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561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内燃机工程》征订启事
1
作者 《内燃机工程》编辑部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47,共1页
《内燃机工程》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刊登各种用途的内燃机及相关动力装置研究成果及重要学术会议的消息动态,内容主要涉及内燃机及相关动力装置研制及其零部件、混合动力、燃料供应与调节、冷却润滑、增压技术、噪声振动、设计与计算... 《内燃机工程》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刊登各种用途的内燃机及相关动力装置研究成果及重要学术会议的消息动态,内容主要涉及内燃机及相关动力装置研制及其零部件、混合动力、燃料供应与调节、冷却润滑、增压技术、噪声振动、设计与计算、材料与工艺、测试技术、控制技术、燃料与燃烧、节能与净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燃机学会 内燃机工程 征订启事 燃料供应 增压技术 动力装置 混合动力 噪声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2
作者 帅石金 马骁 +5 位作者 李雁飞 齐运亮 张晓卿 陈清楚 王志 徐宏明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20,128,共14页
对国内外氢内燃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氢气和其混合气的理化特性及氢气射流扩散、火焰传播等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阐述了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如氢喷射、异常燃烧、NO_(x)排放、整机性能提升、润滑和安全等的研究现状。在全球碳中... 对国内外氢内燃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氢气和其混合气的理化特性及氢气射流扩散、火焰传播等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阐述了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如氢喷射、异常燃烧、NO_(x)排放、整机性能提升、润滑和安全等的研究现状。在全球碳中和及节能减排法规的驱动下,近年来氢内燃机的氢气喷射及混合气制备、早燃爆震、NO_(x)后处理、专用润滑油等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稀燃条件下氢内燃机有效热效率已经超过45%,可以实现NO_(x)近零排放。最后,对氢内燃机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展望,如氢内燃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急需提升,氢气缸内直喷和空气超高增压技术是提高氢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氢内燃机 关键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炭层的形态及其二次迁移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孔道堵塞的影响
3
作者 张韦 房玉峰 +4 位作者 孟丽苹 陈帅 陈朝辉 赵逸群 郭宥成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9,共13页
为探究非对称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孔道堵塞现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耦合计算与DPF可视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DPF内不... 为探究非对称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孔道堵塞现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耦合计算与DPF可视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DPF内不同沉积形态积炭层的破碎及二次迁移对孔道堵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PF孔道内碳烟颗粒的均匀或线性增加沉积形态,其积炭层的二次迁移最为活跃,积炭层极易运动至孔道末端形成大型端塞。对于碳烟颗粒的线性减少、凹型、凸型沉积形态,其积炭层的二次迁移会在孔道内形成多个小型堵塞段,其中凹型形态的堵塞段距DPF入口端的距离最近,而凸型形态的堵塞段积炭层分布率最高。均匀与线性增加形态的积炭层在孔道前、中段的分布较为轻薄,因此更易随气流运动至孔道末端形成端塞。线性减少、凹型、凸型形态的积炭层在孔道前、中段的分布较为厚重,因此更易过早脱离气流运动在孔道内形成中段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非对称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孔道 积炭层 沉积形态 二次迁移 堵塞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氢燃烧的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及生成特性
4
作者 张韦 陈帅 +3 位作者 李泽宏 陈朝辉 周马益 马珍珠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40,48,共15页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合机理能在较宽的当量比范围内准确预测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燃烧速度及重要组分浓度。添加50%的H_(2)不会对NH_(3)的氧化路径产生显著影响,但H_(2)的加入可促进O、H、OH自由基大量生成,进一步促进NH_(3)的氧化,这也是导致燃料型N^(*)O、N^(*)O_(2),及空气型NO、NO_(2)、N_(2)O生成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由H_(2)参与燃烧生成的H自由基会促进燃料型N^(*)2O、燃料/空气混合型NN^(*)O的转化,从而降低此二者的最终生成量。此外,燃料型N^(*)O、N^(*)O_(2)、N^(*)2O在纯NH_(3)燃烧或50%掺H_(2)比的NH_(3)/H_(2)混合燃料燃烧所生成的NO、NO_(2)、N_(2)O中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H_(2)燃烧 NO NO_(2) N_(2)O 化学反应机理 元素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燃孔参数对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流动与燃烧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陈闯 沈世成 +4 位作者 付雪青 安彦召 王禹璋 裴毅强 张岩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基于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燃用柴油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仿真,讨论了主燃孔参数对旋流燃烧室流场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较大时,燃烧室中心回流区面积增大,而改变主燃孔直径对回流区影响较小;当主燃... 基于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燃用柴油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仿真,讨论了主燃孔参数对旋流燃烧室流场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较大时,燃烧室中心回流区面积增大,而改变主燃孔直径对回流区影响较小;当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较小时,燃烧效率明显降低,最低值低于90%,主燃孔直径改变对燃烧效率影响较小。在靠近燃烧室出口平面上,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受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影响较小,受主燃孔直径影响较大,最小值为0.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旋流燃烧室 流场 燃烧效率 出口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_(2)O_(3)纳米流体冷却液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传热及输出性能评估
6
作者 雷基林 李杰 +4 位作者 刘懿 戈志晖 杞卓玲 邓晰文 王东方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构建了一个耦合冷却通道的三维多相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电化学模型,探讨Al_(2)O_(3)纳米流体对PEMFC传热及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膜平均温度、膜平均水含量、膜均匀温度指数(index of un... 构建了一个耦合冷却通道的三维多相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电化学模型,探讨Al_(2)O_(3)纳米流体对PEMFC传热及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膜平均温度、膜平均水含量、膜均匀温度指数(index of uniform temperature,IUT)来评估传热性能,并通过净功率密度及功耗比评估在PEMFC冷却系统中使用Al_(2)O_(3)纳米流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l_(2)O_(3)纳米流体表现出比乙二醇冷却液更优异的冷却性能,其在冷却液低流速范围内的冷却性能更加突出,使膜平均温度显著降低,从而提高膜平均水含量。然而,该纳米流体冷却液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可能会引起膜温度分布均匀性的下降。具体而言,当冷却液流速为0.1 m/s,输出电压为0.6 V时,膜平均温度由359.66 K降至353.10 K,膜平均水含量从9.91增至11.53,而IUT由1.71上升至1.96。Al_(2)O_(3)纳米流体能够在冷却液低流速范围内显著提高PEMFC的输出性能,使净功率密度上升约3.3%。此外,在相同冷却条件下,Al_(2)O_(3)纳米流体能够在改善PEMFC冷却性能的同时降低由冷却液引起的寄生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Al_(2)O_(3)纳米流体 传热 功耗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贾滨 黄泽远 +3 位作者 胡祯 周磊 钟力嘉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共8页
基于一台缸内直喷氢内燃机三维模型,开展了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从2.5降低至2.1,缸压峰值从6.9 MPa增加到10.5 MPa,缸压峰值相位从压缩上止点后18.0°提... 基于一台缸内直喷氢内燃机三维模型,开展了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从2.5降低至2.1,缸压峰值从6.9 MPa增加到10.5 MPa,缸压峰值相位从压缩上止点后18.0°提前到了上止点后12.5°。降低的过量空气系数增大了浓混合气区域,积聚在火花塞附近及气缸壁面附近。此外,过量空气系数的降低加快燃烧速度并升高燃烧温度,导致NOx排放增加。随着点火时刻从上止点前5°提前至上止点前9°,缸压峰值从7.9 MPa增加到9.3 MPa,缸压峰值相位从上止点后18.5°提前到上止点后14.0°。点火时刻的提前使缸内平均温度从1900 K上升到2050 K,导致了NOx排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量空气系数 点火时刻 燃烧 排放 缸内直喷氢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催化型颗粒捕集器主动再生特性研究
8
作者 黄粉莲 王永佳 +2 位作者 万明定 周正伟 雷基林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1,93,共11页
基于GT-Power构建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匹配后处理系统的仿真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甲醇替代率、再生目标温度和初始炭载量对双燃料发动机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主动再生时压降特性、温度特性、... 基于GT-Power构建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匹配后处理系统的仿真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甲醇替代率、再生目标温度和初始炭载量对双燃料发动机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主动再生时压降特性、温度特性、完全再生持续时间及累计柴油消耗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再生目标温度、甲醇替代率和初始炭载量均对CDPF主动再生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再生目标温度升高,CDPF压降下降速率加快,较高的再生目标温度易导致CDPF内出现温度值“尖峰”现象,650℃再生时CDPF峰值温度较目标温度高85℃。随甲醇替代率增加,再生过程压降略微增加,载体峰值温度降低。随初始炭载量增加,CDPF主动再生反应速率加快,载体峰值温度升高,CDPF压降下降速率增大,载体内部温度的均匀性提高。提高再生目标温度可缩短完全再生持续时间,减少累计柴油消耗量。甲醇替代率对完全再生持续时间的影响较小,甲醇替代率从0%增至30%,累计柴油消耗量减少27.8%。600℃再生目标温度、30%甲醇替代率、20 g初始炭载量条件下可实现高效安全再生的同时降低再生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甲醇替代率 再生目标温度 初始炭载量 主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多组分模型燃料的目标参数耦合关系
9
作者 梁俊杰 王瑞阳 +2 位作者 李格升 衡怡君 张千龙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以柴油为例,结合遗传优化算法研究了其有限组分模型燃料构建时权重值对目标参数计算值的影响,分析了各目标参数间的关联性,并从模型燃料构成组分的角度探讨了这些影响和关联性的机制,研究同时关注了候选组分数量改变所造成的影响。结果... 以柴油为例,结合遗传优化算法研究了其有限组分模型燃料构建时权重值对目标参数计算值的影响,分析了各目标参数间的关联性,并从模型燃料构成组分的角度探讨了这些影响和关联性的机制,研究同时关注了候选组分数量改变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权重值时,十六烷值、低热值和烟阈指数计算值变化微弱;而H、C物质的量的比和相对分子质量受权重的影响较大,且低权重时受到权重的影响更高。模型燃料候选组分数量为19时,目标参数之间的关联性与密度、黏度和烟阈指数密切相关,当模型燃料候选组分数量为4时,这一关联性的核心目标参数是黏度、烟阈指数和表面张力。候选组分为19时,受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影响组分含量的个数最多,而候选组分为4时,影响组分含量个数最多的是表面张力和相对分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模型燃料 遗传算法 目标参数 权重 耦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置二冲程柴油机电辅助增压方式对能量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吴晗 黄延瑞 +6 位作者 王子玉 张丛 郭瑾朋 孙珑 张泽宇 石智成 李向荣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189,共9页
为解决对置活塞二冲程(opposed-piston two-stroke,OP2S)发动机低转速时排气能量不足的问题,开展辅助增压系统研究,改善增压能力。建立了电辅助增压OP2S整机一维仿真模型,分析了前置、中置、后置电辅助增压方式下缸内能量与排气能量利... 为解决对置活塞二冲程(opposed-piston two-stroke,OP2S)发动机低转速时排气能量不足的问题,开展辅助增压系统研究,改善增压能力。建立了电辅助增压OP2S整机一维仿真模型,分析了前置、中置、后置电辅助增压方式下缸内能量与排气能量利用率的特性。研究表明:废气涡轮增压器在发动机≤2300 r/min低转速工况下排气能量不足,无法稳定运行。电辅助增压可拓宽OP2S发动机稳定运行转速范围,且低转速排气能量的提升使原本无法稳定运行的废气涡轮增压器也产生增压作用,增压比进一步提升,二者相互促进。中置式电辅助增压方式的缸内能量利用率最高,较最低的前置式高1.1个百分点,而不影响排气能量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 废气涡轮增压 电辅助增压 介入功率 能量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对正己醇/柴油混合燃料喷雾与燃烧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官维 邓磊 +4 位作者 付长城 吉振华 潘明章 文涛 陈昊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40,共13页
在不同喷射压力下,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的氧化石墨烯对正己醇/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燃烧性能的影响。在柴油中按20%体积分数加入正己醇配置液体组分后,在其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20×10^(-6)、40×10^(-6)、60×10^(-6)的氧化... 在不同喷射压力下,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的氧化石墨烯对正己醇/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燃烧性能的影响。在柴油中按20%体积分数加入正己醇配置液体组分后,在其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20×10^(-6)、40×10^(-6)、60×10^(-6)的氧化石墨烯,得到三种混合燃料。结果表明,在160 MPa喷射压力下,混合燃料的雾化性能最佳,其中质量分数为40×10^(-6)的氧化石墨烯含量的燃料喷雾贯穿距最长,喷雾扩散角最大,喷雾面积最大。此外,适量增加氧化石墨烯含量能提高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效率,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碳烟生成。在相同喷射压力下,质量分数为40×10^(-6)的氧化石墨烯含量的燃料降低排放的效果最好,火焰浮起长度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己醇 混合燃料 氧化石墨烯 喷雾特性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极多口进气方式对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热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雷基林 戈志晖 +3 位作者 李杰 刘懿 刘锋 夏臻玮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8,共9页
为研究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内部水热特性,改善电池内部水、热等物理性质的均匀性,提出了阳极多口进气的方式。基于单通蛇形流道进气方式,提出了四种进气方式,并建立了三维模型进行计算... 为研究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内部水热特性,改善电池内部水、热等物理性质的均匀性,提出了阳极多口进气的方式。基于单通蛇形流道进气方式,提出了四种进气方式,并建立了三维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0.635 V电压下,使用多口进气的方式均能够提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改善膜电流密度、膜水含量、阳极催化层氢气含量、阳极催化层水含量的均匀性,但同侧进气的方式温度均匀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阳极进气优化 数值模拟 水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的甲醇喷射器动作响应参数优化设计
13
作者 范立云 王广泽 +3 位作者 李美斯 礼博 董伟杰 李屿明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7,共11页
为提高甲醇喷射器的响应特性,基于AMEsim液力仿真平台搭建了甲醇喷射器的一维仿真模型,通过对控制柱塞直径、针阀弹簧预紧力、喷孔直径和进回油节流孔等结构参数的单因素分析,探究了结构参数对喷射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优... 为提高甲醇喷射器的响应特性,基于AMEsim液力仿真平台搭建了甲醇喷射器的一维仿真模型,通过对控制柱塞直径、针阀弹簧预紧力、喷孔直径和进回油节流孔等结构参数的单因素分析,探究了结构参数对喷射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通过试验设计对参数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变回油节流孔直径对喷射器开启响应的影响最为显著,改变进油节流孔直径对喷射器关闭响应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综合考虑了所有参数后,确定了最优参数配置:控制柱塞直径为8.8 mm,针阀弹簧预紧力为599.972 N,进油节流孔直径为0.31 mm,回油节流孔直径为0.55 mm,喷孔直径为0.86 mm。在这一参数配置下,甲醇喷射器的响应特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相比原始状态,优化设计后的开启响应时间缩短28.7%,关闭响应时间缩短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喷射器 结构参数 响应特性 方差分析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室类型对航空煤油发动机燃烧及活塞可靠性的影响
14
作者 陈贵升 梁玉新 +3 位作者 朱文霞 龚航 代如 孔维龙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20,共12页
以一款燃烧RP-3航空煤油的直列四冲程压燃式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三维燃烧模型,并基于三维燃烧模型的边界条件建立了活塞与内冷油腔双向耦合模型。在喷油参数和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对ω型燃烧室(omega combustion chamber,OCC)、双... 以一款燃烧RP-3航空煤油的直列四冲程压燃式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三维燃烧模型,并基于三维燃烧模型的边界条件建立了活塞与内冷油腔双向耦合模型。在喷油参数和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对ω型燃烧室(omega combustion chamber,OCC)、双旋涡碗型燃烧室(double swirl bowl combustion chamber,DSBCC)、加深型燃烧室(deepened combustion chamber,DCC)及浅型凹入式燃烧室(shallow re-entrant combustion chamber,SRCC)4种不同类型燃烧室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分析了燃烧室类型对缸内当量比分布、指示热效率、活塞温度场及活塞热机耦合应力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原机OCC结构相比,DSBCC、DCC及SRCC结构的当量比分布更均匀,指示热效率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分别提升了0.93、1.48和2.44个百分点。DSBCC、DCC和SRCC结构的活塞最大温度分别增大了4.39%、1.26%及47.89%。DSBCC结构活塞的最大热机耦合应力降低了1.24 MPa,DCC和SRCC结构活塞的最大热机耦合应力分别增大了16.57 MPa和76.1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类型 活塞 活塞温度场 热机耦合应力 双向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喷雾不同喷孔直径下Σ-Y欧拉喷雾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森森 刘方杰 +5 位作者 商伟伟 王晖 李海召 王鑫 范晨阳 徐斌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7,共12页
基于OpenFOAM平台构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喷孔直径下的欧拉–欧拉喷雾模型,基于发动机燃烧网络(engine combustion network,ECN)数据库Spray A和Spray D的试验结果,将欧拉–欧拉喷雾模型与道格拉斯拉格朗日离散液滴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进行... 基于OpenFOAM平台构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喷孔直径下的欧拉–欧拉喷雾模型,基于发动机燃烧网络(engine combustion network,ECN)数据库Spray A和Spray D的试验结果,将欧拉–欧拉喷雾模型与道格拉斯拉格朗日离散液滴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欧拉–欧拉喷雾模型在不同喷孔直径下能够准确地计算喷雾的气相和液相边界,对射流喷雾预测有着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在小孔径喷雾液相贯穿距计算值上与试验结果更接近,应用欧拉–欧拉喷雾模型在小孔径下预测射流喷雾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欧拉 计算流体力学 OPENFO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缸内直喷氢内燃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冬野 刘少鹏 +2 位作者 胡祯 周磊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26,共9页
基于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缸内直喷氢内燃机,建立了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计算模型,研究了发动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和点火时刻的提前,发动机的缸内... 基于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缸内直喷氢内燃机,建立了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计算模型,研究了发动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和点火时刻的提前,发动机的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升高,同时缸内压力和放热率的峰值相位推迟。减小当量比使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分布大致相同但更加稀薄,更靠近火花塞的浓混合气分布是提升火焰传播速度的关键。随着氢气喷射时刻的推迟,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增大,点火延迟缩短,燃烧相位提前。喷射压力和喷射时刻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均取决于缸内混合气的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 氢发动机 内燃机 控制参数 混合气形成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柴油机典型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宝月 余永华 +4 位作者 曹炳鑫 叶剑平 马炳杰 尧阳烽 赵国旭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90,共8页
针对基于单一振动信号难以区分柴油机不同部件故障,提出一种基于t分布–随机邻近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多源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试验对柴油机故障仿真模型进行标定,基于仿真模型获取... 针对基于单一振动信号难以区分柴油机不同部件故障,提出一种基于t分布–随机邻近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多源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试验对柴油机故障仿真模型进行标定,基于仿真模型获取不同故障状态下的热工参数与缸盖振动,选取相关性低的热工参数,提取振动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参数,并利用t-SNE将振动特征参数与热工参数进行融合降维,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分类识别,构建柴油机故障诊断模型,最终取得了95.7%的故障识别准确率。与基于振动单一信号的故障诊断方法相比,多源信息融合能有效区分不同故障类别,提高柴油机故障识别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多源信息融合 t分布–随机邻近嵌入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介尺度内燃机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燃烧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超 李梦新 +2 位作者 何泽 李阳阳 付磊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以拓阳FS-S100AT四冲程活塞式微型汽油发动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中介尺度微型内燃机燃烧可视化测试平台,用以研究在10000 r/min转速下,不同甲醇–汽油质量分数配比燃料(M100、M75、M50、M25、M0,其中数字为甲醇汽油混合气中甲醇的质量分... 以拓阳FS-S100AT四冲程活塞式微型汽油发动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中介尺度微型内燃机燃烧可视化测试平台,用以研究在10000 r/min转速下,不同甲醇–汽油质量分数配比燃料(M100、M75、M50、M25、M0,其中数字为甲醇汽油混合气中甲醇的质量分数)和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λ=1.2、1.0、0.8)对缸内火焰形态和传播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测试燃料在燃烧初期均呈现淡蓝色火焰。随着燃烧的进行,高甲醇含量燃料(M100、M75、M50)在活塞边缘显示出淡黄色火焰或高温黄色颗粒,而低甲醇含量燃料(M25、M0)由于汽油燃烧速度的限制,火焰传播较慢,缸内温度较低,火焰主要保持淡蓝色,仅偶尔出现淡黄色火焰或颗粒。随着甲醇掺混比的降低,火焰传播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然而,在一定范围内,过量空气系数的降低会提升火焰传播速度。在λ=1.0下,燃烧火焰中的黄焰面积达到最大;M100燃料的黄焰面积增长最为迅速,随着甲醇比例的降低,黄焰面积的增长速度减缓。黄焰面积的增加既与润滑油燃烧不完全氧化有关,也与内燃机进排气门的特殊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内燃机 中介尺度 可视化 甲醇–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瞬态虚拟排温传感器
19
作者 周圣凯 寇传富 +3 位作者 叶宇 杜宇 戴振朝 陈美玲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5,共7页
基于台架采集数据,采用外部输入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exogenous input,NARX)神经网络建立了具备瞬态特性的柴油机排气温度计算模型作为虚拟传感器,并采用并发式训练方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将结果与前馈神经... 基于台架采集数据,采用外部输入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exogenous input,NARX)神经网络建立了具备瞬态特性的柴油机排气温度计算模型作为虚拟传感器,并采用并发式训练方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将结果与前馈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及量产发动机的排温传感器采集结果进行对比。经验证,稳态工况下,两种神经网络均能达到较高精度;欧洲瞬态循环(European transient cycle,ETC)工况下,NARX神经网络计算温度的最大偏差为6.6℃,量产发动机排温传感器测得温度最大偏差为45.9℃。NARX神经网络所需的计算时间约为现有电控单元排温模型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输入非线性自回归模型 神经网络 瞬态 柴油机 排气温度 虚拟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柴当量比燃烧的发动机性能研究
20
作者 陈清楚 刘奕 +3 位作者 毛建树 齐运亮 陈虎 王志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零碳氨与柴油双燃料燃烧以拓展氨燃料的运行工况,研究了氨柴双燃料发动机当量比燃烧排放特性,并与稀燃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理论空燃比条件下,氨柴双燃料的燃烧速度比纯柴油模式快,燃烧持续期明显短于纯柴油模... 采用零碳氨与柴油双燃料燃烧以拓展氨燃料的运行工况,研究了氨柴双燃料发动机当量比燃烧排放特性,并与稀燃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理论空燃比条件下,氨柴双燃料的燃烧速度比纯柴油模式快,燃烧持续期明显短于纯柴油模式。相比于稀燃条件,在过量空气系数越靠近理论空燃比和氨能替代率越大时,燃烧持续期缩短效果越明显。氨柴双燃料燃烧能够提高发动机功率密度且指示热效率高于纯柴油模式。在排放方面,氨柴双燃料的NOx排放在3.4 g/(kW·h)以下,较低氨能量替代率下的NOx排放低于纯柴油模式,但氨燃烧效率整体较低,需要控制未燃氨排放;和纯柴油相比,氨柴双燃料在70%氨能量替代率时,凝聚态颗粒数排放能够减少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柴双燃料 当量比燃烧 排放 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