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逻辑、规格要求与重要路径 被引量:15
1
作者 申国昌 贺鹏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要围绕理念创新着力培育新时代战略科学家,着眼科技创新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立足产业创新造就新兴产业顶尖人才。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保障拔尖人才培养,夯实“三位一体”战略支撑...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要围绕理念创新着力培育新时代战略科学家,着眼科技创新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立足产业创新造就新兴产业顶尖人才。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保障拔尖人才培养,夯实“三位一体”战略支撑体系畅通人才培养机制,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以基础教育为根基拓宽人才培养底座,构建多学段一体化纵向贯通培养体系,重视产学研多主体协同联动培养,注重发挥多元教育评价引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功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而为建成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拔尖创新人才 自主培养体系 规格要求 重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8
2
作者 景安磊 朱元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数字技术是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和塑造产教融合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拓宽应用场景、链接政校企多方主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等,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广度、协同度、精度和深度。我国在数字技术推进产教... 数字技术是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和塑造产教融合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拓宽应用场景、链接政校企多方主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等,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广度、协同度、精度和深度。我国在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仍面临数字应用场景不足、数字主体联动不够、数字资源配置匮乏、数字融合模式待突破的现实挑战。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需要拓宽数字场景,实现建设应用智能化更迭;统筹数字主体,推动要素力量协同化发展;加大优化数字资源供给,促进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产教融合数字模式,打造多元化发展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产教深度融合 作用机理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提升与数字鸿沟弥合相互促进的机制和路径 被引量:7
3
作者 魏巍 魏子仪 王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在数字经济时代,提升人力资本和弥合数字鸿沟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数字技能、信息获取和数字参与度上的差距日益加大。为实现提升人力资本与弥合数字鸿沟的相互促... 在数字经济时代,提升人力资本和弥合数字鸿沟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数字技能、信息获取和数字参与度上的差距日益加大。为实现提升人力资本与弥合数字鸿沟的相互促进,应优化数字技能教育体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技能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营造积极的数字文化氛围。同时,还应促进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与普惠性增长,释放数字经济红利,进而全面提升居民数字素养,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力资本 数字鸿沟 高质量发展 终身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的必要性及现实路径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其仔 李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是应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的必然选择,是破除制度约束、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先手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要构建以治理取向、治理机制、治理架构、治理工具... 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是应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的必然选择,是破除制度约束、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先手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要构建以治理取向、治理机制、治理架构、治理工具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治理取向方面,要以赋能人类社会发展为目标,实施“负责任”的监管;治理机制方面,要发挥行政治理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治理和社群治理等多种治理模式;治理架构方面,要强化协同治理、构建人工智能监管合力;治理工具方面,要充分利用法律、政策、规范标准等强制性和指导性治理工具。未来,我国应明确监管范围、技术要求和底线原则,推动人工治理国际合作,构建“1+N”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 治理模式 国家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四重要义 被引量:5
5
作者 黄海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学总结,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的生动实践,是对高质量发展内驱动力的深刻把握,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球竞争新态势的有力应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大体系要同频共振、同心聚力、同向而行,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汇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析与应对 被引量:4
6
作者 俞国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4,共12页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之根。为摸清我国1880多万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家底”,我们藉助元分析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研究检索时间为2000—2022年,以2000年进入新世纪作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社会转...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之根。为摸清我国1880多万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家底”,我们藉助元分析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研究检索时间为2000—2022年,以2000年进入新世纪作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社会转型或社会变迁),横跨22年。根据文献检索与筛选标准,1096篇纳入效应量的元分析,被试总人数573609名。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检出率较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是抑郁问题、强迫问题、焦虑问题;小学教师检出率较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是强迫问题、抑郁问题、躯体化问题和焦虑问题;中学教师检出率较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是睡眠问题、强迫问题、抑郁问题;大学教师检出率较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为睡眠问题、强迫问题、抑郁问题、焦虑问题。据此,提出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打好“组合拳”,即国家层面政策先行、学校层面适度减负、家庭层面期望合理,以此扼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恶化趋势,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固本强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教师群体 检出率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空间生产中的界划与有意识的身体——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一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9,共11页
列斐伏尔明确以劳动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的基础,由此,空间生产实践的核心也就是劳动活动及其关系场境。并且,社会空间的界划和标识缘起于人的劳作实践,是以人的身体为中心向外部的延伸。身体的空间存在居有意识、无意识和自身运动的节奏,... 列斐伏尔明确以劳动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的基础,由此,空间生产实践的核心也就是劳动活动及其关系场境。并且,社会空间的界划和标识缘起于人的劳作实践,是以人的身体为中心向外部的延伸。身体的空间存在居有意识、无意识和自身运动的节奏,这是身体自我生成和发生空间实践的重要因素,但身体自我的形成和改变并不能“还原”为主观话语,而是由历史性的空间实践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 身体 自我意识与无意识 节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生平 张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一种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才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不仅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也是以人民... 一种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才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不仅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崭新文明形态,同时是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彰显着跨越式文明发展的内在特质。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妥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填补西方文明的精神空缺,从根本上突破“中心—外围”依附体系的束缚和各种终结论思维的限定,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空间,彰显着命运与共、谋求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形态 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制度 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现代世界的民俗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高丙中 杨闪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民俗”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从作为现代的他者的农民旧俗到普通国民的生活文化的演变,其概念发明与内涵演变是在传统与现代、小地方与大共同体的二分对立框架下进行的,民俗学既以学术方式、也在社会事业的意义上参与其中,既在... “民俗”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从作为现代的他者的农民旧俗到普通国民的生活文化的演变,其概念发明与内涵演变是在传统与现代、小地方与大共同体的二分对立框架下进行的,民俗学既以学术方式、也在社会事业的意义上参与其中,既在一国之内的意义上参与了现代国家的文化建设,也在人类共同体的意义上参与了文化多样性的现代工程,由此谱写了从对立到融入现代世界的学科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与现代 小地方与大共同体 一国民俗学 世界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如何成为家园:中国都市节会传承与市民日常生活的重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都市生活陌生化与都市日常时序碎片化,常导致都市人特别是新移民缺少家园感,甚至被“现代城市病”困扰。人心的安定,是都市生命体的根本保障。就都市生活传统看,都市节会是最能有效沟通阶层、团结市民、凝聚共识,促进都市文化认同的时... 都市生活陌生化与都市日常时序碎片化,常导致都市人特别是新移民缺少家园感,甚至被“现代城市病”困扰。人心的安定,是都市生命体的根本保障。就都市生活传统看,都市节会是最能有效沟通阶层、团结市民、凝聚共识,促进都市文化认同的时空平台。都市节会传统的复兴与创造性转化,可以使都市居民在新旧生活转换过程中获得平顺,体会家园感,强化都市文化认同与日常生活的意义。因此,应从都市安定祥和乃至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重视都市生活世界的重建,在考虑公共市政设施、公共福利政策之外,更为重视对公众尤其是基层市民所共享的日常时空的保留、扩展与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节会 日常生活 民俗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融合发展对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昕宇 韩广奎 吴克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基于2013—2021年中国187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产业融合之于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第一,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的U型非线性影响,即在产业... 基于2013—2021年中国187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产业融合之于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第一,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的U型非线性影响,即在产业融合水平较低时,产业融合有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当产业融合水平较高时,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尚未跨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拐点。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县域产业融合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推进城镇化双重机制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长期效应分析表明,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第二个拐点,即更高水平的县域产业融合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述研究结论意味着,政府应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特点,加强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县域产业融合发展,以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外交史的角度看东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日本学者研究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奉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2,共11页
东方国家对外交往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复杂多样,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横亘东方历史若干世纪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方外交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交往史的重要内容。东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早,涉及范围广,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与... 东方国家对外交往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复杂多样,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横亘东方历史若干世纪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方外交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交往史的重要内容。东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早,涉及范围广,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从历史经验中获得进步的力量。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多向的路径,向未来发展延伸,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展东方外交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研究,是丝绸之路研究在具体行动上的深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外交 丝绸之路 社会进步 历史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社会史的理论渊源和学术视域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检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学术社会史理论上契合唯物史观,注重研究学术的复杂社会性。学术社会史发展了从先秦诸子到近代学者有关学术社会环境、著述语境的论述。学术社会史与社会文化史同中有异,虽皆立足于跨学科研究,借重社会史视角,但前者主要研究学术思想及... 学术社会史理论上契合唯物史观,注重研究学术的复杂社会性。学术社会史发展了从先秦诸子到近代学者有关学术社会环境、著述语境的论述。学术社会史与社会文化史同中有异,虽皆立足于跨学科研究,借重社会史视角,但前者主要研究学术思想及其语境,多维度揭示学术的社会蕴含。与此同时,学术社会史兼重官方和民间文献,大幅拓展了学术史材料;既借鉴海外相关理论和方法,又植根于中国学术土壤,发扬传统史学的优长。学术社会史的理论自觉有益于构建中国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社会史 史学传统 学术视域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推进路径
14
作者 沈江平 武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9,共10页
知识体系是对实践发展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经验总结和系统表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彰显知识体系的一般性和中国发展的特殊性。这一体系立足中国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以系列标识性概念为内涵要义,具有... 知识体系是对实践发展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经验总结和系统表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彰显知识体系的一般性和中国发展的特殊性。这一体系立足中国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以系列标识性概念为内涵要义,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原创性。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内在呈现出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整体构建、赋予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经验、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智慧的价值属性而彰显了其时代意义。以历史主动精神、高质量发展、交锋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体力量、实践基础和理论内涵,进而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更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自主知识体系 科学内涵 时代价值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分析与思考建议
15
作者 庞丽娟 王红蕾 雷雅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6,共9页
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是高质量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是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师政策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呈现出体系化、规范化并日渐完善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形成了一个涵盖发展规划、财... 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是高质量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是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师政策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呈现出体系化、规范化并日渐完善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形成了一个涵盖发展规划、财政投入、待遇保障、专业发展、人事管理、督导监管等全链条完整的政策框架。面向教育强国建设,当前我国学前教师政策还存在一些不适应;需改革创新教师编制与人事管理制度、非在编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制度、教师专业发展长效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与激励保障政策等,以创新完善我国学前教师政策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 学前教师队伍建设 政策分析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现代企业年金制度:功能定位、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
16
作者 孙守纪 谢远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传统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正规就业的企业年金计划难以适应新就业形态,导致其参保率较低、运营费用高、扩大了养老金待遇差距。面对该困境,企业年金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企业年金制度转向现代企业年金制度。现代企业年金制度具有五个显著... 传统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正规就业的企业年金计划难以适应新就业形态,导致其参保率较低、运营费用高、扩大了养老金待遇差距。面对该困境,企业年金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企业年金制度转向现代企业年金制度。现代企业年金制度具有五个显著特征,实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一是实施自动加入机制以提高参保率,二是计划类型多样化以匹配就业形式多样化,三是采取平台受托模式以降低运营费用,四是有限开放投资选择权以满足多样化投资风险偏好,五是统筹协调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以实现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互补。建立现代企业年金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采取自动加入机制;建立国家级综合性管理平台;设定有限投资选择权;提供默认投资基金;加强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协调以及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统筹协调。构建现代企业年金制度能够较好地适应新就业形态,缩小养老金差距,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企业年金制度 自动加入机制 综合性养老金管理平台 新就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教育通史》评介
17
作者 杜成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0,共2页
我国著名外国教育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式颖先生和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明德先生总主编,国内众多外国教育史学者参与编写的《外国教育通史》(21卷)(以下简称《通史》),日前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内容全面、丰富、系统... 我国著名外国教育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式颖先生和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明德先生总主编,国内众多外国教育史学者参与编写的《外国教育通史》(21卷)(以下简称《通史》),日前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内容全面、丰富、系统、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多卷本全景式外国教育通史著作,表现出鲜明的写作特色和值得肯定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教育史 写作特色 多卷本 教育史学家 北京师范大学 学者参与 学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申论
18
作者 张秀华 赵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与异化加剧的状况,列斐伏尔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将马克思基于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批判转向空间生产批判。通过对当代空间异质问题的发掘,他自觉地建构起以空间生产实践为理论根基、“抽象的具...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与异化加剧的状况,列斐伏尔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将马克思基于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批判转向空间生产批判。通过对当代空间异质问题的发掘,他自觉地建构起以空间生产实践为理论根基、“抽象的具体”为方法论原则的空间辩证法之三维图景:由“矛盾空间”衍生出来的乌托邦式的“差异空间”,对以“抽象空间”为表征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关系的终结;由此,既揭示了资本“抽象空间”的统治所导致的空间拜物教,又描绘出扬弃抽象空间迈向差异空间的可能性。从而,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开启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拓展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向度,对当代空间问题研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他的空间辩证法过于强调空间维度与乌托邦构想,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辩证法的封闭,难以凸显辩证法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资本 空间生产 空间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数字化与青少年学业发展——基于PISA2022数据的实证分析
19
作者 朱晓文 王廷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2,共11页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其转型成果最终应体现在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上。基于PISA2022国际数据,文章系统考察了学校数字化的可及性和使用性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信息化发展和教育竞...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其转型成果最终应体现在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上。基于PISA2022国际数据,文章系统考察了学校数字化的可及性和使用性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信息化发展和教育竞争水平国家或地区中的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学校数字资源的可及性(数量和质量)对提升学业成就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使用性(数字资源利用率和ICT探究式教学)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分别呈现出U型和“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此外,学校数字资源在高信息化水平和低竞争程度国家或地区中表现出相对更高的效能,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学生从数字化资源中受益更多。为提升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学业增值效应,应在优先补齐基础设施的质量短板的基础上推动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数字技术赋能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学校数字化 学业成就 国际比较 PISA I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的淡出与市民的凸显——黑格尔对卢梭公意构想的批评
20
作者 陈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9,共16页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关于卢梭未能区分公意(volontégénérale)和众意(volontéde tous)的批评,一向被认为是对卢梭的误读,有言过其实之嫌。不过,鉴于卢梭式“公意”的核心特质在于以普遍利益和共同善为希求对象...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关于卢梭未能区分公意(volontégénérale)和众意(volontéde tous)的批评,一向被认为是对卢梭的误读,有言过其实之嫌。不过,鉴于卢梭式“公意”的核心特质在于以普遍利益和共同善为希求对象,这势必要求与之相应的意志主体不能仅仅表现为中性的希求能力,而且应当具备规范性的认知维度。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意志主体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规范性维度?黑格尔认为,意志的这种规范性维度只能是内生的,只有经由市民社会对“市民”的陶冶逐步发展而来,而不能像卢梭的国家对待“公民”那样,借助签订契约或外在教化,直接获得一种外铄的规范性。据此,我们有理由推论出黑格尔和卢梭的真正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不仅必须存在于国家之外,而且构成了国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黑格尔 公意 普遍意志 市民社会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