构建。【结果】C40和JY70之间基因型不一致、测序深度大于10X且等位基因纯合的SNP位点有460849个。每条染色体上选择分布相对均匀的15个SNP位点设计成KASP引物,利用150对KASP引物对C40和JY70进行基因型分型检测,发现有86对引物成功分型,基于其对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基因型分型结果,筛选获得41个在不结球白菜中扩增质量高的KASP分子标记。41个KASP分子标记对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等位基因频率为0.5000~0.9273,平均为0.6643;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349~0.5000,平均为0.425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258~0.3750,平均为0.3322,PIC>0.2500的位点占所有位点的94.5%,多态性较高。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分为三大类群,相同类型的种质资源聚类在一起,其中地理来源相同的资源又聚类在一起,有效地反映了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利用PIC最高的15个KASP分子标记构建了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结论】开发获得41个不结球白菜KASP分子标记,可用于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鉴定、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KASP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分析 DNA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