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0篇文章
< 1 2 1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探索--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3,5,27,共6页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演进路径与精神特质,袭用西方的民族理论,无法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演进路径与精神特质,袭用西方的民族理论,无法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1]为了深刻阐述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学者,为中华民族著史立传,编纂出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年版,以下简称《概论》),创造了众人修史而成“一家之言”的新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民委 演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概论》 理论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交”史的另一种面相:学科意识与议题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蕤 张峰 +2 位作者 田钒平 王冬丽 马惠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27,共6页
2023年12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在全国出版发行,《概论》教材站位高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有血有肉,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对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开创性、先导性意义。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 2023年12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在全国出版发行,《概论》教材站位高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有血有肉,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对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开创性、先导性意义。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概论》的理论创新。其中,杨蕤认为《概论》以史为基,主题为骨,通俗为要,以历史脉络为主线,通过历史的维度来阐述中华民族的内聚性、国家政权的统一性、中华文化的共同性之理路。张峰认为,《概论》从著史体系、编纂理念和史料开掘三个层面探索如何再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盛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原创性和前沿性价值。田钒平认为,《概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史论结合、话语阐述、理论创新,立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王冬丽认为,《概论》深刻、系统、精到地分析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必然性和真实性,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把握,是用新的史料体系对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学理建构。马惠兰认为,《概论》课程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式,通过在大学生中进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目的,《概论》教材的出版、课程的开设也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强国建设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曦辉 王贵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探索又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素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要素,文化... 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探索又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素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要素,文化要素和自然生态要素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与经济产生互动。民族地区出于应对外部挑战以及缩小发展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必然选择。民族地区应该依托制度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地缘优势,以科技力量推动劳动资料的应用发展,以有为政府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以市场需求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深度,为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前提、根本保障和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 民族地区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任务与路径 被引量:12
5
作者 彭庆军 张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从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中汲取话语力量,基于话语对象、概念阐释、主题选择、陈述形式等要素进行话语框架建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话语建设的双向赋能,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国际化与外来话语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话语体系 中国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三重逻辑:历史、实践与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严庆 郭雨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主动选择、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实践、价值逻辑。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不仅能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西方民族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还能够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价值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叙事建构 被引量:9
7
作者 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的风格单一性、概念抽象性、宣传垂直性的缺漏。要贯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宏大叙事,促使大众通过日常叙事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热情,使民间叙事与国家话语相得益彰。在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循环互构中,确证与阐释中国特色发展的成效和道路优势。在故事的书写、传阅和共议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责任承担,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自觉自强的行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群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回鹘人的中华文化观 被引量:5
8
作者 牛汝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15,共21页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分析了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文化特点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回鹘文化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情结。可以尝试用“东融西鉴”来概括回鹘文化,即向东融会贯通,向西交流互鉴,由此促成回鹘文化的中华文化属性和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回鹘 儒学 道教 佛教 耶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 被引量:6
9
作者 郑大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3,共11页
“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到了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首先是“中华”作为国号或国名的确立,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三个方面因素促进了中华民... “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到了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首先是“中华”作为国号或国名的确立,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三个方面因素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华民族观念虽然在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有了发展,但并没有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形成。原因一,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是“中国民族”而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含义是不同的;原因二,很多人是在“汉族”的含义上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中华民族是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之共同体”的意识开始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扩大,中华民族观念广泛传播。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标志是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 抗日战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5
10
作者 汤夺先 刘辰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3,共10页
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同时也面临着时空挤占、负面要素生发和实践成效不集中等问题。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空间拓展,网络空间实现... 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同时也面临着时空挤占、负面要素生发和实践成效不集中等问题。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空间拓展,网络空间实现了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创造、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由此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风险要素,网络空间借助双重空间协同、网络民族工作和仪式传播,形成了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补机制、修正机制和强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网络空间 民族互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隐喻:海南福山特色小镇农文旅融合的地方性叙事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海云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4,共10页
物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实践,在其背后呈现的是文化隐喻。咖啡在海南省福山地区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物的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关联,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咖啡流通空间的转化实现了物的跨边界流动,咖啡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轨迹反映了全球化的... 物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实践,在其背后呈现的是文化隐喻。咖啡在海南省福山地区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物的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关联,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咖啡流通空间的转化实现了物的跨边界流动,咖啡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轨迹反映了全球化的过程。海南福山咖啡的文化实践既是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的打造模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路径,还是一种特定社会语境中文化隐喻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叙事 福山咖啡 文化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黄河流域民歌语言特征计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晓瑾 刘海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9,共9页
结合生态语言学、类型学、计量语言学和依存语法等多学科理论背景,聚焦黄河流域九省区汉语民歌词汇、句法和语义层面特征,研究发现:在句法特征上,黄河流域民歌表现出支配词居前和支配词居后的混合语序类型特征,词汇和语义主题一致性表... 结合生态语言学、类型学、计量语言学和依存语法等多学科理论背景,聚焦黄河流域九省区汉语民歌词汇、句法和语义层面特征,研究发现:在句法特征上,黄河流域民歌表现出支配词居前和支配词居后的混合语序类型特征,词汇和语义主题一致性表现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对黄河流域民歌进行多学科研究,可以拓宽中国民歌研究的视角,全面了解黄河流域的语言生态特点,黄河流域民歌具有直观可见的中华民族多元纷呈、和谐相融的黄河流域文化标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民歌 语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兰 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4,共9页
乡愁是人类最真诚、最质朴的一种情感体验,孕育着对亲人、故土、国家深厚的眷恋与追怀,既提供情感寄托,使人们在思乡、还乡的情感支撑中不断前行,又延展出与思家、思乡、思国相对称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感,生发出家国一体意识和家国情怀... 乡愁是人类最真诚、最质朴的一种情感体验,孕育着对亲人、故土、国家深厚的眷恋与追怀,既提供情感寄托,使人们在思乡、还乡的情感支撑中不断前行,又延展出与思家、思乡、思国相对称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感,生发出家国一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形塑着中华民族家国文化。乡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情感纽带、文化认同和生态空间。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以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乡愁筑信念,以乡愁谋发展,以乡愁增认同,以乡愁促和谐,以乡愁护家园。“留住乡愁”,不仅可以构建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还可以培壅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的责任伦理,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日常食物到文化符号:饮食人类学视域下“在地化”的明太鱼 被引量:3
14
作者 袁同凯 李抒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4,共9页
近年来,延边地区的明太鱼从餐桌上的日常食物,逐渐成为地方的文化符号,并渗透到当地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地居民从食用明太鱼的历史文化起源出发,在品尝、感知、制作和销售明太鱼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食物、环境和人的社会互动,使得传... 近年来,延边地区的明太鱼从餐桌上的日常食物,逐渐成为地方的文化符号,并渗透到当地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地居民从食用明太鱼的历史文化起源出发,在品尝、感知、制作和销售明太鱼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食物、环境和人的社会互动,使得传统饮食在地方调适中形成其独特风味。基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明太鱼如何成为承载吉林延边地区人们意义表达的符号,解读其“好吃”和“好想”的符号意义,探索当地人如何通过“明太鱼加工厂”和“明太鱼屋”提升其经济价值,并阐释其融入当地生活、实现符号在地化的过程。延边地区的明太鱼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并被赋予意义,实践着从饮食形态到文化形态、从食物到符号的变迁,从而最终实现其在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鱼 文化符号 在地化 饮食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主张的地方性刻写——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遗存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旭东 张孜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3,共8页
四川省巴中地区是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核心地带,在革命年代,这一地区红军活动密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与宣传党和红军方针政策的石刻标语成为该区域红色记忆的重要留存形式。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这些石刻标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详细介绍了其刻... 四川省巴中地区是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核心地带,在革命年代,这一地区红军活动密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与宣传党和红军方针政策的石刻标语成为该区域红色记忆的重要留存形式。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这些石刻标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详细介绍了其刻写过程。石刻标语是一种革命的文本形式,其背后承载着书写与刻画的行为何以表达革命主张,进而成为实现地方社会变革的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的书写刻画充分展示出革命时期社会全面动员的状况,既是红军宣传革命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群众表达社会情绪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份红色记忆的历史遗存,也承载着社会转型的文化表达。作为理解中国革命的“线索”,红军石刻标语因其独特的社会科学价值,应当值得学界进一步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标语 红色记忆 书写刻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探索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曦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优化学科设置,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优化学科设置,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独特的现象,已经超出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这一人类共同体发展脉络的描述,需要认真研究,并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作出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有着与众不同的内生动力和环境条件,内生动力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条件主要有文明形态、地理条件、文明演进模式、不同文明竞争等。为研究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迫切需要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及完善过程与机理,把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推广给人类,造福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学科化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系统思维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被引量:3
17
作者 陶斯文 蔡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40,共7页
系统思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联系,这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至关重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面、动态和创新的研究范式。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发展机理强调了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学科发... 系统思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联系,这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至关重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面、动态和创新的研究范式。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发展机理强调了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学科发展的方向性和学科知识的创新性。系统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构建要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研究创新旨在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提高研究的实践价值和政策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思维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交叉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嵌入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该群体的返乡创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特征,其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意愿、创业决策、创业激情和创业模式在内,深受既有政策、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该群体的返乡创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特征,其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意愿、创业决策、创业激情和创业模式在内,深受既有政策、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一套更为全面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正式社会支持,以乡村社区为供给主体的准正式社会支持和以社会组织、家庭亲友等社会关系网络为供给主体的非正式社会支持。这三种社会支持各有所长,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套以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为特色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在此社会支持体系的助推下,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之路更为顺畅,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更具蓬勃发展之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会嵌入 返乡创业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才发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2,共10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中华传统...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未来需要以“第二个结合”为科学指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升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方法,增强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应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 两个结合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