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2篇文章
< 1 2 2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平原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海燕 张弘强 +6 位作者 何璞 曾星雨 崔玲 周博奇 罗春雨 任卓群 曲艺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82-87,共6页
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三江平原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平均NDVI和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上升趋势,森林上升... 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三江平原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平均NDVI和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上升趋势,森林上升趋势最大(0.0162/a);三江平原全年气温和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生长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三江平原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生长季NDVI空间分布格局总体相似,植被覆盖总体呈现改善趋势。生长季植被生长较好,中(0.4<NDVI<0.6)、高(NDVI≥0.6)覆盖植被区域占比较高,占整个区域的98.22%。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大部分区域植被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说明该地区气温的升高对生长季植被NDVI主要起抑制作用,降水量的增多对生长季植被NDVI主要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相关性分析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下铺地黍铅含量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
2
作者 高桂娟 韩瑞宏 +2 位作者 王俊梅 佘婷婷 李志丹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70,共15页
铺地黍(Panicum repens)因其较强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能力和适应极端干旱−水淹能力,具有污染河岸消涨带的生态修复优势。本研究通过3种不同铅处理的盆栽试验(T_(1):水培+400 mg·L^(−1) Pb;T_(2):水培+800 mg·L^(−1) Pb;T_(3)... 铺地黍(Panicum repens)因其较强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能力和适应极端干旱−水淹能力,具有污染河岸消涨带的生态修复优势。本研究通过3种不同铅处理的盆栽试验(T_(1):水培+400 mg·L^(−1) Pb;T_(2):水培+800 mg·L^(−1) Pb;T_(3):泥土栽培+400 mg·L^(−1) Pb),研究铺地黍根、茎、叶分别在处理5、15和25 d的Pb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旨在探明铺地黍在不同浓度Pb胁迫和不同栽培方式下的重金属耐受机制与动态迁移转运规律。结果显示,水培条件下,铺地黍根部向地上部的迁移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泥土栽培条件下的迁移率均显著高于水培(P<0.05)。其中,T_(1)、T_(2)和T_(3)处理下的根Pb平均含量分别为4745.85、6732.63和276.00 mg·kg^(−1),分别是叶Pb平均含量的66.20倍、80.21倍和4.30倍。铺地黍主要通过细胞壁的固定解毒Pb伤害,其次是细胞器固定,而可溶性组分含量最低,各组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和茎的化学态Pb主要分布在活性较低的醋酸态和盐酸态,叶的各化学形态Pb分布趋于均衡。根Pb总量在15 d出现拐点(T_(1)和T_(3)),即5~15 d显著上升(P<0.05),而15~25 d缓慢下降(P>0.05),说明低浓度Pb胁迫下的铺地黍根吸收浓度在15 d达到极限,这可能是铺地黍在根部启动了某种逃避机制。总体上,铺地黍在纯水培条件下的根Pb富集能力显著大于泥土栽培,用于污染河岸带深水区的净化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地黍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迁移率 吸收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夜间人造光污染对环境微生物组的影响
3
作者 李虎 李俞辰 +2 位作者 康世慧 杨小茹 苏建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116-6130,共15页
光影响微生物代谢及其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不同环境中微生物分布及多样性。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灯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物体带来了不利影响。光对于某些微生物的生存是必需的,但是夜间人造光(Artificial Ligh... 光影响微生物代谢及其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不同环境中微生物分布及多样性。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灯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物体带来了不利影响。光对于某些微生物的生存是必需的,但是夜间人造光(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ALAN)打破了自然的昼夜节律,将通过多种途径显著干扰微生物的自然行为和生态平衡,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群落和功能。这种影响可能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后果,最终威胁到人类健康。因此,综述重点关注城市灯光,系统阐述了灯光对城市不同生境下微生物的影响,同时讨论了夜间人造光驱动的生态功能变化及其潜在危害,并探讨了人造光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综述最后提出了夜间人造光对城市微生物影响研究的重点关注方向,为城市灯光规划和环境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光污染 环境微生物组 群落分布 功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腐植酸对人工湿地处理Cr(Ⅵ)废水的影响
4
作者 张杏锋 梁烨禧 +2 位作者 朱昱豪 王建生 高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3,143,共12页
六价铬(Cr(Ⅵ))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水体污染物,需要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低Cr(Ⅵ)的水污染。该研究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持续运行180 d,以确定腐植酸(HA)对Cr去除的影响,并监测了种植李氏禾的湿地中Cr的氧化还原过程。与对照处理相比,HA处... 六价铬(Cr(Ⅵ))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水体污染物,需要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低Cr(Ⅵ)的水污染。该研究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持续运行180 d,以确定腐植酸(HA)对Cr去除的影响,并监测了种植李氏禾的湿地中Cr的氧化还原过程。与对照处理相比,HA处理最终出水总Cr和Cr(Ⅵ)含量分别降低了90.36%和91.82%。HA显著促进了第2湿地区的植物生长,并提高了基质总Cr含量,但对第3和第4湿地区的植物生长和基质总Cr含量影响不大。基质和植物中Cr(Ⅵ)占总Cr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1.80%~35.78%和6.68%~40.63%。HA显著降低了湿地基质中Cr(Ⅵ)占总Cr的百分比,但对植物中Cr(Ⅵ)占总Cr的百分比影响不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HA改变了基质结构,使基质变得疏松。因此,HA可作为有效辅助人工湿地处理Cr(Ⅵ)污染废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湿地植物 潜流人工湿地 Cr(Ⅵ)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胁迫下硝态氮肥联合乙二胺二琥珀酸对三叶鬼针草生长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5
作者 陈银萍 曹渤 +3 位作者 卢誉之 孙勇 李倩 袁巧玲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32-1641,共10页
为探究硝态氮肥与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联合作用下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响应镉(Cd)胁迫的生理生化和抗氧化机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在15 mg·kg^(−1)Cd胁迫下,研究了75 mg·kg^(−1)(以氮计)硝态氮肥联合1 mmol·L^(−1)E... 为探究硝态氮肥与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联合作用下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响应镉(Cd)胁迫的生理生化和抗氧化机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在15 mg·kg^(−1)Cd胁迫下,研究了75 mg·kg^(−1)(以氮计)硝态氮肥联合1 mmol·L^(−1)EDDS对三叶鬼针草生长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单独加入硝态氮肥使三叶鬼针草株高、根长、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在所有处理中均达到最大值;单独加入EDDS使可溶性糖(SS)含量达到最大。Cd胁迫下硝态氮肥与EDDS联合作用使三叶鬼针草株高、Chl a和Chl含量较单独Cd处理下分别提高24.29%、51.06%和21.09%;使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单独Cd处理下显著增加了37.04%、22.92%、18.31%和197.81%,并在所有处理中均达到最大值;使SP和SS含量也达到峰值;同时使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较单独Cd处理下分别显著降低45.77%和21.25%。综上所述,75 mg·kg^(−1)硝态氮肥联合1 mmol·L^(−1)EDDS能提高三叶鬼针草对Cd的耐受性,该联合修复技术通过提高Chl a和Chl含量促进植物地上部的生长,维持生物量的正常积累;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和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缓解Cd造成的植物膜脂过氧化损伤,维持细胞膜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植物修复 螯合剂 抗氧化机制 三叶鬼针草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NPP估算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联分析-基于改进CASA模型
6
作者 鲁铁定 章园 +2 位作者 曾思婷 陶蕊 腾月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9-378,共10页
通过改进太阳辐射参数和水分子胁迫系数计算方法提高了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精度,并在此基础上对NPP和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模型,NPP与实地观测数据的相关性... 通过改进太阳辐射参数和水分子胁迫系数计算方法提高了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精度,并在此基础上对NPP和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模型,NPP与实地观测数据的相关性达0.62;2001~2022年,江西省年均NPP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值超过1000gC/(m^(2)⋅a);NPP月均值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月均值最大值出现在7月;NPP年均值上最大值、最小值出现在2018年、2010年;趋势变化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2001~2022年江西省太阳辐射量呈现下降趋势,但NPP的变化未受显著影响;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温度每增加一个单位,NPP平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太阳辐射的减少而减少;NPP在近几年(2019~2022年)极端事件增加的情况下,NPP未出现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太阳辐射 气候变化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文博 廖启林 +5 位作者 范健 黄顺生 任静华 崔晓丹 刘玮晶 徐宏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41,共12页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器官中以稻米富集Cd、Hg、Pb的能力最弱。在Cd、Hg、Pb中,水稻吸收Cd的能力最强,水稻全株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比Hg高35倍、比Pb高42倍;水稻全株Cd分布具有显著的单向逐渐降低特征,顺序为根→秆→茎→叶→枝→皮→米,Cd均量从10.61 mg·kg^(-1)逐渐降到0.62 mg·kg^(-1),其BCF均值从5.941降到0.325,各水稻器官之间的Cd含量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稻米Cd主要受控于土壤Cd、pH、总有机碳(TOC)等及根系吸收;水稻全株Hg分布呈现叶、根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Hg均量为0.0044~0.0276 mg·kg^(-1),其BCF均值为0.020~0.124,富集能力排序为米<秆<皮<茎<枝<根<叶,稻米Hg主要受控于土壤TOC、Hg等及茎、叶吸收;水稻全株Pb分布呈现根、叶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Pb均量为0.10~8.25 mg·kg^(-1),其BCF均值为0.002~0.178,富集能力排序为米<茎=秆<枝=皮<叶<根,稻米Pb主要受控于土壤Pb、TOC等及茎、叶、根系吸收。因此,当地防控水稻Cd污染要重点关注土壤环境,而防控水稻Hg、Pb污染既要关注土壤环境,还要或更要关注大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全株 CD HG PB 分布 富集特征 江苏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芽孢杆菌-青葙组合对镉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驱动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赖才星 林华 +3 位作者 刘泽蕙 董梓涵 刘杰 俞果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6-1044,共9页
以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巨大芽孢杆菌对青葙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及其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青葙根际微生物在不同... 以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巨大芽孢杆菌对青葙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及其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青葙根际微生物在不同时间节点(第7,21,50d)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巨大芽孢杆菌的处理组在第50d时,微生物群落的OTUs数量、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和丰富度指数(Chao1、Ace)均高于对照组;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是微生物群落中的核心菌群;巨大芽孢杆菌能在初期占据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的主导地位,但其相对丰度在50d内由12.01%逐渐下降至1.17%;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显示巨大芽孢杆菌主要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对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稳定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巨大芽孢杆菌能显著增加青葙叶片中的镉含量和根际土壤中的有效态镉含量,增幅分别为40.3%和17.6%.本研究为优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了解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的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巨大芽孢杆菌 青葙 镉污染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杜俊 鲁先科 +7 位作者 蔡奎 闫丽娜 栾文楼 宋泽峰 赵志瑞 栾卓然 阎秀兰 杨潇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58,共28页
【研究目的】土壤镉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聚焦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试图为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 【研究目的】土壤镉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聚焦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试图为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相关文献,对镉的危害、土壤镉污染现状、镉对植物的影响机制、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土壤镉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等进行系统介绍和客观评述。【研究结果】中国土壤镉污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耕地、林地、草地、园地以及未利用地都存在镉污染,尤其耕地是镉污染的重灾区;镉对植物生长发育、抗氧化酶活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有显著影响;镉从土壤向植物系统的迁移主要以镉离子和络合物形式,与界面过程有关,另外需要借助载体和通道实现;土壤镉污染治理技术可以分为化学类和生物类,主要包括生物炭、矿物材料、有机肥料、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联合修复技术。【结论】镉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镉污染仍然是中国农田土壤面临的严重问题,镉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涉及多个机制,镉污染治理技术有其各自的原理和优势,联合修复技术在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仍须在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方能构建行之有效的镉污染防控技术体系,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物 镉污染 迁移转化 治理修复技术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微塑料与镉复合毒性对水稻发芽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靖云 李慧 +6 位作者 张景茹 苏海磊 王凡凡 季宁宁 卢欢亮 刘雪松 魏源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2-871,共10页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环境中的微塑料常常与传统污染物形成复合暴露,进而影响二者的环境效应。本研究探讨了暴露浓度为10~500 mg/L的聚苯乙烯纳米微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单一污染以及PSNPs...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环境中的微塑料常常与传统污染物形成复合暴露,进而影响二者的环境效应。本研究探讨了暴露浓度为10~500 mg/L的聚苯乙烯纳米微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单一污染以及PSNPs浓度为100 mg/L和镉(Cd)浓度为30 mg/L的复合污染对水稻种子(Oryza sativa L.)萌发及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PSNPs在10~500 mg/L范围内对水稻种子发芽率(GR)无显著影响(全暴露浓度范围内GR>85%),但能积累在发芽后的种子、根和芽中,且根部PSNPs积累量是其他部位的数十倍。②与对照组相比,PSNPs暴露使得水稻根和芽的干质量降低50%,但对根长和芽长的影响较小。③复合暴露实验显示,复合暴露组的根长和芽长显著高于Cd暴露组,这是因为PSNPs能通过吸附作用降低Cd的植物毒性。④代谢组学分析揭示,Cd单一暴露(Cd组)、PSNPs单一暴露组(PSNPs组)及复合暴露组(CT组)均显著影响水稻种子发芽的代谢通路。⑤Cd主要影响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及黄酮类物质合成;PSNPs影响氨基酸代谢;复合污染涉及更复杂的糖代谢、脂质代谢及核黄素代谢。⑥PSNPs的加入可增强糖酵解途径、调节渗透压,进而缓解Cd产生的氧化应激。研究显示,PSNPs单独暴露对水稻种子发芽影响较小,但其与Cd复合污染可通过代谢调控机制缓解Cd毒性,这可为植物应对复合污染的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纳米微塑料(PSNPs) 镉(CD) 复合效应 水稻种子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短链全(多)氟烷基化合物的生物富集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嘉敏 李冬 +5 位作者 李静 胡格 孔子卓 智悦 李伟 钱深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05-3915,共11页
通过开展分区控制暴露实验,研究典型沉水植物长叶九冠(Aquarius uruguayensis)对污染水体中广泛检出的新兴短链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富集及转运特征,目标污染物包括6种短链PFAS(3种全氟烷基羧酸物质PFCAs和3种全氟醚基物质PFEAs)... 通过开展分区控制暴露实验,研究典型沉水植物长叶九冠(Aquarius uruguayensis)对污染水体中广泛检出的新兴短链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富集及转运特征,目标污染物包括6种短链PFAS(3种全氟烷基羧酸物质PFCAs和3种全氟醚基物质PFEAs).结果表明:长叶九冠对水中6种短链PFAS均有生物富集,其整株生物积累因子(BCF_(total))介于3.0~46.0L/kg,并主要在叶片中检出,叶片平均BCF_(shoot)为2.5~62.2L/kg;除了根茎,长叶九冠的叶片也被证实可单独富集PFAS,并且叶片积累PFAS的能力强于根茎;长叶九冠优先富集亲水小分子PFAS,并且植物BCF与logK_(ow)和分子质量显著负相关(ρ_(1)=-0.62,ρ_(2)=-0.81, P<0.05),其BCF随着logK_(ow)和分子质量的增大而降低;短链PFAS在植物体内发生转运,根茎向叶片转运的贡献度高,叶片向根茎的转运途径贡献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短链 全氟羧酸 全氟醚基 分区控制暴露实验 富集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福州段河岸带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富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关永鑫 胡喜生 +5 位作者 闫淑君 黄子宏 凌玲 孙玉婷 程敏 胡文静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本研究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河岸带20种优势草本植物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的Cd、Cr、Cu、Ni、Pb和Zn含量,评估了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并比较了植物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土壤除P... 本研究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河岸带20种优势草本植物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的Cd、Cr、Cu、Ni、Pb和Zn含量,评估了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并比较了植物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土壤除Pb含量低于背景值,其余元素均超背景值1.05~1.5倍,Cd是主要危害元素;(2)20种植物对Cd和Cu的富集能力较强,对Pb的富集能力最弱;(3)根和叶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于茎,叶对重金属的转运能力强于茎;(4)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R.M.King&H.Robinson)和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重金属综合富集能力排名前三,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0.686、0.662和0.470,而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L.)对土壤重金属的规避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河岸带 土壤 草本植物 重金属富集 重金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下游入侵植物刺果瓜叶茎花序功能性状的生境分异
13
作者 张梅 丛培东 +4 位作者 段思阳 赵秀婷 李富祥 刘利 李海燕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5-1264,共10页
探究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叶茎花序功能性状特征在不同生境下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可为揭示其入侵机制和防控治理提供参考。以林缘(LY)、河边(HB)、菜地(CD)、水沟(SG)、荒地(LH)和废弃铁路(FT)等6个生境盛花期刺果瓜为研究对象,采用... 探究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叶茎花序功能性状特征在不同生境下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可为揭示其入侵机制和防控治理提供参考。以林缘(LY)、河边(HB)、菜地(CD)、水沟(SG)、荒地(LH)和废弃铁路(FT)等6个生境盛花期刺果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刺果瓜叶茎花序形态、生理和生物量等21个功能性状的生境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刺果瓜叶茎花序功能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LY生境叶面积、比叶面积、茎节长和雌花序轴长显著大于其他生境,叶厚、叶绿素量、叶氮素量及茎节生物量则相反,雌雄花数量无显著生境差异。LY生境倾向于资源获取型策略,FT生境偏向于资源保守型策略,其他生境种群为中性适应策略。2)叶长宽比和叶柄长、叶柄粗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叶柄长、叶柄粗、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和叶厚、叶绿素含量、叶氮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花序轴长与花序生物量显著正相关,雌雄花序生物量不相关。3)叶茎花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9.5%,21.3%和30.3%。各生境中FT叶变异系数最大,LY最小;CD茎变异系数最大,HB最小;SG花序变异系数最大,LY最小。其中,FT雌雄花序生物量变异程度最高,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雌花序轴长与之相反;叶生物量、叶柄长性状变异系数最大,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叶绿素、叶氮素含量与之相反。4)叶柄长、叶柄粗、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厚、茎节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氮素量、雄花序轴长、雄花数量及花序生物量等是影响其性状变异程度的主要指标。刺果瓜叶茎花序功能性状存在较高差异和变异水平反映了其对异质生境的高度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功能性状 刺果瓜 鸭绿江下游 异质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齿对两种高浓度氮源耐受的转录差异研究
14
作者 杨妙峰 林永青 +4 位作者 杨芳 郑盛华 席英玉 郑惠东 罗冬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6-416,共11页
为了探究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不同氮素的吸收能力,利用转录组学测序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铵态氮(NH_(4)^(+))和硝态氮(NO_(3)^(-))的吸收同化机制。结果表明:氨氮组(SA)的根际酸化大于硝氮组(SN),差值达到(1.48±0.02)... 为了探究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不同氮素的吸收能力,利用转录组学测序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铵态氮(NH_(4)^(+))和硝态氮(NO_(3)^(-))的吸收同化机制。结果表明:氨氮组(SA)的根际酸化大于硝氮组(SN),差值达到(1.48±0.02)个pH单位;同样浓度(60 mg/L N)下,海马齿对NH_(4)^(+)吸收滞后且弱于NO_(3)^(-),吸收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吸收速率常数(k=0.0235/d)小于硝态氮(k=0.0697/d),但对磷的吸收量则高出SN组1.87倍;海马齿对氨氮的耐受性较高,除茎生长量外,其余生长性状各指标与SN组无显著性差异;利用KOG注释、KEGG和GO通路分析,筛选出可能与海马齿氮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包括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盐还原酶NiR、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氯离子通道蛋白CLC-c、慢阴离子通道SLAH3、氨基酸转运蛋白、氨基转移酶等,其中NR和NiR还进一步引发相应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与SN组相比,SA组叶片NR和NiR表达下调,说明叶片不是铵态氮同化的主要场所,却是硝态氮同化的重要部位;氨基转移酶(BCAT2、ALAAT2、AAT)和氨基酸转运蛋白(CAT1、Avt1H、BAT1、AATL1)的上调表明,同化后的铵态氮在叶片发生了再分配和循环;NPF6.2/NRT1.4、NPF6.4/NRT1.3、SLAH3等硝酸盐转运蛋白家族的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在铵态氮的解毒上起到一定作用。研究表明,海马齿通过差异化的氮素吸收、转运和代谢响应机制,能够有效适应高浓度氮素的水体环境,本研究结果可为海马齿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 转录组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挺水植物生物炭理化性质及与原料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崔看利 黄晓丽 +3 位作者 孙学亮 霍堂斌 刘守新 王玉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为深入了解挺水植物化学组分与其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关系,以芦苇、香蒲、石菖蒲3种挺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化学组分,采用限氧升温热解法制备生物炭并分析其理化性质,与农作物(水稻、玉米)秸秆生物炭作对比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 为深入了解挺水植物化学组分与其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关系,以芦苇、香蒲、石菖蒲3种挺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化学组分,采用限氧升温热解法制备生物炭并分析其理化性质,与农作物(水稻、玉米)秸秆生物炭作对比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解析生物炭理化性质与植物化学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挺水植物与农作物秸秆的生物炭理化性质均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热解温度下,5种生物炭中芦苇生物炭的固定碳含量最高,灰分、电导率和含盐量均最低。除500℃外,芦苇生物炭的比表面积最大,石菖蒲最小。5种生物炭的官能团组成相似,但C=C、C—C和C—O—C振动吸收峰强度存在差异。PCA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的固定碳含量与原料的综纤维素、纤维素、半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呈正相关;灰分、产率、电导率、pH、阳离子交换量,与植物原料的灰分、纤维素含量呈正相关,与综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呈负相关。植物化学组分是影响生物炭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3种挺水植物均可作为制备生物炭的原料,以600℃下芦苇制备的生物炭具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挺水植物 理化性质 化学组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蓝藻和绿藻物种多样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16
作者 刘悦 徐杰 +4 位作者 杜玲 何玉萍 刘雪锋 尹强 孟元发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1-431,共11页
人工培育生物结皮技术是荒漠化防治的一项新技术,优良藻种选育为构建人工生物结皮的关键。采集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蓝藻门、绿藻门的物种进行形态鉴定,采用计数法统计不同植被、不同季节生物结皮蓝藻和绿藻物种的丰富度及优势藻组成,运... 人工培育生物结皮技术是荒漠化防治的一项新技术,优良藻种选育为构建人工生物结皮的关键。采集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蓝藻门、绿藻门的物种进行形态鉴定,采用计数法统计不同植被、不同季节生物结皮蓝藻和绿藻物种的丰富度及优势藻组成,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20个纯化藻株的系统发育位置,为库布齐沙漠人工构建生物结皮优良藻种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共有蓝、绿藻14科27属78种,其中蓝藻5科10属40种,绿藻9科17属38种,不同植被和季节生物结皮藻类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人工修复植被藻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自然发育植被,围封植被藻类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未围封植被,冬季藻类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春、夏、秋季。2)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优势藻在属水平上基本相似,蓝藻主要为鞘丝藻属(Lyngbya)、颤藻属(Oscillatoria)、微鞘藻属(Microcolus)等,绿藻为小球藻属(Chlorella)、衣藻属(Chlamydomonas)、栅藻属(Scenedesmus)等。其中,蓝藻栖藓鞘丝藻(Lyngbya mucicola)、柔细颤藻(Oscillatoria subtilissima)、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微鞘藻(Microcolus sp.)和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马拉蒙衣藻(Chlamydomonas maramuresensis)、爪哇栅藻(Scenedesmus javaensis)和扁盘栅藻(Scenedesmus platydiscus)为库布齐沙漠优势藻。3)对20个纯化藻株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测序,并基于检测数据构建了2株蓝藻和18株绿藻系统发育树,验证了其系统发育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生物结皮 优势藻 形态 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间作体系下小花南芥铅富集特征的影响
17
作者 牛婷婷 祁浩伦 +4 位作者 王磊 李博 李明锐 祖艳群 王吉秀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061,共11页
为探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间作体系下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 var. parviflora Franch)铅富集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1 000 mg·kg^(-1))铅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5、10、15 mmol·L^(-1))的GSH和1 mmol·L^(-1)... 为探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间作体系下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 var. parviflora Franch)铅富集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1 000 mg·kg^(-1))铅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5、10、15 mmol·L^(-1))的GSH和1 mmol·L^(-1)的谷胱甘肽合成酶抑制剂(丁硫氨酸-亚砜亚胺,L-Buthionine-sulfoximine,BSO)对小花南芥生物量、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铅富集特征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小花南芥的叶长、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参数随着GSH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0 mmol·L^(-1)浓度处理相比,10 mmol·L^(-1)浓度处理下,间作小花南芥地上部铅含量、转运和富集系数显著增高31.04%、31.82%和31.04%,地上部细胞膜透性(REC)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58.40%和29.55%,地上部GSH活性显著增加149.66%;15 mmol·L^(-1)浓度处理下,间作小花南芥地上部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活性、超氧阴离子(O_(2)^(-)·)和过氧化氢(H_(2)O_(2))的产生量显著下降24.02%、38.40%和36.1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显著增加116.46%、478.81%、103.40%和162.47%。而添加BSO则与上述结果相反。综上所述,10、15 mmol·L^(-1)处理下,GSH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缓解铅胁迫对小花南芥造成的生理损害,增加光合色素含量增强小花南芥光合作用,进而提高小花南芥抵抗铅胁迫的能力,促进其对铅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小花南芥 谷胱甘肽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对水生观赏植物组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效果的影响
18
作者 张晓芝 刘敏 +4 位作者 王小文 顾嘉颖 徐迎春 金奇江 王彦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水生观赏植物组合对高温的潜在适应性及在升温条件下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能力。[方法]选取3种水生观赏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水...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水生观赏植物组合对高温的潜在适应性及在升温条件下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能力。[方法]选取3种水生观赏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水培试验28 d时常温(昼28℃/夜18℃)、高温(昼34℃/夜24℃)和极端高温(昼40℃/夜30℃)下水生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及植物生长、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与常温相比,高温增强了植物组合净化效果,提高了水体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25%、94.40%、50.00%;同时溶解氧(DO)浓度显著提高,但极端高温显著降低了水体TP、氨氮(NH^(+)_(4)-N)去除率和DO浓度。此外,高温有利于3种植物生长,促进叶绿素合成,降低相对电导率,同时增加了各植物TN和睡莲TP的积累,但极端高温时仅金鱼藻适应性较好,黄菖蒲和睡莲生长受到胁迫。[结论]高温能促进黄菖蒲+睡莲+金鱼藻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但极端高温下植物组合整体受胁迫且修复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组合 温度 富营养化 水体净化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着生藻类完整性指数的赤水河水生态健康评价
19
作者 胡龑航 郭红民 +3 位作者 胡鹏 李鑫雨 苏文杭 闫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39,63,共10页
着生藻类群落构成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分析着生藻类的完整性,可以为保护河流水生态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以干流无建坝的长江一级支流赤水河为例,在2023年3月、7月和11月对赤水河干流26个点位的着生藻类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箱... 着生藻类群落构成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分析着生藻类的完整性,可以为保护河流水生态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以干流无建坝的长江一级支流赤水河为例,在2023年3月、7月和11月对赤水河干流26个点位的着生藻类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箱线图法和相关系数法筛选指标,构建以总分单元数、Shannon-Wiener指数、细胞密度为核心参数的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Pe-IBI),选取所有采样点Pe-IBI值的95%分位数为最佳值,并将其五等分,靠近95%分位数的一等分代表点位状态最优,将其定为赤水河水生态基准值(枯水期5.53、丰水期6.01,平水期6.37),并对赤水河2023年水生态健康进行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从17个环境因子中筛选出DO,EC,DTN,TP,NH_(3)-N为主要环境因子。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冗余分析(RDA)对Pe-IBI核心参数细胞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总分单元数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发现,DO浓度超过10 mg/L时,蓝藻细胞密度与溶解氧浓度呈正相关;EC小于420μs/cm时,着生藻类的细胞密度随EC增大而增大;TP浓度升高,蓝藻细胞密度迅速增加;TP,DO,EC和NH_(3)-N增大时Shannon-Wiener指数下降,着生藻类生物多样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藻类 生物完整性指数 水生态基准 广义可加模型 赤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源溶解性有机物厌氧发酵对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黄杰 林毅青 +2 位作者 宋晓明 戴诗琴 吴根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3,共10页
为了研究生猪养殖粪污经过厌氧发酵处理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对DOM进行定量,使用三维荧光光谱解析DOM物质组成,采用16S和18S高通量测序分析水环境... 为了研究生猪养殖粪污经过厌氧发酵处理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对DOM进行定量,使用三维荧光光谱解析DOM物质组成,采用16S和18S高通量测序分析水环境中原核和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比较厌氧发酵前(T1处理)、后(T2处理)猪粪源DOM对浮游植物生长、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T1处理中叶绿素a含量由3.69 mg·L^(-1)降到2.41 mg·L^(-1),后升高至3.24 mg·L^(-1);而T2处理中叶绿素a含量由3.75 mg·L^(-1)持续下降到1.59 mg·L^(-1)。DOM主要由5种组分构成,其中包括微生物衍生物、典型的陆生腐酸、色氨酸类物质或溶解性多环芳香烃类、蛋白质成分和酪氨酸类组分。厌氧发酵过程后DOM多环芳香烃类物质成分增加,对绿藻科藻类的生长影响显著,同时蛋白质和酪氨酸类组分的生物有效性增强,与蓝藻科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猪粪源溶解性有机物厌氧发酵前后对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厌氧发酵后能降低浮游植物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 蓝藻水华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