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561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内燃机工程》征订启事
1
作者 《内燃机工程》编辑部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47,共1页
《内燃机工程》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刊登各种用途的内燃机及相关动力装置研究成果及重要学术会议的消息动态,内容主要涉及内燃机及相关动力装置研制及其零部件、混合动力、燃料供应与调节、冷却润滑、增压技术、噪声振动、设计与计算... 《内燃机工程》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刊登各种用途的内燃机及相关动力装置研究成果及重要学术会议的消息动态,内容主要涉及内燃机及相关动力装置研制及其零部件、混合动力、燃料供应与调节、冷却润滑、增压技术、噪声振动、设计与计算、材料与工艺、测试技术、控制技术、燃料与燃烧、节能与净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燃机学会 内燃机工程 征订启事 燃料供应 增压技术 动力装置 混合动力 噪声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2
作者 帅石金 马骁 +5 位作者 李雁飞 齐运亮 张晓卿 陈清楚 王志 徐宏明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20,128,共14页
对国内外氢内燃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氢气和其混合气的理化特性及氢气射流扩散、火焰传播等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阐述了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如氢喷射、异常燃烧、NO_(x)排放、整机性能提升、润滑和安全等的研究现状。在全球碳中... 对国内外氢内燃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氢气和其混合气的理化特性及氢气射流扩散、火焰传播等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阐述了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如氢喷射、异常燃烧、NO_(x)排放、整机性能提升、润滑和安全等的研究现状。在全球碳中和及节能减排法规的驱动下,近年来氢内燃机的氢气喷射及混合气制备、早燃爆震、NO_(x)后处理、专用润滑油等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稀燃条件下氢内燃机有效热效率已经超过45%,可以实现NO_(x)近零排放。最后,对氢内燃机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展望,如氢内燃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急需提升,氢气缸内直喷和空气超高增压技术是提高氢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氢内燃机 关键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氢燃烧的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及生成特性
3
作者 张韦 陈帅 +3 位作者 李泽宏 陈朝辉 周马益 马珍珠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40,48,共15页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合机理能在较宽的当量比范围内准确预测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燃烧速度及重要组分浓度。添加50%的H_(2)不会对NH_(3)的氧化路径产生显著影响,但H_(2)的加入可促进O、H、OH自由基大量生成,进一步促进NH_(3)的氧化,这也是导致燃料型N^(*)O、N^(*)O_(2),及空气型NO、NO_(2)、N_(2)O生成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由H_(2)参与燃烧生成的H自由基会促进燃料型N^(*)2O、燃料/空气混合型NN^(*)O的转化,从而降低此二者的最终生成量。此外,燃料型N^(*)O、N^(*)O_(2)、N^(*)2O在纯NH_(3)燃烧或50%掺H_(2)比的NH_(3)/H_(2)混合燃料燃烧所生成的NO、NO_(2)、N_(2)O中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H_(2)燃烧 NO NO_(2) N_(2)O 化学反应机理 元素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燃孔参数对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流动与燃烧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陈闯 沈世成 +4 位作者 付雪青 安彦召 王禹璋 裴毅强 张岩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基于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燃用柴油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仿真,讨论了主燃孔参数对旋流燃烧室流场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较大时,燃烧室中心回流区面积增大,而改变主燃孔直径对回流区影响较小;当主燃... 基于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燃用柴油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仿真,讨论了主燃孔参数对旋流燃烧室流场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较大时,燃烧室中心回流区面积增大,而改变主燃孔直径对回流区影响较小;当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较小时,燃烧效率明显降低,最低值低于90%,主燃孔直径改变对燃烧效率影响较小。在靠近燃烧室出口平面上,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受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影响较小,受主燃孔直径影响较大,最小值为0.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旋流燃烧室 流场 燃烧效率 出口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_(2)O_(3)纳米流体冷却液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传热及输出性能评估
5
作者 雷基林 李杰 +4 位作者 刘懿 戈志晖 杞卓玲 邓晰文 王东方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构建了一个耦合冷却通道的三维多相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电化学模型,探讨Al_(2)O_(3)纳米流体对PEMFC传热及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膜平均温度、膜平均水含量、膜均匀温度指数(index of un... 构建了一个耦合冷却通道的三维多相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电化学模型,探讨Al_(2)O_(3)纳米流体对PEMFC传热及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膜平均温度、膜平均水含量、膜均匀温度指数(index of uniform temperature,IUT)来评估传热性能,并通过净功率密度及功耗比评估在PEMFC冷却系统中使用Al_(2)O_(3)纳米流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l_(2)O_(3)纳米流体表现出比乙二醇冷却液更优异的冷却性能,其在冷却液低流速范围内的冷却性能更加突出,使膜平均温度显著降低,从而提高膜平均水含量。然而,该纳米流体冷却液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可能会引起膜温度分布均匀性的下降。具体而言,当冷却液流速为0.1 m/s,输出电压为0.6 V时,膜平均温度由359.66 K降至353.10 K,膜平均水含量从9.91增至11.53,而IUT由1.71上升至1.96。Al_(2)O_(3)纳米流体能够在冷却液低流速范围内显著提高PEMFC的输出性能,使净功率密度上升约3.3%。此外,在相同冷却条件下,Al_(2)O_(3)纳米流体能够在改善PEMFC冷却性能的同时降低由冷却液引起的寄生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Al_(2)O_(3)纳米流体 传热 功耗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贾滨 黄泽远 +3 位作者 胡祯 周磊 钟力嘉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共8页
基于一台缸内直喷氢内燃机三维模型,开展了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从2.5降低至2.1,缸压峰值从6.9 MPa增加到10.5 MPa,缸压峰值相位从压缩上止点后18.0°提... 基于一台缸内直喷氢内燃机三维模型,开展了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从2.5降低至2.1,缸压峰值从6.9 MPa增加到10.5 MPa,缸压峰值相位从压缩上止点后18.0°提前到了上止点后12.5°。降低的过量空气系数增大了浓混合气区域,积聚在火花塞附近及气缸壁面附近。此外,过量空气系数的降低加快燃烧速度并升高燃烧温度,导致NOx排放增加。随着点火时刻从上止点前5°提前至上止点前9°,缸压峰值从7.9 MPa增加到9.3 MPa,缸压峰值相位从上止点后18.5°提前到上止点后14.0°。点火时刻的提前使缸内平均温度从1900 K上升到2050 K,导致了NOx排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量空气系数 点火时刻 燃烧 排放 缸内直喷氢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催化型颗粒捕集器主动再生特性研究
7
作者 黄粉莲 王永佳 +2 位作者 万明定 周正伟 雷基林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1,93,共11页
基于GT-Power构建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匹配后处理系统的仿真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甲醇替代率、再生目标温度和初始炭载量对双燃料发动机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主动再生时压降特性、温度特性、... 基于GT-Power构建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匹配后处理系统的仿真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甲醇替代率、再生目标温度和初始炭载量对双燃料发动机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主动再生时压降特性、温度特性、完全再生持续时间及累计柴油消耗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再生目标温度、甲醇替代率和初始炭载量均对CDPF主动再生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再生目标温度升高,CDPF压降下降速率加快,较高的再生目标温度易导致CDPF内出现温度值“尖峰”现象,650℃再生时CDPF峰值温度较目标温度高85℃。随甲醇替代率增加,再生过程压降略微增加,载体峰值温度降低。随初始炭载量增加,CDPF主动再生反应速率加快,载体峰值温度升高,CDPF压降下降速率增大,载体内部温度的均匀性提高。提高再生目标温度可缩短完全再生持续时间,减少累计柴油消耗量。甲醇替代率对完全再生持续时间的影响较小,甲醇替代率从0%增至30%,累计柴油消耗量减少27.8%。600℃再生目标温度、30%甲醇替代率、20 g初始炭载量条件下可实现高效安全再生的同时降低再生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甲醇替代率 再生目标温度 初始炭载量 主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置二冲程柴油机电辅助增压方式对能量利用的影响
8
作者 吴晗 黄延瑞 +6 位作者 王子玉 张丛 郭瑾朋 孙珑 张泽宇 石智成 李向荣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189,共9页
为解决对置活塞二冲程(opposed-piston two-stroke,OP2S)发动机低转速时排气能量不足的问题,开展辅助增压系统研究,改善增压能力。建立了电辅助增压OP2S整机一维仿真模型,分析了前置、中置、后置电辅助增压方式下缸内能量与排气能量利... 为解决对置活塞二冲程(opposed-piston two-stroke,OP2S)发动机低转速时排气能量不足的问题,开展辅助增压系统研究,改善增压能力。建立了电辅助增压OP2S整机一维仿真模型,分析了前置、中置、后置电辅助增压方式下缸内能量与排气能量利用率的特性。研究表明:废气涡轮增压器在发动机≤2300 r/min低转速工况下排气能量不足,无法稳定运行。电辅助增压可拓宽OP2S发动机稳定运行转速范围,且低转速排气能量的提升使原本无法稳定运行的废气涡轮增压器也产生增压作用,增压比进一步提升,二者相互促进。中置式电辅助增压方式的缸内能量利用率最高,较最低的前置式高1.1个百分点,而不影响排气能量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 废气涡轮增压 电辅助增压 介入功率 能量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极多口进气方式对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热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雷基林 戈志晖 +3 位作者 李杰 刘懿 刘锋 夏臻玮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8,共9页
为研究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内部水热特性,改善电池内部水、热等物理性质的均匀性,提出了阳极多口进气的方式。基于单通蛇形流道进气方式,提出了四种进气方式,并建立了三维模型进行计算... 为研究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内部水热特性,改善电池内部水、热等物理性质的均匀性,提出了阳极多口进气的方式。基于单通蛇形流道进气方式,提出了四种进气方式,并建立了三维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0.635 V电压下,使用多口进气的方式均能够提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改善膜电流密度、膜水含量、阳极催化层氢气含量、阳极催化层水含量的均匀性,但同侧进气的方式温度均匀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阳极进气优化 数值模拟 水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的甲醇喷射器动作响应参数优化设计
10
作者 范立云 王广泽 +3 位作者 李美斯 礼博 董伟杰 李屿明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7,共11页
为提高甲醇喷射器的响应特性,基于AMEsim液力仿真平台搭建了甲醇喷射器的一维仿真模型,通过对控制柱塞直径、针阀弹簧预紧力、喷孔直径和进回油节流孔等结构参数的单因素分析,探究了结构参数对喷射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优... 为提高甲醇喷射器的响应特性,基于AMEsim液力仿真平台搭建了甲醇喷射器的一维仿真模型,通过对控制柱塞直径、针阀弹簧预紧力、喷孔直径和进回油节流孔等结构参数的单因素分析,探究了结构参数对喷射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通过试验设计对参数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变回油节流孔直径对喷射器开启响应的影响最为显著,改变进油节流孔直径对喷射器关闭响应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综合考虑了所有参数后,确定了最优参数配置:控制柱塞直径为8.8 mm,针阀弹簧预紧力为599.972 N,进油节流孔直径为0.31 mm,回油节流孔直径为0.55 mm,喷孔直径为0.86 mm。在这一参数配置下,甲醇喷射器的响应特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相比原始状态,优化设计后的开启响应时间缩短28.7%,关闭响应时间缩短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喷射器 结构参数 响应特性 方差分析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喷雾不同喷孔直径下Σ-Y欧拉喷雾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白森森 刘方杰 +5 位作者 商伟伟 王晖 李海召 王鑫 范晨阳 徐斌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7,共12页
基于OpenFOAM平台构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喷孔直径下的欧拉–欧拉喷雾模型,基于发动机燃烧网络(engine combustion network,ECN)数据库Spray A和Spray D的试验结果,将欧拉–欧拉喷雾模型与道格拉斯拉格朗日离散液滴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进行... 基于OpenFOAM平台构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喷孔直径下的欧拉–欧拉喷雾模型,基于发动机燃烧网络(engine combustion network,ECN)数据库Spray A和Spray D的试验结果,将欧拉–欧拉喷雾模型与道格拉斯拉格朗日离散液滴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欧拉–欧拉喷雾模型在不同喷孔直径下能够准确地计算喷雾的气相和液相边界,对射流喷雾预测有着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在小孔径喷雾液相贯穿距计算值上与试验结果更接近,应用欧拉–欧拉喷雾模型在小孔径下预测射流喷雾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欧拉 计算流体力学 OPENFO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缸内直喷氢内燃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冬野 刘少鹏 +2 位作者 胡祯 周磊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26,共9页
基于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缸内直喷氢内燃机,建立了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计算模型,研究了发动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和点火时刻的提前,发动机的缸内... 基于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缸内直喷氢内燃机,建立了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计算模型,研究了发动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和点火时刻的提前,发动机的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升高,同时缸内压力和放热率的峰值相位推迟。减小当量比使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分布大致相同但更加稀薄,更靠近火花塞的浓混合气分布是提升火焰传播速度的关键。随着氢气喷射时刻的推迟,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增大,点火延迟缩短,燃烧相位提前。喷射压力和喷射时刻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均取决于缸内混合气的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 氢发动机 内燃机 控制参数 混合气形成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柴油机典型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宝月 余永华 +4 位作者 曹炳鑫 叶剑平 马炳杰 尧阳烽 赵国旭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90,共8页
针对基于单一振动信号难以区分柴油机不同部件故障,提出一种基于t分布–随机邻近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多源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试验对柴油机故障仿真模型进行标定,基于仿真模型获取... 针对基于单一振动信号难以区分柴油机不同部件故障,提出一种基于t分布–随机邻近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多源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试验对柴油机故障仿真模型进行标定,基于仿真模型获取不同故障状态下的热工参数与缸盖振动,选取相关性低的热工参数,提取振动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参数,并利用t-SNE将振动特征参数与热工参数进行融合降维,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分类识别,构建柴油机故障诊断模型,最终取得了95.7%的故障识别准确率。与基于振动单一信号的故障诊断方法相比,多源信息融合能有效区分不同故障类别,提高柴油机故障识别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多源信息融合 t分布–随机邻近嵌入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介尺度内燃机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燃烧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超 李梦新 +2 位作者 何泽 李阳阳 付磊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以拓阳FS-S100AT四冲程活塞式微型汽油发动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中介尺度微型内燃机燃烧可视化测试平台,用以研究在10000 r/min转速下,不同甲醇–汽油质量分数配比燃料(M100、M75、M50、M25、M0,其中数字为甲醇汽油混合气中甲醇的质量分... 以拓阳FS-S100AT四冲程活塞式微型汽油发动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中介尺度微型内燃机燃烧可视化测试平台,用以研究在10000 r/min转速下,不同甲醇–汽油质量分数配比燃料(M100、M75、M50、M25、M0,其中数字为甲醇汽油混合气中甲醇的质量分数)和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λ=1.2、1.0、0.8)对缸内火焰形态和传播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测试燃料在燃烧初期均呈现淡蓝色火焰。随着燃烧的进行,高甲醇含量燃料(M100、M75、M50)在活塞边缘显示出淡黄色火焰或高温黄色颗粒,而低甲醇含量燃料(M25、M0)由于汽油燃烧速度的限制,火焰传播较慢,缸内温度较低,火焰主要保持淡蓝色,仅偶尔出现淡黄色火焰或颗粒。随着甲醇掺混比的降低,火焰传播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然而,在一定范围内,过量空气系数的降低会提升火焰传播速度。在λ=1.0下,燃烧火焰中的黄焰面积达到最大;M100燃料的黄焰面积增长最为迅速,随着甲醇比例的降低,黄焰面积的增长速度减缓。黄焰面积的增加既与润滑油燃烧不完全氧化有关,也与内燃机进排气门的特殊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内燃机 中介尺度 可视化 甲醇–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柴当量比燃烧的发动机性能研究
15
作者 陈清楚 刘奕 +3 位作者 毛建树 齐运亮 陈虎 王志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零碳氨与柴油双燃料燃烧以拓展氨燃料的运行工况,研究了氨柴双燃料发动机当量比燃烧排放特性,并与稀燃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理论空燃比条件下,氨柴双燃料的燃烧速度比纯柴油模式快,燃烧持续期明显短于纯柴油模... 采用零碳氨与柴油双燃料燃烧以拓展氨燃料的运行工况,研究了氨柴双燃料发动机当量比燃烧排放特性,并与稀燃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理论空燃比条件下,氨柴双燃料的燃烧速度比纯柴油模式快,燃烧持续期明显短于纯柴油模式。相比于稀燃条件,在过量空气系数越靠近理论空燃比和氨能替代率越大时,燃烧持续期缩短效果越明显。氨柴双燃料燃烧能够提高发动机功率密度且指示热效率高于纯柴油模式。在排放方面,氨柴双燃料的NOx排放在3.4 g/(kW·h)以下,较低氨能量替代率下的NOx排放低于纯柴油模式,但氨燃烧效率整体较低,需要控制未燃氨排放;和纯柴油相比,氨柴双燃料在70%氨能量替代率时,凝聚态颗粒数排放能够减少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柴双燃料 当量比燃烧 排放 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
16
作者 崔健 聂学选 +4 位作者 毕玉华 申立忠 雷基林 万明定 张凯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共8页
以一台排量为3.0 L的4缸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进气道喷氨系统,并利用自主开发的双燃料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ngine control unit,ECU)来控制进气歧管中的4个氨气喷嘴的喷射。通过调节喷射脉宽来改变氨气喷嘴的开启时刻与氨的... 以一台排量为3.0 L的4缸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进气道喷氨系统,并利用自主开发的双燃料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ngine control unit,ECU)来控制进气歧管中的4个氨气喷嘴的喷射。通过调节喷射脉宽来改变氨气喷嘴的开启时刻与氨的喷射量,在模拟平原环境下进行了不同替代率下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氨替代率对缸压、燃烧放热率、燃烧温度、滞燃期、燃烧重心和燃烧持续期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不同氨替代率对HC、CO、NO_(x)、NH_(3)、CO_(2)及PN等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氨替代率由0增加到30%时,缸压、燃烧放热率与燃烧温度分别下降了0.42 MPa、9 J/(°)与34.9 K,且滞燃期与燃烧持续期分别延长了0.9°与4.5°,燃烧重心推迟了1.5°。随着氨替代率增加,HC与CO排放小幅度增加,CO_(2)和NO_(x)排放显著减少,未燃NH_(3)排放显著增加。替代率每增加10%,CO_(2)与NO_(x)排放分别降低3343×10^(-6)与65×10^(-6);HC与CO分别增加6×10^(-6)与8×10^(-6),未燃NH_(3)排放增加87.3×10^(-6)。尽管氨替代燃料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但同时也导致燃油经济性下降。在30%的氨替代率下,当量燃油消耗率上升至37.9 g/(k W·h),热效率降低至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柴油 发动机 双燃料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增压直喷发动机稀薄燃烧试验研究
17
作者 赵校伟 孙跃东 +2 位作者 张振东 尹丛勃 秦文瑾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基于一台高压缩比四缸增压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发动机和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turbulent jet ignition,TJI)系统,开展中低负荷稀燃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燃烧稳定性存在着明显的负荷边界;在平均指... 基于一台高压缩比四缸增压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发动机和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turbulent jet ignition,TJI)系统,开展中低负荷稀燃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燃烧稳定性存在着明显的负荷边界;在平均指示压力(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IMEP)为0.4 MPa的低负荷,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缸压和瞬时放热率峰值较常规火花点火(spark ignition,SI)下降明显,峰值相位后移,滞燃期长;在平均指示压力为0.7 MPa时其平均指示压力循环波动率(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达5%;在平均指示压力为1.1 MPa的最佳指示燃油消耗率工况,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稀燃边界、指示燃油消耗率、排放等可以达到和常规火花点火相当的水平。中低负荷下,随着负荷增加,预燃室射流点火的滞燃期缩短,燃烧重心提前,燃烧稳定性改善,全碳氢(total hydrocarbon,THC)和CO排放降低。高能点火可以缩短预燃室射流点火的滞燃期,加快燃烧速度,提高燃烧稳定性,改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燃室 湍流射流点火 高能点火 稀燃 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柴油机气道结构参数对气道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包广元 张韦 +2 位作者 何超 王东鸽 李加强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7,共9页
为提升车用柴油机螺旋进气道的性能,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系统研究了螺旋室高度、气道偏心距及气道偏转角对气道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道结构参数按照对涡流比和进气量的影响权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螺旋室高度、气道偏心距、气... 为提升车用柴油机螺旋进气道的性能,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系统研究了螺旋室高度、气道偏心距及气道偏转角对气道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道结构参数按照对涡流比和进气量的影响权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螺旋室高度、气道偏心距、气道偏转角。当螺旋室高度为5.04 mm而气道偏心距为2.82 mm时,涡流比达到最大值2.102。当螺旋室高度为5.04 mm,气道偏转角为-5.2°时,进气量达到最大值0.715 g。通过多项式逼近算法,建立了涡流比模型和进气量模型。这两个模型在预测精度和拟合度方面表现优异,涡流比与进气量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4和0.05,拟合优度分别为0.95和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螺旋进气道 结构参数 灰色关联分析 多项式逼近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工况下醇类燃料喷雾特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杨涵惠 甄旭东 +3 位作者 刘大明 耿杰 鄢仁彬 田智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5,共9页
利用定容喷雾试验装置,采用阴影法研究甲醇、乙醇、正丁醇在不同工况下的喷雾特性,喷射压力范围为10~30 MPa,背压范围为0.1~0.7 MPa,环境温度范围为20~120℃,再经MATLAB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了不同工况对醇类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 利用定容喷雾试验装置,采用阴影法研究甲醇、乙醇、正丁醇在不同工况下的喷雾特性,喷射压力范围为10~30 MPa,背压范围为0.1~0.7 MPa,环境温度范围为20~120℃,再经MATLAB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了不同工况对醇类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燃料的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面积受喷射压力和背压影响明显,喷雾锥角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较大;喷射压力和环境温度的增加会加快液滴分裂和蒸发,对提高雾化质量及改善喷雾特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种工况下,燃料自身的特性造成了喷雾形态的差异,正丁醇动力黏度和表面张力较大,在低温环境中喷雾发展较慢,但在高温高压环境中液滴蒸发和破碎程度较小,能保持较好的喷雾形态和发展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乙醇 正丁醇 直喷 喷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射流点火诱导两次喷射高压直喷甲烷着火规律试验研究
20
作者 臧月研 钟力嘉 +3 位作者 刘宗宽 周磊 卫海桥 贾滨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基于安装有主动式预燃室及甲烷高压喷射器的定容燃烧弹开展预燃室湍流射流火焰引燃二次喷射甲烷射流的试验,研究了不同喷射点火延迟、不同喷油压力与不同第一次喷油脉宽对点火及火焰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点火延迟时间... 基于安装有主动式预燃室及甲烷高压喷射器的定容燃烧弹开展预燃室湍流射流火焰引燃二次喷射甲烷射流的试验,研究了不同喷射点火延迟、不同喷油压力与不同第一次喷油脉宽对点火及火焰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点火延迟时间t_(i)为-30 ms时,会出现无法点燃主燃室气体的失火现象;当点火延迟时间t_(i)增加到-10 ms时,会出现热射流先淬息随后再次着火的不稳定点火现象。将喷射点火延迟时间t_(i)从0 ms增加到100 ms会使燃烧压力峰值从1.56 MPa增加到2.26 MPa,并使压力峰值的时刻从点火后130 ms提前到点火后50 ms,同时提高热射流及主燃室火焰传播速度,火焰传播速度从10 m/s提高到30 m/s。此外,改变高压甲烷喷射压力,由5 MPa提高到10 MPa,燃烧压力峰值从0.96 MPa升高到2.26 MPa,压力峰值出现时刻从点火后100 ms提前到点火后50 ms。主燃室火焰传播速度由5 m/s提高至30 m/s。当改变高压甲烷第一次喷射脉宽时,也会对燃烧压力峰值及压力峰值出现时刻造成影响。将第一次喷射脉宽由40 ms提高为80 ms会使燃烧压力峰值从1.87 MPa升高到2.26 MPa,并使压力峰值的出现时刻提前,但对热射流速度及主燃室内的火焰传播速度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射流点火 高压直喷 湍流火焰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