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球人口治理革新 被引量:3
1
作者 朱荟 陆杰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人口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发展潜在风险层叠且加剧。大变局呼唤大调整,亟待重塑应对全球人口问题的治理体系。自1954年第一次世界人口大会以来,世界人口治理格局经过全球治...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人口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发展潜在风险层叠且加剧。大变局呼唤大调整,亟待重塑应对全球人口问题的治理体系。自1954年第一次世界人口大会以来,世界人口治理格局经过全球治理的价值倡导、规制设置、明确主体、细化客体及前瞻成效五个阶段的构建历程。全球范围内人口发展的丰硕成果虽显而易见,却始终在呼唤一种新全球治理的理论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催生世界人口发展与新全球治理的新动力。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既彰显着崭新的全球担当,统筹人口、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协调发展,也兼顾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同源进步,可能是应对世界人口“复合型不确定性”的全球治理策略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大变局 新全球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信息化如何影响碳生产率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池波 张壮 陈有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8-198,共11页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信息通信技术有助力于“双碳”目标实现,但其效应受到城乡数字鸿沟制约。基于2000—2018年县域面板数据,以“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为政策冲击,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农业信息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信息通信技术有助力于“双碳”目标实现,但其效应受到城乡数字鸿沟制约。基于2000—2018年县域面板数据,以“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为政策冲击,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农业信息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信息化对碳生产率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提升效应,而城乡技术进步深化与要素配置优化是农业信息化提升碳生产率的重要机制。此外,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财政自主权越强及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农业信息化的碳生产率提升效应则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碳生产率 技术进步 要素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与中国哲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国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具有总结的意义。以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的问题为关注点,王夫之强调对世界的考察需要联系人自身的存在,由此扬弃对世界的思辨构造。同时,通过将有无之辨转换为隐现、幽明等论题的辨析,王夫之克...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具有总结的意义。以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的问题为关注点,王夫之强调对世界的考察需要联系人自身的存在,由此扬弃对世界的思辨构造。同时,通过将有无之辨转换为隐现、幽明等论题的辨析,王夫之克服了把虚无或虚妄绝对化的趋向。以阐发儒家“诚”的概念为前提,王夫之对虚妄不实的存在规定作了否定。在伦理学上,与“无我”说相对,王夫之肯定了道德主体(“我”)的存在,并将现实的主体视为身与德的统一;“身”表征生命存在,“德”则包含综合的道德品格。与肯定自我相关,王夫之反对人的物化,并肯定了合乎普遍规范的人格境界。在肯定新民的同时,王夫之又注重如何使普遍之理与特定的行为情境结合的问题。通过辨析理欲,王夫之既确认了普遍规范的制约,也关注于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在认识论上,王夫之首先对能与所的统一作了肯定,并将形、神、物三者的交互作用视为知觉发生的现实根据。通过考察格物致知,王夫之分梳了感性与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肯定了二者的动态统一。除了以上方面,王夫之在哲学上的思考还包含丰富内容,其考察所及,既关乎事、理、势的关系和性命之辨,也涉及对传统的心、性、情等问题的理解,相关论述围绕中国哲学的论域,从更广的层面展现了对古典哲学的反思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上学 伦理学 认识论 古典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才国伟 童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6,共11页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城市功能分区理论,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2—2021年市级面板数据,运用CRITIC权重模型和TOPSIS评价方法测算各地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产业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制造业产...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城市功能分区理论,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2—2021年市级面板数据,运用CRITIC权重模型和TOPSIS评价方法测算各地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产业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抑制了制造业的同质化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差异化发展;第二,制造业产业集聚通过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共享效应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三,相比生态优势功能区,生产和生活优势功能区内的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应注重产业集群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兼顾区域间的产业合作与协调,推进制造业高质量集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高质量发展 比较优势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需匹配与潜在居民消费路径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继生 黎娇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4,共12页
供需结构不匹配是居民消费不振和内循环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Hsiao等(2012)处置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个体因素,通过对消费市场层级的界定和划分,测度中国消费市场供需结构的错配度及其对应时点,模拟供需匹配情形下中国居民消费的潜在... 供需结构不匹配是居民消费不振和内循环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Hsiao等(2012)处置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个体因素,通过对消费市场层级的界定和划分,测度中国消费市场供需结构的错配度及其对应时点,模拟供需匹配情形下中国居民消费的潜在路径。研究表明:中国消费市场供需结构开始出现明显错配的时点是2006年前后。2007年以来,居民实际消费比潜在消费平均低约20%,即匹配供需结构可以给中国居民消费带来约20%的提升空间。国际对比分析表明,制造业品牌培育是匹配居民消费需求、提升经济长期增长空间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消费 供需错配 潜在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分析:渊源、依据与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臧旭恒 姚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2,共13页
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理论源头、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作用机制和政策空间等多方面阐释了如何理解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 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理论源头、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作用机制和政策空间等多方面阐释了如何理解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关于消费不足的表述,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和消费的论述。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表现为居民消费规模庞大、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新型消费不断涌现以及消费环境逐步完善等。从家庭经济和人口特征、城镇化、制度、供需关系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等角度分析了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的机制。最后,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融合的角度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供需适配性、把握引领新消费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 经济发展 理论渊源 理论基础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5-255,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并认为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对中华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更强调了中华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并认为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对中华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更强调了中华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在传承中扬弃、在创新中保持文化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平衡,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超越民族、时空的普遍价值。这有利于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在于其充分激活了中华文明赓续创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创”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变理论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基于广州全域服务治理试点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叶林 胡中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206,共8页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市民的诉求日益多元化,城市面临的问题、难题层出不穷,超大城市治理面临复杂的挑战。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开展了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基于...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市民的诉求日益多元化,城市面临的问题、难题层出不穷,超大城市治理面临复杂的挑战。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开展了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聚焦广州正在进行的全域服务治理试点改革,从治理的“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多维度机理出发,探求我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和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发现,该试点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倡导闲置公共资源转化和产业导入,通过多元主体合作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民参与”的模式,调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及市民的积极性,推动城市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总结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变理论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 全域服务治理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生产率消失之谜”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斌开 索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0-401,共12页
数字经济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然而,伴随着数字技术迅速进步的同时,生产率增长却呈现出放缓的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造成此谜题的潜在因素,并分析了不同理论解释的有效性。金融危机冲击、度量误差、收益分配... 数字经济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然而,伴随着数字技术迅速进步的同时,生产率增长却呈现出放缓的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造成此谜题的潜在因素,并分析了不同理论解释的有效性。金融危机冲击、度量误差、收益分配不均等因素并非导致生产率放缓的根本原因,而技术影响生产率的滞后效应是更为合理的解释。在新技术引入后,企业要素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调整、跨部门技术积累与扩散以及政策体系的优化都需要时间来实现。因此,更快走出“生产率消失”阶段的有效路径是解决数字技术应用与扩散过程中的瓶颈,包括培养人力资本的数字能力、加速传统行业转型与优化要素配置效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率消失之谜 数字经济 滞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九歌》的诗体特征与屈原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敏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9,共12页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了《九歌》的创作,并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修养,将其提升到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辉煌的艺术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九歌》 诗体特征 屈原 艺术独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被引量:2
11
作者 钱志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8,共17页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来论陶,突破了仅以平淡论陶的传统阐释方式,黄庭坚也从自然与法度的辩证结合来认识陶诗的高度。苏黄的观点为南宋以后诸家广泛接受,开启了陶诗接受新的历史。黄庭坚对陶渊明独立的个性、忠义的行为有较强的呼应,其对陶渊明的阐释,往往与庄、禅结合。黄庭坚突破模拟式的学陶法,以一种学而不为、自成一家的再创造的学古方法来学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陶诗接受史 陶诗评论史 唐宋学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由因、自因到自律: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志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2,共8页
形而上学的“自由因”是前康德的形而上学观念,“自因”是笛卡尔尤其是斯宾诺莎(也包括莱布尼茨)的观念,把形而上学的“自由因”与近代哲学的“自因”落实到意志的自律则是康德的伟大贡献,为了解决自律中的矛盾,康德引入了目的论的架构... 形而上学的“自由因”是前康德的形而上学观念,“自因”是笛卡尔尤其是斯宾诺莎(也包括莱布尼茨)的观念,把形而上学的“自由因”与近代哲学的“自因”落实到意志的自律则是康德的伟大贡献,为了解决自律中的矛盾,康德引入了目的论的架构,为黑格尔最终完成形而上学这门科学提供了关键性的启发,以至于可以说没有康德就没有黑格尔,也就没有我们今天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看到的形而上学的完成与终结,因而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重要意义难以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自由因 自因 自律 目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共识:在精英结构分化的村庄落实“一肩挑”——基于“S村”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瑛 吴天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4,共10页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制度对解决村庄“两委”矛盾,强化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两委”力量相互制衡、精英结构相对分化的村庄,“一肩挑”制度的推行并不顺利。2021年,A镇在所辖16个行政村推行...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制度对解决村庄“两委”矛盾,强化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两委”力量相互制衡、精英结构相对分化的村庄,“一肩挑”制度的推行并不顺利。2021年,A镇在所辖16个行政村推行“一肩挑”制度,其中15个村都顺利实现了村内组织“一肩挑”,唯独“S村”遭遇瓶颈。其主要原因是该村已形成比较稳定的村“两委”相互制衡的精英结构,仅靠村庄自治力量难以实现权力整合。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党委通过灵活运用党的工作方法分别在村庄精英内部以及村民内部建构共识,为强调权力整合的“一肩挑”制度创造条件。一方面,通过党内干部工作方法在原村干部内部打破隔阂,在村庄精英中凝聚候选人共识;另一方面,利用群众工作方法凝聚村庄民意,在村民中构建选举共识。在村庄自治力量存在分化的情况下,党的领导对整合村庄精英、建构村内共识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肩挑” 村庄精英结构 村庄选举 干部工作方法 群众工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林与黑格尔艺术哲学中的“象征”之争 被引量:2
14
作者 先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 “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自的艺术哲学,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哲学家对于“象征”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展示出了他们的艺术哲学思想乃至哲学体系本身的差异性,即黑格尔哲学总体说来是单向度的、西方中心式的,仅仅把片面的理性思想发展当作一切的准绳,反之谢林哲学是多维度的,对远古的和非西方的文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并给予更多的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象征 古典 建构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户当差与里甲制:明初杂泛差役派征机制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明初杂役包括官厅差役和驿递夫役在内,普遍采用“配户当差”的佥派办法。人户一旦佥点应当某种杂役便成为杂役户,固定地在一个地点长期服役,直至消乏佥替。但“配户当差”制在永乐以后出现弊端,主要是皂隶等官厅杂役凭借特权寻租,而驿... 明初杂役包括官厅差役和驿递夫役在内,普遍采用“配户当差”的佥派办法。人户一旦佥点应当某种杂役便成为杂役户,固定地在一个地点长期服役,直至消乏佥替。但“配户当差”制在永乐以后出现弊端,主要是皂隶等官厅杂役凭借特权寻租,而驿递夫役负担较重,均长期不得佥替。永宣以后,一部分徭役改为每年轮充,开启了均徭法改革的历程。据新发现的“试行黄册”史料可知,明代里甲中存在较多的虚拟户和“带管畸零户”,且国家规定的点差标准很高,杂役基本要人户朋充服役。因此官府在确定所需杂役的数量以后,必须通过里甲组织的协调才能完成杂役户的佥点。但考虑到里甲内部的实际应役户数不多且徭役的附带财政责任不重的情况,里甲制与“配户当差”制之间并不发生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杂泛差役 派征机制 配户当差 里甲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通字顺的西周康王之诰命——大盂鼎铭文新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守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0,共10页
大盂鼎铭是西周早期唯一接近三百字的完整长篇铭文,内容丰富,堪比《尚书》中的一篇周诰。周诰佶屈聱牙,向来难读。大盂鼎的文字释读问题基本上解决,铭文虽然大致可通,但其中有多处依旧不顺,学者多有争议。本文着眼全篇,从用字、构词、... 大盂鼎铭是西周早期唯一接近三百字的完整长篇铭文,内容丰富,堪比《尚书》中的一篇周诰。周诰佶屈聱牙,向来难读。大盂鼎的文字释读问题基本上解决,铭文虽然大致可通,但其中有多处依旧不顺,学者多有争议。本文着眼全篇,从用字、构词、句法、仪节等不同角度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已有观点进行审视取舍,提出己见,疏通全篇。文中区分了铭文中“在”与“才”古今用字的不同,补证“在”读为“载”与“士”;与小盂鼎仪节互证,确定了“妹辰有大服”的含义;从全篇着眼,读“二三正”为“二三政”,等等。重新释读的大盂鼎铭文文通字顺,略无佶屈聱牙之弊。传世周诰比西周金文难读的主要原因是传抄讹误,随着出土文献材料的增多,彼此相证,有望让西周文献逐渐回归文通字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盂鼎 西周 诰命仪节 虚词用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亨利贞”与《周易》春夏秋冬的四时结构模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傅道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共17页
《周易》以“元亨利贞”一句开篇,而“元亨利贞”是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呼应的,是四时观念的总结升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对时间的敏感,“食哉,惟时”是早期中国的重要思想理论,《周易》特别强调“时义大矣哉”的思想。先... 《周易》以“元亨利贞”一句开篇,而“元亨利贞”是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呼应的,是四时观念的总结升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对时间的敏感,“食哉,惟时”是早期中国的重要思想理论,《周易》特别强调“时义大矣哉”的思想。先秦经典文本存在以四时为基础的文本结构形式,《周易》与《尚书》《诗经》《周礼》《吕氏春秋》等经典文献一样,都存在一个以春夏秋冬为中心线索的文本结构形态。《周易》以元亨利贞的四时观念为文本总纲,以“雷以动之”的意象为中心而结构文本,《屯》《豫》《革》《复》四卦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转的具体象征形式,《周易》的四时结构体现着时之动、物之象、礼之成、义之合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亨利贞 四时观念 《屯》《豫》《革》《复》 雷以动之 时义大矣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马戛尔尼使华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177,共19页
1793—1794年马戛尔尼使华是中西关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事关英国在东方的利益,与垄断对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则具有直接关系。但东印度公司领导层对遣使一事,态度消极,认为使团的最重要目标,是不对现状造成削弱和损害。... 1793—1794年马戛尔尼使华是中西关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事关英国在东方的利益,与垄断对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则具有直接关系。但东印度公司领导层对遣使一事,态度消极,认为使团的最重要目标,是不对现状造成削弱和损害。这是因为他们对英国政府实施“抵代法”后中英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以茶叶贸易为纽带与中国行商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均感到相当满意。他们认为,与维持这种现状所带来的利益相比,长期以来广州口岸中西贸易中累积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不必急于解决。针对马戛尔尼提出的有关计划,东印度公司领导层加以抵制,经过双方的妥协,才达成合作的协议。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期间,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秘密与监督委员会进行了若干方面的合作和支持。马戛尔尼在华期间,特别是在离开北京南下和在广州短期逗留期间,为争取改善英商的贸易条件与中国官员交涉,符合东印度公司的利益。但这种努力最终并未得到具体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东印度公司 马戛尔尼 中英关系 对华贸易 广州口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章学诚“六经皆史”说重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梁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0,共8页
在后经学时代重估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意义,可以看出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六经皆史”说强调“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六经之载道,乃是通过明述事的方式显示道。依照经学态度,“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中居间的“事”失落... 在后经学时代重估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意义,可以看出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六经皆史”说强调“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六经之载道,乃是通过明述事的方式显示道。依照经学态度,“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中居间的“事”失落了,只剩下言与道,二者之间也被误解为明述关系。如此,言蜕变、异化为离事之“空言”。事变,道亦变,故道不备于六经。经学态度误将关于道的默会知识当作明述知识,误将“语意”(话语意义)化约为“语义”(语句意义)。把握“语意”需要作为默会能力的“神解”和作为学习之方的“效法”。经学态度之误,不仅在于不足以发明六经所载之道,而且还误在通过六经把握恒久之至道的雄心。作为历史撰述的言实际上也是事之一种。历史撰述在双重意义上做事:通过观念层面的“作”达到现实层面的“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经学态度 历史撰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轼人生哲学的进阶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瑞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71,共14页
苏轼对人生哲学的感悟与认知是逐渐深化的,恰与他人生经验的累积相同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有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人生哲学的演化轨迹,最值得注意的还是杭州、黄州、惠州这三个节点。从杭州时期的怀疑人生,屡作... 苏轼对人生哲学的感悟与认知是逐渐深化的,恰与他人生经验的累积相同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有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人生哲学的演化轨迹,最值得注意的还是杭州、黄州、惠州这三个节点。从杭州时期的怀疑人生,屡作“人生苦短”“生本不乐”之叹,到黄州时期的参悟人生,试图以旷达高朗的姿态漠视人生的阴晦晴明、苦乐悲欢,再到惠州(儋州)时期的圆融人生,心平气和地坦然接受不如意、不快乐的人生,实现与后者在哲学意义上的媾和,这或许可以视为苏轼人生哲学的三个进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人生哲学 杭州 黄州 惠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